20 管子卷第二十
20.1形勢解第六十四管子解二。
山者,
物之高者也。
惠者,
主之高行也。
慈者,
父母之高行也。
忠者,
臣之高行也。
孝者,
子婦之高行也。
故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
主惠而不解則民奉養,
父母慈而不解則子婦順,
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
子婦孝而不解則美名附。
故節高而不解,
則所欲得矣。
解,則不得。
故曰:
「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
淵者,
眾物之所生也,
能深而不涸,
則沈玉至。
主者,
人之所仰而生也,
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
則民人附。
父母者,
子婦之所受教也,
能慈仁教訓而不失理,
則子婦孝。
臣下者,
主之所用也,
能盡力事上,
則當於主。
子婦者,
親之所以安也,
能孝弟順親,
則當於親。
故淵涸而無水則沈玉不至,
主苛而無厚則萬民不附,
父母暴而無恩則子婦不親,
臣下墮而不忠則卑辱困窮,
子婦不安親則禍憂至。
故淵不涸,
則所欲者至;
涸,則不至。
故曰:
「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
天,覆萬物,
制寒暑,
行日月,
次星辰,
天之常也。
治之以理,
終而復始。
主,牧萬民,
治天下,
莅百官,
主之常也。
治之以法,
終而復始。
和子孫,
屬親戚,
父母之常也。
治之以義,
終而復始。
敦敬忠信,
臣下之常也。
以事其主,
終而復始。
愛親善養,
思敬奉教,
子婦之常也。
以事其親,
終而復始。
故天不失其常,
則寒暑得其時,
日月星辰得其序。
主不失其常,
則群臣得其義,
百官守其事。
父母不失其常,
則子孫和順,
親戚相驩。
臣下不失其常,
則事無過失,
而官職政治。
子婦不失其常,
則長幼理而親踈和。
故用常者治,
失常者亂,
天未嘗變,
其所以治也。
故曰:
「天不變其常。」
地生養萬物,
地之則也。
治安百姓,
主之則也。
教護家事,
父母之則也。
正諫死節,
臣下之則也。
盡力共養,
子婦之則也。
地不易其則,
故萬物生焉。
主不易其則,
故百姓安焉。
父母不易其則,
故家事辦焉。
臣下不易其則,
故主無過失。
子婦不易其則,
故親養備具。
故用
「則」
者安,
不用
「則」
者危,
地未嘗易,
其所以安也。
故曰:
「地不易其則。」
春者,
陽氣始上,
故萬物生。
夏者,
陽氣畢上,
故萬物長。
秋者,
陰氣始下,
故萬物收。
冬者,
陰氣畢下,
故萬物藏。
故春夏生長,
秋冬收藏,
四時之節也。
賞賜刑罰,
主之節也。
四時未嘗不生殺也,
主未嘗不賞罰也。
故曰:
「春秋冬夏不更其節也。」
天,覆萬物而制之;
地,載萬物而養之;
四時,
生長萬物而收藏之。
古以至今,
不更其道。
故曰:
「古今一也。」
蛟龍,
水蟲之神者也。
乘於水則神立,
失於水則神廢。
人主,
天下之有威者也。
得民則威立,
失民則威廢。
蛟龍待得水而后立其神,
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
故曰:
「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
虎豹,
獸之猛者也。
居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
人主,
天下之有勢者也。
深居則人畏其勢。
故虎豹去其幽而近於人,
則人得之而易其威。
人主去其門而迫於民,
則民輕之而傲其勢。
故曰:
「虎豹託幽而威可載也。」
風,漂物者也。
風之所漂,
不避貴賤美惡。
雨,濡物者也。
雨之所墮,
不避小大強弱。
風雨至公而無私,
所行無常鄉,
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
故曰:
「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
人主之所以令則行禁則止者,
必令於民之所好而禁於民之所惡也。
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
莫不欲利而惡害。
故上令於生、
利人,
則令行;
禁於殺、
害人,
則禁止。
令之所以行者,
必民樂其政也,
而令乃行。
故曰:
「貴有以行令也。」
人主之所以使下盡力而親上者,
必為天下致利除害也。
故德澤加於天下,
惠施厚於萬物,
父子得以安,
群生得以育,
故萬民驩盡其力而樂為上用。
入則務本疾作以實倉廩,
出則盡節死敵以安社稷,
雖勞苦卑辱而不敢告也。
此賤人之所以亡其卑也。
故曰:
「賤有以亡卑。」
起居時,
飲食節,
寒暑適,
則身利而壽命益。
起居不時,
飲食不節,
寒暑不適,
則形體累而壽命損。
人惰而侈則貧,
力而儉則富。
夫物莫虛至,
必有以也。
故曰:
「壽夭貧富無徒歸也。」
法立而民樂之,
令出而民銜之,
法令之合於民心,
如符節之相得也,
則主尊顯。
故曰:
「銜令者君之尊也。」
人主出言,
順於理,
合於民情,
則民受其辭。
民受其辭則名聲章。
故曰:
「受辭者名之運也。」
明主之治天下也,
靜其民而不擾,
佚其民而不勞。
不擾則民自循,
不勞則民自試。
故曰:
「上無事而民自試。」
人主立其度量,
陳其分職,
明其法式,
以莅其民,
而不以言先之,
則民循正。
所謂抱蜀者,
祠器也。
故曰:
「抱蜀不言而廟堂既脩。」
將將鴻鵠,
貌之美者也。
貌美,
故民歌之。
德義者,
行之美者也。
德義美,
故民樂之。
民之所歌樂者,
美貌德義也,
而明主鴻鵠有之。
故曰:
「鴻鵠將將,
維民歌之。」
濟濟者,
誠莊事斷也;
多士者,
多長者也。
周文王誠莊事斷,
故國治。
其群臣明理以佐主,
故主明。
主明而國治,
竟內被其利澤,
殷民舉首而望文王,
願為文王臣。
故曰:
「濟濟多士,
殷民化之。」
紂之為主也,
勞民力,
奪民財,
危民死。
冤暴之令,
加於百姓;
憯毒之使,
施於天下。
故大臣不親,
小民疾怨,
天下畔之而願為文王臣者,
紂自取之也。
故曰:
「紂之失也。」
無儀法程式,
蜚搖而無所定,
謂之蜚蓬之問。
蜚蓬之問,
明主不聽也。
無度之言,
明主不許也。
故曰:
「蜚蓬之問,
不在所賓。」
道行則君臣親,
父子安,
諸生育。
故明主之務,
務在行道,
不顧小物。
燕爵,
物之小者也。
故曰:
「燕爵之集,
道行不顧。」
明主之動作得理義,
號令順民心,
誅殺當其罪,
賞賜當其功,
故雖不用犧牲珪璧禱於鬼神,
鬼神助之,
天地與之,
舉事而有福。
亂主之動作失義理,
號令逆民心,
誅殺不當其罪,
賞賜不當其功,
故雖用犧牲珪璧禱於鬼神,
鬼神不助,
天地不與,
舉事而有禍。
故曰:
「犧牲珪璧不足以享鬼。」
主之所以為功者,
富強也。
故國富兵強,
則諸侯服其改,
鄰敵畏其威,
雖不用寶幣事諸侯,
諸侯不敢犯也。
主之所以為罪者,
貧弱也。
故國貧兵弱,
戰則不勝,
守則不固,
雖出名器重寶以事鄰敵,
不免於死亡之患。
故曰:
「主功有素,
寶幣奚為?」
羿,古之善射者也。
調和其弓矢而堅守之。
其操弓也,
審其高下,
有必中之道,
故能多發而多中。
明主,
猶羿也。
平和其法,
審其廢置而堅守之,
有必治之道,
故能多舉而多當。
道者,
羿之所以必中也,
主之所以必治也。
射者,
弓弦發矢也。
故曰:
「羿之道非射也。」
造父,
善馭馬者也。
善視其馬,
節其飲食,
度量馬力,
審其足走,
故能取遠道而馬不罷。
明主,
猶造父也。
善治其民,
度量其力,
審其技能,
故立功而民不困傷。
故術者,
造父之所以取遠道也,
主之所以立功名也。
馭者,
操轡也。
故曰:
「造父之術非馭也。」
奚仲之為車器也,
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鉤繩,
故機旋相得,
用之牢利,
成器堅固。
明主,
猶奚仲也。
言辭動作,
皆中術數,
故眾理相當,
上下相親。
巧者,
奚仲之所以為器也,
主之所以為治也。
斲削者,
斤刀也。
故曰:
「奚仲之巧非斲削也。」
民,利之則來,
害之則去。
民之從利也,
如水之走下,
於四方無擇也。
故欲來民者,
先起其利,
雖不召而民自至。
設其所惡,
雖召之而民不來也。
故曰:
「召遠者使無為焉。」
莅民如父母,
則民親愛之。
道之純厚,
遇之有實,
雖不言曰吾親民,
而民親矣。
莅民如仇讎,
則民踈之。
道之不厚,
遇之無實,
詐偽並起,
雖言曰吾親民,
民不親也。
故曰:
「親近者言無事焉。」
明主之使遠者來而近者親也,
為之在心。
所謂夜行者,
心行也。
能心行德,
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矣。
故曰:
「唯夜行者獨有之乎。」
為主而賊,
為父母而暴,
為臣下而不忠,
為子婦而不孝,
四者人之大失也。
大失在身,
雖有小善,
不得為賢。
所謂平原者,
下澤也。
雖有小封,
不得為高。
故曰:
「平原之陘,
奚有於高?」
為主而惠,
為父母而慈,
為臣下而忠,
為子婦而孝,
四者人之高行也。
高行在身,
雖有小過,
不為不肖。
所謂大山者,
山之高者也。
雖有小隈,
不以為深。
故曰:
「大山之隈,
奚有於深?」
毀訾賢者之謂訾,
推譽不肖之謂讆。
訾讆之人得用,
則人主之明蔽,
而毀譽之言起。
任之大事,
則事不成而禍患至。
故曰:
「訾讆之人,
勿與任大。」
明主之慮事也,
為天下計者,
謂之譕巨。
譕巨則海內被其澤,
澤布於天下,
後世享其功久遠而利愈多。
故曰:
「譕巨者可與遠舉。」
聖人擇可言而后言,
擇可行而后行。
偷得利而后有害,
偷得樂而后有憂者,
聖人不為也。
故聖人擇言必顧其累,
擇行必顧其憂,
故曰:
「顧憂者可與致道。」
小人者,
枉道而取容,
適主意而偷說,
循利而偷得。
如此者,
其得之雖速,
禍患之至亦急。
故聖人去而不用也。
故曰:
「其計也速而憂在近者,
往而勿召也。」
舉一而為天下長利者,
謂之舉長。
舉長則被其利者眾,
而德義之所見遠。
故曰:
「舉長者可遠見也。」
天之裁大,
故能兼覆萬物;
地之裁大,
故能兼載萬物;
人主之裁大,
故容物多而眾人得比焉。
故曰:
「裁大者眾之所比也。」
貴富尊顯,
民歸樂之,
人主莫不欲也。
故欲民之懷樂己者,
必服道德而勿猒也,
而民懷樂之。
故曰:
「欲人之懷,
定服而勿猒也。」
聖人之求事也,
先論其理義,
計其可否。
故義則求之,
不義則止;
可則求之,
不可則止。
故其所得事者,
常為身寶。
小人之求事也,
不論其理義,
不計其可否。
不義亦求之,
不可亦求之。
故其所得事者,
未嘗為賴也。
故曰:
「必得之事,
不足賴也。」
聖人之諾已也,
先論其理義,
計其可否,
義則諾,
不義則已;
可則諾,
不可則已。
故其諾未嘗不信也。
小人不義亦諾,
不可亦諾,
言而必諾。
故其諾未必信也。
故曰:
「必諾之言,
不足信也。」
謹於一家,
則立於一家;
謹於一鄉,
則立於一鄉;
謹於一國,
則立於一國;
謹於天下,
則立於天下。
是故其所謹者小,
則其所立亦小;
其所謹者大,
則其所立亦大。
故曰:
「小謹者不大立。」
海不辭水,
故能成其大;
山不辭土石,
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猒人,
故能成其眾;
士不猒學,
故能成其聖。
飺者,
多所惡也。
諫者,
所以安主也;
食者,
所以肥體也。
主惡諫則不安,
人飺食則不肥。
故曰:
「飺食者不肥體也。」
言而語道德忠信孝弟者,
此言無棄者。
天公平而無私,
故美惡莫不覆;
地公平而無私,
故小大莫不載。
無棄之言,
公平而無私,
故賢不肖莫不用。
故無棄之言者,
參伍於天地之無私也。
故曰:
「有無棄之言者,
必參之於天地也。」
明主之官物也,
任其所長,
不任其所短,
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
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
而責必備。
夫慮事定物,
辯明禮義,
人之所長而蝚蝯之所短也;
緣高出險,
蝚蝯之所長而人之所短也。
以蝚蝯之所長責人,
故其令廢而責不塞。
故曰:
「墜岸三仞,
人之所大難也,
而蝚蝯飲焉。」
明主之舉事也,
任聖人之慮,
用眾人之力,
而不自與焉。
故事成而福生。
亂主自智也,
而不因聖人之慮;
矜奮自功,
而不因眾人之力;
專用己,
而不聽正諫。
故事敗而禍生。
故曰:
「伐矜好專,
舉事之禍也。」
馬者,
所乘以行野也。
故雖不行於野,
其養食馬也,
未嘗解惰也。
民者,
所以守戰也。
故雖不守戰,
其治養民也,
未嘗解惰也。
故曰:
「不行其野,
不違其馬。」
天生四時,
地生萬財,
以養萬物而無取焉。
明主配天地者也。
教民以時,
勸之以耕織,
以厚民養,
而不伐其功,
不私其利。
故曰:
「能予而無取者,
天地之配也。」
解惰𥳑慢,
以之事主則不忠,
以之事父母則不孝,
以之起事則不成。
故曰:
「怠倦者不及也。」
以規矩為方圜則成,
以尺寸量短長則得,
以法數治民則安。
故事不廣於理者,
其成若神。
故曰:
「無廣者疑神。」
事主而不盡力則有刑,
事父母而不盡力則不親,
受業問學而不加務則不成。
故朝不勉力務進,
夕無見功。
故曰:
「朝忘其事,
夕失其功。」
中情信誠則名譽美矣,
脩行謹敬則尊顯附矣。
中無情實則名聲惡矣,
脩行慢易則汙辱生矣。
故曰:
「邪氣襲內,
正色乃衰也。」
為人君而不明君臣之義以正其臣,
則臣不知於為臣之理以事其主矣。
故曰:
「君不君則臣不臣。」
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義以教其子而整齊之,
則子不知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矣。
故曰:
「父不父子不子。」
君臣親,
上下和,
萬民輯,
故主有令則民行之,
上有禁則民不犯。
君臣不親,
上下不和,
萬民不輯,
故令則不行,
禁則不止。
故曰:
「上下不和,
令乃不行。」
言辭信,
動作莊,
衣冠正,
則臣下肅。
言辭慢,
動作虧,
衣冠惰,
則臣下輕之。
故曰: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
儀者,
萬物之程式也。
法度者,
萬民之儀表也;
禮義者,
尊卑之儀表也。
故動有儀則令行,
無儀則令不行。
故曰:
「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
人主者,
溫良寬厚則民愛之,
整齊嚴莊則民畏之。
故民愛之則親,
畏之則用。
夫民親而為用,
主之所急也。
故曰:
「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
人主能安其民,
則事其主如事其父母。
故主有憂則憂之,
有難則死之。
主視民如土,
則民不為用。
主有憂則不憂,
有難則不死。
故曰:
「莫樂之則莫哀之,
莫生之則莫死之。」
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衰者,
上之所以加施於民者厚也。
故上施厚,
則民之報上亦厚;
上施薄,
則民之報上亦薄。
故薄施而厚責,
君不能得之於臣,
父不能得之於子。
故曰:
「往者不至,
來者不極。」
道者,
扶持眾物,
使得生育,
而各終其性命者也。
故或以治鄉,
或以治國,
或以治天下。
故曰:
「道之所言者一也,
而用之者異。」
聞道而以治一鄉,
親其父子,
順其兄弟,
正其習俗,
使民樂其上,
安其土,
為一鄉主幹者,
鄉之人也。
故曰:
「有聞道而好為鄉者,
一鄉之人也。」
民之從有道也,
如飢之先食也,
如寒之先衣也,
如暑之先陰也。
故有道則民歸之,
無道則民去之。
故曰:
「道往者其人莫來,
道來者其人莫往。」
道者,
所以變化身而之正理者也。
故道在身則言自順,
行自正,
事君自忠,
事父自孝,
遇人自理。
故曰:
「道之所設,
身之化也。」
天之道,
滿而不溢,
盛而不衰。
明主法象天道,
故貴而不驕,
富而不奢,
行理而不惰。
故能長守貴富,
久有天下而不失也。
故曰:
「持滿者與天。」
明主救天下之禍,
安天下之危者也。
夫救禍安危者,
必待萬民之為用也,
而后能為之。
故曰:
「安危者與人。」
地大國富,
民眾兵強,
此盛滿之國也。
雖已盛滿,
無德厚以安之,
無度數以治之,
則國非其國,
而民無其民也。
故曰:
「失天之度,
雖滿必涸。」
臣不親其主,
百姓不信其吏,
上下離而不和,
故雖自安,
必且危之。
故曰:
「上下不和,
雖安必危。」
主有天道,
以禦其民,
則民一心而奉其上,
故能貴富而久王天下。
失天之道,
則民離畔而不聽從,
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
故曰:
「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
天下不可得而王也。」
人主務學術數,
務行正理,
則化變日進,
至於大功,
而愚人不知也。
亂主淫佚邪枉,
日為無道,
至於滅亡,
而不自知也。
故曰:
「莫知其為之,
其功既成;
莫知其舍之也,
藏之而無形。」
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
故身貴顯而子孫被其澤。
桀、紂、
幽、厲皆人主之害天下者也,
故身困傷而子孫蒙其禍。
故曰:
「疑今者察之古,
不知來者視之往。」
神農教耕生穀,
以致民利。
禹身決瀆,
斬高橋下,
以致民利。
湯武征伐無道,
誅殺暴亂,
以致民利。
故明王之動作雖異,
其利民同也。
故曰:
「萬事之任也,
異起而同歸,
古今一也。」
棟生橈不勝任則屋覆,
而人不怨者,
其理然也。
弱子,
慈母之所愛也。
不以其理(
衍)下瓦則慈母笞之。
故以其理動者,
雖覆屋不為怨,
不以其理動者,
下瓦必笞。
故曰:
「生棟覆屋,
怨怒不及;
弱子下瓦,
慈母操箠。」
行天道,
出公理,
則遠者自親;
廢天道,
行私為,
則子母相怨。
故曰:
「天道之極,
遠者自親;
人事之起,
近親造怨。」
古者,
武王地方不過百里,
戰卒之眾不過萬人,
然能戰勝攻取,
立為天子,
而世謂之聖王者,
知為之之術也。
桀紂貴為天子,
富有海內,
地方甚大,
戰卒甚眾,
而身死國亡,
為天下僇者,
不知為之之術也。
故能為之,
則小可為大,
賤可為貴。
不能為之,
則雖為天子,
人猶奪之也。
故曰:
「巧者有餘而拙者不足也。」
明主上不逆天,
下不壙地,
故天予之時,
地生之財。
亂主上逆天道,
下絕地理,
故天不予時,
地不生財。
故曰:
「其功順天者,
天助之;
其功逆天者,
天違之。」
古者,
武王,
天之所助也。
故雖地小而民少,
猶之為天子也。
桀紂,
天之所違也。
故雖地大民眾,
猶之困辱而死亡也。
故曰:
「天之所助,
雖小必大;
天之所違,
雖大必削。」
與人交,
多詐偽無情實,
偷取一切,
謂之烏集之交。
烏集之交,
初雖相驩,
後必相咄。
故曰:
「烏集之交,
雖善不親。」
聖人之與人約結也,
上觀其事君也,
內觀其事親也,
必有可知之理,
然後約結。
約結而不襲於理,
後必相倍。
故曰:
「不重之結,
雖固必解。
道之用也,
貴其重也。」
明主與聖人謀,
故其謀得;
與之舉事,
故其事成。
亂主與不肖者謀,
故其計失;
與之舉事,
故其事敗。
夫計失而事敗,
此與不可之罪。
故曰:
「毋與不可。」
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為,
而后使焉。
故令於人之所能為,
則令行;
使於人之所能為,
則事成。
亂主不量人力,
令於人之所不能為,
故其令廢;
使於人之所不能為,
故其事敗。
夫令出而廢,
舉事而敗,
此強不能之罪也。
故曰:
「毋強不能。」
狂惑之人,
告之以君臣之義,
父子之理,
貴賤之分,
不信聖人之言也,
而反害傷之。
故聖人不告也。
故曰:
「毋告不知。」
與不肖者舉事,
則事敗;
使於人之所不能為,
則令廢;
告狂惑之人,
則身害。
故曰:
「與不可,
強不能,
告不知,
謂之勞而無功。」
常以言翹明其與人也,
其愛人也,
其有德於人也,
以此為友則不親,
以此為交則不結,
以此有德於人則不報。
故曰:
「見與之友,
幾於不親;
見愛之交,
幾於不結;
見施之德,
幾於不報。
四方之所歸,
心行者也。」
明主不用其智,
而任聖人之智;
不用其力,
而任眾人之力。
故以聖人之智思慮者,
無不知也;
以眾人之力起事者,
無不成也。
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
則身逸而福多。
亂主獨用其智,
而不任聖人之智;
獨用其力,
而不任眾人之力,
故其身勞而禍多。
故曰:
「獨任之國,
勞而多禍。」
明主內行其法度,
外行其理義。
故鄰國親之,
與國信之。
有患則鄰國憂之,
有難則鄰國救之。
亂主內失其百姓,
外不信於鄰國。
故有患則莫之憂也,
有難則莫之救也。
外內皆失,
孤特而無黨,
故國弱而主辱。
故曰:
「獨國之君,
卑而不威。」
明主之治天下也,
必用聖人,
而后天下治;
婦人之求夫家也,
必用媒,
而后家事成。
故治天下而不用聖人,
則天下乖亂而民不親也;
求夫家而不用媒,
則醜恥而人不信也。
故曰:
「自媒之女,
醜而不信。」
明主者,
人未之見而有親心焉者,
有使民親之之道也。
故其位安而民往之。
故曰:
「未之見而親焉,
可以往矣。」
堯舜,
古之明主也,
天下推之而不倦,
譽之而不猒,
久遠而不忘者,
有使民不忘之道也。
故其位安而民來之。
故曰:
「久而不忘焉,
可以來矣。」
日月,
昭察萬物者也,
天多雲氣,
蔽蓋者眾,
則日月不明。
人主,
猶日月也,
群臣多姦立私,
以擁蔽主,
則主不得昭察其臣下,
臣下之情不得上通。
故姦邪日多而人主愈蔽。
故曰:
「日月不明,
天不易也。」
山,物之高者也。
地險穢不平易,
則山不得見。
人主,
猶山也,
左右朋黨比周以壅其主,
則主不得見。
故曰:
「山高而不見,
地不易也。」
人主出言不逆於民心,
不悖於理義,
其所言足以安天下者也,
人唯恐其不復言也。
出言而離父子之親,
䟽君臣之道,
害天下之眾,
此言之不可復者也,
故明主不言也。
故曰:
「言而不可復者,
君不言也。」
人主身行方正,
使人有禮,
遇人有信,
行發於身而為天下法式者,
人唯恐其不復行也。
身行不正,
使人暴虐,
遇人不信,
行發於身而為天下笑者,
此不可復之行,
故明主不行也。
故曰:
「行而不可再者,
君不行也。」
言之不可復者,
其言不信也;
行之不可再者,
其行賊暴也。
故言而不信則民不附,
行而賊暴則天下怨。
民不附,
天下怨,
此滅亡之所從生也,
故明主禁之。
故曰:
「凡言之不可復,
行之不可再者,
有國者之大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