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c0001 管子-周-管仲 (tls)




9 管子卷第九



9.1霸形第二十二內言五。


桓公在位,
管仲、隰朋見。
立有閒,
有貳鴻飛而過之。


桓公嘆曰:
「仲父,
今彼鴻鵠
有時而南,
有時而北,
有時而往,
有時而來,
四方無遠,
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
是以能通其意於天下乎?」
管仲、隰朋不對。
桓公曰:
「二子何故不對?」
管子對曰:
「君有霸王之心,
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
是以不敢對。」


桓公曰:
「仲父胡為然?
盍不當言,
寡人其有鄉乎?
寡人之有仲父也,
猶飛鴻之有羽翼也,
若濟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
寡人之有耳
將安聞道而得度哉?」


管子對曰:
「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
則必從其本事矣。」
桓公變躬遷席,
拱手而問曰:
「敢問何謂其本?」


管子對曰:
「齊國百姓,
公之本也。
人甚憂飢,
而稅斂重;
人甚懼死,
而刑政險;
人甚傷勞,
而上舉事不時。


公輕其稅斂,
則人不憂飢;
緩其刑政,
則人不懼死;
舉事以時,
則人不傷勞。」


桓公曰:
「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
聞命矣,
不敢擅也,
將薦之先君。」


於是令百官有司,
削方
墨筆。
明日,
皆朝於太廟之門朝,
定令於百吏。
使稅者百一鍾,
孤幼不刑,
澤梁時縱,


關譏而不征,
市書而不賦,
近者示之以忠信,
遠者示之以禮義。
行此數年,
而民歸之如流水。


此其後,
宋伐杞,
狄伐邢、衛,
桓公不救,
裸體紉胸稱疾。
召管仲,曰:
「寡人有千歲之食,
而無百歲之壽,
今有疾病,
姑樂乎!」


管子曰:
「諾。」
於是令之縣鍾磬之榬,
陳歌舞竽瑟之樂,
日殺數十牛者數旬。
群臣進諫曰:
「宋伐杞,
狄伐邢、衛,
君不可不救。」


桓公曰:
「寡人有千歲之食,
而無百歲之壽,
今又疾病,
姑樂乎!
且彼非伐寡人之國也,
伐鄰國也,
子無事焉。」


宋已取杞,
狄已拔邢、衛矣。
桓公起
行筍虡之閒。
管子從,
至大鍾之西,
桓公南面而立,
管仲北鄉對之,


大鍾鳴。
桓公親管子曰:
「樂夫,
仲父?」


管子對曰:
「此臣之所謂哀,
非樂也。
臣聞之,
古者之言樂於鍾磬之閒者不如此。
言脫於口,
而令行乎天下;


游鍾磬之閒,
而無四面兵革之憂。
今君之事,
言脫於口,
令不得行於天下;
在鍾磬之閒,
而有四面兵革之憂。
此臣之所謂哀,
非樂也。」


桓公曰:
「善。」
於是伐鍾磬之縣,
併歌舞之樂。
宮中虛無人。
桓公曰:
「寡人以伐鍾磬之縣,
併歌舞之樂矣,
請問所始於國
將為何行?」


管子對曰:
「宋伐杞,
狄伐邢、衛,
而君之不救也,
臣請以慶。
臣聞之,
諸侯爭於彊者,
勿與分於彊。
今君何不定三君之處哉?」


於是桓公曰:
「諾。」
因命以車百乘、
卒千人
以緣陵封杞;


車百乘、
卒千人
以夷儀封邢;
車五百乘、
卒五千人
以楚丘封衛。
桓公曰:
「寡人以定三君之居處矣,
今又將何行?」


管子對曰:
「臣聞諸侯貪於利
勿與分於利。
君何不發虎豹之皮、文錦以使諸侯,
令諸侯以縵帛鹿皮報?」
桓公曰:
「諾。」
於是以虎豹皮、文錦使諸侯,
諸侯以縵帛、鹿皮報。
則令固始行於天下矣。


此其後,楚人攻宋、鄭。
燒𤋲熯焚
鄭地,
使城壞者不得復築也,
屋之燒者不得復葺也,
令其人有喪(󰂉)雌雄,
居室如鳥鼠處穴。
要宋田,
夾塞兩川,
使水不得東流,


東山之西,
水深滅垝,
四百里而後可田也。
楚欲吞宋、鄭而畏齊,
思人眾兵彊能害己者,
必齊也。


於是乎楚王號令於國中曰:
「寡人之所明於人君者,
莫如桓公;
所賢於人臣者,
莫如管仲。
明其君而賢其臣,
寡人願事之。
誰能為我交齊者,
寡人不愛封侯之君焉。」


於是楚國之賢士,皆抱其重寶、幣帛以事齊。
桓公之左右,
無不受重寶、幣帛者。


於是桓公召管仲曰:
「寡人聞之,
善人者
人亦善之。
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
寡人不善,
將拂於道。
仲父何不遂交楚哉?」


管子對曰:
「不可。
楚人攻宋、鄭:
燒𤋲熯焚鄭地,
使城壞者不得復築也,
屋之燒者不得復葺也,
令人有喪雌雄,
居室如鳥鼠處穴;


要宋田,
夾塞兩川,
使水不得東流,
東山之西,
水深滅垝,
四百里而后可田也。
楚欲吞宋、鄭,
思人眾兵彊
而能害己者,
必齊也。


是欲以文克齊,
而以武取宋、鄭也。
楚取宋、鄭
而不止禁,
是失宋、鄭也;
禁之
則是又不信於楚也。
知失於內,
兵困於外,
非善舉也。」


桓公曰:
「善。
然則若何?」
管子對曰:
「請興兵而南存宋、鄭,
而令曰:『無攻楚,
言與楚王遇。』


至於遇上,
而以鄭城與宋水為請。
楚若許,
則是我以文令也;
楚若不許,
則遂以武令焉。」
桓公曰:
「善。」


於是遂興兵而南存宋、鄭,
與楚王遇於召陵之上,
而令於遇上曰:
「毋貯粟,
毋曲隄,
無擅廢適子,
無置妾以為妻。」


因以鄭城與宋水為請於楚。
楚人不許,
遂退七十里而舍。
使軍人城鄭南之地,
立百代城焉。
曰:
自此而北
至於河者,
鄭自城之,
而楚不敢隳也。


東發宋田,
夾兩川,
使水復東流,
而楚不敢塞也。


遂南伐楚,
踰方城
濟於汝水,
望汶山,
南致吳越之君。
而西伐秦,
北伐狄,
東存晉公於南,
北伐孤竹,
還存燕公。


兵車之會六,
乘車之會三,
九合諸侯,
反位已霸,
修鍾磬而復樂。
管子曰:
「此臣之所謂樂也。」



9.2霸言第二十三內言六。


霸王之形,
象天則地,
化人易代,
創制天下,
等列諸侯,
賓屬四海,
時匡天下;


大國小之,
曲國正之,
彊國弱之,
重國輕之;
亂國并之,
暴王殘之:
僇其罪,
卑其列,
維其民,
然后王之。


夫豐國之謂霸,
兼正之國之謂王。
夫王者有所獨明。
德共者不取也,
道同者不王也。
夫爭天下者,
以威易危暴,
王之常也。


君人者有道,
霸王者有時。
國修而鄰國無道,
霸王之資也。


夫國之存也,
鄰國有焉;
國之亡也,
鄰國有焉。
鄰國有事,
鄰國得焉;
鄰國有事,
鄰國亡焉。


天下有事,
則聖王利也。
國危,
則聖人知矣。
夫先王所以王者,
資鄰國之舉不當也。
舉而不當,
此鄰敵之所以得意也。


夫欲用天下之權者,
必先布德諸侯。
是故先王有所取,有所與,
有所詘,有所信,
然後能用天下之權。
夫兵幸於權,
權幸於地。


故諸侯之得地利者,
權從之;
失地利者,
權去之。
夫爭天下者,
必先爭人。
明大數者,得人;
審小計者,失人。
得天下之眾者王,
得其半者霸。


是故聖王卑禮以下天下之賢而壬之,
均分以釣天下之眾而臣之。
故貴為天子,
富有天下,
而世不謂貪者,
其大計存也。
以天下之財,
利天下之人;
以明威之振,
合天下之權;


以遂德之行,
結諸侯之親;
以姦佞之罪,
刑天下之心;


因天下之威,
以廣明王之伐;
攻逆亂之國,
賞有功之勞;
封賢聖之德,
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
夫先王取天下也,
術術乎大德哉,
物利之謂也。
夫使國常無患,
而名利並至者,
神聖也;


國在危亡,
而能壽者,
明聖也。
是故先王之所師者,
神聖也;
其所賞者,
明聖也。
夫一言而壽國,
不聽而國亡,
若此者,大聖之言也。


夫明王之所輕者馬與玉,
其所重者政與軍。
若失主不然,
輕與人政,
而重予人馬;
輕予人軍,
而重予人玉;
重宮門之營,
而輕四竟之守,
所以削也。


夫權者,
神聖之所資也。
獨明者,
天下之利器也;
獨斷者,
微密之營壘也。
此二者,聖人之所則也。
聖人畏微
而愚人畏明,


聖人之憎惡也內,
愚人之憎惡也外,
聖人將動
必知,
愚人至危勿辭。
聖人能輔時,
不能違時。
知者善謀,
不如當時。
精時者,日少而功多。


夫謀無主則困,
事無備則廢。
是以聖王務具其備,
而慎守其時。


以備待時,
以時興事,
時至而舉兵。
絕堅而攻國,
破大而制地,
大本而小摽,


地近而攻遠。
以大牽小,
以彊使弱,
以眾致寡,
德利百姓,
威振天下;
令行諸侯而不拂,
近無不服,
遠無不聽。


夫明王為天下正,理也。
案彊助弱,
圉暴止貪,
存亡定危,
繼絕世,
此天下之所載也,
諸侯之所與也,
百姓之所利也,
是故天下王之。


知蓋天下,
斷最一世,
材振四海,
王之佐也。


千乘之國得其守,
諸侯可得而臣,
天下可得而有也。
萬乘之國失其守,
國非其國也。


天下皆治
己獨亂,
國非其國也;
諸侯皆合
己獨孤,
國非其國也;
鄰國皆險
己獨易,


國非其國也。
此三者,
亡國之徵也。


夫國大
而政小者,
國從其政;
國小而政大者,
國益大。
大而不為者,
復小;
彊而不治者,
復弱;


眾而不治者,
復寡;
貴而無禮者,
復賤;
重而凌節者,
復輕;
富而驕肆者,
復貧。


故觀國者觀君,
觀軍者觀將,
觀備者觀野。
其君如明
而非明也,
其將如賢
而非賢也,
其人如耕者
而非耕也,
三守既失,
國非其國也。


地大而不為,
命曰土滿;
人眾而不治,
命曰人滿;
兵威而不正,
命曰武滿。


三滿而不止,
國非其國也。
地大而不耕,
非其地也;
卿貴而不臣,
非其卿也;
人眾而不親,
非其人也。


夫無土而欲富者憂,
無德而欲王者危,
施薄而求厚者孤。
夫上夾而下苴、
國小而都大者弒。


主尊臣卑,
上威下敬,
令行人服,
治之至也。
使天下兩天子,
天下不可治也;
一國而兩君,


一國不可治也;
一家而兩父,
一家不可治也。
夫令,不高不行,
不搏不聽。
堯舜之人,
非生而治也;
桀紂之人,
非生而亂也。
故治亂在上也。


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為本。
本治則國固,
本亂則國危。
故上明則下敬,
政平則人安,
士教和
則兵勝敵,


使能
則百事治,
親仁
則上不危,
任賢
則諸侯服。


霸王之形,
德義勝之,
智謀勝之,
兵戰勝之,
地形勝之,
動作勝之,
故王之。


夫善用國者,
因其大國之重,
以其勢小之;
因彊國之權,
以其勢弱之;
因重國之形,
以其勢輕之。


彊國眾,
合彊以攻弱,
以圖霸;
彊國少,
合小以攻大,
以圖王。
彊國眾,
而言王勢者,
愚人之智也;


彊國少,
而施霸道者,
敗事之謀也。
夫神聖,視天下之形,
知動靜之時;
視先後之稱,
知禍福之門。


彊國眾,
先舉者危,
後舉者利。
彊國少,
先舉者王,
後舉者亡。
戰國眾,
後舉可以霸;
戰國少,
先舉可以王。


夫王者之心,
方而不最。
列不讓賢,
賢不齒弟擇眾,
是貪大物也。
是以王之形大也。
夫先王之爭天下也
以方正,


其立之也
以整齊,
其理之也
以平易。
立政出令
用人道,
施爵祿
用地道,
舉大事
用天道。


是故先王之伐也,
伐逆不伐順,
伐險不伐易,
伐過不伐及。


四封之內,
以正使之;
諸侯之會,
以權致之。
近而不服者,
以地患之;


遠而不聽者,
以形危之。

而伐之,
武也;

而舍之,
文也;
文武具滿,
德也。


夫輕重彊弱之形,
諸侯合則彊,
孤則弱。
驥之材,
而百馬代之,
驥必罷矣;
彊最一代,
而天下攻之,
國必弱矣。


彊國得之也以收小,
其失之也以恃彊;
小國得之也以制節,
其失之也以離彊。
夫國小大有謀,
彊弱有形。
服近而彊遠,
王國之形也;


合小以攻大,
敵國之形也;
以負海攻負海,
中國之形也;
折節事彊以避罪,
小國之形也。
自古以至今,
未嘗有
能先作難,
違時易形,
以立功名者;


無有常
先作難,
違時易形,
而不敗者也。
夫欲臣伐君,
正四海者,
不可以兵獨攻
而取也。


必先定謀慮,
便地形,
利權稱,
親與國,
視時而動,
王者之術也。
夫先王之伐也,
舉之必義,
用之必暴,
相形而知可,
量力而知攻,
考得而知時。


是故先王之伐也,
必先戰而后攻,
先攻而后取地。
故善攻者,
料眾以攻眾,
料食以攻食,
料備以攻備。
以眾攻眾,
眾存不攻;


以食攻食,
食存不攻;
以備攻備,
備存不攻。
釋實而攻虛,
釋堅而攻膬,
釋難而攻易。


夫摶國不在敦古,
治世不在善故,
霸王不在成典。
夫舉失而國危,
刑過而權倒,
謀易而禍及,
計得而彊信,
功得而名從,
權重而令行,
固其數也。


夫爭彊之國,
必先爭謀,爭刑,爭權。
令人主一喜一怒者,
謀也;
令國一輕一重者,
形也;
令兵一進一退者,
權也。


故精於謀,
則人主之願可得,
而令可行也;
精於形,
則大國之地可奪,
彊國之兵可圉也;
精於權,
則天下之兵可齊,
諸侯之君可朝也。


夫神聖視天下之形,
知世之所謀,
知兵之所攻,
知地之所歸,
知令之所加矣。
夫兵攻所憎
而利之,
此鄰國之所不親也。
權動所惡,
而實寡歸者,彊。


擅破一國,
彊在後世者,王。
擅破一國,
彊在鄰國者,亡。



9.3問第二十四內言七。


凡立朝廷,
問有本紀。
爵授有德,
則大臣興義;
祿予有功,
則士輕死節,
上帥士以人之所戴,
則上下和;
授事以能,
則人上功。


審刑當罪,
則人不易訟;
無亂社稷宗廟,
則人有所宗。
毋遺老忘親,
則大臣不怨;


舉知人急,
則眾不亂。
行此道也,
國有常經,
人知終始,
此霸王之術也。


然後問事,
事先大功,
政自小始。
問死事之孤,
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門少壯而未勝甲兵者幾何人?
問死事之寡,
其餼廩何如?


問國之有功大者,
何官之吏也?
問州之大夫也,
何里之士也?
今吏,亦何以明之矣?
問刑論有常以行,
不可改也,


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
問五官有度制,
官都其有常斷,
今事之稽也何待?
問獨夫、寡婦、孤窮、疾病者幾何人也?
問國之棄人何族之子弟也?
問鄉之良家,
其所牧養者幾何人矣?


問邑之貧人
債而食者幾何家?
問理園圃而食者幾何家?
人之開田而耕者幾何家?
士之身耕者幾何家?
問鄉之貧人,
何族之別也?


問宗子之收昆弟者,
以貧從昆弟者幾何家?
餘子仕而有田邑,
今入者幾何人?
子弟以孝聞於鄉里者幾何人?
餘子父母存,
不養而出離者幾何人?


士之有田而不使者幾何人?
吏惡何事?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幾何人?
身何事?
群臣有位而未有田者幾何人?
外人之來從而未有田宅者幾何家?
國子弟之游于外者幾何人?


貧士之受責於大夫者幾何人?
官賤行賈,
身出以家臣自代者幾何人?
官丞吏之無田餼而徒理事者幾何人?
群臣有位事官大夫者幾何人?
外人來游,
在大夫之家者幾何人?


鄉子弟力田為人率者幾何人?
國子弟之無上事,
衣食不節,
率子弟不田弋獵者幾何人?
男女不整齊,
亂鄉子弟者有乎?


問人之貸粟米
有別券者幾何家?
問國之伏利,
其可應人之急者幾何所也?
人之所害於鄉里者
何物也?
問士之有田宅,
身在陳列者幾何人?
餘子之勝甲兵有行伍者幾何人?


問男女有巧伎,
能利備用者幾何人?
處女操工事者幾何人?
問國所開口而食者幾何人?
問一民有幾人之食也?
問兵車之計幾何乘也?
牽家馬軛家車者幾何乘?


處士修行,
足以教人,
可使帥眾莅百姓者幾何人?
士之急難可使者幾何人?


工之巧,

足以利軍伍,

可以修城郭、補守備者幾何人?
城粟軍糧,其可以行幾何年也?
吏之急難可使者幾何人?
大夫䟽器:
甲兵、兵車、旌旗、鼓鐃、帷幕、帥車之載幾何乘?


䟽藏器:
弓弩之張、夾錟之衣、鉤弦之造、戈戟之繄,
其厲何若?
其宜修而不修者,
故何視?
而造修之官,
出器處器之具,
宜起而未起者何待?
鄉、帥車輜造脩之具,
其繕何若?


工尹伐材用,
毋於三時。
群材乃植
而造器定。冬,
完良備用必足。
人有餘兵,
詭陳之行,
以慎國常。
時簡稽帥馬牛之肥膌,
其老而死者,皆舉之;


其就山藪林澤食薦者幾何?
出入死生之會幾何?
若夫城郭之厚薄,
溝壑之淺深,
門閭之尊卑,
宜脩而不脩者,
上必幾之
守備之伍。
器物不失其具,
淫雨而各有處藏。


問兵官之吏、
國之豪士,
其急難足以先後者幾何人?
夫兵事者危物也,
不時而勝,
不義而得,
未為福也。
失謀而敗,
國之危也,
慎謀乃保國。


問所以教選人者何事?
問執官都者,
其位事幾何年矣?


所辟草萊,
有益於家邑者幾何矣?
所封表以益人之生利者
何物也?
所築城郭,脩牆閈,絕通道,深阨門闕,溝防,
以益人之地守者,
何所也?
所捕盜賊,除人害者幾何矣?


制地
君曰:
理國之道,
地德為首。
君臣之禮,
父子之親,


覆育萬人,
官府之藏,
彊兵保國,
城郭之險,
外應四極,
具取之地。


而市者,天地之財具也。
而萬人之所和而利也,
正是道也。
民荒無苛,
人盡地之職,
一保其國。
各主異位,
毋使讒人亂𤾕,
而德營九軍之親。


關者,
諸侯之陬隧也,
而外財之門戶也,
萬人之道行也。
明道以重告之,
征於關者,
勿征於市;
征於市者,
勿征於關。


虛車勿索,
徒負勿入,
以來遠人,
十六道同身。


外事謹,
則聽
其名,,
視其色,
是其事,
稽其德,
以觀其外。
則無敦於權人,
以困貌德。


國則不惑,
行之職也。


問於邊吏曰:
小利害信,
小怒傷義,
邊信傷德,
厚和構四國,
以順完德,
后鄉四極。
令守法之官曰,
行度必明,
無失經常。



9.4謀失第二十五


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