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02 法苑珠林-唐-道世 (master)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八+(受戒之二)【宋】【元】【宮】八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受戒部第八十七之二



五戒部第四此別六部




* 述意部
* 遮難部
* 受法部
* 戒相部
* 得失部
* 神衛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世俗所尚。仁義禮智信也。含識所資。不
殺盜婬妄酒也。雖道俗相乖。漸教通也。故發
於仁者則不殺。奉於義者則不盜。敬於禮者
則不婬。說於信者則不妄。師於智者則不
酒。斯蓋接化於一時。非即修本之教。修本
教者是謂正法。內訓弘道必始于因。因者
殺盜婬妄酒也。此則在於實法。指事直言。故
[088-0927a]
不假飾詞託名現意。如斯而修因。不期果而
果證。不羨樂而樂彰。若略近而望遠。棄小
而保大。則無所歸趣矣。故知受持不殺之因。
自證乎仁義之果。所以知其然。今見奉戒不
殺。不求仁而仁著。持戒不盜。不欣義而義
敷。守戒不婬。不祈禮而禮立。遵戒不妄。不
慕信而信揚。受戒捨酒。不行智而智明。如
斯之實。可謂振網持綱萬目開張。振機馭
㝢以離寒暑。復何功可以加之。何德可以
背之。若不是修昧於所欲。徒役慮於形名。勞
心乎百氏。倦形神於宵夜。喪耳目於良晨。
何乖道之遠。逝而不及者乎。得其本則無欲
而不辯矣。始知吞舟之魚。不產溝洫之水。
鵬鵾之鳥。豈翔尺鷃之林也。


遮難部第二



夫欲受戒者。戒師先須問其遮難。故成實論
問遮。逆罪人賊住。污比丘尼等不聽作比
丘。是等諸人若為白衣得善律儀。不遮修行
施慈等善。但有世間戒。以是人為業所污
亦障聖道故。不聽出家。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若欲受優婆塞戒增
長財命。先當諮啟所生父母次報妻子奴婢
等次白國王此須白者為國王禁制不許受戒所以須白若先不禁。不勞須白也既問
聽已。誰有出家發菩提心者。便往其所頭面
作禮。軟言問訊。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
男子身。欲受菩薩優婆塞戒。惟願大德憐愍
故聽一說便得若受聲聞別解脫戒縱無發。菩提心人。但發小乘心。出家五眾人邊受並得戒也
時比丘應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國主
並聽不。若言聽者。復應問言。汝不曾負佛法
[088-0927b]
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負。復應問言。汝今
身中將無內外身心病耶。若言無者。復應問
言。汝不於諸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
言不作。復應問言。汝將不作五逆罪耶。汝
不作盜法人不。汝非無根二根人不。汝不受
八戒齋不犯重耶。汝父母師病不棄去耶。汝
將非殺發菩提心人耶。汝不盜現前僧物耶。
汝不兩舌惡口成於惡人耶。汝不於母女姊
妹作非法耶。汝不於大眾作妄語乎。若言無
者。復應語言。善男子。此戒甚難。能為沙彌
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菩提而作根
本。至心受持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
若有毀破如是戒者。則於無量無邊世中處
三惡道受大苦惱。汝今欲得無量利益。能
志心受不。若言能者。次教受三歸。復應問
言。此戒甚難。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
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不依於
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
道邪眾。汝能如是志心歸依於三寶不。若
言能者。應令滿六月日親近承事出家智者。
智者復應志心觀其身四種威儀。若知是人
能如教作。過六月已和合眾僧。滿二十人作
白羯磨云。大德僧聽。是某甲今於僧中乞
受優婆塞戒已。六月中淨四威儀。志心受
持淨莊嚴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聽者。
僧皆默然。不聽者說一說便得。若非信邪。舊來正信者。不須受此翻邪三歸六月
試。直問遮難教令懺悔。已即與授五戒八戒三歸便得。不同此也


受法部第三



若欲受戒具修威儀。對一出家五眾人前受。
[088-0927c]
故智度論云。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依歸僧三說我某甲歸
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我是釋迦
牟尼佛優婆塞夷證知我。我某甲從今日盡壽
歸依。戒師應言。汝優婆塞聽是。多陀阿伽
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知人見人。為優婆塞
說五戒如是。汝盡受持。何等為五。一盡形
壽不殺生。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形壽不應故
殺生。是事若能當言諾雖論言諾。改諾云能無咎


二盡形壽不偷盜。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形壽
不應偷盜。是事若能當言能。三盡形壽不邪
婬。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形壽不應邪婬。是
事若能當言能。四盡形壽不妄語。是優婆塞
戒。是中盡形壽不應妄語。是事若能當言能。
五盡形壽不飲酒。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形壽
不應飲酒。是事若能當言能。既說相已。又
應語言。是優婆塞五戒盡受持。當供養三
寶勤修福德。遠求佛道近證人天。歲三長月
六齋若能持者。並須為之。若受一戒者。文
中應除五之一字。直云我為不殺戒優婆塞。
餘文如前三歸依。第三遍已即發五戒。後
時三結。直付囑之。


故薩婆多論。問曰。若不受三歸得五戒不。答
不得。要先受三歸。後方得戒下受八戒亦同此法


戒相部第四



若薩婆多論。問曰。五戒中幾是實戒。答曰。
前四是實。後一是遮。所以同結者。以是放
逸根本能犯四戒。如迦葉佛時。有優婆塞。由
飲酒故婬他妻盜他鷄殺。他人來問。時答言
[088-0928a]
不作。便犯妄語。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
若受不殺戒。乃至一切有形蠢動皆不得加
害。及食雜肉葷辛等。皆不得犯。


故楞伽經云。佛告大慧。菩薩有無量因緣不
應食肉。我今略說十種因緣。一謂一切眾
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
不應食肉。二驢騾馲駝狐狗牛馬人畜等肉
屠者雜賣故。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四眾生
聞氣悉生恐悑。如旃陀羅。狗見憎惡驚怖
群吠故。五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凡愚所
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七令諸呪術不成
就故。人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染味著故。九彼
食肉者諸天所棄令口氣臭多惡故。十空閑
林中虎狼聞香。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子
肉想。作服藥想。故此過去有王。名師子蘇陀
婆。食種種肉。遂至人肉。臣民不忍。即便謀
反。如班足王經說。


又涅槃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行住坐
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
近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
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說
遠見之猶不欲視。況當近之。水陸空行悉捨
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
食肉也。


義云。五戒優婆塞等。如俗家井水。多有細
小諸蟲。盡須漉看還置本處。欲有行動亦
須齎漉袋自隨。


若受不盜者。下至一枝草一粒穀等。皆不得
取。
[088-0928b]


故智度論云。憍梵鉢提。試看一粒穀生熟不
還本主。犯於業道尚五百世中為牛。乃至
成羅漢已猶自呞食。


若受不邪婬者。如智度論云。除己妻外。餘
之男女鬼神畜生可得行婬者。悉是邪行。雖
是自妻不犯。然須避於非處。謂自妻非道及
得身已。亦須禁之。恐傷胎故。產三年內須亦避慎。謂防乳竭。若別有乳母不在制限。


又成實論云。自妻非處。謂口及大便處。及
一切女人為父母兒所護。出家女人等為法
護故亦名邪婬。若無主女人眾人前自來為
妻。如法者不犯。


又提謂經云。年三長月六齋三明日月燈火
下及八王日。亦名八節日。並須禁之八王日如下述
若受不妄語戒者。但使心虛。無問境之虛實
並犯。


又智度論。問曰。何故優婆塞慎口律儀及淨
命耶。


答曰。白衣居家受世間樂。兼修福德。不能
盡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復於口業妄語
最重。以妄語故能作餘過。或故作不故作。若
但妄語已攝三事。若說實語。四種正語皆已
攝。盡於諸善中實為最大。


又成實論云。雖是實語。以非時故即名綺語。
或是時以隨順衰惱無利益故。或雖利益。以
言無本義理不次。惱心說故皆名綺語。


又摩德勒伽論云。為他傳罵皆德罪故。


又薩婆多論云。妄語兩舌惡口相歷各作四
句。一是妄語非兩舌惡口。傳他此語向彼說。
[088-0928c]
以不實故是妄語。不以分離心故非兩舌。軟
語說故非惡口。餘句類。互可知。


又成實論云。餘三業。或合或離。綺語一種
必不相離。


又善生經云。若當妄語。亦攝綺語兩舌惡口
義。


又薩婆多論云。不妄語者。若說法義。論傳
一切是非。莫自稱為是。常令推寄有本則無
過也。不爾斧在口中。若受不飲酒者。如四
分律云。若飲酒者。乃至不得以草滴酒口
中。


又智度論云。飲酒有三十五過失。何等三十
五。答曰。一現世財物虛竭。何以故。飲酒醉
亂心無節限。用費無度故。二眾病之門。三
鬪諍之本。四裸露無恥。五醜名惡露人所不
敬。六無復智慧。七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
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事盡向人說。九種
種事業廢不成辦。十醉為愁本何以故。醉中
多失醒則慚愧憂愁。十一身力轉少。十二身
色壞。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
不敬沙門。十六不敬婆羅門。十七不敬叔伯
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憒惱無所別故。十八
不尊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
一近朋黨惡人。二十二疏遠賢善。二十三
作破戒人。二十四無慚愧。二十五不守六情。
二十六縱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惡不喜見
之。二十八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二
十九行不善法。三十棄捨善法。三十一明人
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遠
[088-0929a]
離涅槃。三十三種狂癡因緣。三十四身壞命
終墮惡道泥犁中。三十五若得為人所生之
處常當狂騃。如是種種過失。是故不飲酒。


又薩婆多論云。五戒優婆塞聽販賣。但不得
作五業。一不得販賣畜生。自有者聽直賣。
不得與屠兒家。二不得販賣弓刀箭矟。自有
者聽直賣。不得與屠兒殺害家。三不得酤酒
為業。自有者聽直酤。四不得壓油為業。外
國麻中有蟲故犯。准此無蟲應不犯。五不
得作五大色染。多殺蟲故。如秦地染青亦多
殺蟲入五大色數。


又善生經云。受戒者。五處不應行。謂屠兒
婬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等。有五種業不應
作。謂賣毒藥釀皮樗蒱圍棊六博歌舞唱伎
等。並不得為。亦不得親近如是人等。


又寶雲經云。持戒之人不聽向破戒家乞食。


又阿含經云。遠惡近善有四法。當急走避之
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四千里。四法
者。一惡友。二惡眾。三或多語笑。四或瞋或
鬪。


又優婆塞五戒相經云。佛告諸比丘。犯殺有
三種奪人命。一自作。二教人。三遣使。自作
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
是人繫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
甲不。汝捉是人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
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復有三種。一用內
色。二用非內色。三用內非內色。第一用內
色殺者。謂用手打。若用足及餘身分令彼死。
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
[088-0929b]
可悔。若後不死。是得中罪可悔。第二用不
內色殺者。若人以木石刀矟弓箭等令彼死
者。同前得罪。第三用內非內色殺者。以手
捉木石等打令死者。得罪同前。復有不以此
三殺。但合諸毒藥著眼耳鼻身上食中被褥
等。中令彼死者。亦同前罪。


若優婆塞。或作火坑謾心造者。若人墮死
犯不可悔罪。非人鬼神等墮中死者。犯中罪
可悔。畜生死者。犯下罪可悔。若都無死者。
犯三方便可悔輕罪。若剋心唯為人造火坑
不通餘者。若人墮死犯不可悔。不死犯方便。
非人畜生死者不犯。若優婆塞。或用口業呪
術令死。或有歎死讚死。或有氣力人心起惡
念令死。或墮胎令死。得罪重輕並同前准。
不犯者。或有行來出入誤墮木石等死者。並
不犯餘如內律具說。


第二盜戒者。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
用心。二用身。三離本處。第一用心者。謂發
心思惟欲為偷盜。第二用身者。謂用身分等
取他物。第三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餘處。
並得重罪。復有三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
一自取。二教他取。三遣使取。復有五種取
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苦切取。二輕慢取。三
詐稱他名字取。四強脫取。五受寄取。重物
者。若盜五錢。若五錢直得者。犯不可悔罪。
復有七種取他物犯不可悔。一非己想。二不
同意。三不暫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
亂。七不病壞心。具此七者取他重物犯不可
悔。取他不滿五錢輕物犯中可悔。翻前七種
[088-0929c]
取他物者。輕重俱不犯。


第三婬戒者。邪婬有四處。一男。二女。三黃
門。四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
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各有三種同
前。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
婬。謂口大小便處。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
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婬。謂口及大便
處。犯不可悔。若發心欲行婬未和合者。犯
不可悔罪。若二身和合止而不婬犯中可悔。
除其三處餘處行婬。此皆可悔。若人死乃
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壞。於彼三處共彼行
婬。犯不可悔。輕處同上。若優婆塞雖不受
戒。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然
後永不得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戒。若顛
狂心亂痛惱所纏不自覺者不犯。


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
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于梵天。若
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
量受罪如伊羅鉢龍王。犯不可悔也。


第四妄語戒者。佛告諸比丘。吾以種種呵責
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
何況故妄語。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
過人聖法。自言。我是阿羅漢四等果人。乃
至四禪慈悲喜捨得四空定不淨觀阿那般那
念。天來龍來到我所供養我。彼問我義。我
答彼問。皆犯不可悔罪。若實見言不見。實
聞言不聞。實疑言不疑。有而言無。無而言
有。如是等小妄語者。犯可悔罪。若發心欲
妄語。未出言犯下可悔。言而不盡意者。犯
[088-0930a]
中可悔。若自言得聖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
心亂心不覺語者不犯。


第五飲酒戒者。佛告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
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
酒有二種。穀酒木酒。穀酒者。以諸五穀雜
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莖葉果用種種
子果草雜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
人者。是名為酒。若甞咽者。亦名為飲。若飲
穀酒。咽咽犯。若飲酢酒。若飲甜酒。若噉麴
能醉人者。若噉糟。若飲酒澱。若飲似酒色。
似酒香似酒味。能令人醉者。並隨咽咽犯。若
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飲
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餘藥治
不差。以酒為藥者不犯。顛狂心亂病惱不覺
知者亦不犯。


得失部第五



問曰。漸頓云何。答曰。皆得。故成實論。問云。
有人言。五戒具受。此事云何。答曰。隨受多
少皆得戒律儀。但取要為五。故優婆塞戒經
云。或有一分。或有少分。或有無分。或有多
分。或有滿分。若受三歸已不受五戒名優婆
塞。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歸已
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已。受持一
戒。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歸受持四
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
分。汝今欲受何分。爾時智者當隨意授。又智
度論云。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
受一戒。是一分行。若受二戒三戒。是名少分
行。若受四戒。是名多分行。若受五戒。是名
[088-0930b]
滿分行。斷婬者。受五戒已。於戒師前。更作
誓言。我今於自婦夫不復行婬。是名五戒。
增一阿含經亦云。一分二分得受。問曰。既得
漸受。可從五師各得受一不。答曰。如付法藏
經云。尊者薄拘羅受一不殺生戒。得五不死
報。問曰。得重受不者。既受五戒。後時更得
重受不。答曰。依成實論。得重發戒。故四分
律。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向佛受亦得。


問曰。長短者得五三十日限分受不。答曰。
依成實論。亦得多日。盡其終受。故十誦律。
或晝或夜。受五戒亦獲少善。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智者當觀戒有二種。
一世戒。二第一義戒。若不依於三寶受戒。是
名世戒。是戒不堅。如綵色無膠。是故我先
歸依三寶。然後受戒。夫世戒者。不能壞先
諸惡業。受三歸戒則能壞之。雖作大罪亦不
失戒。何以故。戒力勢故。如俱有二人同共
作罪。一者受戒。二者不受戒。已受者犯則
罪重。不受者犯則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
罪有二種。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種罪
復有輕有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輕輕罪作重。
如鴦掘魔受於世戒伊羅鉢龍受於義戒。鴦
掘魔破於性重。不得重罪。伊羅鉢龍壞於
遮制。而得重罪。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
亦同。


神衛部第六



依七佛經云。若有人能受持五戒。感得二十
五神侍衛。


殺戒有五神。
[088-0930c]


一名波吒羅 二名摩那斯 三名婆睺羅
 四名呼奴吒 五名頗羅吒


盜戒有五神。


一名法善 二名佛奴 三名僧喜 四名廣
額 五名慈善


婬戒有五神。


一名貞潔 二名無欲 三名淨潔 四名無
染 五名蕩滌


欺戒有五神。


一名美旨 二名實語 三名質直 四名直
答 五名和合語


酒戒有五神。


一名清素 二名不醉 三名不亂 四名無
失 五名護戒


又灌頂經云。佛告梵志。若持五戒者。有二
十五善神營衛護人身。在人左右。守於宮宅
門戶之上。使萬事吉祥。唯願世尊。為我說
之。佛言。梵志。我今略演。勅天帝釋使四天
王遣諸善神營護汝身。如是章句善神名字
二十五王。其名如是。


神名蔡芻毘愈他尼


主護某身辟除邪鬼。


神名輸多利輸陀尼


主護某六情悉令完具。


神名毘樓遮那世波


主護某腹內五藏平調。


神名阿陀龍摩坻


主護某血脈悉令通暢。


神名婆羅桓尼和婆
[088-0931a]


主護某爪指無所毀傷。


神名坻摩阿毘婆馱


主護某出入行來安寧。


神名阿修輸婆羅陀


主護某所噉飲食甘香。


神名婆羅摩亶雄雌


主護某夢安覺歡悅。


神名婆羅門地鞞哆


主護某不為蠱毒所中。


神名那摩呼哆耶舍


主護某不為霧露惡毒所害。


神名佛馱仙陀樓哆


主護某鬪諍口舌不行。


神名鞞闍耶藪多婆


主護某不為溫虐鬼所持。


神名涅坭醯馱多耶


主護某不為縣官所得。


神名阿邏多賴都耶


主護某舍宅四方逐凶殃。


神名波羅那佛曇


主護某平定舍宅八神。


神名阿提梵者珊耶


主護某不為塚墓鬼所嬈。


神名因臺羅因臺羅


主護某門戶辟除邪惡。


神名阿伽風施婆多


主護某不為外氣鬼神所害。


神名佛曇彌摩多哆


主護某不為災火所延。
[088-0931b]


神名多賴叉三密陀


主護某不為偷盜所侵。


神名阿摩羅斯兜喜


主護某若入山林不為虎狼所害。


神名那羅門闍兜帝


主護某不為傷亡所嬈。


神名鞞尼乾那波


主護某除諸鳥鳴狐鳴。


神名荼鞞鬪毘舍羅


主護某除犬鼠變怪。


神名伽摩毘那闍尼佉


主護某不為凶注所牽。


佛告梵志言。若男子女人帶佩此二十五灌
頂章句善神名者。若入軍陣鬪諍之時。刀
不傷身。箭射不入。鬼神羅剎終不嬈近。若
到蠱道家亦不能害。若行來出入有小魔鬼。
亦不得近。帶佩此神王名著身。夜無惡夢。
懸官盜賊水火災怪怨家闇謀口舌鬪亂。自
然歡喜。兩作和解。俱生慈心。惡意悉滅。妖
魅魍魎邪忤薜荔外道符呪厭禱之者。樹木
精魅。百蟲精魅。鳥獸精魅。溪谷精魅。門
中鬼神。戶中鬼神。井竈鬼神。洿池鬼神。廁溷
中鬼神。一切諸鬼神。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
若男子女人帶此三歸五戒善神名字者。某
甲入山陵溪谷曠路抄賊自然不現。師子虎
狼熊羆蛇蚖悉自縮藏不害人也。


八戒部第五此別六部




* 述意部
* 會名部
* 功能部
* 得失部
* 受法部
* 戒相部
[088-0931c]


述意部第一



夫戒定慧品。造化宏圖。眾聖式遵。萬靈攸
重。余以戒律宗要。定慧歸承。如有乖張。明
心莫顯。是故大悲赴難。立行法以檢之。惑
網之夫。設理蹤而證入。業種之客。依相迹
而繩持。庶使念念退省新新進策。為功不已
情過乃彰。但善惡由己。起則昇沈。不作則
已。作則業成。業繩惑網。膠固彌密。自非傾
誠苦剋折挫身心。哀愴往因畏懼來果。決誓
要期。永斷相續。故文言嚴飾道場澡浴塵垢。
著新潔衣。內外俱淨。對說罪根發露悔過。舉
身投地如太山崩。五體殷重歸依三寶。敬誠
迴向然後受戒。此戒時節雖促既懇意標心。
為成三聚淨戒。為救四趣眾生。此則功超人
天德齊佛位。故智度論。譬同猛將。亦為與
佛等也。


會名部第二



問曰。諸經論中何名八關齋。亦名關戒耶。
答曰。前八是關閉八惡不起諸過。不非時食
者。是齋。齋者齊也。謂禁止六情不染六塵。齊
斷諸惡具修眾善。故名齋也。又齋戒體一名
別。若尋名定體。體容小別。齋者過中不食
為名。戒者防非止惡為義。故薩婆多論云。八
箇是戒。第九是齋。齋戒合數故有九也。


功能部第三



如齋法經曰。譬如天下十六大國滿中眾寶
不可稱說。不如一日受佛齋法。比其福者。則
十六國為一豆耳。又中阿含經云。多聞聖弟
子持八支齋時。憶念如來十號名字。若有惡
[088-0932a]
思不善皆滅。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有人以四大寶藏滿中
七寶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
夜受持八戒除五逆罪。餘一切罪皆悉消滅。
是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彌勒出時百年
受齋。不如今日五濁世時一日一夜。


又智度論。問曰。五戒一日戒。何者為勝。答
曰。有因緣故。一戒俱等。但五戒終身持。八
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時多而戒少。一日戒
時少而戒多。若無大心。雖復終身持。不如
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為將雖復將兵
終身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
之勳名蓋天下。八戒比於餘戒亦復如是。


又智度論。問曰。白衣居家唯有此五戒。更
有餘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齋日持。功德
無量。若十二月至十五日。受持此戒。福最
多也。


問曰。何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
日鬼神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
是以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治福以避凶
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
後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諸佛受持八戒
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樂。


又論引四天王經中。佛說。月六齋日使者大
子及四天王自下觀察眾生。不布施持戒孝
順父母使者。便上忉利以啟帝釋。諸天心皆
不悅。若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多者。諸天帝釋
心皆歡喜。是時釋提波那氏。即說偈言。


「 六齋神足日
 受持清淨戒
[088-0932b]
 是人壽終後
 功德必如我」



佛告釋提桓因。云何妄語。若持一日戒。功
德福報必得如我。是為實說。所在之處有持
此戒者。惡鬼遠之住處安隱。是故於六齋日
持齋受戒得福增多。


問曰。何故諸惡鬼神等輩。於此六齋日惱害
眾生。答曰。天地本起經說。劫初成時有異梵
天王子。是摩醯首羅等諸鬼神父。修其梵志
苦行。滿天上十二歲。於此六日每割血肉
以著火中。過十二歲已。天王來下語天子言。
汝求何願。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供養仙
人法。以燒香甘果等。汝云何以血肉著火
中。如罪惡法。汝破善法樂為惡事。令汝生惡
子噉肉飲血。當說是時火中有八大鬼出。身
黑如墨。髮黃眼赤。有大光明。摩醯首羅神等
從此八鬼生。以是故摩醯首羅等神。於此六
日有大勢力惱害眾生。諸鬼之中摩醯首羅
最大第一。一月之中皆有日分。摩醯首羅一
月有四日分。謂八日十四日二十三日二十
九日。餘神一月有二日分。謂有一日十六
日。其月二日十七日十五日三十日屬一切
神。摩醯首羅為諸神王。又得日多。故數四
日為齋。餘日是一切神日。亦數為齋。是故諸
惡鬼神。於此六日輒有勢力也。但佛法之中
日無好惡。隨世惡因緣故。佛教眾生齋戒。
以除其患也。


又提謂經云。提謂長者白佛言。世尊。歲三齋
皆有所因。何以正用正月五月九月。六日齋
用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
[088-0932c]
三十日。佛言。正月者。少陽用事。萬神代位。
陰陽交精。萬物萌生。道氣養之。故使太子正
月一日持齋寂然行道。以助和氣長養萬物。
故使竟十五日。五月者。太陽用事。萬物代位。
草木萌類。生畢百物。懷妊未成。成者未壽。
皆依道氣。故持五月一日齋。竟十五日。以
助道氣。成長萬物。九月者。少陰用事。乾坤
改位。萬物畢終。衰落無牢。眾生蟄藏。神氣歸
本。因道自寧。故持九月一日齋。竟十五日。
春者萬物生。夏者萬物長。秋者萬物收。冬者萬物藏。依道生沒。天地有大禁。故使
弟子樂善者避禁持齋。救神故爾。長者提謂
白佛言。三長齋何以正用一日至十五日。復
言。如何名禁。佛言。四時交代陰陽易位。歲終
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界皓皓五處錄籍。
眾生行異五官典領。校定罪福行之高下。品
格萬途。諸天帝釋太子使者。日月鬼神地獄
閻羅百萬神眾等。俱用正月一日五月一日
九月一日。四布案行帝王臣民八夷飛鳥走
獸鬼龍行之善惡。知與四天王月八日十五
日盡三十日所奏同不。平均天下使無枉
錯。覆校三界眾生罪福多少所屬。福多即
生天。上即勅四鎮五羅大王司命。增壽益算。
下閻羅王攝五官除罪名。定福祿故。使持是
三長齋。是故三覆八校者八王日是也。亦是
天帝釋輔鎮五羅四王地獄王阿須輪諸
天。案行比校定生注死。增減罪福多少。有
道意。無道意。大意小意。開解不開解。出家
不出家。案比口數。皆用八王日何等八王日。
[088-0933a]
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是為八王日。天地諸神陰陽交代。故名八王
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
日三十日。皆是天地用事之日。上下弦望朔
晦皆錄命上計之日。故使於此日自守持齋。
以還自校使不犯禁。自致生善處。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八
關齋離諸苦者。得盡諸漏入涅槃城。當求方
便成此八齋。人中榮位不足為貴。天上快樂
不可稱計。欲求無上之福者。當求此齋。欲
生六欲天色無色界天者。當持此齋。欲求一
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轉輪聖王位者。亦獲
其願。欲求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吾
今成就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


又涅槃經云。佛言。大王。波羅柰國有屠兒。
名曰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
受八戒經一日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
天王毘沙門子。如來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
果。況復佛也。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善男子。後世眾生
身長八丈。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是時受
戒。復有於今惡世受戒。是二所得果報正等。
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


又賢愚經云。昔迦葉佛滅度之後。遺法垂末。
有二梵志。到比丘邊俱受八戒。一願生天。一
願作國王願生天者。至家為婦逼非時食。由
破戒故乃生龍中。願作王者。持戒完具。得
生王家。作大國王。其王園中多有甘果。甞
遣一人隨時看送。其人後時於園中得一
[088-0933b]
顆柰。色香甚美。持與門監。展轉奉王。王食
此柰甚覺甘美。便問夫人。展轉相推到於園
監。王即喚來而責之曰。如此美柰何為不送。
園監於是具陳本末。王瞋語言。自今以後常
送斯柰。園監啟王。此柰無種。何由可辦。王
復語言。若不能得當斬汝身。其人還園舉聲
大哭。時有一龍從泉而出。變身為人。問其
哭由。園監具說。龍聞入水。即以金盤。盛
柰與之。遣持奉王。并騰吾意。云吾及王本
是親友。乃昔在世時俱為梵志。共受八戒各
求所願。汝戒完具得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
龍中。今欲奉修八關齋法求捨此身。當為吾
覓八戒齋文持來與我。若其相違。吾覆汝
國。用作大海。園監奉柰。具說龍意。王聞甚
憂。良由時世無有佛法。齋法難得。王勅一
臣。龍索齋法。仰卿得之。若不得者。吾當殺
卿。大臣至家。甚懷憂愁。臣父見子面色不悅。
問知委由。其父語言。吾家堂柱每見光明。
試破看之儻有異物。尋即破之。得經二卷。
一是十二因緣。二是八關齋文。得已奉王。
王得歡喜。自送與龍。龍得此經。便用好寶。
贈遺於王。王及於龍重修八戒。壽盡生天。
同共一處。至釋迦佛出世之時。來至佛所。佛
為說法。二天俱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還歸
天上。


又智度論云。若人欲求最大善利。應當持戒。
戒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地住。戒
亦如是。一切善法皆依戒住。若世間人。下
品持戒得生人中。中品持戒生於天上。乃至
[088-0933c]
上品清淨持戒。得至佛道。若破戒者。墮三
惡道。是故佛言。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
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厭患貧窮。供養
諸天。滿十二年。求索富貴。天愍此人。自現
其身。而問之曰。汝求何等。貧人答言。我求
富貴。欲令心中所願皆得。天與一器。名曰
德瓶。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其人
得已應意所欲無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
舍象馬車乘。七寶具足。供給賓客。事事無
乏。客問之言。汝先貧窮。今日何由得如此
富。彼人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種種眾
物。故富如是。客語之言。出瓶見示。并所出
物。彼人聞已。即為出瓶。瓶中引出種種眾
物。其人憍逸立瓶上舞。瓶即破壞。一切眾
物一時失滅。持戒之人亦復如是。若能持戒。
種種妙樂無願不得。若人破戒憍逸自恣。亦
如彼人破瓶失利也。


得失部第四



如薩婆多論云。若人欲受八戒。先自恣女色。
或作音樂。或貪飲食種種戲笑。如是放逸盡
心故作。然後受戒。不問中前中後皆不得
戒。若無本心受戒。種種放逸。後遇知識即為
受戒。不問中前中後並得成受。


又善生經云。若諸貴人常勅作惡。若欲受齋。
先當宣令所屬之境齋日莫行惡事。如是清
淨得齋。若不遮者不成。以惡律儀故。又俱
舍論云。若先作意於齋日受者。雖食竟亦得
受。又薩婆多論云。若受八戒。應言一日一
夜不殺等令言論斷絕。莫使與終身戒相亂。
[088-0934a]
又成實論。問曰。是八齋但應具受為得分
受。答曰。隨力能持多少皆得成受。復有人
言。此法但一日一夜受。是事云何。答曰。隨
受多少並得。或一日一夜。或半日半夜。或
一月半月等。增一阿含經云。若受八關齋。先
須懺悔前罪然後受戒懺悔方法如前懺悔篇說。簡人問其遮難。如前五戒中說


受法部第五



依智度論。受云。我某甲今一日一夜。歸依
佛。歸依法。歸依僧。為淨行優婆塞女云夷三說
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
一夜為淨行優婆塞竟三說


既受得戒已。次當為說戒相。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
生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
盜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婬泆。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
泆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
語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
酒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
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瓔珞不香油塗身不
著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瓔珞
不香油塗身不著香熏衣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自歌舞作樂亦不往觀聽。我
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樂亦不往觀聽亦
[088-0934b]
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過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
過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
名為布薩。願持是福不墮三惡八難。亦不求
輪王梵王世界之樂。願諸煩惱消除逮得薩
雲若成就佛道布薩者秦云共住也故僧祇律云。佛告
比丘。今是齋日喚優婆塞。淨洗浴著淨衣受
布薩。又薩婆多論云。必無人受者。但心念
口言。自歸三寶我持八戒亦得。又成實論
云。有人言。此戒要從他受。其事云何。是亦
不定。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
亦得女人受戒不假袒髆自外法用並同前說


戒相部第六



既受得戒已。理須識相護持。若不識相遇緣
還犯。前之五戒。一同五戒中說。後之三戒
今重料簡。離莊嚴具者。


如俱舍論云。離非舊莊嚴。何以故。若常所用
莊嚴。不生極醉亂故。


述曰。有與女人授戒。不許飲乳小兒同宿。恐
云破戒。又不許木牙八尺床上坐臥。令在
地鋪。又不許白素木盌非時飲水。恐受膩
破齋。如是種種妄行禁制。皆不合聖教。反
結無知不學之罪。縱共父兄等同宿。但於戒
不犯。非名破戒。


又薩婆多論云。若已受八戒而鞭打眾生。或
言。待至明日當打。皆令戒不清淨。非是破
戒。


又阿含經云。高廣大床者。陛下足長尺六
非高。闊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越此量者。
[088-0934c]
方名高廣大床。復有八種床。初四約物辨。
體貴不合坐。下四約人辯。大縱令地鋪。擬
於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銀床。三牙床。
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羅漢床。八
師僧床父母床座不在禁限


第七辯位者



如薩婆多論云。問七眾外有木叉戒不。答八
戒是。以此義推受八戒人。不入七眾攝。若
知位處應在五戒優婆塞上坐。以受戒多故。
故智度論。將八戒譬於健將。


又成實論云。八戒優婆塞者。秦言善宿男。
是人善心離破戒宿故。優婆塞者。諸經亦云
清信士。亦云近佛男。優婆夷者。亦云清信
女。亦云近佛女也。依如西域俗人信持五
戒八戒者。始得喚為優婆塞優婆夷。衣服
居止舉動合宜亞類出家人。在於不持戒者
上坐。不同漢地無法白衣業行昏馳穢染雜
濁者。雷同呼為優婆塞等。亦稱為賢者。無
鑒之甚。勿過於此。


又是法非法經云。佛告諸比丘。有賢者。非
賢者。何等非賢者法。若比丘大性欲學道。
有餘同學非大姓。故為自驕身欺餘。是非
賢者法。復何等為賢者法。謂學計我不必
大姓。能斷貪瞋癡。或時有非大姓家方便受
法。如法說行。不自譽亦不欺。是名賢者法
也。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問曰。齋法云何。答曰。
應作是言。如諸聖人。常離殺生。棄捨刀杖。
常無瞋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我某甲今一
[088-0935a]
日一夜。遠離殺生。棄捨刀杖。無有瞋恚。有
慚愧心。慈悲眾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離不與取身行清淨受而知足。
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劫盜不與取求受清淨自
活。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斷婬泆遠離世樂。我今一日一
夜除斷婬泆遠離世樂淨修梵行。以如是法
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我今一
日一夜遠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以如是法
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遠離酒。酒是放逸處。我今一日
一夜遠離於酒。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遠離歌舞作樂華香瓔珞嚴身之
具。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歌舞作樂華香瓔珞
嚴身之具。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
座。我今一日一夜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
草蓐為座。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食。
我今一日一夜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
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偈說曰。


「 殺盜婬妄語
 飲酒及華香
 瓔珞歌舞等
 高床過中食
 聖人所捨離
 我今亦如是
 以此福因緣
 一切共成佛」



又佛說齋經云。佛在舍衛城東丞相家殿。丞
相母名維耶。早起沐浴著綵衣。與諸子婦俱
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問維耶。沐浴何早。對
[088-0935b]
曰。欲與諸子婦俱受齋戒。佛言。齋有三輩。
樂何等齋。維耶長跪言。願聞何謂三齋。佛
言。一為牧牛齋。二為尼揵齋。三為佛法齋。
牧牛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飲食其牛。暮
歸思念。何野有豐饒。須天明當往。若族姓
男女。已受齋戒。意在居家利養。念美飲食育
養身者。是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
明慧。第二尼揵齋者。當月十五日齋時伏地
受齋戒。為十由延內諸神拜言。我今日齋不
敢為惡。不為妻子奴婢。非是我有。至到明
日。如彼尼揵外道。不得大福。非大明慧。第
三佛法齋者。內道弟子月六齋日受持八戒。
何謂八耶。


第一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無殺意。慈念眾
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二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無貪意。思念布
施却慳貪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無婬意。不念房室。
修治梵行不為邪欲。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無妄語思念至誠。
言不為詐心口相應。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不飲酒。不醉迷亂
去放逸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無求安。不著華香
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如清淨戒以一心
習。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無求安。不臥好床
卑床草蓆捐除睡臥思念經道。如清淨戒以
一心習。
[088-0935c]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奉法時過中不食。
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