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三十二
屯政
臣/等謹按籌邊之䇿將使兵食兼足舍屯政無由
第時異勢殊泥古者或乖實用則隨宜立制之道
尚焉漢鼂錯建議募民徙塞下已兆屯田之法至
宣帝遣故將吏屯田張掖而屯政日開自時厥後
若擊先零討李憲取伊吾復三郡凡有軍興必修
[032-1b]
屯政然而師行則舉師旋則廢議者徒備一時權
宜而未得經乆承行之利魏晉以降間或行之内
地亦旋興旋罷立制鮮籌盡善我
皇上耆定西陲闗門以西蔥嶺以東版章式廓於滌瑕
蕩穢之餘圖生養安全之計
聖天子仁宏亭育智燭遐荒為之授田里謀保聚殫
宥密於巖廊咨儆之間而人人自得於流沙萬里之外
固非舊隸版籍之哈密鎮西府屬所能限矣爰於
[032-2a]
準部自今迪化州至伊犂回部自闢展至哈喇沙
爾擇其地之近泉源傍河濆者翦萊垡土以布物
宜且劑其嵗收之數自給官兵廩糈外儲贏餘以
資増墾先後屯種大著成效由是山北推之晶河
庫爾喀喇烏蘇塔爾巴噶台諸境山南推之烏什
阿克蘇諸城調派武職以專其成特置重臣以董
其事良法美意曠古罕聞竊謂西域屯政之善實
有所以超漢軼唐者如充國虞詡之䇿重華李絳
[032-2b]
之謀意在籌軍實謹邊防耳今則各部臣民願編
郡縣銷戈㦸鑄農器以蒐獮之剰卒為耕垡之上
農餉不空糜地無遺利康阜鴻休垂諸無極况昔
之屯田或給耒耜或假耕牛非仰給於官即抑配
於民經費甚鉅今則且耕且駐無俟招集流亡在
兵在民不必官支農具史書俵牛括牛之弊種種
俱絶不惟腹地不資轉運而給饟之羡陳陳相因
減費更廣無他漢唐之屯政專為養兵而未能兵
[032-3a]
民並濟漢唐之屯政專為供戰而未能戰守兼宜
乃者程功簡而收利溥沙磧之區絶無棄地瀉鹵
之土盡變膏腴甚至移郊寄棘之徒從事耕耘並
以贖諐餬口荒裔悉成樂土自昔服疇力穡之化
有被及無外如
今日者哉爰舉新疆屯田經制現在處所按地詳載
而嵗入之額户口之籍皆附之志屯政第十
[032-4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三十二目録
屯政一
哈密塔爾納沁/牛毛湖 蔡巴什湖/
鎮西府朴城子臺古城布庫/木壘竒 吉
迪化州五堡斯昌吉木羅克倫/瑪納 濟 薩
庫爾喀喇烏蘇
晶河
[032-4b]
塔爾巴噶台
伊犁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三十二目録
[032-5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三十二
屯政一
按安西州為靖逆赤金柳溝安西沙州五衛地
舊屬軍民屯種之所自
本朝裁衛改設府縣後地畝乆經定額陞科惟𤓰州
踏實小灣三堡舊居土爾番回人乾隆二十一
年移歸土爾番所遺地畝招佃承種每户地三
[032-5b]
十畝官給耔種牛具秋成後扣存籽種外以什
之四輸官至二十五年亦經定額陞科編入民
賦故兹編所載斷自哈密屬始
哈密
塔爾納沁
屯田七千三十畝 乾隆二十四年置五千六百
七十畝二十五年増五百畝二十七年減一百
七十畝三十二年増一千三十畝如今額
[032-6a]
管屯都司把總外委各員於哈密協標屬營内派
撥無定額
屯兵一百七十名 乾隆二十四年設屯兵二百
名二十七年裁三十名如今額
遣犯 乾隆二十七年派一百三十名現無増減
按塔爾納沁屯田于乾隆二十一年由總督黄
廷桂奏請于黄墩營撥兵二百名試墾二十三
年益以哈密卡倫兵二百名試墾均有成效于
[032-6b]
二十四年開屯設兵為定制
土宜小麥胡麻菜子糜青稞
收穫 乾隆二十四年收穫九分二釐二十五年
收穫九分八釐二十六年收穫十分二十七年
收穫八分二十八年收穫六分八釐二十九年
收穫十分三釐三十年收穫十分六釐三十一
年收穫六分二釐三十二年收穫七分二釐三
十三年收穫六分八釐三十四年收穫七分二
[032-7a]
釐三十五年收穫七分三十六年收穫七分三
釐三十七年收穫七分五釐三十八年收穫七
分五釐三十九年收穫七分七釐四十年收穫
八分一釐四十一年收穫七分九釐四十二年
收穫八分一釐
按收穫分數或以籽粒計或以畝計惟是籽粒
土宜不一布種多寡復以地殊積算參差難于
合㑹兹載收穫分數概以畝計每畝以斗起分
[032-7b]
以畝收一石為十分合各種土宜統計成分庶
編紀畫一覽若列眉而嵗入糧儲之實數亦縁
是可考見云
蔡巴什湖
屯田四千六十五畝 乾隆二十七年置三千畝
三十三年増一千六十五畝如今額
管屯把總外委各員于哈密協標屬營内派撥無
定額
[032-8a]
屯兵一百名 乾隆二十七年設
遣犯 乾隆二十七年𣲖五十名
土宜小麥穀糜
收穫 乾隆二十七年收穫六分二十八年收穫
七分二釐二十九年收穫七分四釐三十年收
穫八分四釐三十一年收穫十一分二釐三十
二年收穫九分六釐三十三年收穫九分三釐
三十四年收穫九分八釐三十五年收穫九分
[032-8b]
六釐三十六年收穫九分六釐三十七年收穫
九分八釐三十八年收穫九分八釐三十九年
收穫九分五釐四十年收穫九分八釐四十一
年收穫八分八釐四十二年收穫八分九釐
牛毛湖
屯田二百五畝 乾隆三十二年置
管屯把總一員係蔡巴什湖/把總兼轄
屯兵十名 乾隆三十二年設
[032-9a]
土宜小麥豌豆
收穫 乾隆三十二年收穫六分一釐三十三年
收穫八分一釐三十四年收穫九分七釐三十
五年收穫九分七釐三十六年收穫九分八釐
三十七年收穫九分八釐三十八年收穫九分
八釐三十九年收穫九分七釐四十年收穫九
分五釐四十一年收穫九分八釐四十二年收
穫九分六釐
[032-9b]
按牛毛湖屯田於乾隆三十一年初由蔡巴什
湖管屯把總姚成仁私墾成熟查出入官嗣後
照例撥兵屯種
︹後漢書西域傳︺永平十六年取伊吾盧地置宜禾
都尉以屯田建初二年罷屯田伊吾元初六年遣
行長史索班將千餘人屯伊吾永建六年帝以伊
吾舊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鈔暴復
令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
[032-10a]
按哈密在漢時為伊吾盧地自明帝迄順帝其
屯田興廢之蹟有可考者地宜五穀桑麻香棗
蒲萄準諸禹貢厥田上上故漢常置田官於此
以控制西域焉元并天下兼有西陲甘肅𤓰沙
以西皆置屯田與塔爾納沁相近明初封元裔
忠順王於此頗修軍屯至嘉靖間委之於土爾
番於是乎關門不啟敦煌以西名臯沃野俱置
之度外矣不隸
[032-10b]
聖朝疆索安能睹原濕龍鱗之盛歟
鎮西府即巴爾/庫勒
朴城子屬宜/禾縣
屯田一萬八千七百畝 乾隆二十三年置二萬
九百畝二十五年増一百畝二十六年増一千
畝二十七年裁七千七百畝三十一年増二千
二百畝三十二年増二千二百畝如今額
管屯遊擊千總把總外委各員於巴爾庫勒鎮標
[032-11a]
屬營内派撥無定額
屯兵五百名 乾隆二十三年設一千名二十七
年裁六百名三十一年増一百名如今額
遣犯 乾隆二十七年派二百五十名三十二年
増一百名現三百五十名
土宜小麥豌豆青稞
收穫 乾隆二十三年收穫五分七釐八毫二十
四年收穫六分九釐九毫二十五年收穫六分
[032-11b]
八釐七毫二十六年收穫六分七釐二十七年
收穫四分七釐二十八年收穫五分一釐二十
九年收穫七分三十年收穫七分六釐三十一
年收穫八分三毫三十二年收穫八分五釐三
十三年收穫八分二釐五毫三十四年收穫八
分二釐七毫三十五年收穫八分二釐九毫三
十六年收穫九分三十七年收穫八分五毫三
十八年收穫八分三十九年收穫八分五釐四
[032-12a]
十年收穫八分五釐四十一年收穫七分一釐
四十二年收穫七分三釐
按乾隆二十三年於鎮西府屬之朴城子及奎
蘇二處開設兩屯調派甘州涼州西寧肅州寧
夏固原河州七提鎮營官兵一千名統以副將
遊擊守備諸員經理屯務至三十六年十月將
前派官兵撤回並裁減奎蘇一屯别派巴爾庫
勒鎮標遊擊各員管理如今制
[032-12b]
古城屬竒/臺縣
屯田一萬二千一百畝 乾隆三十七年置八千
畝三十八年増四千一百畝如今額
管屯遊擊千總把總各員係古城本營專轄
屯兵五百五十名 乾隆三十七年設四百名三
十八年増一百五十名如今額
土宜小麥豌豆
收穫 乾隆三十七年收穫十三分九釐三十八
[032-13a]
年收穫十四分三十九年收穫十三分九釐四
十年收穫十三分六釐四十一年收穫十二分
一釐四十二年收穫十二分三釐
木壘竒臺屬竒/臺縣
屯田一萬畝 乾隆三十一年置二千二百四十
畝三十二年増七千七百六十畝如今額
管屯守備千總把總各員於巴爾庫勒鎮標屬營
内派撥無定額
[032-13b]
屯兵五百名 乾隆三十一年設二百名三十二
年増三百名如今額
土宜小麥青稞
收穫 乾隆二十一年收穫九分二釐三十二年
收穫二十三分三十三年收穫十二分七釐三
十四年收穫二十四分二釐
按乾隆三十一年屯木壘兼東濟爾瑪台三十
二年屯竒臺兼西濟爾瑪台三十三年屯竒臺
[032-14a]
兼吉布庫三十四年屯竒臺木壘兼東葛根畧
仿古一易再易之法至三十五年後專於吉布
庫開屯而統於古城營遊擊總理其木壘竒臺
等處屯田遺地均給民户耕種詳貢/賦門
吉布庫
屯田三千三百畝 乾隆三十五年置三千畝三
十八年増三百畝如今額
管屯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各員於巴爾庫勒鎮標
[032-14b]
屬營内派撥無定額
屯兵一百五十名 乾隆三十五年設
土宜小麥豌豆
收穫 乾隆三十五年收穫十三分三十六年收
穫十三分九釐三十七年收穫十四分三十八
年收穫十四分三十九年收穫十三分九釐四
十年收穫十三分六釐四十一年收穫十二分
一釐四十二年收穫十二分三釐
[032-15a]
迪化州即烏魯/木齊
五堡屬/州昌吉羅克倫屬昌/吉縣
屯田六萬五千三百四十八畝 乾隆二十五年
置八萬七千一百七十四畝二十六年増一百
六十三畝二十七年裁四萬六百畝二十八年
増二萬二千三百十九畝二十九年増六千一
百三十二畝三十年増二千一百三十畝三十
一年増一萬九千八百二十畝三十二年裁一
[032-15b]
萬五千六百七十一畝三十三年増二萬三千
四百七十五畝三十四年裁五千三百五十八
畝三十五年裁八百九十六畝三十六年裁三
萬三千八百八十八畝三十七年裁四百七十
四畝三十八年増五千三百七十三畝三十九
年増二千八百四十四畝四十年裁七千一百
八十三畝如今額
管屯副將㕘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各
[032-16a]
員於烏魯木齊提標屬營内派撥無定額
屯兵三千一百九十五名 乾隆二十五年設四
千三百七十四名二十六年裁三百十八名二
十七年裁一千一百七十名二十八年増五百
四十五名二十九年増一百名三十年裁二百
名三十二年増二百四十九名三十三年増一
千五十一名三十六年裁一千名三十七年裁
四百二十名三十八年増六百五十九名三十
[032-16b]
九年裁四十四名如今額
遣犯 乾隆二十七年派二十八名二十八年増
一百八十五名二十九年増一百二十三名三
十年増一百九十九名三十一年増六百八十
四名三十二年増四百二十七名三十三年増
一百一名三十四年裁三百六十七名三十五
年裁一百四十七名三十六年裁一千七十四
名三十七年増十五名三十八年裁二十五名
[032-17a]
三十九年裁六十一名四十年増三名現八十
一名
土宜小麥粟穀胡麻青稞
收穫 乾隆二十五年收穫九分三釐二十六年
收穫八分三釐二十七年歉收止二分四釐二
十八年收穫十分二十九年收穫九分三釐三
十年收穫八分三十一年收穫七分九釐五毫
三十二年收穫七分八釐三十三年收穫八分
[032-17b]
三十四年收穫八分五釐三十五年收穫八分
四釐三毫三十六年收穫七分二釐三十七年
收穫五分一釐三十八年收穫六分八釐三十
九年收穫六分八釐四十年收穫九分七釐四
十一年收穫九分九釐四十二年收穫九分三
釐
按烏魯木齊之五堡于乾隆二十三年屯兵八
百名試墾地八千畝收穫糧三千五百四十二
[032-18a]
石五斗二十四年屯兵九百八十名試墾萬六
千五百七十二畝收穫糧一萬零九十五石有
竒當試墾之初猶未及昌吉羅克倫諸處也至
二十五年次第興舉始為定制云
瑪納斯屬綏/來縣
屯田二萬八千二百畝 乾隆二十七年置一千
七百畝二十八年増一千九百畝三十一年増
二百四十畝三十二年增四千五百四十八畝
[032-18b]
三十三年裁六百二十畝三十四年増一萬九
千四十四畝三十五年裁五千五百五十六畝
三十六年増一萬二千九百三十六畝三十七
年裁一萬五千七百四十八畝三十八年舊屯
増三千一百一十六畝又設新屯田一萬三千
二百畝三十九年新屯増一千四百四十畝共
新舊屯田二萬八千二百畝如今額
管屯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各員由陜西
[032-19a]
甘肅省調撥無定額
屯兵一千四百名 乾隆二十七年設一百八十
名三十二年増一百八十名三十三年裁四十
名三十四年増五百四十名三十五年裁三百
十五名三十六年増六百三十名三十七年裁
七百五十八名三十八年舊屯増一百六十名
設新屯兵六百六十名三十九年増新屯兵一
百六十三名共新舊屯兵一千四百名如今額
[032-19b]
遣犯 乾隆三十一年派二十名三十二年増七
十名三十三年増十五名三十四年増十二名
三十五年増六十二名三十六年増二十八名
三十七年裁四十九名三十八年裁七十六名
三十九年裁四十名四十年裁十九名
土宜青稞小麥粟榖
收穫 乾隆二十七年收穫十三分二十八年收
穫十分一釐二十九年收穫十一分九釐三十
[032-20a]
年收穫九分九釐三十一年收穫九分八釐三
十二年收穫十分一釐三十三年收穫八分五
釐三十四年收穫十一分五釐三十五年收穫
十分六釐三十六年收穫六分一釐三十七年
收穫七分三十八年收穫五分四釐三十九年
歉收止二分七釐四十年收穫十四分四十一
年收䕶八分六釐四十二年收穫八分四釐
濟木薩屬阜/康縣
[032-20b]
屯田一萬五千一百畝 乾隆三十三年置二萬
畝三十六年裁一千畝三十七年裁二千八百
八十畝三十八年裁一千畝三十九年裁二十
畝如今額
管屯㕘將遊擊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各員於陜西
甘肅省調撥無定額
屯兵七百五十五名 乾隆三十三年設一千名
三十六年裁五十名三十七年裁一百四十四
[032-21a]
名三十八年裁五十名三十九年裁一名如今
額
土宜青稞穀粟小麥
收穫 乾隆三十三年收穫九分九釐三十四年
收穫九分七釐三十五年收穫九分七毫三十
六年收穫六分八釐三十七年收䕶八分六釐
三十八年收穫八分四釐三十九年收穫十四
分四十年收穫十三分四十一年收穫十二分
[032-21b]
四十二年收穫十二分三釐
︹後漢書耿恭傳︺永平十七年以恭為戊己校尉屯
後王部金蒲城︹西域傳︺永興元年車師後部王阿
羅多與戊部候嚴皓不相得攻圍漢屯田且固城
按迪化州屬東阜康縣西昌吉綏來縣皆南係
天山山泉北流滙為長河其最著者曰烏魯木
齊河特納格爾河濟木薩河呼圖克拜河瑪納
斯河昌吉河羅克倫河分流浸潤膏澤土田一
[032-22a]
州三縣地咸資灌溉更以從古游牧之區糞種
得諸自然是以嵗收倍稔也迪化州境即烏魯
木齊于漢為蒲類國地唐為北庭都䕶府之後
庭縣其東境博什竒勒克城為漢車師後部之
金滿城即唐金滿縣地本毗接後漢耿恭屯田
金蒲即金滿為今烏魯木齊昌吉羅克倫一帶
膏腴之壤至西域傳所載且固城雖不可考然
考後漢時戊部候固居車師後部者是以車師
[032-22b]
後王得而攻之則其地亦當與今烏魯木齊為
近
庫爾喀喇烏蘇
屯田三千六百三十六畝 乾隆二十七年置五
千四百畝三十年裁一千八百畝三十一年増
二百二十八畝三十二年増一千二十畝三十
三年増十二畝三十四年裁九十六畝三十五
年裁九十六畝三十六年裁六百三十六畝三
[032-23a]
十七年裁二百五十二畝三十八年増七十二
畝三十九年裁一百四十四畝四十年裁七十
二畝如今額
管屯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各員由陜西甘肅
省調撥無定額
屯兵一百八十名 乾隆二十七年設二百七十
名三十年裁九十名如今額
遣犯 乾隆三十一年派十九名三十二年増八
[032-23b]
十五名三十三年増一名三十四年減八名三
十五名減十二名三十六年減五十三名三十
七年減二十七名三十八年増十二名三十九
年減十二名四十年減九名現三名
土宜小麥粟榖青稞
收穫 乾隆二十七年收穫八分九釐二十八年
收穫九分九釐二十九年收穫八分七釐三十
年收穫八分三釐三十一年收穫八分六釐三
[032-24a]
十二年收穫八分二釐三十三年收穫八分七
釐三十四年收穫八分七釐三十五年收穫十
分三釐三十六年收穫七分三十七年收穫六
分五釐三十八年收穫六分五釐三十九年收
穫九分八釐四十年收穫十一分九釐四十一
年收穫十一分一釐四十二年收穫八分二釐
晶河
屯田三千三百六十畝 乾隆二十七年置四千
[032-24b]
五十畝二十八年増一千三百五十畝三十年
裁一千八百畝三十一年増一百九十二畝三
十二年増一千四十四畝三十三年裁八十四
畝三十四年増六百四十八畝三十五年裁八
百十六畝三十六年裁六百三十六畝三十七
年裁一百六十八畝三十八年裁一百九十二
畝三十九年裁一百八十畝四十年裁四十八
畝如今額
[032-25a]
管屯都司千總把總各員由陜西甘肅省調撥無
定額
屯兵一百六十八名 乾隆二十七年設二百七
十名三十年裁九十名三十七年裁六名三十
八年裁六名如今額
遣犯 乾隆三十一年派十六名三十二年増八
十七名三十三年減七名三十四年減十二名
三十五年減二名三十六年減五十三名三十
[032-25b]
七年減四名三十八年減六名三十九年減二
名四十年減四名無存
土宜小麥青稞粟穀
收穫乾隆二十七年收穫十一分二十八年收
穫十分六釐二十九年收穫九分八釐三十年
收穫八分八釐三十一年收穫七分五釐三十
二年收穫七分二釐三十三年收穫七分三十
四年收穫七分五釐三十五年收穫十分九釐
[032-26a]
三十六年收穫七分二釐三十七年收穫六分
二釐三十八年收穫六分一釐三十九年收穫
八分七釐四十年收穫十二分六釐四十一年
收穫十分一釐四十二年收穫八分六釐
塔爾巴噶台
屯田一萬七千畝 乾隆三十年置一萬八百畝
三十四年増七千二百畝三十六年裁七千二
百畝三十八年増四千三百二十畝三十九年
[032-26b]
増二千八百八十畝四十年裁一千畝如今額
管屯遊擊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各員由陜西甘肅
省調派無定額
屯兵八百五十名 乾隆三十年設五百四十名
三十四年増三百六十名三十六年裁三百六
十名三十八年増二百十六名三十九年增一
百四十四名四十年裁五十名如今額
土宜小麥胡麻青稞
[032-27a]
收穫 乾隆三十年收穫七分八釐三十一年收
穫七分六釐三十二年收穫十一分八釐三十
三年收穫十四分五釐三十四年收穫十五分
七釐三十五年收穫十六分三十六年收穫十
一分一釐三十七年收穫十五分三十八年收
穫十三分八釐三十九年收穫十三分一釐四
十年收穫十四分四十一年收穫十二分八釐
四十二年收穫八分一釐
[032-27b]
伊犁
屯田五萬五百八十八畝 乾隆二十六年置一
萬六千畝二十七年増四千畝二十九年増一
百八畝三十年増三十二畝三十二年増一萬
二十四畝三十三年増六千四十八畝三十四
年増七十二畝三十五年増六千七十二畝三
十六年増八千一百二十畝三十七年増六百
畝三十八年裁一千四百八十八畝三十九年
[032-28a]
増三十六畝四十年増三十六畝如今額
總理屯務總兵及管屯㕘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
把總外委各員由陜西甘肅省調派無定額
屯兵二千五百名 乾隆二十六年設八百名二
十七年増二百名三十二年増五百名三十三
年増三百名三十五年増四百名三十六年増
四百名三十八年裁一百名如今額
遣犯 乾隆二十九年派九名三十年増三名三
[032-28b]
十二年増二名三十三年增四名三十四年増
六名三十五年増六名三十六年増十名三十
七年増二名三十八年増一名三十九年増三
名四十年増三名現四十九名
土宜大麥小麥糜穀青稞
收穫 乾隆二十六年收穫十六分五釐二十七
年收穫十四分三釐二十八年收穫十七分六
釐二十九年收穫十七分五釐三十年收穫十
[032-29a]
九分四釐三十一年收穫十二分三十二年收
穫十八分三釐三十三年收穫十八分八釐三
十四年收穫十六分三十五年收穫十八分六
釐三十六年收穫十八分七釐三十七年收穫
十七分三十八年收穫十七分二釐三十九年
收穫十七分二釐四十年收穫十六分二釐四
十一年收穫十五分八釐四十二年收穫十六
分一釐
[032-29b]
按伊犁東南北三面負山地勢平廣土膏饒厚
地有三河一空格斯河出納拉特嶺之北西北
行一哈什河出哈喇古顔山西南行一特刻斯
河出汗騰格里山東北行各三百餘里滙為伊
犁河經流其地西北入海支渠數十道分溉民
田地氣和暖為山北沃壤乾隆二十五年令阿
克蘇回人三百名攜帶籽種偕同緑營官兵如
法試種計種黍米籽種九十石五斗得收穫黍
[032-30a]
米千一百三十三石有竒種粟米籽種二百一
十一石得收穫粟米二千六百二十二石爰于
二十六年開屯設兵為定制其回民受田之户
論籽種不計頃畝每户各種二麥一石穀黍五
斗二麥收穫約二十分有竒黍穀收穫約四十
分有竒定以嵗輸十六石為額餘則聴收以資
養贍與世業無異云
又按伊犁之地前代設屯史傳無明文漢書稱
[032-30b]
其地莽平多松樠又言其俗不田作種樹隨畜
逐水草與匈奴同非土田磽确不可樹藝亦其
人之不務農業自遺地利耳兹幸入
聖朝幅宇荷鍤如雲土地日闢時和嵗稔稌黍盈餘
十數年以來休養生息民庶物阜烏孫故壤始
熙熙然成大都㑹矣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