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51 史傳三編-清-朱軾 (master)


[040-1a]
欽定四庫全書
 史傳三編卷四十
             大學士朱軾譔
 名臣傳三十二
  金
   梁襄
梁襄字公贊絳州人登大定三年進士調耀州同官主
簿三遷邠州淳化令有善政察㢘升慶陽府推官召為
[040-1b]
薛王府掾世宗將幸金蓮川襄上疏極諫曰臣聞上古
帝王髙城浚池深居䆳禁以為籓籬壯士健馬堅甲利
兵以為爪牙今所幸金蓮川在重山之北地積隂泠中
夏降霜五榖不殖郡縣難建盖自古極邊荒棄之壤也
行宫之制非有深廣殿宇城池之固環衛周垣惟用氊
布頓舍之處軍騎闐塞主客不分攘奪蹂躪未易禁止
公卿百官富者車帳僅容窮者穴居露處輿臺皂𨽻不
免困踣飢不得食寒不得衣一夫致疾染及衆人及乎
[040-2a]
秋杪將歸人疲馬弱糧空衣敝猶且逺幸松林以従畋
獵往来不測動踰旬月轉輸移徙之勞飛輓逋逃之苦
又更倍于前矣以陛下神武善騎射固不憂銜橛之變
設若烈風暴至宿霧四塞翠華有崤陵之避百官狼狽
于道途衛士參錯于隊伍當此宸衷寧無戒悔矧乎行
幸所過林谷晻靄上有懸崖下多深壑垂堂之戒不可
不思臣聞漢武帝幸甘泉遂中江充之姦唐太宗居九
成㡬致結社之變太康畋于洛汭后羿拒河而失邦魏
[040-2b]
主拜陵近郊司馬竊權而篡國隋煬海陵離棄宫闕逺
事遊巡其禍遂速故君人者不可恃人無異謀要在處
已于無憂患之域也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嶮南壓區
夏亡遼得此控制南北坐享有年况今有宫闕井邑之
繁倉府武庫之實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闗東西千里
皇天本以限中外開大金萬世之基也奈何無事之日
越居草莱輕不貲之聖躬愛沙磧之微凉臣實惜之昔
唐宗將幸闗南畏魏徵而遂停漢文欲馳霸陵因袁盎
[040-3a]
而遽止陛下能行唐虞之難行而未能罷中主之易罷
此臣所未喻也陛下曩牧濟南日遇炎蒸不離府署今
九重之上臺榭髙明宴安穆清何暑可到如必謂往年
遼國之君春水秋山冬夏巴納左右喜談以為快樂無
乃非聖君所急乎且遼之基業根本在山北之臨潢壤
地褊小儀物殊簡輜重不多方今幅員萬里惟奉一君
輜重浩穰隨駕殆逾百萬何故嵗嵗而行使逺近困役
傷財不得其所陛下其忍之歟議者謂陛下逺監人主
[040-3b]
多生深宫畏見風日彎弧上馬皆所不能筋力柔弱故
臨戰畏懼束手就亡是以不憚勤身逺幸實欲服勞講
武臣以為事貴適中不可過當今過防驕惰之患先蹈
危險之途何異無病而服藥也但欲習武不必度闗伏
乞陛下發如綸之㫖回北轅之車安處中都不復北幸
則宗社無彊之休疏上世宗納之遂為罷行仍諭輔臣
曰梁襄諫朕無幸金蓮川朕以其言可取故罷其行然
襄謂隋煬帝以巡遊敗國不亦過乎煬帝失道虐民民
[040-4a]
心既叛雖不巡幸國將安保為人上者但盡君道而已
豈必深居九重然後無虞哉襄由是以直聲聞天下擢
禮部主事太子司經除監察御史未㡬遷通逺軍節度
副使以喪去服闋累遷至保大軍節度使以卒襄生平
練習典故學問該博長于左氏春秋至地理氏族無不
該貫自早達至晚貴服食常淡薄云
 論曰史稱金始立國即設科取士漸摩培飬至大定
 間人材軰出加以世宗之聽納論議書疏多可傳者
[040-4b]
 觀襄疏亦足見當時君明臣直不以言為忌金之致
 治于斯為盛若襄之賢亦翹然而傑出哉
   圖克坦鎰
圖克坦鎰本名愛新上京人北京副留守烏納子也金世
宗大定中詔學士圖克坦温以女直字譯貞觀政要白
氏策林史漢等書頒行四方選諸路學生三十餘人教
以古書習作詩策鎰在選中最精詣兼通契丹大小字
及漢字該習經史久之設女直進士科取鎰等二十七
[040-5a]
人及第除中都教授遷國子助教丁母憂服闋改國史
院編修世宗問完顔守道曰圖克坦鎰何如人也對曰鎰
容止温雅其心平易兼有材力可任政事世宗曰然當
以劇任處之累遷翰林待制兼右司員外郎獻漢光武
中興賦世宗大悦曰不設此科安得此人章宗即位遷
諫議大夫兼吏部侍郎尋拜參知政事修國史鎰知章
宗鋭意于治平乃上書言臣觀唐虞之時其臣進言于
君必曰戒哉懋哉曰吁曰都既陳其戒復導其美君之
[040-5b]
為治必曰稽于衆舍已從人既能聽之又能行之又從
而興起之君臣上下之間相與如此陛下繼興隆之運
撫太平之基誠宜稽古崇徳留意于此無因物以好惡
無以好惡為喜怒輕忽小善不恤人言夫上下之情有
通塞天地之運有否泰唐陸贄嘗陳隔塞九弊謂上有
其六下有其三陛下能慎其六為臣子者敢不慎其三
哉上下之情既通則大綱舉而細目張矣進尚書右丞
三年罷為横海軍節度使改定武軍節度知平陽府事
[040-6a]
尋改西京留守承安三年轉上京留守五年拜平章政
事封濟國公時淑妃李氏内寵過盛兄弟横恣詔以烈
風昏曀連日問變異之由鎰上疏言仁義禮智信謂之
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敬子孝謂之五徳今五常不立
五徳不興搢紳學古之士棄禮義忘亷恥細民遺道畔
義迷不知返背毁天常骨肉相殘動傷和氣此非一朝
一夕之故也今宜正薄俗順人心父父子子夫夫婦婦
各得其道然後和氣普洽福祿薦臻矣因論為政之術
[040-6b]
其急有二一曰正臣下之心竊見羣下不明禮義趨利
者衆何以責小民之從化哉其用人也徳器為上才美
為下兼之者待以不次才下行美者次之雖有才能行
義無取者抑而下之則臣下之趨向正矣其二曰導學
者之志教化之行興于學校今學者失其本真經史雅
奥委而不習藻飾虚詞釣取祿利乞令取士兼問經史
故實使學者皆守經學不惑于近習之靡則善矣又曰
凢天下之事叢来者非一端形似者非一體法制不能
[040-7a]
盡𨼆于近似乃生異論孔子曰義者天下之斷也記曰
義為斷之節伏望陛下臨制萬㡬事有異議少凝聖慮
尋繹其端則裁斷有定而疑可辨矣鎰言皆切中時弊
金主雖納其説而不能行嘗問漢髙帝光武孰優張萬
公曰髙祖優甚鎰曰光武再造漢業在位三十年無沈
湎冒色之事髙祖惑戚姬卒至于亂由是言之光武似
優章宗黙然盖知其諷諫也泰和四年罷知咸平府六
年徙河中兼陕西安撫使尋改知京兆府事充宣撫使
[040-7b]
陕西元帥府並受節制詔曰卿之智略朕所深悉且股
肱舊臣今南征將帥久歴行陣而宋人狡獪資卿勝算
宜以長策御敵厲兵撫民稱朕意焉鎰言初置急逓舖
本為轉送文牒今一切乗驛非便金主深然之始置提
控急逓舖官自此郵達無復滯焉七年吴㬢死宋安丙
分兵出秦隴間乃命鎰出兵金房以分掣宋人梁益漢
沔兵勢鎰遣頁嚕鴻和爾等引兵出商州與宋軍戰連
勝宋王柟議和乃退守鶻嶺闗八年改知真定府事大
[040-8a]
安初封濮國公改東京留守過闕入見衛紹王謂鎰曰
卿兩朝舊徳欲用為相因太尉匡乃卿門人不可屈下
進階開府儀同三司充遼東安撫副使三年改上京留
守平章事徵拜尚書右丞相監修國史上言自用兵以
来彼聚而行我散而守以聚攻散其敗必然不若入保
大城併力備禦昌桓撫三州素號富庶人皆勇健可以
内徙益我兵勢人畜貨財不至亡失平章伊喇參政梁
鏜曰如此是自蹙境土也衛紹王以責鎰鎰復奏曰遼
[040-8b]
東國家根本距中都數千里萬一受兵州府顧望必須
報可誤事多矣可遣大臣行省以鎮之衛紹王不從其
後失昌桓撫三州王乃大悔曰從丞相之言當不至此
頃之東京不守鎰墜馬傷足聞呼沙呼難作將命駕入
省不得進俄而呼沙呼猶豫不能自定乃詣鎰問疾從
人望也鎰従容謂之曰翼王章宗之兄顯宗長子衆望
所屬元帥決策立之萬世之功也乃迎立宣宗即位進
左丞相封廣平郡王詔以足疾未愈侍朝無拜明年建
[040-9a]
議和親言事者請罷按察司鎰曰今郡縣多殘毁正須
賴以撫集不可罷乃止宣宗將如南京鎰曰鑾輅一動
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講和聚兵積粟固守京師策之上
也南京四面受兵遼東根本之地依山負海其險足恃
備禦一面以為後圖策之次也不從是嵗卒賻贈優厚
鎰為人明敏方正學問該貫一時名士皆出其門多至
卿相嘗歎文士委頓雖巧拙不同要以仁義道徳為本
乃著學之急道之要二篇太學諸生刻之于石有𢎞道
[040-9b]
集六卷
 論曰鎰有學識知治道能獻替可謂忠矣所論君臣
 上下之間五常五徳為政之術儒者之言也指畫兵
 勢逆料三州東京必至失守若燭照焉至其從容數
 語遂定宣宗則又功在社稷不動聲色而措泰山之
 安者乎奈何兩策不從南都播越使元人得以為詞
 而根本之地盡棄豈不惜哉
   完顔承暉
[040-10a]
完顔承暉字維明本名福興好學淹貫經史襲父世職
金世宗大定間選充符寳祇候遷筆硯直長調中都右
警巡使章宗即位遷近侍局使嘗夜詔開宫門召皇后
妹夫烏頁爾承暉不奉詔明日奏曰烏頁爾得罪先帝
不可召章宗善之未㡬遷兵部侍郎兼右補闕選除東
京延平等路提刑副使改上京留守同知御史臺奏承
暉前為提刑豪猾屏息遷臨海軍節度使歴利涉遼海
軍累遷至北京留守副留守李東陽素驕貴承暉自非
[040-10b]
公事不與交一言尋召為刑部尚書兼知審官院惠民
司都監伊勒哈圖遷織染署直長承暉駮奏曰伊勒哈
圖以廕得官别無才能擢惠民司都監已為太優况乃
平章鎰之甥不能不涉物議章宗從之改知大興府事
宦者李新喜有寵用事借大興府妓樂承暉拒不與章
宗聞而嘉焉豪民與人爭種稻水利不直賂元妃兄宣
徽使李仁惠仁惠使人屬承暉右之承暉杖遣豪民謂
其人曰此可以報宣徽也復改知大名府雨潦害稼承
[040-11a]
暉決引潦水納之濠隍遷山東路統軍使山東盜賊起
承暉奏明安穆昆以下皆得權行的決俟事定依例奏
聞俄而盜賊渠魁稍就招降餘黨猶潛匿泰山巖穴間
按察使請發數萬人刋除林木深入勦捕承暉奏曰泰
山五岳之宗不可赭也矧齊人易動驅之入山此誨盜
非止盜天下之山豈可盡赭哉議遂寢是時行限錢法
承暉上疏言貨聚于上怨結于下不報改知興中府衛
紹王即位召為御史大夫拜參知政事駙馬圖克坦摩哩
[040-11b]
與其父南平干政事大為姦利承暉面質其非進宣徳
行省尚書右丞參知政事承裕敗績于會河堡承暉亦
坐除名至寧元年起為横海軍節度使貞祐初召拜尚
書右丞承暉即日入朝妻子留滄州滄州破妻子皆死
呼沙呼伏誅拜平章政事兼都元帥封鄒國公中都被
圍出議和事宣宗遷汴進右丞相都元帥徙封定國公
留守中都以左丞穆延盡忠久在軍旅知兵事遂以赤
心相托兵事悉付之已乃總持大綱期于保完都城頃
[040-12a]
之副元帥富察齊勤以其軍出降中都危急承暉以死
固守遣人以礬寫奏曰齊勤既降城中無有固志臣雖
以死守之豈能持久伏念一失中都遼東河朔皆非我
有諸軍倍道来援猶期有濟詔乃趣諸路兵糧俱往赴
救髙琪忌其成功雖遣將分道往終無一兵至者乃與
穆延盡忠會議于尚書省約同死社稷而盡忠謀南奔
承暉召帥府經歴完顔實古謂曰始我謂平章知兵故
推赤心相托嘗許與我俱死今忽異議行期且在何日
[040-12b]
汝必知之實古曰今日向暮且行曰汝行李辦未曰辦
矣承暉變色曰社稷若何實古不能對叱下斬之承暉
起辭家廟召郎中趙思文與之飲酒謂之曰事勢至此
惟有一死以報國家作遺表付令史師安石引咎自歸
論國家大計辨君子小人治亂之本歴指當時邪正者
數人論髙琪賦性隂險報復私憾竊弄威柄包藏禍心
終害國家復謂妻子死于滄州為書以從兄子永懐為
後從容若平日盡出財物召家人隨年勞多寡而分之
[040-13a]
舉家號泣不能仰視承暉神色泰然方與安石舉白引
滿謂之曰承暉于五經皆經師授謹守而力行之不為
虚文既被酒取筆與安石訣最後倒寫二字投筆歎曰
遽爾謬誤得非神志亂邪謂安石曰子行矣徐仰藥死
貞祐三年五月二日也安石以遺表至行在宣宗設奠
于相國寺哭之哀贈太尉尚書令廣平郡王諡忠肅官
其嗣子及長孫承暉生而貴富居家𩔖寒素常奉司馬
光蘇軾像于書室曰吾師司馬而友蘇公平章完顔守
[040-13b]
貞素敬之與為忘年交
 論曰完顔承暉骨鯁大臣也居恒則方正著聲臨難
 則從容盡節非學養素優忠貞貫乎金石者能有是
 耶觀其自言五經皆經師授身體而力行之不為虚
 文嗚呼亶哉嘗考金末忠節諸臣或自殺或戰死或
 被執不屈難以悉數有完顔陳華善者嘗以四百騎
 破蒙古兵于大昌原時稱二十年来戰功第一及三
 峯之敗詣䝉古營自言曰我忠孝軍總領陳和尚也
[040-14a]
 大昌原之勝者我也衛州之勝亦我也倒囘谷之勝
 亦我也我死亂軍中人將謂我負國家今日明白死
 天下必有知我者蒙古將欲其降不可斫足脛折之
 不為屈割口吻至耳噀血大呼至死不絶又宋元兵
 入蔡州完顔呼沙呼聞金主自縊謂將士曰吾不能
 死于亂兵之手吾赴汝水從吾君矣諸君其善為計
 言訖赴水死將士皆曰相公能死我輩獨不能耶于
 是參政以下及軍士五百餘人皆從死此皆非常忠
[040-14b]
 烈之士而承暉為最先又行能最著故表而出之
 
 
 
 
 
 
 史傳三編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