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51 史傳三編-清-朱軾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七
 史傳三編        傳記𩔖三總録之屬/
  提要
    臣/等謹案史傳三編五十六卷
   國朝朱軾撰軾有周易傳義合訂已别著録是
    編凡名儒傳八卷名臣傳三十五卷又續編
    五卷循吏傳八卷成于雍正戊申時明史尚
    未成書故所録至元而止明以來傳名儒者
[000-1b]
    大抵宗宋而祧漢唐而宋又㫁自濂洛以下
    軾所為傳上溯田何伏生申公髙堂生不沒
    其傳經之功中及董仲舒韓愈諸人不汲其
    明道之功於宋則胡瑗孫復石介劉敞陳襄
    雖軌轍稍殊亦並見甄録絶不存門户之見
    可謂得聖賢之大公其以遷就利禄削揚雄
    馬融以祖尚元虚削王弼何晏以假借經術
    削匡衡王安石亦特為平允惟胡寅修怨於生
[000-2a]
    母王柏披猖恣肆至刪改孔子之聖經咸預
    斯列似為少濫又據王福畤之虚詞為薛収
    作贊亦未免失之不考耳名臣傳所列凡一
    百八十人去取頗為矜慎續編所列又三十
    九人其凡例曰續編者何擇其次焉者也或
    卷帙編次已定附之於後焉耳然見為稍亞
    而乙之與失於偶漏而補之其品第則有間
    矣混而無别亦稍疎也循吏傳所列凡一百
[000-2b]
    二十一人雖體例謹嚴而頗未賅備如何易
    于之𩔖表表在人耳目者多見刋削其去取
    之例亦未明言殆不可解要其標舉典型示
    人效法所附論㫁亦皆醇正固不失為有禆
    世敎之書矣前有軾及蔡世逺總序二篇攷
    名儒傳為李清植所纂名臣傳為張江藍鼎
    元李鍾僑所纂循吏傳為張福昶所纂世逺
    商𣙜之而軾則裁定之云乾隆四十六年十
[000-3a]
     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
[000-4a]
 史傳三編原序
 史傳三編者予與少宗伯蔡聞之先生所訂歴代名
 儒名臣循吏列傳也自司馬子長變編年為紀傳後
 之作史者因之凡傳一人必叙其人之所學所守所
 言所行所值之時所居之官原始要終無虚美無隠
 惡而後加之褒貶以為勸為懲猶用藥之按病症折
 獄之比罪案舍此不能臆為論斷也今考史記所載
 帝紀世家列傳凡百有十二卷而儒林循吏以𩔖為
[000-4b]
 目其他名公巨卿或分或合其義例蓋有取焉漢初
 儒者不概見所傳惟文景間明經數人然等孟氏於
 荀卿列子貢於貨殖其所謂儒蓋可知矣汲黯與鄭
 當時合傳而王陵之戅直僅附見於陳平世家子産
 公儀休孔子孟子之所稱述而與石奢李離同列之
 循吏毋恠後之人議其疎畧抵牾也夫以馬遷良史
 之才父子相繼勒成一家言猶不免疎畧抵牾之譏
 他無論矣聞之先生嘗與子上下二千載中學術事
[000-5a]
 功之真偽純疵於聖人是非之義未敢自信為有當
 然如黄老之害道游侠之亂政必嚴加退斥斷不敢
 附㑹史氏以疑誤學者是則予兩人之志也於是與
 同學諸子商𣙜纂輯録兩漢至元以儒稱以臣顯以
 吏著者若干人各為一傳事皆本諸舊史而詞之游
 者删之義之疑者缺之其嘉言懿行見於他書者採
 而益之蓋安溪李君世豳與其從子立侯南城張百
 川南靖張季長漳浦藍玉霖為之草創而討論折衷
[000-5b]
 聞之先生實總其成予不揣固陋間出其一知半解
 與相參酌書成析為若干卷爰以質之當世或云蓄
 之為徳行發之為事業論道經邦宣猷宰化莫非性
 分内事今區而别之為名儒為名臣為循吏使人疑
 儒術之迂疎而謂卓然樹立者皆適逢其㑹非有所
 本而為之其可乎予曰天徳王道原無二致然淺深
 同異視乎其人士元才絀于百里黄霸入相功名減
 於治郡申公轅固生以宿儒應辟卒無所建白而去
[000-6a]
  此由氣質之禀于天者不能無蔽是以優於此絀於
  彼見知見仁各随其性之所近欲其體備而用周也
  難矣我
皇上以天縱之資亹亹翼翼用人行政一本於欽明緝熈
  之學又日進内外臣工教以省身克己存誠主敬之
  道而程能課績雖有不逮茍其中無他必寛以自新
  之路是以人思感奮争相濯磨臣品官方彬彬日上
  顧日月漸摩者
[000-6b]
聖主之所以立教也夙夜寅畏者臣子之所以自勵也有
  不能者才之禀于氣無不備者性之根于命也惟格
  物明理以啟其端戒懼慎獨以踐其實擴而充之以
  化其氣質之偏由是出其所學上而輔佐
聖君為萬世開太平之治即効一官分一職亦必休養涵
  濡登風俗于醇古此一徳泰交唐虞師濟之盛也漢
  唐以下烏足道哉
  雍正七年己酉嵗長至日髙安朱軾撰
[000-7a]
 學術之與事功孤卿之與庶尹殊途而同歸百慮而
 一致者也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五性粹然至善用内
 直之功敬修而不怠方外之功集義而無歉則元善
 之長充周而不可窮先聖傳心之學於是乎在上之
 為論道經邦之儒次亦為一民一物之所恃賴故曰
 同歸而一致也譬之原泉廣津發自崑崙放而為河
 海流而為百川潤桑田而滙沼沚皆是物也顧人生
 而静而後質與學之所近或偏得其一體漢唐以来
[000-7b]
 通經履道之賢匡君定國之彦親民濟物之選代不
 乏人就其合同而論之三者本一無事於分其本充
 者其末茂使董廣川大用於漢文中子及遇興唐功
 不過於蕭曹房杜哉程朱大儒也明道勸神宗防未
 萌之欲以十事進君能堯舜其君者也及出令晋城
 扶溝化理昭彰非守令所當法乎朱子在朝四十六
 日進講奏疏名臣風烈萬代瞻仰及觀其浙東南康
 潭州諸治蹟豈兩漢循吏所易及乎且如司馬公許
[000-8a]
  魯齋復何分於名儒名臣哉故曰無事於分也然使
  語魏丙姚宋以精一之學則粗矣抗召杜卓魯於魏
  陸韓范之列則遜未逮矣况三者之中又各有等級
  次第則亦不必於合也方今
天子神聖道統治統萃於一身以至道醇修朂士𩔖以臯
  䕫稷契望諸臣以廉謹仁明飭吏治一道同風之盛
  于斯乎遇之髙安可亭朱先生服儒體道負開濟大
  畧入為卿士出為牧伯由冢宰陟台輔以襄
[000-8b]
聖天子盛治與世逺同事
 禁廷一日語世逺欲纂漢唐以来至於宋元名儒名臣
  循吏等傳各為一集合為一書世逺在鼇峰書院時
  故嘗校刋先儒諸書又私纂歴代名臣言行録實有
  素心顧以均服職事未遑手録屬諸同志四五人分
  纂傳論髙安公定其領要重申討論世逺亦旁覽廣
  披細加參訂再閱嵗而書告成事蹟繁多年代久逺
  或恐有紕漏舛錯之譏要可為髙山景行之藉士幸
[000-9a]
  生
堯舜之世懐三代之英三者之中服膺砥礪備其全體固
  足以求志達道成曠代之人豪即得其一節亦足以
  寡一身之過淑躬而濟物藹藹吉士維
天子使人材之盛比於成周風俗之美躋於陶唐是則編
  輯是書者之惓惓也
  雍正四年丙午十月朔日漳浦蔡世逺撰
[000-10a]
 史傳三編凡例
  名儒名臣循吏俱始于漢終于元何也據二十一史
   以立傳也
  天徳與王道大用與小用原無二致三者原不必分
   但依𩔖以見耳如龔遂豈不是名臣而列在循吏
   虞詡豈不是循吏而列在名臣司馬光豈不是名
   儒許衡豈不是名臣而姑以分屬程朱在朝則為
   名臣牧民則為循吏而列之名儒讀書論世但存
[000-10b]
   是則是傚之心不必泥也
  稱名史例也周程張朱獨稱子者
聖祖仁皇帝所定也凡詔誥奏章俱然于以見我
 朝尊尚正學卓越前代焉
  各傳雖依據二十一史本傳然多採傳記及各家文
   集以成之凡大人物尤加意蒐羅如諸葛亮則兼
   採裴松之習鑿齒諸史及諸葛丞相集魏徵及唐
   初名臣則採貞觀政要陸䞇則採宣公奏議是也
[000-11a]
  名儒漢史有不立傳者則旁採以成之宋名儒則
  採之伊洛淵源録及續録若本人語録文集等書
  宋名臣則採之名臣言行録及續集别集等書按
  其年月擇其簡要有三易稿而後成者
 一人之事有散見于他傳者則𩔖聚之本傳如周勃
  誅諸吕則取髙后紀以入之張柬之復唐祚則採
  五王傳以入之是也是故茍其無關體要雖原傳
  所有必删繁以就簡茍其事不得畧及言行可法
[000-11b]
  者雖散見于他傳亦必參考以成文期于詞省而
  事備耳
 奏疏不能詳也有至要者則載之并採之歴代名臣
  奏議與其詳于大人子虚解嘲也毋寧詳于奏疏
  論贊不必盡録也録其尤善者
 續編者何擇其次焉者也或卷帙編次已定附之于
  後焉耳
 羊祜杜預曹彬昔之所謂名臣也但祜與預在魏朝
[000-12a]
  皆有封爵彬亦為周之國戚不能無春秋責備之
  意故列之續編若周瑜魯肅慕容恪王猛等亦降
  列之者蜀漢為正統非魏呉之比東晉為正統非
  南北朝之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