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515b]
生佛不相異義南齊沋約字休文六道
相續作佛義洗約因緣義洗
約形神義洗約神不滅義洗約難范
縝神滅義洗約因緣無性論陳沙門眞
觀幷朱世鄕自然論北齊三部一切經願文
魏收周藏經願文王褒寶臺經藏
願文隋煬帝三藏聖教序幷表請謝答太宗文帝述
三藏聖教序幷謝答今上述注般若經序
唐禇亮金剛般若經集注序司元
大夫李儼與翻經諸僧書
幷答太常慱士柳宣佛知不異衆生知
義沈休文佛者覺也覺者知也凡夫之與
佛地立善知惡未始不同也但佛
地所知者得善之正路凡夫所知者失
善之邪路凡夫得正路之知與佛之
知不異也正謂以所善非善故失正
路耳故知凡夫之知與佛之知不異
由於所
[33-0515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二張聚知
之事異知不異也凡夫之所知不謂
所知非善在於求善而至於不善若
積此求善之心會得歸善之路或得
路則至于佛也此衆生之爲佛性寔
在其知性常傳也六
道相續作佛義洗約一
切種智與五道六趣衆生共有受知
之分
答曰非也問此以何爲體答曰相
續不滅是也相續不滅所以能受知
若今生陶練之功漸積則來果所識
之理轉精轉精之知來應以至於佛
而不斷不絕也若今生無明則來果
所識轉闇轉闇之知亦來應以至於
六趣也受知之具隨緣受知知之美
惡不関此受知之具也問曰知非知
旣聞命矣受知受知自是相續不滅
知自然因緣中來與此受知之具従
理而相関答曰有此相續不滅自
然因果中來有因有果何得無善
無惡乎
因緣義沋約
凡含靈之性莫不樂生求生之路參
[33-0516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三張聚差不
一一尓流遷塗怪各異一念之間衆
緣㸦起一因一果内有差弋好生之
性萬品斯同自然所稟非由緣立固
知樂生非因緣因緣非樂生也雖復
俱宅形骸而各是一物一念旣召衆
緣衆緣各隨念起善惡二念誠有
不同俱資外助事由一揆譬諸非水
非土穀牙不生因緣性識其本旣異因
果不惑雖則必然善惡獨起亦有受
礙雖云獨起起便成因内因外緣
寔由乎此論形
神沈約凡人
一念之時七尺不復関所念之地凡
人一念聖人則无念不盡聖人無巳
七尺本自若空以若空之七尺捻无
不盡之万念故能與凡夫異也凡人
一念忘彼七尺之時則目廢於視足
廢於踐當其忘目忘足與夫无目無
足亦何以異哉凡人之蹔無本實有
無
忘念與心謝則復合念在七尺之
一處則他處與異人同則與非我不
異伹凡人之暫無其無甚促
[33-0516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四張聚
聖人長無其無甚遠凡之與聖其路
本同一念而暫忘則是凡品万念而
都忘則是大聖以此爲言則形神幾
乎或人疑因果相主毫分不差善惡
之來皆有定業而六度所修咸資力
致若修此力致復有前因因熟果成
自相感召則力致之功不復得立六
度所修幾於廢矣釋迦邁九刧勇猛
所成勇猛之因定於無始本不資九
安得稱起余以爲因果情照本是二
物先有情照却有因果情照旣動而
囙果隨之未有情照因果何託因
識二塗用合本異其本旣異厥體不
同情照別起於理非礙六度九刧差
不足疑
也神不滅論沈
約含生之類識鑑相懸等級參差千
累万沓昆蟲則不逮飛禽飛禽則不
逮犬馬昞明昭著不得謂之不然又
人品以上賢愚殊性不相窺涉不相
曉解燕北越南未足云匹其愚者則
不辯菽麦悖者則不知愛敬自斯以
上性識漸弘班固九品曾未槪其万
一
[33-0516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五張聚
何者賢之與愚蓋由知與不知也愚
者所知則少賢者所知則多而萬物
交加羣方緬曠情性曉昧理趣深玄
由其塗求其理旣有曉昧之異遂成
高下之差自此相傾品級彌峻窮其
原本盡其宗極㸦相推仰應有所
窮其路旣窮無微不盡又不得謂不
然也且五情各有分域耳目各有司
存心運則形忘目用則耳廢
靈淺弱心慮雜擾一念而兼無由可
至旣不能兼紛糺遞襲一念未成他
端㸦起㸦起衆諯復同前不相兼之
由由於淺惑惑淺爲病病於滯有不
淺不惑出於兼忘以此兼忘得此兼
照自凡夫至于正覺始惑於
不惑不兼至能兼又不得謂不然也又
昆蟲夭促含靈靡二或朝生夕殞或
不識舂秋自斯而進修短不一旣有
其短豈得無長虛用損年善攝増壽
善而又善焉得無之又不得謂之不
然也生旣可夭則壽不可無夭夭旣無
矣則生不可極形神之別斯旣然矣然
形旣可養神寧獨異神妙形麤較然
有辯養形
[33-0517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六張聚可至
不杇養神安得有窮養神不窮不生
不滅始末相挍豈無其人自凡及聖
含靈義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聖
聖旣長存在凡獨滅本同末異義不
兼通大聖貽訓豈惑斯哉難范
縝神滅論沈約來論
云形卽是神神卽是形又云人體是
一故神不得二若如雅論此二物不
得相離則七竅百體无處非神矣七
竅之用旣異百體所營不一神亦隨
事而應則其名亦應隨事而改神者
對形之名而形中之形各有其用則
應神中之神亦應各有其名矣今舉
形則有四支百體之異屈申聽受之
別各有其名各有其用言神惟有一
名而用分百體此深所未了也若形
與神對片不可差何則形之名多神
之名寡也若如
來論七尺之神神則無處非形形則
无
則不受利名故刃是舉體之稱利是
一處之目刀之與利旣不同矣形之
與神豈可妄合耶
[33-0517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七張聚又昔
曰之刀今鑄爲劒劒利卽是刀利而
刀形非劒形於利之用弗改而質之
形巳移與夫前生爲甲後生爲丙天
人之道或異徃識之神猶傳與夫劒
之爲刀刀之爲劒有何異哉又一
刀之質分爲二刀形形巳分矣而各
有其利今取一牛之身而割之爲兩
則飮齔之生卽謝任重之用不分又
何得以刀之與利譬形之與神耶來論
謂刀之與利卽形之有神刀則舉體
是一利形則舉體是一神神用於體
則有耳目手足之別手之用不爲足
用耳之用不爲眼用而利之爲用無
所不可亦可斷蛟蛇亦可截鴻鴈非
一處偏可割東陵之爪一處偏可割
南山之竹若謂
利之爲用亦可得分則足可以執物
眼可以聽聲矣若謂刀背亦有利兩
邊亦有利但末鍜而銛之耳利若遍
施四方則利體無處復立形方形直
並不得施利利之爲用正在一邊毫
毛處耳神之與形舉體若合又安
得同乎刀若舉體是利神用隨
[33-0517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八張聚體則
分若使刀之與利其理若一則胛下
亦可安眼背上亦可施鼻可乎不可
也若以
此譬爲盡耶則不盡若謂本不盡耶
則不可以爲譬也若形卽是神神卽
是形二者相資理無偏謝則身亡之
曰形亦應消而今有知之神亡無知
之形在此則神本非形
不可得强令如一也若謂
揔百體之質謂之形揔百體之用謂
之神今百體各有其分則眼是眼形
耳是耳形眼形非耳形耳形非眼形
則神亦隨百體而分則眼有眼神耳
有耳神耳神非眼神眼神非耳神也
而偏枯之體其半巳謝巳謝之半事
同木石譬彼僵尸永年不朽則此半
之神亦應與此半同滅半神旣滅半
體猶存形神俱謝彌所駭愓若夫二
負之尸經億載而不毁單開之體尙
餘質於羅浮神形若合則此二士不
應神滅而形存也來論
又云欻而生者欻而滅者漸而生者
漸而滅者請借子之衝以攻子
[33-0518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九張聚之城
漸而滅謂死者之形骸始乎無知而
至于朽爛也若然則形之與神本爲
一物形旣病矣神亦告病形旣謝矣
神亦云謝漸之爲用應與形俱形始亡
未朽爲漸神獨不得以始末爲漸耶
來論
又云生者之形骸變爲死者之骨骼
案如來論生之神明生之形骸旣化
爲骨骼矣則生之神明獨不隨
形而化乎若附形而化則應與形同
體若形骸卽是骨骼則死之神明不
得異生之神明矣向所謂死定自未
死也若形骸非骨骼則生神化爲死
神生神化爲死神卽是三世安謂其
不滅哉神若隨形形旣無知矣形
旣無知神本無質無知便是神亡神
亡而形在又不經通若研
雖無知神尙有知形神旣不得異則
向之死形翻復非枯木矣因緣
無性論序陳沙門釋眞觀
令德有朱三議者非惟外學通敏
亦是内信淵明常自心重大乘口誦
般若忽著自然之論便成有性
[33-0518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十張聚之執
或是示同邪見或是實起倒心交復
有損正眞過傷至道聊裁後論以祛
彼執雖復辭無足採而理或可觀若
與余同志希共詳覽也性法
自然論朱世卿寓茲
先生喟然歎曰夫万法万性皆自然
之理也夫惟自然故不得而遷貿矣
故善人雖知善之不足憑也善人終
不能一時而爲惡惡人復以惡之不
足誡也惡人亦不能湏臾而爲善又
體仁者不自知其爲善體愚者不自
覺其爲惡皆自然而然也坐右之賓
假是大夫忽然作色而謂曰固哉先
生之說也違大道而謬聖人之言先
生曰大道誰主聖人何言大夫曰大
道無主而無所不主聖人無言而無
所不言先生曰請言其所言言性命
之所由致乎請說其所主主善惡之
報應乎大夫曰何爲其不然也蓋天
地扶大道之功以載育聖人合天地
之德以設教序仁義五德以撿其心
說詩書六兿以訓其業此聖人之言
也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
[33-0518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十一張聚善之
家必有餘殃故曰聖人無親常與善
人六極序而降行懲五福陳而善心
勸三世爲將覩覆敗之權七葉修善
有興隆之性陳賞寵而不侯邴昌踈
而紹國斯道家之効也何先生言皆
自然之理而不可遷貿者哉先生笑
而應曰世所謂將繩之人繩盡而不
知遷若大夫之徒是也敬課管陋爲
吾子陳之蓋二儀
育而五材用用此句者隔万法而盡
然焉人爲生最靈膺自然之秀氣稟
姸蚩盈減之質懷哀樂喜怒之情
挺窮達修短之命封愚智善惡之性
夫哀樂喜怒伏之於情感物而動窮
達修短藏之於命事至而後明姸蚩
盈減著之於形有生而表見愚智善
惡封之於性觸用而顯徹此八句者捻
人事而竭焉皆由自然之數無有造
爲之者夫有造爲之者必勞有出入
之者必漏有酬酢之者必謬此三者
非造物之功也故墨子曰使造化三
年成一葉天下之業少哉蓋聖人設
權巧以成教借事似以勸威見
[33-0519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十二張聚
强勇之暴寡怯也懼刑戮之弗禁乃
陳禍淫之威傷敦善之不勸也知性
命之不可易序福善以奬之故聽其
言也似若勿爽徵其事也万不一驗
子以本枝繁植斯履道之所致蒸
嘗莫主由辵行之所招身居逸樂爲
善士之明報體事窮苦是惡人之顯
戮孫叔少不埋蛇長無令尹之貴邴
吉前無陰德終闕丞相之尊若然則
天道以重華文命答玄叟之極愚以
商均丹朱酬堯舜之至聖太伯三世
无翫兵之咎而假嗣於仲虞漢袓七
葉不聞篤善之行遂造配天之業箕
稱享用五福身抱夷滅之痛孔云慶
鍾積善躬事旅人之悲顏冠七十之
上有不秀之旨甪在四科之初致斯
人之嘆而商臣累至荊南昌頓世居
塞北首山無解顏之鬼汩水有抱怨
之魂康成以姓改鄕不濟小聖之禍
王褒哀變隴木適受非妄之災二生居
衞乘舟之痛誰罪
何辜若乃側近邦畿密爾世代非墳
藉所載在耳目之前者至有腹藏孟
[33-0519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十三張聚
門之險心庫扞虺之毒役慮唯以害
他爲念行巳必用利我爲先錐刀推
其尖銳谿壑訝其難滿而則百兩外
榮千鍾内實優優綺羅坐列甘膩鳴
金綰玉富逸終身自有懷百璧而爲
衿鎣明珠而成性心不能行啓蟄之
煞手不忍折方長之條懷殊材而莫
採蓄美志而誰眄偏糅於冗雜之中
見底於鄕閭之末抱飢寒而溘死與
麋鹿而共埋享嘗寂寞孀孩無寄名
字不聞煙汶電滅如斯可恨豈一人
哉是知桀跖之凶殘無懼來禍之將
及閔曾之篤行勿擬後慶之當臻故
鶡冠子曰夫命者自然者也賢者未
必得之不肖者亦未必失之斯之
謂矣
大夫曰若子引百家之言則列子之為
名者必廉廉斯貧爲名者必讓讓
斯賤若然者則貧賤者立名之士所
營而至也則富貴者貪竸之徒所求
而得也何名自然之數哉先生曰此
乃一隅之說非周於理者也夫富貴
自有貪竸富貴非貪竸所能得貧
[33-0519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十四張聚賤自
有廉讓貧賤非廉讓所欲邀自有富
貴而非貪求貧賤而不廉讓且子罕
言命道藉人弘故性命之理先聖之
所憚說善惡報應天道有常而關哉
譬如溫風轉華寒飊颺雪有委溲糞
之下有參玉階之上風颷無心於厚
薄而華霰有穢淨之殊途天道無
心於愛憎而性命有窮通之異術子
聞于公待封而封至嚴母望喪而喪
及若見善人便言其後必昌若覩
人便言其後必亡此猶終身守株而
兾狡兎之更獲耳大夫於是斂容而
謝曰若㒒者所執偏述而昧通途守
狹近而失遐曠今承音旨渙然蒙啓譬
猶踈蜀伏尸歷万古而忽悟中山沈
醉未千朝而遽醒請事斯語以銘諸
紳或問曰朱子託憑虛之談畼方
寸之底論情指事深有趣焉但詳之
先典有所未達夫人哀樂喜怒之情
苞善惡之性資待之方不足於是爭
奪之事斯興才識均者不能相御
天生仁聖寔使司牧樂者聖人之所
作禮者先王之所制三千之儀以
[33-0520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十五張聚
撿其迹五音之和以導其心設爵以
勸善懸刑以懲惡纖毫不漏酬酢如
響玉帛云乎非無爲所薦皷鍾斯合
豈自然而諧千科滿目靡非力用所
構百貫參差悉由智思而造吾子湯
武之臣隷周孔之學徒出入戶牖伏
膺名教而云善人知善之不足憑也
惡人知惡之不足誡也善不能招慶
禍不能報惡是何背理之談也且翺
翔蠕動猶知去就况人爲最靈而同
一自然之物此豈高厚之詩何取譬
之非類情所未達敬待清酬答曰昔
盧敖北遭荒土自傷足跡之未曠河
宗東窺溟海方歎秋水之不多吾子
習近成性未易可與談遠大者也今
子以屈申俯仰心慮所爲彫鏤翦琢
身手所作禮樂者聖人之所作聖人
者天地之所生請爲吾子近取諸身
則可以遠通諸物子以耳聞眼見足
蹈手握意謂孰使之然身有痾疾冷
熱皆不自知哀樂喜怒興廢安在何
地有識者自知識之所在者乎有智
者自知
[33-0520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十六張聚傷身
則識裂若智隨事起事謝則智滅
果識不知識智不知智於是推近以
達遠觸類而長之故知禮樂不自知
其所由而制聖人不自知其所由而生
兩像亦不知其所由而立矣於是殊
形異慮委積充盈靜動合散自生自
滅動靜者莫有識其主生滅者不自曉
其根蓋自然之理著矣所謂非自然
者乃大自然也是有爲者乃大無爲
也子云天生聖人是使司牧何故唐
虞疊聖加以五臣文武重光益以十
乱豈天道之不能一其終始將末代貽
咎於天地大舜大堯非欲生不肖之
子龍逢比干豈樂身就誅割孔子歷
聘拪遑卒云執鞭不憚顏稱回何敢
死終使慈父請車彼三聖三仁可謂
妙取捨矣天能令果海亢旱不如理
孝婦之怨地能使高城復壍未若救
杞梁之殞故榮落死生自然定分若
聖與仁不能自兎深味鄙句理存顯
然因緣
無性論陳眞觀法師請疑
公子致言於通敏先生曰夫二
[33-0520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十七張聚儀
始判則庶類是依七曜旣懸則兆民
斯仰但生前死後繫象之所未明古
徃今來賢聖於焉莫究而希玄君子
㸦騁鑚求慕理名人竸加穿鑿㝢茲
所說則盛辨自然假氏所明則高陳
報應雖自然鋒鏑克勝於前報應干
戈敗績於後而愚心難啓暗識易迷
二理交加未知孰是通敏先生乃
扺掌而對曰省二君之清論實各擅
於偏腢自然則依傍於老莊報應則
袓述於周孔可謂楚則巳失而齊亦
未
三墳五典善惡之理未彰八索九丘
幽明之路猶擁况復脫園傲吏怳忽
狂生獨稱造化之宗偏據自然之性
乃爲一時之矯俗非關契理之玄謀
今請問自然之本爲何所趣有因果
耶無目果乎若謂自然尙論因果則
事同牟盾兩言相食愚人所笑智者
所悲直置已傾不煩多難若謂永無
報應頓絕因果則君臣父子斯道不
行仁義孝慈此言何用便當造惡招
慶爲善致殃亦應鑚火得永種豆
[33-0521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十八張聚生
麦未見聲和響戾形曲影諯者也若
以放勛上聖而誕育於丹朱重華至
德而出生於瞽叟便爲自然而然者竊
爲足下不取焉夫至親之道乃目天
性而各隨行業曾不相關堯舜樹德
於徃生故稟茲靈智玄叟興惡乎前
世故致此頑嚚而復共結重緣還相
影發乃欲因凡顯聖以智化愚若無
瞽叟之凶豈知克諧之美自非放勛
之聖誰化慢遊之惡故阿難調達並
爲世尊之弟羅睺善星同是如來之
胤而阿難常親給侍調達毎興害逆
羅睺則護珠莫犯善星則破器難收
以此而觀諒可知矣若云各有自性
不可遷貿者此殊不然至如鷹化爲
鳩本心頓盡橋變成枳前味永消昔
富今貧定性之理難奪先貴後賤
賦命之言何在呂望屠牛之士終享太
師伊尹負鼎之人乎登承相戴淵四
隣所患後著高名周處三害之諯晚
稱令德闍王無間之罪翻然改啚育
王莫大之徯忽能尊善若依自性之
理豈容得有斯義善人唯應修善
[33-0521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十九張聚可片
時起惡惡人恒自起惡無容一念生
善是則榮枯寵辱皆守必然愚智尊
卑永無悛革豈其然乎決不然也又
若以修德之人翻感憂戚行善之者
反致汶淪以爲自然之命亦不然也
若行善而望報去善更遥修德以邀
名離德逾遠若必挺珪璋之性懷琬
琰之心本無意於名聞曾不欣乎富
貴而英聲必孱雅慶方臻或可未
値知音便同散木不逢別玉遂等沉
泥簪且龍潛无虧鳳德豈容區區於
天壤擾擾於世閒自可固窮無煩殞穫
至如太伯高讓而流芳千祀仲尼窮
厄而傳名万代顏稱早世特是命業
不長甪致斯疾當由病因未斷二子
伏誅彌顯衞靈之惡三仁受戮方見
殷紂之徯首山之餓不免求名之責
汩水之沉尙貽懷怨之咎且夫決定
之業非神力之所救必應受報豈聖智
而能攘並起昔因非今造也若謂屠
割爲務而永壽百齡盜竊居懷而豐
財巨億以爲定性而然者亦所未喻
也斯由曩生片善感此命財今
[33-0521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二十張聚
世重殃未招果報以其爲罪旣大受
苦冝多所以且緩其誅冝縦其惡
一朝禍盈舋積則便覆巢碎夘長
歸高子泥犁永處無閒地獄故書云
惡不積無以滅身此之謂矣亦有見
招果報事接見聞至如王莽篡逆則
懸首漸臺董卓凶殘則曝尸都巿晉
侯煞趙朔感陷廁之悲齊主害彭生
有墜車之痛夏選顚覆桀之罪也
殷宗殄喪紂之過焉故知因果之義
陸離難准業報之理參差不定所謂
生報現報及後報也
可則報應之辨在言爲得而前旨復
云二君所述皆非契理未知此意可
得而聞耶
通繁先生曰子旣慇懃屢請余亦僶
俛相答但自省庸陋未申其要妙耳
尋法本非有非有則無生理自非無
非无則无滅无生无滅諸法安在非
有非无万物何寄蕩乎清淨推求之
路斯斷夷然平等取捨之徑無従豈
有報應之理可求善惡之想可得直
[33-0522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一張聚以凡
品衆生未了斯致故撗興諍論强生
分別所謂渴人逐焰水在河池眼病
見華空曾無樹但爲引接近情祛其
重惑微示因果略顯業緣使定性執
除自然見弫若達乎正理悟此眞法
亦復何所而有何所而無哉於是二
三君子相視心驚欣然領悟退席敬
伏而言曰今者可謂朝聞夕死虛徃
實歸積滯皆傾等秋風之落葉繁疑
並散譬舂曰之銷永謹當共捨前迷
同導後業矣齊
三部一切經願文魏收三
有分區四生稟性共遊火宅俱淪欲
海所以法王當洲渚之運覺者應車
乘之期導彼沉迷歸茲勝地自寶雲
西映法河東瀉甘露撗流隨風感授
皇家統天尊道崇法拔羣品於有待
驅衆生於不二所以刻檀作繪搆石彫
金遍於万國塵沙數等復詔司存有
事緇素精誠踰於皮骨句偈盡於龍
宮金口所宣捻勒繕寫各有三部合若
干卷用此功德心若虛空以平等施無
思不洽藉我願力同登上果
[33-0522b]
周經藏願文王褒
年月日某和南云巜蓋聞九河疏迹筞
縕靈丘四徹中繩書藏羣玉亦有靑
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緣檢黃繩六
甲靈飛之字豈若如來秘藏譬彼明
珠諸佛所師同夫淨鏡鹿苑四諦之
法尼園八犍之文香山巨力豈云能負
以歲在昭陽龍集天井奉爲云巜奉造
一切經藏始乎生滅之教訖於泥洹之
說論議希有短偈長行靑首銀函玄
文玉匣淩陽餌藥止觀仙字閞尹望
氣栽受玄言未有龍樹利根看題不
遍斯陀淺行同座未聞盡天竺之音
窮貝多之葉灰分八國文従罽賓石
盡六銖書還大海仰願過去神靈乘茲
道力得无生忍具足威儀又願國選遐
長臣民休慶四方内附万福現前六
趣怨親同登正覺
寶臺經藏願文隋煬帝
菩薩戒弟子楊廣和南仰惟如來應
世聲教被物慇懃微密結集法藏帝
釋輪王旣被付囑菩薩聲聞得揚大化
度脫無量以迄于今至尊極溺百王
[33-0522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三張聚
混一四海平陳之曰道俗無虧而東
南愚民餘熸相煽爰受廟略重清海
濱役不勞師以時寕復深慮靈像尊
經多同煨燼結鬘繩墨湮滅溝渠是
以遠命衆軍隨方扠聚未及朞月輕
舟捻至乃命學司依名次錄幷延道塲
義府覃思證明所由用意推比多得
本類莊嚴修葺其舊惟新寶臺四藏
將十万軸因發弘誓永事流通仍書願
文悉連卷後頻屬朝覲著功始畢今
止寶臺正藏
則慧曰法雲道塲曰嚴弘善靈刹此
外京都寺塔諸方精舎而梵宮㸦有
小大僧徒亦各衆寡並隨經部多少
斟酌付授者旣其懇至受者亦冝殷
重長存法本遠布達摩必欲傳文來
人寺寫勿使零落兩失无作前佛後
佛諒同金口卽教當教寧殊玉諜湏
彌山上衆聖共持金剛海底天龍盡
護散在閰浮亦復如是追念繕造之
者厥誠至隆心手勤到何量功德捨
撤淨財豈可稱計所資甘雨用沃燋牙
能生諸佛本是般若人能弘道非道
[33-0523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二十四張聚
弘人恕已深思卽是自爲今陳此意
乃似執著若不開警則不深固自行
化他備在經律顧循菲識誠媿通方
目果相推何殊眼見豈不知獨善且
最勝无爲苐一樂内典法奥自關衆
僧何事區區撗相負荷但慶憑宿植
生長王宮謁陛趍庭勖存遠大出受
蕃寄毎用祗兢非唯禮樂政刑一遵
成旨而舟般運出彌奉弗墜無容棄
禝卨而同園綺變菩薩而作聲聞越
用乘方旣其不可篤信受付竊敢當
仁然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淨而如
說修行涅槃最近徒守經律不依佛
戒口便說空心滯於有无上醫王隨
病逗藥開乳唅蘇爲方旣異甛冷苦
熱取療亦殊譬前後教門別赴機性
根莖枝葉受潤終齊捻會津梁無不
入道猶如問孝問仁孔酬雖別治身
治國老意無乖殊途同歸一致百慮
内外相融義同泯合何處有學毗曇
而不成聖執黎耶卽能悟眞師子嚴
鎧反貽毁於蠃貝象足至底翻取誚
於蜂房心
[33-0523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五張聚
意都不如斯通經通論何因若此恐
施甘露更成毒藥儻均味海則致醍
醐聖御紺寶天飛金輪雲動納万善
於仁壽捻一乘於普會開發含識濟
渡羣生今所傳經遍于宇内衆聖潛
力必運他方共登菩提早證常樂則
是弟子之申順弘誓於無窮平等坦
然通遣唱白達識體之念隨喜也
請御制經序表
沙門玄奘言奘以貞觀元年往遊西
域求如來之秘藏尋釋迦之辵旨惣
獲六百五十七部並以載於白馬以
貞觀十八年方還京邑尋蒙
勅旨令於弘福道塲披尋翻譯今以
翻出菩薩藏等經伏願垂恩以爲經
序惟希勅旨方布中夏幷撰西
域傳一部捻一十二卷謹令舎人李
敬一以將恭進無任悚息之至謹奉
表以聞謹言
勅答玄奘法師前表
省書具悉來旨法師夙摽高志行出
塵表汎寶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闢
法門弘闡大猷盪滌衆罪是故慈雲
[33-0523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五張聚欲卷
舒之而蔭四空慧曰將昏朗之而照
八極舒朗之者其惟法師乎朕學淺
心拙在物猶迷况佛教幽微豈能仰
測請爲經題者非己所聞又云新撰
西域記者當自披覽勅奘尙重請
經題序啓本闕三藏
聖教序大宗文皇帝蓋聞二儀
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
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
其
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
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无
形也故知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
莫覩在智猶迷况乎佛道崇虛乘幽
控寂弘濟万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
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
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无生歷千
刧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
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
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然則
大教之興基於西土騰漢庭而皎夢
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
[33-0524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七張聚分跡
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眞遷儀
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
開啚空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
拯含類於三途辵訓遐宣導羣生於
十地然而眞教難仰莫能一其指歸
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糺所以空
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作
沿時而隆替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
領袖也幼懷貞慜早悟三空之心長
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
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
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
而逈出隻千古而無對凝心内境悲
正法之陵遲拪慮玄門慨深文之譌
謬思欲分条析理廣彼前聞截僞續
眞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徃遊西
域乘危遠邁杖筞孤征積雪晨飛途
間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
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蹋霜雨
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
宇十有七
雙林八水味道飡風鹿苑鷲峯
[33-0524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二十八張聚
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眞教於
上賢探貝妙門精窮奥業一乘五律
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
濤於口海爰自所歷之圈捻捋三藏
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
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
陲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
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
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囙業墜善以緣
昇昇墜之諯惟人所託譬夫桂生
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華蓮出淥波飛
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
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
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
無知猶資善而成善况乎人倫有識
不緣慶而求慶方異茲經流施將日
月而无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謝
勅賚經序啓沙
門玄奘言竊聞六友探貝局於生滅
之塲百物正名未涉眞如之境猶且
遠徵羲朋覩奥不測其神遐想軒圖
歷選並歸其美伏惟皇帝陛下玉
臺降質金輪御天廓先王之九州
[33-0524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九張聚掩
百千之日月斥列代之區域納恒沙
之法界遂使給園精舎並入隄封貝
葉靈文咸歸册府玄奘徃因振錫耶
謁崛山經途万里怙天威如咫尺匪
乘千葉詣雙林如食項搜揚三藏盡
龍宮之所儲研究一乘窮鷲嶺之辵
旨並以載乎白馬來獻紫宸尋蒙下詔
賜使翻譯玄奘識乖龍樹謬黍傳燈
之榮才異馬鳴深媿瀉甁之敏所譯
經論紕舛尤多
文超象繫之表若聚曰之放千光理
括衆妙之門同法雲之濡百草一音
演說億刧罕逢無以微生親承梵響
踊躍歡喜如聞受記無任忻荷之極
謹奉表詣闕陳謝以聞謹言勅
答謝啓朕
才謝珪璋言慙慱達至於内典尤所
未閑昨製序文深爲鄙拙惟恐穢翰墨
於金簡摽瓦礫於珠林忽得來書謬
承褒讃循環省慮彌益厚顏善不
足稱空勞致謝皇太
子臣治述聖記三藏經序夫顯
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
[33-0525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三十張聚
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眞如聖教
者諸法之玄宗衆經之軌躅也綜括
宏遠奥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
滅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
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
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
緣無惡而不剪開法網之綱紀弘六
度之正教極羣有之塗炭啓三藏之
秘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
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鎭常赴感
應身經塵刧而不朽晨鍾夕梵交二
音於鷲峯慧曰法流轉雙輪於鹿
苑排空寶蓋接翔雲而共飛莊野舂
林與天花而合彩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
斂衽而朝万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
葉之文澤及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
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
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
靡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懇誠而
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
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川異流同
會於海万區分義捻成乎實豈與湯
[33-0525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三十一張聚
武挍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德者哉玄
奘法師者夙懷聽令立志夷簡神清
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
匿迹幽巖拪息三禪廵遊十地超六
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
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眞文
遠涉恒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
半珠問道徃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
利物爲心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曰奉
勅於弘福寺飜譯聖教要文凡六百
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
不竭傳智燈之長焰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植勝緣何以顯揚斯旨所謂
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
二儀之固伏見御製衆經序照古
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雲之潤
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
綱以爲斯記
皇太子答沙門玄奘謝聖教序書
治素無才學性不聽敏内典諸文殊
未觀覽所作論序鄙拙尤繁忽見
來書褒揚讃述撫躬自省慙悚交幷
勞師遠臻深以爲愧
[33-0525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三十二張聚金剛
般若經注序褚亮若夫
大塊均形役智従物情因習改性與
慮遷然則達鑑窮覽皎乎先覺照慧
炬以出重昏拔愛河而叔彼岸與夫
輪轉万刧蓋染六塵流遁以徇無涯
踳駮而趍捷徑豈同曰而言也穎川
庾初孫早弘篤信以爲般若所明歸
於正道顯大乘之名相摽不住之宗
極出乎心慮之表絕於言象之外是
以結髮受
成誦不虧而靈源邃湛或有未悟嗟
迷方之弗遠睠砥途而太息屬有慧
淨法師慱通奥義辯同炙轉理究
連環庾生入室研幾伏膺善誘乘此
誓願仍求註述法師懸鏡忘疲衢罇
自滿上憑神應之道傍盡心機之用
敷畼微言宣揚至理曩曰舊疑渙焉
氷釋今茲妙義朗若霞開爲像法之
梁棟變羣生之耳目詞鋒秀上映鷲
岳而相高言泉激牀赴龍宮而竸遠
且夫釋教西興道源東注世閱賢智
才兼優洽精該睿旨罕見其人今
則妙門重闡藉甚當世想此玄
[33-0526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三十三張聚
宗鬱爲稱首歲惟閹茂始創懷油月
躔仲呂爰茲絕筆緇俗攸仰軒蓋成
陰扣鍾隨其小大鳴劒發其光彩一
時學侣專門受業同涉波瀾逓相傳
授方且顧蔑林遠俯視安生獨步高
衢對揚正法遼東眞本望懸金而
不刊指南所寄藏羣玉而無朽豈不
盛哉豈不威
哉金剛般若經集註
序司元大夫隴西李儼字仲思
撰夫以觀鳥垂文振宏規於八體泣
麟敷典渙洪波於九流循其轍者不
踰乎寰域涉其源者僅歸乎仁義孰
若至聖乘時能仁照法剖秋毫於十
地摠沙界而詮道釋舂永於一乘冠
塵刧而流化若迺是相非相是空非空
窅乎不測廓焉無象假名言以立體包
權實而爲用窮不照之照引重昏於夢
境運無知之知導羣迷於朽宅究其實
相則般若爲之宗矣自眞容西謝像
教東流香城従築於綿區
搆於中壤鱗萃羽集者咸侚其法雲
褰霧廓者巳悟其眞至矣哉無得而
[33-0526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三十四張聚稱也
然此梵本至秦弘始有羅什三藏於
長安城創譯一本名舎衞國曁於後
魏宣武之世有流支三藏於洛陽城重
翻一本名舎婆提江南梁末有眞諦
三藏又翻一本名祗樹林隋初開
皇有佛陀耶舎三藏又翻一本名祗
陀林大唐有玄奘三藏又翻一本名
誓多林雖分輭揚鏖同歸至極而筌
詞析義頗亦殊途然流支翻者兼帶
天親釋論三卷又翻金剛仙論十卷
隋初耶舎又翻無著釋論兩卷比挍
三論文義大同然新則理隱而文略舊
則工顯而義周兼有秦世羅什晉室
謝靈運隋代曇琛皇朝慧淨法師等
並噐業韶茂慱雅洽聞耽味茲典
俱爲注釋研考秘貝咸騁異義時有
長安西明寺釋道世法師字玄惲德
鏡玄流道資素蓄伏膺聖教雅好斯
文以解詁多門尋覈勞止末若參綜
厥美一以貫之爰掇諸家而爲集註
開題科蕑同銘斯部勒成三卷号爲
集註般若兼出義疏三卷玄義兩卷現
行要用文理周悉庶使靈山積壤
[33-0526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三十五張聚
干天之峻彌高巨海納川浴曰之波
逾廣披文者畢窮其理講導者洞盡
其性學侣无疲於倍功談客有同於
兼採金口妙義掩二曜以長懸玉軸
微言貫三才而靡絕豈止聲芬鷲嶺
字韞龍宮而巳哉
與翻經大德等書太常慱士柳宣
歸敬偈
稽首諸佛願護神威當陳誠請
久淪愛海舟楫攸希異執乖竸
和合是依玄離取有理絕過違
慢乖八正戲入百非取捨同辨
染淨混微簡金去礫琢玉裨輝
能仁普鑑凝慮研幾契誠大道
孰敢毀誹諤諤崇德唯唯浸襄
惟願留聽庶有發揮望矝悃悃
垂誨婓婓
歸敬曰昔能仁示現王宮假歿雙樹
微言旣畼至理亦弘刹土蒙攝受之
恩懷生沾昭蘇之慧自佛樹西蔭覺
影東臨漢魏寔爲濫觴符姚盛其風
彩自是名僧閒出達士連鑣慧曰長
[33-0527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三十六張聚懸法
輪恒馭開鑿之功始自騰顯弘闡之
力仍資什安別有善開遠適羅浮啚
澄近現趙魏粗言主角未可縷陳莫不
辨空有於一乘論苦集於四諦假銓明
有終未離於有爲息言明道方契證
於凝寂猶執玄以求玄是玄非玄理因
玄以忘玄或是玄義雖冥會幽塗事
絕言象然攝生歸寂終藉荃蹄亦旣
立言是非鋒起如彼戰爭干戈竸發
負者屛氣勝者先鳴故尙降魔制
諸外道自非辯才無畏答難有方則
物輩喧張我等恥辱是故專心適道
一意捻持建立法幢祗植法皷旗皷旣正
則敵者殘摧法輪旣轉能威不伏
若使望風旗靡對難含膠而能闡弘
三寶無有是處尙藥呂奉御入空有
之門馳正見之路聞持擬於昔賢洞
微侔於徃哲其辭辨其義明其德眞其
行著已沐八解之
影響成教若淨名之詣菴園聞道必
求猶善才之歸無竭意在弘宣佛教
立破因明之疏若其是也必湏然其所
長如其非也理合指其所短
[33-0527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三十七張聚今現
僧徒雲集並是採石他山朝野俱聞
呂君請益莫不側聽瀉缾皆望盪滌
掉悔之源銷屛疑忿之聚有太史令
李淳風者聞而進曰僕心懷正路行
屬歸依以實際爲大覺玄軀無爲是
調御法體然皎曰麗天寔助上玄運
用賢僧闡法實裨天師妙道是所
信受是所安心但不敢以黃葉爲金山
雉成鳳南郭濫吹淄澠混流耳或有
異議豈僕心哉豈僕心哉然鶴林巳
後歲將二千正法旣過末法初踐玄
理鬱而不彰覺道浸將湮落玄奘法
師頭陀法界遠達迦維目撃道樹金
流仍覩七處八會毗城鷲嶺身入彼
鄕娑羅寶階目驗虛實至如歷覽王
舎檀特恒河如斯等輩未易具言也
加之西域名僧莫不面論波若東域疑
義悉皆質之彼師毗尼之藏旣奉持而
不捨毗曇明義亦洞觀而爲常蘇妬路
旣得之於聲明耨多羅亦剖斷於疑
滯法無大小莫不韞之胸懷理無深
淺悉能決之敏慮故三藏之名振旦之
所推定摩訶之号乃羅衞之所
[33-0527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三十八張聚
共稱名實之際何可稱道然呂君學
識該慱義理精通言行摳機是所詳
悉至於陀羅佛法稟自生知無㝵辯
才寕由伏習但以因明義隱所見不
同猶觸象各得其形共器飯有異色
呂君旣巳執情道俗企望指定秋霜巳
降側聽鍾鳴法雲旣敷雷震希發但
龍象
衣不踐脫如龍種抗說無垢釋疑則
苾芻悉曇亦優婆能盡輒附微志
請不爲煩若有滯疑望諮三藏裁
決以所承稟傳示四衆則正道克昌
覆障永絕紹隆三寶其在茲乎過
此已徃非復所悉弟子柳宣白
答慱士柳宣譯經釋明濬還述頌
於赫大聖種覺圓明無幽不察
如響酬聲弗資延慶孰悟歸誠
艮道可仰寔引迷生百川邪浪
一味呑幷物有取捨正匪虧盈
八邪馳銳四句爭名飾非濫是
抑重爲輕照曰永散投珠水清
顯久上德體道居貞縱加譽毀
未動辵榮昂昂令喆鬱鬱含情
[33-0528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三十九張聚俟諸
達觀定此權衡聊申悱悱用簡
英英還述
曰頃於望表預屬歸敬之詞其文煥
乎何偉麗也詳其致誠哉豈不然歟
悲夫愛海滔天邪山槪日封人我者
顚墜其何巳恃慢結者漂淪而不窮
至於六十二見爭翳薈而自處九十
五道竸扶服而無歸如來以本願大
悲忘緣俯應内圓四智外顯六通運
十力以伏天魔飛七辯而摧外道竭茲
愛海濟稟識於三空殄彼邪山驅肖
形於八正指因示果反本還源大矣
哉悲智妙用無德而稱矣昔道樹
登庸被聲教於百億堅林寢迹振辵
感夜隕之瑞漢通霄夢之徵騰蘭炳
惠炬於前澄什嗣傳燈於後其於譯
經弘法神異濟時高論降邪安禪肅
物緝頽網者接武維絕細者肩隨莫
不夷夏欽風幽明翼化聯華靡替可
略而詳惟今三藏法師薀靈秀出含
章而體一味甁瀉以贍五乘悲去聖
之逾遠憫來教之多闕緬思
[33-0528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四十張聚
圓義許道以身心口自謀形影相吊
振衣擎錫尋波討源出玉關而遠遊
指金河而一息稽疑梵宇探幽洞微
旋化神州揚眞殄謬辵筌闕典大備
茲辰方等圓宗彌廣前烈所明勝義
妙絕環中之中眞性眞空極踰方外
之外以有取也有取喪其眞統無求
之无求蠹其實拂二邊之迹忘中道之相累遣未
易洎其深重空何以臻其極要矣妙
矣至哉大哉契之於心然後以之爲
法在心爲法形言爲教法有自相共
相教乃遮詮表詮粹旨沖宗豈造次
所能覶縷法師凝神役智詳正始未
緝凞玄藉大啓幽關秘希聲應扣擊
之大小廓義海納朝宗之巨細於是
殊方碩德異域高僧伏膺問道蓄疑
請益固已飮和滿腹莫測其淺深聆
音駭聽孰知其遠近至於因明小道
現比蓋微斯乃指初學之方隅舉立
論之標幟至若靈樞秘鍵妙本成功
備諸奧冊非此所云也呂奉御以風
神爽拔早擅多能器宇該通夙彰慱
物弋獵開墳之典鉤深壞壁之書觸
[33-0528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四十一張聚
類而長應諸數術振風飆於辯囿摛
光華於翰林驤首雲中先鳴曰下五
行資其筆削
玄應問便釋再尋象戲立試卽成實
晉代茂先漢朝曼蔳方今篾如也旣
而翾翔羣略綽有餘功而能敬慕大
乘夙敦誠信比因友生戲尓忽復屬
想囙明不以師資率巳穿鑿比決諸
疏指斥求非諠議於朝形於造次考
其志也固巳難加覈其知也誠爲可
惑此論以一卷成部五紙成卷研機
三疏向巳一周舉非四十自无一是
自旣無是而能言是疏本無非而能
言非言非不非言是不是言是不是
是是而恒非言非不非非非而恒是
非非恒是不爲非所非是是恒非不
爲是所是以茲貶失致惑病諸且據
生因了因執一體而亡二義能了所
了封一名而惑二體又以宗依宗體
留依去體以爲宗喻體喻依去體留
依而爲喻緣斯兩系妄起多疑迷一
極成謬生七難但以鑚窮二論師巳
一心滯文句於上下誤字音之平去
[33-0529a]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四十二張聚
復以數論爲聲論舉生成爲滅成豈唯
差離合之宗囙蓋亦違倒順之前後
又採鄙俚譌韻以擬梵本囀音雖廣
援七種而只當一囀然非彼七所目
乃是第八呼聲舛雜乖譌何従而
至又案勝論立常極微數乃無窮體
唯極小復漸和合生諸子微數則倍減
於常微體又倍増於父母迄乎終巳
體遍大千究其所窮數唯成一呂公
所引易繫辭云太極生二儀二儀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云此
與彼言異義同今案太極无形肇生
有象元資一氣終成万物豈得以多
生一而例一生多引類欲顯慱聞
乖復何所託設引大例生義似同若
釋同於邪見深累如何自免豈得苟
要時譽混正同邪非身之讎奚至於
此凡所紕紊胡可勝言特由率巳致
斯很狽根旣不正枝葉自傾逐誤生
疑隨疑設難曲形直影其可得乎試
舉二三異詳大意深疵繁緖委答如
別尋夫呂公達鑑豈孟浪而至此哉
示顯眞俗雲埿難易楚越因彰佛教
[33-0529b]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四十三張聚
弘遠正法凝深譬洪爐非掬雪所投
渤澥豈膠舟能越也太史令李君者
靈府沉秘襟期遠邈專精九數綜涉
六㕛慱考圖典瞻觀雲物鄙衞宏之
失度陋裨竈之未工神無滯用望實
斯在旣屬呂公餘論復致閒言以實
際爲大覺玄軀無爲是調御法體此
乃信薰修容有分證稟自然終不可
成良恐言似而意違詞近而旨遠然
天師妙道幸以再斯且寇氏天師崔
君特廌共貽伊咎夫復何言雖謂不
混於淄澠蓋巳自濫金鍮耳惟公逸
宇寥廓學殫墳素庇身以仁義應物
以樞機肅肅焉汪汪焉擢勁節以
干雲談清瀾而鎭地騰芳文菀職處
儒林捃摭九疇之宗研詳二載之說
至於經礼三百曲礼三千莫不義符
指掌事如俯拾罇俎咸推其准的法
度必待其雌黃遂令相鼠之詩絕聞
於野魚麗之詠盈耳於朝惟名與實
盡善盡美矣而誠敬之重稟自夙成
弘護之心實惟素蓄屬斯誼議同恥
疚懷故能投刺含膠允光大義非夫
[33-0529c]
廣弘明集卷苐二十二苐四十四張聚才
兼内外照實隣幾豈能激揚清濁濟
俗匡眞耳昔什公門下服道者三千
今此會中同聽者如市
陋叨廁末莚雖慶朝聞終慙夕愓詳
以造疏三德並是貫達五乘牆仞穻
窺辭峯難仰旣屬商羊皷儛而霈澤
必霑詞雷迅發恐無暇掩耳僉議古
人曰一枝可以戢羽何煩乎鄧林黃
洿足以沉鱗豈俟於滄海故不以愚
愞垂逼課靈辭弗獲免粗陳梗槪
雖文不足取而義或可觀顧巳庸踈
彌増悚恧指述還答餘無所申釋明
濬白廣
弘明集卷苐二十二癸
卯歲高麗圈分司大藏都監奉勅
彫造
[33-0530a]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僧行篇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