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38 廣弘明集-唐-道宣 (TKD)


[33-0316a]


俗之惑者大略有二初惑佛爲幻僞
善誘人心二惑因果沈冥保重身世
且佛名大覺照極機初審性欲之多
方練病藥之權道故能俯現金姿垂
丈六之偉質流光遍燭通大千而闡
化致使受其道者獲證塵砂内傾十
使之緾外蕩八魔之弊故能履水火
而無礙攝龍鬼而怡神三明六通畼
靈襟之妙術四辯八解演被物之康
衢其道顯然差難備敍至於李叟稱
道纔闡二篇名位周之史臣門學周
之一吏生於厲卿死於槐里荘生可
爲實錄秦佚誠非妄論而更遷褒之
乃云西遁流砂漢景信之方開東夏
道學尒後宗緖漸布終淪滯於神洲
絕智守雌全未聞於寰海蒙俗信度
飾詐揚眞乃造老子化胡等經比擬
佛法四果十地刧數周循結土爲人
觀音侍老黃書度命亦章猒裞斯言
[33-0316b]
廣引明集卷第五第二張典孟浪
無足可稱方欲陵佛而跨法僧矯俗
而爲尊極通鑑遠識者自絕生常瑣學
迷律者或同墜溺且道德二篇涓子
所說伯陽爲尹而傳是則述而不作
至於四果以下全非道流斯乃後學
門人廣開衢術言輒引類翻累本
宗故神仙傳云無識道士妄傳老子
代代爲圈師者濫也葛洪可謂生知
之士千載之一遇也諸餘碌碌等駕
齊驅佛經無敍於李耼道書多涉於
釋訓人流慕上古諺之常言惡居下
徒今俗之行事所以隨有相狀無不
擬儀道本氣也無像可圖今則擬佛
金姿峙列天堂地獄連寫施行五戒
十善曾無異迹終是才用薄弱不能
自立宗科竊經盜義倚傍稱道至如
楊雄太玄迢然居異抱撲論道邈尒
開權荘惠之流可爲名作商華近出
亦足命家豈若上皇之元密取漢徹
之号剖生左腋用比能仁之儀斯途
衆矣具如後顯又俗惑三際之業時輕
四趣之報人死極於此生生亦莫知何
至由斯淪滯出竟無緣若不統敍
[33-0316c]
廣引明集卷第五第三張典長
迷逾遠深嫌繁委何得略之又序曰
夫解惑之生存乎慱見義舉傳聞闇
託信爲難辯舟帥故四不壞淨位居
入流之始一正定聚方稱涉正之域
餘則初染輕毛隨風揚扇不退漆木
雖磨不磷是以辯惑履正開於悟達
之機宅形安道必據稽明之德自法
流震且信毁相陵多由臆斷帥心統
決三際必然之事乃謂寓言六道昭
彰之形言爲虛指夫以輪迴生死隨
業往還依念念而賦身逐劫劫而傳
識所以濠上英華著方生之論柱下
睿哲稱其鬼不神可謂長時有盡生
涯不窮禹父旣化黃能漢王變爲蒼
犬彭生豕見事顯齊公元伯纓垂名
高漢史斯途衆矣難備書紳無識之
倫妄生推託便言三后在天勸誘之
高軌陳祭鬼饗孝道之權猷斯則垂
人倫之典謨越天常之行事詭經亂
俗不足言之若夫繫述遊魂之談經
敍故身之務昭穆有序袓尊重親追
遠愼終由來之同仰踐霜興感列代
之彝倫安有捐擲所生專存諸巳
[33-0317a]
廣引明集卷第五第四張典撗陳
無鬼之論自許有身之術前集巳論
今重昌顯固湏讎挍名理尋討經論
卷部五千咸經目閱義通八藏妙識
宗歸若斯慱詣事絕迴惑竊以六囙
四緣乘善惡而成業四生六道紹升沈
之果報茲道坥然非學不達豈可信
凡庸之臆度排大聖之明略哉况復
列十度之仁舟濟大心於苦海分四
諦之階級導小智之邪山三學以統
兩乘四輪而摧八難梗概若此無由
惑之又以寺塔崇華糜費於財事僧
徒供施叨濫於褔田過犯滋彰譏嫌
時俗通汗佛法咸被湮埋故周魏二
武生本幽都赫連兩君胤惟玁狁鄕
非仁義之域性絕陶甄之心擅行殲
殄誠無足恠今疏括列代編而次之
庶或迷沒披而取悟序之云尒梁弘
明集辯惑篇目錄牟融
辯惑亡名正誣論宗炳
難何承天白黑論何承
天達性論顏延之難釋道
恒釋駮論張融門律周顒難釋玄
光辯惑論劉勰滅惑論
[33-0317b]
廣引明集卷第五第片張典
李淼難不現佛形論釋高明呑
蕭子良釋疑惑書
唐廣弘明集辯惑篇捻目
魏陳思王辯道論
晉孫盛聖賢同軌老耼非大賢論
晉孫盛叙道反訊老子疑問
南齊洗休文圴聖論幷難及解
敍列代王臣滯惑解
元魏太武癈佛法詔
周高袓集僧論癈立
周沙門釋道安二教論
周甄鸞笑道論周高袓廢二教詔
周武平齊集僧論廢立
周前沙門任道林抗帝論
周前沙門王明廣請興法表
唐傳弈上廢佛法表事
唐李少卿十異九迷論幷答
唐沙門釋法琳上破邪論幷表啓
唐沙門釋明槪上立法事
唐李師政内德論
晉戴安釋疑幷姚主釋疑論及外問答徃反十首
唐沙門釋慧淨折疑論
廣弘明集辯惑篇第二之一卷五
[33-0317c]
廣引明集卷第五第六張典辯道
論魏陳思王曹植子建聖賢
同軌老耼非大賢論晉秘書監孫盛安圈老子
疑問反訊晉孫盛圴聖
論齊常侍沋約陶隱居難幷解辯道
論魏曹植夫神
仙之書道家之言乃云傳說上爲辰
尾宿歲星降爲東方朔淮南王安誅
於淮南而謂之獲道輕舉鉤弋死於
雲陽而謂之尸逝柩空其爲虛妄甚
矣哉中興篤論之土有桓君山者其
所著述多善劉子駮嘗問人言誠能
抑嗜慾闔耳目可不衰竭乎時庭中
有一老榆君山指而謂曰此樹無情
慾可忍无耳目可闔然猶枯槁腐朽
而子駿乃言可不衰竭非談也君山
援榆喻之未是也何者余前爲王茽
典樂大夫樂記云文帝得魏文侯樂
人竇公年百八十兩目盲帝奇而問
之何所施行對日臣年十三而失明父
母哀其不及事教臣鼓琴臣不能遵
引不知壽得何力君山論之曰頗得
少盲專一内視精不外鑑之助
[33-0318a]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七張典
便以不鑑證之吾未見其定論也君
山又日方士有董仲君者繫獄陽死
數日目陷蟲出死而復生然後竟死生
之必死君子所達夫何喻乎夫至神
不過天地不能使蟄蟲夏遊震雷冬
發時變則物動氣移而事應彼仲君
者乃能藏其氣尸其體爛其慮出其
蟲無乃大恠乎世有方士吾王悉所
招致甘陵有甘始廬江有左慈陽城
有郗儉始能行氣導引慈曉房中之
術儉善辟穀悉号三百歲本所以集
之於魏國者誠恐斯人之徒接姦詭
以欺衆行妭慝以惑人故聚而禁之
甘始者老而有少容自餘術士咸共
歸之然始詞繁寡實頗竊有恠言若
遭秦始皇漢武帝則復徐褔欒大之
徒矣桀紂殊世而齊惡姦人異代而
等僞乃如此耶又世虛然有仙人之
說仙人者黨猱猿之屬與世人得道
化爲仙人平夫雀人海爲蛤雉入海
爲蜃當其俳佪其翼差池其羽猶自
識也忽然自投神化體變乃更与黿
鼈爲羣豈復自識翔林薄巢垣屋之
[33-0318b]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八張典
娛乎而顧爲疋夫所惘納虛妄之詞
信眩惑之說隆礼以招弗臣傾産以
供虛求散王爵以榮之清閑館以居
之經年累稔終無一効惑歿於沙丘
或崩乎五柞臨時雖誅其身滅其族
紛然足爲天下笑矣然壽命長短骨
體强劣各有人焉善養者終之勞擾
者半之虛用者殀之其斯之謂歟
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初封東
阿郡王終後謚爲陳思王也幻含珪
璋十歲能屬文下筆便成初無所改
世閒術藝無不畢善耶鄲淳見而駭
服稱爲天人也植毎讀佛經輒流連
嗟翫以爲至道宗極也遂製轉讀七
聲升降曲折之響故世之諷誦咸憲
章焉嘗遊魚山聞空中梵天之贊乃
摹而傳于後則備見梁法苑集然統
括道源精究仙錄詐妄尤甚故著論
以詳云
聖賢同軌老耼非大賢論晉孫盛安國
頃獲閑居復申所詠仰先哲之玄微
考大賢之靈衢詳觀風流究覽行止
高下之辨殆可髣髴夫大聖乘時故
[33-0318c]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九張典
迹浪於所因大賢次微故與大聖而
舒卷所因不同故有揖讓與干戈迹
乖次微道亞故行藏之軌莫異亦有
龍虎之従風雲形聲之會影響理固
自然非召之也是故箕文同兆元吉
於虎兕之吻顏礼俱否逍遥於匡陳
之閒唐堯則天稷偰翼其化湯武革
命伊呂贊其功由斯以言用舎影響
之論惟我與尒之談豈不信哉何者
大賢庶幾觀象知器觀象知器豫籠
吉凶豫籠吉凶是以運形斯同御治
因應對接羣方終保无吉窮通滯礙
其揆一也但欽聖樂易有待而享欽
冥而不能冥悦寂而不能寂以此爲
優劣耳至於中賢第三之人去聖有
閒故冥體之道未盡自然運用自不
得玄同然希古存勝高想頓足仰慕
淳風專詠至虛故有拪峙林壑若巢
許之倫者言行抗轡如老彭之徒者
亦非故然理自然也夫形躁好靜質
柔愛剛瀆所常習愒所希聞世俗之
常也是以見偏抗之辭不復尋因應
之適覩矯誑之論不復悟過直之失
[33-0319a]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九張典
耳案老子之作與聖教同者是代大匠斲
騈拇枝指之喻其詭乎聖教者是遠
救世之冝違明道若昧之義也六經
何常闕虛靜之訓謙沖之誨哉孔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尋斯旨也則老彭之道以籠罩乎聖教
之内矣且指說二事而不非實言也何
以明之聖人淵寂何不好哉又三皇五
帝以下靡不制作是故易象經墳爛
然炳著棟宇衣裳與時而興安在述而
不作乎故易曰聖人作而萬物覩斯
言之證蓋指說老彭之德有以髣髴
類己形迹之處所耳亦猶匿怨而友
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豈若於
吾言無所不說相軆之至也且顏孔
不以遵養爲事而老彭養之孔顏同
乎斯人而老彭異之凡斯數者非不亞
聖之迹而又其書徃徃矛看粗列如
左大雅搢紳幸袪其弊盛又不達老
耼輕舉之旨爲欲著訓戎狄宣導殊
俗乎若欲明宣遵殊類則左袵非玄
化之所孤遊非嘉遁之舉諸夏陵遲
敷訓所先聖人之教自近及遠未有
[33-0319b]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十一張典
輈張避險如此之遊也若懼禍避地
聖門可隱商朝魯邦有無如者矣
苟得其道則遊刃有餘觸地元吉何
違天心於戎貊如不能然者得无庶
於朝隱而祈仙之徒乎
昔裴逸民作崇有貴無二論時談者
惑以爲不虛達勝之道者或以爲矯
時流遁者余以爲尙無旣失之矣崇
有亦未爲得也道之爲物惟怳與忽
囙應無方惟變所適値澄淳之時則
司契垂拱遇萬動之化則形體勃興
是以洞鑑雖同有無之教異陳聖致
雖一而稱謂之名殊目唐虞不希結
繩湯武不擬揖讓夫豈異哉時運故
也而伯陽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逸民欲執今之有以絕古之風吾故
以爲彼二子者不達圓化之道各矜
其一方者耳
老子疑問反訊晉孫盛
道經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
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
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舊說及王弼解妙謂始儌謂終也夫
[33-0319c]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十二張典
觀始要終覩妙知著達人之鑑也旣
以欲澄神照其妙始則自斯以巳冝
悉鎭之何以復湏有欲得其終乎冝
有欲俱出妙門同謂之玄若然以徃
復何獨貴於無欲乎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巳皆知善
之爲善斯不善巳
盛以爲夫美惡之名生乎美惡之實
道德淳美則有善名頑嚚聾昧則有
惡聲故易日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又
曰美在其中畼於四支而發於事業又
曰韶盡美矣未盡善
然則大美大善天下皆知之何得云
斯惡乎若虛美非美爲善非善所美
過美所善違中若此皆世教所疾聖
王奮誠天下亦自知之於斯談
不尙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
人不盜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
敢爲
又曰絕學無憂唯之与阿相去幾何
善之与惡相去何若下章云善人
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
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盛以爲民
[33-0320a]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十三張典
苟無欲亦何所師於師哉旣相師資
非學如何不善師善非尙賢如何貴
愛旣存則美惡不得不彰非相去何
若之謂又下章云人之所教我亦以
教人吾言甚易知而天下莫能知
又曰吾將以爲教父原斯談也未爲
絕學所云絕者堯孔之學耶堯孔之
學隨時設教老氏之言一其所尙隨
時設教所以道通百代一其所尙不
得不滯於適變此又闇弊所未能通
者也
道沖而用之又不盈和其光同其塵
盛以爲老耼可謂知道非體道者也
昔陶唐之莅天下也無曰解哉則維
昭任衆師錫疋夫則馺然授禪豈非
沖而用之光塵同彼哉伯陽則不然
旣處濁位復遠導西戒行止則昌狂
其迹著書則矯誑其言和光同塵固
若是乎余固以爲知道體道則未也
道經云三者不可致詰混然爲一繩
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無物之象
是謂忽怳
下章云道之爲物惟怳與忽忽兮怳
[33-0320b]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十四張典
兮其中有象怳兮忽兮其中有物此二
章或言無物或言有物先有所不冝
者也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章執者
失之爲者敗之而復云執古之道以
御今之有或執或否得無陷矛看之
論平
絕聖弃智民利百倍
孫盛曰夫有仁聖必有仁聖之德迹
此而不崇則陶訓焉融仁義不尙則
孝慈道喪老氏旣云絕聖而毎章輒
稱聖人旣稱聖人則迹焉能得絕若
所欲終者絕堯舜周孔之迹則所稱
聖者爲是何聖之迹乎卽如其言聖
人有冝滅其迹者有冝稱其迹者稱
滅不同吾誰適従
絕仁弃義民復孝慈
若如此談仁義不絕則不孝不慈矣
復云居善地與善仁不審與善仁之
仁是向所云欲絕者非耶如其是也
則不冝復稱述矣如其非也則未詳
二仁之義一仁冝絕一仁冝明此又所
未達也若謂不聖之聖不仁之仁則
[33-0320c]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十五張典
教所誅不假高唱矣
退至荘周云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又
日田常竊仁義以取齊國夫天地陶
鑄善惡兼育各稟自然理不相関梟
鴆縱毒不假學於鸞鳳犲虎肆害不
借術於麒麟此皆天質自然不湏外
物者也何至凶頑之人獨當假仁義
以濟其姦乎若乃昌頓殺父鄫伯盜
鄶豈復先假孝道獲其終害乎而荘
李掊擊殺根毁駮正訓何異疾盜賊
而銷鑄干戈覩食噎而絕弃嘉穀乎
後之談者雖曲爲其義辯而釋之莫
不艱屯於煞聖困躓於忘親也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上章云聖人之在天下也百姓皆注
其耳目師資貴愛必彰萬物如斯則
知之者安得希哉知希者何必貴哉
卽己之身見貴九服何得背實抗言
云貴由知希哉斯蓋欲抑動恒俗故
發此過言耳聖教則不然中知其詞
以理訓導故曰在家必聞在邦必聞
也是聞必達也不見善而無悶潛龍
之德人不知而不慢君子之道衆好
[33-0321a]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十六張典之
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旣不以知多
爲顯亦不以知少爲貴誨誘綽綽理
中自然何與老耼之言同日而語其
優劣哉礼
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
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
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也孫盛
日老耼足知聖人礼樂非玄勝之具
不獲巳而制作耳而故毁之何哉是
故屛撥禮學以全其任自然之論豈
不知叔末不復得返自然之道直欲
申巳好之懷然則不免情於所悦非
注心救物者也非惟不救乃奬其弊
矣或問莊老所以故發此唱蓋與聖
教相爲表裏其於陶物明訓其歸一
也盛以爲不然夫聖人之道廣夫悉
備矣猶日月懸天有何不照者哉老
氏之言皆效於六經矣寕復有所愆
之俟佐助於耼周乎卽莊周所謂日
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者至於虛誑譎
恠儌詭之言尙拘滯於一方而撗稱
不經之奇詞也王侯
得一以爲天下貞貞正也
[33-0321b]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十七典
下章云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
善復爲妭
尋此二章式云天下正或言無正旣
云善人不善人師而復云爲妭
天下之善一也而或師或妭天下之
正道一也而云正復爲奇斯反鄙見
所未能通也盛字安國仕晉爲給事
中秘書監少遊涉墳素而以史籍爲
懷故曰賢聖玄邈得諸言表而仁愛
自我陶染庶物漸清之功莫過乎經
史著晉陽舂秋三十餘卷評老氏中賢
之流故如爲尹述書乃袓承有據嵆
子云老子就涓子學九仙之術尋乎
導養斯言有徵至於聖也則不云
學故語曰生知者上學知者次王何
所位典達鴻猷故班固序人九等之
例孔丘等爲上上類例皆是聖李耳
等爲中上類例皆是賢聖有至聖亞
聖賢有大賢中賢竝以神機有利鈍
故智用有漸頓也盛叙老非大賢取
其閑放自牧不能兼濟於天下坐觀
周衰遁於西裔行及秦壤死於扶風
葬於槐里非遁天之仙信矣
[33-0321c]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十八張典
圴聖論齊沈約休文
自天地權輿民生修始遐哉眇邈無
得而言焉無得而言因有可言之象
至於大虛之空曠無始之香茳豈唯
言象莫窺良以心慮事絕及天地蕞尒
來宅其中毫端之泛鉅海方斯非譬
然則有此天地以來猶一念也我之
所久莫過軒義而天地之在彼太
猶軒義之在彼天地齷齪之徒惟謂
赫胥爲遠何其瑣瑣爲念之局耶世
之有佛莫知其始前佛後佛其道不
異法身湛然各由應感感之所召跨
大千而咫尺緣苟未應雖踐跡而弗
覩娑婆南界是曰閻浮蔥嶺以西經
塗密邇緣運未開自與理隔何以言
之夏殷以前書傳簡寡周室受命經典
備存象寄狄鞮隨方受職重譯入貢
摠括要荒而八蠻五狄莫不愚鄙文
字靡識訓義不通咸納贄王府登樂
清廟西國密塗厥路非遠雖葉書橫
字胡華不同而深義妙理於焉自出
唐虞三代不容未有事獨西限道未
東流豈非區區中國緣應未啓求其
[33-0322a]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十九張典
會歸尋其旨要寧與四夷之樂同日
而語乎非爲姬公所辵蓋由斯法冝
隱故也炎昊之世未火未粒肉食皮
衣仁惻之事弗萌懷抱非肉非皮死
亡立至雖復大聖殷勤思存救免而
身命是資理難頓奪寔冝遵之以漸
稍啓其源故燧人火化變腥爲熟腥
熟旣變蓋佛教之萌兆也何者變腥
爲熟其事漸難積此漸難可以成著
迄乎神農復垂汲引嘉穀肇播民用
粒食嗛腹充虛非肉可飽則全命減
殺於事彌多自此以降矜護日廣舂
蒐免其懷孕夏苗取其害穀秋獮冬
狩所害誠多頓去之難巳備前說周
礼二聖宗修稍廣見其生不忍其死
聞其聲不食其肉草木斬代有時麛
夘不得妄犯漁不竭澤佃不爎原釣
而不綱弋不射宿肉食蠶衣皆頃耆
齒牛羊犬豕無故不殺此則成有五
支又開其一也逮乎酣醟于酒婬迷
乎色詭妄於人攘濫自巳外典所禁
無待釋教四者犯人人爲舎靈之首
一者害獸獸爲生品之末上聖開宗
[33-0322b]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二十張典
冝有次第亦由佛戒煞人爲業最重
也内聖外聖義圴理一而蔽理之徒
封著外教以爲烹羊豢豕理固冝然
或者又云若如釋氏之書咸有緣報
之業則禹湯文武並受刳剔周公孔
子俱入鼎鑊是何迷於見道若斯之
篤耶試尋斯證可以有悟矣
華陽先生難
鎭運圴聖論山民陶隱居仰諮
論云前佛後佛其道不異周室受命
象寄狄鞮隨方受職西國密塗厥路
非遠唐虞三代不容未有事獨西限
道未東流非爲姬公所辵蓋由斯法
冝隱燧人火粒變腥爲熟蓋佛教之
萌兆周孔二聖宗修稍廣見生不忍
其死聞聲不食其肉草木斬代有時
麛卵不得妄犯又戒有五支四者犯人
人爲含靈之首一者害獸獸爲生品
之末内聖外聖義圴理一諮曰
謹案佛經一佛之興動踰累刧未審
前佛後佛相去冝幾釋迦之現近在
莊王唐虞夏殷何必巳有周公不言
恐由未出非関冝隱育王造塔始敬
王之
[33-0322c]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二十一張典
世旣閻浮有四則東國不容都無夫
子自以華禮興教何冝乃說夷法故
歎中國失礼求之四夷亦良有別意
且四夷之樂裁出要荒之際投諸四
裔亦密邇危羽之野禹迹所至不及
河源越裳白雉尙稱重譯則天竺罽
賓久興上國殊絕衰周以後時或有
聞故鄒子以爲赤縣於宇内止是九
中之一耳漢初長安乃有浮圖而經
像眇昧張騫雖將命大夏甘英遠届
安息猶弗能宣譯風教闡揚斯法必
其發夢帝庭乃稍就興顯此則似如
時致通閡非関運有起伏也若必以
緣應有會則昔之淳厚羣生何辜今
之澆薄羣生何幸假使斯法本以救
澆者夫爲罪莫過於煞肉食之時殺
孰甚焉而方俟火粒甫爲教萌於大
慈神力不有所躓乎若秔糧未播煞
事難息未審前時過去諸佛復以
何法爲教此教之萌起在何佛兼四
戒犯人爲報乍輕一殺害獸受對更
重首輕末重亦爲未達夫立人之道
[33-0323a]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二十二張典
有時者蓋欲大明仁義之道於鳥獸
草木尙日其然况在乎人而可悖虐
非謂内愓寡方意在緣報覩迹或似
論情頓乖不審於內外兩聖其事可
得是圴以不此中參差難用頓悟謹
備以諮洗願具啓諸蔽
難云釋迦之現近在莊王唐虞夏殷
何必巳有周公不言恐由未出非開
冝隱育王造塔始敬王之世閻浮有
四則東圈不容都無荅曰釋迦出丗
年月不可得知佛經旣無年歷注記
此法又未東流何以得如是周莊之
時不過以舂秋魯莊七年四月辛卵
恒星不見爲據三代年旣不同不知
外圈用何曆法何因知魯莊之四月
是外圈之四月乎若外圈用周正耶
則四月辛卵長曆惟是五日了非八
日若用殷正耶周之四目殷之三月
用夏正耶周之四月夏之二月都不與
佛家四月八日同也若以魯之四月
爲證則日月參差不可爲定若不以
此爲證則佛生年月無證可尋且釋
迦初誕唯空中自明不云星辰不見
[33-0323b]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二十三張典
也瑞相又有曰月星辰停住不行又
云明星出時隨地方行七步初無星辰
不現之語與舂秋恒星不現意趣永
乖若育王造塔是敬王之世閻浮有
四此道巳流東國者敬王以來至於
六圈記注繁密曾無一槪育王立塔
非敬王之時又分明也以此而推則
釋迦之興不容在近周世公且之情
何得未有難云夫子自以華禮興教
何冝乃說夷法故歎中圈失禮求之
四夷亦良有別意荅曰弘教次第前
論巳詳不復重辯
難云四夷之樂裁出要荒之際投諸
四裔亦密邇危羽之野禹跡所至不
及河源越裳白雉尙稱重譯則天竺
罽賓久與上圈殊絕衰周以後時或
有聞故鄒子以爲赤縣於宇内止是
九州中之一耳漢初長安乃有浮圖
而經像眇昧張騫雖將命大夏甘
英遠届安息猶弗能宣譯風教必其
發夢遞庭乃稍興顯此則似時有通
礙非関運有起伏也荅曰本以西域
路近而大法不被此蓋由緣應未發
[33-0323c]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二十四張典
非謂其塗爲遠也其路旣近而此法
永不東流若非緣應未至何以致此
及後東被皆由緣應冝發通礙各有
其時前論巳盡也
難曰若必以緣應有會則昔之淳厚
羣生何辜今之澆薄羣生何幸假使
斯法本以救澆者夫爲罪莫過於煞
肉食之時煞孰甚焉而方俟火粒甫
爲教萌於大慈神力不有所躓乎苦秔
糧未播煞事難息未審前時過去
諸佛復以何法爲教此教之萌起在
何佛兼四戒犯人爲報乍輕一煞害
獸受對更重首輕末重亦爲未達夫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周孔所云聞聲
不食斬代以時者蓋欲大明仁義之
道於鳥獸草水尙日其然况在乎人
而可悖虐非謂内愓寡方意在緣報
覩迹或似論情頓乖不審於内外兩
聖其事可得是圴以不此中參差難
用頓悟謹備以諮洗願具啓諸蔽
答曰民資肉食而火粒未啓便令不
肉教豈得行前論言之巳具不復重
釋衆生緣果所連各有期會當昔佛
[33-0324a]
廣弘明集卷苐五苐二十五張典教未
被是其惡業盛時後之聞法是其善
業萌時善惡各有其時何関淳厚之
與澆薄五支之戒各有輕重非煞戒
偏重四支竝輕且五業雖異而㸦相
發起犯人之戒人重故先出犯獸之
戒獸輕故後被訓記之道次第冝然
周公孔子漸弘仁惻前論巳詳請息
重辯若必以釋教乖方域之理外此
自一家之學所不敢言廣弘
明集卷第五癸卵
歳高麗圈分司大藏都監奉勅彫

[33-0324b]
廣弘明集卷第六典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辯惑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