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368b]
之六
周袓廢二教立通道觀詔周武帝
周袓平齊召僧叙癈立抗詔事釋惠遠
周袓廵鄴請開佛法事任道林
周天元立對衞元嵩上事王明廣
武帝猜忌黑衣受法黃老欲留道法
擯滅佛宗僉議攸同咸遵釋教帝置
情曰久殊非本圖會道安法師上二
教論無間道法意彌不伏无奈理通
衆口義難獨留遂二教俱除憤發於
内未逾經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
无際體苞空有理極幽玄但岐路旣
分派源逾遠淳離撲散形器斯乖遂
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競九流七略異
說相騰道隱小成其來乆矣不有會
歸爭驅靡息今可立通道觀聖哲
微言先賢典訓金科玉篆秘賾玄文
所以濟養黎元扶成教義者並冝弘
闡一以貫之俾夫翫培塿者識嵩岱
[33-0368c]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張典
之隆崛守磧礰者悟渤澥之泓澄
不亦可乎所司量置員數俸力務異
恒式主者施行
干時員置百二十人監護吏力各有
差並選釋李門人有名當世者著衣
冠笏履名通道觀學士有前沙門京
兆樊普曠者彭亨譎詭調笑動人帝
頗重之召入通道雖被抑退常翦髮
留鬚帝問何事去留曠曰臣學陛下
二教雖除猶存通道鬚爲俗飾故留
髪非俗教故遣帝曰俗有留髪上加
以冠何言非教曠曰无髮之士豈是
教乎臣預除之加冠何損帝笑之自
尒常淨剃髪著冠纓領人有問者
曰我患熱也云云
周袓平齊召僧叙廢立抗拒事沙門釋惠遠
周武帝以齊承光二年舂東平高氏
召前修
廢立義云朕受天命寧一區宇世弘
三教其風逾遠考定至理多愆陶化
今並廢之然其六經儒教文弘政術
禮義忠孝於世有冝故湏存立且自
眞佛无像遥敬表心佛經廣嘆崇建
[33-0369a]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三張典天訓
圖塔壯麗修造致福極多此實无情
何能息惠愚人嚮信傾竭珍財徒爲
引費故湏除蕩故凡是經像皆毁滅
之父母恩重沙門不敬悖逆之甚國
法不容並退還家用崇孝治朕意如
此諸大德謂理何如于時沙門大統
等五百餘人咸以王威震赫決諌難
従関内己除義非狐立衆各默然下
勅催答並相顧无色俛首垂淚有慧
遠法師聲名光價乃自惟曰佛法
之寄四衆是依豈以杜言謂能通理
遂出對曰陛下統臨大域得一居尊
隨俗致詞憲章三教詔云眞佛无像
誠如天旨但耳目生靈頼經間佛藉
像表眞今若廢之无以興敬帝曰虛
空眞佛咸自知之未假經像遠曰漢
明巳前經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
知虛空眞佛帝時无答遠曰若不藉
經教自知有法者三皇巳前未有文
字人應自知五常等法當時諸人何
爲但識其母不識其父同於禽獸帝
又无答遠曰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
福故湏廢者國家七廟之像豈是有
[33-0369b]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四張典
情而妄相尊事帝不答此難乃云佛
經外國之法此國不湏廢而不用七
廟上代所立朕亦不以爲是將同廢
之遠曰若以外國之經非此用者仲
尼所說出自魯國秦晉之地亦應廢
而不行又以七廟爲非將欲廢者則
是不尊袓
昭穆失序則五經无用前存儒教其
義安在若尒則三教同廢將何治國
帝日魯邦之与秦晉封域乃殊莫非
王者一化故不類佛經七廟之難帝
无以通遠曰若以秦魯同遵一化經
教通行者震旦之与天竺國界雖殊
莫不同在閻浮四海之内輪王一化
何不同遵佛經而今獨廢帝又无答
遠曰詔云退僧還家崇孝養者孔經
亦云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卽是孝行
何必還家帝曰父母恩重交資色養
棄親向踈未成至孝遠曰若如是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親何不放之乃使
長役五年不見父母帝日朕亦依番上
下得歸侍奉遠曰佛亦聽僧冬夏隨
緣修道舂秋歸家侍養故目連乞食
[33-0369c]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五張典天訓
餉母如來擔棺臨葬此理大通未可
獨廢帝又无答遠抗聲曰陛下今恃
王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人阿鼻
地獄不簡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帝勃
然作色大怒直視於遠曰但令百姓
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遠曰陛下
以邪法化人現種苦業當共陛下同
趣阿鼻何處有樂可得帝理屈言
前所圖意盛更无所答但云僧等且
還有司錄取論僧姓家帝巳行虐三
年関隴佛法誅除略盡旣克齊境還
准毁之尒時魏齊東川佛法崇盛見
成寺廟出四十千並賜王公充爲第宅
五衆釋門減三百万皆復軍民還歸
編戶融刮佛像焚燒經教三寶福財
簿錄入官登卽賞賜分散蕩盡帝以
爲得志於天下也未盈一年癘氣
内蒸身唐外發惡相巳顯无悔可銷
遂
天元嗣曆於東西二京立陟岵寺置
菩薩僧用開佛化不久帝崩國運移
革至隋高袓方始大通如後所顯近
見大唐吏部尙書唐臨冥報記云外
[33-0370a]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六張典袓隋
文僕射齊公親見文帝問死者還活
人云初死見周武帝云爲我相聞大
隋天子昔与我共食倉庫玉帛亦我
儲之我今爲滅佛法極受大苦可爲
我作功德也文帝出勅普及天下人
出一錢爲之追福焉周高
袓廵鄴除殄佛法有前僧任道林上
表請開法事周建
德六年十一月四日上臨鄴宮新殿
内史宇文昂上士李德林收上書人
表于時任道林以表上之上士覽表
日君二教也聖主機辯特難酬答可
思審之對曰主上鋒辯名流十方林
亦早聞正以聞辯故來得辯无爽云
云乃引入上階御座西立詔曰卿旣
上事助匡治政朕甚嘉尙可條別自
申勿廣詞費林乃上安撫齊餘省減
賦役事帝備納之又日林原擔弘佛
道向且專論俗政似欲諂附君人其
實天心護法自釋氏弘訓權應无方
智力高奇廣宣正法救茲五濁特拔
三有人中天上六道四生莫不歸依
迴向受其開悟自漢至今踰五
[33-0370b]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七張典百載
王公卿士遵奉傳通及至大周頓令
廢絕陛下治襲前王化承後帝何容
偏於佛教獨不師古如其非善先賢
久滅如言有益陛下可行廢佛之義
臣所未曉詔曰佛生西域奇傳東夏
原其風教殊乖中國漢魏晉世似有
若无五胡亂治風化
心无敬事旣非正教所以廢之奏曰
佛教東傳時過七代劉淵篡晉元非
中夏以非正朔稱爲五胡其漢魏晉
世佛化巳弘宋趙符燕久習崇盛陛
下恥同五胡盛修佛法請如漢魏不
絕其宗詔曰
佛義雖廣朕亦嘗覽言多虛大語好
浮奢罪則憙推過去无福則指未來
事者无徴行之多惑論其勸善未殊
古禮研其斷惡何異俗律昔嘗爲廢
所以蹔學決知非益所以除之奏曰
理深語大非近情所測時遠事深寧
小機欲辯豈以一世之局見而拒久
遠之通議封迷忽悟不亦過乎是以
佛理極於法界教體通於外内談行
自他俱益辯果常樂无爲樹德
[33-0370c]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八張典天訓恩隆
天地授道廣利无邊見奇則神通自
在布化則万國同歸救度則怨親等
濟慈愛則有識无傷戒除外惡定止
心非慧照古今智窮万物若家家行
此則民无不治國國修之則兵戈无
用今離不行何處求益因重奏曰臣
聞孝者至天之道順者極地之養所
以通神明光四海百行之本歰先孝者
昔世道將傾魏室崩壞大袓奮威補
天夷難創啓王業陛下因斯鴻緖遂
登皇極君臨四海德加天下追惟莫
大終身无報何有信巳心智執固自
解倚恃爪牙任縱王力殘壞太祖所
立寺廟毁破太袓所事靈像休廢太
袓所奉法教退落太袓所敬師尊且
父母床几尙不敢損虧况父之親事
輒能輕壞國選延促弗由於佛政治
興毁何關於法豈信一時之慮招万
世之譏愚臣昌死特
孝道之義寧非至極若專守執惟利
一身是使大智權方反常合道湯武
伐主仁智不非尾生守信禍至身滅
事若有益假違要行儻非合理
[33-0371a]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九張典弘内
雖順必剪不可護巳一名令四海懷惑外
乖太袓内潤黔元令沙門還俗省
侍父母成天下之孝各各自活不惱
他人使率土獲利捨戎従夏六合同
一卽是揚名万代以顯太袓卽孝之
終也何得言非
奏曰若言壞佛有益毁僧益民昔太
袓康曰玄鑑万理智括千途必佛
法損化卽尋除蕩寕肯積年奉敬
興遍天下又佛法存曰損處是何自
破巳來成何利潤若實无益寕非不
孝詔曰法興有時道亦難准制由上
行王者作則縦有小利尙湏休廢况
佛无益理不可容何者敬事无徴招
感无効自救无聊何能益國自廢巳
來民役稍希租調年増兵師日盛東
平齊國西定妭戎國安民樂豈非有
益若事有益太袓存日屢嘗討齊何
不見獲朕壞佛法若是違害亦可亡
身旣平東夏明知有益廢之合理義
无更興
奏曰自國立政惟貴於道制化養民
寕高於德止見道消國喪未有兵强
[33-0371b]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十張典
選久是以虐紂恃衆禍傾帝業周武
修德福集皇基夫差驕戰遂至滅身
勾踐以道危而更安以此論之何関
壞佛退僧方平東夏直是毁佛當此
託定之時偶然斯會妄謂壞法有益
若尒埸伐有夏文王滅崇武王誅紂
秦幷天下赤漢
壞佛自後交論譏毁人法或以抗礼
君親或謂妄稱佛性或譏辯折色心
或重見作非業或指身本陰陽林皆
隨難消解帝雖搆難重疊三番五番
窮理盡性林則无疑不辵有難斯通
帝曰卿言業不乖理凡有入聖之期
性非業外道有通凡之趣此則道无
不在凡聖該通是則教无孔釋虛崇
如是之言形通道俗従加剃翦之飾是
知帝王卽是如來冝停丈六王公卽
是菩薩省事文殊耆年可爲上座不
用賓頭仁惠眞爲檀度豈假棄國和
平苐一精僧寕勞布薩貞謹卽成木
又何必受戒儉約實是少欲无假頭
陀疏食至好長齊豈煩斷穀放任妙
同无我何藉解空忘功全逼大乘
[33-0371c]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十一張典
寕布波若文武直是二智不觀空有
權謀徑成巧便豈待變化加官眞爲
授記无謝證果爵禄交獲天堂何待
上界罰戮見惑地獄不指泥犁以民
爲子可謂大慈四海爲家卽同法界
治政以理何異救物安樂百姓寕殊
拔苦翦罰殘害理是降魔君臨天下
眞成得道汪汪何殊淨土濟濟豈謝
迦維卿懷異見妄生偏執卽事而言
何處非道
奏曰伏承聖旨義慱言深融道混俗
移專散執乃令觸處乘眞有情俱道
物我咸適千従齊一美則美矣愚臣
尙疑若使至道惟一則无二可融若
理恒外内則自可常別若一而非一
則半是半非二而无二則乍道乍俗
是則緇素錯亂儒釋失序外内交雜
上下參倫何直遠沈清化亦是近惑
民俗是以陰陽同
齊形高卑常異不可以其俱形而使
地動天靜或者見其並氣而令陰生
陽煞卽事永无此理虛言難可成用
所以形齊氣一可得言同生煞高卑
[33-0372a]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十二張典
義无不別故使同而不同一而不一
道俗之理有齊无与无為自別又若
王名雖一凡聖天殊形事微同寬狹
全異是故儒釋与无始俱興道俗共
天地同化若欲泯之爲一正可以道
廢俗如其俱益於世則兩理幽顯齊
明今則興一廢一眞成不可
詔曰卿言道俗天殊全乖内外亦可
道應自道无預於俗釋應自釋莫依
於儒道若惟道道何所利佛若獨佛
化有何功故道俗相資儒釋更顯卿
不因朕言卿欲何論是以内外抑揚
廢興彼此今國法不行王法所斷廢
興在數常理无違義无常興廢有何咎
奏曰仰承聖旨如披雲覩日伏聽勅
訓實如聖說道不自道非俗不顯佛
不自佛惟王能興是以釋教東傳時
經五百弘通法化要依王力方知道
藉人弘神由物感佛之盛毁功歸聖
旨道有興廢義无恒久法有隱顯理
難常存比來巳廢義无卽行休斷旣
久興期次乃興廢更迭理自應機並
従世運不亦冝乎
[33-0372b]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十三張典*詔
曰帝王之法善決取捨明斷去就審
鑑同異妙察非常朕於釋教以潜思
於府内挍量於今古驗之以行事等
之以得失理非常而不要文高奇而
无用非无端而棄廢何愛憎於儒
釋
日弘法之本必留心於達人通化之
首要存志於正道勿見忤巳以惡者
懷之以踈隔容巳以美者歡心以親
近是則自惑於所見自乱於所聞不
可數聞有謗正之言遂便信納従唱
而和乘生是非尋討愆短日懷憎薄
是則以僞移眞衆聲惑志故令當踈
者更進之當親者更遠之遂使談論
偏駮取捨專非斯乃害眞之禍患喪
德之妭累於是帝不答乃更開異途
以發論端問曰朕聞君子舉厝必合
於禮明哲動止要應於機比頻賜卿
食言不飮酒食肉且酒是和神之藥
肉爲充肌之膳古今同味卿何獨鄙
若身居喪服禮制不食卽如今賜自
可得食可食不食豈非過耶奏曰貪
財憙色貞夫所鄙好膳嗜美廉士
[33-0372c]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十四張典
所惡割情従道前賢所歎抑欲崇德
徃哲同嗟况肉由煞命酒能乱神不
食是理寧可爲非
詔曰肉由害命斷之且然酒不損生
何爲頓制若使无損計罪无過言非
飮漿食飯亦應得罪而實不尒酒何
偏斷奏日結戒隨事得罪據心肉體
因害食之卽罪酒性非損過由弊神
餘處生過過生由酒斷酒卽除所以
遮制不同非誚酒體是罪
詔曰罪有遮性酒體生罪今有耐酒
之人能飮不醉又不弊神亦不生罪
此人飮酒應不得罪斯則能飮无過
不能招咎何関斷酒以成戒善可謂
能飮耐酒常名持戒少飮卽醉是大
罪人
身口无違緣中止息遮性兩斷乃名
戒善今耐酒之人旣不亂神未破飮
戒實理非罪正以飮生罪酒外違遮
教緣中生犯仍名有罪以乖不飮猶
非持戒
詔日大士懷道要由妙解至人高達
[33-0373a]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十五張典
**貴其不執融心与法性齊寬肆意共
虛空同量万物无不是善美惡何有
非道是則居酒臥肉之中寧能有罪
帶婦懷兒而遊豈言生過故使太子
取婦得道周陀以捨妻沈淪淨名以
處俗高達身子以出家愚執是故善
者未可成善惡者何足言惡禁酒斷
肉之奇殊乖大道
奏日龍虎以鱗牙爲能授鳥以超翔
爲才君子以解行爲道賢哲以眞
實成德故使內外稱奇緇素高尙若
惟解而无行同沙井之非閏專虛而
不實似空雲而无雨是以匠万物者
以繩墨爲正御天下者以法理爲本
故能善防邪萌防察姦宄故使一行
之失痛於割肌一言之善重於千金
若使心根妙解則居惡爲善神智虛
明則處罪成福亦可移臣賤質居天重
任迴聖極尊處臣卑下是則君臣雜
亂上下倒錯卽事不可古今未有何
異詞談忠孝身恒叛逆語論慈捨形
常煞盜口閑百技觸事无能言通万
里足不出戶斯皆情切事奢虛高无
[33-0373b]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十六張典
用是以才有大而无用理有小而必
通執此爲道誠難取信
詔曰執情者未可論道小智者難与
談眞是以井坎之魚寕知東海深廣
燕雀籬翔詎羡
以違大趣守文以害通途若以我我
於物无物而非我以物物於我无我而
非物我旣不異於物物復焉異於我我
物兩忘自他齊一虛心者是物无不
同辵功者无事而不可
奏日仰承聖旨名義深慱宗源浩汗
究察莫由事等窺天誰測其廣又同
測海寕識其深
若以小小於大无大而不小
以大大於小无小而非大
大无不大則秋毫非小小
小无不小則太山非大大
故使大大非大小小小非小大
是則小大異於同大小同於異无大
小之異同何小大之同異
方知非異可異同寧有同可同異
無同可同異非異同
無異可異同无同異
[33-0373c]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十七張典役
是故无同而同非同无異而異非異
何同異而可異同非異同而可同異
帝遂不答於是君臣寂然不言良久
詔乃問卿何寂寞乃欲散有歸无勿
以談不適懷遂息清辯
奏日古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是以
古有不言之君世傳忘功之士所以
息言表知非爲不適
詔日至人无爲未曾不爲知者不言未曾不言
亦有鶯鵡言而无用鳳皇不言成軌
木有无任得存鴈有不鳴致死卿今
取捨若爲
人有目擊而道存亦有覩色審情復
有德言辯德朕与卿言爲日旣久其
間旨趣寕不略委卿可爲朕記錄在
所申陳令諸世人知朕意焉是則助
朕何愧忠誠
林以佛法淪陷昌死申請帝情較執
不遂所論辯論雖明終非本意承長
安廢教後別立通道觀其所學者惟
是老莊好設虛談通申三教冀因義
勢登明釋部乃表鄴城義學沙門十
人並聰敏高明者請預通道觀上覽
[33-0374a]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十八張典
表卽日卿入通道觀大好學无不有
至論補巳大爲利益仍設食訖曰卿
可裝束入関衆人前却至五月一日
至長安延壽殿奉見二十四日帝徃
雲陽宮至六月一日帝崩天元登選
在同州至九月十三日镸宗伯歧公
奏訖帝允許之日佛理弘大道極幽
微興施有則法湏研究如此累奏恐
有稽違奏曰臣本申事止爲興法數
啓慇懃惟願早行今聖上允可議
曹奏決上下含和定无異趣一日頒行
天下稱慶臣何敢言至大成元年正
月十五日
詔日弘建玄風三寶尊重特冝修敬
法化弘廣理可歸崇其舊沙門中德
行清高者七人在正武殿西安置行
道二月二十六日改元大象又勅佛
法弘大千古共崇豈有沈隱捨而不
行自今以後王公巳下幷及黎庶並
冝修事知朕意焉卽於其日殿嚴尊
像具修虔敬于時佛道二衆各銓一
大德令昇法座勸揚妙典遂使人懷
无畏㸦吐微言佛
[33-0374b]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一九張典定兼
道宗溧泊清淺可知挫銳席中王公
嗟賞至四月二十八日下詔日佛義幽
深神奇弘大必廣開化儀通其修行
崇奉之徒依經自撿遵道之人勿湏
翦髪毀形以乖大道冝可存鬚髮嚴服
以進高趣令選舊沙門中懯德貞潔
學業沖慱名實灼然聲望可嘉者一
百二十人在陟岵寺爲國行道擬欲
供給資湏四事无乏其民閒禪誦一
无有㝵惟京師及洛陽各立一寺自
餘州郡猶未通許周大象元年五月
二十八日任道林法師在同州衞道
虎宅修述其事呈上内史沛公宇文
澤親覽小内史臨涇公宇文弘披讀
掌礼上士託跋行恭委尋都上士叱
寇臣審覆
周天元立有上事者對衞元嵩
前僧王明廣太象元年二月二十七
日王明廣答衞元嵩上破佛法事鄴
城故趙武帝白馬寺佛啚澄孫弟子
王明廣誠惶誠恐死罪上書
廣言爲益州野安寺僞道人衞元嵩
旣峯辯天逸抑是飾非請廢佛啚滅
[33-0374c]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十張典定兼
壞僧法此乃偏辭惑上先至難明大
國信之諌言不納普天私論兆庶怪望
誠哉不便莫過斯甚廣學非幼敏才
謝生知嘗覽一志之言頗讀多方之
論訪求百氏復審六經驗考嵩言全
不扶會嗚呼佛法由來久矣所悲今
日抂見陵遲夫諂諛苞免其身者國
之賊也直言不避重誅者國之褔也
敬憑斯義敢死投誠件對元嵩六条
如㔫
天威微迴聖慮一垂聽覽恩罰之科
伏待刑憲謹上
臣廣謹對詩云无德不報无言不詶
雖則庸虛聞諸先達至道絕於心慮
大德出於名聲君子不出浮言諸佛
必爲篤論去迷破執開道羣冥天人
師敬由來久矣善言教物凡聖歸仁
甘露蘭芝誰其見德縱使堯稱至道
不見金夢平陽舜号无爲尙隔瑞光
滿坂悲夫虛生易死正法難聞淳朦
之風頗違諂曲之言難用若使齊梁
坐興佛法國選不隆唐虞豈爲業於
[33-0375a]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十一張典
僧房皇宗絕嗣人飢莱色詎聞梁吏
浮天水害著自堯年全道何必唐虞
之邦民壞豈止齊梁之城至如義行
豐國寶殿爲起非勞礼廢窮年土階處之
爲逸故傳毅云世人稱美神農親耕
堯舜弟茨蓋衰代言非先王之道也
齊梁塔寺自開褔德之因豈責交報之
祐故曾子曰人之好善褔雖未至去禍
遠矣人之爲惡禍雖未至去福遠矣
抱朴子日賢不必壽愚不必殘善无
近褔惡无交禍焉責斯近驗而遠棄大
徴者乎今古推移質交代變治國濟
浴義貴適時悲恐唐虞之勝風言是
不獨是齊梁之末法言非不獨非臣
廣又對詩云有覺德行四圈順之造
化自然豈関人事六天勸請万圈歸
依七處八會之堂何量豈千僧之寺
不有大賢誰其致敬不有大聖誰其戾
止涅槃經云不奪他財物常施惠一
切造招提僧房則生不動
顯庶事有由不合佛心是何誣訂寺
稱乎延嵩乃妄論佛立伽藍何名曲
見斯乃挍量過分与奪乖儀
[33-0375b]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十二張典寵執
行何異布皷而笑雷門對天庭而誇
蟻穴勸以夫妻爲聖衆苟恣婚婬言
國主是如來異崇諂說清諌之士如
此異乎何別魏陵之覓交寵勸楚王
奪子之妻宰嚭求於近利爲吴主
解蒼蒼之夢心知不順口說美辭彼
信邪言由斯滅國元嵩必爲過罪僧
官驅擯忿羞恥辱謗旨因生覆巢破
寺恐理不申扇動帝心名尊爲佛曲取
一人之意埋沒三寶之田凡百聞知歰
不歎惜有佛法來永久无際天居地
止所在尊崇前帝後王誰不重異
獨何此國而賤者哉昔下和困楚孔
子厄陳方今擬古恐招嗤論臣
廣又對佛爲慈父調御天人初中後
善利安一切自潜神雙樹地動十方
髪授四天軀分八國涅槃經云造像
若佛塔猶如大栂指常生歡喜心則
生不動國明知資父事師自関古典
束修發起孔教誠論叵有衞嵩撗加
非難入堂不死豈朦不言昔唐堯則
天之治天有逸水之灾周置宗廟之
禮廟无降雨之力如謂塔无交褔
[33-0375c]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十三張典孝生
以過則歸亦可天廟虛求例應停棄
若以理推冥運寤天廟之恩亦可數
窮命也豈堂塔而能救設使費公縮
地魯子迴天不柰必死之人豈續巳
休之命命而不定褔也能排義異向
論必湏慈祐至如遍吉像前病癩歸
之得愈衹洹精舎平服殘患之人濟
苦攘灾事多非一更詶餘
論若夫道不獨偏德无不在于途一
致何止内心至若輸伽之建寶塔百
鬼助以日功雀離之起浮啚四天扶
其夜力大矣哉惑天地動鬼神外修
无褔是何言也此若課貧抑作民或
嗟勞義出苞容能施忘倦若必元由
塔寺敗國窮民今旣廢僧貧應卆富儉
困城市更甚昔年可由佛之者也鬼
非如敬謂之爲諂拜求社樹何惑良
多若言社樹爲鬼所依資奉而非咎亦
可殿塔爲佛住持修營必應如法若
言佛在虛空不處泥木亦應鬼神冥
寂豈在樹中夫順理濟物聖教元開
非義饒益經言不許頗有天宮佛塔
撤作橋屛之牆繡像幡經用充膿
[33-0376a]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十四張典
血之服天下日日飢窮百姓年年
憔忰鬼神小聖尙或叵欺諸佛大靈
何容可負詩云旻天不驗其德降喪
飢馑此之謂也更別徃代功臣今時健
捋于戈討定清息遐方生乃偏受榮
勳朱門紫室死則多使民夫樹廟興
墳祭死煞生崇虛損實有勞无益初
未涉言况釋迦如來道被三千化隆
百億前瞻无㝵後望誰勝能降外道
之師善伏天魔之黨不用寸兵靡勞
尺刃五光遍照无苦不消四辯撗流
恕蒙安樂爲捋爲師名高位大寺存
廟立義有何妨土龍不能致雨尙遵
之以求褔泥佛縦使不語敬者豈得
无徴昔馬卿慕藺孔父夢周故重古
人敬遵舊德况三世諸佛風化理同
就使彌勒初興不應頓棄釋迦辵法
臣廣又對令无行當僧従課有理有
德貧僧奪寺无辜至如管茶不臣未
可姬宗悉戮卜
頓貶牧馬童見先去乱羣之馬放牛
豎子由寵護羣之牛莊子日道无不
在契之者通適得怪焉未合至道
[33-0376b]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十五張典
唯此而巳至如釋迦周孔堯舜老莊教迹
雖殊宗歸一也豈得結繩之世孤稱
正治剃髪之僧獨名權道局執之情
甚矣齊物之解安寄老子曰上士聞
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
士聞道大笑毁之元嵩旣是佛法下
士偸形法服不識荊珍謬量和寶醜
辭出自僞口不遜貴於筆端若使関
西之地少有人物不然之書誰肯信
也度嘗見逃山越海之客東夷比狄
之民昔者慕善而來今以破法流散
可謂好利不愛士民則有離亡之咎
矣然外國財貨未聞不用外國師訓
獨見不祗天下怪望事出於此廣旣
誠在念忠信爲心理自可言早望申
奏伹先皇別解可用嵩言巳徃難追
遂事不諌三年久矣三思乃言有一
可従乞尋改格
臣廣又對竊以山苞蘭艾海薀龍蛇
美惡雜流賢愚乱處若龍蛇俱寵則
无別是非若蘭艾並挫誰明得失若
必存留有德簡去不肖一則有潤家
風二則不惑羣品三則天无違善之
[33-0376c]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十六張典德和
譏四則民德歸厚矣我大周應千載
之期當万基之位述礼明樂合地平
天武列文昭翼眞明俗賢僧國器不
弊姚民之兵聖衆歸徃豈獨龜茲之
陣或有慈悲外接聰辯内明開發大
乘舟航黎庶或有襌林戢翼定水游
鱗固守浮囊堅持忍鎧或有改形逭
服苟異常人婬縦无端還同愚俗元
嵩乞
動靜日月延縮猶或短長今莊老之
學人間罕遇若使合國共行必應違
式者罪何以得知現見時人受行儒
教剋巳服礼觸事多違礼云餚乾不
食未見與肉而求菜者乎爵盈不飮
未見厄滿而不勸者礼極飮不過三
未見酣酒而不醉者天子不合圍諸
侯不掩羣庶民不麑夘廣旣少染玄
門不閑掩圍之事舉目盡見魔卵之
民復云何彼不合礼不罷儒服者乎夫
化由道洽政以礼成榮辱所示君子
刑罰所御小人類野芸田之法禾莠
湏分條桑切樹豈當盡机臣廣又對
忠臣孝子義有多途何必躬耕租丁
[33-0377a]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十七張典仁于
爲上禮云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
不匱沙門之爲孝也上順諸佛中報
四恩下爲含識三者不匱大孝一也
是故詩云愷悌君子求褔不回若必
六經不用反信浮言正道廢虧竊爲
不願若迺事親以力僅稱小孝租丁
奉上忝是庸民施僧敬像俱然合理
以嵩向背矛楯自妨上言慢火敬石
名作癡僧敬像還成愚俗婬妻愛子
畜生亦解詠懷剋念何其陋哉孝經
云身體髪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
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
父母孝之終也若言沙門出家卽步
背親之譏亦可曾參事於孔丘便爲
不孝之子夫以道相發聞之聖典束
修合禮僧有何愆老子曰四象不行
大象無以畼五音不聲大聲無以至
若欲永滅二乘亦可大乘無以畼至
嵩若志明出家不悔志若不明悔何必
是昔
叛姜自招覆水之逝是驗敗圈之帥
不任忠臣之用逭夫之婦終失貞淑
之名嵩本歸命釋迦可言善始厭道
[33-0377b]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十八張典仁于
還俗非是令終與彼孼女乱臣計將
何別天無長惡何久全身背眞向俗
取返何殊請簡僧立寺者廣聞金王
異珍在人共寶玄儒別義遐邇同遵
豈必孔生自圈便欲歸従佛處遠邦
有心捐棄不勝事切輒陳愚亮是非
之理不敢自專昔孔丘辭逝廟千載
之規摹釋迦言徃寺萬伐之靈塔欲
使見形剋念靣像歸心敬師忠七其
義一也至如丁蘭束帶孝事木母之
形無盡解瓔奉承多寶佛塔眇尋曠
古邈想清塵旣種成林於理不越又
案禮經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越
士各有階級故天日神祭天於圓丘
地曰衹祭地於方澤人曰鬼祭之於
宗廟龍鬼降兩之勞牛畜挽犁之効
由或立形村邑樹像城門豈况天上
天下三界天師此方他方四生慈父
威德爲百億所遵風化爲万靈之範
故善人迴向若羣流之歸溟壑大光
攝受如兩曜之伴衆星自月支辵影
那竭灰身舎利遍流祗洹遂造乃賢
乃聖慿茲景褔或尊或貴冀此獲安
[33-0377c]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十九張典
忽使七層九架頺龕墜搆四戶八窓
可无於失道不令而治形教隨時損
益至理不言而得經像自可令行通
人達士隨方顯用翼眞明俗聖感應
時若待太公爲卿相千載无大公要
得羅什爲師訓万代无羅什法不自
顯弘必由人豈使大周法輪永滅聖
上六條御物九德自明曲理莫施直
言必用
日魏太武滅僧伽藍灾起七年崔晧
之說可知衞嵩之言難用仁者不損
他自利智者不樂禍邀名元嵩天喪
无祐只然一罷人身當生何處廣識
謝指南言慙信正此如不對恐傷衆
善夫恕人之短者厚之行也念存物
德者仁之智也今僧美惡假令相半
豈冝驅擯一切不留普天失望率土
嗟傷愚謂此途未光周德何爲敬儒
士以顯尊重賤釋子以快其意賤金
貴石有何異乎計王道蕩蕩豈理應
然土以負水而平木以受繩故直明
君納諌不諱達士好聞其非智不輕
怒下愚之見得申仁不軽絕三寶之
[33-0378a]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三十張典*田
頓立天无不覆地載寬勝山苞海納
何所不容十室之内必有忠信一國之
裏可无賢僧伏惟天元皇帝舉德納
賢招英簡俊去煩就省州存一寺
山林石窟隨處聽居有舎利者還令
起塔其寺題名周中興寺使樂慧之土抑揚以開遵志寂
之侣息言以求通内外羞益公私无
損卽是道俗幸甚玄儒快志隆周之
帝業重百王大象之君光於四海天
高聽遠輕舉庸言氣悸魂浮以生
冒死乞降雷電之威布其風雨之德
謹上二月二十七日納言韓長鸞受
書内史上大夫歸昌公宇文澤内史
大夫拓跋行恭等問廣日佛啚澄者
乃三百年人觀卿不過三十遠稱上
聖弟子不乃謬乎廣若曰其或經周
者雖百世亦可知先師雖復三百許
年論時不過十世何足可惑澤曰元
嵩所上曲見伽藍害民損國卿今勸
立有何意見廣答日桀紂失國殷士
歸周亡國
道俗明文自古及今不可停棄是故
請立
[33-0378b]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二十一張典*澤
又問齊君高偉豈不立佛法國破家
亡摧殘若此廣
答曰齊君失國有兩義不由佛法一
則曆數有窮開闢巳來天下未見不
亡之國二則撲罰失中君子惡居下
流是以歸周不由佛法澤
又問經者胡書幻妄何得引爲口實
廣又答曰公謂佛經爲妄廣亦謂孔
教不眞澤又問卿據何爲驗言孔教
不眞廣
答曰莊周有孔子之行古徃事同巳
陳芻狗由使百代歌其辵風千載詠
而不絕遍尋諸子未見一人名佛幻
妄矣澤
又問丁蘭末母卿引不類何者昔人
躓頓木母木母爲之血出高袓破寺
巳來泥佛石像何箇出血廣答昔夏
立九鼎以鎭九州一州不靜則一鼎
沸九州不靜則九鼎都沸比來見
二國交兵四方擾動不見一鼎有沸
今日殿前尙依古立鼎獨偏責泥末
石像不出血卽便停棄三
月一日勅賜飮食預坐北宮食訖
[33-0378c]
廣弘明集卷苐十第三十二張典*駕
發還京皇
帝出北宮南門与上書人等面辭受
拜拜訖内吏託跋行恭宣勅旨日
月雖明猶衆星輔曜明王至聖亦尙
臣下匡救朕
以闇德卿等各獻忠謀深可嘉尙文
書旣廣卆未尋究卽當披檻別有撿
挍卿等並
上大夫宇文澤宣勅旨佛教興來
多歷年代論其至理實自難明但以
世漸澆浮不依佛教致使清淨之法
變成濁穢高袓武皇帝所以廢而不
立正爲如此朕今情存至道思弘善
法方欲簡擇練行恭修此理今形服
不改德行仍存廣設道塲欲行善法
王公巳下並冝知委廣
弘明集卷第十癸
卯歲高麗圈分司大藏都監奉勅
彫造
[33-0379a]
廣弘
明集卷第十一亦大唐
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辯惑
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