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38 廣弘明集-唐-道宣 (TKD)


[33-0342b]
之四
擊像焚經坑僧詔魏太武
大集道俗廢立二教議周武
二教論釋道安
擊像焚經坑僧詔元魏世袓太武帝
帝諱燾以明元帝泰常八年卽位時
年八歲尙在幻沖資政所由惟恃台
輔時司徒崔浩尤不信佛帝訪國事
毎以爲懷言佛法虛誑爲俗費害黃
老仙道可以存心浩旣雅信仙道授
帝老經墮言信用曾無思擇卽立道
壇四追方士當時佛法隆盛浩内嫉
之常求瑕舋會蓋吴反於杏城閞中
騷動帝乃西伐時浩従焉旣至長安
有沙門種麦於寺中御騶牧馬帝入
觀馬従官入其便室見有弓矢出以
奏聞帝怒曰此非沙門所用當与蓋
吴通謀規害人耳命有司案誅一寺
閱其財産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
物蓋以万計詔乃焚破佛像勅留臺
[33-0342c]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二張典利才
下四方一依長安行事太平眞君五
年帝年二十有九舂秋方富盛於武
功崔浩邪謀相接交扇方士仙觀曰
有豋臨釋門清衆將事殲殄又下詔
曰愚民無識信僞惑妖私養師巫挟
藏讖記沙門之徒假西城虛誕坐致
妖蘖非所以一齊政化布淳德於天
下也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有私養
沙門者限今年二月十五日過期不
出沙門身死容止者誅一門時恭宗
爲太子監國索敬佛法頻上表陳刑
殺沙門之濫又非圖像之罪今罷其
道杜諸寺門世不修奉土木丹靑自
然毁滅如是再三不許時有沙門玄
高者空門之秀傑也太子晃師之晃
敬事如佛崔浩得倖於帝恐晃攝政
或見危遂密讒於帝晃有異圖若不
先慮後悔無及又晃結納玄高高又通
靈鬼物善得人心可不猜耶帝初不
従後且幽之又夢其先袓云太子無事
又問百官咸云太子仁孝抂見幽辱
帝乃出晃以政歸之浩又重譖帝信
之便幽死晃於禁中縊高於郊南浩
[33-0343a]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三張典得志
於朝廷也列辟莫敢致言便以太平
眞君七年三月下詔一切蕩除所有
圖像胡經皆擊破焚毁沙門無少長
悉坑之斯並崔浩之意致也及後帝
遭癘惱浩被族誅呼嗟長慨無所及
矣事迹如前釋老志廣之周滅
佛法集道俗議事周高
袓猜忌爲心安忍嫌隙大冢宰晉國
公護權衡百揆決通庶政帝竊嫉之
恐有陵奪召護入内親自誅之幷大
臣六家並従族滅帝以得志於天下
一無所慮也然信任讖緯偏以爲心自
古相傳黑者得也謂有黑相當得天
下猶如漢末譌言黃衣當王以黃代
赤承運之像言黑亦然所以周太袓
挾魏西奔衣物旗幟並變爲黑用期
譌讖之言斯亦漢光武之餘命也昔
者高洋之開齊運流俗亦有此謠洋
言黑者椆禪師黑衣天子也將欲誅
之會椆遠識悟而得免備如別說故
周袓初重佛法下礼沙門並著黃衣
爲禁黑故有道士張賓譎詐罔上私
達其黨以黑釋爲國忌以黃老
[33-0343b]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四張典
爲國祥帝納其言信道輕佛親受符
錄躬服衣冠有前僧衞元嵩与賓脣
齒相扇惑動帝情云僧多怠惰貪遂
財食不足欽尙帝召百僧入内七宵
行道時旣密知各加懇到帝亦同僧寢
處覘候得失或爲僧讀誦或讃唄礼
悔僧皆懍厲莫不訝帝之微行也旣
期巳滿無何而止至天和四年歲在巳
丑三月十五日勅召有德衆僧名儒道
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帝御正殿量
述三教以儒教爲先佛教爲後道教
最上以出於無名之前超於天地之
表故也時議者紛統情見乖咎不定
而散至其月二十日依前集論是非
更廣莫簡帝心帝曰儒教道教此
國常遵佛教後來朕意不立僉議如
何時議者陳理無由除削帝曰三教
被俗義不可俱至四月初更依前集
必湏極言陳理無得面從又勅司
隷大夫甄鸞詳度佛道二教定其深
淺辯其眞僞天和五年鸞乃上笑道
論三卷用笑三洞之名至五月十日帝
大集羣臣詳鸞上論以爲傷蠹道

[33-0343c]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五張典帝
躬受之不愜本圖卽於殿庭焚蕩時
道安法師又上二敎論云内教外教
也練心之術名三乘内教也救形之
術名九流外敎也道無別敎卽在儒
流斯乃易之謙謙也帝覽論以問朝
宰無有抗者於是遂寢乃經五載至
建德三年歲在甲午五月十七日初
斷佛道雨教沙門道士並令還俗三
寶褔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
公餘如別述于時衞王不忍其事直
入宮燒乾化門攻帝不下退至虎牢
捉獲入京父子十二人幷同謀者並
誅二教論沙門釋道安歸
宗顯本第一儒
道昇降第二君
爲教主第三諸
驗形神第四仙
異涅槃第五道
仙優劣第六孔
老非佛第七釋
異道流第八服
法非老第九
[33-0344a]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六張典
教指通局第十一
依法除疑第十二
歸宗顯本第一
有東都逸俊童子問於西京通方先
生曰僕聞風流傾墜六經所以胥修
誇尙滋彰二篇所以述作故優柔弘
潤於物必濟日儒用之不匱於物必
通曰道斯皆孔老之神功可得而詳
矣近覽釋教文慱義豐觀其汲引則
恂恂善誘要其指趣則亹亹慈良然
三教雖殊勸善義一塗迹誠異理會
則同至於老嗟身患孔歎逝川固欲
後外以致存生惑徃以知物化何异
釋典之猒身無常之說哉但拘滯之
流未馳高觀不能齊天地於一指圴
是非乎一氣致令談論之際毎有不
同此所謂匿摩尼於胎殳掩大明於
重夜傷莫二之純風塞洞一之玄指
祈之彌刧奚可値哉敬請先生爲之
開闡
通方先生曰子之問也激矣哉可謂
窮辯未盡理也㒒雖不敏稽疑上圈
服膺靈章陶風下席今當爲子略陳
[33-0344b]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七張典其
要夫万化本於無生而生生者无生
三才兆於无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則
无生无始物之性也有化有生人之
聚也聚雖一體而形神兩異散雖質別
而心數弗亡故救形之教教稱爲外
濟神之典典号爲内是以智度有内
外兩經仁王辯内外二論方等明内
外兩律百論言内外二道若通論内
外則該彼華夷若局命此方則可云
儒釋釋教爲内儒教爲外備彰聖典
非爲誑謬詳覽載籍尋討源流教唯
有二寕得有三何則昔玄古朴索墳
典之諸未弘淳風稍離丘索之文乃
著故包論七典統括九流咸爲治國
之謨並是修身之術故藝文志曰儒
之流蓋出於司従之官助人君順陰
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
意於五德之際袓述堯舜憲章文武
宗師仲尼其道最高者也道
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清虛以自守卑
弱以自持此君人者南面之術合於
堯之克讓易之謙謙是其所長也陰
陽家者流蓋出於義和之官敬順
[33-0344c]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八張典
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
所長也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
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勅法此其
所長也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
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此其所長也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官茅屋採
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
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
有鬼此其所長也
縱撗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
曰誦詩三百使乎四方不能專對雖
多亦奚以爲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
權事制冝受命而不受詞此其所
長也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含名
法知圈體之有此見王治無不貫此
其所長也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五穀
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
[33-0345a]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九張典曰貨
此其所長也若沠而別之則應有九
教若捻而合之則同屬儒宗論其官
也各王朝之一職談其稓也並皇家
之一書子欲於一代之内令九流争
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競辯豈不上傷
皇極莫二之風下開拘放鄙蕩之弊
眞所謂巨蠹鴻猷眩曜朝野矣佛教
者窮理盡性之格言出世入眞之軌
轍論其文則部分十二語其旨則四
種悉檀理妙域中固非名号所及化
擅繫表又非情智所尋至於遣累落
筌陶神盡照近超生死遠證泥洹播
闡五乘接羣機之深淺該明六道辯
善惡之昇沉夐期出世而理無不周
邇比王化而事無不盡能愽能要不質
不文自非天下之至慮歰能與斯教
哉雖復儒道千家墨農百氏取捨驅
馳未及其度者也惟釋氏之教理富
權實有餘不了稱之曰權无餘了義
号之爲實通云善誘何成妙賞子謂
三教雖殊勸善義一余謂善有精麤
優劣冝異精者超百化而高昇麤者
循九居而未息安可同年而
[33-0345b]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十張典語其
勝負哉又云教迹誠異理會則同爰
引世訓以符玄教此蓋悠悠之所昧
未曁其本矣教者何也詮理之謂理
者何也教之所詮教若果異理豈得
同理若必同教寕得異筌不期魚蹄
不爲兎將爲名乎理同安在夫厚生
情篤身患之誡遂興不悟遷流逝川
之歎乃作並是方内之至談諒非踰
方之巨唱何者推色盡於極微老氏
之所未辯究心窮於生滅宣尼又所
未言可謂瞻之似盡察之未極者也
故涅槃經曰分別色心有无量相非
諸聲聞緣覺所知且聲聞之與菩薩
俱越妄想之鄕菩薩則惠兼九道聲
聞則獨善一身其猶露潤之方巨壑
微塵之比湏彌况凡夫識想何得齊
乎故淨名曰无以日光等彼螢火若
夫以齊而齊不齊者未齊矣以齊而
齊於齊者未齊焉余聞善齊天下者
以不齊而齊天下者也何湏夷岳實
淵然後方平續鳧截鶴於焉始等此
蓋狷夫之野議豈達士之貞觀故喭
曰紫實昧朱狂斯濫哲請廣其
[33-0345c]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十一張典類
更曉子懷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莫不
資色心以成軀稟陰陽以化體不可
以色心是等而便混以智愚安得以
陰陽義齊則同之貴賤此之不可至
理晈然雖强齊之其義安在
道昇降第二儒通六典道止兩篇昇降二事備彰四吏
曰先生涇渭孔釋清濁大懸与奪儒
道取捨尤濫吏遷六氏道家爲先班
固九流儒宗爲上討其袓述並可命
家論其憲章未乖典式欲言俱非情
謂未可儻其都是何冝去取答曰塗
軌乖順不可无歸朱紫之際久冝有
在漢書十志並是古則藝文五行豈
今始有農爲治本吏遷不言安毁縱
摸官典俱漏故孟堅之撰今古褒其是
子長之論曩見貶其非是以前漢書
日吏遷序墳籍則先黃老後六經論
遊俠則退處士進姦雄述貨殖則崇
勢利羞貧賤此其爲弊也後
漢書曰太史令司馬遷採左氏國語
刪世本戰國策據檚漢舂秋列時事
上自黃帝下訖獲麟作本紀世家列
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
[33-0346a]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十二張典
至於採經摝傳分散百家之事甚多
踈略不如其本務欲以多聞廣載爲
功論義淺而不篤其論術學也則崇
黃老而薄五經輕仁義而賤守節此
其甚弊傷道所過極形之咎也又晉
書禮樂志曰世稱子長史記奇而不
周奇謂慱古遠達不周謂弊於儒道儒
道旣弊聖教不興何王摹之尙道廢
儒惑亂天下變風毁俗遂使魏晉爲
之陵遲四夷交悠中國微矣此皆國
吏實錄之文奚獨可異挍其得失詳
列典志取捨昇降何務鄙懷
問老子之教蓋修身治國絕棄貴尙
論大道則爲三才之元辯上德則爲
五事之本猶陶埏之成造譬橐籥
之不窮先生何爲抑在儒下
答曰余聞恬志大和者不務變常安
時處順者不求反古故詩曰不愆不
忘率由舊章惟藝文之盛易最優矣
吾子謂老与易何若昔宓義氏仰觀
象於天俯察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
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万物之情文王重六友孔子弘
[33-0346b]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十三張典
十翼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
三古故繫詞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易說曰夫有形生於无形故曰有太
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
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
太素者質之始
本氣形質而未相離故曰混沌視之
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孝經說曰奇者陽節偶者陰基得陽
而成合陰而居數相配偶乃爲道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謂
之神此而遐瞻足賢於老也
子謂仁由失德而興禮生忠信之薄
安其所習毁所不見且大樂與天地
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豈在飾敬之
年責報之歲哉然老氏之旨本救澆
浪虛柔善下修身可矣不上賢能於
治何續旣扶易之一謙便是儒之一
沠幸勿同放兼棄五德
君爲教主第三世謂孔老爲弘教之人訪之典謨則君爲教主
問敬尋懋製剖折離合云沠而別之
應有九教統而合之同一儒宗採求
[33-0346c]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十四張典
理例猶謂未當何者名雜鄧尹法參
悝商墨出由胡農興野老斯皆製通
賢達不可以爲教首孔老聖歟可以
命教故九流之中唯論其二儒教道
教豈不婉哉
答曰子之問也似未通遠夫帝王功
成作樂治定制禮此蓋皇業之盛事
也而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爲舂秋
言爲尙書百王同其風万代齊其軌
若有位無才猶虧弘闡有才无位灼
然全闕昔周公攝政七載乃制六官
孔老何人得爲教主孔雖聖達无位
者也自衛迴輪始弘文軌正可修述
非爲教源且桂史在朝本非諧贊出周
入秦爲尹言道無聞諸侯何况天子
旣是仙賢固冝雙缺道屬儒宗巳彰
前簡
問孔子問禮於老耼則師資之義存
矣又論語孔子自稱吾述而不作信
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子云孔聖而
云老賢比類之義義捋焉在褒貶乖
衷諒爲侮聖
答曰余旣庸昧奚敢穿鑿廢智任誠
[33-0347a]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十五張典唯
依謨典嵆子云老子就涓子學九仙
之術尋乎練餌斯或有之至於聖也
則不云學論語曰生而知之者上學
而知之者次依前漢書品孔子爲上
上類皆是聖以老氏爲中上流並是
賢又何晏王弼感云老未及聖此皆
典達所位㒒能異乎孔子曰吾無常
師問禮於老耼斯其義也有問農云
吾不如老農又問圃云吾不如老圃
入太廟毎事問豈農圃守廟之人而
賢於孔丘乎竊比遜詞斯其類也故
知他評近實自謙則虛侮聖之談恐
還自累孔子問樂於長弘學琴於帥衰子豈弘子之流皆賢
於孔子乎聖人之迹於斯可見
魯隱公者蓋是讓國之賢君而人表
評爲下下老子者乃無爲之大聖漢
書品爲中上故知班彪父子詮度險
巇先生何乃引之爲證荅曰吾子近
取杜預之談遠忽舂秋之意隱公者
桓公之庶兄也桓公幻小攝行政事
及桓長大歸政桓公雖能歸政不能
去猜譖毒於是縱橫遂爲桓公所弒
旣不自全陷弟不義讓圈之美竟
[33-0347b]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十六張典
復何在此而非下孰有下乎漢書之
評於是乎得且孔子受命遂号素王
未聞載稓稱老爲聖言不開典君子
所慙問尙書云惟狂克念作聖惟聖
罔念則狂子云聖也則不開學是何
言歟
荅巳孔語生知學言積習向者論儒
未云釋也上智下愚本不隨化中庸
之類乃順化遷聖可爲狂則非上智
狂可爲聖復非下愚書辨狂聖皆中
庸也老子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此
蓋中才之聖非上智也
詰驗形神第四形神之教初篇巳言今則詰之驗其典證也
問曰先生云救形之教教稱爲外敬
尋雅論寔爲未允易云知幾其神乎
寧得雷同七典皆爲形教釋辨濟神
義將安在荅曰書稱知遠遠極唐虞
舂秋屬詞訶盡王業至若禮樂之敬
良詩易之溫潔皆明夫一身豈論三
世固知教在於形方者未備洪祐示
逸乎生表者存而未議易曰幾者動之
微也能照其微非神如何此言神矣
而未辨練神練神者閉情開照期神
[33-0347c]
寅弘明集卷苐八苐十七張典
曠刧幽靈不亡積習成聖階十地而
逾明邁九宅而高蹈此釋教所弘也
經日濟神拔苦莫若修善六度攝生
淨心非事故也
仙異涅槃第五仙朋延期之術不无其終涅槃常住之果居終乘異
問釋稱涅槃道言仙化釋云无生道
稱不死其揆一也何可異乎答曰靈
飛羽化者並稱神丹之力无疾輕强
者亦云餌服之功哀哉不知繕績前
成生飄異氣壽天由因修短在業佛
法以有生爲空幻故忘身以濟物道
法以吾我爲眞實故服餌以養生生
生不貴存存何勣縱使延期不能
无死故莊周稱老子曰古者謂之遁
天之形始以爲其人今則非人也尙
非遁天之仙故有秦佚之吊死扶風
葬槐里涅槃者常恒清淨无復生死
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莫知所
以名强謂之寂其爲至也亦以極哉
縱其雙林息照而靈智常存體示闍
維而舎利恒在雖復大椿遐壽以彭
年爲殤非想多刧與无擇對戶凡聖
理懸動寂天異焉可同時而辨昇降哉
[33-0348a]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十八張典
吾子何爲抗餘爎於日月之下而欲
與義和爭暉至於狷也何至甚乎
道仙優劣第六道以恬虛寡慾優在符於謙德仙則餌服紛紜劣在
徒勤无効
問先生高談壽夭績績前生業果雖
詳芝丹仍略且道家之極極在長生
呼吸太一吐故納新子欲劣之其可
得乎
答老氏之旨蓋虛无爲本柔弱爲用
渾思天元恬高人世活氣養和得失
无變窮不謀通逵不謀己此學者之
所以詢仰餘流其道若存者也若乃
練服金丹餐霞餌玉靈升羽蛻尸解
形化斯皆尤乖老莊立言本理其致
流漸非道之儔雖記奇者有之而言
道者莫取昔漢武好方技遂有欒大
之妖光武信讖書致有桓譚之議書
爲方技不入墳流人爲方士何關雅
正吾子渴爲捨大而従小背理而趣
誕乎
孔老非佛第七佛生西域孔氏高推商宰致問列子書記
問西域名佛此方云覺西言菩提此
云爲道西云泥洹此言无爲西稱般

[33-0348b]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十九張典此
翻智慧准此斯義則孔老是佛無爲
大道先巳有之荅
曰鄙俗不可以語大道者滯於形也
曲士不可以辯宗極者拘於名也案
孟子以聖人爲先覺聖中之極寧過
佛哉故譯經者以覺翻佛覺有三種
自覺覺他及以滿覺孟軻一辯豈具
此三菩提者案大智度論云無上慧
然慧昭靈通義翻爲道道名雖同道
義尤異何者若論儒宗道名通於大
小論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致遠恐泥
若談釋典道名通於邪正經曰九十有
六皆名道也聽其名則眞僞莫分驗其
法則邪正自辯菩提大道以智度爲
體老氏之道以虛空爲狀體用旣懸
固難影響外典無爲以息事爲義内
經無爲無三相之爲名同實異本不
相似故知借此方之稱翻彼域之宗
寄名談實何疑之有准如茲例則孔
老非佛何以明其然者昔商大宰問
於孔丘曰夫子聖人歟對曰丘慱識强
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
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
[33-0348c]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二十張典
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信聖非
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與對曰三皇善用時聖非丘所知大宰大駭曰然則
者爲聖孔子動容有閒曰西方之人
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若
老氏必聖孔何不言以此挍之理當
推佛老子西升經云天下大術佛術第一又西昇玄經云吾歸化由天竺善入泥洹又府子日老
之師名釋迦文直就道書或皆歸

佛釋異道流第八出世三乘域中四大懸如天地異過塵嶽
問後漢書云佛道神化興自身毒
海經西方有天毒圈郭景絕注云卽天竺圈也而漢書西域傳云天竺圈一名身毒圈也

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辵之
宗道書之流也以此推之則道教収
佛又佛經云一切文字悉是佛說非
外道書而先生高位釋教在儒道之
表將不自局而近
誣聖乎荅曰吾子援引漢書而問余
亦還以漢書而荅後漢西域傳曰張
騫之著天竺惟云地多濕暑班勇之
列身毒正言奉佛不殺而精文善法
遵達之功靡所傳記余聞之後說也
其圈則殷平中土玉燭和氣靈智之
所降集賢諮之所挺生神迹詭怪則
理絕人
[33-0349a]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二十一張典區感
驗明顯則事出天外而騫超無聞者
豈其道閉徃運數開叔葉乎不然何
經典之甚也漢自楚英始盛齋戒之
祀桓帝又修華蓋之飾將微義未譯
伹神明之耶且好仁惡煞觸弊崇善
所以賢達君子多受其法焉然好大
不經奇譎无巳雖鄒衍談天之辯莊
周蝸角之論未足以槪其万一尋漢
書之錄兼而有徴取其微義未譯則
云道書之流談其神奇感驗則言理
絕天表惟四藏贍慱二帝竝陳㧾論
九道則无非佛說別明三乘則儒道
非流此乃在我之明證非吾子之清
決乎服法
非老第九絕聖棄智老氏之心黃巾業服張家之法問經
云釋迦成佛巳有塵刧之數或爲儒
林之宗或爲國師道士固知佛道冥
如符契文清淨法行經云佛遣三弟
子振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
淨菩薩彼稱顏淵摩訶迦葉彼稱老
子先生辯異似若自私答曰聖道虛
寂圓應无方无方之應逗彼羣品器
量有淺深感通有厚薄故令无
[33-0349b]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二十二張典像之
像像遍十方无言之言言充八極應實
塵砂大略有二八相
感成雙林現滅斯其大也權入六道
晦迹塵光斯其小也小則或畫卦以
御時或播殖以利世或修征以定亂
或行禮以誡物或談无而傲榮或說
有而重爵何爲老生獨非一迹故湏
彌四域經曰寶應聲菩薩名曰伏義
寶吉祥菩薩名曰女媧伹今之道士
始自張陵乃是鬼道不閞老子何以
知之李膺蜀記日張陵避病瘧於丘
社之中得呪鬼之術書爲是遂解使
鬼法後爲大蛇所嗡弟子妄述昇天後
漢書稱沛人張魯母有姿色兼挾鬼
道徃來劉焉家益州刺吏劉焉遂任魯
以爲督義司馬魯遂與別部司馬張
修將兵掩煞漢中太守蘇固斷絕斜
谷煞漢使者魯旣得漢中遂煞張修
而幷其衆焉於漢爲逆賊戴黃巾服
黃布褐魯字
公旗初袓父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
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
道者輒出米五斗故世謂之米
[33-0349c]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二十三張典
賊陵傳其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自号天師
君其來學者初名鬼卒後号祭酒祭
酒各領部衆多者名曰治頭皆教以
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
諸祭酒各起義舎於同路同路縣亭
置米肉以給行旅食者量腹取足過
多則鬼能病人犯法者先加三令然後
行刑不置長吏以祭酒爲治氐夷信向之
朝廷不能討遂就拜魯鎭夷中郞將
通其貢獻自曾在漢垂三十年獻帝
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之至陽平魯欲
舉漢中降其弟衞不聽率衆數万拒
閞固守操破衞斬之魯聞陽乎巳陷
捋稽顙歸降閻圃說曰今以急徃其
功爲輕不如且依巴中然後委質功
必多也於是乃奔南山左右欲悉焚
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其意
未達今日之走以避鋒銳非有惡意
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鄫甚嘉之又以
魯本有善意遣人慰安之魯卽與家
屬出逆拜鎭南捋軍封閬中侯而張
角張魯等本因鬼言漢末黃衣當王
於是始服之曹操受命以黃代赤黃
[33-0350a]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二十四張典巾之
賊至是始乎自此巳來遂有茲弊至
宋武帝悉皆斷之至寇謙之時稍稍
還有今旣大道之世風化冝同小巫
巾色寔冝改復且老子大賢絕棄貴
尙又是朝臣服色寧異古有專經之
學而无服象之殊黃巾布衣出自張
魯國典明文豈虛也哉夫聖賢作訓
弘裕溫柔鬼神嚴厲動爲寒暑老子
誡味祭酒皆飮張製鬼服黃布則齊
眞僞皎然急緩可見自下略引張氏
數条妄說用懲革未聞或禁經止價
玄光論云道家諸經制離凡意教迹邪險是故不傳但得金帛便与其逕貧者
之至死不覩貪利无慈逆莫過此又其方術穢濁不清乃有扣齒爲天鼓咽唾
爲醴泉馬尿爲靈薪老鼠爲芝藥資此求道焉能得乎或
妄稱眞道蜀記曰張陵入鶴鳴山自稱天師漢嘉平未爲蠎蛇
所嗡子衡奔出尋无所畏負清議之譏乃假設權方以表靈化之迹生縻鶴足直不
崖頂到光和元年辵便告曰正月七日天師昇玄都米民山獠遂因妄傅販死利生
逆莫此之甚也或
含氣釋罪妄迼黃書兒癩无端乃開命門抱眞人嬰兒龍迴虎
戲備如黃書所說三五七九天羅地網土女溷漫不異禽獸用消灾禍其可然乎或
挾道作亂黃巾鬼道毒流漢室孫恩求仙禍延皇晉破国
害民惑乱天下或
章書代德遥逵七祖乞免擔沙撗費紙筆奏章太上戊辰之日
[33-0350b]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二十五張典上必
不達不達太上則生民抂死鳴呼哀哉或畏鬼
帶符左佩太極章右佩昆吾鐵指日則停暉擬鬼千里血
若受黃書赤音卽是靈仙或制民
輸課蜀記曰受其道者輪米肉布絹器物紙筆薦席五綵後生
邪濁増立米民或解除
墓門左道餘氣墓門解除舂秋二分祭竈祠社冬夏兩至
祀祠同俗先受治錄兵符社契皆言軍將吏兵都无教戒之義或苦妄
度厄塗炭齊者事起張魯驢⬤泥中黃土塗面摘頭懸卿埏植
使熟至義凞初有王公朝省去打拍吴陸修靜猶泥額反縳懸頭而已資此度厄何癡
或夢中作罪夢見先亡輒云變怪召食鬼神軍將吏兵奏章斷之

輕作凶侫造黃神越奇用持煞鬼又造赤章用持煞人輒悦世
情不計殃罪陰謀懷嫉凶邪之甚斯
皆三張之鬼法豈老子之懷乎自於
上代爰至符姚皆呼衆僧以爲道士
至寇謙之始竊道士之号私易祭酒
之名事簡姚書略可詳究然法行經
者无有人飜雖入疑科未傷弘旨摩
詞迦葉釋迦弟子稟道闡猷詎希方
駕三張符錄詭託老言捃採譎詞以
相扶助復引實談證其虛說鳴呼可
歎辛深察焉問
敬尋道家厥品有三者老子无爲二者
神仙餌服三者符錄禁猒就其
[33-0350c]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二十六張典
章式大有精麤麤者猒人煞鬼精者
練尸延壽更有靑錄受湏金帛王侯
受之則延年益祚庶人受之則輕健
少疾君何不論惟貶鄙者
答曰子之所言何其陋矣惟王者興
作非詐力所致必有靈命以應天人
至於符瑞不無階降上則河圖洛書
次則龜龍麟鳯此是帝皇之符籙也
今大周馭宇膺曆受圖出震爲神電
軒流景上宣衢室下闢靈臺列彼三
光搖茲二柄而德俟終古動植効靈
仁並二儀幽明薦祉故眞容表相不
假尋於具茨澄照淵猷無惑求於象
罔牢籠語默彈猒名言超絕有無逈
踰彼此芻狗万機不可謂之爲有孝
慈兆庶不可謂之爲无四海一家不
可謂之爲彼九州遼曠不可謂之爲
此故遊之者莫測其淺深蹈之者未
窮其厚薄加以三足九尾赤雀緣龜
嘉瑞相尋不時而至慈乃大道弘仁
光盈四表慶靈㧾萃厚選无彊豈聖
德之清寕天朝之多士尙信鬼錄之
談猶傳巫覡之說者哉昔神賜虢田
[33-0351a]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二十七張典惠
*若始求田之義民供趙雀由初受爵
之徴此皆委巷鄙言子従所不許也
然皇帝之尊極天人之義王者之名
盡霸功之業當受命神宗廓風化於
寰宇封禪山岳報成功於天地不見
鬼言豫經綸之始曾无詭說達致遠
之宗徒譌惑生民敗傷王教眞俗擾
動歸正無従惟孔子貴知命伯陽去
奇尙奚取鬼符望致其壽若言受之
必益今佩符道士悉可長年無錄生
民並應短壽事旣不徴何道之有
明典眞僞第十兩經實談爲眞三洞誕謬爲僞
問老經五十最爲淺略上清三洞乃
是幽深且靈寶禁經天文玉字超九
流越百氏儒統道家豈及此乎
答老子道經朴索可崇莊生内篇宗
師可領曁茲巳外製自凡情黃庭元
陽採撮法華以道挽佛改用尤拙靈
寶創自張陵吴赤烏之年始出上清
肇自葛玄宋齊之閒乃行尋聖人設
教本爲招勸天文大字何所詮談始
自古文大小兩篆以例求之都不相
似陽乎鬼書於是乎驗晉元康中鮑
[33-0351b]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二十八張典靖造
三皇經被誅事在晉吏後人諱之改
爲三洞其名雖變厥體尙存猶明三
皇以爲宗極斯皆語出凡心寔知非
教不關聖口豈是典經而張葛之徒
皆雜符禁化俗怪誕違爽無爲哀哉
吁何乃指虡迹欲比倉文以毒乳而
方甘露乎依張魯蜀記凡有二十四治而陽平一治最爲
大者今道士上章及奏符厭皆稱陽平重其本故也以上清爲洞玄靈寶
爲洞眞三皇爲洞神故日三
問道經幽簡本接利人佛經顯

慱源拔鈍士窮理徴事皎然
可見答曰釋典洸洸幽顯並薀玄章
浩浩廣略俱通大智度曰爲利人略
說爲解義故爲利人廣說爲誦持故
爲鈍人略說爲誦持故爲純人廣說
爲解義故如般若一座敦玄鷲嶽及其階益乃數十周智典旣然
餘經皆尒通言慱在其鈍何誣之甚
香城金簡龍宮王牒天上人閒釋典
何量八音部袠其數无邊十二該之
罄無不盡可謂語篇三百蔽者一言
以此例之廣略可見詳其道經三十
六部廣則定廣无略可收卽是純鈍
何利之有廣而可略則非定廣略而

[33-0351c]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二十九張典
廣則非定略釋典之深於是乎在
教旨通局第十一典康世治而不出生死爲局近比王化而遠期出世爲通
問姬孔立教可以安上治民移風易
俗老莊談玄可以歸淳反素息尙無
爲爲化足矣何假胡經又簪抽髮削毁
容易姓可以化彼强夷不可施之中
夏其猶車可陸運不可汎流船可水
行不冝陸載佛經怪誕大而無徴怖
以地獄則使怯者寒心誘以天堂則
令愚者虛企豎說塵刧尙云不遥傍
談沙界猶言未遠或說貧由慳至富
藉施來貴因恭恪賤興侮慢慈仁不
煞則壽命延長多殘掠獵則年筭減
夭尋討云云難相符允竊見好施不
害貧而早終慳貪多煞富而長壽禪
戒苦節嬰羅疾患坑殘至廣封賞始
隆信謂苦惱由惑而生爵祿因煞而
得其猶種角生葦母子乖張牛毛生
蒲因果不類雖言業報无以愜心徒
說將來何殊繫影未若陶甄稟於自
然森羅圴於獨化忽焉自有怳尒而
無吉凶任運離合非我人死神滅其
猶若燈膏明俱盡知何所至胡勞步
[33-0352a]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三十張典
驟於空談之際馳騁於无驗之中答
曰異哉子之所陳何其鄙也果以拘
緾窞井封守一方故耳孟子曰人之
所知未若人之所不知信矣吾當告
子古之明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
九變而賞罰可言所以方内階漸猶
未可頓者也至於釣弋順時禁四民
之暴三驅之禮顯王迹之仁可謂美
矣未盡善也尋先王制作局云寰㝢
天分十二野極流沙地列九州西窮
黑水談辵過去辯略未來事盡一生
未論三世豈聖達之不知信尋緣之
未搆釋迦發窮源之眞唱演大哀之
洪慈上極聖人下及蜫蟻等行不煞
仁人之至也若乃道包眞俗義冠精
靈移仁壽於菩提徒教義於權實使
宗虛者悟空空之旨存有者進戒定
之權於是慧光遐炤莊王因覩夜明
靈液方津明帝以之神夢舂秋左傳日魯莊公
七年歲次甲午四月辛夘夜恒星不見星隕如雨郞周莊王十年也
莊王別傳日王遂卽易筮之云西域銅色人出世所以夜明非中夏之
灾也案佛經如來四月八日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生
及成佛皆放光明而云出世卽成佛年也周以十一月爲正舂秋四
月卽夏之二月也依

[33-0352b]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三十一張典
竺用正与夏同杜預用晉曆等辛夘二月五日也安共董奉忠用魯曆

等卽二月七日用前周曆笇卽二月八日也又依什法師年紀及石柱
並象舂秋符同如來周桓王五年歲次乙丑生桓王二十三年歲
次癸未出家莊王十年歲在甲年成佛喪王十五年歲在甲甲滅度
王今一千
百五年良謂遂通資感

悟涉藉緣運値百齡齊圴万刧於是
秦景西使而摩勝東逝道畼皇漢之
朝訓敷永乎之祀物无爝螢人斯草
偃始知放華猶昏而文宣未旭者也
吾子初云其同而未識其異故知始
之所同者非同末之所異者非異何
則修淳道者務在反俗俗旣可反道
則可淳反俗之謨莫先剃落而削髮
毁容事存高素辭親革愛趣聖之方
祛嗜慾於始心忘形骸於終果何舂
戀乎三界豈留連於六道太伯文身
斷髮匪是西夷范蠡易姓改名寕非
東夏近讓千乘論語稱其至德遠辭
九宅寕羅氏族之拘故阿含經曰四
姓出家同一釋種莊子舟車之喻譬
以古今猶禮有損益樂有相沿吾子
何爲濫云國土惟聖教無方不以人
天乖應妙化无外
[33-0352c]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三十二張典
豈以華戎阻情是以一音演唱万品
齊悟豈以夷夏而爲隔哉維摩經曰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夫纖介之惡歷刧不亡毫釐之善永
爲身用但禍福相乘不无倚伏得失
相襲輕重冥傳褔成則天堂自至罪
積則地獄斯臻此乃必然之數無所
容疑若造善於幽得報於顯世謂陰
德人咸信矣造惡於顯得報於幽斯
理盡然寕不信也易日積善必有餘
慶積惡必有餘殃而帝臣肆惡乃獲
長壽顏子庶幾而致早終伯牛含沖
和而納疾盜跖抱凶悖而輕强斯皆
善惡無徴生茲納惑若無釋教則此
塗永躓矣
經曰業有三報一者現報二者生報
三者後報現報者善惡始於此身苦
樂卽此身受生報者次身便受後報
者或二生或三生百千万生然後乃
受受之无主必由於心心无定司必感
於事緣有强弱故報有遲速故經曰
譬如負債强者先牽此因果之賞罰
三報之弘趣自非通才達識罕得其
[33-0353a]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三十三張典
門世或有積善而得殃或有凶邪而
致慶此皆現業未熟而前報巳應故
曰貞祥遇禍妖孽享褔疑似之嫌於
是乎在斯則顏子短壽運鍾在昔今
之積德利在方將盜跖長年詶於徃
善今之肆惡衰在未來注日楚穆王
字商臣楚成王之太子世有煞父之
愆謚之爲穆名實之差超於此矣此
皆生後二報非現報也故經曰雜業
故雜受如歌利王之刖羼提現被霹
靂末利夫人供養湏菩提見爲王后
若斯之流皆現報也子云多殘爲富貴
之因持戒爲患疾之本經有成通可
得而言矣或有惡緣發善業多煞而
致爵或有善緣發惡業多禪戒而獲
病病従惡業而招豈修善而得貴従善
業而興非坑殘所感故論曰是緣不
定非受不定受定者言因不可變也
其猶種稻得稻必不生麦麦雖不生
不可陸種地爲緣也稻卽因矣然因
果浩漙諒難詳究依經成言略摽二
種一者生業二者受業俱行十善同
得人身生業也貧富貴賤聰鈍短長
[33-0353b]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三十四張典
受業也故施獲大富慳致貧窮忍得
端正瞋招醜陋相當因果也惟業報
理微通人尙昧思不能及邪見是興
或說人死神滅更無來生斷見也或云
聚散莫窮心神无閒常見也或言吉凶苦
樂皆天所爲他國外道或計諸法自然不由
因得无因外道果以禍福之數交謝於六府
苦樂之報迭代而兩行遂使遇之者非
其所對乃謂名教之書無宗於上善
惡報應无徴於下若能覽三報以觀
窮通之分則尼父不答仲由斷可知
矣是故文子稱黃帝之言曰形有糜
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變无窮又嬴慱
之葬曰骨肉歸乎地而神氣無不之
釋典曰識神無形假乘四蛇形無常
主神無常家斯皆神馳六道之明證
形盡一生之朗說未能信經希詳軒
誥因茲而觀佛經所以越六典絕九
流者豈不以踈神達要陶鑄靈府窮
原盡化水鏡無垠者矣
依法除疑第十二法有常揩人無定則若能依法則衆疑自除
於是童子愀然而怒曰僕聞釋典沖
深非名教所議玄風悠邈豈器家所
[33-0353c]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三十五張典該故
染漬風流者脫形梏於始心研窮理味
者蕩心塵於終慮抗志与夷皓齊蹤
潔巳与嚴鄫等跡忽榮譽去嗜慾然
釋訓稍陵竸爲奢侈上減父母之資
下損妻孥之分齋會盡肴膳之甘塔
寺極莊嚴之美罄私家之年儲費運
國之資實然諸沙門秀異者寡受茲
重惠未能報德或懇植由圃與農夫
等流或估貨求財與商民事利或交
託貴勝以自矝毫或占等吉凶殉於
名譽遂使澄源漸濁流浪轉渾僕所
以致恠良在於斯覬欲清心佛法鑚
仰餘風覩此悵然洗心無託先生憮
然而笑曰余聞鱗介之物不達皋壤
之事毛羽之族豈識流浪之形類異
區分固其冝耳惟十性淵慱含生等
有二諦該深物我斯貫辯有也則九
道森然談空也則万像斯寂故般若
曰色卽薩婆若薩婆若卽色然色是
無知之頑質薩婆若諸佛之靈照論
有居然無別言無一而莫異極矣哉
極矣哉老氏之虛無乃有外而
[33-0354a]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三十六張典
玄不礙於器象何緣假之可除卽色
而冥乎法性則境智而俱寂般若曰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維摩曰但
除其病而不除法信哉此道歰可逮
乎故能拯溺俗於沈流拔幽根於重
刧遠開三乘之津廣闢天人之路夫
大士建行以檀度爲先摽牓宗極以
塔寺爲首施而有報匪成虛費惠而
有德豈日空爲且精微稍薄華侈漸
興失在物懷何關聖慮故崇軒王璽
非堯舜之心翠居麗食豈釋迦之意
今大周馭宇淳風遐被振道綱於六
合布德網於八荒川無扣浪之夫谷
無含難之士四民咸安其業百官各
盡其分嘉穀委於中田倉庫積而成
朽方將擊壤以頌太平皷腹而觀盛
化吾子何拘妄慮窮竭古人歎曰才
之爲難信矣孔門三千並海内翹秀
簡充四科數不盈十其中伯牛惡疾
回也夭極商也慳悋賜也貨殖求也
聚斂由也凶愎而舉世推載爲人倫
之宗欽尙高軌爲搢紳之表百代慕
其辵風千戴仰其景行至於沙門苦
[33-0354b]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三十七張典
相駮節蓋髮膚微嗣世人之所重而沙
門辵之如脫屣名位財色有情之所
滯而沙門視之如秕糠斯乃忍人所
不能忍去人所不能去可謂超世之津
染弘道之勝趣也錄其脫俗之誠足
消四事採其高尙之迹可報四恩況
優於此者乎夫崑山多玉尙有礫沙
浮水豐金寕無土石沙門之中禪禁
寔多不無五三缺於戒律正可以道
廢人不應以人廢道子何覩此遂替
釋教故經曰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
識不可見紂跖之蹤而忽堯孔之軌
覽調達之迹而忘妙德之風今當爲
子撮言其致三乘俱出生死而幽駕
大有淺深九流成明宇内冲賾寕無
惣別儒經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
生也旣云德本道高仁義之迹教之
由生墳典因之以弘然則同歸而殊
途一致而百慮孝慈爲捻子何惑焉
儒之爲統子何疑焉於是童子莞然
而悦日夫柏染之搆興乃知茅茨之
庂陋仰日月之彌高何丘陵之可匹
覩眞荃之遼廓覺世訓之爲近尋二
[33-0354c]
廣弘明集卷苐八苐三十八張典
經之實談悟三張之詭妄佛生西域
形儀罔覿教流東土得聽餘音然神
蹤曠遠理乖稱謂因果寂遼信絕名
言今以淺懷得聞高論銷疑散滯渙
若舂氷始如釋典茫茫該羅二諦儒
宗硌硌捻括九流信駭常談無得而
稱者矣僕誠不敏謹承嘉誨
廣弘明集卷第八
癸卯歲高麗圈分司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
[33-0355a]
廣弘明集卷第九典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辯惑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