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299a]
之三
遂古篇梁侍中江淹
歸心篇北齊光祿顏之推
七錄序梁處士阮孝緖
遂古篇梁侍中江淹
㒒嘗爲造化篇以學古制今觸類而
廣之復有此文兼象天問以遊思云爾
聞之遂古大火然兮水亦溟涬無涯辺
兮女媧練石補蒼天兮共工所觸不
周山兮河洛交戰寕深淵兮黃炎共
鬪涿鹿川兮女妓九子爲民先兮蚩
尤鑄兵幾千年兮十日並出堯之間
兮羿迺斃日事豈然兮常蛾奔月誰
所傳兮豐隆騎雲爲靈仙兮夏開乘
龍何因緣兮傳說託星安得宣兮夸
父鄧林義亦艱兮尋木千里烏易論
兮穆王周流徃復旋兮河宗王母可
與言兮靑鳥所解露誠靦兮五色玊石
出西偏兮崑崙之墟海北閒
宗周万二千兮山經古書乱編篇
[33-0299b]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二張典曷
兮郭釋有兩未精堅兮上有剛氣道
家言兮日月五星皆虛懸兮倒景去
地出雲煙兮九地之下如有天兮土
伯九約寕若先兮西方蓐收司金門
兮北極禺强爲常存兮帝之一女遊
湘沅兮霄明燭光尙焜煌兮太一司
命鬼之元兮山鬼國殤爲遊魂兮迦
維羅衞道最尊兮黃金之身誰能原
兮恒星不見頗可論兮其說彬炳多
聖言兮六合之内理常渾兮幽明詭
怪令智惽兮河啚洛書爲信然兮孔
甲豢龍古共傳兮禹時防風處隅山
兮舂秋長狄生何邊兮臨洮所見又
何緣兮蓬菜之水淺於前兮東海之
波爲乘田兮山崩邑淪寕幾千兮石
生土長必積年兮漢鑿昆明灰炭全
兮魏開濟渠螺蛘堅兮白日再中誰
使然兮北斗不見藏何閒兮建章鳯
闕神光連兮未央鍾虡生花鮮兮銅
爲兵器秦之前兮丈夫衣綵六國先
兮周時女子出世閒兮班君絲履遊
太山兮人鬼之際有隱淪兮四海之
外孰方圓兮沷沮肅愼東北邊兮長
[33-0299c]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三張典臂兩
面亦乘船兮東南倭國皆文身兮其
外黑齒次裸民兮侏儒三尺並爲鄰
兮西北丁零又烏孫兮車師月支種
類繁兮馬蹄之國若騰奔兮西南
烏弋及罽賓兮天竺于闐皆胡人兮
條支安息西海漘兮人迹所極至大
秦兮珊瑚明珠銅金銀兮琉璃馬腦
來雜陳兮車渠水精莫非眞兮雄黃
雌石出山垠兮靑白蓮花被水濱兮
宮殿樓觀並七珎兮窮陸溟海又有
民兮長股深目豈君臣方
及三身兮結胸反舌一臂人兮跂踵
交脛與羽民兮不死之國皆何因兮
茫茫造化理難循兮聖者不測况庸
倫兮筆墨之暇爲此文兮薄暮雷電
聊以忘憂又示君兮梁典云江淹
位豋金紫初淹年六歲能屬文爲詩
最長有遠識愛奇尙年二十以五經
授宋諸王待以客礼初年十三而孤貧
採薪養母以孝聞及梁朝六遷侍中
夢郭璞索五色筆淹與之自是爲文
不工人謂其才盡然以不得志故也
有集十卷深信天竺緣果之文
[33-0300a]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四張典余撿
其行事與傳同焉綴述佛理不多錄
其別篇知明賢之雅志耳家訓
歸心篇北齊光禄顏之推三世
之事信而有徵家業歸心勿輕慢也其
閒妙旨具諸經論不復於此少能讃
述但懼汝曹猶未牢固略重勸誘耳
原夫
四塵五陰剖折形有六舟三駕運載
群生万行歸空干門八善辯才智慧
豈徒七經百氏之慱哉明非堯舜周
孔老莊之所及也内外兩教本爲一
體漸極爲異深淺不同内典初門設
五種之禁與外書仁義禮智信五常符同仁
者不殺之禁也義者不盜之森也礼
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
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軍旅醼饗
刑罰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爲之節
使不淫濫耳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
迷也俗之
謗者大扺有五其一以世界外事及
神化无方爲迂誕也其二以吉区禍
福或未報
行業多不精純爲姦慝也其四
[33-0300b]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五張典
以縻費金寶减耗課役爲損國也其
五以縱有因緣而報善惡安能辛苦
今日之甲利益後世之乙乎乙乎爲
異人也今並釋之于下云
釋一日夫遥大之物寕可度量今人
所知莫若天地天爲精氣日爲陽精
月爲陰精星爲万物之精儒家所安
也星有墜落乃爲石矣精若是石不
可有光性又質重何所繫屬一星之
徑大者百里一宿首尾相去數万百
里之物數万相連闊狹縱斜常不盈
縮又星與日月光色同耳但以大小
爲其等差然而日月又當石耶石旣
牢密烏兎焉容石在氣中豈能獨運
日月星辰若皆是氣氣體輕浮當與
天合徃來環轉不得背違其閒遲疾
理寕一等何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
各有度數移動不圴寕當氣墮忽變
爲石地旣滓濁法應汶厚鑿土得泉
乃浮水上積水之下復有何物江河
百谷従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爲不溢
歸塘尾閭渫何所到沷焦之石何氣
所然潮汐去還誰所節度天漢懸指
[33-0300c]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六張典那不
散落水性就下何故上騰天地初開
便有星宿九州未劃列國未分翦疆
區野若爲躔次封建以來誰所制割
國有増減星无雇退灾祥禍福就中
不差懸象之大列星之夥何爲分野
止繫中國昴爲旄頭匈奴之次西胡
東夷彫題交趾獨棄之乎以此而求
迄無了者豈得以人事尋常抑必宇
宙之外乎
所信惟耳與目自此之外咸致疑焉
儒家說天自有數義或渾或蓋乍穹
乍安斗極所周筦維所屬若所親見
不容不同若所測量寕足依據何故
信凡人之臆說疑大聖之妙旨而欲
必无恒沙世界微塵數劫乎而鄒衍
亦有九州之談山中人不信有魚大
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漢武
不信弦膠魏文不信火布胡人見錦
不信有蟲食樹吐絲所成昔在江南
不信有千人氈悵及來河北不信有
二万石船皆實驗也世有呪師及諸
幻術猶能履火蹈刃種瓜移井焂忽
之閒千變万化人力所爲尙能
[33-0301a]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七張典大如
此何妨神通惑應不可思量千里
寶幢百由旬座化成淨土踊出妙塔
平釋
二曰夫信謗之興有如影響耳聞眼
見其事巳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惑
時儻差簡終難獲報耳善惡之行過
褔所歸九流百氏皆同此論豈獨釋
典爲虛妄乎項託顏回之短折伯夷
原憲之涷餧盜跖莊蹻之褔壽齊景
桓魋之富强若引之先業冀以後生
更爲實耳如以行善而偶鍾禍報爲
惡而儻値褔徴便可怨尤卽爲欺詭
則亦堯舜之云虛周孔之不實也又
安所依信而立身乎釋
三曰開闢巳來不善人多而善人少
何由恚責其精潔乎見有名僧高行
棄而不說若覩凡猥流俗便生非毁
且學者之不勤豈教者之爲過俗僧
之學經律何異士人之學詩礼詩礼
之教格朝廷之士略无全行者經律之
禁格出家之輩而獨責无犯哉且闕
養乎其於戒行自當有犯一被法服
[33-0301b]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八張典
巳墮僧數歲中所計齋講誦持比諸
白衣猶不啻山海也
擇四日内教多途出家自是其一法
耳若能誠孝在心仁惠爲本湏達流
水不必剔落髦髮豈令罄幷田而起
塔廟窮編戶以爲僧尼也皆由爲政
不能節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穡
无業之僧空圈賦筭非大覺之本旨
也抑又論之求道者身計也惜費者
圈謀也身計國謀不可雨遂誠臣徇
主而棄親孝子安家而忘國各有行
也儒有不屈王侯高尙其事隱有衰
王辭相避世山林安可計其賦役以
爲罪人也若能皆化黔首悉入道塲
如妙樂之世儴佉之國則有自然秔
米无盡寶藏安求田蠶之利乎
釋五曰形體雖死精神猶存人生在
世望於後身似不連屬及其歿後則
與前身猶老少朝夕耳世有魂神示
見夢想或降僮妄或惑妻孥求索飮
食徴湏褔祐亦爲不少矣今人貧賤
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德以此
而論可不爲之作地乎夫有子孫自
[33-0301c]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九張典
憐是天地閒一蒼生耳何預身事而
乃愛護辵以基趾况於巳之神爽頓
欲棄之乎故雨踈得其一隅累代詠
而彌光
矣凡夫曚蔽不見未來故言彼生與
今生非一體耳若有天眼鑑其念念隨
滅生生不斷豈可不怖畏耶又君子
處世貴能克己復礼濟時益物治家
者欲一家之慶治國者欲一國之良
㒒妄臣民與身竟何親也而爲其勤
苦
一人修道濟度幾許蒼生免脫幾身
罪累辛熟思
之人生居世湏顧俗計樹立門戶不
得悉棄妻子一皆出家但當兼修行
業留心讀誦以爲來世資糧人身難
得勿虛過
也七錄序梁處士阮孝
緖日月貞明匪光景不能垂照嵩華
載育非風雲无以懸惑大聖挺生應
期命世所以匡濟風俗矯正彝倫非
夫丘索墳典詩書礼樂何以成穆穆
之功致蕩蕩之化也哉故鴻荒道喪
帝
[33-0302a]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十張典
昊興其友畫結繩義隱皇頡肇其文
字自斯以徃沿襲異冝功成治定各
有方冊正宗旣殄樂崩礼壞先聖之
法有若綴旒故仲尼歎曰大道之行
也與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
夫有志以爲古文猶好也故自衛反
曾始立索王於是刪詩書定礼樂列
五始於舂秋興十翼於易道夫子旣
亡微言殆絕七十竝喪大義遂乖逮
乎戰國俗殊政異百家競起九流㸦
作嬴正疾之故有坑焚之禍至漢惠
四年始除挾書之律其後外有太常
太史慱士之藏内有延閣廣内秘室
之府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至孝
成之世頗有亡逸乃使謁者陳農求
辵書於天下光禄大夫劉向及子伋
歆等讎挍篇稓毎一篇巳輒錄而奏
之會向亡哀帝使歆嗣其前業乃従
溫室中書於天禄閣上歆遂捻括羣
篇奏其七略及後漢蘭臺猶爲書
部又於東觀及仁壽闥撰集新記挍
書卽班固傳毅並典秘稓固乃因七
略之辭爲漢
[33-0302b]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十一張典
者袁山松亦錄在其書魏晉之世文
籍逾廣皆藏在秘書中外三閣魏秘
書卽鄫默刪定舊文時之論者謂
爲失紫有別晉領秘書監荀勖因魏
中經更著新簿雖分爲十有餘卷而
捻以四部別之惠懷之乱其書略盡
江左草創十不一存後雖鳩集淆乱
以甚及著作佐郞李充始加刪正因
荀勗舊簿四部之法而換其乙丙之
書沒略衆篇之名捻以甲乙爲次自
時厥後世相袓述宋秘書監謝靈運
丞王儉齊秘書丞王亮監謝胐等並
有新進更撰目錄爲七志其中朝辵
書収集稍廣然所亡者猶太羊焉
齊末兵火延及秘閣有梁之初缺亡
甚衆爰命秘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
於文德殿内別藏衆書使學士劉孝
標等重加搜進乃分數術之文更爲
一部使奉朝請袓晅撰其名錄其
尙書閣内別藏經史雜書華林園又
集釋氏經論自江左篇章之盛未有
踰於當今者也孝緖少愛墳籍長而
弗倦臥病閑居傍无塵雜晨光纔啓
[33-0302c]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十二張典了緗
襄巳散霄漏旣分緣袠方掩猶不能
窮究流略探盡秘奧毎披錄内省多
有缺然其辵隱記頗好搜集凡自宋
齊以來王公搢紳之館苟蓄聚墳稓
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見若聞
挍之官目多所辵漏遂捻集衆家更
爲新錄其方内經記至于術技合爲
五錄謂之内篇方外佛道各爲一錄
謂之外篇凡爲錄有七故名七錄昔司
馬子長記數千年事先哲愍其勤雖
復稱爲良史猶有捃拾之責况捻括
羣書四
才愧踈通學慙慱達靡班嗣之賜書
微黃香之東觀儻欲尋撿内寡卷軸
如有疑滯傍無沃啓其爲紕繆不亦
多乎將恐後之罪子者豈不在於斯
錄如有刊正請俟君子昔劉向挍書
輒爲一錄論其指歸辦其譌謬隨竟
奏上皆載在本書時又別集衆錄謂
之別錄卽今之別錄是也子歆探其
指要著爲七略其一篇卽六篇之捻
最故以撮略爲名次六藝略次諸子
略次詩賦略次兵書略次數術略
[33-0303a]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十三張典仁次
方技略王儉七志改六藝爲經典次
諸子次諸賦爲文翰次兵爲軍書次
數術爲陰陽次方技爲術藝以向歆
雖云七略實有六倐故立圖譜一志
以全七限其外又條七略及漢藝文
志中經簿所闕之書幷方外之經佛
經道經各爲一錄雖繼七志之後而
不在其數今所撰七錄斟酌王劉王
以六藝之稱不足摽榜經目改爲經典
今則従之故序經典錄爲内篇第一劉
王竝以衆史合子舂秋劉氏之世史
書其寡附見舂秋誠得其例今衆家
記傳倍於經典猶従此志實爲繁蕪
且七略詩賦不従六藝諸部蓋由其
書旣多所以別爲一略今依擬斯例
分出衆史序記傳錄爲内篇第二諸
子之稱劉王並同又劉有兵書略王
以兵字淺薄軍言深廣故改兵爲軍
竊謂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
言斯則武事之捻名也所以還改軍
従兵兵書旣少不足別錄今附千子捻
以子兵爲稱故序子兵錄爲内篇第
三王以詩賦
[33-0303b]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十四張典
爲文翰竊以傾世文詞捻謂之集變
翰爲集於名尤顯故序文集錄爲内
篇第四王以數術之稱有繁雜之嫌
改爲陰陽方技之言事无典據又改
爲藝術竊以陰陽偏有所繫不如數
術之該通術藝則濫六藝與數術不
逮方技之要顯故還依劉氏各守本
名但房中神仙旣入仙道醫經經方
不足別創故合術技之稱以名一錄
爲内篇第五王氏圖譜一志劉略所
无劉數術中雖有歷譜而與今譜有
異竊以圖畫之篇冝従所圖爲部故
隨其名題各附本錄譜旣注記之類
冝與史體相參故載子記傳之末自
斯以上皆内篇也
釋氏之教實被中土講說諷味方軌
孔籍王氏雖載干篇而不在志限卽
理求事未是所安故序佛法錄爲外
篇第一仙道之書由來尙矣劉氏神
仙陳於方技之末王氏道經書於七
志之外今合序仙道錄爲外篇第二
王旣先道而後佛今則先佛而後道蓋
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淺深也凡
[33-0303c]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十五張典
内外二篇合爲七錄天下之辵書秘
記庶幾窮於是矣
有梁普通四年歲惟單閼仲舂十有
七日於建康禁中里宅始述此書通
人平原劉杳従余遊因說其事香有
志積久未獲操筆聞余巳先著鞭欣
然會意凡所抄集盡以相與廣其聞
見實有力焉斯亦康成之於傳釋盡
歸子順之書也
古今書最
七略書三十八種六百三家一万
三千二
五百七十二家亡三十一家存
漢書藝文志書三十八種五百九
十六家一万三千三百六十九卷
五百五十二家亡四十四家存
袁山松後漢藝文志書
八十七家亡
晉中經簿四部書一千八百八十
五部二万九百三十五卷
其中十六卷佛經書簿少二卷不
詳所載多少
一千一百一十九部亡
[33-0304a]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十六張典笑
七百六十六部存
晉元帝書目四部三百五帙三千
一十四卷
晉義凞四年秘閣四部目錄
宋元嘉八年秘閣四部目錄一千
五百六十四帙一万四千五百八十
二卷五十五怢四百三十八卷佛經也
宋元徽元年秘閣四部書目錄二
千二十帙一万五千七十四卷
齊永明元年秘閣四部目錄五千
新足合二千三百三十二帙一万
八千一十卷
梁天鑑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術
數書目錄合二千九百六十八帙二
万三千一百六卷秘書丞殷鈞撰秘閣四部書少於文
德書故不錄其數也
新集七錄内外篇圖書凡五十五
部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八千五百
四十七帙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六
卷六千七十八種八千二百八十四帙四万二千六百二十四卷經書二百三
種二百六十三帙八百七十九卷圖符
内篇五錄四十六部三千四百五
十三種五千四百九十三帙三万
[33-0304b]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十七張典徐七
千九百八十
六帙三万七千一百八卷經書一百三十五種一百八十七帙七百七十五卷圖也外
篇二錄九部二千八百三十五種
三千五十四帙六千五百三十八
卷二千七百五十九種二千九百七十八帙六千四百三十四卷
經書七十八衭一百四卷符七
錄目錄經典錄内篇一易
部本四種九十六帙五百九十卷尙
書部二十七種二十八帙一百九
十卷詩
部五十二種六十一帙三百九十
八卷禮
部一百四十種二百一十一帙一
千五百七十卷樂
部五種五帙二十五卷舂
秋部一百一十一種一百三十九
帙一千一百五十三卷論
語部五十一種五十二帙四百一
十六卷孝
經部五十九種五十九帙一百四
十四卷小
學部七十二種七十二帙三百一
十三卷
[33-0304c]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十八張典
右九部五百九十一種七百一十
帙四千七百一卷
記傳錄内篇二
國史部二百一十六種五百九帙
四千五百九十六卷
注歷部五十九種一百六十七帙
一千二百二十一卷
舊事部八十七種一百二十七
帙一千三十八卷
職官部八十一種一百四帙八百一卷
儀典部八十種二百五十帙二千
二百五十六卷
法制部四十七種九十五帙八百
八十六卷
僞史部二十六種二十七帙一百
六十一卷
雜傳部二百四十一種二百八
十九帙一千四百四十六
鬼神部二十九種三十四帙二百五卷
土地部七十三種一百七十一帙八
百六十九卷
譜狀部四十三種四百二十三帙
一千六十四卷
[33-0305a]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十九張典
簿錄部三十六種六十二帙三
百四十八卷
右十二部一千二十種二千二百
四十八帙一万四千八百八十八卷
子兵錄内篇三
儒部六十六種七十五帙六百
三十卷
道部六十九種七十六帙四百三
十一卷
陰陽部一種一帙一卷
法部十三種十五帙一百一十八卷
名部九種九帙二十三卷
黑部四種四帙一十卷
縱撗部二種二帙五卷
雜部五十七種二百九十七帙二
千三百三十八卷
農部一種一帙三卷
小說部十種十二帙六十三卷
兵部五十八種六十一帙二百四
十五卷
右一十一部二百九十種五百五十
帙三千八百九十四卷
文集錄内篇四
[33-0305b]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二十張典和
楚辭部五種五帙二十七卷
別集部七百六十八種八百五十
八帙六千四百九十七卷
捻集部十六種六十四帙六百四
十九卷
雜文部二百七十三種四百五十一
帙三千五百八十七卷
右四部一千四十二種一千三百七
十五帙一万七百五十五卷
術技錄内篇五
二十八卷
緯讖部三十二種四十七帙二百
五十四卷
曆筭部五十種五十帙二百一
十九卷
五行部八十四種九十三帙六百
一十五卷
卜筮部五十種六十帙三百九十卷
雜占部十七種十七帙四十五卷
刑法部四十七種六十一帙三百
七卷
醫經部八種八帙五十卷
[33-0305c]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二十一張典文經
方部一百四十種一百八十帙千
二百五十九卷雜
藝部十五種十八帙六十六卷右
十部五百五種六百六帙三千七百
三十六卷佛
法錄三卷外篇一戒
律部七卜一種八十八帙三百三
十九卷禪
定部一百四種一百八帙一百七
十六卷智
慧部二千七十七種二千一百九
十帙三千六百七十七卷疑
似部四十六種四十六帙六十卷論
記部一百一十二種一百六十四
帙一千一百五十八卷右
五部二千四百一十種二千五百九
十五帙五千四百卷仙
道錄外篇二經
戒部二百九十種三百一十八帙
八百二十八卷服
餌部四十八種五十二帙一百六
十七卷房
中部十三種十三帙三十八卷
[33-0306a]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二十二張
典符圖部七十種七十六帙一百三
卷右四部四百二十五種四百五十
九帙一千一百三十八
卷
史刪繁十四帙一百三十五卷序錄一卷高隱傳
一帙十卷序例一卷古今世代錄
一帙七卷七錄一帙一
十一卷雜文一帙十
卷聲緯一帙十
卷右七種二十
一帙一百八十一卷阮孝緖撰不足編
諸前錄而載於此孝緖陳留人
宋中領軍歆之曾孫袓慧眞臨賀太
守父彥太尉従事中卽孝緖年十三
略通五經大義隨父爲湘洲行事不
書南紙以成父之清年十六丁艱終
喪不服綿纊雖蔬食有味卽吐之在
鍾山聽講母王氏忍有疾孝緖於講
座心驚而反合藥湏生人蔘自採於
鍾山高嶺經日不値忽有鹿在前行
心恠之至鹿息處果有人蔘母疾
卽愈齊尙書令王晏通家權貴來候
之傳呼甚寵孝緖惡
[33-0306b]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二十三張典
南之穿離而遁晏有所辵拒而不納
甞食醤而美問之乃王家所送遂命
覆醢及晏被誅以非黨獲免常以鹿
林爲精舎環以林池杜絕交好少得見
者御史中丞任昉欲造之而不敢進
睨鹿林謂其兄履曰其室則邇其人
甚遠太中大夫殷芸贈以詩任昉止
之曰趣舎苟異何用相干於是朝貴
絕於造請惟與裴貞子爲交貞子卽子野之謚
天監十二年秘書監傳昭薦焉並
不到天子以爲苟立虛名以要顯譽
自是不復徴騁故何胤孝緖並得遂
其高志南平元衰謂履曰昔君大父
舉不以來遊取累賢弟獨執其志何
也孝緖曰若
夫騄驥哉王作二闇及性情義並以
示之請爲潤色世袓著忠臣傳集釋
氏碑銘丹陽尹錄姸神記並先簡居
士然後施行鄱陽忠烈王孝緖姉夫也
王及諸子歲時致饋一无所受嘗自
筮死期云與劉著作同年是秋劉香
卒孝緖睨曰吾其幾何數旬果亡年
五十八皇太子遣使吊祭賵贈甚渥
子
[33-0306c]
廣弘明集卷第三第二十四張典
恕追述先志固辭不受門人謚曰文
貞處士
孝緖慱極羣書無一不善精力强記
學者所宗著七錄削繁等諸書一百
八十一卷並行於世編次佛道以爲方
外之篇起於此矣
廣弘明集卷第三
癸卯歲高麗圈分司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
[33-0307a]
廣弘明集卷第四典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歸正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