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18 尚書精義-宋-黃倫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精義卷五      宋 黄倫 撰
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臯陶謨益稷
 無垢曰臯陶言克艱之意以矢謨大禹行克艱之說
 以成功舜何為哉恭己南面優㳺無為垂衣廟堂之
 上各因其所長而稱薦慰安之豈有私意哉使陳謨
 者成功者各安心肆意展盡四體悉行其所學以恵
 天下四海焉
[005-1b]
 張氏曰謀之已定謂之謨興事造業謂之功謨者坐
 而論道之事功者作而行之之事也作而行之非所
 以命禹故其名篇則謂之大禹謨雖然臯陶以謨則
 其絶徳在謨者也禹以功則其絶徳在功者也此經
 所以於臯陶言謨於禹言功各以其尤大者而稱之
 也有謨矣然後有功故經先言臯陶矢厥謨然後言
 禹成厥功以謨對功則臯陶之謨固不若禹功之大
 此篇之序所以先大禹而後臯陶
[005-2a]
大禹謨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張氏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者體
 道之大以配乎天地故其見於事業所以為大禹之
 所謂大者蓋禹以功而王其業之所以大故也文命
 禹之號也以其有以賁飾於事故謂之文以其有以
 號令於下故謂之命禹之所以為王者在此而已故
 其號所以因之者也敷于四海則為下為民是也祗
[005-2b]
 承于帝則為上為徳是也下有以敷于四海則恵澤
 之施溥矣上有以祗承于帝則欽順之道盡矣
 蕭氏曰舜之事皆同乎堯故曰重華協于帝禹之事
 則有異乎舜故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文則非
 獨為之華而命則䖏之在我事雖有所不合而意則
 祗承之也有以文命稱禹者猶放勲之於堯也
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徳
 無垢曰克艱之義其大矣乎以此處心則不欺暗室
[005-3a]
 不愧屋漏以此處身則言無可擇行無過舉以此治
 家則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以此治國治天下則
 事察其微㡬戒於早臨兆民若馭六馬見宴安若嗜
 鴆毒其敢輕乎君以克艱待臣下臣以克艱事君父
 各在警戒修省之地其誠心相感實徳交孚此風一
 行黎民自然樂於趨善矣夫民敏徳之㡬非在他也
 仍在乎君臣克艱之際耳使君克艱於上臣克艱於
 下則事不敢忽義不敢違思慮反覆號令叅審凡有
[005-3b]
 施為無不當於人心合於公論民之從之也若走下
 之水傳命之郵此自然之理也
 黄氏曰古之人君以任天下為憂而後世以得天下
 為樂古之人臣以事君為憂而後世以得君為樂憂
 之則必知其難矣可憂而樂焉則易易則慢慢則弛
 此天下所以多亂也歟孔子曰人之言曰為君難為
 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㡬乎一言而興邦乎夫
 子謂知為君之難可以興邦則知為臣之不易可以
[005-4a]
 興邦矣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稽于
衆舍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
 無垢曰虚心屈已故善言日聞賢者日進四方萬里
 之逺民情之細㣲物態之變故利害是非千百年之
 禍福皆皎然在於几席之間矣此萬邦所以咸寧也
 其克艱之狀如何不敢獨斷而考於衆謀不敢自是
 而舍己從人不敢自安而矜憐無告之窮民不敢自
[005-4b]
 髙而禮遇天下之寒士合此四事以觀堯之心每見
 其兢業憂懼若危亡之立至而禍患之必來也凡禹
 之所言他人所憚者堯皆身親而心安之此所以言
 惟帝時克也惟舜處於克艱之地故深肯禹之言又
 深見堯克艱之心而能形容此數語也
 髙氏郢曰衆心成城衆口鑠金則輿人之誦不可輕
 故書曰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易曰聖人感人心而
 天下和平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矣此言王者將有
[005-5a]
 為也將有行也必稽于衆而順乎人則自然之福不
 求而自至未然之禍不除而自絶矣
 陳氏曰克能也稽于衆舍己從人此聴言之事也不
 虐無告不廢困窮此逮下之事也衆言皆稽之况嘉
 言乎困窮猶不廢之况大禹乎然聴言逮下堯之能
 事也舜敢廢之乎
益曰都帝徳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
四海為天下君
[005-5b]
 無垢曰廣者大也運者行而不止也堯徳廣大行而
 不止此所以行於克艱之中而不急廹又以聖神武
 文行於克艱之中而不拘攣出入闔闢何所不可豈
 以為克艱而反急廹拘攣哉即形而下造形而上兹
 其所以為堯歟然則欲求廣運聖神武文者不求之
 他求之克艱足矣
 張氏曰廣言堯徳之體運言堯徳之用其大無疆而
 所施者博徳之廣也其動不息而所行者疾徳之運
[005-6a]
 也堯有廣運之徳入與道俱則為乃聖乃神出與事
 顯則為乃武乃文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
 之謂神聖而後神道之序也戡定禍亂而為武經天
 緯地而為文武而後文者事之序也堯有聖神武文
 之徳此皇天之所以眷命而使之奄有四海為天下
 君宜矣四海逺矣非有徳者不能奄而有之天下大
 矣非有徳者不能君而臨之謂之奄不特有之而已
 至於為天下君又見其出命以尹衆者也
[005-6b]
禹曰恵廸吉從逆凶惟影響
 無垢曰順於道理者吉則隨之非道理之外又有吉
 也當其順於道理時此即吉也此古之論福者曰百
 順之名也且謂體信而達義者謂之百順而詩人指
 葛藟纍之謂之福履其禹之意歟然而禹於益之意
 外又立從逆凶之説以發明之此亦禹始終于克艱
 之意也夫從逆即是凶不必謂逆之外别有凶也昔
 燕王旦謀反日深變怪愈至如大風折木鼠舞端門
[005-7a]
 失火城樓此怪非自外來也即旦惡逆之心凝結成
 象耳豈自外來哉此君子所以戒謹乎其所不睹恐
 懼乎其所不聞而不愧屋漏不欺暗室誠諸中形諸
 外此理之自然者也如影之隨形響之隨聲影即形
 也豈形之外復有影乎響即聲也豈響之外復有聲
 乎禹是以知吉即恵廸凶即從逆非於順道之外别
 有吉從逆之外别有凶禹之此意以謂使吉在道外
 則福可邀使凶在逆外則禍可避如此則異端得志
[005-7b]
 而吾道衰矣不可不謹於此矣
 張氏曰恵迪者順道之謂也故天命之以吉反是而
 従逆則凶矣夫順逆之理吉凶之報至於不旋踵而
 至而無毫髮之差如影之於形曲直長短因之而已
 如響之於聲洪纎髙下應之而已所謂如影響者其
 報應之騐也
益曰吁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遊于逸罔淫于樂
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熈罔違道以干
[005-8a]
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従己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無垢曰虞度也謂於未可億度以前未然未形早為
 警戒也夫身欲逸心欲樂此天下萬世同情也逸不
 已必至於蕩樂不已必至於淫使舜在畎畝時與木
 石俱與鹿豕逰與頑嚚傲弟處何俟於益之進戒今
 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耳目與昔時異事㡬與昔時異
 處於逸樂之地而不見憂患之侵其習己慣其㡬己
 熟己逸而又求逸得無蕩乎已樂而又求樂得無淫
[005-8b]
 乎益之歎息而警懼蓋謂此也 又曰大抵人心有
 三事可行則行可止則止既非可行又非可止則為
 疑矣守法度可行則行也故能任賢不貳罔逰於逸
 罔淫于樂可止則止也故能去邪不疑疑於可行而
 又不敢行疑于可止而又不敢止此疑也乃蕩淫之
 漸而失法度之㡬也蓄之于心終必害道斷然斥去
 苐據可行可止明白光輝者而行止之如此則吾心
 之所嚮無不髙明光大矣此百志所以熈也然而行
[005-9a]
 不可急也當循序而行之行之太急則違道以干譽
 矣如徳宗早嵗用崔祐甫杖邵光超行之太急事不
 終乆晚嵗乃任盧杞而黜陸贄是其始時特違道以
 干譽耳違道即不循序而太急也止亦不可急也當
 循序而止之止之太急則咈百姓以従己之欲矣如
 梁武帝初年捨身養菜以率士民無不従風而靡晚
 嵗乃信朱异而任侯景是其始時特咈百姓以従己
 之欲耳咈百姓則不循序而太急也夫天理自然豈
[005-9b]
 可以私智亂之法度乃先聖之法度是天理也非私
 智也或行或止皆當循之儻出于法度之外而増損
 一毫非干譽即従欲耳
 史氏曰得民心難失民心易得失之原不過道與欲
 而已矣蓋道出於天下之公共欲本一人之私情違
 道者干百姓之譽而終不可得専欲者咈百姓之情
 而有所不顧道衰而欲勝民心之不失者未之有也
  又曰何謂道仁義禮樂歸於大中至正者是也何
[005-10a]
 謂欲聲色貨利流於放僻邪侈者是也
 張氏曰法度者先王所賴以為治也在我者有法則
 下斯守法矣在我者有度則人皆謹度矣法度一失
 則綱紀以之大壊法度其可失者哉
禹曰於帝念哉徳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榖惟
修正徳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
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壊
 無垢曰夫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㑹五行
[005-10b]
 之秀氣凝聚而生者也然而有常産者有常心無常
 産者無常心顧上所以養之如何耳養如農夫之養
 禾慈母之養赤子不惰以失莭不急以助長滋以膏
 液時其渇飢去螟螣之害適寒煖之宜然後暢茂秀
 發光明碩大千倉萬箱五常百行以享終嵗之飽而
 為克家之子焉養民亦猶是也水火金木土榖以遂
 其日用之急正徳利用厚生以安其天與之性先富
 後教不失其序發揚感興不失其和進勤勞而黜怠
[005-11a]
 惰勉辛勤而去康樂此戒之用休也宅不毛者有里
 布田不耕者出屋粟兕觥以辱之撻罰以恥之董之
 用威也歌載芟之詩詠良耜之頌沐浴膏澤歌詠勤
 苦使樂其事而忘其勞此勸之以九歌也夫於艱難
 之中而自有一時之適使之樂以感發而忘其辛苦
 此長乆之道也 又曰顧大禹當日之意以謂正徳
 以正其心利用以致其用厚生以樂其生此所以養
 之也如人主不荒於酒色不盤於遊畋此正徳以養
[005-11b]
 之也法度如江河之有隄防號令如風雷之能鼓舞
 此利用以養之也孔穎達謂薄征徭輕賦税不奪農
 時使民生計有餘衣食豐足以謂厚生以養之理或
 然矣
 林氏希曰已能成人然後以成於人成人者可與謀
 道成於人者可與謀教此正徳之所以先也徳孰為
 大善政為大政孰為大養民為大此則利用厚生所
 以次也是之謂三事人非天則不得其生非地不得
[005-12a]
 其養非聖人不得其所以為人是故聖人因天下之
 材立天下之道屬乎天者則修之屬乎人者則和之
 修之故成萬物之體和之故蔵萬物之用夫是謂之
 有功有功則有敘天覆其徳地載其利而民卒不知
 所以然之者則亦歌之而已矣 又曰當斯時也六
 府修三事和而九歌應之然禹猶務勸其君以致於
 勿壊則凡修之利不足加於世和之道不足徧於物
 雖有舜禹且不能以使之歌也况不為舜禹者乎
[005-12b]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張氏曰地平者水土之平也天成者四時之成也原
 隰至於底績萊夷可以作牧則地平可知東作西成
 不失其序南訛朔易不乖其次則天成可知横流之
 初天下無適而非水民之昏墊不得平土而居之則
 地未平矣地未平則天何自而成哉此所以先言地
 平而後言天成也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於勤汝惟
[005-13a]
不怠總朕師
 張氏曰記曰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頥耄言乎其
 昬也期者指是以為期也期則當頥以養之之時舜
 生三十徴庸三十在位其宅帝位又至於三十有三
 載此所謂耄期之年也耄則昬矣昬則不可以有為
 期則養之時也養則不可以有為此舜之所以倦於
 勤夫天下之事日出而無窮惟孜孜克勤然後足以
 有濟今也耄期而倦於勤此所以欲遜位於禹而使
[005-13b]
 之總師也嘗觀禹之治水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
 入舜嘗稱其克勤於邦則禹之不怠可知矣惟不怠
 然後可以總朕師
禹曰朕徳罔克民不依臯陶邁種徳徳乃降黎民懐之
 無垢曰夫臯陶刑官也朝夕所論者禦戎夷與夫治
 冦賊姦宄五刑五流五宅三就三居之事小則墨劓
 大則大辟又其大則陳之原野之刑爾何以知其為
 邁種徳哉非深知臯陶之所存其誰能於刑見其為
[005-14a]
 徳耶余觀寒朗徐有功傳見其於告變謀反事使人
 主怒不得行威不能慴至濵於死而不懼孶孶以人
 命為重而不顧一身之死生舜大聖眀雖當時固無
 寃枉之獄然於有罪者想見臯陶以身體之時其飢
 渇審其寒暑不使一毫之寃意外之苦其脱免無罪
 辨析難眀固已出人意外至其就刑而赴死者亦矜
 憐撫恤傷痛嗟咨悼其失路而憫其無知使悔過於
 無形而修身於將來者又不可勝數也
[005-14b]
 顔氏曰舜之將禪禹也禹遜以臯陶夫禹之所遜者
 必衆賢之優也而臯陶之所以優於衆人者何耶天
 下固有以徳而懐人者矣未有以刑而能懐人者也
 此臯陶之所以優也
帝念哉念兹在兹釋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
惟帝念功
 無垢曰夫操則存舍則亡此人之心也操之則為徳
 舍之則為欲矣念兹者操之也在兹者操其存也念
[005-15a]
 念既乆徳機愈熟徳本愈深雖舍之亦不亡也釋兹
 者舍之也在兹者不亡也種徳至於舍之而不亡則
 徳逺而大夫既逺而大不能自已雖無意於此徳然
 發於聲音言語者亦自然無非徳也故曰名言兹在
 兹至其未發於聲音語言而動於念慮者亦無非此
 徳也故曰允出兹在兹至此則人與徳相忘矣原其
 本初特念之一字而已所以又指舜曰惟帝念功以
 言念之功如此也 又曰孔子十五而志於學志念
[005-15b]
 也至於立至於不惑至於知天命至於耳順皆念兹
 在兹也至於従心不踰矩此釋兹在兹也豈特孔子
 傳説告髙宗曰允懐於兹念終始典於學念兹在兹
 也日厥徳修罔覺釋兹在兹也聖賢相傳無非此念
 其可忽哉
 張氏曰思而不忘謂之念存而察之謂之在念兹在
 兹者念此人則當察此人而有可念之道也釋而廢
 則不念矣釋兹在兹者釋此人則亦察此人而有不
[005-16a]
 可忘之理也念兹而不在兹則所念者未必有功釋
 兹而不在兹則所釋者未必有罪也名言茲在茲者
 名其人言其事所名之人未必果賢也所言之事未
 必果是也故當察此人之賢否此事之是非然後可
 以名言之矣允出茲在茲者信出於此道然此道未
 必皆可必當察此道之可否然後可以允出之矣禹
 以為臯陶在所當念不在所當釋也名其人則臯陶
 之賢在所可名矣言其事則臯陶之行在所可言矣
[005-16b]
 允出於禪位則臯陶在所當禪不在所當廢矣故終
 之曰惟帝念功蓋亦以臯陶之功非所可忘也
帝曰臯陶惟茲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於五刑以
弼五教期於予治刑期於無刑民協於中時乃功懋哉
 無垢曰夫臣庶所以犯刑者則以其心不正也不正
 之念起於㣲芒長於芽蘖儻或縱之蕩如狂瀾不可
 收拾至於為冦賊姦宄而不知恥矣聖人憂之故設
 為五刑小有墨劓大有大辟或刑於朝或刑於市又
[005-17a]
 其大有陳之原野者使見之者驚聞之者沮所以折
 天下不正之念而使銷殞於無刑之間也豈好殺人
 也哉今舜之臣庶其心皆正至無有一毫邪念犯舜
 之正者夫臣庶之心正何與於舜而謂乃舜之正哉
 蓋舜與天下通為一體者也使天下臣庶有一邪念
 犯其心之正者即犯舜之正也然則臣庶不以邪犯
 正是誰之力哉乃臯陶明五刑之功也明五刑於此
 則臣庶知邪念不收必墮刑獄皆儆戒檢察而不敢
[005-17b]
 放肆如此則邪念消殞矣邪念消殞自然歸於仁義
 禮智信之中而識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用矣
 以弼五教夫復何疑臯陶之明刑果何為哉期於舜
 之天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大治也豈好殺人哉
 期天下無一人犯法而後己使天下無一人犯法則
 天下之心皆正可知矣其心既正不待教令不煩鞭
 朴措心積慮自然合於中道矣
 史氏曰任法者不若責之以人任人者不若勉之以
[005-18a]
 功以舜為君法不待於任以臯陶為臣功不待於勉
 然必區區為是者蓋治道之常有不可得而忽也夫
 五刑之設不獨待天下之有罪亦所以明天下之無
 罪自臯陶為士始至於弼教而終至於無刑皆豈任
 法之故耶始於大臣庶官罔干予正終於天下之民
 皆協於中則非任人有所不能也舍法而任人因人
 而有功為帝舜者其可不以是而勉之哉
臯陶曰帝徳罔愆臨下以簡御衆以寛罰弗及嗣賞延
[005-18b]
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
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徳洽於民心茲用不犯於有司
 無垢曰設法如江河使民易避下令如流水使民易
 従在下者不苦其煩處衆者不患其急罰止一身而
 不及嗣賞延於世非止其身過無大而不宥使人有
 自新之路故無小而不刑使人有謹獨之心罪疑惟
 輕無刻薄之態也功疑惟重有忠厚之風也求舜之
 處心與其殺不辜以勵威寧若失不經以取謗積此
[005-19a]
 數事深見舜好生之徳矣夫舉一好生之心則天下
 無不感動且如罰弗及嗣宥過無大罪疑惟輕每舉
 一事則天下皆起寛恕之心矣賞延於世功疑惟重
 每舉一事則天下皆起樂善之心矣一事尚然而况
 事事如此乎所以好生之徳漸漬優渥洽於民心民
 心皆為忠恕皆自樂善邪念消殞中正自生不犯有
 司夫何足怪
 史氏曰徳不失於中則政無徃不中政不外乎中則
[005-19b]
 民奚為而不中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
 乎不失之過不失之不及此徳之所以罔愆也簡之
 所臨寛之所御罰之所及賞之所延刑宥之小大功
 罪之輕重凡行之於政者自然無徃而不中矣是數
 者寧可失於不常不可殺於無辜忠厚之所寓權義
 之所立故也好生之徳洽民如此民奚為而不中哉
 東坡曰傳曰賞疑従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従去所以
 謹罰也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將殺人臯陶曰殺之三
[005-20a]
 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
 之寛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圯族既而曰
 試之何堯之不聴臯陶之殺人而従四岳之用鯀也
 然而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又曰可以賞可以無
 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
 仁不失為君子而過乎義則流而遂入於忍人仁可
 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鋸賞
 以爵禄是賞之道行於爵禄之所加不行於爵禄之
[005-20b]
 所不加刑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不施
 於刀鋸之所不及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禄
 不足以滿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
 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
 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
 至也
 余氏曰聖人勸善所欲也懲惡不得已也以所欲之
 心行不得已之政知其所以然也又其君臣相戒飭
[005-21a]
 之辭曰汝作士明於五刑以弼五教刑期於無刑而
 申之欽恤之言其不得已者亦所以弼教終必期於
 無刑而已矣其功罪疑者又非率然以意輕重之也
 蓋其君臣雖聖且賢不敢以神明自徳猶懐天下之
 疑故凡賞一功刑一罪公卿可士大夫可庶人可然
 後寘於爵位麗於刑辟衆之所疑者乃付輕重之議
 蓋舜臯陶善與天下之人同其好惡然耳
帝曰俾予従欲以治四方風動惟乃之休
[005-21b]
 無垢曰夫舜之欲何欲哉其所欲者臣庶不干予正
 民協於中爾今臯陶明刑弼教折邪心於無形起中
 正而有象五刑既明墨劓剕宫大辟閱實其罪使見
 者神驚聞者色沮四方震動不敢萌不正之心常若
 臯陶之明照燭於闇室屋漏無人之處而莫敢肆其
 邪焉惟乃之休豈曰虚語
 張氏曰無為而治者舜之所欲也然非臯陶明於五
 刑以弼五教則安従其所欲者乎雖然莫非教也有
[005-22a]
 可欲之欲有不可欲之欲従欲以治則可欲之欲也
 咈百姓以従已之欲則非可欲也此聖人所以不欲
 也聖人之治也神而已鼓之舞之莫見其為之之迹
 天下之民莫不披靡而従焉此之謂風動自非臯陶
 用刑之效安能至於是哉故曰惟乃之休休者以其
 有美道可以為人所依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