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18 尚書精義-宋-黃倫 (master)


[045-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精義卷四十五    宋 黄倫 撰
成王既伐東夷肅慎來賀王俾榮伯作賄肅慎之命
 無垢曰夫逺夷以善心來則人主當賞玩其心使其
 於尊親之義知所涵泳此亦長善之一端也賞玩其
 心當見於實幣帛所以實之也恐逺夷不足以知此
 意此成王所以俾榮伯作命也敷述此意非有道徳
 深究聖人用意處者不足以發揚之在庭之臣亦衆
[045-1b]
 矣而俾榮伯則榮伯之為人可知也
 東坡曰東夷淮夷也在周為東肅慎東北逺夷也
周公在豐將沒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於畢告周公作
亳姑
 無垢曰營洛之時大㑹四方諸侯而復子明辟以正
 君臣之義此古今臣子之大法也夫七年之攝政制
 禮作樂朝天下諸侯於明堂以此太平天下一旦兩
 手付與成王退而就臣子之列大㑹諸侯於洛時為
[045-2a]
 此盛舉周公平生大節無出於此故葬成周此周公
 之意以謂吾死亦不忘大節也其為天下萬世臣子
 之計亦已大矣 又曰自周公至周公作亳姑盖
 皆孔子序作書本意也然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乃
 葬於畢周公有死於大節之意成王有尊師重道之
 意各尊其所聞各行其所知其盛矣哉然而周公雖
 不獲葬成周不得盡見其死於大節之意孔子乃為
 序書明言其故使天下後世炯炯見周公之心焉是
[045-2b]
 不葬猶葬也使無孔子誰與發明此大義哉
 東坡曰畢有文武墓葬公於畢示不敢臣也亳姑蒲
 姑也周公告召公作將蒲姑至此并告已遷歟
周公既没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孔氏曰成周周之下都監成周者正是一邑宰爾而
 特命君陳大其事者成王重周公所營猶恐殷民有
 不服者故命君陳分居正東郊成周之邑
 無垢曰其曰分正則使分其善惡而正其是非善者
[045-3a]
 當世以為是而慕之惡者當世以為非而恥之畢公
 旌别淑慝表厥宅里蓋發端於此 又曰鄭氏以君
 陳為周公子也余考一篇中畧無此意然而以繼周
 公必當世大賢者何必周公子哉抑又有可歎者舜
 命九官一編已足而成王命君陳近數百言帝王煩
 簡可概見矣世之浮漓亦可概見矣吁可歎也
 陳氏曰鄭氏以君陳為周公之子或曰不然成王先
 命君陳而後命畢公畢公弼亮四世豈以周公之子
[045-3b]
 先四世之老臣哉然則君之命臣以先後為老壯固未
 必然至於以為周公之子其不然必矣周公命康叔
 曰乃丕顯考文王又曰乃穆考文王成王命蔡仲曰
 無若爾考之違王命父子之苖裔見於告戒之辭如
 是之審况周公叔父有大勲勞於成王今命其子以
 繼父事獨無懿親之語但曰昔周公師保萬民又曰
 爾式時周公之猷訓又曰爾𢎞周公丕訓若言他人
 然決無是理也君之命辭雖曰告戒亦兼以寵其存
[045-4a]
 没成王命㣲子且曰殷王元子曰乃祖成湯克齊聖
 廣淵安有命周公之子而不以父子之辭寵之哉
 張氏曰成周之東郊近於妹邦周公嘗遷頑民於此
 而親治其既没也命君陳而繼焉
君陳
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徳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命汝尹兹東郊敬哉
 無垢曰夫尹東郊頑民非細事也必須遴選其人今
[045-4b]
 東郊之民治之不可以急又不可以緩惟性温晏不
 言而飲人以和與人並立而使人化者乃可以治君
 陳令徳孝恭想見其為人矣夫孝恭之人居則氣貌
 温良行則政事和粹以此等人在頑民之上其有不
 令人意消者幾希然而有孝恭而不能用以此自律
 則可以此濟物則暗於幾務失於大體其不招侮而
 召辱者寡矣君陳乃能用孝以友於兄弟又能用孝
 而施於有政則其紬繹事幾調燮乖戾胸中自有造
[045-5a]
 化矣以此治頑民必有可觀者 又曰孝恭之人日
 在敬中往來今成王又戒之以敬者何也嗚呼人之
 難保也甚矣惟聖罔念作狂聖而罔念猶作狂夫况
 未至於聖者可不戒乎舜自匹夫而為天子其道著
 聞亦已舊矣年餘九十而益方戒之以罔淫於逸罔
 遊於樂聖其可罔念乎
 林氏曰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百行
[045-5b]
 之始莫大於孝在家則友于兄弟在邦則克施有政
 孝之施於政也愛敬而已蓋王者愛敬盡於事親而
 徳教可以加乎四海然則施之有政有政者又豈難
 哉當周公既没之後命君陳分政之初其所以命之
 無他語而惟及於孝友令徳者何哉當使君陳念兹
 在兹無替前人之遺訓無墜大臣之美化使其終始
 惟一前後協同收其治功繼其成烈卒至於永永無
 窮斯可矣宜乎成王命之之辭丁寧勑戒以敬哉之
[045-6a]
 語有旨哉
 吕氏曰師保東郊周家之重任周公既没成王選揀
 分正東郊之人當時如太公畢公厚徳重望布在朝
 廷者不為不賢然成王所以選君陳之意有兩説一
 說周公在成周師保萬民民懐其徳所為綱紀法度
 一切備具了若使一箇才智人去便作聰明亂舊章
 所以選一箇孝弟純謹人庶不忍變周公之法度一
 說當時商民染紂之惡所謂天其與我民彝大泯亂
[045-6b]
 如子弗服厥父事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父
 子兄弟乖争淩犯至於如此今欲治之惟有孝弟之
 人去儀刑他感動自化此成王所以獨命君陳
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徳徃慎乃司兹率厥常懋昭
周公之訓惟民其乂
 無垢曰周公聖人其訓有難以常情測知者蓋聖人
 見識甚髙所施為逈出於常情之外有事若疎而實
 密者有計若迂而實切者有防禍於千百年之後者
[045-7a]
 有止亂於朝夕之間者其歸皆在於乂民使民安泰
 而已君陳以賢繼聖想於其遺訓有不能盡知者然
 君陳不欲乂民則無可言者儻欲乂民其於周公之
 訓其可不勉强學問以昭明之乎惟周公之訓逈出
 常情此所以必待勉强學問乃能一窺其事之萬一
 也
 林氏曰化及當時之人易化及後世之人難化止於
 目前者猶未至民懷於永久者為甚至昔召公之於
[045-7b]
 南國美化興行人思其徳甘棠至於勿剪勿伐既没
 之後人懷不已究其所以然者不過聽訟一事耳又
 況周公以嚴教之而民不懐其徳者未之有也今君
 陳紹有令緒時底盈成無可為者但嗣守大訓無敢
 昏逾斯可矣
我聞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徳惟馨爾尚
式時周公之猷訓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無垢曰周公猷訓自明徳中來也吾能因其言而求
[045-8a]
 其心因其心而引吾心則吾之明徳見矣然而先難
 後獲仁者之所為先事後得崇徳之所尚則式法猷
 訓以求明徳所在者不可以易心求之也當惟日孜
 孜以精其念慮當無敢逸豫以收其放心功深力到
 明徳見矣明徳既見尹正東郊沛乎其有餘矣
 陳氏曰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故禮教刑辱以加
 君子化以情也桎梏鞕朴以加小人化以刑也君子
 不犯辱況於刑乎小人不忌刑況於辱乎若教化之
[045-8b]
 廢推中人而墜於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小人而納
 於君子之塗以是為明徳馨香之説嗚呼小人不忌
 刑則或有之矣其果不畏辱乎榮辱者教化之大權
 也明徳在上則小人畏辱而為君子安有刑情之分
 耶有刑無情木偶人爾何化之有分刑情而言教化
 是不知教化而强言之也
 史氏曰不欺於天地有以見大臣愛慎之心不易其
 典常有以見人君責望之意夫以周公之聖而臨商
[045-9a]
 民之頑甚易事耳然周公每以事天地之心而為待
 頑民之心故其治馨香四逹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其
 求於徳而不求於物蓋有素也周公嘗行是道成王
 嘗聞是訓今能用其道訓思之而不忘行之而不倦
 則成王之治有不足慮矣
 張氏曰善者陽之類其發為馨香惡者隂之類其發
 為臭穢馨香者人之所好臭穢者人之所惡至治之
 世上恬下熙禮制樂作叶氣嘉生薫為太平此其所
[045-9b]
 以為馨香也至治之世其馨香之逺聞故可以感於
 神明神明為難感君非有馨香不足以感之雖然至
 治之所謂馨香者非黍稷之馨乃明徳之馨而已謂
 之馨香者其香之逺聞者也三苖之虐發聞惟腥商
 紂之惡穢徳彰聞以此觀之則惟至治為馨香而馨
 香出於明徳可知矣
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爾其戒哉
爾惟風下民惟草圖厥政莫或不艱有廢有興出入自
[045-10a]
爾師虞庶言同則繹
 林氏曰凡人之情未見聖則思欲見之既見聖未必
 能由聖之所行今君陳親見周公故勉之以化 又
 曰柔而不能立者下民之無知動而有所化者人君
 之至術惟其含仁厚之性惟上命是從則動而化之
 豈可後哉夫然上之化下下之從上莫不披靡而向
 風遷善而不知其可不戒哉 又曰政之當否必繫
 國之安危國之安危在審理之是非是以出入之際
[045-10b]
 當以衆智度之而庶言既同則又當擇其可否當於
 理則行之不牽當世之浮言不屈衆人之異論窮其
 本緒詰其涯涘而不蔽於一曲矣
 東坡曰夫言有同異則聽者有所考言其利也必有
 為利之道言其害也必有致害之理反覆論辨廷議
 而衆決之長者必伸短者必屈焉真者必遂偽者必
 窒焉故邪正之相攻是非之相稽非君子之所患者
 庶言同而已考同者莫若繹古者謂紬繹絲者必求
[045-11a]
 其端究其所終太甲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
 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太甲之所謂求也
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后于内爾乃順之于外曰斯
謀斯猷惟我后之徳嗚呼臣人咸若時惟良顯哉
 林氏曰善則稱君惡則稱己者臣下之美事臣能歸
 美以報其上者臣下之當然夫人之愛君者豈特貪
 天之功以為己有蓋世之能以為己分必有謀焉則
 義而決之必有猷焉則擬而圖之入告其君使稱其
[045-11b]
 徳意非我之所能如此此我后之徳也於是嗟呼而
 告之曰臣人苟能順是此所以為良顯之道也今以
 易考之坤之一卦人臣之義也其辭有曰隂雖有美
 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言隂非無美而不可見美
 以先陽臣雖有美不可専美以先君故含章以從王
 事代上以従事不敢尸其功豈不以地道之於天順
 從之而已觀易之辭與書之旨相為表裏
王曰君陳爾惟𢎞周公丕訓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
[045-12a]
寛而有制従容以和
 無垢曰凡人之情以其難化則必作威以懼之刻削
 以苦之作威非崇髙之勢則不行刻削非三尺之法
 則不效今君陳為東郊之長勢亦髙矣一邑號令載
 在令甲法亦具矣儻不推聖王之心以其難化也乃
 依勢以威之倚法以削之有何不可苐可以革其面
 而不可以服其心平居無事包藏禍心不見其迹一
 旦有急則疾視其上而為叛為亂以報復其上矣聖
[045-12b]
 王之道務有以慰人心者以天下之理當如是也
 又曰夫寛則優游而不迫有制則民防範而不過寛
 以慰之有制以節之従容此道以和之使民愛慕感
 激涵泳鼓舞依依乎繩約之中而無强很傲誕乖争
 凌犯之心者此正和民之道也周公丕訓正在於此
 張氏曰勢者上之所以臨下也依勢作威則失於不
 仁法者君之所以治民也倚法以削則失於不義依
 勢作威則用義以讐民之身者也倚法以削則用義
[045-13a]
 以斂民之財者也用義讐斂商之所以亡者在此君
 陳不可不戒之也居上之道雖貴乎寛寛之失常在
 於縱故欲其有制畜衆之道雖貴於容容之失常在
 於同故欲其以和寛而有制則剛柔足以相濟矣従
 容以和則可否足以相濟矣惟其剛柔可否足以相
 濟此徳所以無一偏之失也
 吕氏曰所謂勢乃分正東郊之勢本不是君陳之勢
 所謂法乃周家之法本不是君陳之法君陳須至公
[045-13b]
 無一毫私意不可依公家勢作自家威力使公家法
 去侵削人纔依法便是私心此便非代天理物
殷民在辟予曰辟爾惟勿辟予曰宥爾惟勿宥惟厥中
 無垢曰法者天下之大中與天下共守之者也非人
 主所得而私也昔漢文帝欲殺盜環驚馬者而張釋
 之不従此人主不得私殺人當以法為中也漢光武
 欲赦公主家奴而董宣不従此人主不得私宥人當
 以法為中也與天下共守此中則殺之者不以為怨
[045-14a]
 宥之者不以為徳君子有所怙小人有所懼處事之
 當無出於此
 林氏曰中之為道無施不可苟恃勢以愛人則失其
 中倚法以斂民則失其中惟寛失於縱故欲其有制
 從容者失於同故欲其和蓋臨人之道當審乎此刻
 核太至則不肖之心應之奢侈太至則非理之情報
 之誅求無厭則亂之由階聚斂太重則下之不足惟
 能寛得其法則奉以周旋罔敢失墜施為注措皆得
[045-14b]
 其平孰謂非中可乎
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訓辟以止辟乃辟狃于姦宄
敗常亂俗三細不宥
 張氏曰政以正之而有所不順訓以導之而有所不
 變則是其頑不可率矣於是可以致辟焉然則聖人
 不得已然後用刑則刑者期於無刑而已故曰辟以
 止辟乃辟
 無垢曰羊有敗羣羊之所以不育禾有稂莠禾之
[045-15a]
 所以不蕃狃於姦宄敗常亂俗之人所以倡頑民為
 亂者也其可不刑乎端本清源正在於此此三等輩
 所為雖未見於大惡而㣲有是心者皆刑之而勿宥
 也辟以止辟正謂此爾
 吕氏曰若頑民有不順爾政不化爾訓爾要刑治他
 也須仔細若刑一箇人止得後來不犯法如此方刑
 若刑一箇人未可止絶後來犯法則不可刑何故在
 商民固被周公之化然舊染汚俗一一治他不得須
[045-15b]
 去要領上治刑一人千萬人懼如一一治他則刑濫
 矣雖是如此若有怙終不悛之人雖三犯細罪也不
 可赦何故這是倡亂之人與尋常犯罪者不同如尋
 常犯罪者是舊染汚俗此不可罪若倡亂之人雖三
 細也不赦如此治之乃得其要領上治刑便自簡
爾無忿疾于頑無求備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
徳乃大
 無垢曰夫各有所長故禆諶謀於野則獲謀於國則
[045-16a]
 否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豈可
 求備乎哉隨其所長而器使之故小以成小大以成
 大則山川丘陵草木裕如也而况人乎成王使君陳
 涵養優容之意可於言辭間得之矣 又曰嗚呼成
 王之待頑民何其仁厚如此也一篇之中皆以仁厚
 為宗如曰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曰寛而有制従
 容以和曰辟以止辟乃辟今又曰有忍乃有濟有容
 徳乃大仁厚之心間見層出聖王之道槩可知矣
[045-16b]
 又曰白起不忍殺四十萬人項羽不忍殺二十萬人
 徒使人怨恨刻骨耳安能有濟乎見累犯者若不可
 寛容曹操不容殺孔融黄祖不容殺禰衡徒使天下
 解體深忿其狹隘耳徳果為大乎
 東坡曰有殘忍之忍有容忍之忍春秋傳曰州吁阻
 兵而安忍此殘忍之忍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此
 容忍之忍古今語皆然不可亂也成王指言三細不宥
 則其餘皆當宥之曰必有忍乃其有濟者正孔子所
[045-17a]
 戒小不忍則亂大謀者也而近世學者乃曰當斷不
 可以不忍忍所以為義是成王教君陳果於刑殺以
 殘忍為義也夫不忍人之心人之本心也故古者以
 不忍勸人以容忍勸人則有之矣未有以殘忍勸人
 者也不仁之禍至六經而止今乃析言誣經以助發
 之予不可以不論
簡厥修亦簡其或不修進厥良以率其或不良
 林氏曰舜有天下選於衆舉皋陶不仁者逺矣湯有
[045-17b]
 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逺矣今當成王之時周
 公毖商頑民遷於洛邑密邇其訓則昔之心不可馴
 者今則善惡半矣在乎正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
 之又従而振徳之正賴君陳之力此成王之於分正
 之際不可不申言也今簡其修徳之人使其不修者
 得以勸進其良善之人使其不良者得以率此正舜
 湯之遺意
 張氏曰修見於所為者也良出於所性者也見於所
[045-18a]
 為者有修有不修簡其修者則不修者知所勸出於
 所性者有良有不良進其良者則不良者知所勵
惟民生厚因物有遷違上所命従厥攸好
 無垢曰所以使君陳無忿疾無求備且容且忍而簡
 其脩潔進其善良者則以成王真有所見也所見維
 何頑民其生本厚其所以澆薄至此者非其本性也
 因紂之惡習遷染耳如此豈有忿疾豈敢求備所以
 能忍所以能容也 又曰孟子曰有物必有則民之
[045-18b]
 秉彝也故好是懿徳故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従之
 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従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
 不従君陳將欲變商之舊習汚俗不必諄諄於號令
 也莫若謹其所好耳文王雝雝在宫肅肅在廟所好
 如此故江漢游女無思犯禮伐條婦人勉夫以正紂
 為天下逋逃主所好如此故殷罔不小大草竊姦宄
 違上所命従厥攸好豈非明甚然我謹其所好而民
 未化焉是吾好之猶未盡也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
[045-19a]
 反求諸已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其至矣哉
 林氏曰孟子曰人性善成湯曰惟皇降𠂻於下民若
 有恒性觀此則知民之生厚尚矣然多至於窮人欲
 滅天理梏喪其良心戕賊其正性蓋由因物而遷也
 孔子曰君子之徳風小人之徳草又曰上有好者下
 必有甚焉則知民之従行不従令久矣君仁莫不仁
 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則知上之好為民之表固
 不可不謹也斯民不俟教誥視儀而動不令而行其
[045-19b]
 不然乎
爾克敬典在徳時乃罔不變允升于大猷
 無垢曰爾敬典則殷民父子兄弟之恩深爾在徳則
 殷民父子兄弟之性著恩深則交相親愛性著則自
 然和樂向來乖争陵犯之風一變而為親愛和樂之
 俗向來遺殷頑民今與周民偕升于大道其盛矣哉
  又曰治國猶治病而不知病之所因則病無自安
 治國而不知國之病處則國無自治殷民之病病在
[045-20a]
 風俗之薄救民俗之薄在我躬行而已是躬行者乃
 藥風俗之本也躬行者敬典在徳也敬典則五常明
 在徳則五常行
 張氏曰典在外者也欽之而不敢慢徳在我者也在
 之而不敢廢上能欽典則民化之而不至於敗常上
 能在徳則民化之而不至於亂俗則無或狃於姦宄
 也時乃罔不變者言其變惡而従善也
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爾之休終有辭於永世
[045-20b]
 無垢曰人君不言福以風俗敦厚為福使人人有士
 君子之行此人君之多福也今商俗丕變商民偕升
 於大道人心忠厚風俗醇朴人君親享此時豈非膺
 受多福乎 又曰風俗敦厚豈特為成王福哉君陳
 之美名亦不泯没于後世矣其曰終有辭於永世者
 以見聖王期於人者甚逺也昔子産為政一年而民
 欲殺之三年而有誰其嗣之之歌向使子産求名於
 旦暮則鄭國何時可理乎惟賢者不求名朝夕而自
[045-21a]
 期者甚逺聖王亦不責人於朝夕而期人者亦甚逺
 此所以賢者終享美名而聖王亦終享其成功也其
 曰終有辭於永世則成王之所存者盛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