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023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唐-義淨 (TKD)


[22-0341b]
度十七衆
出家幷受近圓巳此十七人便與六
衆而爲共住於六衆邊受學法義
自相謂曰我等無知不閑經典常被
六衆之所輕忽冝各策勵勤爲習誦
六衆知巳時鄔陀夷便於初夜彼誦
習時卽反披毛緂作可畏聲云藥叉
來欲害於汝共相恐怖時十七衆各
大驚惶復於他日其十七人恨相恐
懼卽便共打鄔陀夷幾將命斷以油
塗身委頓而臥苾芻見巳問言何故
答曰我爲少許戲笑之事致斯困辱
以緣具告少欲苾芻聞是語巳共生
嫌賤云何苾芻怖他苾芻令生不樂
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
利爲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若自恐怖若教人恐怖他
苾芻下至戲笑者波逸底迦
[22-0341c]
若復苾芻者謂鄔陀夷餘義如上他
苾芻者謂此法中人此中犯相其事云
何若苾芻爲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
畏形狀所謂諸雜色類如燒杌樹或
復作諸鬼神等像云來食汝斷汝命
根隨彼苾芻怖與不怖而此苾芻得
波逸底迦罪若苾芻作恐怖他意便
作種種可畏諸聲所謂師子虎豹及
諸鬼神等聲云來食汝餘並同前若
苾芻作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畏諸
氣所謂大小便氣或鬼神等氣云此
諸物欲來害汝餘並同前若苾芻作
恐怖他意作不可意觸所謂麤鞕席
薦及諸鬼神惡觸之事云來害汝餘
並同前若苾芻作恐怖他意便作種
種可愛之色所謂國王大臣長者居
士天神等像云此來害汝隨彼苾芻
怖與不怖得惡作罪若作可愛聲所
謂琵琶笙笛天龍等聲云此諸聲欲
來害汝若作可愛氣所謂栴檀沉水
龍腦鬱金天龍等氣欲來害汝若作
可愛觸謂繒綵細疊等上妙諸觸及
天龍等觸云此諸觸欲來害汝隨彼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第二張益
[22-0342a]
苾芻怖與不怖皆得惡作罪若欲令
前人生猒離心爲說捺洛迦傍生餓
鬼人天諸趣所有苦樂之事令發怖
心者此皆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
人廣說如上
藏他苾芻等衣鉢學處第六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
有長者請佛及僧就舎而食諸苾芻
赴請世尊不去六衆苾芻與十七衆
在後徐行至一池所六衆卽便告十
七衆曰具壽未湏急去且共入池徐
徐澡浴旣入池巳告十七衆日共汝
倶沒誰後出頭十七衆旣沒六衆卽便
疾出取彼衣裳藏草叢下急行而
去十七衆良久方始出頭四顧瞻望不
見衣服各處而住時尊者舎利子及
大目亁連人間遊行迴至於此諸人
遥見知是其師白言鄔波馱耶我等
俱被六衆藏置衣裳無緣得徃俗家
受供我等今者知欲云何時大目連
卽爲觀察見其衣服藏草叢下遂取
衣裳與十七衆彼著衣巳徃赴請處
旣到坐次令苾芻起苾芻恠問何一
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三張益
[22-0342b]
故後來共相紛擾十七衆答諸人曰
大德我向無鄔波馱耶者我等悉皆
絕食終日問言何故卽以事具答少
欲苾芻聞生嫌恥云何苾芻藏他衣
服共相惱乱時諸苾芻還至寺内以
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爲諸苾
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知是苾芻苾芻尼若正學
女求寂求寂女衣鉢及餘資具若自
藏若教人藏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
爲諸苾芻制學處巳時有苾芻寄餘
苾芻衣苾芻但藏自衣不藏他衣時
有賊至盜他衣去苾芻因此衣服廢
闕佛言除時因緣藏者無犯前是創
制此是隨開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自藏苾芻苾芻尼若正學
女求寂求寂女衣鉢及餘資具若教
人藏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是六衆餘義如上苾
芻等五衆並此法中人衣有七種腰
絛有三及所餘文並如上說此中犯
相其事云何若苾芻自藏他苾芻等
衣鉢資具若教人藏咸得墮罪除餘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四張益
[22-0342c]
緣故者謂八難等並皆無犯又無犯
者謂初犯人廣如上說
受他寄衣不問主輒著學處第六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
鄔陀夷斷諸煩惱惑證阿羅漢巳廣
說如餘難陀鄔波難陀依衆而住時
鄔波難陀年衰朽老弟子門人無承
事者衣裳垢膩欲爲浣染持與弟
告言此衣我無所用與汝將去時彼
弟子心貪衣故卽取浣染料理訖尒
時世尊欲徃人間遊行弟子卽便持
所浣衣寄親教師隨佛而去鄔波難
陀後取其衣著用垢膩擧之舊處如
是乃至世尊還來時有施主請佛及僧
就舎而食時鄔波難陀弟子作如是
念我今冝取新浣染衣俗舎而食開
帒見衣悉皆垢膩不堪披服便著隨
冝破弊之衣徃赴請處餘苾芻問何
意著此垢衣而來受供卽以事白少
欲苾芻聞生嫌恥云何苾芻受他寄
衣不問輒著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
觀十利爲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
是說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五張益
[22-0343a]
若復苾芻受他寄衣後時不問主輒
自著用者波逸底迦若復苾芻者謂
鄔波難陀餘義如上不問主者謂隨
自意不従借著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若苾芻受他寄衣不問而用者結罪
同前若是得意相知或是聞用歡喜
雖復不問著用無犯又無犯者謂初
犯人廣說如上
以衆教罪謗清淨苾芻學處第六十九
佛在王舎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
時具壽實力子住鷲峯山於積石池
邊經行遊履時嗢鉢羅苾芻尼遥見
尊者來申礼敬彼苾芻尼剃髪未久
低頭礼拜欲起之時頭戴實力子大
衣而起乃至友地二苾芻見斯事巳
遂還住處告諸苾芻曰諸具壽欲令
我等於何人處生信仰心而我自見
實力子共嗢鉢羅苾芻尼身相摩觸
廣說其事時諸苾芻聞巳白佛佛告諸
苾芻汝等善當究問彼二苾芻何所
見云何見以何事故汝等徃彼見身
相觸時諸苾芻奉佛教巳問彼二人
所見虛實彼二答言諸具壽我等實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六張益
[22-0343b]
不見實力子與嗢鉢羅尼身相摩觸
但見礼拜以頭擧衣我有瞋恨忿心
故作是說少欲苾芻聞是語巳共生
嫌恥云何苾芻於清淨無犯之人以
無根僧伽伐尸沙法謗卽以緣白佛
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爲諸苾芻制其
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瞋恚故知彼苾芻清淨無
犯以無根僧伽伐尸沙法謗者波逸
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友地二人餘義如上
瞋恚者謂懷忿恨清淨苾芻者謂實
力子無根者謂無三根見聞疑事餘
如上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謂知清
淨人以無根法謗十事成犯五事無
犯云何爲十謂不見其事不聞不疑
便作如是虛誑解想實無見等妄言
我有見聞疑作是說時得波逸底迦
或聞而忘或疑而忘作如是解作如
是想而云我聞疑不忘作是說時得
波逸底迦或聞而信或聞不信而言
我見或聞而疑或聞不疑或但自疑
而云我見作是說時得波逸底迦是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四十一苐七張益
[22-0343c]
謂十事成犯云何五事無犯謂彼不
見不聞不疑有見等解有見等想
作如是語我見聞疑者無犯或聞而
忘或疑而忘有聞疑想而言聞等亦
無有犯如謗清淨人時十事成犯五
事無犯若謗清淨似不清淨人亦復
如是若謗不清淨人十一事成犯六
事無犯云何十一謂不見不聞不疑
作如是解作如是想實無見等妄
言我有見聞疑作如是說時得波逸
底迦或見而忘或聞而忘或疑而忘
作如是解作如是想而云見聞疑不
忘作如是說時得波逸底迦或聞而
信或聞不信而言我見或聞而疑或
聞不疑或伹自疑而云我見作是說
時得波逸底迦是謂十一事成犯云
何六事無犯謂彼不見不聞不疑有
見等解有見等想作如是說我有聞
疑者無犯或見而忘或聞而忘或疑
而忘有見等解有見等想而言見聞
等亦皆無犯是謂六事無犯又無犯
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與女人同道行學處第七十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八張益
[22-0344a]
佛在王舎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
時此城中有一織師稟性麤獷難
爲共住諸餘織師知其性惡不共婚
娶便徃室羅伐城娶織師女爲妻將
歸故里住王城中常加苦楚鎭無樂
意時彼隣家有一老母其女詣之告
云阿母我遠嫁此得惡夫壻恒加杖
楚無有樂心我欲逃走其事如何母
默無對其女出外見有苾芻徃室羅
伐卽與相隨尋路而去是時織師尋
蹤急逐見一苾芻共婦隨路織師遥
見待至一村喚諸相識共打苾芻幾
將至死少得穌息漸至室羅伐城苾
芻見問行李安樂不答言寜有安樂
遂問其故具答所由諸苾芻曰汝合
與女人更無男子隨路行耶報云只
由不合遭斯厄難少欲苾芻聞生譏
恥云何苾芻與無男子女人隨路而
去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爲
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共女人同道行更無男子
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若復苾芻
者謂此法中人餘義如上女人者謂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九張益
[22-0344b]
堪行婬境更無男子者但有二人道
謂曠遠路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
芻獨與女人於逈遠路相隨而去者
得波逸底迦若一村間有一拘盧舎
如是至七若未滿拘盧舎皆得惡作
若滿皆得墮罪或従村至野或従野
至村里數得罪與上相似若於其處
他遣女人爲引導者無犯或時苾芻
迷於道路女人來爲指授者此亦無
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第八攝頌曰
賊徒年未滿掘地請違教竊聽默然去
不敬酒非時
與賊同行學處第七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有
一苾芻於王舎城竹林中住爲夏安
居時彼苾芻夏了作衣竟欲徃室羅
伐城礼世尊足出求商旅時有商人
欲向室羅伐城此之商人是偸稅者
苾芻不知共相隨去欲至稅所便取
餘路偸道而行時彼稅官伺知偸路
遂便捉獲俱縛將來知苾芻無過卽
便放去旣得脫巳漸至給園諸苾芻
一切有部毗柰耶卷苐四十一苐十張益
[22-0344c]
見問言善來行李安樂不答言何有
安樂問言何故具以事答諸苾芻問
言具壽豈合與賊相隨而行答曰只
由不合見斯難苦少欲苾芻聞生嫌
恥云何苾芻與賊同道行以緣白佛
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爲諸苾芻制其
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與賊商旅共同道行乃至
一村間者波逸底迦若復苾芻者謂
此法中人與賊者謂破壞村坊及偸
關稅同道行者謂逈遠處共爲伴侣
乃至一村間得波逸底迦此中犯相
其事云何若苾芻與賊同行者得波
逸底迦若一村間有一拘盧舎乃至
七村廣說如上皆得墮罪若以賊爲
防援引導人者同行無犯或迷失道
彼來指示者雖同道去此亦無犯又
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與減年者受近圓學處第七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
大目亁連與十七衆出家受近圓時
諸童子旣近圓巳通夜不食而至天
明飢火所燒身形羸瘦遂便啼泣尒
一切有部毗柰耶卷苐四十一苐十一張益
[22-0345a]
時世尊聞邊房中有小童子啼泣
聲告阿難陀曰邊房之内何意有童
子啼泣聲時阿難陀白言世尊是十
七衆出家近圓無非時食忍飢不堪
因此啼泣世尊告曰豈諸苾芻與減
年者而受近圓成苾芻性耶白言世
尊與受近圓佛告阿難陀若人未滿
二十不能忍受寒熱飢渴乃至廵家
乞食皆並不能以此緣故乃至我觀
十利爲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知年未滿二十與受近圓
成苾芻性者波逸底迦此非近圓諸
苾芻得罪
若復苾芻者謂此法中人餘義如上
未滿二十者謂減年人不堪進具言
成苾芻性者雖以白四羯磨法受而
不成苾芻此非近圓諸苾芻得罪者
謂除本師所餘諸人皆得惡作罪此
中犯相其事云何
若人年未滿二十作未滿想欲受近
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未
滿若苾芻與受近圓者此人元不得
戒本師犯墮罪餘人得惡作若餘人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十二張益
[22-0345b]
共住同受用者亦皆惡作
若人未滿二十作未滿想欲受近圓諸
苾芻問言汝年滿二十未答言我自憶
知心無疑惑未滿二十諸苾芻與受
近圓此人不得戒得罪同前若人年
未滿二十作年滿想欲受近圓諸苾
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我滿二十
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成苾芻
性本師無犯餘人亦無犯
若人年未滿二十作年滿想欲受近
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我
自憶知心無疑惑年滿二十諸苾芻
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成苾芻性本師
無犯餘人亦無犯
若人未滿二十然不自知心無疑惑
欲受近圓諸苾芻亦不曾問設有問
時亦不酬答然諸苾芻與受近圓此
人得戒成苾芻性本師有犯餘人亦
有犯共住等無犯
若人滿二十作不滿想欲受近圓諸
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未滿時
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成苾芻
性本師及衆並皆有犯共住等無犯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十三張益
[22-0345c]
若人年滿二十作不滿想欲受近圓
諸苾芻問言汝年滿二十未答言我
自憶知心無疑惑未滿二十諸苾芻
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本師有犯餘人
亦有犯共住等無犯
若人年滿二十作滿二十想欲受近
圓諸苾芻問言汝年滿二十未答言
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
本師及衆並皆無犯
若人年滿三十作滿二十想欲受近
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我
自憶知心無疑惑年滿二十諸苾芻
與受近圓此人得戒諸苾芻無犯
若人年滿二十然不自知心無疑惑
欲受近圓諸苾芻不問設問彼復不
答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諸苾
芻有犯共住等無犯同前廣說此中
初二非受近圓若與善苾芻同在一
處若二若三爲裒灑陀是賊住故此
應滅擯若人年未滿二十作滿二十
想此成近圓有親屬來問言此人年
未滿二十誰與受具者應與此人計
胎中月及閏月若滿者善若不滿者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十四張益
[22-0346a]
退爲求寂更與受戒若不退爲求寂
不更受戒者與善苾芻同在一處若
二若三爲裒灑陀是賊住故此應滅
擯若人年十九而與近圓若未經一
歲便自憶知未滿二十應計胎中月
及閏月若滿者善若不滿者應退爲
求寂更與近圓若不尒者與善苾芻
同在一處若二若三爲裒灑陀此應
滅擯若經一歲而憶知者名善受近
圓汝諸苾芻若人於善說法律出家
近圓成苾芻性難値遇故若人年十
八而與近圓若未一歲憶未滿者應
退爲求寂更與近圓若不尒者與善
苾芻同在一處若二若三爲裒灑陀
此應滅擯若經一歲憶未滿者計胎
中月及閏月滿者善若不滿者應移
其處更與近圓若不尒者同前滅擯
若經二歲方憶知者此卽名爲善受近
圓廣說如上聖教難遇故若人未滿
二十而有疑心此應爲作憶念計其
年月實滿不滿除去疑情若未滿者
應以胎閏而爲計之若滿者善若不
滿者廣說如前若人年滿二十作不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十五張益
[22-0346b]
滿想希求具戒與受近圓名爲善受
若人年滿二十作年滿想希求具
戒受近圓名爲善受又無犯者謂初
犯人或癡狂心乱痛惱所緾
壞生地學處第七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
六衆苾芻自手掘地或教人掘或造
堤防或損蟻封等諸外道見皆共譏
嫌云何出家苾芻作諸俗務掘地害
命情無悲愍少欲苾芻聞巳白佛佛
集苾芻以種種方便讃歎持戒少欲
知足呵責多欲作無益事廣說乃至
我觀十利爲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
是說
若復苾芻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
逸底迦若復苾芻者謂是六衆餘義
如上自他同前地者有其二種謂生
地非生地云何生地謂性是生地或
因發掘於三月中經天大雨是名生
地若無雨者經六月後方名爲生釋
罪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攝頌曰
生想擧地皮釘橛幷畫地牛糞崩河岸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十六張益
[22-0346c]
泥牆濕性連畫壁靑衣損砂石土相和
吉辰無淨人釘杙深四指
若苾芻掘損生地得波逸底迦若非
生地者得惡作罪若苾芻擧地皮時
若與地性相連者波逸底迦若不相
連者得惡作罪若苾芻釘橛者波逸
底迦若拔橛者得惡作罪若苾芻輒
畫地者得惡作罪若輕爲記數者無
若苾芻牛糞著地而發起者得惡
作罪若但取牛糞者無犯若苾芻崩
河岸時損生地者波逸底迦若有璺
裂而崩墮者得惡作罪若苾芻搖動
河池中泥者得惡作罪若瓨在泥處
而擎起者得惡作罪若牆上釘杙者
波逸底迦若牛糞著牆發擧者得惡
作罪若推牆璧與濕性相連者得波
逸底迦若有璺裂者得惡作罪若畫
壁得惡作罪若作記數想者無犯若牆
上生靑衣損動者得惡作罪若掘石地
石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罪若土少
者得惡作罪若純石者無犯若掘砂
地砂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若砂多
者得惡作若純砂者無犯若一切有
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十七張益
[22-0347a]
營作苾芻欲定基時得好星候吉辰
無有淨人應自以撅釘地欲記疆界
深四指者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
如上
過四月索食學處第七十四
佛於釋迦處人閒遊行漸至刧比羅
城在多根樹園時釋迦大名知佛來
至便徃佛所頂礼佛足在一面坐佛
爲說法示教利喜卽従座起合掌向
佛白言世尊願佛及僧慈悲哀愍
受我三月飮食供養幷及一切所湏
之物世尊默然而受見佛受巳従座
而去旣至宅中告家人曰我請佛僧
三月供養汝等當辦勿令有闕時六
衆苾芻聞是事巳便作是念我等云
何於三月中噉好飮食常得消化身
輕安隱無病苦耶卽徃醫人處問其
方藥醫人告曰先食油膩後當痢下
雖多食噉而能消化時鄔波難陀聞
斯語巳皆如醫教於三月中常噉好
食三月旣了尙従廚人索好美食謂
肉羹等従索不得時彼廚人徃報大
名施主時彼聞巳便起譏嫌少欲苾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十八張益
[22-0347b]
芻聞是語巳極生嫌恥云何苾芻受
他請了非分强索以緣白佛佛言汝
等勿復従他施主强爲乞索因生忿
惱汝等當聽乃徃過去於靜林中在
大池側有一仙人跏跗而坐繫念思
惟時有龍子従池中出以身繞仙爲
遮寒苦幷復報云仁何所湏如是日
日常以身繞時彼仙人由斯惱故遂
嬰疾病懷憂而住有餘仙人來至其
所問言何故身體衰羸頓至如是
以事具答彼仙告曰龍子若來頂有
明珠應可従乞彼惜珠故不復更來
仙人聞巳見彼龍來卽従乞珠慇懃
不巳龍遂遠去說伽他曰
飮食及衣服皆由珠所致仁雖强乞求
我實不能與汝従我乞珠出言如利劒
亦如大石壓従今更不來
汝諸苾芻彼之龍子是傍生類聞强
乞求因卽遠去何况於人是故汝等
不應従他强爲乞覔復次汝應更聽
於徃昔時有一仙人於大林中修習
靜慮時此林中多諸飛鳥鳴聲喧聒
令彼仙人心不能定有餘仙人來至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十九張益
[22-0347c]
其所見不得定問言何故不定卽以
事答彼仙告曰仁今可於夜中然大
炬火於彼林下作如是語汝等可與
我翼幷與我卵及小鳥兒以充食用
時彼諸鳥聞是語巳銜卵將兒移向
諸處汝諸苾芻彼是鳥類聞强乞時
尙皆遠去况復於人尒時世尊廣引
譬喻種種呵責巳告諸苾芻乃至我
觀十利爲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
是說
若復苾芻有四月請湏時應受若過
受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制學處巳
漸次遊行至王舎城住竹林園中至
坐夏時影勝大王請佛及僧三月供
養時具壽畢隣陀跋蹉姉夫復請供
養畢隣陀跋蹉遂便白佛佛言今我
隨開若別別請者苾芻應受無犯復
有客苾芻來作如是念我不被王請
遂行乞食王因見之問言我請衆僧
何因乞食答言我不受請王曰諸有
苾芻我更請之以事白佛佛言若更
請者苾芻應受時諸苾芻作如是念
王務繁多或容廢忘我行乞食王復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二十張益
[22-0348a]
遥見我巳更請何意乞食苾芻告曰
王法事繁或容廢忘王曰我更慇懃
重請願受我食以事白佛佛言若慇
懃重請當可受之時影勝王請佛僧
食時旣滿巳廵行乞食王復遥見何
因聖者仍行乞食白言王請食了是
以行乞王曰我今常請時諸苾芻以
事白佛佛言若常請者苾芻應受尒
時世尊讃歎持戒少欲呵責多欲告
諸苾芻曰前是創制此是隨開爲諸
弟子重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有四月請湏時應受若過
受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謂別
請更請慇懃請常請此是時若苾芻
者謂鄔波難陀四月者謂齊四月請
者謂他延請受者謂許其事若過者
謂過期限除餘時者謂別請時卽是
不及餘人更請謂數數更請慇懃請
者謂更慇懃盡心而請常請者謂是
長時延請此是時者謂隨開時釋罪
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他
請麤食従索美好索時惡作食便墮罪
若他與好食従索麤者索時惡作一
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二十一張益
[22-0348b]
食時無犯如與乳等時便従索酪等
索時惡作食時墮罪若病者無犯若
苾芻廵家乞食女人見巳持食而出
若苾芻情有所希者應告彼女曰更
不湏飯若女返問聖者更何所湏者
此卽是請隨所湏者當就覔之無犯
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遮傳教學處第七十五
佛在王舎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
世尊法尒若制二部共學處時卽二
部僧伽並皆湏集此之學處是二部
共有然尼衆不集佛告具壽阿難陀
汝可語朱荼半託迦汝當持此學處
詣苾芻尼衆而爲宣告時阿難陀卽
徃朱荼半託迦所具陳佛語時朱荼
半託迦奉佛教巳便徃尼寺欲宣佛
教於其中路見六衆苾芻便告之曰
具壽佛爲二部僧伽今制學處六衆
問曰是何學處卽爲陳說若
復苾芻有四月請湏時應受若過受
者除餘時波逸底迦若有別請更請
慇懃請者常請者此是時旣爲說巳
報六衆曰具壽此之學處應當修一
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二十二張益
[22-0348c]
學六衆報曰汝是愚癡不分明不善
好我今豈能用汝之言行斯學處我
若見餘苾芻善閑三藏者當隨彼言
受行學處作是罵巳遂便捨去時半
託迦又至十二衆苾芻尼處彼亦如
是作非汝言餘衆苾芻苾芻尼聞巳
歡喜頂受奉行時半託迦還住處巳
卽以此事白諸苾芻時少欲者聞是
巳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
爲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聞諸苾芻作如是語具壽
仁今當習如是學處彼作是語我實
不能用汝愚癡不分明不善解者所
說之言受行學處我若見餘善閑三
藏當隨彼言而受行者波逸底迦若
彼苾芻實欲求解者當問三藏此是
時若復苾芻者謂六衆也餘義如上
具壽仁今當習如是學處者謂是所
傳學處不能用汝愚癡等者謂思其
惡思說其惡說作其惡作名之爲愚
若不持經律論名之爲癡若於三藏
不了其義名不分明若於三藏不善
決擇名不善解餘文易知乃至釋罪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二十三張益
[22-0349a]
皆如上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有
苾芻告餘苾芻作如是語具壽仁可
習行如是學處彼便報云我不能用
汝諸便以愚等四事一一說時皆得
墮罪若彼前人是實愚等說時無犯
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默聽鬪諍學處第七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
鄔陀夷斷衆結惑證阿羅漢具壽闡
陀向憍閃毗省緣而坐阿說迦補捺
伐素俱並命終難陀鄔波難陀依大
衆住時十七衆見是事巳各生勇決
報怨之心共作是議於六衆内極相
欺惱者鄔波難陀常爲初首我等應
與作捨置羯磨便向食堂所共爲籌
議時鄔波難陀詣其窓所側耳而聽
聞彼議論卽入堂中苦爲剋責作如
是語我必當爲汝等作大治罰汝等
豈可不聞古仙頌曰
如絆象皮繩朽風吹日曝巳多時雖
復無力可如初五百羣羊尙可縳時
十七衆知鄔波難陀覺其事巳便出
共詣溫堂之所評論其事欲爲捨一
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二十四張益
[22-0349b]
置時鄔波難陀復於屛處聽其言說便
入堂中更爲害語時彼十七便徃上
閣鄔波難陀住在中閣彼在中閣鄔
波難陀住在閣下彼在房内鄔波難
陀遂居簷下或復翻此彼在門屋下
鄔波難陀卽在門隅或時翻此時十
七衆共作是議我等不能爲彼老人
作捨置羯磨唐捐辛苦冝就其所共
作懺摩便至其所請見容恕旣愧謝
巳問言大德因何得知我等欲爲大
德作其捨置彼便一一具答其事汝
所至處我隨後聽少欲苾芻聞是語
巳共生嫌恥云何苾芻知他苾芻有
鬪諍事共作評論而便竊徃側聽其
語作如是念隨彼籌議我當發擧時
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
利爲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知餘苾芻評論事生求過
紛擾諍竸而住默然徃彼聽其所說
作如是念我欲聽巳當令鬪乱以此
爲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謂鄔波難陀餘義如上餘
苾芻者謂此法中人言評論事者謂
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二十五張益
[22-0349c]
初見不可意事始作評論言求過者
謂求覔過愆更相道說紛擾者謂情
不含忍發擧其事諍竸者以此諍事
入鬪諍門自結朋黨共相扶扇鬪諍
而住默而聽者謂竊聽其言隨彼所
說鬪乱者欲令紛竸不止息也釋罪
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在
於上閣共爲議論有餘苾芻昇閣之
時應蹈階道作聲或謦欬或彈指若
不作如是事昇閣之時但聞言聲來
解其義得惡作罪若解言義便得墮
罪廣說如前乃至門屋輕重之罪隨
事應知若經行處若靜林中亦准事
應識若有苾芻隨路行時共爲籌議
苾芻後來所有行法皆准昇閣應知
若不作者得罪輕重如上若苾芻先
無讎隟遇尒聞之或復聽巳欲令鬪
諍方便殄息者無犯又無犯者謂初
犯人廣說如
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四十
一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
奉勅雕
造一切有部毗奈耶卷苐四十一苐二十六張

[22-0350a]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四十二益
三藏泆師義淨奉制譯
不與欲默然起去學處第七十七
尒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
孤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