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14 道德真經廣聖義--杜光庭 (master)


[018-001a]
道德眞經廣聖義卷之十七羊六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大道廢章第十八䟽前章明步驟殊/時道存故淳樸不
   散此章明風俗頽靡道失則仁義遂/行秃施髢而病求醫雖云由愈數米
   炊而簡髮櫛何其傷性故直舉八句/將以明其積弊冀速返於淳古也○
   義曰前以淳樸漸散澆薄繼生原其/澆薄之由乃彰道德之廢步者安徐
   於皇化驟者趨急於帝功俗靡風頽/仁興義作執仁義而飾性立刑賞以
   訓人亦由既秃而加髢求妍已病而/求醫望愈矣淮南子曰數米簡髮煩
   而不察有爲之甚也何異乎以膝搔/背以踵解結矣能明四者之非可致
   還淳之望也髢髮也頽/壞也靡傾也櫛梳也
[018-001b]
大道廢有仁義
 注澆淳散樸大道不行曰仁與義小成遂
 作濡沫生於不足凋弊起於有爲然則聖
 人救代之心未嘗異而夷險之跡則不得
 一爾
 䟽大道廢者代俗澆漓人民浮競玄風斯
 泯穆清之化不存失夫至道無爲之事故
 云廢也
 義曰廢者陵替不行也皇道帝風陵頽已
 遠興王圖霸譎詐交馳時既遷訛情惟浮
[018-002a]
 競玄深宴安之風日以泯滅穆和清靜之
 化日以銷平大道不行斯爲廢矣禮運云
 大道既隱天下爲家是也澆沃也漓者水
 入地也淳古之質如水沃地散不可收故
 云澆漓也
 疏廢則有兼愛之仁裁非之義䠥躃於其
 間矣
 義曰蹩躠爲仁强行兼愛之貌也踶跂爲
 義詐立裁非之貌也皆局促其狀勉强其
 容非廣大也去道日遠聖跡已彰仁義不
[018-002b]
 眞禮樂離性徒得其强飾之形表皆非自
 然眞一之誠心也
 䟽故莊子曰道隱於小成小成謂仁義等
 各自其成不能大通故謂之小成
 義曰大道既隱上德亦隳仁者自仁義者
 自義不能混然同化各成一名方之於德
 固以小矣況於大道乎道隱小成者莊子
 齊物篇南郭子綦謂子游曰道於乎隱而
 有眞偽言於乎隱而有是非道於乎往而
 不存言於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
[018-003a]
 於榮華此謂小成仁義之道也榮華竄句
 之辭也執言滯教故爲隱故有儒墨以是
 其所非以非其所是以此紛紜莫能質定
 亂由是而作焉
智慧出有大僞
 注用智慧者則將立法也法出而姦生則
 有大偽矣並竊符璽可不信然
 䟽智慧出者謂後代之人役用智慧立法
 以檢俗制典以詰姦恐其不信作符璽以
 信之恐其不平爲斗斛以量之而不仁之
[018-003b]
 人兼盜符璽並竊斗斛則夫智慧之作法
 適足侈大其詐偽故云有大偽矣
 義曰智心慧也慧識解也檢束約也詰責
 也符信也璽印也道德隱而仁義行仁義
 興而智慧用法繁於秋荼網密於凝脂而
 人愈亂也夫弓弩罼弋機變之智多則鳥
 亂於其上矣鈎鉺網罟罾𦊒之智多則魚
 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罘罝之智多則獸亂
 於澤矣智詐漸毒頡滑堅白解㖃同異之
 變多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
[018-004a]
 在好智矣法則也謂立法則以束於人也
 典常也姦詐也謂作常法以詰責姦詐也
 符者刻文相合以驗若金虎竹使兵信之
 符也璽者天子曰璽諸侯曰印上下等差
 以爲信也斛之所起起於圭六十四黍爲
 圭十圭爲抄十抄爲撮十撮爲勺十勺爲
 合十合爲升十升爲斗五斗四升曰斛所
 以量物也智慧之人設此符印斗斛之法
 將以限量拘制以驗其盜安知不爲大盜
 之積者乎田常矯仁義於齊國一旦弑其
[018-004b]
 君而竊其國傳十二世齊之符璽斗斛聖
 智之法皆田常有之是則智慧作法而生
 此大偽其後竊國者往往因田氏之法焉
 王莽竊之於漢司馬宣王竊之於魏梁武
 帝竊之於齊隋文帝竊之於周豈若焚符
 破璽而使民樸鄙掊斗折衡而使民不爭
 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可以議於道乎
 六親不和有孝慈
 注父子夫婦兄弟六親也疏戚無倫不和
 也各親各子有孝慈也皆由失道故有偏
[018-005a]
 名也
 䟽六親者父子兄弟夫婦也夫大同之俗
 無自私之親及乎上下不和冤恩斯起則
 有扇枕温席人謂之孝
 義曰大道之世天下爲公無非親也澆末
 之代六紀有辯孝慈彰也有不慈則慈者
 著焉有不孝則孝者顯焉天下爲公則大
 同之俗也冤屈折也恩惠愛也扇枕温席
 者宋有劉苞字孝嘗三歲而孤其伯父悛
 等皆顯貴苞見之常泣母陳氏疑其畏憚
[018-005b]
 而怒之苞曰自悲早不識父今見諸父相
 似心中悲爾因歔欷母亦悲慟苞奉其母
 夏則扇枕冬則温席焉孝者事親之名禮
 祭統曰孝畜也釋名曰孝好也謚法曰至
 順曰孝總而言之則事親之道恒畜在心
 盡其色養中情悦好承順無違之義也爾
 雅曰善事父母爲孝也
 䟽出顧入復謂之慈被孝慈之名有自矜
 之色殊不知大道之代天下爲家上承下
 綏自然之分視人如己不獨親其親則天
[018-006a]
 下之人皆可孝也人亦視之猶己不獨子
 其子則天下之幼皆可慈也孝慈之名復
 何所施乎
 義曰禮運篇云仲尼仕魯與於蜡賔事畢
 遊象魏之觀見祭禮之不備睹象魏之舊
 所喟然而歎弟子言偃問焉仲尼曰大道
 之行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
 道之行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人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夫老有所終
 世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
[018-006b]
 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不
 必藏諸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爲己是
 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
 不閉是謂大同此則扇枕温席出顧入復
 無所施矣人盡親也何偏名之有乎矜恃
 也哉
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太平之時上下交定何異名乎昏亂之
 日見危致命有忠臣矣
 䟽忠者人臣之職分而云有忠臣者何乎
[018-007a]
 由人主失御臣之道今佞主之人獲進規
 君於昏使生禍亂則有見危致命蒙死難
 以匡杜稷而獲忠臣之名
 義曰讜正曰忠春秋曰忠社稷之固也爲
 臣事君以忠爲本事親孝者則事君忠矣
 阿諂曰佞不明於理曰昏上下不理曰亂
 夫佞臣在側君鑒不明不能退佞進賢陷
 己於昏亂昏亂既作紛爭生焉外有寇敵
 之侵内有蕭墻之釁所以良臣效命排難
 扶危或生著功名或死節王事忠臣之目
[018-007b]
 由斯立焉向使唐堯爲君虞舜爲臣上得
 臨御之宜下盡弼諧之道則忠臣偏美何
 所顯哉
 䟽若夫道化大行無爲清靜思皇多士盡
 是䕫龍彝倫攸叙無非作乂
 義曰大道之化玄風廣行上既無爲下自
 清靜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多士衆臣
 也䕫龍舜佐也尚書曰䕫作典樂八音克
 諧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簫韶九成鳳凰來
 儀龍爲納言出納王命彝法也倫等也攸
[018-008a]
 所也叙次也乂理也書曰彝倫攸叙言舜
 得良臣而典法不失其正也
 䟽然後忠孝之名息淳樸之道興則於忠
 臣乎何有此四者頽弊之極也焉得不返
 之於淳樸乎
 義曰頽墮也弊替也四者謂仁義智慧孝
 慈忠臣也道廢智生家爭國亂而四者是
 顯因頽弊之極而立其名大樸壞隳淳風
 訛替德衰道喪可勝言哉所以大道既隱
 下德有爲仁義用而巧智興小惠成而大
[018-008b]
 偽作忠臣名著於昏亂孝慈事彰於不和
 弊極風頽所宜反樸反樸之謂詳具在於
 下章
   絶聖棄智章第十九䟽前章明風俗/頽靡失道而仁
   義遂行此章明絶棄多門還淳則盜/賊無有首六句且絶矜徇之迹次三
   句將明立教之方後四句示行門之/由趣○義日道廢俗訛偏名遂立將
   復樸素須絶偏名既前章四者不行/則此章三者宜絶孝慈自復盜賊不
   生乃尊樸素之風除私欲/之患天下之利其何博哉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
 注絶聖人言教之迹則化無爲棄凡夫智
[018-009a]
 詐之用則人淳樸淳樸則巧偽不作無爲
 則矜徇不行人抱天和物無夭性是有百
 倍之利也
 䟽聖者有爲制作之聖智者凡俗矜徇之
 智制作之聖則有迹矜徇之智則非眞失
 眞是生巧偽逐迹坐令喪本故皆絶棄之
 而全其淳樸天和既暢矜徇不行是人有
 百倍之利也
 義曰無爲之聖内明之智應物周遍隨時
 感通比之聖智杳冥無迹制作之聖矜徇
[018-009b]
 之智既有其迹人往迹存以所存之迹非
 應變之具執而用之去道愈遠何者聖智
 設法所以守國也大盜至矣則聖智之法
 并其國而竊之其故何哉若不盜其聖智
 之法則無以取其國是知聖智設法本以
 守國智詐極矣乃翻爲盜國之盜資也老
 君戒之忘聖則爲理涉迹則爲亂能忘其
 有迹之迹棄其矯智之智則淳樸復而巧
 偽息矣人復怡和無傷無夭俗臻樸素無
 怨無爭各保其生是有百倍之利也
[018-010a]
絶仁棄義民復孝慈
 注絶兼愛之仁棄裁非之義則人復於大
 孝慈矣
 䟽前章云大道廢有仁義此章云絶仁棄
 義民復孝慈者明大道之代所謂玄同民
 無私親悉皆慈孝故理至則迹滅事當而
 名去矣
 義曰六親不和則孝慈之名偏立天下有
 道則淳樸之化復行淳素既行人皆慈孝
 可謂無私親矣斯則絶名迹之仁義復玄
[018-010b]
 同之孝慈無私親者是不獨親其親也
 䟽今六紀廢絶則孝慈名彰若絶兼愛之
 仁棄裁非之義江湖無濡沬之迹慈孝有
 自然之素故民復於大孝慈矣
 義曰六紀者亦曰六親是君臣父子夫婦
 也六者和則皆孝皆慈六者不和則有孝
 有不孝有慈有不慈不孝者衆則孝者顯
 其名不慈者衆則慈者彰其美所以然者
 仁義制於其間而昭其名迹若化之以大
 道鼓之以淳風棄名迹之仁義則民復於
[018-011a]
 皆孝皆慈矣魚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
 沬不如相忘於江湖何者相呴相濡言其
 相愛矣相忘於江湖各得其適豈俟濡沬
 之小愛乎偏孝偏慈濡沬之謂爾莊子天
 運篇老子謂孔子曰子以仁義之道行之
 於世亂莫大焉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豈
 若使天下無失其樸放風而動總德而立
 又奚桀桀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矣黑白
 之樸不足以爲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爲廣
 魚相濡沬不如相忘於江湖人相仁愛不
[018-011b]
 如相忘於道術矣
 絶巧棄利盜賊無有
 注人矜偏能之巧必有爭利之心故絶巧
 則人不爭棄利則人自足斯不爲盜賊矣
 䟽絶巧者絶雕琢非法淫過之巧棄利者
 棄徇財兼並乾没之利夫盜賊者生於羡
 欲不足今絶巧則人不爭棄利則人自足
 人各自足復誰爲盜賊乎故云無有
 義曰雕琢淫過之巧工既不當雖巧奚爲
 則衛人之刻棘猴宋人之琢楮葉徒云悦
[018-012a]
 目終曰蕩心所宜絶也徇財則妨行兼并
 則奪人乾没則欺詐有一於此非盜而何
 斥而棄之循分而足矣何盜賊之有乎又
 脩道之人宜絶心内嗜欲之巧身外浮華
 之利六情鋭進之巧六根耽著之利則三
 元清淨六賊自無矣
 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注此三者但令絶棄未示修行故以爲此
 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屬著謂下文也
 䟽三者謂絶聖棄智一也絶仁棄義二也
[018-012b]
 絶巧棄利三也此三者且令絶棄未有修
 行故以爲此三者於文不足以垂教更令
 有所屬著謂下文見素等是也
 義曰聖智絶棄則人享其利仁義絶棄則
 皆復孝慈巧利絶棄則民無盜賊三者既
 絶既棄將示修眞復古之方故云此爲未
 足屬於下文屬著也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注見眞素抱淳樸少私邪寡貪欲矣
 䟽欲求絶聖棄智則常見眞素
[018-013a]
 義曰同乎無欲則謂素樸素樸則民性得
 矣無知無欲則合眞素眞素合則聖智之
 迹絶矣
 䟽欲求絶仁棄義則懷抱質樸
 義曰淳質敦樸以守其心則兼愛之仁裁
 非之義絶矣
 䟽欲求絶巧棄利則當少私邪寡貪欲
 義曰私邪不汨於性貪欲不起於心則淫
 奢之巧專冒之利絶矣
 䟽三絶雖於文不足四行則修身有餘將
[018-013b]
 欲禁邪於中心故必取資於内行
 義曰聖智仁義巧利此六者行之初以拯
 物執之末以妨道故姦詐盜竊因而生焉
 絶而棄之可復眞素眞素已復乃資内修
 顯四行於結成爲眞道之要妙矣夫有迹
 之聖作則矜詐之智生仁起於不仁義出
 於不義孝彰於不孝慈顯於不慈能絶有
 迹有爲自復至慈至孝斥淫巧則私利息
 私利既息盜賊不生然後凝旒於樸素之
 鄉杜念於私欲之境人登富壽國致遐長
[018-014a]
 此人君行道之效也若夫心除嗜欲身蕩
 浮華翦鋭進之情鋤耽著之本六賊不作
 三元坦夷四行克修乆視何遠此行人修
 之之效也
道德眞經廣聖義卷之十七






[018-0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