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14 道德真經廣聖義--杜光庭 (master)


[015-001a]
道德眞經廣聖義卷之十四羊三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䟽前章明貴身/爲患令兼忘而
   不有此章明妙本無象故在用而皆/通首三句言不可求之於色聲次六
   句尋責必歸於無物又五句示妙用/之難測後四句結引古以證今○義
   曰前示忘身忘患爲修證之基此表/非色非聲宣至道之妙既視聽之不
   得乃混一以指名雖皦昩難窺隨迎/不睹執之以理身理國爲成化之根
   源/矣
視之不見名曰夷
 注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視不可
[015-001b]
 見以其於無色之中能色故名之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注希者聲之微也道非聲故聽之不聞以
 其於無聲之中獨能和焉故名之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注搏執持也微妙也道無形故執持不得
 以其於無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之曰微
 䟽此明道也夫視之者以色求道聽之者
 以聲求道搏之者以形求道道非聲色形
 法故竟求不得以不得故欲謂之無乃於
[015-002a]
 無色之中能應衆色無聲之中能和衆聲
 無形之中能狀衆形是有無色之色無聲
 之聲無形之形故謂之夷希微矣夷者所
 謂明道而非道也夷者平易也希者聲之
 微妙也搏者執持也
 義曰目之所視者但見平易而不能見道
 道無色也耳之聽也但惟希寂而不能聞
 道道無聲也手之搏也但惟微妙不能得
 其形道無形也以神視之見無色之色以
 氣聽之聞無聲之聲以慧照之識無形之
[015-002b]
 形而衆色之具衆聲之和衆形之立非道
 不能生非道不能成道也者獨能應衆色
 和衆聲狀衆形故强名之曰希夷微爾道
 不可言言之非矣所以明道皆强爲之容
 而非道也莊子曰無視之以目而視之以
 神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能以微妙而
 合於道矣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
 注三者將以詰道道非聲色形法故詰不
 可得但得夷希微爾道非夷希微故復混
[015-003a]
 而爲一也
 䟽三者夷也希也微也致得也詰責也混
 同也妙本微妙精一難名色聲形法焉得
 詰責欲以色聲形詰但得夷希微爾謂夷
 希微則三也夷希微但假名欲明道用道
 非色聲形等則夷希微復混同爲一矣
 義曰夷希微三者假標以名道亦皆無也
 三者凝化爲三境次爲三界下爲三才明
 爲三光於身爲三元於内爲三一皆大道
 分精運化之所成也混而爲一復歸於妙
[015-003b]
 本之道也三境者三寳君之祖氣所凝其
 色青黄白亦名也玄元始三氣乃諸天之
 祖宗萬化之元本也三界者欲界六天以
 統九仙色界十八天以統九眞無色界四
 天以統九聖三才者天一地二人三沖虚
 眞經云清浮之氣爲天濁滓之氣爲地冲
 和之氣爲人謂之三才也三光者太陽之
 光爲日太陰之光爲月日月之餘光爲星
 辰謂之三光也三元者人身之中腦爲泥
 丸宫以主上元心爲絳宫以主中元臍下
[015-004a]
 爲丹田以主下元三元尊神各統陰陽萬
 二千神氣以養於人三一者上元所主謂
 之元一中元所主謂之眞一下元所主謂
 之正一三一元神主運氣固精寳神留形
 上清有迴風混合修三一之道昔黄帝以
 寧先生所教詣峨眉山謁天眞皇人以受
 之遂精思千日與三一上眞統三萬六千
 神乘黄龍而昇天矣天浮於上地結於下
 人生其中三者互相生化未始有極列子
 云天積氣也地積塊也日月者氣中有光
[015-004b]
 耀也三一乃有中之無三元乃無中之有
 以有無相感而爲精神氣三者共生於人
 故世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神者天之陽
 氣所生人之動靜對答運用計智是也精
 者地之氣百穀之實五味之華結聚而成
 是也氣者中和之氣也道一妙用降人身
 中呼吸温暖以養於人是也三者混合而
 成於身是謂混而爲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昩
 注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昩唯道於上非
[015-005a]
 上在上亦不明於下非下在下亦不昩
 䟽皦明也昩暗也夫形質之物皆有定方
 在上者則明在下者則昩惟妙本恍惚不
 可定名則在上亦不明在下亦不昩而能
 上能下能明能昩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
 與於此乎
 義曰其爲明也必皦然在上謂積陽也其
 爲暗也必昩然在下謂積陰也陰陽有定
 分明昩有定相是則有形有質皆有定方
 也惟夫大道處於上不皦然而明道非陽
[015-005b]
 也處於下不昩然而暗道非陰也故曰非
 陰非陽而能陰能陽不可以定相睹不可
 以定分求天得道而能清是能上也地得
 道而能寧是能下也陽得道而能動是能
 明也陰得道而能靜是能昩也故爲天下
 之至賾易繫曰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
 於此乎言至道功深如此若非天下萬事
 之至極精妙誰能叅與於此也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注繩繩者運動不絶之意不皦不昩運動
[015-006a]
 無窮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
 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復歸於
 無物矣
 䟽繩繩者運動不絶之意妙本生化運動
 無窮生物之功强名不得物物而不物生
 生而不生尋責不得妙本湛然未曾有物
 故云復歸於無物
 義曰道惟妙本生化萬殊運用生成繩繩
 不絶物物而不物物自物也生生而不生
 生自生也道之無迹不恃其功深妙湛然
[015-006b]
 不可爲有是無物也物者象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注是謂無形狀之狀無物質之象不可名
 有不可名無無有難名故謂之惚恍
 疏狀形狀也象物象也言妙本混成本無
 形質而萬化資禀品物流形斯可謂有無
 狀之形狀有無物之物象不可名之爲有
 亦不可格之於無無有難名故謂恍惚
 義曰道以生育動植成形故能於無狀之
 中成其形狀無物之中作其物象謂其無
[015-007a]
 也則狀象資生謂其有也則杳冥難睹非
 無非有爲恍惚焉恍惚者非有非無之謂
 也易乾卦彖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言品
 類之物流布成形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注無始故迎不見其首無終故隨不見其
 後也
 䟽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故迎之者不得
 其首隨之者不得其後無首則無始無後
 故無終無始無終故非隨迎所得
[015-007b]
 義曰至道獨立無始無終既非前後可窮
 莫得隨迎之所故曰長於上古而不爲老
 生於末代而不爲少先萬物而不爲始後
 億劫而不爲終由此而言豈隨迎得也況
 充塞天地周遍虚無無處無道無往無來
 不今不古何者爲始何者爲終固非先非
 後矣凡物有往則隨之有來則迎之道無
 來往非隨迎可求矣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注執古無爲之道以御今有爲之事則還
[015-008a]
 反淳樸矣
 䟽此明古先帝王常以無爲道化以化人
 故戒云今能執守古之所行無爲之教以
 御理今之有爲之事則不言而化也
 義曰御者制也古之化者無爲無事今之
 化者有體有名無爲故易理有體故難化
 若今之帝王執用古之大道無爲以理自
 速太平也玄古之君上德不德是無爲也
 季葉之化約名約器是有爲也以無理有
 庶可向方以有制有亂兹兆矣
[015-008b]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能知古始所行是謂道化之綱紀
 䟽前云執古之道將引之使行此云能知
 古始明道行必化故重云帝王能知古始
 無爲而理當抱守淳樸爰清爰靜者是知
 爲理道之綱紀
 義曰恐帝王難於用古不遂執行無爲故
 重舉斯文再加勉勵能知無爲易化古道
 易行弘之在人豈惟澆淳之異理道綱紀
 其在兹乎故曰引其綱萬目張引其紀萬
[015-009a]
 目起理身理國亦猶此歟爰清爰靜者太
 玄經之辭也理國執無爲之道民復樸而
 還淳理身執無爲之行則神全而氣王氣
 王者延年神全者昇玄理國修身之要也
   古之善爲士章第十五䟽前章明妙/本無象則在
   用而皆通此章明玄通之人常不盈/而能弊首標古之五句明善爲所以
   微妙次云豫若七句示德容所以難/明孰能下兩句表進修之徐生保此
   下終篇結證成而不滯○義曰將明/前章執古之妙再叙古之爲道之人
   德行周深廣加喻說或豫兮猶兮而/畏慎或儼兮涣兮而卷舒或敦兮曠
   兮而深廣或渾兮靜兮而清濁隨機/應變其德如斯人能體而用之必無
[015-009b]
  盈滿之/失矣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注士事也言古之善以道爲事者於彼微
 言妙道無不玄鑒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
 識知矣
 䟽古昔也士事也言古昔之人善以道爲
 事者精微要妙玄寂通達體道了言涣然
 無滯而其宇量冲邃不可識知矣
 義曰士者指古昔有道之人也有道之人
 行道之行凡有所立在野在朝皆謂之士
[015-010a]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此山谷之士也語仁
 義忠信恭儉推讓此平世之士也語大功
 立大名正君臣明上下此朝廷之士也就
 藪澤居閑曠釣魚避世此江海之士也吹
 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此導引之士
 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脩無功名
 而理無江海而閑不導引而壽者爲道之
 士也前之五士其用可測其事可涯唯爲
 道之士道微妙應變玄通其用冲寂難以
 智察無不無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衆
[015-010b]
 美從之是不可識也
夫惟不可識故强爲之容
 注夫惟德量難識故强爲容狀以明之下
 文也
 䟽夫惟善士雖正容可以悟物而宇泰發
 於天光德量難窺故强爲容狀且求委順
 之迹將以引化凡愚
 義曰善爲道之人正其身而人化正其行
 而人隨睹其德容物自開悟德宇泰然而
 定其所發明者天光也非人曜矣天光自
[015-011a]
 發則人見其人物見其物物各自見而不
 見彼則德宇泰然而定不可窺量示委心
 順物之方爲化俗引凡之行故莊子承答
 舜曰性命非汝有天地之委順也
豫若冬涉川
 注豫閑豫也善士於代間法如涉冬川衆
 人貪著故畏懼今我不染故閑豫
 疏豫閑豫也若如冬川喻代間愛欲所以
 陷溺衆生善士雖處代間不爲愛欲所染
 如涉冬川故多閑豫所以閑豫者冬冰堅
[015-011b]
 壯無陷墜之憂爾
 義曰疏解以閑豫無憂冬川可涉堅冰不
 能陷愛欲不能侵以喻善爲道之人此聖
 㫖也夫豫之言疑也猶豫皆疑難之象爾
 亂流而渡深曰厲淺而揭由膝以上爲涉
 冬月涉川寒沍侵骨將爲涉者固亦疑難
 冷既傷心冰仍痛足至人睹世俗貪求之
 事無益於身如冬涉川有疑難也且代之
 愛欲逐境生迷萬緒雲蒸千途蜂起功名
 聲色爭先鋭進之心厚利豐財競起貪求
[015-012a]
 之跡或烹燔取樂或傷殺恣情投身於愛
 欲之川隨流不返溺性於漂沉之浪有去
 無歸豈獨冰痛爲難抑且報應明驗何者
 溺利欲之人涉遠營求有水陸邀劫之報
 淩抑於人有忿爭刑網之報上網於君有
 誅殛喪家之報下虐於民有召寇起讎之
 報況於傷生害己破國亡家之甚乎至道
 之人知此爲憂故設涉川之喻斯爲至戒
 信可寳焉
猶若畏四鄰
[015-012b]
 注猶豫疑難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閑豫及
 觀行事甚疑難如今代人懼鄰戒也
 䟽猶疑難也夫善士無愛欲故多閑豫及
 難其行事舉動施爲恐不合道故多疑難
 如今之人有事畏四鄰之知而加戒慎
 義曰猶犬也壠右之人謂犬爲猶亦云古
 有良犬其名曰猶言犬隨主行必豫於其
 前偵邏疑有善惡須復來報其主故云猶
 則多豫狐則多疑故言狐涉河冰聽其下
 流水聲絶然後敢渡今北人渡河冰見有
[015-013a]
 狐跡則車馬於冰上無所陷矣此則猶豫
 皆疑難之象也且常人不知修道恣欲任
 情無懼無疑動貽陷溺爲道之士知愛欲
 而不爲若冬將涉川有凝沍之憂畏居將
 爲事懼鄰里之聞知既暗室不欺每屬垣
 爲戒也此爲道之行也夫人爲惡於幽暗
 者鬼神知之爲過於明顯者鄰里知之得
 無戒慎矣論語曰毋與汝鄰里鄉黨乎此
 言十家爲鄰五鄰爲里萬二千五百家爲
 鄉五百家爲黨也
[015-013b]
儼若客涣若冰將釋
 注雖則儼然若客無所造爲而不凝滯於
 物涣然若春冰之釋散
 䟽善士於愛育無所造作如客對主人但
 儼然肅敬爾雖於愛欲如客對主而爲善
 之行不凝滯於物涣然若春冰之釋散無
 留礙爾
 義曰儼肅敬也涣散也釋解也出門如見
 大賔言主之敬客也儼兮其若客言客之
 敬主也賔主盡敬各慎禮容世之常也至
[015-014a]
 人靜默戒慎檢身常如對主之恭固無肆
 情之欲爲善不滯散釋變通若泮春冰豈
 復膠固矣
敦兮其若樸
 注雖涣然冰釋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質
 樸無所分别矣
 䟽敦敦厚也樸質樸也言雖不滯於物而
 絶浮競其德行敦厚若質樸無所分别
 義曰至人也外雖散釋通變縱横順物内
 則温柔敦質凝寂其心故無紛競之傷自
[015-014b]
 得恬和之趣
曠兮其若谷
 注其德量曠然寬廣無不含容有若彼空
 谷矣
 䟽曠寬也言善士懷道抱德宇量曠然寬
 大於物悉能含受如彼虚谷無不包容
 義曰德既敦實量乃寬弘善惡無所不容
 是非固當無撓曠然吞納若虚谷焉
渾兮其若濁
 注和光混俗若濁而清
[015-015a]
 䟽善士心照清淨而能容物和光同塵不
 自殊異渾然如濁物莫能知
 義曰水之清也能鑒物之善惡而物亦測
 水之淺深及其秋潦乍興濁波初鼓澶漫
 也牛馬莫辯汹湧也深淺難知望之茫然
 詎可揭涉至人和光接物混跡隨流不顯
 其機有同濁水其容可見其跡難窺人君
 理國乘時在於明德不爲察察之政示以
 淳淳之方使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斯爲
 道化善莫大焉
[015-015b]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注孰誰也孰能於彼混濁以靜澄止之令
 徐徐自清乎
 䟽因上文云若濁便舉水之澄清以況善
 士之心無撓則自然靜止故云孰能於代
 間愛欲混濁之中而以清靜道性靜止之
 令愛欲不起亦如水之濁而澄靜之令徐
 徐自清乎孰誰也
 義曰至人外示混濁將明不異於常内本
 澄清固亦常同於道亦猶水之濁也而清
[015-016a]
 明之體常存心之清也渾濁之塵不雜若
 世人能澄其塵染净彼心源如水可以徐
 清自入至人之境老君愍世之耽欲念俗
 之澆浮爭投跡於愛欲之津競鋭意於利
 名之浪渾是非之濁溺生死之河不務競
 修誰爲拯拔演兹法喻用救迷途善趨澄
 鍊之門冀速清虚之道
孰能安以乆動之徐生
 注誰能安靜於此清以乆更求勝法運動
 修行令清淨之性不滯於法而徐動出也
[015-016b]
 生猶動出也
 䟽此教法無滯也誰能以清淨之性靜止
 愛欲如水之性已得徐清若便安於此清
 而以乆滯滯則非悟未名了出當須更求
 勝法運動精修爲道既損之而又損按行
 亦次來而次滅則清靜之性不滯於法而
 徐徐動出也
 義曰大道好生誘人垂法千門鍊性萬行
 修心因悟乃修因修乃證修證之理泛舉
 其綱則有吐納元和咽漱雲液茹松食栢
[015-017a]
 絶粒餌芝或隱朝上清密伺玄斗或五金
 八石或水玉流珠陰鼎陽鑪五華九轉或
 素文丹籙檄召鬼神金鈕青絲質盟天地
 則有正一道德昇玄洞神靈寳明眞三清
 衆法並革凡登道證品昇眞又有奔二景
 朝五辰據極攀魁騖綱飛紀吞日咽月制
 魄拘魂八道望雲九眞受事昇玄卧斗方
 諸洞房左右靈飛陰陽六甲三部八景二
 十四眞存服三元注想三一紫房黄闕絳
 景朱嬰紫虚南嶽之篇青童東海之訣内
[015-017b]
 視五藏下制六天導引吞符御風養氣騰
 舉之道溢於眞經或修勵一門便可得道
 遂能拔玄祖於長夜飛我身於太虚瞬息
 而歷九陔那慙若士顧面而周六合豈讓
 鴻蒙而世之大迷不能耽味即曰神仙之
 事非積學可求又云得道之人皆有壽限
 運終數盡還至淪滑殊不知得道者自仙
 登眞從眞證聖登聖極果與道合眞無壽
 考之期無終盡之數斯須而經億劫指掌
 而越萬天文選曰少别千年暫遊萬里歩
[015-018a]
 虚詞云八天如指掌六合何足遼皆其事
 也但修之既契即忘其修旋修旋忘無所
 滯著即爲妙矣夫法者所以詮道也悟道
 則忘法言者所以觀意也得意而忘言若
 滯於法則道不能通滯於言則意不可盡
 故令於法不滯轉更增修於言不滯旋新
 悟入次來次滅者西昇經云子能按行次
 來次滅此喻小乘有爲之法以教初門既
 得其門漸以中乘之法以熟其行既熟其
 行乃以大乘之法令忘其執則目凡而得
[015-018b]
 證累證而階聖雖仙眞聖果二十七品而
 所修之行不可執滯斯謂徐生徐清次來
 次滅之㫖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注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當須無所執滯
 若執清求生是謂盈滿將失此道故云不
 欲盈爾
 䟽滯法安清是名盈滿故云若欲保全此
 徐清徐生之道當須無所滯著得無所得
 今復滯清求生是傷盈滿盈滿則妨道故
[015-019a]
 云不欲盈
 義曰能明次來次滅之法是得徐清徐生
 之要保此要㫖不滯滿盈當契下句之理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注夫唯不盈滿之人故能以新證之行爲
 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滯著
 䟽夫能無欲凝滯以至無爲於法無住不
 盈滿者常以新證之法爲弊薄更求勝致
 不以爲新成而便滯著爾
 義曰既了舊法又證新法謂自小乘入中
[015-019b]
 乘道也中乘之道或權或實猶滯於修又
 捨此權實有修之門求入大乘無爲之趣
 若執於修著不悟無爲是曰新成還爲盈
 滿故當損之又損階麤入妙矣其於國也
 則古之聖主賢臣謂之善爲士者玄通道
 德德不可稱猶復如冬涉川履冰爲懼畏
 鄰表戒若客無爲通變從民屈伸不滯而
 冰釋含容若谷懷抱樸素以訓人政昏昏
 而外濁心明明而内照無滿溢驕盈之變
 守弊薄不新之規祚必延洪人其清泰淳
[015-020a]
 古之跡復何遠哉



道德眞經廣聖義卷之十四







[015-02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