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03 新安文獻志-明-程敏政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新安文獻志巻九    明 程敏政 撰
  書
   答程成甫書       朱 熹
熹服膺二先生之教有年矣雖幸得誦其詩讀其書然
猶以未得識其子孫為恨兹乃辱書欣感無量且承叙
述世次行治之詳使得聞之又歎大賢之後中間流落
不偶至於如此甚者遂至淪陷隔絶而無聞獨幸賢者
[011-1b]
於此乃能守其門戸而不失其問學之傳猶足以自慰
也今郡博士又能屈致以為學校之重其所以望於賢
者豈不欲其服先生之服誦先生之言行先生之行以
警動其學者而勉勵之哉荷意之勤敢申其説以致區
區之意惟左右者念之
   與程允夫書       朱 熹
往年誤欲作文近年頗覺非力所及遂已罷去不復留
情其間頗覺省事講學近見延平李先生始畧窺門戸
[011-2a]
而疾病乘之未知終得從事於斯否爾大槩此事以涵
養本原為先講論經㫖特以輔此而已向來汎濫出入
無所適從名為學問而實何有亦可笑爾示喻蘇程之
學愚意二家之説不可同日而語黄門議論所守僅賢
其兄以為顏子以來一人而已恐未然頃因讀孟子見
其所説到𦂳要處便差了養氣一章尤無倫理觀此想
淵源來歴不甚深也正䝉建陽舊有本近來乆不曽見
俟病少間當為尋問也然此書精深難窺測要其本原
[011-2b]
則不出六經語孟且熟讀語孟以程門諸公之説求之
涵泳其間當自有得然後此等文字可循次而及方見
好處如今不須雜博却不濟事無收拾也若果於此有
味則世間一種無𦂳要文字皆是妄言綺語自無功夫
㸔得矣近集諸公孟子説為一書已就稾又為詩集傳
方了國風小雅二書皆頗可觀或有益於初學恨不令
吾弟見之又恨相去稍逺不能得吾弟來相助成之也
程君允夫文公先生之内弟也嘗為著尊德性齋銘者/家問諄諄尤極忠愛君子片言隻辭皆足觀感如此夫
[011-3a]
虞集敬書意紫陽朱夫子於程氏為彌甥允夫其内弟/也此帖辭 質直親愛彌篤世之人同氣且不相恤况
其疎者哉觀者亦可自反/矣鄉後學汪澤民敬書
   與汪伯虞書       朱 熹
正月十一日同郡朱熹頓首復書伯虞茂才鄉丈執事
熹之外家於門下有姻㜕之好而執事文人行也乆客
閩中未獲一見獨幸從親故間講聞聲譽之美差以自
慰兹承不鄙逺致長書禮意既隆而所以稱道期許之
者又過其實熹不敢當也示諭尚書金公名堂之意俾
[011-3b]
得賛一詞焉幸甚幸甚金公亦先友也熹頃歲嘗獲拜
之臨安俯仰十有七年矣三復來誨若復得望見其衣
冠而聞其謦欬者甚矣金公之厚於執事而所以相告
者之切而當也邕州使君往見張荆州呂著作皆稱其
才今讀記文又有以見其所存者益恨未得一聽議論
之餘也顧二公之意所以望於執事皆非他人所能與
獨在明者精擇而力行之爾况如熹之淺陋其又將何
以辱其禮命之勤哉加以拙疎乍親吏事公私倥偬日
[011-4a]
不暇給尤覺荒澁不能一吐胷中所欲言者因風敬謝
先辱旦夕儻得脱此羈馽歸卧田間呻吟之暇乃當有
以報執事爾惠墨甚富且珍未有以報此間石刻各往
一通幸視之未有承晤之日正惟進德自重慰此願言
不宣
   答汪太初書       朱 熹
四月八日同郡朱熹頓首復書汪君太初茂材足下熹
於足下雖得幸同土壤而自先世流落閩中以故少得
[011-4b]
從故里之賢人君子遊顧其心未嘗一日而忘父母之
邦也屬隨宦牒來官廬阜同郡諸生間有肯相過者而
足下乃以手書先之三復誨諭喜幸無窮又承示以文
編益欽德學之盛而恨其未得少奉從容也然間嘗竊
病近世學者不知聖門實學之根本次第而溺於老佛
之説無致知之功無力行之實而常妄意天地萬物人
倫日用之外别有一物空靈𤣥妙不可測度其心懸懸
然惟儌幸於一見此物以為極致而視天地萬物本然
[011-5a]
之理人倫日用當然之事皆以為是非要妙特可以姑
存而無害云爾蓋天下之士不志於學則汎然無所執
持而徇於物欲幸而知志於學則未有不惰於此者也
熹之病此乆矣而未知所以反之蓋嘗深為康胡二君
言之而復敢以為左右之獻不識髙明以為然否抑嘗
聞之學之雜者似博其約者似陋惟先博而後約然後
能不流於雜而不揜於陋也故中庸明善居誠身之前
而大學誠意在格物之後此聖賢之言可考者然也足
[011-5b]
下其試思之未即㑹晤惟進學自愛為禱
   答程泰之書       朱 熹
熹昨聞禹貢之書已有成編轉借累年乃得其全猶恨
繪事易差間有難考究處近乃得温陵印本披圗按説
如指諸掌幸甚幸甚此書之傳為有益於學者但頃在
南康兩年其地宜在彭蠡九江東陵敷淺原之間而考
其山川形勢之實殊不相應因考諸説疑晁氏九江東
陵之説以為洞庭巴陵者為可信蓋江流自澧而東即
[011-6a]
至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東也若謂九江即今江州
之地即其下少東便合彭蠡之口不應言至東陵然後
東迤北㑹于匯也晁氏所論敷淺原者亦有理而未盡
蓋詳經文敷淺原合是衡山東北一支盡處疑即今廬
阜但無明文可考爾德安縣敷陽山在廬山之西南故
謂之敷陽非以其地即為敷淺原也若如舊説正以敷
陽為敷淺原則此山甚小又非山脉盡處若遂如晁氏
之説以為江入海處則合是今京口所過之水又不但
[011-6b]
九江而已也若以衡山東北盡處而言即為廬阜無疑
蓋自岷山東南至衡山又自衡山東北而至此則九江
之原出於此三山之北者皆合於洞庭而注於岷江故
自衡山而至此者必過九江也此以地勢考之妄謂如
此不審參以他書其合否又如何但著書者多是臆度
未必身到足歴故其説亦難盡據未必如今目見之親
切著明爾閣下向者固嘗經行而留意之乆記覽之富
其必有以質之故敢輙獻所疑伏惟有以教之幸也
[011-7a]
   答滕德粹書       朱 熹
僕與足下雖幸獲同土壤而自先世已去鄉井中間才
得一歸掃丘墓省族姻今又二十餘年以故於鄉里後
來之秀少所接識計其不相存録亦已乆矣而昆仲方
獨惠然枉書道説過盛非所敢當然所論為學之意則
正區區所望於鄉人者甚幸甚幸夫學者患不知其所
歸趣與其所以蔽害之者是以徘徊岐路而不能得所
從入今足下既知程氏之學不異於孔孟之傳而讀其書
[011-7b]
矣又知科舉之奪志佛老之殊歸皆不足事則亦循是
而定取舎焉爾復何疑而千里以問於僕之不能邪意
者於其所欲去者既未能脱然於胷中所欲就者又雜
然竝進而不無貪多欲速之意是以雖知其然而未免
於茫然無得之歎爾足下誠若有志則願暫置於彼而
致精於此取其一書自首而尾日之所玩不使過一二
章心念躬行若不知復有他書者如是終篇而後更受
業焉則漸涵之乆心定理明而將有以自得之矣論語
[011-8a]
一書聖門親切之訓程氏之所以教尤以為先足下不
以愚言為不信則願自此書始因風寓謝他未暇及昆
仲書無異指故不復别致幸察
   答汪叔耕書       朱 熹
十月二十三日熹叩首啓叔耕茂材鄉友辱書并示詩
文論説甚富三復不置足以見鄉道之勤衛道之切而
所以用力於詞章者又若是其博而篤也顧惟衰晚於
道既無所聞不足以堪見予之意而少日麤親筆研終
[011-8b]
不能窺作者藩籬且自覺其初無補於身世遂用絶意
棄去不為今數十年矣又無以知所論之中否而上下
其説也然私竊計之鄉道之勤衛道之切不若求其所
謂道者而修之於已之為本用力於文詞不若窮經觀
史以求義理而措諸事業之為實也蓋人有是身則其
秉彛之則初不在外與其鄉往於人孰若反求諸已與
其以口舌馳説而欲其得行於世孰若得之於己而一
聽其用舍於天邪至於文詞一小技爾以言乎邇則不
[011-9a]
足以治已以言乎逺則無以治人是亦何所與於人心
之存亡世道之隆替而校其利害勤懇反復至於連篇
累牘而不厭邪足下志尚髙逺才氣明決過人逺甚而
所以學者未足以副其天資之美熹竊惜之又念其所
以見予之厚而不忍忘也不敢不盡其愚足下試一思
之果能舍其舊而新是圗則其操存探討之方固自有
次第矣請繼今以言人還姑此為報向寒千萬以時為
親自愛不宣
[011-9b]
   與祝直清書       朱 熹
熹頓首直清賢表解元昨還里中屢獲請見撫存教誨
恩愛甚厚别來切記尊候萬福熹侍旁幸適不足煩逺
念屏跡閉門讀書有可樂者恨莫與之同爾近視太叔
翁發至論孟訓釋㸔得程氏之理透徹涵泳其間多有
好處頗合鄙意内疑惑未敢據所見俟榮旋討論且留
之恨此中前輩寥寥幸得古田林擇之邀至家館教塾
埜二人其見明切近得湖南張魏公子欽夫者一二文
[011-10a]
字觀所見正當儘有發明欲往見相與講釋所疑而千
有餘年道學不明士之陋於耳聞目見無以知道入德
其識趣往往如此然世衰道㣲邪説肆行而莫之禁士
夫心術安得而不日趨於壞大抵為學是自己分上事
孟子謂歸而求之有餘師是也附去二程先生語録詳
備可觀但患人之不讀亦須積累涵泳由之而熟脱然
自有知處人能勉勵學古人著工夫把做一件事深思
力行不患不到聖賢之域兩年來集得孟子説稾成或
[011-10b]
有益於初學後當録一本去末由相見千萬保愛老母
道意閣中郎姪一一佳勝奉狀不宣
   答程傅之書       朱 熹
熹與足下為同郡人然彼此未相識面而足下以書先
之此意厚矣夫佛老之言不得以道名足下之説是也
至於吾之所謂道與其所以求之之方則足下之言有
畧而未究其藴者無從面講臨風悵然異時因來有以
見語千萬甚望過此則有非衰拙之所敢知者不知所
[011-11a]
以報也乂答傳之子次卿書示喻存心之説此固為學/之本然來喻又有所謂有是事必有是理者不
知又何從而察之邪若如所謂當應事然後思是事之/理當接物然後思是物之理則恐思之不豫而無所及
若豫講之則又陷於所謂出位而思念慮紛擾之病竊/意用力之乆必有説以處此矣幸明告我得以反復之
   答孫吉甫書       朱 熹
德粹之來逺辱惠書雖未識面然足以知賢者之志矣
所喻氣質過剛未能自克而欲求其所以轉移變化之
道夫知其所偏而欲勝之在吾日用之間屢省而痛懲
之爾故周子有自易其惡自至其中之説是豈他人所
[011-11b]
得而與於其間哉然此亦或有説焉不明於理而徒欲
救其偏亦恐矯枉之過而反失中也故古人之學雖莫
急於自修而讀書講學之功有所不廢蓋不如是無以
見夫道體之全而審其是非邪正之端也未由相見幸
且勉力
   答汪㑹之書       朱 熹
所寄大學愧煩刋刻䟦語尤見留意千聖相傳門戸路
徑不過如此前世儒者未嘗熟讀而深求其意故所以
[011-12a]
為學者不知出此而墮於記誦文詞之末其好髙者又
轉而入於老子釋氏之門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而人
才少風俗衰也但今雖幸畧窺大㫖然循其序而實用
力焉亦恨未能到得古人地位所以每欲推之以語同
志而求其輔仁之助於今乃得吾㑹之於中表間豈不
幸甚更願益深考之而實從事焉使其次第功程日有
可見之驗則其進步自不能已矣
   答汪次山書       朱 熹
[011-12b]
别楮誨喻良荷不鄙已託德和弟布曲折矣千萬千萬
周禮文字此所無有令郎今幾何年矣他經何所不治
而必為此何哉大凡治經之法且先熟讀正經次則叅
考註疏至於禮樂制度名數註疏得之尤多不知令郎
曽如此下工夫否若資質大段警悟亦須著下三年工
夫於此自然精熟貫穿何待他求彼學成而名顯者豈
必皆有異書乎今人欲速每事必求一捷徑不肯安心
循序下實工夫為此所誤一事不成者多矣不可不自
[011-13a]
悟也愚陋無所知於此嘗究心焉頗見利病如此敢以
布聞稱塞厚意他不能有益於左右徒以為愧爾吾宗/與朱
子世聨姻婭此二帖眷誼繾綣溢乎辭表四友堂記已/遂其請而明經之訓所獲多矣正大詳盡眞足為百世
師法覽者尚興起焉從叔仲禹家藏此本踰二百年什/襲以傳者百世可也至正戊子十月丙戌後學汪澤民
謹識四二帖謂此與/求作 友堂記帖也
   答詹帥體仁/請罷諸書鋟梓書
               朱 熹
熹向䝉下喻欲見諸經鄙説初意淺陋不足薦聞但謂
[011-13b]
庶幾因此可以求教故即寫呈不敢自匿然亦自知其
間必有乖繆以失聖賢本指誤學者眼目處故嘗布懇
乞勿示人區區此意非但為一時謙遜之美而已也不
謂誠意不積不能動人今辱垂喻乃聞已遂刋刻聞之
惘然繼以驚懼向若預知遣人鈔録之意已出於此則
其不敢承命固已乆矣見事之晚雖悔莫追竊惟此事
利害如前所陳所繫已不細矣又况賤跡方以虚聲横
遭口語玷黜之禍上及前賢為熹之計政使深自晦匿
[011-14a]
尚恐未能免禍今侍郎丈乃以見愛之深衛道之切不
暇以消息盈虚之理推之至於刻畫其書流布逺近若
將以是與之較強弱争勝負者熹恐其未能有補於世
教而適以重不敏之罪且於門下亦或未免分朋樹黨
之譏蓋未論東京禁錮白馬清流之禍而近世程伯禹
洪慶善之事亦可鑒矣豈可遽謂今之君子不能為前
日之一德大臣耶况所説經固有嫌於時事而不能避
忌者指為訕上而加以刑誅亦何不可乎去歲建昌學
[011-14b]
官偶為刻舊作感興詩遂為諸生註釋以為謗讟而納
之臺諌此教官者幾與林子方俱被論列此尤近事之
明鏡雖若無足畏避然亦何苦而直觸此姦慝之鋒耶
欲布愚懇便乞寢罷其事又恐已興工役用過官錢不
可自已熹今有公狀申使府欲望書押入案收索焚毁
其已用過工費仍乞示下實數熹雖貧破産還納所不
辭也如其不然此輩决不但已一身目前利害初不足
道正恐以是反為此道無窮之害爾切乞更入思慮不
[011-15a]
憚速改千萬幸甚德慶刋本重䝉序引之賜尤以悚仄
此書比今本所争不多但𦂳切處多不滿人意爾序中
所用善學聖賢之語極有意味但今日紛紛本非為程
氏發但承望風㫖視其人之所在而攻之爾若此人稍
尚清虚則并攻老子幸修齋戒則兼詆釋迦曽讀三經
字説則攻王氏曽讀權書衡論則斥三蘇怒室色市彼
亦何嘗有定論而可與之較是非曲直哉但不察此而
欲力與之争則必反以激成其勢而益堅其説或遂真
[011-15b]
為道學之害亦不為難此尤不可不慮爾附與楊教授/書熹忝為長
吏於此而使同官用學錢糧刻己所著之書内則有朋/友之譙責外則有世俗之譏嘲雖非本心豈容自辨又
况孤危之蹤無故常招脣吻今乃自作此事使不相説/者得以為的而射之不唯其啾喧呫囁使人厭聞甚或
緝以成罪亦非難事正如頃年魏安行刻程尚書論語/乃至坐贓論此不逺之鑒近聞婺源有人刻熹西銘等
説方且移書毁之書行未幾遽自為此彼之聞者豈不/怪笑其被毁者豈不怨怒此又使熹重得罪於鄉黨宗
族而執事者反謂其謬為謙遜不情之語其不相察亦/甚矣愚意廹切不得不力懇於左右幸辱矜照一言罷
之所己刻者熹請得以私錢奉贖毁去而其已置之版却/得面議别刻一書以成仁者開廣道術之意自不失為
善事不審尊/意以為何如
[011-16a]
   復表兄朱元晦編修書   程 洵
洵拜覆至孝編修表兄坐前洵去歲在祁門奉起居狀
初不知表伯母恭人之訃既歸拜所賜教乃聞鍾此酷
罰驚呼失聲不能自已惟淑德懿範表儀閨閫奄棄榮
養孰不驚歎矧中表子姪姻親契分之厚者其悼惻之
情宜何如耶伏惟天性之重於孝敬嬰此大故悲慟奈
何來書言家世南來八人今無存者讀之使人感歎不
已洵不肖常恨之生也後不逮事王父嘗見祖母及先
[011-16b]
君為言朱程二家昔日中外往來之好鄉閭莫及自先
表伯赴官閩中遭時多故因家於建於是骨肉始有南
北之異自兹暌間垂五十年中間人事變遷如霧如電
有不可勝言者今兩家所存當時之人惟祖母幸無恙
每為洵言此未嘗不流涕太息也祖母八十四矣視聽
幸不甚衰飲啖亦健但屢經憂患子孫未有以少慰其
意者前日聞表伯母之喪感涕不已蓋人暮年值此逆
境其傷今思昔之情固宜倍於他人也今歲不欲逺出
[011-17a]
侍下以劉丞堅相挽不得已復為此來二月初到此初
欲此月末畧歸偶劉丞檄出建寧鞫獄須其歸乃告次
第尚在閏月末也來書見教委曲詳盡皆至當之論敢
不服膺又䝉寄以程氏遺書大慰所望蓋洵前此所見
惟建陽舊刻必明集河南夫子書及大全語録此數者
顛倒錯繆大全為甚今兄所編雖中間尚有闕疑者然
大畧已有條不紊矣兄之有功於程氏甚大而洵拜兄
所賜甚厚也洵本欲辦少奠禮以表區區偶劉丞行速
[011-17b]
姑寓此紙託附便至餘俟中夏還家當奉狀襄事聞在
去冬計已畢矣路逺不能助執紼申一慟之哀何悵恨
如之四月二十日表弟洵拜覆
   上周益公書       程 洵
洵新安書生也少時不自料妄有意於禄仕因業進士
求之授經之暇則取所謂時文者囁嚅誦習而學焉然
非其好也間獨取河南程氏眉山蘇氏之書讀之則心
開目明聳然増敬恍然若與數先生者對於巻中而親
[011-18a]
聞謦欵也乆之今秘閣修撰朱公自七閩還一見以為
可教因勉使成就朱公於洵外兄也其見愛甚篤而所
以啓迪之者亦甚力然洵天分自卑凡所辛苦而僅有
之者終不足以進於聖賢之域而所謂進士業者又益
荒唐自志士言之棄去不復為而一意學問可也而洵
忍窮不固又不能然蓋行年五十而後以累舉得一官
主衡之衡陽簿抗塵走俗人莫知者㑹故奉常屬劉侯
自常州移守衡洵以縣吏見劉侯見其容貌枯槁無所
[011-18b]
象似命坐問曰子所遺吾書自為之耶抑倩人也洵對
曰自為之也劉侯頷之他日又召與語乃大異之曰子
吾黨也自是每趨府議公事竟往往延入便齋相與講
所疑上自聖賢精義致用之要下至古今屬辭比事之
㫖無所不及風晨月夕杯酒流行則又更倡迭和以寫
其樂不以屬吏遇也洵何足以辱侯之知如此無乃亦
以朱公故耶居二年侯得請奉祠去洵亦解官北歸聲
聞遂不相接洵詣流内銓閲缺牓適此州録事乏人即
[011-19a]
自占署意將復從侯於此也又明年乃聞侯以疾不起
洵棲遲田間亦五易寒暑而後造官嗟侯之不復見為
之戚然以悲移日而不能止屬者側聞明公被命移鎮
上章力辭將弭節里中待報則又躍然以喜夫以天子
之宰位貌尊重號禮絶百僚而叅軍古所謂居百僚底
者貴賤懸絶如此蹤跡何由輙聞於鈞聽而洵心獨喜
者非特一世宗工三朝元老得以瞻望儀型慰平生敬
慕之心抑聞朱劉二君子皆明公異時屈輩行與之交
[011-19b]
者斯文之統盟善類之宗主於是乎在而洵也乃以薄
宦故獲從門下士竊聞議論風㫖之一二豈不甚幸也
哉豈非甚可喜也哉今其來也非事造請抑其志固有
所在也洵早好為文而才氣卑弱不能自拔於流俗無
足為明公言者顧宿昔之心掃除未盡輙復繕寫一通
以獻伏惟明公功業之盛既追蹤韓富而道德文章之
妙亦儷美程蘇燕居之暇試一觀焉就使無取亦足以
見其窮不易業老猶能學也干冒鈞嚴以愧以懼莆田/方氏
[011-20a]
直孺序曰克菴文簡而深粹而雅優游恬淡/而無畢露之華蓋其淵源之出有自來矣
   辭晦菴朱侍講書     汪 莘
莘讀史至有國家者釁敵讎隙生于父子兄弟之間未
嘗不為之傷心以至流涕也曰嗟乎父子兄弟天倫之
最切者也其休戚之淺深慘舒之大小每與天地鬼神
相為感動而况人乎側覩今日之事有可為傷心者矣
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為也先生勸講經筵實居師保
之職前日責在大臣今日責分先生矣財不待先生而
[011-20b]
富兵不待先生而強惟主上父子之間諸公所不能濟
者待先生而濟先生道大而德粹才髙而義精其必有
以處此惜乎非莘之所得聞也雖然徐徐乎其為主上
感動之實而汲汲乎其為泰安之居恐不可得而遂也
憚於為父子深愛之本而利於為體貌臣工之末以是
為治未有能乆者也莘生平聞先生之風慕悦之父母
如也尊敬之神明如也想像願見而不獲者凡二十年
具有本末以二十年尊敬慕悦想像之心幸而一旦天
[011-21a]
與獲見之便豈欲以背時之言撓其親而慢其神哉誠
以言行素髙者流俗所忌向用頗隆則窺伺滋甚自頃
諸人以道學為口實牙相磨吻相鼔加之時事多艱則
名節難全端倪多變則機㑹易失今日之事先生建明
稍緩切恐言者已伺其後是非特不能為天下學道者
之地亦不能為後世學道者之地矣主上發明詔設優
賞以待言者莘志不在焉大不能丫莘性命小不能救
莘饑寒所為來上封事拳拳惟以主上父子之間為務
[011-21b]
非敢輕也始為之疑而終為之不必疑始為之畏而終
於無可畏躊躇四顧而慮之甚周其言之甚明其施之
必效諸公視之以為背時之論莫有能舉而行之者是
以徘徊京都日夜待先生至不同流俗不避權要建明
於羣昏之中鼓動於皆醉之際言衆人之所不敢言辨
衆人之所不能辨然後先生素履之志可不諭而孚經
綸之業可次第而舉莘所上封事所論主上父子間與
夫民窮吏汚之弊既己獻諸先生矣先生嘗諭之曰所
[011-22a]
論過宮事甚好當説與諸公今治行西歸敢復以告此
所謂先生事也先生責也於莘何有哉冒瀆師嚴無任
激切恐懼之至
   見張南軒先生書     王 炎
炎聞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有願見之心不可有亟
見之意外不失人内不失已然後其道兩盡是故學者
謹之三揖而進一辭而退古人於去就之際有義以權
之禮以為節也炎㓜而學學而仕非為道也而出於為
[011-22b]
貧是故浮沉於下位不敢求當世君子之知而敷文劉
公惠然顧之衆人之中引而進之炎之所以事劉公者
有公事而無私請劉公亦察其粗能安於分義也而以
不肖之名聞於下執事執事者以劉公之言為信以炎
為可教也亦引而進之炎於是踊躍一來其意以為學
問而非敢有他求也炎嘗聞學聖人之道若顔子曽子
則見而知之若孟子則聞而知之孟子之後道之正統
絶而不傳由漢以來士非不學而所以學者不以章句
[011-23a]
而以言語文章章句之學膠於陳言而不知古人之用心
其以言語文章為重者亦未能入聖人之門而窺見其
奥也今世論道學之傳學者往往曰自孟子之後漢有
揚氏唐有韓氏然揚子以言語求道韓子以文章求道
惟以言語求道故為法言曰吾以擬論語也為太𤣥曰
吾以準易也無西子之美而效其嚬亦増其醜而已矣
惟以文章求道故為之説曰易竒詩葩盤誥聲牙而春
秋謹嚴與莊騷太史一概論之六經之㫖晦矣且言語
[011-23b]
非不可以求道而道則非言文章非不可以求道而道
則非文何者不落其華不探其實也炎之所謂學者不
過舉子事業云爾言語之辨也文章之工也而其技極
矣道則未之有見也夫易始於伏羲明於文王書始於
堯舜詩始於商周而春秋筆削於夫子方其未有易書
詩春秋也而禹臯陶伊周之徒其學何從得之數君子
者為聖為賢静而正心誠意動而開物成務天下之故
不能眩其所見之明成敗死生不能搖其所立之固也
[011-24a]
則其學固有超乎言語文章之外而得之心傳黙授者
炎反而求之心索之以思茫然其未有得也故願見先
生而請益焉炎以為學道者其始必有所傳而其終有
以自得之有所傳者學之方而自得之者其至也孟子
之學傳於子思子思傳之曽子曽子則親見聖人而師
之一貫之妙夫子不以語門弟子雖賜之逹不與也而
獨以告曽子曽子曰唯一唯之外曽不容聲而門人問
焉乃以忠恕語之忠恕非一也非一則曷為語之忠恕
[011-24b]
非一而可以入道故也子思之所傳者忠恕爾曰中庸
曰至誠子思有以自得之孟子之所傳者中庸爾曰盡
心曰養性孟子有以自得之故曰自得之則居之安資
之深取之逢其原而自得實難其入有門則其初不可
無傳也蓋自孟子之後道之正統絶而不傳二程先生
鳴道於伊洛之間則道之正統絶而復傳今世語伊洛
之學者非無其人然其下者不見於踐履其髙者未免
於差也夫不見於踐履則言逺而㫖近似達而實蔽而
[011-25a]
不免於差則將以明道適以害道而已矣先生之學其
傳之也得其宗其行也力其守也篤其自信也堅此今
世學者之指南也語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
事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夫學者於其所見毫釐有所
必計懼其差也故必即有道者正之况未有所見者而
可無以發其聵聵乎炎為舉子時廹於伏臘之不給甘
㫖之無以奉親也而假館於他人之門得學之功十三
及出而為吏雖不敢一日舍學而嬉然有公家之事食
[011-25b]
其食亦不敢茍也而得學之功十一今將挈其孥以歸
杜門却掃於歙山之陽早作夜寐以求増益其所未能
䇿勵其所不逮是故願一見先生以發藥其愚夫櫽括
多枉木不然則直良醫多病夫不然則不瘳聖賢之
門來者無絶法也先生以為可教而教之則幸矣論十
篇以為贄固以占其是非也詩曰髙山仰止景行行止
先生之道四海之所尊仰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先生肯賜之教誨之言炎不敢不奉以周旋也干冒台
[011-26a]
嚴不勝悚懼
   與朱元晦先生論諒闇中開講書
               王 炎
炎近讀邸報伏見八月八日指揮増置講讀官且於中
旬擇日開講夫始初清明崇尚儒學以輔聖德此固帝
王之盛美然擇日開講則炎竊有疑焉且三年之喪三
代之達禮也二十七日而公除後世之權制也其意蓋
曰軍國之務不可以不躬自聽斷則公除而涖政亦勢
[011-26b]
有不得已焉爾服釋於外哀存於内則禮之節文雖變
而禮之情實未泯也古禮不復可見其詳矣記曰斬衰
唯而不對齊衰對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議夫大功之視
衰麻其情有降殺故服有等差而記又謂大功廢業又
曰大功誦可也可以誦不可以議大功且然况衰麻之
至戚乎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左右講讀之官
以備顧問喪祭之禮欲得其詳每事問焉可也一日萬
幾不得已而親事於法宮之中聽斷有疑時以訪焉可
[011-27a]
也大行至尊壽皇梓宮在殯復土未有定期而開講於
清閒之燕炎為是有疑焉三代之禮固無所考漢唐之
事亦不足證未審祖宗典故有是乎炎晚生何足以議
禮然待制鄉邦之先進後學宗之且處經幄之長炎為
是有請焉乞賜垂教以開釋所疑幸甚世傳雙溪與朱/文公不合未見
所出考雙溪集有與文公論諒闇開/講事文公集無答書豈即謂此耶
   答友人論讀尚書書    程實之
前輩謂讀書要識聖賢氣象某謂讀尚書亦當識唐虞
[011-27b]
三代氣象唐虞君臣交相儆戒夏商以後則多臣戒君
爾禹臯戒君儆於未然辭亦不費夏商以後則事形而
後正救之如太甲髙宗肜日旅獒等篇且反覆詳至不
憚辭費矣啓與扈戰于甘以天子之尊統六師與一強
諸侯對敵前此未聞也湯之伐夏自湯誓湯誥外未嘗
數桀之惡且有慙德武王伐紂則有泰誓牧誓武成凡
五篇歴歴陳布惟恐紂惡不白已心不明畧無回護意
矣伊尹諫太甲不從而放之前此無是也使無尹之志
[011-28a]
則去鬻拳無幾然太甲天資力量逺過成王太甲悔悟
尹遂可以告歸周公則讒疑交起雖風雷彰德之餘宅
中圗大之後不敢去國又切切挽召公同心輔佐用力
何其艱也堯以大物授舜舜以大物授禹此豈細事而
天下怗然無異辭盤庚以圯于耿而遷國本欲安利萬
民而臣民讙譁至勤三篇訓諭而僅濟然盤庚猶可也
周之區處商民自大誥以後畢命以前藥石之飲食之
一以為龍蛇一以為赤子更三紀之乆君臣共以為國
[011-28b]
家至大至重之事幸而訖於無虞視堯舜區處苖頑又
何其甚暇而甚勞也精一執中無俟皇極之煩言欽恤
明刑何至呂刑之騰口降是而魯秦二誓見取於經而
王迹熄霸圗兆矣世變有隆汚風俗有厚薄故應如此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讀書者其可茍乎哉
 
 
 新安文獻志巻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