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13 册府元龜-宋-王欽若 (master)


[051-1a]
欽定四庫全書
 册府元龜卷五十一  宋 王欽若等 撰
  帝王部
   崇釋氏
昔漢明帝兆夣於金人楚王英為蒲塞桑門之饌繇是
竺乾之教被於中夏其所述之㫖所謂三歸五戒十善
業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以極人天之果四諦十二因縁
六波羅蜜以辯三乗之位經律論以紀三蔵之名數至
[051-1b]
于覺一切種智證無生法忍此所以登圓寂而成佛道
也歴代帝王或崇奉其事營建塔廟増嚴像設翻譯梵
文廣度浄衆盖以茂植徳本樹立衆善為民祈福敺之
仁夀斯亦大易神道設教之㫖歟
漢武帝元狩中遣嫖姚將軍霍去病討匈奴至睪蘭過
居延昆耶主將其衆五萬来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天神
列於甘泉宫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
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
[051-2a]
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
哀帝元夀元年愽士弟子秦&KR1402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
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了浮屠正號曰佛陀其/聲相近皆西方言華
言譯之則/謂浄覺
後漢明帝夜夢金人頂有日光飛行殿庭乃訪羣臣傅
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及博士弟子等使於天竺
寫浮屠遺範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束還雒陽中
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經四十二
[051-2b]
章及釋迦立像帝令畫工圖佛像置清凉䑓及顯節陵
上經緘於蘭䑓石室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
立白馬寺於雒陽雍關西摩騰竺法蘭咸卒於此寺
章帝時楚王英喜為浮屠齋戒遣郎中令奉黄縑白紈
三十疋詣相國以贖愆詔報曰楚王尚浮屠之仁祠㓗
齊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贈以助伊
蒲塞桑門之盛饌因以書示諸國伊蒲塞猶優波/塞桑門沙門也
桓帝設華盖以祠浮圖
[051-3a]
魏明帝時欲壊宫西佛圖外國沙門乃金盤盛水置於
殿前以佛舎利投之於水仍有五色光起於是帝歎曰
自非靈異安得爾乎遂徙于道為作周閭百間佛圗故
䖏鑿為濛汜池種芙蓉於中
晉明帝好佛手畫形像經歴冦難而堂存宜城王為之

孝武太元六年正月帝初奉佛法立精舎于殿内引諸
沙門以居之
[051-3b]
後魏道武帝初平中山經畧燕趙所經郡國佛寺見諸
沙門道士皆致情敬禁軍旅無有所犯帝好黄老頗覽
佛經但天下初定戎車屢動庶事草剏未建圗宇招延
僧衆然時時訪求先是有沙門僧朗與其徒隠於泰山
之崐峏谷帝遣使致書以繪素旃罽銀鉢為禮號曰朗
公谷初神元與魏晉通聘文帝乆在雒陽昭成又至襄
國乃備究南夏佛法之事臣欽若等曰自神元/至昭成皆追册帝號
天興元年詔曰夫佛法之興其来逺矣濟益之功無分
[051-4a]
存殁神蹤遺軌信可依慿其勑有司於京城建飾容範
修整宫室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是歳始作五級佛圗
耆闍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繢飾别搆講堂禪室及沙
門座莫不嚴具焉
明元帝好黄老及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圗像仍令沙
門敷導民俗初黄始中趙郡有沙門法果戒行精至開
演法籍道武聞其名詔以禮徵赴京師後以為道人統
攝僧徒每與之言多所惬允供施甚厚至是彌加崇敬
[051-4b]
永興中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成公之號皆
固辭帝嘗親幸其居以門小狭不容輿輦更廣大之年
八十餘卒帝三臨其喪追贈老夀將軍趙胡靈公先是
法果每言道武明元好道即是當今如来沙門宜應盡
禮遂嘗致拜謂人曰能𢎞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
是禮佛耳法果四十始為沙門有子曰猛詔令襲果所
加爵帝後幸廣宗有沙門曇證年且百嵗邀見於路奉
致果物帝敬其年老志力不衰亦加以老夀將軍之號
[051-5a]
太武帝遵道武明元之業每引髙德沙門與共談論於
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於廣衢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
以致禮敬先是沮渠䝉遜在凉州亦好佛法有罽賓沙
門曇摩䜟習諸經論於姑臧與沙門智髙等譯湼槃諸
經十餘部又曉術數禁呪歴言他國安危多所中驗蒙
遜每以國事諮之神䴥中帝命䝉遜送䜟詣京師惜而
不遣旣而懼魏威責遂使人殺䜟䜟死之日謂門徒曰
今時將有客来可早食以待之食訖而走使至時人謂
[051-5b]
之知命帝初平赫連昌得沙門惠始姓張家本清河聞
鳩摩羅什出新經遂詣長安見之觀習經典坐禪於白
渠北晝則入城聼講夕則還䖏静坐三輔有識多宗之
宋髙祖為晉太尉㓕姚泓留子義真于長安及其去也
赫連屈丐追敗之道俗少長咸見坑戮恵始身被白刅
而體不傷衆大怪異言於屈丐屈丐大怒召恵始於前
以所持寳劔擊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罪昌平恵始到
京都多所訓導時人莫測其迹帝甚重之每加禮敬始
[051-6a]
自習禪至於没世稱五十餘未嘗寢卧或時跣行雖履
泥塵而不汚足色愈鮮白世號之白脚終於八角寺
文成帝興安元年詔曰夫為帝王者必祗奉明靈顯彰
二道其能恵著生民濟益羣品者雖在古昔猶序其風
烈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况釋迦如
来功濟大千恵流塵境尋生死者歎其逹觀覽文義者
貴其沙門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羣邪開
演正覺故前代以来莫不崇尚亦我國家嘗所尊事也
[051-6b]
世祖太武皇帝開廣邉荒德澤遐及沙門道士善行純
誠恵始之倫無逺不至風義相感徃徃如林夫山海之
深怪物多有姦淫之徒德容假託講寺之中致有兇黨
是以先朝因其瑕釁戮其有罪有司失㫖一切㫁禁&KR1402
穆皇帝每為慨然值軍國多事未遑修復朕承洪緒君
臨萬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諸州郡縣於衆居之
所各聼建佛圗一區任其財用不制㑹限其好樂道法
欲為沙門不問長㓜出於良家性行素篤無諸嫌穢鄉
[051-7a]
里所明者聼其出家率大州五十人小州五十人其郡
逺䑓者十人各當局分皆足以化惡就善播揚道教也
初太武詔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勑留臺下四方令一
依長安行事至是復之所毁圗寺仍還修復佛像經論
皆得顯傳京師沙門師賢本罽賔國王種人少入道束
遊凉城凉平赴京罷佛法時師賢假為醫術還俗而守
道不改於脩復日即反沙門其同軰伍人帝皆親為下
髪師賢仍為道人統是年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旣
[051-7b]
成頭上足下各有黒石㝠同帝體上下黒子論者以為
純誠所感
興光元年秋勅有司於五級大寺内為太祖已下五帝
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萬斤
太安初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遣多浮陀難提等五人
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備歴西域諸國見佛影迹及肉
䯻外國諸王相求咸遣工匠摹寫其容莫能及難提所
造者去十餘歩視之炳然轉近轉㣲又沙勒胡沙門赴
[051-8a]
京師致佛鉢并畫像迹
和平初以僧曇曜為沙門統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
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馬前啣曜衣
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以京城西
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髙者七十
尺次六十尺雕餙竒偉冠於一世曇曜奉平齊户及諸
民有能歳輸榖六十斛入僧曹者即為僧祗户粟至於
儉歳賑給饑民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圗户以
[051-8b]
供諸寺掃灑歳兼營田輸粟帝並許之於是僧祗户粟
及寺户遍於州鎮矣曇曜又與天竺沙門嘗那邪舎等
譯出新經十四部又有沙門道進僧超法存等並有名
於時演唱諸典
獻文天安中起永寧寺搆七級佛圗髙三百餘尺基架
愽敞為天下第一又於天宫寺造釋迦立像髙四十三
尺用赤金十萬斤皇興中又搆三級石佛圗榱棟&KR0925
上下重結大小皆石頭髙十丈鎮固巧宻為京華壯麗
[051-9a]
其後傳位於太子移御北苑崇光宫覽習𤣥籍建鹿野
佛圗於苑中之西山去崇光右十里巖房禪舎僧居其

孝文承明元年八月詔起建明寺
太和元年二月幸永寧寺設齋赦死罪囚
三月又幸永寧寺設會行道聼講命中秘三省與僧徒
討論佛義施僧衣服寳器有差又於方山道武營壘之
䖏建恩逺寺自興光後至北京城内寺新舊且百所僧
[051-9b]
尼二千餘人四方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萬七
千二百五十八人
四年正月丁巳罷畜鷹鷂之所以其地為報德佛寺初
文明皇后生獻文帝帝立尊為皇太后至是詔罷鷹師
及諸鷙傷生之類宜放之山林以其地為太后立寺
十五年八月戊戌移道壇於桑乾之隂改曰崇虛寺
十六年詔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聼太州度一百人為
僧尼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以為常准著於令
[051-10a]
十七年詔立僧制四十七條
十九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顧謂諸王及侍臣曰此
寺近有名僧嵩法師授成實論于羅什在此流通後授
淵法師淵法師授登紀二法師朕每翫成實論可釋人
染情故至此寺焉時沙門道登雅有義業為帝眷賞常
時講論曽於禁内與帝夜談同見一鬼及卒帝甚悼惜
之詔施布一千疋又設一切僧齋并命京城七日行道
又詔曰朕道登法師奄至徂背痛怛摧慟不能巳巳比
[051-10b]
藥治隕喪未容即赴便凖師義哭諸門外祭奠之又有
西域沙門名䟦跎素有道業深為帝所敬信詔於少室
山隂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給衣供
二十一年五月詔曰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才志入四
行者也今常住寺猶有遺地欽恱修蹤情深遐邇可於
舊堂所為建三級浮圗又見逼昏虐為道殄軀旣蹔同
俗禮應有子孫可推訪以聞當加序接先是立建福曹
又改為昭𤣥備有官屬以斷僧務時沙門道順會覺僧
[051-11a]
意恵紀僧範道弁恵度智誕僧顯僧義僧利並以義行
知重
宣武帝&KR1402明元年詔大長秋卿白整凖大京靈巖寺石
窟於雒南伊闕山為髙祖文昭皇太后營石窟二所初
建之始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終始斬山
二十三丈大長秋卿王質謂斬山太髙費功難就奏求
下移就平地去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
永平中中尹劉勝奏為帝復造石窟一凡為三所從景
[051-11b]
明元年至正始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萬二千三百
六十六
永平元年秋詔曰緇素旣殊法律亦異故道教彰於𤣥
顯禁勸各有所宜自今已後衆僧犯殺人已上罪者仍
依俗斷餘犯付昭𤣥以内律僧制治之
二年冬沙門統恵深上言僧尼浩曠清濁混流不遵禁
典精麄莫别輙與經律法師羣議上制諸州鎮郡維那
上座寺主各令戒律自修咸依内禁若不解經律者退
[051-12a]
其本次又出家之人不應非法積入不浄物然經律所
制通塞有方依律車牛净人不净之物不得為己私畜
惟有老病年六十已上者限聼一乘又比来僧尼或因
三寳出貸私財自此不得更爾又出家捨著本無凶儀
不應廢道從俗其父母三師逺聞凶問聼哭三日若在
見前限以七日或有不安寺舎遊止民間亂道生過皆
繇此等若有犯者脫服還民其有造寺者限僧五十以
上啓聞聼造若有輙營置者處以違勅之罪其寺僧衆
[051-12b]
擯出外州僧尼之法不得為俗人所使若有犯者還配
本屬其外國僧尼来歸化者求精舎簡有德行合三藏
者聼住若無德行遣還本國若其不去依此僧制治罪
詔從之是年十一月帝於試乾殿為諸僧朝臣講維摩
詰經
二年冬迎𢎞農荆山造珉玉丈六像置於雒濵之報徳
寺帝躬觀致敬
四年夏詔曰僧祗之粟本朝濟施儉年出貸豐則收入
[051-13a]
山林僧尼隨以給施民有窘弊亦即賑之但主司冐利
規取贏息及其徵責不計水旱或償利過本或翻改劵
契侵蠧貧下莫知紀極細民嗟毒歳月滋甚非所以矜
此窮乏崇尚慈極之本意也自今已後不得專委維那
都尉可令刺史共加監括尚書簡諸有僧祗榖之州别
列其元數出入贏息賑給多少並貸償嵗月見存未收
上臺録記若收利過本及翻改初劵依律免之勿復徵
責或有私債孺施償僧即以丐民不聼收簡後有出貸
[051-13b]
先盡貧窮徵責之科一准舊格富有之家不聽輙貸脫
仍冐濫依法治罪時尚書令髙肇奏言謹案故沙門統
曇曜昔於承明元年奏度凉州軍户趙苟子等二百家
為僧祗户立課積粟擬濟饑年不限道俗皆以拯施又依
内律僧祗户不得别屬一寺而都維那僧暹僧頻等進
違成㫖退乖内法肆意任情奏求逼召致使呼嗟之怨
盈於行道棄子傷生自縊溺死五十餘人豈是仰贊聖
明慈育之志深失陛下歸依之心遂令此等行號巷哭
[051-14a]
呌訴無所至乃白羽貫耳列訟宫闕悠悠之人尚為哀
痛况慈悲之士而可安之計聽苟等還鄉課輸儉乏之
年周給貧寡若有不虞以擬捍邉其暹等違㫖背律謬
奏之愆請付昭𤣥依僧律推䖏詔曰暹等特可原之餘
如奏帝篤好佛理每年嘗於禁中親講經論廣集名僧
標明異㫖沙門以脩録為内起居焉帝旣崇之下彌企
尚至延昌中天下州郡僧尼寺積有一萬三千四百三
十七所徒侣逾衆
[051-14b]
孝明熈平元年詔遣沙門恵生使西域採諸經律及還
京師所得經論一百七十部行於世時帝於城内大社
西起永寧寺靈太后親率百寮表基立刹佛圖九層髙
四十餘丈其諸費用不可勝紀景明寺佛圗亦其亞也
至於官私寺塔其數甚衆
神龜元年冬司空尚書令任城王澄奏曰仰惟髙祖定
鼎嵩瀍卜世悠逺慮括始終制洽天人造物開符埀之
萬葉故都城制云城内惟擬一永寧寺郭内唯擬尼寺
[051-15a]
一所餘悉城郭之外欲令永遵此制無敢踰矩逮景明
之初微有犯禁故世宗仰修先志爰發明㫖城内不得
造立浮圗僧尼舎亦欲絶其希覬文武二帝豈不愛尚
佛法盖以道俗殊歸理無相亂故也但俗眩虛聲僧貪
厚潤雖有顯禁猶自冐營至正始三年沙門統恵深有
違㬌明之禁便云營就之寺不忍移毁求自今已後更
不聼立先㫖寛容抑典從請前班之詔仍卷不行後来
私謁彌以奔競永平二年深等復立條制啓云自今已
[051-15b]
後欲造寺者限僧五十已上聞輒聼造若有輙營置者
依俗違勑之罪其寺僧衆擯出外州爾来十年私營愈
盛罪擯之事寂爾無聞豈非朝格雖明恃福共毁僧制
徒立顧利莫從者也不俗不道務為損法人而無厭其
可極乎夫學迹冲玅非浮識所辨𤣥門曠寂豈短辭能
究然净居塵外道家所先功緣冥深匪尚棄遁苟能誠
信童子聚石可邁於道塲純頭陀儉設足薦於䨇樹何
必縱其盗竊資營寺觀此乃民之多幸非國之福也然
[051-16a]
比日私造動盈百數或剩請公地輙樹私福或啓得造
寺限外廣制如此欺罔非可稍計臣以才劣誠忝公務
奉遵成規裁量是縂所以披尋舊㫖研究圗格輙遣府
司馬陸昶屬崔孝芬都城之中及郭邑之内檢括寺舎
數剩五百空地表刹未立塔宇不在其數民不畏法乃
至於斯自遷都已来年逾二紀寺奪民居三分且一髙
祖立制非徒欲使緇素殊途抑亦防微深慮世宗述之
亦不可錮禁營福當在先塞未萌今之僧寺無處不有
[051-16b]
或比滿城邑之中或連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為
一寺梵唱屠音連簷接響像塔纒於腥臊性靈没於嗜
慾真偽混居往来紛雜有司因習而莫非僧曹對制而
不問其餘汚染真行塵穢練僧薰猶同器不亦甚歟往
在北伐有法秀之謀近日冀州遭大乗之變皆初假神
教以惑衆心終設姦誑用逞私悖太和之制因法秀而
壮逺景明之禁慮大乗之将亂始知祖宗獻聖防遏慮
深履霜堅氷不可不慎昔如来闡教多依山林今此僧
[051-17a]
徒戀着城邑豈湫隘是經行所宜浮諠必栖禪之宅當
繇利引其心莫能自止䖏者旣失其貞造者或損其福
乃釋氏之糟糠法中之社䑕内戒所不容王典所應棄
矣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鎮僧寺亦然侵奪細民廣占
田宅有傷慈矜用長嗟苦且人心不同善惡亦異或有
栖心真趣道業清逺者或外假法服内懐悖德者如此
之徒宜辨涇渭若雷同一貫何以勸善然覩法賛善凡
人所知隨俗避嫌物情同趣臣獨何為孤議獨發誠以
[051-17b]
國典一廢追理至難法網蹔失條綱將亂是以冐陳愚
見兩願其益臣聞設令在於必行立罰貴能肅物令而
不行不如無令罰不能肅孰與亡罰頃明詔屢下而造
者更滋嚴限驟施而為犯不息者豈不以假福託善幸
罪不加人殉其私吏難其劾前制無追往之辜後㫖開
自今之恕悠悠世情遂忽成法今宜加以嚴科特設重
禁糾其来違懲其往失脫不峻簡方垂容惜恐今㫖雖
明復如往日又㫖令所斷標榜禮拜之䖏悉聼不禁愚
[051-18a]
以為樹榜無常禮䖏難驗欲令有造立榜證公須營之
辭㫖以言常禮如此則徒有禁名實通造路且臨御已
後斷詔四行而私造之徒不懼制而止豈是百官有司/
怠於奉法將繇網漏禁寛容託有佗故耳如臣愚量都
城之中雖有標榜營造之功事可改立者請依先制在
於郭外任擇所便其地若得劵證分明者聼其孺施若
官地盗作買即令還官若靈像旣成不可移徹請依令
勅如舊不禁今悉坊内行止不聼毁坊開門以妨里内
[051-18b]
通巷若被㫖者不在斷限郭内准此商量其廟像嚴立
而逼近屠沽者請斷旁屠殺以潔靈居雖有僧數而事
在可移者令就閑敞以避溢漏如今年正月勅後造者
求依僧制案法科治若僧不滿五十者共相通容小就
大寺必令充限其地賣還一如上式自今外州若欲造
寺僧滿五十以上先令本州表列昭𤣥量審奏聼乃立
若有違犯悉依前科州郡以下容而不禁罪同違㫖庶
仰遵先皇不朽之業俯奉今㫖慈悲之令則繩墨可全
[051-19a]
聖道不墜矣奏可未幾天下喪亂加以河隂之酷朝士
死者其家多捨居宅以施僧尼亰邑第舎略為寺矣前
目禁令不復行焉
後周太祖為魏丞相雅好談論并簡名僧深識𤣥宗者
一百人於第内講説又令行臺學士薛慎等十二人兼
學佛義使内外俱通繇是四方競為大乗學丞相府記
室參軍盧光性崇佛道至誠信敬嘗從帝狩於檀䑓山
時獵圍旣合帝遥指山上謂羣公等有所見不咸曰無
[051-19b]
見光獨曰見一桑門帝曰是也即解圍而還令光於桑
門立處造浮圗掘䑓一丈得瓦鉢錫杖各一帝稱歎因
立寺焉
武帝天和四年二月帝御大德殿集百寮道士沙門等
討論釋老義
宣帝大象元年初復佛像及天尊像初武帝至德三年
斷佛道二教像悉毁罷至是復之帝與二像俱南面而
坐大陳雜戯令京城士民縱觀
[051-20a]
静帝以大象二年即位復行佛道二教舊沙門道士精
誠自守者簡令入道
隋文帝開皇十二年令陳散騎常侍徐孝克於尚書都
堂講金剛般若經
二十四年詔沙門道士壊佛像天尊百姓壊嶽凟神像
皆以惡逆論帝年齡晚暮尤崇尚佛道故也
仁夀元年六月頒舎利於諸州
唐太宗貞觀三年十二月癸丑詔曰至人虛已忘彼我
[051-20b]
於胷懐三教慈心均異同於平等是知上聖惻隠無隔
萬方大悲𢎞濟義猶一子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
元戎致兹明罰誓牧登陑曽無寧歳老弱被其桀犬愚
惑嬰此湯羅啣鬚義憤捐軀抗節各殉所奉咸有可嘉
日往月来逝川斯逺雖復項籍放命封樹紀於丘墳紀
信捐生丹書著於圗史猶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鑊八難
之間永纒氷炭愀然疚懐用忘興寢思所以樹立福田
濟其營魄可於建義已来交兵之䖏為義士凶徒殞身
[051-21a]
戎陣者立寺刹焉乃詔虞世南李百藥褚亮顔師古岑
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為之碑銘以紀功業時沙門𤣥
奘於中天竺國將梵本經論六百餘部而歸太宗奇之
召髙業沙門與之翻譯出三蔵聖教太宗為其論序皇
太子重闡斯美乃著述聖記以廣其義
十六年五月御製懴文於𢎞福寺曰聖哲之所尚者孝
也仁人之所愛者親也朕㓜荷鞠育之恩長蒙撫養之
訓蓼莪之念何日忘之罔極之情昊天匪報昔子路歎千
[051-21b]
鍾之無養虞丘嗟二親之不待方寸亂矣信可悲夫朕
每痛一月之中再罹艱疚興言永慕哀切深𠂻欲報靡
因唯資㝠助敬以絹二百疋奉於大道儻至誠有感冀
消過去之愆為善有因庶獲後縁之慶
髙宗永徽二年八月廢玉華殿以為佛寺
顯慶元年四月戊申御安福門樓觀慈恩寺僧𤣥奘等
迎御製書慈恩寺碑文向寺諸寺皆造幡盖飾以金寳
窮極瓌麗太常及京城音樂車數百兩僧尼執幡兩行
[051-22a]
導從士女觀者填噎街衢自魏晉以来崇事釋教未嘗
有如此盛者也
乾封元年正月戊辰朔有事於泰山詔兖州置觀寺各
三所其觀以紫雲仙月萬歳為稱其寺以封巒非煙
重輪為名各度七人天下諸州别置一觀一寺各度七

中宗神龍元年二月制天下諸州各置寺觀一所咸以
大唐中興為名
[051-22b]
九月制曰如聞天下諸觀皆畵化胡之變諸寺亦畵老
君之形一種尊容兩俱不可限制到後十日並除却若
有故留者即科違勅罪其化胡經先有明勅禁斷如聞
在外仍頗流行自今諸部化胡經事及餘說化胡事處
並宜除削
三年七月丁酉以所造長樂坡大像工役稍廣百姓多
怨嗟制罷之
𤣥宗開元二十年都城僧等奏曰伏請以每歲八月于
[051-23a]
衛國天宫等寺轉經行道至九月罷為陛下修福在京
於雲化興善等寺歳以為常許之
二十三年九月親注金剛經及修義訣中書令張九齡
等上言臣等伏見御注前件經及義訣佛法宗㫖撮在
此經人間傳習多所未悟陛下曲垂聖意敷演㣲言幽
闡玅鍵豁然洞逹雖臣等愚昧本自難曉伏覽睿㫖亦
旣發明是知日月旣出天下普照誠在此也陛下至德
法天平分儒道已廣度其僧又不違其願三教並列萬
[051-23b]
姓知歸伏望降出御文内外傳授帝手詔報曰僧徒固
請欲以興教心有所得輙復䟽之今請頒行仍慮未惬
檢校釋門威儀僧思有奏曰自像教西流貝文東譯學
傳師口凡今則多註訣聖情前古未有臣請具幡花奉
迎於敬愛寺設齋慶賀其御注經伏乞示天下宜付史
官許之
二十六年正月丁酉制曰道釋二門皆為聖教義歸𢎞
濟理在尊崇其天下觀寺大小各度一十七人檢擇灼
[051-24a]
然有經業戒行為鄉閭所推仍先取年髙者
二十七年二月制天下觀寺每于齋日宜轉讀經典懲
惡勸善以闡文教
天寳四載九月詔曰波斯經教出自大秦傳習而来乆
行中國爰初建寺因以為名将欲示人必倄其本其兩
京波斯寺宜改為大秦寺天下諸府郡者亦宜准此
十載六月帝以先帝忌日命女工綉釋迦牟尼佛像親
題繡額稽首祈福
[051-24b]
 
 
 
 
 
 
 
 册府元龜卷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