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l0015 欽定歷代職官表-清-永瑢 (master)


[074-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六十八
  文武官階表
[074-2a]


[074-3a]


[074-4a]


[074-5a]


[074-6a]
  文武官階
 國朝官制
光祿大夫正一/品榮祿大夫從一/品資政大夫正二/品通奉大
從二/品通議大夫正三/品中議大夫從三/品中憲大夫正四/品
朝議大夫從四/品奉政大夫正五/品奉直大夫從五/品承徳郎
正六/品儒林郎從六/品文林郎正七/品徵仕郎從七/品修職郎正/八
品/修職佐郎從八/品登仕郎正九/品登仕佐郎從九/品
  以上文官階若吏員出身者其從六品正七品俱
[074-6b]
  為宣徳郎不及九品者為未入流初制一品正從俱
  光祿大夫後從一品改榮祿大夫凡官階五品以上為
誥授六品以下為
敇授武官亦如之
建威将軍正一/品振威将軍從一/品武顯将軍正二/品武功将
從二/品武義都尉正三/品武翼都尉從三/品昭武都尉正四/品
宣武都尉從四/品武徳騎尉正五/品武徳佐騎尉從五/品武畧
騎尉正六/品武畧佐騎尉從六/品武信騎尉正七/品武信佐騎尉從七/品
[074-7a]
武校尉正八/品奮武佐校尉從八/品修武校尉正九/品修武佐校尉從九/品
  以上武官階初提督總兵官或加都督及都督同知僉
  事等銜其左右都督俱為正一品後裁去加銜定提督
  為從一品故武階至從一品而止又正一品從一品初
  俱為榮禄 大夫正二品為驃騎将軍從二品為驍騎将軍
  正三品為昭勇将軍從三品為懐逺将軍正四品為明
  威將軍從四品為宣武将軍正五品為武德将軍
  從五品為武畧将軍正六品為昭信校尉從六品
[074-7b]
  為忠顯校尉正七品為奮力校尉其旗員武職初
  有封承徳郎文林郎者亦改照漢人之例其旗員之
  八九品武職仍依舊為修職郎登仕郎後又改從一品
  為振威大夫正二品為武顕大夫從二品為武功大
  夫正三品為武義大夫從三品為武翼大夫正四
  品為昭武大夫從四品為宣武大夫正五品為武
  徳郎從五品為武畧郎正六品為武信郎從六
  品為武信佐郎正七品為奮武郎乾隆五十一
[074-8a]
  年欽奉
諭㫖武職階級自應與文臣相埒今文職則係正一品
 起而武職則係從一品起顯然少予一階且文職自
 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十八階武職自從一品至七品止十
 一階多寡顯有懸殊所有武職人員現在所缺正一品之
 階應照朕前次欽定領侍衛内大臣将軍為正一品之
 例増入一階其自正一品以下較文職所少之五階亦
 應於内外武職衙門㣲末員弁内按其職守酌定正
[074-8b]
 從照文職一體釐正以昭畫一再舊例武官正從一
 品俱封榮禄大夫正二品至從五品俱封將軍既
 未為允當嗣更定新例則皆稱大夫因思將軍
 為専閫主帥大夫係文臣之稱乃舊例則封將軍
 而今又更封大夫名義殊覺紊淆嗣後武職正一品
 至從二品俱應封為将軍正三品至從九品應分别酌與
 都尉騎尉校尉等字様逓為差等以示區别着軍機大臣
 㑹同大學士吏兵二部詳晰定議具奏遵
[074-9a]
㫖奏准武職自正一品領侍衛内大臣起至從八品止共十六階又自
  從一品提督起至正七品共十一階較之文職自大學士起至從
  九品止共十八階似覺参差惟查文職之十八階乃合内外
  統計始有此数武職合内外統計止有十六階較之文職少
  正九從九二階應遵
㫖増設所増官階查八旗有藍翎長太僕寺委署固山逹向無品
  級今應将藍翎長作為正九品太僕寺固山逹作為從九
  品又綠營七品以下未經設有官階查有經制外委千總外
[074-9b]
  委把總及額外外委亦向無品級今應将經制外委千總作
  為正八品經制外委把總作為正九品額外外委作為從九
  品増入官階内外合計以作十八階之数與文職相埒至
封典名號謹遵
諭㫖一二品俱封為将軍三四品封為都尉五六七品俱封
  為騎尉八九品俱封為校尉仰見我
皇上綜理萬機闡宏六典念文武有兼資之職守斯官
  階有並重之章程令甲昭埀百代不易仗考官之
[074-10a]
  有階古名散官武散官階唐列四十有五宋列三
  十有一金列四十有二元列三十有四明列三十
  然散冗失制如唐制同一從四品而分上下上曰
  宣威将軍下曰明威将軍又曰歸徳中郎将推之
  五品以下皆然義例不明繁簡寡當金制自從二
  品以上仍襲文階名號正三品以下乃列将軍校
  尉副尉之名則文武之資相混淆也元列階至八
  品而止明列階至六品而止則較文資過為簡略
[074-10b]
  豈如我
皇上設官分職陳殷置輔無不甄覈名實審挈重輕武
  階之数既並埒乎文資而千城之寄其稱名亦與
  文資逈異定階爵節級之顯秩寓酬庸勵武之微
  權貔虎桓桓有不果敢奮職者歟
 厯代建置
   謹案周以九命正邦國之位而國語曰内官不
   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則九品之名其来舊矣
[074-11a]
   曹魏始定九品之制至梁分為十八班而九品
   不廢北魏以九品分正從隋唐以来因之然品
   既分正從而正從之中又有上階下階之分與
   夫陞授加授之别或析而四或析而六名稱叢
   互遷改靡定而等列反因之滋晦散官之號肇
   見于隋隋開皇之制以居曹有職務者為職事
   官其無職務者為散官故有特進左右光祿大
   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朝議大夫朝
[074-11b]
   散大夫等號並為散官然漢制光祿大夫
   大夫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數十人
   而特進奉朝請亦皆無職守優㳺祿秩即如成
   都侯王商以特進領城門兵置幕府得舉吏亦
   正是加官攝官之例而非以為正職則官之有
   散自漢已有之魏晉以後或置左右光祿金紫
   光祿太中中散等大夫並無員以優耆宿北魏
   又嘗置㪚官五等其品第五至第九百官有闕
[074-12a]
   則取其中以補之盖當時之仕于朝者不任以
   事則置之散官此正如後世宫觀設官之比而
   亦以儲才需用且得與諸執事官均其勞佚也
   逮唐因隋制乃雜採以為階秩之目凢入仕者
   皆帶散位謂之本品又参取前代之散號将軍
   益以校尉以為武㪚官其武騎屯騎等尉在隋
   比曹郎者則一歸之於勛官而散官始定為虚
   號矣若夫勛號出於周齊交戰之際本以酬戰
[074-12b]
   士其後漸及朝流階爵之外自為節級周置上
   開府儀同三司等十一號隋有上柱國以下總
   十一等以賞勛勞其後屢有増改唐永徽以後
   以國初勛號與㪚官頗多同名者年月既久漸
   相錯亂于咸亨五年三月更下詔申明各以類
   相比所謂武徳初光禄大夫比今日上柱國者
   卒之名目猥多無禆政體相沿至明則柱國以
   下文武各為勛號而制又一變夫勛自為勛本
[074-13a]
   不與階為附麗故唐時有功者或叙階或賜勛
   尚能隨事分授以寓夫一時之微權而初無層
   積坐進之故自宋以降則毎遇郊賞若考滿者
   其酬勛若干級進階若干等即並舉而予之故
   明人有言有階特進而勛止柱國者未有左柱
   國而不帯特進者然則既無相濟之用亦正無
   取此相混之名矣我
  國家稽古建官循名責實文官之階定為九品品
[074-13b]
   有正從凡十八等武階自從一品至正七品凡
   十二等嗣復欽遵
諭㫖定為十八等文以大夫郎為稱武以将軍都尉騎
   尉校尉為稱而盡革漢唐以来㪚號勛號襍號之
   制洵所謂為法則精而宻而施于事則簡而易
   知者矣兹表文武官階故先撮論其概而以厯
   代沿革之故條具于後至前代文武階不分分之自
   唐始故武階之表亦自唐始而隋以上不復贅列云
[074-14a]
 三代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
  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鄭
  康成注爵秩次也上大夫曰卿孔頴達疏此大都
  總記三王制度
   謹案公侯伯子男至中士下士爵也古無爵與
   階之分爵即階也故諸侯之卿大夫士與諸侯
   並列為爵秦漢以降爵為酬庸之號而百職事
[074-14b]
   之在列者各循資以進階始與爵分矣故録此
   以著縁起而表則託始于周焉
  國語外官不過九品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壹命
  受職鄭康成注始見命為正吏謂列國之/士于子男為大夫王之下士亦一命再命受
  服注鄭司農云為上士康成謂列國之大/夫再命于子男為卿王之中士亦再命三命受
  位注鄭司農云受下大夫之位康成/謂此列國之卿王之上士亦三命四命受器注/鄭
  司農云為上大夫康成謂此命/公之孤也王之下大夫亦四五命賜則注鄭司農/云出為子
[074-15a]
  男康成謂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五命六命賜官注鄭司農云子/男入為卿康成
  謂此王六/命之卿七命賜國注王之卿六命/出封加一等者八命作牧注/鄭
  司農云一州之牧/王之三公亦八命九命作伯注上公有㓛徳加命/為方伯鄭司農云長
  諸侯為/方伯典命掌諸侯之五儀諸臣之五等之命上
  公九命為伯侯伯七命子男五命王之三公八命
  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公之
  孤四命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侯伯之
  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
[074-15b]
  士不命
   謹案王之下士一命于周禮無正文後鄭以序
   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名又典命大夫四命之
   下空文宜有三命二命一命故云王之下士一
   命若先鄭以再命為上士則王之中士下士以
   為同一命可知也九命上公得置孤卿一人周
   制二王之後稱公春秋有虞公虢公州公均不
   見有孤惟晉有太傅陽子與太師賈佗盖晉為
[074-16a]
   方伯立孤容與公同然有孤二人僭也王制云
   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與此卿命異者王制
   多據夏殷故容有不同也
 秦
  漢書百官公卿表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簮褭
  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乗九五
  大夫顔師古注五大/夫大夫之尊也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
  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
[074-16b]
  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闗内侯二十
  徹侯皆秦制
   謹案劉劭曰春秋傳有庶長鮑商君為政備其
   法品為十八級合闗内侯列侯凡二十等其制
   因古義古者天子寄軍政於六鄉啓戰于甘乃
   召六卿大夫之在軍為將者也周之六鄉亦以
   居軍在國則以比長閭胥族師黨正州長鄉大
   夫為稱其在軍則以卒伍司馬將軍為號所以
[074-17a]
   異在國之名也秦依古制其在軍賜爵為等級
   其師人皆更卒也有功賜爵則在軍吏之例自
    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
   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義也自左
   庶長以上至大庶長九卿之義也馬端臨曰秦
   爵二十等其十八等自大庶長以下又似官也
   考春秋時秦已有庶長不更之號至孝公以衛
   鞅為左庶長惠文王以樗里疾為庶長昭襄王
[074-17b]
   以白起王齕為左庶長又商鞅為大良造司馬/貞曰
   即大上/造也白起犀首皆為大良造白起樗里疾亦
   為左右更王陵司馬喜皆為五大夫然則似惟
   二等之侯為特賜之號而大庶長以下之十八
   級者皆有位于朝循級遞進而非専在軍吏之
   列者矣故著此以存一代之制而表則不具云
 漢
  章如愚山堂考索漢世公有三等太師太傅太保
[074-18a]
  為上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大將軍驃騎
  車騎將軍為比公卿有三等前後左右將軍為上
  卿太常至少府皆稱正卿執金吾太子太𫝊將作
  少府詹事大長秋水衡都尉京兆馮翊扶風為陪
  卿大夫有三等二千石為上大夫千石為中大夫
  六百石為下大夫大夫之下復有士
   謹案杜佑曰漢以太常光禄勛衛尉太僕廷尉
   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其所
[074-18b]
   列本於後漢百官志然漢書公卿表又載有執
   金吾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及水衡都尉不在
   此九卿之數考史載汲黯朱買臣為主爵都尉
   後為右/扶風列於九卿鄭當時至九卿為内史後為/京兆
   尹/甯成為中尉後為執/金吾徙内史亦稱九卿石建
   𫝊稱左内史後為左/馮翊減宣為九卿張敞為京兆
   尹上書言臣前備位列卿王尊為京兆尹御史
   奏尊不宜備位九卿毋將隆為執金吾詔稱隆
[074-19a]
   位九卿惟水衡都尉則壟遂傳云上以遂年老
   不任公卿拜為水衡都尉而于定國傳亦云遷
   水衡都尉超為廷尉似水衡都尉在列卿之中
   又特為冗散者然公卿表亦列之則名曰九卿
   實則十四卿也又古者天子諸侯皆名執政大
   臣曰正卿見徐堅/初學記其下為大夫士自周以来始
   有三公九卿之號漢世九卿無卿字而九卿大
   率多秦漢官也故存其概於此其後亦不具云
[074-19b]
  杜佑通典漢官秩差次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
  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五
  百石四百石自四百石至二百石為長吏比四百
  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自百石以下有
  斗食佐史之秩為少吏
   謹案漢官之制定名以禄百石而上差等十六
   此為後世品秩所自始若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不在此目盖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秩崇矣又
[074-20a]
   王莽改中二千石曰卿二千石為上大夫比二
   千石為中大夫千石為下大夫六百石為元士
   五百石為命士四百石為中士三百石為下士
   百石秩曰庶士事無足録然與古相準故附著
   於此
  通典後漢官秩差次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
  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
  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斗食佐
[074-20b]
  史
   謹案後漢官秩之次大率多仍舊制惟無八百
    石比八百石五百石而増比二百石耳
 三國
  通典魏官置九品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第四品
  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第九品
   謹案魏官品之制即周之所謂九命漢之所謂
   禄石皆所以辨髙卑之等級其制始定于魏後
[074-21a]
   世雖互有沿革而卒莫能易而或者謂魏延康
   元年二月尚書陳羣以天朝選用不盡人才始
   立九品官人之法是時魏末受禅/盖亦漢法也擇以州郡之
   賢有識鍳者區别人物第其髙下而通典所載
   魏官自黄鉞大將軍至諸州郡防門明列品第
   或當時循陳羣之法謂某品人則可登某品所
   謂品者逆設以待其人益逺益訛遂為官秩之
   定論此其説非也夫通典所謂九品者官品也
[074-21b]
   以别官之崇&KR0763陳羣所謂九品者人品也以定
   人之優劣二者皆出于曹魏之初皆名以九品
   然人品自為人品官品自為官品即劉毅衛瓘
   論中正九品之敝所云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
   族及云計資定品使天下觀望惟以居位為貴
   人者盖如後世權貴之人挾勢博科第干薦舉
   之類而非謂中正者逆設此官之品目以待所
   品之人也
[074-22a]
  三國吳志三嗣主列傳永安二年三月備九卿官
   謹案三國鼎峙之際運祚日淺稽古之事宜多
   未備觀吳至此始備九卿而蜀又不設史官則
   其官品之濶畧可知也
 晉
  通典魏置九品晉因之
   謹案晉書李重列傳重上書曰建樹官司功在
   簡久階級少則人心定久其事則政化成而能
[074-22b]
   否著然晉官亦為九品其禄秩差次大約亦如
   漢制而李重以為階級宜少者疑當時人多倖
   進遷轉紛繁故請為之裁制非晉于九品之外
   又有所増設也
 宋齊梁陳
  隋書百官志職官之制魏晉繼及大抵畧同爰及
  宋齊亦無改作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齊之
  舊天監初命尚書刪定郎濟陽蔡法度定令為九
[074-23a]
  品秩定帝于品下注一品秩為萬石第二第三為
  中二千石第四第五為二千石至七年革選徐勉
  為吏部尚書定為十八班以班多者為貴同班者
  則以居下者為劣又詔以將軍之名髙卑舛襍命
  更加釐定於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號將軍凡
  十品二十四班亦以班多為貴其制品十取其盈
  數班二十四以法氣序制簿悉以大號居後以為
  選法自小遷大也其不登二品應須軍號者凡十
[074-23b]
  四號别為八班以象八風所施甚輕又有一百九
  號將軍亦為十品二十四班正施于外國選序依
  此承用轉則進一班黜則退一班班即階也班以
  優劣為前後
   謹案梁定班法與品互用其十八班官有清濁
   自十二班以上並詔授表啓不稱姓從十一班
   至九班禮數復為一等又流外有七班寒㣲士
   人為之從此班者方得進登第一班夫梁承齊
[074-24a]
   後者也品秩之定久矣而蔡法度之所定其所
   以寓禮數者不附于品而列之以班意自齊而
   上未有班次則禮數亦附于品梁既立班以為
   禮文之節即品非所専用而易以為班若謂班
   専為選事而設則丞相太宰太傅等官為第十
   八班初不闗選法或謂品制不廢班與品疑相
   須而成然將軍之號二百四十八為班凡五十
   六班制之多乃如此亦乂何假于品也要之梁
[074-24b]
   制品尚寡故自九而一乃極于丞相班尚繁故
   自一而十八亦極于丞相班多者品貴品少者
   班尊二者相為用而貴賤等差於此參見而互
   明耳
  隋書百官志陳遵梁制為十八班而官有清濁又
  有戎號擬官自一品至于九品凡二百三十七諸
  將起自第六品以下板則無秩其雖除不領兵領
  兵不滿百人并除此官而為州郡縣者皆依本條
[074-25a]
  減秩石二千石減為千石千石降為六百石自四/百石降而無秩其州郡縣自各以本秩論
  凡板將軍皆降除一品諸依此減降品秩
   謹案陳制相國丞相等官品為第一其秩萬石
   中二千石有差自此以下明列為九其秩自中
   二千石至二百石有差亦為十八班其官惟論
   清濁從濁得官㣲清則勝于轉大抵並遵梁制
   也
 北魏
[074-25b]
  魏書官氏志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備置百官天興
  元年十一月詔吏部郎鄧淵典官制立爵品太和
  中髙祖詔羣寮議定百官著于令二十三年髙祖
  復次職令世宗初頒行之以為永制前世職次皆
  無從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
   謹案魏氏之初法制簡畧設官分職罕依故實
    既列九品又有從品而毎品又有上中下三等
    之差盖一品之間析而為六此太和十八年之
[074-26a]
   制也至二十三年髙祖復次職令三師二太乃
   不入品其四品以下每品及從品又各分為上
   下階則一品之中猶析而四誠一代之别制矣
 北齊
  隋書百官志後齊制官多循後魏
   謹案齊遵魏制九品各有從其三師三大亦入
   第一品則猶是魏太和之初制也又有流内比
   視官十三等自視從第三品起至視從第九品
[074-26b]
   止惟此與魏異耳
 後周
  隋書百官志周太祖命尚書盧辨逺師周之建職
  其所制班序三公九卿三孤八命六卿七命上大
  夫六命中大夫五命下大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
  再命下士一命諸公九命諸侯八命諸伯七命諸
  子六命諸男五命諸公之孤卿四命侯之孤卿公
  之大夫三命子男之孤卿侯伯之大夫公之上士
[074-27a]
  再命子男之大夫公之中士侯伯之上士一命公
  之下士侯伯之中士下士子男之士不命
   謹案北周謂王朝之官為内命諸侯及州縣官
   為外命而九命之中又分為正命亦猶魏之上
   下階也通典所載後周官品太師太傅太保王
   爵國公俱列正九命而周書盧辨傳無之明為
   史之闕文矣辨所述六官太祖以魏恭帝三年
   始命行之厥後世有損益宣帝嗣位事不師古
[074-27b]
   官員班品隨意變革朝出夕改盖亦莫能詳錄
   也
 隋
  山堂考索隋開皇中有正從九品上下階
  隋書百官志又有流内視品十四等又有流外勛
  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之差
  又視流外亦有視勲品視二品視三品視四品視
  五品視六品視七品視八品視九品之差極于胥
[074-28a]
  吏皆無上下階煬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定令品
  自第一至于第九惟置正從而除上下階其朝之
  班序以品之髙卑為列自一品至九品置光禄等
  九大夫建節等八尉以為散職
   謹案官之有品自曹魏始品之有從乃自元魏
   始顧元魏列品第曰第㡬品從㡬品而未目為
   正從髙齊始别之至隋而曰正曰從截然不可
   紊矣隋九品各有正從自四品以下每品分為
[074-28b]
   上下凡三十階自太師至諸樂師謂之流内流
   内自此始焉又置視正二品至九品品各有從
   自行臺尚書令至國公侍郎謂之視流内視流
   内自此始焉又焬帝自三年定令之後驟有制
   置制置未久隨復改易其餘亦不可偹知云
 唐
  新唐書百官志吏部郎中掌文官階品凡文官九
  品有正有從自正四品以下有上下為三十等凡
[074-29a]
  文散階二十九從一品曰開府儀同三司正二品
  曰特進從二品曰光禄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禄
  大夫從三品曰銀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議
  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議大夫從四品上曰太中大
  夫從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正
  五品下曰朝議大夫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從五
  品下曰朝㪚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議郎正六品下
  曰承議郎從六品上曰奉議郎從六品下曰通直
[074-29b]
  郎正七品上曰朝請郎正七品下曰宣徳郎從七
  品上曰朝散郎從七品下曰宣議郎正八品上曰
  給事郎正八品下曰徵事郎從八品上曰承奉郎
  從八品下曰承務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
  下曰登仕郎從九品上曰文林郎從九品下曰將
  仕郎
   謹案後漢延平元年鄧隲為車騎將軍儀同三
   司儀同之名自此始也魏黄初三年黄權為車
[074-30a]
   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自此始也其
   品第一梁班第十七陳秩萬石北齊從一品後
   周置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
   三司儀同三司等十一號以酬勲勞隋因之唐
   惟置開府儀同三司為散官品特進兩漢及魏
   晉皆以為加官從本官服品第二位次諸公下
   在開府驃騎上梁班第十七北齊為第二品隋
   為正二品散官而唐因之秦郎中令屬官有中
[074-30b]
   大夫漢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
   晉太始初分為左右皆銀章青綬若加金章紫
   綬者為金紫光禄大夫自晉以後皆為兼官光
   禄大夫梁班第十三後魏初從第一品後改第
    二品後周正八命隋為正一品散官後改光禄
   大夫為從一品左光禄大夫正二品右光禄大
   夫從二品唐初猶有左右貞觀後惟有光禄大
   夫金紫光禄大夫梁第十四班陳為中二千石
[074-31a]
   北齊從二品隋因為散官後改為正三品銀青
   光禄大夫北齊三品隋為正三品散官後改從
   三品然金紫銀青合居光禄之上今反居下則
   北魏定令之誤也正議大夫通議大夫俱隋置
   太中大夫本秦官秩比千石梁班第十一北齊
   從第三品中大夫北齊為第四品中散大夫後
   漢置秩六百石或曰王莽所置梁班第十朝議
   大夫隋置為從三品散官朝請大夫隋置為正
[074-31b]
   五品散官朝散大夫隋置為正四品散官後改
   從五品又宋齊梁陳北魏北齊諸九品散官皆
   以將軍為品秩謂之加戎號隋開皇六年始置
   六品以下散官並以郎為正階尉為從階正六
   品上為朝議郎下為武騎尉從六品上為通議
   郎下為屯騎尉正七品上為朝請郎下為驍騎
   尉從七品上為朝㪚郎下為㳺騎尉正八品上
   為給事郎下為飛騎尉從八品上為承奉郎下
[074-32a]
   為旅騎尉正九品上為儒林郎下為雲騎尉從
   九品上為文林郎下為羽騎尉煬帝又置八郎
   八尉六品置建節尉奮武尉七品置宣惠尉綏
   徳尉八品置懐仁尉守義尉九品置奉誠尉立
   信尉並為正從又六品置承議郎通直郎七品
   置宣徳郎朝散郎八品置登仕郎將仕郎九品
   置常從郎奉信郎亦為正從唐以郎為文職尉
   為武職遂採開皇大業之制以為六品以下散
[074-32b]
   官焉
  唐六典凡叙階之法有以封爵有以親戚有以勲
  庸有以資廕有以秀孝有以勞考有除免而復叙
  者皆循法以申之凡應入三品五品者皆待别制
  而進之不然則否凡文武百僚之班叙官同者先
  爵爵同者先齒
   謹案唐制流内九品三十階之外初又有視流
   内起正五品至從九品又有流外自勲品以下
[074-33a]
   九品流外自此始又有視流外亦自勲品以至
   九品開元初乃稍罷之盖亦患其繁冗而思所
   以釐正之矣
  舊唐書職官志兵部郎中掌天下武官之階品凡
  叙階有二十九凡叙階之法亦如文散官之制
  新唐書百官志武散階四十有五從一品曰驃騎
  大將軍正二品曰輔國大將軍從二品曰鎮軍大
  將軍正三品上曰冠軍大將軍懐化大將軍正三
[074-33b]
  品下曰懐化將軍從三品上曰雲麾將軍歸徳大
  將軍從三品下曰歸徳將軍正四品上曰忠武將
  軍正四品下曰壯武將軍懐化中郎將從四品上
  曰宣威將軍從四品下曰明威將軍歸徳中郎將
  正五品上曰定逺將軍正五品下曰寧逺將軍懐
  化郎將從五品上曰㳺騎將軍從五品下曰㳺擊
  將軍歸徳郎將正六品上曰昭武校尉正六品下
  曰昭武副尉懐化司階從六品上曰振威校尉從
[074-34a]
  六品下曰振威副尉歸徳司階正七品上曰致果
  校尉正七品下曰致果副尉懐化中侯從七品上
  曰翊麾校尉從七品下曰翊麾副尉歸徳中侯正
   八品上曰宣節校尉正八品下曰宣節副尉懐化
  司戈從八品上曰禦侮校尉從八品下曰禦侮副
  尉歸徳司戈正九品上曰仁勇校尉正九品下曰
  仁勇副尉懐化執㦸長上從九品上曰陪戎校尉
  從九品下曰陪戎副尉歸徳執㦸長上
[074-34b]
    謹案漢元狩二年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秩等大
    將軍梁班第二十四後周九命隋正四品唐為
    武散官輔國將軍後漢置晉王濬拜輔國大將
    軍後周七命隋從六品鎮軍冠軍俱魏置後周
    鎮軍八命冠軍七命隋並正六品雲麾將軍梁
    班第十八忠武將軍梁班第十九壯武將軍梁
    班第十六明威將軍定逺將軍梁班並第十二
    寧逺將軍晉置游騎將軍魏置游擊將軍漢置
[074-35a]
   宣威將軍唐置其懐化歸徳等號並唐置以授
   蕃官若校尉之號漢始有之隋置武騎等十六
   尉以為六品以下從階唐乃採前代諸校尉舊
   名置自正六品以下各有副尉為武散官云
 五季
  范質五代通録馮道自叙云階自將仕郎至開府
  儀同三司
   謹案五代之典章紊矣然官階大約一如唐制
[074-35b]
   故著此以存其概
 宋
  宋史職官志宋官人受授之别有官有職有差遣
  官以寓禄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别為差
  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勲有爵
  柯維騏宋史新編職官志官無常員亦無専職悉
  分領中外差遣官惟寄禄而已神宗諭輔臣倣唐
  六典酌古今而肇新之元豐三年命官詳定於是
[074-36a]
  寄禄以階而百司各還所職其後徽宗増文武階
  髙宗釐郎大夫之序實詳且偹遂為永制云
  宋史職官志文散官二十九閒府儀同三司從/一
  進正/二光禄大夫從/二金紫光禄大夫正/三銀青光禄大
  夫從/三正奉大夫正四/上階中奉大夫正/四太中大夫從四/上階
  中大夫從/四中散大夫正五/上階朝奉大夫正/五朝散大夫
  從五/上階朝請大夫從/五朝奉郎正六/上階承直郎正/六奉直郎
  從六/上階通直郎從/六朝請郎正七/上階宣徳郎正/七朝散郎從/七
[074-36b]
  上/階宣奉郎從/七給事郎正八/上階承事郎正/八承奉郎從八/上階
  承務郎從/八儒林郎正九/上階登仕郎正/九文林郎從九/上階
  仕郎從/九
   謹案宋初沿唐制設文階而等級小異以開府
   儀同三司為宰臣使相階以光禄大夫金紫光
   禄大夫正奉大夫為執政階朝散大夫朝請大
   夫朝奉郎宣徳郎承事郎承奉郎儒林郎文林
   郎登仕郎將仕郎以上為京朝官至侍從階凡
[074-37a]
   十有五元豐中李清臣論國朝踵襲近代之弊
   牙校有銀青光禄大夫階盖唐自肅代以後官
   賞冗濫久而益失下至州郡胥吏軍班校伍一
   命便帶銀青光禄大夫階殆與無官者等後唐
   長興二年詔不得薦銀青階為州縣官賤之至
   矣宋改官制乃稍釐正之惟除授蕃官猶用此
   制如三班借差三班差使或悉帶銀青祭酒而
   等第加勲焉
[074-37b]
  邵博聞見後錄元豐三年初行官制以階易官寄
  禄新格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為開府儀同三司
  左右僕射為特進吏部尚書為金紫光禄大夫五
  曹尚書為銀青光禄大夫左右丞為光禄大夫六
  曹侍郎為正議大夫給事中為通議大夫左右諫
  議為太中大夫秘書監為中大夫光禄卿至少府
  監為中散大夫太常至司農少卿為朝議大夫六
  曹郎中為朝請朝奉朝散大夫凡三等員外郎為
[074-38a]
  朝請朝散朝奉郎凡三等起居舍人為朝㪚郎司
  諫為朝奉郎正言太常國子博士為承議郎太常
  秘書殿中丞為奉議郎太子中允贊善大夫中舍
  洗馬為通直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為宣徳郎光
  禄衛尉寺將作監丞為宣議郎大理評事為承事
  郎太常寺太祝奉禮郎為承奉郎秘書省校書郎
  正字將作監主簿為承務郎
   謹案宋初各曹遷轉皆自為流品元豐新制以
[074-38b]
   階易官乃雑取唐制及祖宗舊制而損益之定
   為二十四班以之寄禄而品秩之别遂無他名
   此階與官之所由相混也然品秩之别亦於斯
   可見故具著之又元豐初三光禄正議中散朝
   議六階並分左右詞人為左餘人為右既而寄
   禄官並分左右紹聖三年詔寄禄轉正議大夫
   光禄大夫銀青光禄大夫分左右朝請大夫中
   散大夫亦仍舊存左右餘並罷之崇寧初因刑
[074-39a]
   部尚書鄧洵武請又換選人七階三京府判官
   等官為承直郎節度掌書記等官為儒林郎防
   團判官等官為文林郎防團推官等官為從事
   郎縣令等官為通仕郎試階知縣等官為登仕
   郎三京軍巡判官等官為將仕郎大觀初又増
   宣奉正奉中奉奉直四階政和末又改通仕郎
   為從政郎登仕郎為修職郎將仕郎為迪功郎
   而寄禄之制始偹紹興舉行元祐之法亦分左
[074-39b]
   右至淳熙始並去左右字而自開府至迪功凡
   三十七階如故焉
  宋史職官志武散官三十一驃騎大將軍從/一輔國
  大將軍正/二鎮國大將軍從/二冠軍大將軍正三/上懐化
  大將軍正/三雲麾將軍從三/上歸化將軍從/三忠武將軍
  正四/上壯武將軍正/四宣威將軍從四/上明威將軍從/四
  逺將軍正五/上寧逺將軍正/五游騎將軍從五/上游擊將
  軍從/五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振威校尉從六/上
[074-40a]
  振威副尉從/六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翊麾校
  尉從七/上翊麾副尉從/七宣節校尉正八/上宣節副尉正/八
  禦武校尉從八/上禦武副尉從/八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
  副尉正/九陪戎校尉從九/上陪戎副尉從/九
   謹案宋武選舊制自内客省使至閤門使使各
   有副為横班自皇城使至供偹庫使為諸司正
   使自皇城副使至供偹庫副使為諸司副使内
   殿承制内殿崇班為大使臣自東頭供奉官至
[074-40b]
   三班借職為小使臣元豐中釐定官制廢文散
   階而武臣將軍校尉之號尚依其舊則亦沿唐
   制也
  宋史職官志武選新官太尉通侍大夫正侍大夫
  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
  夫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拱衛大夫左武
  大夫右武大夫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
  侍郎中亮郎翊衛郎拱衛郎左武郎右武郎武功
[074-41a]
  大夫武徳大夫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畧大夫武
  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徳郎武顯
  郎武節郎武畧郎武經郎武義郎武翼郎敦武郎
  山堂考索作訓武郎/盖避光宗嫌名也修武郎從義郎秉義郎忠訓
  郎忠翊郎成忠郎保義郎承節郎承訓郎下班祗
  應
   謹案宋政和二年武選亦易新名正使為大夫
   副使為郎横班十二階正副亦然是以有郎居
[074-41b]
   大夫之上者其後以新名未足又増置宣正履
   正協忠翊衛親衛大夫郎凡十階通為横班太
   尉本秦主兵官特以為武官之首自太尉至下
   班祇應凡五十二階正侍郎以下郎居大夫上
   議者以為非序紹興中乃釐正之以郎居下又
   以下班祇應之上増進武校尉進義校尉其下
   増進武副尉進義副尉守闕進義副尉進勇副
   尉守闕進勇副尉初政和中欲以將軍校尉諸
[074-42a]
   階易横班以下諸使至三班借職而西班用事
   者嫌其塗轍太殊亦請改為郎大夫盖周制師
   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卒長以下皆士漢
   之諸郎有五官左右中郎將而羽林虎賁俱以
   郎為號則宋武階之為郎大夫固有因于古也
   又内侍階唐制與文臣同宋别置階官欲不相
   溷政和二年改為十二階曰供奉官曰左侍禁
   曰右侍禁曰左班殿直曰右班殿直曰黄門曰
[074-42b]
   祗候侍禁曰祗候殿直曰祗候黄門曰内品曰
   祇候内品曰貼祇候内品又醫官階十有四亦
   政和二年更定自和安大夫以下為大夫者六
   其郎亦如大夫之名數又有翰林良醫等凡十
   號皆繁雜不可偹書故附著于此
 遼
  遼史太祖本紀神冊六年夏五月詔正班爵
  太宗本紀大同元年春正月降重貴為崇禄大夫
[074-43a]
  檢校太尉
    謹案崇禄大夫五代史晉家人𫝊作光禄大夫
    盖遼以太宗名改之則亦倣自唐以来之舊制
    也
   遼史韓延徽列傳子徳樞守左羽林大將軍遷特
   進太尉髙模翰列傳加特進檢校太師天禄二年
   加開府儀同三司額布勒列傳䝉古語冬也原作/烏不吕今改正
   加金紫崇禄大夫檢校太尉耶律諾觀列傳䝉古/語綠
[074-43b]
  色也原作奴/𤓰今改正加金紫崇禄大夫楊浩列傳加特進
  檢校太師耶律棠古列傳從原文/不改加鎮國上將軍
   謹案遼之官品于史無考故摭此以存其概然
   崇禄等號疑亦祗是加官而非以為品秩之差
   也
 金
  金史百官志文官九品階凡四十有二從一品上
  曰開府儀同三司中曰儀同三司中次曰特進下
[074-44a]
  曰崇進正二品上曰金紫光禄大夫下曰銀青榮
  禄大夫從二品上曰光禄大夫下曰榮禄大夫正
  三品上曰資徳大夫中曰資政大夫下曰資善大
  夫從三品上曰正奉大夫中曰通奉大夫下曰中
  奉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中曰通議大夫下
  曰嘉議大夫從四品上曰大中大夫中曰中大夫
  下曰少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議大夫中曰中憲
  大夫中曰中順大夫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中曰
[074-44b]
  朝散大夫下曰朝列大夫舊曰奉徳大夫/天徳二年更正六品
  上曰奉政大夫下曰奉議大夫從六品上曰奉直
  大夫下曰奉訓大夫正七品上曰承徳郎下曰承
  直郎從七品上曰承務郎下曰儒林郎正八品上
   曰文林郎下曰承事郎從八品上曰徵事郎下曰
   從仕郎正九品上曰登仕郎下曰將仕郎從九品
   上曰登仕佐郎下曰將仕佐郎此二階大定/十四年創増
    謹案金雑採唐宋舊制而増置崇進榮禄大夫
[074-45a]
   資徳大夫資政大夫資善大夫嘉議大夫少中
   大夫中議大夫中憲大夫中順大夫朝列大夫
   奉政大夫奉議大夫奉直大夫奉訓大夫等號
   其榮禄資政中議中憲奉政奉直之號則相沿
   至今特品秩各異耳
  金史百官志武散官凡仕至從二品以上至從一
  品者皆用文資自正三品以下階與文資異元本/作同
  今據續文/獻通考改正三品上曰龍虎衛上將軍中曰金吾
[074-45b]
  衛上將軍下曰驃騎衛上將軍從三品上曰奉國
  上將軍中曰輔國上將軍下曰鎮國上將軍正四
  品上曰昭武大將軍中曰昭毅大將軍下曰昭勇
  大將軍從四品上曰安逺大將軍中曰定逺大將
  軍下曰懐逺大將軍正五品上曰廣威將軍中曰
  宣威將軍下曰明威將軍從五品上曰信武將軍
  中曰顯武將軍下曰宣武將軍正六品上曰武節
  將軍下曰武徳將軍從六品上曰武義將軍下曰
[074-46a]
  武畧將軍正七品上曰承信校尉下曰昭信校尉
  從七品上曰忠武校尉下曰忠顯校尉正八品上
  曰忠勇校尉下曰忠翊校尉從八品上曰修武校
  尉下曰敦武校尉正九品上曰保義校尉下曰進
  義校尉從九品上曰保義副尉下曰進義副尉此/二
  階大定十/四年創増
   謹案金武階以將軍校尉為號盖沿唐及宋初
   舊制竊意遼制亦大畧如此而金因之又金司
[074-46b]
   天翰林官舊制自從七品而下止五階至天眷
   定制司天自從四品而下立為十五階自欽承
   大夫以下為大夫者十有一探賾郎以下為郎
   者十有四太醫官自從六品而下止七階天眷
   制自從四品而下立為十五階自保宜大夫以
   下為大夫者十有一保愈郎以下為郎者十有
   四内侍之制自從四品以下十五階自中散大
   夫以下為大夫者十有一通禁郎以下為郎者
[074-47a]
   十有四教坊舊用武散官大定二十九年以為
   不稱乃創定二十五階明昌三年自從四品以
   下更立為十五階自雲韶大夫以下為大夫者
   十有一肅和郎以下為郎者十有四亦附著于
   此
 元
  元史百官志文散官四十二開府儀同三司儀同
  三司特進崇進金紫光禄大夫銀青光禄大夫以/上
[074-47b]
  俱正/一品光禄大夫榮禄大夫以上從/一品資徳大夫資政
  大夫資善大夫以上正/二品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
  大夫以上從/二品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嘉議大夫以上/正三
   品/太中大夫中大夫亞中大夫以上從三品舊為/少中延祐改亞中
  中議大夫中憲大夫中順大夫以上正/四品朝請大夫
  朝散大夫朝列大夫以上從/四品奉政大夫奉議大夫
   以上正/五品奉直大夫奉訓大夫以上從/五品承徳郎承直
  郎以上正/六品儒林郎承務郎以上從/六品文林郎承事郎
[074-48a]
  以上正/七品徴事郎從事郎以上從/七品登仕郎將仕郎以/上
  正八/品登仕佐郎將仕佐郎以上從/八品文散官四十二
  階由一品至五品為宣授六品至九品為勅授勅
  授則中書署牒宣授則以制命之其官常對品惟
  九品無㪚官則舉其職而已武官雑職亦如之
   謹案唐制自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
   六品以下勅授元則一品至五品為宣授六品
   至九品為勅授則明制之五品以上授誥命六
[074-48b]
   品以下授勅命實本諸此而
  國朝因之者也元之九品無㪚官但舉其職正如
   今未入流之比爾
  元史百官志武散官三十四階龍虎衛上將軍金
  吾衛上將軍驃騎衛上將軍以上正/二品奉國上將軍
  鎮國上將軍以上從/二品昭武大將軍昭勇大將軍昭
   毅大將軍以上正/三品安逺大將軍懐逺大將軍以上/從三
   品/廣威將軍宣威將軍明威將軍以上正/四品信武將
[074-49a]
  軍顯武將軍宣武將軍以上從/四品武節將軍武徳將
  軍以上正/五品武義將軍武畧將軍以上從/六品承信校尉
  昭信校尉以上正/六品忠武校尉忠顯校尉以上從/六品
  勇校尉忠翊校尉以上正/七品修武校尉敦武校尉以/上
  從七/品保義校尉進義校尉以上正/八品保義副尉進義
  副尉以上從/八品
   謹案元武散官悉沿金之舊號惟無從一品及
   正從九品而差易其等秩耳又元内侍散官一
[074-49b]
   十四自正二品至從四品為大夫者六自正五
   品至從八品為郎者八又司天散官一十四自
   從三品至正五品為大夫者五自從五品至從
   八品為郎者九又太醫散官一十五自從三品
   至正五品為大夫者六自從五品至從八品為
   郎者八又教坊司散官一十五自從三品至正
   五品為大夫者六自從五品至從八品為郎者
   九亦附著于此
[074-50a]
 明
  王圻續文獻通考明太祖以中外文武百司職名
  之沿革品秩之崇卑勲階之升轉俸禄之損益厯
  年滋久屢有不同無以示成憲于後世乃命儒臣
  重定其品階勲禄之制以示天下
  明史職官志文選掌官吏班秩凡文官之品九品
  有正從為級一十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文之散
  階四十有二以厯考為差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禄
[074-50b]
  大夫陞授特進光禄大夫從一品初授榮禄大夫
  陞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陞授資政
  大夫加授資徳大夫從二品初授中奉大夫陞授
  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
  陞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從三品初授亞中
  大夫陞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正四品初授中
  順大夫陞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從四品初
  授朝列大夫陞授朝議大夫加授朝請大夫正五
[074-51a]
  品初授奉議大夫陞授奉政大夫從五品初授奉
  訓大夫陞授奉直大夫正六品初授承直郎陞授
  承徳郎從六品初授承務郎陞授儒林郎吏材幹
  出身者授宣徳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陞授文林
  郎吏材幹授宣議郎從七品初授將仕郎陞授徵
  仕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陞授修職郎從八品初
  授迪功佐郎陞授修職佐郎正九品初授將仕郎
  陞授登仕郎從九品初授將仕佐郎陞授登仕佐
[074-51b]
  郎
   謹案明文職散官之制凡初入仕任内未及初
   考而遷調改除陞等者及考覈平常量才降等
   而非貶降者皆得初授階初考稱職任内已及
   初考遷調改除而品級仍前或任内已陞授未
   及再考遷調改除而品級仍前者皆得陞授階
   凡及兩考而事跡顯著者皆得加授階又建文
   二年以周禮卿大夫士之制更定品級階勲遂
[074-52a]
   更尚書為特進資政上卿侍中為資政卿侍郎
   為資政亞卿郎中資政中大夫員外資政大夫
   給事中嘉政中士正九品為保義士從九品為
   保義下士時用方孝孺議請倣周禮建官故有
   此制永樂時悉改仍舊焉
  明史職官志凡武官六品散階三十正一品初授
  特進榮禄大夫陞授特進光禄大夫從一品初授
  榮禄大夫陞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
[074-52b]
  陞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從二品初授鎮國
  將軍陞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正三品初授
  昭勇將軍陞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從三品
  初授懐逺將軍陞授定逺將軍加授安逺將軍正
  四品初授明威將軍陞授宣威將軍加授廣威將
  軍從四品初授宣武將軍陞授顯武將軍加授信
  武將軍正五品初授武徳將軍陞授武節將軍從
  五品初授武畧將軍陞授武毅將軍正六品初授
[074-53a]
  昭信校尉陞授承信校尉從六品初授忠顯校尉
  陞授忠武校尉
   謹案明武官六品之外亦有正七品從七品未
   入流為安撫僉事蠻夷長官之屬此當如前代
   流外視流外之比故不著於表又明初定欽天
   監散官自正儀大夫以下大夫郎凡六等後改
   從品級授以文職散官太醫院亦如文職授散
   官又洪武四年定内官散官自正四品至從五
[074-53b]
   品為大夫者四自正六品至從八品為郎者六
   考唐之宦者所厯散官與文官同金元别設内
   侍階亦以郎大夫為號而明因之則仍與士流
   相溷惟宋自為十二階然品秩優重於名器實
   為䙝凟我
  朝惟欽天監太醫院官仍明制授文職散官而内
   官則但定為五等其散官冗號盡行革除詳見/内務
   府太監職/制條下於以澄流品而抑僥倖誠足為萬代
[074-54a]
  不易之令式矣
 
 
 
 
 
 
 
[074-54b]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