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l0015 欽定歷代職官表-清-永瑢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歴代職官表卷五
  吏部表
[011-2a]


[011-3a]


[011-4a]
 
 
 
   謹案六官分職始自成周而今之六部其原實
   起於漢魏以下之尚書諸曹前漢尚書分四曹/後漢六曹魏五尚
   書二十三曹西晉六尚書三十六曹東晉五尚/書十五曹宋齊六尚書二十曹梁六尚書二十
   三曹陳六尚書二十一曹北魏五尚書三十六/曹後増置不一西魏十二部北齊六尚書二十
   八曹隋始置六部/尚書分二十四司唐宋迄元則為尚書六部隸
[011-4b]
   於尚書都省以尚書令左右僕射總統六部之
   事左丞及左司郎中員外郎分轄吏戸禮三部
   右丞及右司郎中員外郎分轄兵刑工三部其
   都省之制以令僕所居為都堂當省之中左為
   吏戸禮部分三行每行四司右為兵刑工部分
   三行每行四司皆東西相向見於通典及葉夢
   得石林燕語者甚詳元代廢尚書省移入中書
   六部亦隨之改隸元人析津志載六部俱列中
[011-5a]
   書外垣則其制亦與唐宋無異故當時六部署
   銜皆曰尚書某部中書某部以其統屬於都省
   故也自明太祖罷丞相革中書省仿古六卿之
   制析其職歸之六部以尚書分掌庶政侍郎佐
   之於是六部始各為分署事皆専達而都省之
   制遂廢
  本朝因之臣/等纂次六部各表悉依今制分列而
   以前代尚書諸曹職掌相承者繫之於下至都
[011-5b]
   省制度難於析載謹附識於吏部表末以存舊
   式其尚書侍郎郎中等官建置所自亦各於吏
   部篇内分條偹考以著源委焉
[011-6a]
  吏部
 國朝官制
吏部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初定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俱改為二品
康熙六年復改滿洲為一品九年定俱為/正二品雍正八年升為從一品各部院同
  掌中外文職銓敘勲階黜陟之政釐飭官常以贊
  邦治其屬有文選考功稽勲驗封四清吏司
國朝自天聰五年始設六部每部一貝勒主之吏部置
  滿洲承政一員蒙古承政一員漢人承政一員㕘
[011-6b]
  政八員啓心郎一員崇徳三年更定吏部設滿洲
  承政一員左㕘政二員右叅政三員滿洲啓心郎
  一員漢人啓心郎二員順治元年停貝勒總理例
  改承政為尚書㕘政為侍郎各部/同五年定滿漢尚
  書各一人七年增設滿洲尚書一人八年仍令親
  王郡王兼攝部務九年停各部/同十年復裁滿洲尚
  書一人十五年裁啓心郎雍正元年以來常以大
  學士兼理部務與尚書率其屬以敘正羣吏焉
[011-7a]
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初定滿洲漢軍二品漢人/三品順治十六年俱改為
三品康熙六年復改滿洲為二品九年定俱為正三品/雍正八年陞為從二品乾隆十四年復升為正二品各
部院/同
  順治十五年定額掌佐理銓衡以貳尚書漢右侍
  郎初制兼翰林院學士銜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
  尋罷兼銜
文選清吏司郎中滿洲三人蒙古漢人各一人初制滿/洲郎中
三品順治十六年改為五品十八年改為四品康熈六/年復為三品九年定與蒙古漢軍漢人俱為正五品各
[011-7b]
部院/同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二人初制滿洲員外郎四品/順治十六年改為五品
康熙六年復為四品九年定與蒙古/漢軍漢人俱為從五品各部院同主事滿洲一人漢
人二人初制滿洲主事四品順治十六年改為六品康/熙六年改為五品九年定與蒙古漢軍漢人俱
為正六品/各部院同
  掌班秩遷除均平銓法崇徳三年吏部設理事官
  四員副理事官六員順治元年改理事官為郎中
  副理事官為員外郎各部/同設滿洲郎中四人漢軍
  郎中二人滿洲蒙古員外郎八人漢軍員外郎六
[011-8a]
  人主事四人十二年増滿洲郎中四人員外郎停
  兼用蒙古十八年復設蒙古員外郎一人康熙元
  年仍省三十八年裁漢軍員外郎四人五十七年
  增設蒙古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復設蒙古員外郎
  一人雍正五年裁漢軍郎中員外郎初制滿洲蒙
  古漢軍司官皆統為員額不分専曹悉聴堂官調
  撥後始分司定缺各部/同其漢人司官則順治元年
  即隨曹置額文選司初設漢郎中一人員外郎一
[011-8b]
  人主事二人雍正五年增設漢員外郎一人凡漢
  缺郎中員外郎主事皆以由甲科出身者注授各/司
  同/
考功清吏司郎中滿洲三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二
人䝉古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一人漢人二人
  掌論劾考察旌别功過順治元年設漢郎中員外
  郎主事各一人雍正五年增設漢主事一人
稽勲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
[011-9a]
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
  掌更名改籍終養服制兼稽在京文員俸廪漢司
  官員額順治元年定
騐封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
漢人一人主事滿洲䝉古漢人各一人
  掌
封贈襲廕土司嗣職漢司官員額亦順治元年定
堂主事滿洲四人漢軍一人
[011-9b]
  掌文案者滿洲二人掌章奏者滿洲二人漢軍一
  人順治元年定額
司務㕔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初制從九品乾隆三十/六年升為正八品各部
寺/同
  掌出納文書稽察胥吏各部/同順治元年止設漢人
  司務二人四年裁一人十一年定設滿洲漢人各
  一人
筆帖式滿洲五十七人蒙古四人漢軍十二人由舉人/恩拔嵗
[011-10a]
副貢生考取者七品由生員監生考取者八/品由官學義學生等考取者九品各部院同
  掌繙譯清漢章奏文籍各部/同天聰五年始令六部
  辦事筆帖式各酌量補授吏部筆帖式滿洲初設
  六十五員後省八員蒙古初設二員後増二員漢
  軍初設十六員後省四員分隸各司視事之繁簡
  以為額
 歴代建置
 三代
[011-10b]
  禮記曲禮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鄭康成註
  此葢殷時制也
  尚書周官冡宰掌邦治綂百官均四海
   謹案舜典納于百揆蔡氏沈以為猶周之冢宰
   而當時未有官號今故仍托始於殷周焉
  周禮天官治官之屬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
  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
  下士三十有二人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
[011-11a]
  王治邦國小宰之職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之貳
  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治宰夫之職掌治法以考
  百官府羣都縣鄙之治鄭康成註六官皆總屬於/冢宰冢宰扵百官無所不
  主變冢言大進退異名也百官總焉則/謂之冢列職於王則稱大冡大之上也
  唐六典吏部尚書周之天官卿也侍郎周之天官
  小宰中大夫也太宰屬官有下大夫葢吏部郎中
  之任也有上士葢今員外郎之任也
  周禮夏官司士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士十有
[011-11b]
  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羣臣之
  版以治其政令嵗登下其損益之數辨其年嵗與
  其貴賤周知邦國都家縣鄙之數卿大夫庶子之
  數以詔王治
  杜佑通典參詳古今徵考職任天官太宰當為尚
  書令非吏部之任今吏部宜出於夏官之司士
  春秋左氏傳晉侯作執秩以正其官杜預曰主/爵秩之官
  周禮夏官司勲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
[011-12a]
  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掌六鄉賞地之法以等其功
  王功曰勲國功曰功民功曰庸事功曰勞治功曰
  力戰功曰多
   謹案後世以六部分配六官吏部實準周禮天
   官之職然考大宰總百官以掌邦治與後世専
   司銓選者不同故杜佑以為吏部之任出於夏
   官之司士其説最允至執秩為今騐封之職司
   勲為今稽勲之職沿襲所自尚有可徵今並著
[011-12b]
   之於表又考春官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詔
   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
   曰生七曰予八曰奪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
   策命之鄭康成註云大宰既以詔王内史又居
   中貳之是今吏部文選考功騐封三司之事其
   源又當出於内史又案晏子春秋齊景公燕賞
   於國内萬鍾者三千鍾者五令三出而職計莫
   之從公怒令免職計令三出而士師莫之從是
[011-13a]
   後世考功之法亦春秋時士師所兼掌矣謹附
   著於此
 秦
  通典秦尚書四人不分曹名
   謹案秦代雖未有曹名然尚書官號實肇始於
   此故特著之吏部條下以明權輿所自至尚書
   尚字陸徳明經典釋文讀作常音而岳珂媿郯
   録則云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書故
[011-13b]
   謂之尚書尚猶主也漢初有尚冠尚衣尚食尚
   浴尚席尚書謂之六尚戰國時已有尚衣尚冠
   之屬然則尚書之稱尚書從去聲而非平聲今
   案藝文類聚引韋昭辨釋名曰尚猶奉也百官
   言事當省案平處奉之故曰尚尚食尚方亦然
   如淳注漢書亦云主天子文書曰尚書如主婿
   曰尚主據此則尚字之當讀去聲似為有本然
   自六朝以後文人詞賦無不用作辰羊切者則
[011-14a]
   其讀平聲亦已乆矣
 漢
  後漢書百官志尚書六百石常侍曹尚書主公卿
  事二千石曹尚書主郡國二千石事侍郎四百石
  主作文書起草令史二百石
  晉書職官志漢成帝建始四年置尚書四曹各有
  其任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其二曰
  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國事後又置三公曹為五曹
[011-14b]
  後漢光武以三公曹主嵗盡考課諸州郡事改常
  侍曹為吏部曹主選舉祠祀事尚書雖有曹名不
  以為號靈帝以侍中梁鵠為選部尚書於此始見
  曹名
  後漢書馮勤列傳勤為郎中給事尚書使與諸侯
  封事
  劉昭後漢志注蔡質漢儀曰三公曹典天下嵗盡
  集課事三公尚書二人典三公文書尚書郎初從
[011-15a]
  三署詣臺試初上臺稱守尚書郎中嵗滿稱尚書
  郎三年稱侍郎
  漢書百官公卿表郎掌守門戸出充車騎有議郎
  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
  徐堅初學記秦初置郎中令其屬官有三署五官/中郎
  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凡三署也署中有郎中侍郎無員多至千
  人郎中秩比三百石侍郎比四百石以其為郎/居中故曰郎中以其為郎内侍故曰侍郎
  書郎初從三署郎選詣尚書臺試故郎中侍郎之
[011-15b]
  名猶因三署本號也西漢言郎者多非尚書郎惟/田蚡少為諸曹郎是也其馮
  唐為郎中顔駟為郎揚雄為侍郎及諸言以貲為/郎父任為郎皆三署郎至東漢猶難分有尚書及
  曹名冠首者即尚書郎直言為郎/亦三署郎魏以後即無三署郎自漢以來諸曹
  郎中侍郎或不兩置或惟置郎中或惟置侍郎/然二者亦通為尚書郎
  世兩置有郎中侍郎
  通典後漢尚書令史皆選於蘭臺符節簡練有吏
  能者為之尚書郎與令史皆主文簿
   謹案今六部之名始於隋代由漢以迄南北朝
[011-16a]
   則統為尚書諸曹其名増損不一大抵隨宜設
   官不必依六典以為區别故以令制配隸不盡
   相準今苐取職掌可考者分繫各部之下以明
   沿革如常侍二千石三公考功定課諸曹則繫/之吏部三公本主斷獄又别繫之刑部金
   部度支農部倉曹/民曹則繫之户部至侍郎郎中官名本出秦漢
   三署因以為尚書郎之通稱原無差别故杜佑
   謂漢魏以來尚書屬或有侍郎或有郎中或曰
   尚書郎或曰某曹郎或則兼置或為互名雖稱
[011-16b]
   號不同其職一也自隋煬帝置六侍郎増品第
   四以貳尚書之職改諸司侍郎但曰郎於是侍
   郎始為六部長官唐初又於郎下復加中字而
   郎中亦遂沿為曹屬定名然則隋以前侍郎乃
   即今各部郎中之職其郎中與侍郎並置者/郎中乃今員外郎之職
   今各部堂官之侍郎則前代所無隋以後始置
   名雖同而實則異矣
 三國
[011-17a]
  通典魏改選部為吏部主選事陳羣始建九品官
  人法拜吏部尚書吳暨豔為選曹尚書
  初學記吏部自漢及魏授此職者或云吏部尚書
  若授諸曹尚書直云尚書漢魏晉世若授吏部者/即云以某為吏部尚書
  若授他曹云某為尚書至晉宋齊以後始/云某授工部刑部五兵度支等尚書耳故歴代
  職官之書皆别紀吏部尚書不與諸曹同
  晉書百官志魏尚書郎有吏部二千石考功定課
  案定課宋書百/官志作定科
[011-17b]
  通典魏自黄初改秘書為中書置通事郎掌詔草
  而尚書郎非復漢時職任
   謹案漢之尚書郎下筆為詔策出言為詔命其
   所掌葢即今内閣之任自魏文帝改其職入中
   書而尚書郎惟理庶務乃與今六部司員無異
   世俗相沿以明光起草含香奏事用為部曹典
   故不知此乃漢尚書郎職儀其實與後世曹郎
   並無涉也
[011-18a]
 晉
  宋書百官志晉有吏部尚書
  晉書職官志晉受命武帝罷定課置吏部二千石
  曹郎康穆以後又無二千石郎但有吏部
  唐六典晉尚書郎曹有考功郎中一人
  通典晉有尚書都令史秩二百石與左右丞總知
  都臺事又賈充置省事吏品職與諸曹令史同
 宋齊梁陳
[011-18b]
  鄭樵通志宋時吏部尚書領吏部刪定三公比部
  四曹孝武不欲威權在下大明二年分吏部尚書
  置二人以輕其任而省五兵後還置一吏部尚書
  宋書百官志太祖元嘉十八年增刪定曹郎次在
  左民曹上葢魏世之定科即定/課郎也三十年又置
  功論郎次都官之下在刪定之上
  南齊書百官志吏部尚書領吏部刪定三公比部
  四曹
[011-19a]
   謹案宋齊以比部主法制故領於吏部尚書而
   隋以後則皆屬刑部又功論郎所掌本考功法
   而南齊志所載乃領於都官尚書不𨽻吏部葢
   時未有六部定制故随宜統攝不相畫一也今
   悉以現行職掌所承為定以功論郎繫之吏部
   而比部郎則仍列入刑部表内他並仿此
  隋書百官志梁置吏部尚書吏部刪定三公比部
  等郎天監三年置侍郎其郎中在職勤能滿二載
[011-19b]
  者轉之陳承梁皆循其制吏部尚書中二千石品
  第三尚書吏部侍郎郎中六百石品第四
  通典尚書都令史宋齊八人梁五人謂之五都令
  史舊用人常輕武帝詔用士人乃以司空法曹參
  軍劉顯兼吏部都○晉宋蘭臺寺正書令史雖行
  文書皆有品秩朱衣執板給書僮梁陳同
 北魏
  魏書官氏志吏部尚書第三品尚書吏部侍郎第
[011-20a]
  四品尚書郎中第六品尚書都令史主事令史從
  第八品皇始四年復尚書三十六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譯令史一人書令史一人
   謹案主事之名本起於漢之光禄勲後漢書范/滂傳滂遷
   光禄勲主事時陳蕃為光禄勲滂執/公儀詣蕃蕃不止之滂投版棄官去自魏於尚
   書諸司各置主事令史隋代又去令史字遂為
   今各部主事之權輿然唐宋多用流外其品猶
   卑金始用士人大定中并用進士而所掌不過
   吏職故明初尚為首領官至洪武中改主事為
[011-20b]
   司官乃與郎中員外郎並稱清選矣
 後周
  後周書蘇綽列傳太祖依周禮建六官天官府管
  冡宰等衆職
  馬端臨文獻通考後周有吏部中大夫一人掌羣/臣及
  諸子之簿辨其貴賤與其年嵗嵗登下/其損益之數依六勲之賞頒禄之差小吏部下
  大夫一人掌貳吏/部之事領司勲上士等官屬大司馬
 隋
[011-21a]
  隋書百官志高祖置吏部尚書統吏部侍郎二人
  主爵侍郎一人司勲侍郎二人考功侍郎一人○
  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
  籍帳侍郎闕則釐其曹事煬帝定尚書六曹各侍
  郎一人以貳尚書之職諸曹侍郎並改為郎又改
  吏部為選部郎諸部别/見後以異六侍郎之名廢諸司
  員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為二員尋又毎减一
  郎置承務郎一人同員外之職
[011-21b]
  通典開皇三年置員外郎今尚書員外郎自此始
  以前歴代謂之尚書郎或謂之侍郎皆無員外郎
  之號前代史傳及職官要録或有言員外郎者盖
  謂員外散騎侍郎耳非尚書之職
  通志尚書都令史隋改都事煬帝分𨽻六尚書置
  六人領六曹事○主事令史煬帝去令史之名但
  曰主事随曹閑劇毎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滿十者
  亦一人雜用士人○令史後魏謂之流外勲品北
[011-22a]
  齊尚書郎判事正令史側坐書令史過事自隋以
  來漸為卑冗煬帝以四省三臺皆曰令史九寺五
  監諸府衛皆曰府史
   謹案前代尚書曹名増減不一自隋文帝置吏
   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旋復改度支
   為民部都官為刑部於是六部之名至今沿為
   定式其侍郎員外郎主事諸官亦皆定於隋代
   漢魏以來尚書規制至此而斟酌漸密故後來
[011-22b]
   多本之焉
 唐
  舊唐書百官志吏部尚書一員正三品龍朔二年/改為司列太常伯
  光宅元年改為天官尚/書神龍復為吏部尚書侍郎二員正四品上龍朔/改為司列少常
  伯咸亨復總章元年吏部/兵部各増置侍郎一員掌天下官吏選授勲封
  考課之政令其屬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
  司勲四曰考功總其職務而行其制命尚書侍郎
  分為三銓尚書為尚書銓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擇人以四才校功
[011-23a]
  以三實據其官資量其注擬以定九流之品格郎
  中二員並從五品上龍朔為司列/大夫咸亨光宅並隨曹改員外郎二員並/從
  六品/上郎中一人掌考天下文吏之班秩階品郎中
  一人掌小銓以其在九流之外謂之流外銓亦謂
  之小選小銓舊委郎中専知開元二十五年又/勅銓試訖留放皆尚書侍郎定之也
  外郎一人掌判南曹曹在選曹之南/故謂之南曹員外郎一人
  掌判曹務○司封郎中一員從五品上隋曰主爵/郎武徳因之龍朔改
  為司封大夫光/宅改司封郎中司封員外郎一員從六/品上掌國之封
[011-23b]
  爵○司勲郎中一員從五品上隋曰司勲郎武徳/初乃加中字龍朔改為司勲
  大夫咸/亨復司勲員外郎二員從六/品上掌邦國官人之勲
  級○考功郎中一員從五品上龍朔二年改為/司績大夫咸亨初乃復
  功員外郎一員從六/品上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課
  司馬光資治通鑑天寳十一載三月乙巳改吏部
  為文部至徳二/載復舊
  唐六典尚書左右司各掌付十有二司之事以舉
  正稽違省署符目都事監而受焉左右司都事從
[011-24a]
  七品上主事從九品上
   謹案唐宋以來尚書左右司本都省僚屬説已
   具前自明代分建六部革都省之制左右司郎
   中員外郎俱已乆廢惟今各部堂主事司務所
   掌如受遣文書考察掾史諸務尚即前代左右
   司都事主事之舊職謹以𨽻左司者著之吏部
   表内他部仿此
  新唐書百官志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
[011-24b]
  勲主事四人考功主事三人胡三省通鑑注唐主/事並用流外入流者
  補/之吏部令史三十人書令史六十人制書令史十
  四人甲庫令史十三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司
  封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掌固四人司勲令史三
  十三人書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考功令史十
  五人書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謹案唐承隋制尚書六部部各四曹凡二十四
   曹其毎部首曹即以本部為曹名佐其長而行
[011-25a]
   政令謂之本曹如吏部即為尚書吏部郎中/員外郎户部即為尚書户部
   郎中員/外郎其餘三曹各以職掌分列而署銜則
   不冠以本部名謂之子司如司封則但曰尚/書司封郎中員外
   郎司勲則但曰尚書司勲郎/中員外郎並不冠以吏部宋制因之所謂
   吏勲封考户度金倉禮祠主膳兵職駕庫刑
   都比門工屯虞水者是也金元六部皆無分曹
   明初復仍唐制部設四曹而首曹之以本部為
   名者則改稱總部尋又改吏禮兵工四總部
[011-25b]
   為文選儀制武選營繕四清吏司至此始别
   置曹名後遂沿為定制然溯其源流則固唐
   宋之本曹也至考自唐迄明皆為吏部第四
   曹
  本朝始改列文選之次葢一司銓政一司考課相
   輔而行扵體制斯為允稱矣
  唐㑹要唐因隋制吏部尚書掌銓六品七品選侍
  郎掌銓八品九品選至景雲九年宋璟為吏部尚
[011-26a]
  書始相通與侍郎分知因為故事
  通典自開元以來宰相員少資地崇高又以兵吏
  尚書權位尤美而宰臣多兼領之但從容衡軸不
  自銓綜其選試之任皆侍郎専之尚書通署而已
  遂為故事或分領其事則列為三銓四年六月勅/員外郎御史
  并餘供奉官直進名/勅授自此不在吏部尚書掌其一侍郎掌其二
  顧炎武日知録唐貞觀元年京師榖貴始分人於
  雒州置選至開耀元年以河雒天下之中詔東西
[011-26b]
  二曹兩都分簡謂之東選是東都一掌選也黔中
  嶺南閩中官不由吏部委都督選擇土人補授上
  元三年勅毎年遣五品已上官充南選使仍令御
  史同往注擬大厯十四年詔専委南選使停遣御
  史是黔中嶺南閩下各一掌選也李峴傳曰代宗
  徵峴為荆南節度知江淮選補使又曰罷相為吏
  部尚書知江淮選舉置銓於洪州劉滋傳曰興元
  元年改吏部侍郎往洪州知選事是江南又一掌
[011-27a]
  選也
  李肇國史補郎官故事吏部郎中二㕔先小銓次
  格式員外郎二㕔先南曹次廢置其制尚矣
  王定保唐摭言俊秀等科比皆考功主之開元
  二十四年廷議以省郎位輕不足以臨多士乃詔
  禮部侍郎専之
   謹案考功本掌貢舉及議諡之事其後貢舉雖
   歸之禮部而議諡之職至宋猶然明初始以屬
[011-27b]
   之内閣云
  錦繡萬花谷無撰/人名尚書郎自兩漢後妙選其人唐
  貞觀以來尤重其職吏部前行最為要劇自後行
  改入皆為美遷案唐制尚書六曹以吏部兵部為/前行戸部刑部為中行禮部工部
  為後/行考功員外郎専掌貢舉員外郎之最望者也
 五季
  五代史本紀吏部侍郎于兢為中書侍郎
  五代史列傳李琪遷吏部尚書
[011-28a]
   謹案五代新史闕職官志舊史雖有之而簡陋
   殊甚故官制無可考見以紀傳核之六曹官名
   大約多仍唐舊今畧採二條以見其槩又豆盧
   革傳載唐梁之際吏部銓文書不完因縁為姦
   利郭崇韜請論以法選人吳延皓改告身事發
   尚書左丞判吏部銓崔沂等皆貶據此則後唐
   吏部銓又甞以他官掌之亦不盡用三銓之法
   也
[011-28b]
 宋
  文獻通考宋朝典選之職自分為四文選二曰審
  官東院淳化二年置磨勘京朝官院又以差遣院/并入號磨勘差遣院亦名考課院淳化四
  年以考課京朝官院為審官院熈寕間置審官/西院以主武選於是改審官院為審官東院焉
  流内銓武選二曰審官西院曰三班院元豐定制
  以審官東院為尚書左選審官西院為尚書右選
  流内銓為侍郎左選三班院為侍郎右選掌文武
  官選授勲封考課之政令文臣寄禄官自朝議大
[011-29a]
  夫職事官自大理正以下歸尚書左選武臣陞朝
  官自皇城使職事官自金吾衛仗司以下歸尚書
  右選自初仕至州縣幕職官歸侍郎左選自借差
  監當至供奉官軍使歸侍郎右選凡分職為三封
  爵贈官之事司封主之賜功定省之事司勲主之
  官資課最名諡之事考功主之
  宋史職官志吏部尚書掌文武二選之法所隸官
  分掌其事兼總於尚書騐實而後判成置吏曰主
[011-29b]
  事令史曰書令史曰守當官二十四司亦如之南
  渡初諸曹長貳互置惟吏部偹官紹興八年置權
  尚書以處未應資格之人○侍郎分左右選建炎
  四年置權侍郎滿二年為真舊制吏部除侍郎二
  員分典左右選總稱吏部侍郎間命官兼攝惟稱
  左選侍郎或右選而已紹興三年始有侍左侍郎
  侍右侍郎之稱既而徑入除目相承不改○郎中
  員外郎舊主判二人以朝官充元豐官制行置吏
[011-30a]
  部郎中主管尚書左右選及侍郎左右選各一員
  㕘掌選事而分治之凡郎官並用知府資序以上
  人充未及者為員外郎紹興八年吕希常兼權侍
  右郎官紹興三十一年李端明除尚右郎官既而
  何俌揚倓費行之除吏部郎官皆有侍左侍右尚
  左尚右之稱自此相承不改○司封郎中員外郎
  掌官封叙贈承襲之事○司勲郎中員外郎掌勲
  賞之事○考功郎中員外郎掌文武選叙磨勘資
[011-30b]
  任考課之政令○尚書左右司分房十置都事三
  人主事六人
   謹案唐以吏部主文選兵部主武選宋則文武
   二選悉歸之吏部且有由中書樞密除授併不
   經吏部二選者宋六曹悉仍唐制惟選法視唐
   為較異云
  李心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六部監門官紹興二
  年初置秩比寺監丞郎官有缺得兼之内選則為
[011-31a]
  寺監丞或權郎外除至有為諸路總領者六部架
  閣官崇寧間始置迄宣和再置再省紹興三年立
  六部架閣庫十五年復置官四人
   謹案宋六部同建於尚書都省故監門官得統
   司六部之事以其職考之似即今之司務也至
   宋制六部成案留部二年然後藏之架閣庫又
   八年則委之金耀門文書庫故特設官以掌之
   今之六部文案各留本司諸曹皆自為典守是
[011-31b]
   以前代架閣掌固之官悉罷之而不設焉
 遼
  遼史百官志契丹南樞密院掌文銓部族丁賦之
  政凡契丹人民皆屬焉以其牙帳居大内之南故
  名南院○南院樞密使○知南院樞密使事○知
  南院樞密事○南院樞密副使○知南院樞密副
  使事○同知南院樞密使事○簽書南樞密院事
  ○南院都承㫖○南院副承㫖○南院林牙○知
[011-32a]
  南院帖黄○給事南院知聖㫖頭子事○掌南院
  頭子○南樞密院敞史○南院郎君○南樞密院
  通事○南院掾史
   謹案遼代北面官僚不設六部遼史百官志謂
   南樞密院視吏部今特著之於表以存一代之
   沿革其南北二王等官之視各部者均仿此分
   繫至南面漢官多依唐制而百官志亦不能具
   詳惟吏部尚書劉績見於聖宗本紀開泰元年
[011-32b]
   今並著於表以見其概焉
 金
  金史百官志吏部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正
  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從六品掌文武選
  授勲封考課出給制誥之政以才行勞效比仕者
  之賢否以行止文冊貼黄簿制各闕之機要正七
  品以上以名上省聴制授從七品以下毎至季月
  則循資格而擬注自八品以上則奏以下則否侍
[011-33a]
  郎以下皆為尚書之貳郎中掌文武選流外遷用
  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誥一員掌勲級酬賞
  承襲用廕循遷致仕考課議諡之事員外郎分判
  曹務及㕘議事所掌與郎中同主事四員從七品
  掌知管差除校勘行止分掌封勲資考之事惟選
  事則通署及掌受事付事檢勾稽失省署文牘兼
  知本部宿直檢校架閣餘部主事自受事付事以
  下所掌並同此皇綂四年六部主事始用漢士人/大定三年用進士非特㫖不得擬
[011-33b]
  吏人令史六十九人内女直二/十九人譯史五人通事二人架閣庫管勾正八
  品同管勾一員尚書左右都事正七品掌檢勾稽
  失省署文牘
   謹案金代六部統為一署不設書屬而以郎中
   員外郎分判諸務元制亦同俱視唐宋為稍異
   惟吏部兼文武兩銓則猶沿宋之舊也
 元
  元史百官志吏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
[011-34a]
  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天
  下官吏選授之政令凡職官銓綜之典吏員調補
  之格封勲爵邑之制考課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主
  事三員蒙古筆且齊蒙古語寫字人也原/作必闍赤今改正三人令
  史二十五人回回令史二人克哷穆爾齊蒙古語/通事也
  原作怯里馬/赤今改正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六人銓寫五人
  典吏一十九人○左三部照磨所秩正八品照磨
  一員掌吏戸禮三部錢穀計帳之事典吏八人
[011-34b]
  富大用事文類聚元左右司各置都事吏部掌天
  下文武官吏選授勲封考察亷能出給制誥等事
  司封司勲考功無専曹有封誥科勲封科考選科
  以令史分頭掌之
   謹案元中統初以吏户禮為左三部兵刑工為
   右三部至元中又以吏禮為一部兵刑為一部
   户工各為一部其後始分列尚書六部迨尚書
   省廢後以其職併入中書六部遂改統於中書
[011-35a]
   省故元代文移皆稱中書某部云
 明
  鄧球泳化類編洪武戊申始設六部官職以分理
  天下庶務仍統於中書省庚申春革中書省罷丞
  相永不許設遂定六部尚書正二品左右侍郎正
  三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從六品及
  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為正九卿衙門自是中書
  之政分於六部
[011-35b]
  明史職官志吏部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其
  屬司務㕔司務二人文選騐封稽勲考功四清吏
  司各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書掌天
  下官吏選授封勲考課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贊天
  子治視五部為特重侍郎為之貳司務掌催督稽
  緩勾銷簿書明初設主事司務各四人為首領官/有主事印洪武二十九年改主事為
  司官裁司務二/人各部並同文選掌官吏班秩遷陞改調之事
  騐封掌封爵襲廕褒贈吏算之事稽勲掌勲級名
[011-36a]
  籍䘮養之事考功掌官吏考課黜陟之事明初設
  四部於中書省分掌錢榖禮儀刑名營造之務洪
  武元年始置六部吏部設總部司勲考功三属部
  十三年罷中書省倣周官六卿之制陞六部秩毎
  部分四屬部吏部屬部加司封二十二年改總部
  為選部二十九年定為文選騐封稽勲考功四司
  並五部屬皆稱清吏司景泰中吏部嘗設二尚書
  天順初復罷其一吏部尚書表率百僚進退庶官
[011-36b]
  銓衡重地其禮數殊異無與並者永樂初選翰林
  官入直内閣其後大學士楊士竒等加至三孤兼
  尚書銜然品叙列尚書蹇義夏原吉下景㤗中左
  都御史王文陞吏部尚書兼學士入内閣其班位
  猶以原銜為序次自𢎞治六年二月内宴大學士
  邱濬遂以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居太子太保吏部
  尚書王恕之上其後由侍郎詹事入閣者班皆列
  六部上矣
[011-37a]
  永樂大典吏部原設總部司封司勲考功銅印各
  一顆各設郎中員外郎首領官主事銅印各一顆
  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將總部改為選部二十九年
  八月將選部等部改為文選等清吏司郎中員外
  郎主事連銜書卷主事印革去
   謹案歴代省署以令史掌文書其官起於前漢
   史記酷吏傳趙禹補中都官用亷為令史是也
   東漢尚書令史秩二百石華嶠後漢書稱郎主
[011-37b]
   文案與令史不殊應劭漢官儀亦云尚書令史
   滿嵗為尚書郎出亦與郎同宰百里郎與令史
   分職受事葢其遷除之重如此三國魏令史第
   八品晉亦二百石宋齊梁陳品並第八朱衣執
   板進賢一梁冠梁武帝至擇朝臣才地並美者
   以充其選北魏有譯史令書令史亦皆八品隋
   初著令以為流外勲品唐代限考始入流於是
   遂為吏途宋亦案考出職至諸州上佐金尚書
[011-38a]
   省有契丹令史女直令史譯史等職選用之途
   有四曰文資曰女直進士曰右職曰宰執子其
   遷轉視唐宋較優元虞集經世大典叙録稱元
   入官之制自吏業進者為多卿相守令於此焉
   出故補吏法最為詳密六部令史以諸路儒學
   歲貢人充之其譯史蒙古筆且齊諸職亦多以
   從七品流官補用綜其資格雖代有升降而周
   禮所謂掌官書以賛治者固八職之一也
[011-38b]
  本朝諸司衙門各置滿洲蒙古漢軍筆帖式以繙
   譯清漢章奏文牘盖即金元女直令史譯史蒙
   古筆且齊之職而其原實沿歴代令史遺制特
   是唐宋用人頗輕而今筆帖式為八旗子弟進
   身之階自舉人貢監任子以逮官學義學生皆
   得預選集試而後命之引
 見而後官之為内外升轉之法以激勵之掄覈維精
   人材奮起盖登用之廣視金制而詳慎彌加
[011-39a]
   遷擢之優視漢制而考核尤備洵非前代僅稱
   雜流者所可比擬矣謹畧採沿革著之於表而
   復論次大槩附識於吏部篇末云
   又按明代銓政主於文選一司自部院屬官府
   縣正佐皆聼吏部擇人注授初無成法而大僚
   則由廷議㑹推是以用舎大權悉歸臣下掌握
   然究其所推者又不必盡孚輿論大扺仍視大
   臣居首者意指所向而羣相附和之其闕門聚
[011-39b]
   議不過沿習具文並無一人能主持公道是即
   所推者果克當其任而恩怨所在其不預推者
   勢不能不生觖望營求傾軋將從此起又况所
   推不出於至公而徒以朝廷爵禄榮途為諸臣
   網利徇私之具其弊又何可勝道我
  朝慎重名器董正治官首罷廷推之制凡内外大
   員皆由
 特簡即一命以上由部按例注闕者亦必經引
[011-40a]
 見而後給憑赴職用人行政事事悉仰承
 睿斷
 乾綱獨攬柄不下移信億萬禩所當永為法守也
 
 
 
 
 
[011-40b]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