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l0015 欽定歷代職官表-清-永瑢 (master)


[024-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歴代職官表卷十八
  都察院表
[024-2a]


[024-3a]


[024-4a]
  都察院上
 國朝官制
都察院左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初制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
年改俱為二品康熙六年復改滿洲為一品九/年俱定為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升為從一品左副都
御史滿洲漢人各二人正三/品
  掌察覈官常整飭綱紀
 國初都察院置承政一員左右叅政各二員順治元
  年改承政為左都御史叅政為左副都御史員數
[024-4b]
  增减不一三年定設左副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二
  人五年定設左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舊有滿
  洲啟心郎一員漢軍啟心郎二員順治十五年省
  又有漢人左僉都御史一員乾隆十年省其右都
  御史為總督坐銜右副都御史為廵撫坐銜俱無
  京員故都察院長官皆以左繫銜焉
吏科户科禮科兵科刑科工科掌印給事中滿洲漢人
各一人給事中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印給事中初制滿/洲四品康熙二年改
[024-5a]
 為七品六年復為四品九年定俱為正七品雍正七年/升為正五品給事中初制從七品雍正七年均升為正
 五/品
   掌傳逹
 綸音稽考庶政吏科分稽銓衡注銷吏部順天府文卷
   户科分稽財賦注銷户部文卷禮科分稽典禮注
   銷禮部宗人府理藩院太常寺光禄寺鴻臚寺國
   子監欽天監文卷兵科分稽戎政注銷兵部太僕
   寺鑾儀衛文卷刑科分稽刑名注銷刑部通政使
[024-5b]
   司大理寺文卷工科分稽工程注銷工部文卷
  國初沿明制六科自為一署順治十八年設滿洲漢
   人都給事中各一員滿洲漢人左右給事中各一
   員漢人給事中二員康熙四年六科止留滿洲漢
   人給事中各一員餘俱省五年復增設掌印給事
   中滿洲漢人各一員雍正元年始奉
詔以六科𨽻都察院聼都御史考核焉
 京畿河南江南浙江山西山東陜西湖廣江西福建四
[024-6a]
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五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
人各一人江南道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三人山東道
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二人京畿河南浙江山西陜西
湖廣江西福建道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初制滿/洲漢軍
三品順治十六年改為七品康熙六年改為四品九年/復為正七品雍正七年定以滿洲由員外郎漢軍由郎
中升授漢人由内閣侍讀編修檢討郎中員外郎補授/者為正七品由中行評博行取知縣補授者為正六品
乾隆十七年俱/改為從五品
  掌糾劾官邪條陳治道京畿道分理院事及直𨽻
[024-6b]
 盛京刑名稽察内閣順天府大興宛平縣河南道
  分理河南刑名照刷部院諸司卷宗稽察吏部詹
  事府步軍統領五城江南道分理江南刑名稽察
  户部寶泉局左右翼監督在京十有二倉總督漕
  運磨勘三庫月終奏銷之籍浙江道分理浙江刑
  名稽察禮部都察院山西道分理山西刑名稽察
  兵部翰林院六科中書科總督倉場坐糧㕔大通
  橋監督通州二倉山東道分理山東刑名稽察刑
[024-7a]
  部太醫院總督河道催比五城命盜案牘緝捕之
  事陜西道分理陜西刑名稽察工部寳源局覈勘
  在京工程湖廣道分理湖廣刑名稽察通政司國
  子監江西道分理江西刑名稽察光禄寺福建道
  分理福建刑名稽察太常寺四川道分理四川刑
  名稽察鑾儀衛廣東道分理廣東刑名稽察大理
  寺廣西道分理廣西刑名稽察太僕寺雲南道分
  理雲南刑名稽察理藩院欽天監貴州道分理貴
[024-7b]
  州刑名稽察鴻臚寺又八旗事務每嵗以滿洲科
  道四員專司稽察一年又宗人府事務以宗室御
  史稽察内務府事務初設御史四員稽察後省今
  以協理陜西道掌貴州道滿洲御史二員兼管皆
  不為専闕焉
 國初設滿洲御史二員順治五年增置十七員康熙
  二十八年又增一員雍正五年始置宗室御史二
  員䝉古初置章京二員康熙元年省五十七年增
[024-8a]
  置䝉古御史二員漢軍御史初置八員康熙三十
  九年省三員雍正初俱省統歸漢人額缺内補用
  漢人御史順治初置六十九員旋省二十九員康
  熙初又省十六員雍正四年增置八員乾隆十三
  年又省九員十四年定設滿洲漢人員額如今制
  宗室䝉古御史俱統於滿洲員額之數四十六年
  復增置宗室御史二人而省滿洲員額二人
   謹案舊制御史分設十四道而以河南江南浙
[024-8b]
   江山西山東陜西為六掌道分稽在京諸司及
   各直省刑名河南道仍叅治院事京畿道惟司
   照刷卷宗六掌道各以二員或一員協理依次
   遞遷其他則謂之坐道皆不理本道之事惟存
   空銜而已乾隆十四年
 特詔釐正按道定額各給印信而以職事分𨽻之名
   實相符規制始為允稱二十年復
 命以京畿道改列河南道之前俾互易所掌而官署
[024-9a]
   亦從對換焉於是次序秩然益昭整肅矣至京
   畿河南二道員闕皆長官掄選疏請
 簡調各道掌印則以資深者遞轉其四川廣西廣東
   雲南貴州五道滿漢員額本各一人初制新授
   者即補掌印今改定亦由江南等八道遞轉焉
經厯滿洲漢人各一人正六/品都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正/六
品/
  經厯掌董察吏胥都事掌繕冩章疏而行遣文書
[024-9b]
  之事則兩㕔分理之經厯初稱司務後改為經厯
  員額順治元年定都事初置滿洲二人漢軍一人
  康熙三十九年省漢軍員額乾隆十七年省滿洲
  都事一人改為滿洲漢人各一人
筆帖式滿洲三十五人䝉古二人漢軍五人六科筆帖
式滿洲八十人職事見/吏部篇
  都察院筆帖式初置滿洲五十一人漢軍七人康
  熙三十八年省滿洲十有六人漢軍二人䝉古筆
[024-10a]
  帖式雍正十二年置額六科筆帖式初置一百有
  七人乾隆二年省二十七員其分𨽻之制堂筆帖
  式十人京畿道江南道各三人河南浙江山西山
  東陜西湖廣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道各二人吏科户科兵科刑科各十有五人禮科
  工科各十人
廵察京通各倉科道十有四人
  掌稽察在京禄米等十有二倉通州中西二倉覈
[024-10b]
  其出納而禁其盜竊以釐剔弊端嵗以十月引
見𣲖往一年而代
廵視淮安漕務科道一人舊駐淮安/今移𤓰儀廵視濟寧漕務科
道一人駐濟/寧廵視天津漕務科道一人舊駐天津/今移楊村廵視
通州漕務科道一人駐通/州
  掌催督糧運凡官吏須索稽留及旗丁私挾禁物
  者咸糾治之濟寧廵漕兼掌運河水道董察有司
  以時其疏濬焉每嵗十月奏請
[024-11a]
 簡𣲖給
 欽差官員闗防以行事竣而納之
 廵察
盛京科道滿洲一人廵察吉林黒龍江科道滿洲二人廵
 察臺灣科道滿洲漢人各一人
   掌廵省風俗釐察奸弊覈考稽違凡地方興革事
   宜及吏治民情皆以實採訪而入
 告焉
[024-11b]
  盛京廵察雍正三年置吉林黒龍江廵察雍正元年
   置初制毎嵗更代後改定俱五年掄遣一次臺灣
   廵察康熙六十一年置初制亦每嵗更代雍正五
   年以漢人廵察兼理臺灣學政乾隆十七年改定
   三年掄遣一次三十年復
 命届期奏請應否派往均侯
 㫖以行
    謹案各省廵按御史
[024-12a]
  國初承明舊制置自郎中以下各官皆得選任兼
   憲銜以行順治十八年定議永行停止又有廵
   江御史巡視屯田御史俱順治初停止督理茶
   馬御史康熙初停止又雍正三年設各省廵察
   以督捕盜賊由科道及小京堂部属各官掄遣
   江寧安徽共一人湖北湖南共一人山東河南
   共一人四年設直𨽻廵查御史順天及永平宣
   化二人保定正定河間二人順徳廣平大名二
[024-12b]
   人又有廵視山東河湖工務御史一員雍正元
   年置直𨽻廵農御史一員雍正七年置嗣俱先
   後停止謹附識於此
 厯代建置上此卷專叙都御史/御史等官沿革
 三代
  周禮天官小宰之職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宮之
  政令凡宫之糾禁鄭康成注若/今御史中丞
   謹案漢御史中丞執法殿中與周官小宰掌宫
[024-13a]
   刑以憲禁於王宮者相近故鄭氏援以為比謹
   著之於此以明法官源流所自而其職本天官
   之貳故仍繫諸吏部表内焉
  周禮春官御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其史百
  有二十人府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邦國都鄙
  及萬民之治令以賛冡宰凡治者受灋令焉掌賛
  書凡數從政者鄭康成注御/猶侍也進也
   謹案周官御史次於内史外史之後蓋本史官
[024-13b]
   之屬故杜佑以為非今御史之任然考其所掌
   如贊冡宰以出治令則凡政令之偏私闕失皆
   得而補察之故外内百官悉當受成法於御史
   實後世司憲之職所由出今仍繫之於表
  吕祖謙大事記御史之名見於周官以中下士為
  之特小臣耳至於戰國其職益親故獻書多云獻
  書於大王御史秦趙澠池之㑹命御史書事淳于
  髠亦曰御史在後執法在傍是又掌記事糾察之
[024-14a]
  任也
 秦
  荀朂辭尚書令表 昔六官所掌冡宰為首秦公
  卿贊以丞相御史為冠
  杜佑通典御史大夫秦官侍御史之率故稱大夫
  章俊卿山堂考索秦置御史大夫以貳於相
  晉書百官志御史中丞本秦官也
  史記張蒼列傳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索隐曰/周秦皆
[024-14b]
  有柱下史謂御史/也恒在殿柱之下
  鄭樵通志法冠者秦始皇滅楚以其君冠賜御史
  亦名獬豸冠
   謹案秦漢御史大夫史稱其掌副丞相故漢時
   名為兩府薛宣傳簡在兩府師/古曰丞相御史府也凡丞相有闕則
   御史大夫以次序遷乃三公之任與今都御史
   之職不同自東漢省御史大夫而以中丞為臺
   率始專糾察之任其後歴代或復置大夫或但
[024-15a]
   設中丞規制各殊要皆中丞之互名葢即今都
   察院堂官之職事矣然秦漢大夫雖未可當今
   都御史而其官實御史之長故中丞稱御史大
   夫丞見漢書/張湯傳御史亦稱御史大夫史見漢/儀注且所
   掌在承風化典法度薛宣傳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風化外佐丞相統理
   天下朱博傳御史大夫典正/法度總領百官上下相監臨本兼執憲之司又
   不可以擬今之協辦大學士職名所承權輿有
   在故仍繫之都察院表内焉
[024-15b]
  通典秦以御史監理諸郡謂之監察使案御史奉/使廵察實
  昉于秦之監郡而戰國策稱安邑/之御史則是六國時已有其制矣
 漢
  漢書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位上卿銀印青綬掌
  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
  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内領侍御史十五人受公
  卿奏事舉劾案章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
  印紫綬禄比丞相置長史如中丞官職如故哀帝
[024-16a]
  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夀二年復為大司空
  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
  通典漢時選郡守相髙第為御史大夫任職者為
  丞相
  李華御史大夫㕔壁記秦官有御史夫夫在漢為
  三公職副丞相丞相闕則大夫遷或名司空或名
  舊號史足徴也議大政必下丞相御史其廷署古
  曰府近曰臺
[024-16b]
  王楙野客叢書鼂錯更令諸侯讙譁錯父從頴川
  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云云如淳曰錯
  為御史大夫位三公也如淳意其父稱子為公葢
  以此爾
  太平御覽漢舊儀曰御史大夫寺在司馬門内門
  無塾門署用梓板題曰御史大夫寺謝維新合璧/事類漢謂之
  御史臺亦謂/之蘭臺寺
  通典御史大夫有兩丞一曰御史丞一曰中丞亦
[024-17a]
  謂中丞為御史中執法中丞居殿中察舉非法及
  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為御史臺率
  即今之御史大夫任也
  李華御史中丞㕔壁記御史亞長曰中丞貳大夫
  以領其屬漢儀大夫副丞相以備其闕㕘雜國綱
  鮮臨府事故中丞専焉
  程大昌雍録漢百官表御史中丞在殿中蘭臺西京賦曰蘭
  臺金馬遞宿迭居按此蘭臺正在殿中石渠天禄
[024-17b]
  皆在殿北○漢則直在殿中中丞皆以未有外臺
  時為凖而名官以中也御史臺常與秘書為隣唐
  世藏書皆具數申御史臺葢故則也
  呉仁傑兩漢刋誤補遺百官表御史大夫更名大
  司空置長史如中丞官職如故刋誤曰多一如字
  仁傑曰此言是也表稱御史大夫有兩丞一曰中
  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祕書外督部刺史内領侍
  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案鼂錯為御
[024-18a]
  史大夫謂丞史云云如淳曰丞史丞及史也表載
  丞不載史漢紀始有之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一
  曰内史掌秘書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然則表有
  缺文者矣督部刺史下當云一曰内史内領侍御
  史今缺四字置長史下當云省内史中丞官職如
  故今缺三字衍一字不然有兩丞而止著其一兩
  丞之外復置長史非缺則贅其義安在
   謹案前漢御史大夫非今都御史說已具前至
[024-18b]
   御史中丞雖掌糾察而所居在殿中蘭臺為宮
   掖近臣亦與今副都御史有異至成帝以後中
   丞出居外臺其職始視今之都察院矣又百官
   表稱漢御史有兩丞而所載僅止中丞沈約宋
   書始以御史丞當其一然考之漢書多稱中丞
   間有單稱御史丞者如班書嚴延年傳事下御
   史丞按騐范書黄琬傳事下御史丞王暢以事
   核之皆即中丞之省文减宣傳上言稍遷御史
[024-19a]
   及丞下言為御史及中丞二十載此即其證葢
   行文者詳略互見並非别為一官且考薛宣傳
   稱宣為御史中丞執法殿中外總部刺史陳咸
   傳稱咸為御史中丞總領州郡奏事課第諸刺
   史内執法殿中所掌皆在督察州郡刺史而並
   不言其受公卿奏事故史記三王世家所載大
   司馬上疏其受以奏未央宫者有御史臣光之
   名而不及中丞說詳通/政司篇呉仁傑據漢紀以為當
[024-19b]
   作内史其說似不為無所本也
  應劭風俗通御史中丞舊治書侍御史也
  冊府元龜孝宣感路温舒言秋季後請讞時帝幸
  宣室齋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治書治書御史
  起於此後因别置與符節郎共平廷尉奏罪當其
  輕重
  太平御覽漢官儀曰侍御史周官也為柱下史冠
  一名曰柱後以鐵為之言其審固不撓也或說古
[024-20a]
  有獬豸獸主觸邪佞故執憲者以其角形為冠耳
  通典漢舊儀曰漢御史員四十五人皆六百石其
  十五人給事殿中為侍御史宿廬在石渠門外二
  人尚璽四人持書給事二人侍前中丞一人領録
  三十人留寺理百官事
  漢書蕭望之傳注如淳曰漢儀注御史大夫史員
  四十五人皆六百石其十五人給事殿中其餘三
  十人留寺治百官事皆冠法冠
[024-20b]
   謹案漢自成帝以後中丞為御史臺率其職實
   如今之都御史而治書侍御史二人掌以法律
   當天下奏讞定其是非叅主臺事猶其初之有
   兩丞則亦當如今副都御史之職也至御史在
   漢雖有殿中及留寺之分然皆歸大夫及中丞
   統屬故尹齊傳稱齊為御史事張湯董賢傳稱
   孔光為御史大夫時賢父恭為御史事光蕭望
   之至使守史䕶視家事而鮑宣傳稱宣摧辱丞
[024-21a]
   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𨽻官欲捕從事
   云云蓋亦因中丞承詔治宣獄故使侍御史徃
   捕則侍御史之得聴中丞差委亦槩可見矣
  通典漢有御史主簿漢書孫實傳張忠為御/史大夫署寳為主簿
  漢書武帝本紀御史乘屬在廟旁如淳注漢儀注
  御史亦有屬
  漢書嚴延年列傳以選補御史掾舉侍御史
  漢書蕭望之列傳少史冠法冠蘇林注少史曺史之下者也
[024-21b]
   謹案漢御史臺主簿及椽當如今之經歴都事
   等官而御史屬獨不詳其秩位考匈奴傳載祁
   連欲引兵還御史屬公孫益壽諫以為不可擢
   益壽侍御史是其職亦當與椽相近葢是時田
   廣明以御史大夫為祁連将軍故得以其屬行
   其言御史屬者乃御史大夫之屬非侍御史也
   漢書所云丞相御史及制詔御史者皆指御史
   大夫史家省文徃徃如是耳
[024-22a]
  漢書百官公卿表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姦猾
  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
  漢書王訢列傳繡衣御史暴勝之持斧逐捕盜賊元
  后列傳王賀為武帝繡衣御史逐捕魏郡羣盜
  唐六典惠帝三年相國奏御史監三輔不法事凡
  九條
  馬端臨文獻通考漢惠帝初置御史監三輔其後
  又置監御史漢官儀曰侍御史出督州郡賦稅運
[024-22b]
  漕軍糧
  漢書胡建列傳監軍御史與䕶軍諸校列坐堂皇
  上
   謹案御史出使至西漢而漸多如繡衣直指監
   郡督運監軍之類皆以事專行正如今廵漕廵
   察諸差之比其他隨時奉遣者尚屢見於史如
   食貨志載分遣御史即治郡國緡錢宣帝紀載
   黄龍元年詔御史察計簿霍光傳載侍御史五
[024-23a]
   人持節䕶喪事皆非常例而收縛罪人亦多以
   侍御史為之劉輔傳上使侍御史收繫輔谷永/傳上使侍御史收永朱雲傳御史
   将雲/下殿葢因其給事殿中職居親近故事之重且
   急者往往使之銜命耳又叔孫通傳載長樂宮
   置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無敢讙譁
   失禮者則又今糾儀之職所自始矣
  通典後漢初廢御史大夫至建安十三年罷三公
  官始復置之以郗慮居焉不領中丞置長史一人
[024-23b]
  後漢書百官志御史中丞一人千石本注曰御史/大夫之丞也
  舊别監御史在殿中密舉非法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因别留中為御史臺率後又屬少府
  書侍御史二人六百石本注曰選明法律者為之/凡天下諸讞疑事掌以法
  律當其/是非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察舉非/法受公卿羣吏奏
  事有違失舉劾之凡郊廟之祠及大朝㑹/大封拜則二人監威儀有違失則劾奏蘭臺令
  史六百石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書
  洪适𨽻釋巴郡太守張納碑五府表君中丞督缺/二
  字/武汾沄所向禽殪日不移晷收功獻㨗車騎将
[024-24a]
  軍馮緄碑御史中丞督使揚徐二州討賊范□朱
  生徐鳯馬勉張嬰等幽州刺史朱龜碑於時益州
  蠻夷侵㓂邊郡陸梁山野為害日甚朝廷以君能
  缺二/字缺二/字御史中丞討彼亂略君統整羣帥方
  謀並設威神霆電燭於上下至缺二/字缺四/字授首
  後漢書宣秉列傳光武特詔御史中丞與司𨽻校
  尉尚書令㑹同並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
   謹案後漢書馬援傳稱馬嚴拜侍御史中丞當
[024-24b]
   以其為侍御史之長故又有此稱也至中丞督
   兵討捕盜賊已見於前漢成帝時迨東京而其
   事尤多范史所載如馮緄以御史中丞将兵督
   揚州九江諸郡軍事盛修以御史中丞募兵討
   長沙零陵賊不一而足今督撫之兼都御史副都
   御史銜其制葢權輿於此矣
  通典治書御史選御史髙第者補之自桓帝之後
  無所平理充位而已侍御史以公府掾屬髙第補
[024-25a]
  之或以故牧守議郎郎中為之順帝後絶他選專
  用宰士有三缺三府各一
  冊府元龜侍御史二漢所掌凡五曹一曰令曺掌
  律令二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齋祀四曰馬
  曹掌廏馬五曰乘曹掌䕶駕
   謹案前漢御史多以刀筆吏積勞得之後漢始
   以公府掾屬選補葢即如今由部屬保舉之例
   而後漢書載司徒劉愷辟韋豹謂之曰今嵗垂
[024-25b]
   盡當選御史意在相薦子其宿留則選舉之期
   又當在每嵗冬月矣至後漢侍御史有出使安
   集州縣者杜詩傳為侍御史安集洛陽是也有
   主從駕行幸平治道路者章帝紀帝東廵狩勅
   侍御史方春母得有所伐殺虞延傳駕經封邱
   城門門小不容羽葢帝怒使撻侍御史葢即所
   謂乗曹之職是也有出督軍旅者髙彪傳第五
   永為督軍御史使督幽州桓典傳典為侍御史
[024-26a]
   奉使督軍破賊是也有慰撫屬國者李恂傳拜
   侍御史持節使幽州宣布恩澤慰撫北狄是也
   有監䕶東宮者种暠傳順帝時為侍御史監䕶
   太子是也有使典喪事者楊賜傳賜卒使侍御
   史持節送喪蘭臺令史十人發羽林騎輕車介
   士是也而郭憲傳又稱執法奏為不敬章懐太
   子注執法糾劾之官是御史亦可稱執法殆如
   中丞之為中執法歟伏湛傳注王莽改御史/曰執法其名蓋起於此
[024-26b]
  通典後漢譙元為繡衣御史持節分行天下沈約
  云繡衣御史光武省順帝復置
   謹案譙元本傳元以中散大夫為繡衣使者並
   非御史且其事在平帝元始四年亦非後漢也
   杜佑此條徴引殊誤
 三國
  三國蜀志向朗列傳郎子條景耀中為御史中丞
  雍録魚豢魏略載薛夏之言曰蘭臺為外臺秘書
[024-27a]
  為内閣此時御史所掌祕籍已不在禁中矣故命
  為外臺
  冊府元龜魏文帝黄初二年又以御史大夫為司
  空改中丞為宮正後皆復舊名侍御史八人又置
  治書執法掌奏劾治書侍御史但掌律令
  宋書百官志魏置御史八人有治書曹掌度支運
  課第曹掌考課不知其餘曹也
  通典魏蘭臺遣二御史居殿中察非法即殿中侍
[024-27b]
  御史之始也
  三國魏志杜襲列傳文帝踐阼襲為督軍糧御史更
  為督軍糧執法
  三國魏志明帝本紀黄初七年遣治書侍御史荀禹
  慰勞邊方景初元年冀兖徐豫四州民遇水遣侍
  御史循行没溺開倉賑救之
  冊府元龜呉亦有御史夫夫孫休永安元年命/大将軍孫綝領之
  又置左右御史大夫五年以廷尉丁密光/禄勲孟宗分為之
[024-28a]
  三國呉志是儀列傳拜侍中中執法平諸官事
  三國呉志薛綜列傳綜子瑩孫皓初為左執法胡/綜
  傳拜偏将軍/兼左執法
  三國呉志陸凱列傳凱弟允始為御史
  三國吴志樓元列傳孫休時為監農御史
   謹案蜀呉官制史志有闕今採列傳所載以補
   其略至呉之中執法左執法其職較崇當亦即
   中丞之改名也
[024-28b]
 晉
  冊府元龜晉初罷大夫因漢制以中丞為臺主
  李華御史中丞㕔壁記晉宋元魏以還無御史大
  夫由是中丞威望愈尊禮有加等
  通典晉亦因漢以中丞為臺主與司𨽻分督
  百僚自皇太子以下無所不糾初不得糾尚書後
  亦糾之晉傅成奏云司𨽻中丞得糾太子而不/得糾尚書臣所末譬朝廷無以易之
  丞專糾行馬内司𨽻專糾行馬外雖制如是然亦
[024-29a]
  更奏衆官實無其限
  晉書職官志晉置治書侍御史四人泰始四年又
  置黄沙獄治書侍御史一人秩與中丞同掌詔獄
  及廷尉不當者皆治之後并江南遂省黄沙治書
  侍御史及太康中又省治書侍御史二員○侍御
  史員九人品同治書而有十三曹吏曹課第曹直
  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節曹水曹
  中壘曹營軍曹法曹算曹及江左初省課第曹置
[024-29b]
  庫曹後分置外左庫内左庫云○殿中侍御史晉
  置四人江左置二人又案魏晉官品令又有禁防
  御史第七品孝武太元中有檢校御史呉琨則此
  二職亦蘭臺之職也
  葉夢得石林燕語自晉魏以來凡入殿奏事官以
  御史二人管殿門外搜索而後許入謂之監搜御
  史立藥樹下至唐猶然太和中始罷之
  趙彦衛雲麓漫鈔東晉時有檢校御史專掌行馬
[024-30a]
  外事以呉琨為之
  晉書孝武帝本紀太元六年正月初置督運御史官
 宋齊梁陳
  宋書百官志御史中丞掌奏劾不法秩千石治書
  侍御史掌舉劾官品第六已上分掌侍御史所掌
  諸曹若尚書二丞侍御史掌察舉非法受公卿奏
  事有違失者舉劾之太祖元嘉中省外左庫世祖
  大明中復置順帝初省營軍併水曹省算曹併法
[024-30b]
  曹吏曹不置御史凡十御史焉
  南齊書百官志御史中丞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
  侍御史十人
  隋書百官志御史臺梁國初建置大夫天監元年
  復曰中丞置一人掌督司百寮治書侍御史二人
  分統侍御史侍御史九人居曹掌知其事糾察不
  法殿中御史四人掌殿中禁衛陳承梁皆循其制
  官
[024-31a]
   謹案治書侍御史自應劭已比之中丞魏晉以
   後分統侍御史沈約謂若尚書二丞則其職事
   更崇今故繫之副都御史表内至治書或作持
   書或作侍書考太平御覽引風俗通有舊注國
   諱改焉後厯代皆同九字當係唐人原本所題
   葢唐避髙宗諱改治為持又譌作侍也今並從
   漢書本文作治字焉
   又案江左諸朝中丞獨專論劾之責羣臣得罪
[024-31b]
   多有以失糾免官者南史蔡廓傳謝靈運殺人/御史中丞王淮之坐不糾
   免/官故每不能久于其位劉休傳載休為中丞啟
   言宋世載記六十歴斯任者五十有三校其年
   月不過盈嵗是也又當時條制亦往往與前代
   較異如王僧䖍傳稱甲族由來不居憲臺殆恐
   其有所瞻徇而然又到洽傳稱舊制中丞不得
   入尚書下舍洽兄溉為左户尚書至刺省詳决
   始許入省則不知其何故矣
[024-32a]
 北魏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北隣御史臺
  魏書官氏志御史中尉第三品上治書侍御史第
  五品上侍御史殿中御史從第五品中又高祖復
  次職令御史中尉從第三品治書侍御史第六品
  侍御史第八品殿中侍御史從第八品檢校御史
  第九品
   謹案魏李彪為御史中尉而洛陽伽藍記又載
[024-32b]
   高祖舉酒曰三三横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鍾
   御史中丞李彪曰沽酒老嫗甕注𤬪屠兒割肉
   與稱同然則當時雖改中丞為中尉而中尉仍
   通稱中丞也
  徐堅初學記侍御史後魏八人殿中侍御史後魏
  置十四人檢校御史後魏置十二人
  魏書官氏志天興四年九月罷外蘭臺御史總屬
  内省
[024-33a]
  通典後魏御史甚重必以對䇿髙第者補之侍御
  史與殿中侍御史晝在外臺受事夜則番直内臺
  御史舊式不隨臺主簡代延昌中王顯有寵於宣
  武為御史中尉始請革選此後踵其事每一中尉
  則更簡代御史
  魏書韋纉列傳遷侍御史中散髙道悦列傳少為中
  書學生侍御主文中散
   謹案治書侍御史宋齊其任稍輕至梁復重其
[024-33b]
   選通典謂後魏掌糾禁内朝㑹失時服章違錯
   饗宴㑹見悉所監之則其職亦次於中尉故魏
   書李彪傳載李冲劾彪表稱輙集治書侍御史
   臣酈道元等以彪所犯罪状訊其虚實云云葢
   時彪方為中尉彪既被罪故臺官即以道元為
   首也至侍御中散主文中散二官不見於官氏
   志而由此可轉御史殆亦掾史之屬如今之經
   歴都事歟
[024-34a]
   又案北魏亦有監軍御史畢祖彦傳以侍御/史為元法宣監軍
   出使徴兵髙道悅傳車駕南征徵兵秦雍期秋/季閲集洛陽使者治書御史薛聰等
   稽遲/期會與典治喪事者王肅傳遣侍御史/一人監䕶喪事大抵多沿
   前代之制至廵察州郡雖無專職而髙聰傳稱
   聰為并州刺史再為御史舉奏張纂傳稱纂為
   樂陵太守多所受納聞御史至棄郡逃走則是
   乘傳糺察者亦時有其事矣
 北齊
[024-34b]
  隋書百官志後齊御史臺掌糾察彈劾中丞一人
  治書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檢校
  御史各十二人録事四人
  謝維新合璧事類御史臺自齊梁皆謂之南司梁
  及後魏北齊或謂之南臺
   謹案南臺之名不始於梁據南史王曇首傳載
   宋元嘉四年車駕出北堂使三更開廣莫門南
   臺不肯開左丞羊元保奏免中丞傅隆又袁凱
[024-35a]
   傳有南臺御史王道隆沈文季傳有南臺御史
   賀咸則自宋齊已有此稱矣
 後周
  冊府元龜後周六官之建改中丞為司憲中大夫
  御史臺為司憲屬秋官府置司憲上士二人中士
  人數/闕旅下士八人
  通典後周有司憲中大夫掌司宼之法辨國之五
  禁
[024-35b]
 隋
  隋書百官志髙祖受命置御史臺大夫二人治書
  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内侍御史監察御史
  各十二人録事二人御史始自吏部選用仍依舊
  入直禁中煬帝即位多所改革御史臺增治書侍
  御史為正五品省殿内御史員增監察御史員十
  六人加階為從七品開皇中御史直宿禁中至是
  罷其制又置主簿録事員各二人侍御史惟掌侍
[024-36a]
  從糾察其臺中簿領皆治書侍御史主之
  通典隋以國諱改中丞為大夫
  初學記隋室諱中省中丞增治書御史之品以代
  之
   謹案隋以中丞為大夫而治書侍御史専主簿
   領以為之貳至唐復改治書為中丞自是而後
   大夫即漢魏中丞之職中丞即漢魏治書御史
   之職名雖遞易而實則無殊也至漢御史給事
[024-36b]
   禁中號稱近職故後漢書載侍御史何敞上疏
   至有臣謬預機宻之語見郅/夀傳嗣後雖代有變更
   而蘭臺猶屬内省自隋煬帝罷直宿之制於是
   御史始専𨽻外臺矣
  通志隋大業三年始置主簿二人兼置録事一人
  案通志作録事二人/與隋書異疑有悮
 唐
  唐六典御史大夫一人從三品中丞二人正五品
[024-37a]
  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侍御史四
  人從六品下令史十五人書令史二十五人掌糾
  舉百僚推鞫獄訟主簿一人從七品下録事二人
  從九品下掌印及受事發辰勾檢稽失殿中侍御
  史六人從七品上令史八人書令史十人掌殿廷
  供奉之儀式監察御史十人正八品上令史三十
  四人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議
  李華御史大夫㕔壁記 距義寧至先天登宰相者
[024-37b]
   十二人以本官叅政者十三人故相任者四人藉
   威聲以稜檄外按戎律者八人官或改稱大司憲
   臺或分為左右肅政罷置不恒從其宜也開元天
   寶中刑措不用元元休息由是務簡益重地清彌
   尊在難其人多舉勲徳至宰輔者四人宰輔兼者
   一人故相任者一人兼節度者九人異姓封王者二
   人
   新唐書百官志髙宗改治書侍御史為中丞以避
[024-38a]
  帝名龍朔二年改御史臺曰憲臺大夫曰大司憲
  中丞曰司憲大夫武后文明元年改御史臺曰肅
  政臺
  唐會要光宅二年改為左肅政臺専管在京百司
  及監軍旅更置右肅政臺其職員一准左臺令按
  察京城外文武僚神龍元年改為左右御史臺景
  雲三年廢右臺先天二年又置右臺尋又廢
  趙璘因話録髙宗朝改門下省為東臺中書省為
[024-38b]
   西臺尚書省為文昌臺故御史臺呼為南䑓南朝
   同也武后朝御史臺有左右肅政之號當時亦謂
   之左臺右臺則憲府未曾有東西臺之稱惟俗間
   呼在京為西臺東都為東臺李栖筠為御史大夫
   後人不名者呼為西䑓又不知出何故事豈以其
   名上栖字遂呼之耶
   舊唐書職官志㑹昌二年十二月勅大夫掌邦國
   刑憲肅政朝廷其任既重品秩宜峻准六尚書例
[024-39a]
  陞為正三品中丞為憲臺長陞為正四品下與丞
  郎出入迭用著之於令
  顔真卿與右僕射定襄郡王郭英乂書宰相御史
  大夫兩省五品供奉官自為一行
  劉肅大唐新語李承嘉為御史大夫謂諸御史曰公等
  奏事須報承嘉知不然無妄聞也諸御史悉不禀
  之承嘉厲而復言監察蕭至忠徐進曰御史人君
  耳目俱握雄權豈有奏事先咨大夫臺無此例設
[024-39b]
   彈中丞大夫豈得復諮耶承嘉無以對
   通典中丞二人亦時有内供奉本有一人聖歴中/加一人尋省先天
   中復/置職副大夫通判臺事
    謹案唐代節鎮多加御史大夫銜其入為本官
    則謂之知䑓事代宗紀以浙西觀察使蘇州刺
    史御史大夫李涵知臺事是也其大夫闕官而
    中丞攝事者則謂之知大夫事資治通鑑御史
    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是也至唐世以中丞為
[024-40a]
   次對官胡三省通鑑注宰相對延英既退常参/官得引對者以次宰相之後故曰次對
   今制三品以上惟副都御史
 奏事宫門得以緑頭牌簽名進
 呈與尚書都御史侍郎同葢猶其舊制矣
  大唐新語宋璟則天朝以頻論得失内不能容而
  憚其公正乃勅璟徃揚州推按奏曰臣以不才叨
  居憲府按州縣乃監察御史事耳今非意差臣不
  識其所由請不奉制無何復令按幽州都督屈突
[024-40b]
  仲翔璟復奏曰御史中丞非軍國大事不當出使
  且仲翔所犯贓汚耳今髙品有侍御史卑品有監
  察御史今勅臣恐非陛下之意當有危臣請不奉
  制月餘優詔令副李嶠使蜀嶠喜召璟曰叨奉渥
  恩與公同謝璟曰恩制示禮數不以禮遣璟璟不
  當行謹不謝乃上言曰臣以憲司位居獨坐今隴
  蜀無變不測聖意令臣副嶠何也恐乖朝廷故事
  請不奉制
[024-41a]
   唐會要開元二十二年置京畿採訪處置使以中
   丞為之
   栁宗元河東集中丞壁記今之制受命臨戎無所
   統屬者謂之使開元以來其制愈重故取御史之
   名而加焉至于今若干年其兼中丞者若干人皆
   得以壯其威張其聲其用逺矣
    謹案唐自開元置採訪使始以中丞兼之其後
    為節度觀察刺史者多兼大夫中丞之號以至
[024-41b]
   幕府㕘佐僚属皆以御史為之謂之外臺此即
   後世行臺之制所自昉也
  舒元輿御史臺新造中書院記若御史臺每朝㑹
  其長總領属官謁於天子道路誰何之聲逹于禁
  扉至含元殿西廡使朱衣從官傳呼促百官就班
  遲曉文武臣僚列于兩觀之下使監察御史二人
  立於東西朝堂甎道以監之雞人報㸃監者押百
  官由通乾象入宣政門及班于殿庭則左右廵使
[024-42a]
  二人分押于鐘鼓樓下若兩班就食於廊下則又
  分殿中侍御史一人為之使以莅之内謁者承㫖
  喚仗入東西閤門峨冠曵組者皆趨而進分監察
  御史二人立于紫宸屏下以監其出入爐烟起天
  子負斧扆聼政自螭首龍池南屬于文武班則侍
  御史一人盡得専彈舉不如法者
  因話録御史臺三院一曰臺院其僚曰侍御史衆
  呼為端公見宰相及臺長則曰某姓侍御知雜事
[024-42b]
  謂之雜端見臺長則曰知雜侍御雖他官高秩
  兼之其侍御號不改見宰相則曰知雜某姓某
  官臺院非知雜者乃俗號散端二曰殿院其僚
  曰殿中侍御史衆呼為侍御見宰相及臺長雜端
  則曰某姓殿中最新入知右巡已次知左巡號兩
  廵使所主䌓劇及遷向上則又入推益為勞屑惟
  其中間則入清閑故臺中諺曰免廵未推只得自
  如言其暢適也㕔有壁畫小山水甚工云是呉道
[024-43a]
  元真跡三曰察院其僚曰監察御史衆呼亦曰侍
  御見宰相及䑓長雜端則曰某姓監察若三院同
  見臺長則通曰三院御史而主簿紀其所行之事
  毎公堂食會雜事不至則無所檢轄惟相揖而已
  雜事至則盡用憲府之禮雜端在南揖主簿在北揖
  兩院則分坐雖舉匕筯皆絶談笑食畢則主簿持
  黄卷揖曰請舉事于是臺院白雜端曰舉事欲上/堂三
  院長各于㑹堂南廊下/先白雜端云合舉事則舉曰某姓侍御更有姓
[024-43b]
   同者則以第行别之有某過謀准條主簿書之其/兩
   院皆/如此若舉時差錯則最小殿中舉院長最小侍御
   史舉殿院長又錯則向/上人廼舉若雜端失笑則三院皆笑
   謂之烘堂悉免罰矣凡見黄卷罰直遇赦悉罰臺
   長到諸院凡官吏所罰亦悉免御史虚三院雖至
   美而月滿殿中推鞫之勞憚于轉兩院以向下侍
   御史便領推也多不願為以此臺中以殿中轉兩
   院為戯謔之辭每出入行步待御史在柱裏殿察
[024-44a]
   兩院在柱外有時殿中入柱裏則共咍之曰著去
   也三院御史主簿有事白端公就其㕔若有中路
   白事謂之参端参端有罰殿中已免廵過正知廵
   者假故則向上人又權知謂之蘸廵臺官有親愛
   除拜喜慶之事則謁院長雜端臺長謂之取賀凡
   此皆用胥徒走卒之言遂成故事院長每上堂了
   各報諸御史皆立于南廊便服靸鞋以俟院長立
   定院長方出相揖而序行至殿院門揖殿中又序
[024-44b]
   行至食堂門揖侍御史凡入門至食凡數揖大抵
   揖者古之肅拜也臺中無不揖其酒無起謝之禮
   但云揖酒而已酒最合敬以恐煩却損徃徃自臺
   拜他官執事亦誤作臺揖人皆笑之毎赴朝序行
   至待漏院偃息則有卧揖上門有馬揖凡院長在
   㕔院内御史欲徃他院必先白决罰又必先白察
   院有都㕔院長在本㕔諸人皆㑹話于都㕔亦白
   御史初上後遇雜端上堂則舉三愆九失儀意縁/是新入欲併罰出未遇雜端上堂其犯舊條并不
[024-45a]
   罰/察院南院㑹昌初監察御史鄭路所葺禮祭㕔
   謂之松㕔南有古松也刑察㕔謂之魘㕔寢于此
   多魘兵察常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貯于陶
   器以防暑濕御史躬親緘啟故謂之茶瓶㕔吏察
   主院中入朝人次第名籍謂之朝簿㕔吏察之上
   則舘驛使舘驛使之上則監察使監察使同僚之
   冠也謂之院長臺中敬長三院皆有長察院風彩
   尤峻凡三院御史初拜未朝謝先謁院長院長辭
[024-45b]
   疾不見則不得及上矣
   趙彦衛雲麓漫鈔唐有三院御史侍御史謂之
   臺院殿中侍御史謂之殿院監察御史謂之監院
   趙□石墨鐫華唐御史臺碑隂題名碑隂題侍御
   史并内供奉侍御史并内供奉監察御史共六百
   餘人
   通典侍御史之職有四謂推推者掌/推鞫也掌彈/舉公廨
   知公/廨事雜事䑓事悉/總判之定殿中監察以下職事及進名
[024-46a]
   改轉臺内之事悉主之號為䑓端知雜者謂之雜
   端最為雄劇殿中侍御史遷轉及職事與侍御史
   相亞自開元以來權歸侍御史而遷轉猶同號為
   副端監察御史職知朝堂正門無籍非因奏事不
   得入至殿庭在西鳳闕南侍至開元七年勅始並
   令隨仗入閣
   新唐書百官志又置御史裏行使侍御史裏行使
   殿中裏行使監察裏行使以未為正官無員數
[024-46b]
   大唐新語初馬周以布衣直門下省太宗就命監
   察裏行俄拜監察御史裏行之名自周始也
   通典侍御史内供奉與殿中御史内供奉監察御
   史裏行其制並同皆無職田庶僕
    謹案唐宋三院御史今惟存監察一名其侍御
    及殿中職事均已歸併察院掌轄以唐制凖之
    雜端獨主臺務正如今京畿道代堂辦事之比
    副端則當如今之河南道至御史裏行諸官不
[024-47a]
   為正員則又如
  國朝初制之有試御史也
  李嶠請毎十州分置御史巡按疏陛下創置右臺分
  巡天下自非分州統理無由濟其繁務請大小相兼率
  州置御史一人以周年為限使其親至屬縣或入
  閭里督察姦訛觀採風俗然後可以求其實效課
  其成功
  王應麟玉海唐監察御史十道巡按以判官二人
[024-47b]
   為佐務繁則有支使開元中兼巡傳驛大歴十四
   年號館驛使監察御史分察尚書省六司由下第
   一人為始出使亦然興元元年以第一人察吏部
   禮部兼監察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館驛使第
   三人察户部刑部嵗終議殿最元和中以新人不
   出使無以觀能否乃命顓察尚書省號六察官開
   元十九年以監察御史二人莅太倉左藏庫其後
   以殿中侍御史上一人為監太倉使第二人為監
[024-48a]
   左藏庫使
   唐會要武后時初置兩臺毎年春秋發使春曰風
   俗秋曰亷察令地官尚書韋方質為條例刪定為
   四十八條以察州縣自載初以後奉勅乃巡不毎
   年出使
    謹案唐之監太倉使乃今巡倉御史之職館驛
    使乃今巡察御史兼查驛站之職分察尚書省
    乃今御史稽查各部院衙門之職而十道巡按
[024-48b]
    則今巡察御史亦尚其遺意也
   大唐新語唐九徴為御史監靈武軍時吐蕃入冦
   蜀漢九徴出永昌郡千餘里討之累戰皆捷加朝
   散大夫侍御史
   通志隋末亦遣御史監軍唐垂拱三年十二月
   鳳閣侍御韋方質奏言舊制有御史監軍武太后
   曰將出師君授之斧鉞閫外之事皆使裁之比
   來御史監軍乃有控制軍中大小之事皆須承
[024-49a]
  禀非所以委専征也
   謹案漢時朱龜馮緄之流皆以御史中丞出軍
   然非監軍也止胡建傳有監軍御史之名隋唐
   盖沿其制
  通志主簿唐武徳末杜淹為御史大夫以吏部主
  事林懐信為之貞觀中自張宏濟為此官後遂為
  羙職
 五季
[024-49b]
   五代史梁本紀乾元三年御史大夫姚洎李琪列傳
   唐明宗即位以琪為御史中丞
   五代會要御史大夫後唐天成元年六月以李琪
   為特進行御史大夫自後不除○晉天福五年二
   月以御史中丞為清望正四品
   五代史盧導列傳事梁為侍御史知雜事和凝列傳唐
   天成中為殿中侍御史李懌列傳事梁為監察御
   史裴羽列傳事梁為御史臺主簿
[024-50a]
  五代㑹要晉開運二年八月勅御史臺准前朝故
  事以郎中員外一員兼侍御史知雜事近年停罷
  獨委年深御史知雜振舉之司紀綱未峻宜遵故
  事庶協通規宜于郎署中選清慎强者兼御史知
  雜事
  五代會要御史臺六員監察謂之分察使
   謹案五季䑓官亦依三院舊制謹略採五代史
   紀傳及王漙㑹要以補志文之闕
[024-50b]
   五代會要一臺司除御史中丞隨行印及左右巡
   使監察使並出使印等外其御史臺印一面先准
   合式即是主簿監臨近年以來縁無主簿遂至内
   彈御史權時主持又常隨本官出入不定伏縁臺
   中公事不同諸司動繋重難常虞留滯當申奏申
   堂之際及牒州府之時事無輕重並使此印今准
   令式逐日有御史一員䑓直承受制勅公文其御
   史臺印今後欲勒留臺中不令在外選差令史一
[024-51a]
   人帖司一人同知此印凡有諸色大案印發之時
   准指揮諸司各置印歴
  宋
   宋史職官志御史臺掌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大事
   則廷辨小事則奏彈中丞一人為臺長侍御史一
   人掌貳臺政殿中侍御史二人掌以儀法糾百官
   之失監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官之事檢
   法一人掌檢詳法律主簿一人掌受事發辰勾稽
[024-51b]
   簿書
   文獻通考宋承唐制有三院大夫無正員止為兼
   官中丞除正員外或帶他官者尚書則曰某官兼
   御史中丞丞郎則曰御史中丞兼某官給事中諫
   議則曰某官權御史中丞事次有知雜御史一員
   副中丞判臺事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御史臺自薛奎後中丞缺
   人不補侍御史知雜事韓億獨掌臺務者踰年天
[024-52a]
  聖四年始命王臻權御史中丞
  石介徂徠集御史府不與他府並舊有大夫則中
  丞亞大夫而領其屬今大夫闕則中丞其長也故
  中丞之任特重中丞之責尤重焉
  陸游老學菴筆記故事臺官無侍經筵者賈文元
  公為中丞仁祖以其精於經術特召侍講延英自
  此遂為故事
  葉夢得石林燕語元豐既新官制職事官未有不
[024-52b]
  經除者惟御史大夫未嘗除人盖臺諫之長非宰
  相所利故無有啟之者崇寧中朱聖予嘗請除竟
  不行
  合璧事類舊制三院多出外任風憲之職用他官
  領之太平興國三年以張巽為監察御史正名舉
  職自此始也唐制御史不専言職至天禧中始置
  言事御史唐朝有御史裏行至景祐中始置以處
  御史之官卑者唐䑓案有六監司元豐三年李定
[024-53a]
  請復六察於是以御史専領六察元豐三年御史/臺言請以吏部
  及審官東西院三班院𨽻吏察戸部三司及司農/寺𨽻戸察刑部大理寺審刑院𨽻刑察兵部武學
  𨽻兵察禮祠部太常寺𨽻禮/察少府將作等𨽻工察從之其後大正官名不除
  大夫檢校官帶憲銜者亦除去自國初至元豐中/檢校官多帶憲銜
  有檢校御史大/夫者至是亦罷以中丞為長知雜御史為侍御史
  言事官為殿中侍御史六察官為監察御史舊以
  中丞兼理檢使殿中侍御史兼左右廵使監察御
  史兼監察使至是使名悉罷
[024-53b]
   玉海開寶四年邉光範兼判御史臺公事興國四
   年侯隲權中丞雍熙三年趙昌言以知制誥正為
   中丞端拱二年右諫議王化基權中丞始定班制
   正衙常叅立中丞轉位内殿起居立本班咸平五
   年五月温仲舒以禮書為中丞天禧元年右丞趙
   安仁兼安仁請給御寶印歴書三院糾彈事祥符
   七年九月知雜王隨請兩制撰重修御史臺記國
   朝大夫止為兼官中丞除正官外帶他官次有知
[024-54a]
   雜侍御史又有左右廵使分糾違失監察使掌祠
   祭廊下使掌入閣食監香使掌行香謂之五使有
   四推臺殿開寶六年九月馮炳為侍御史知雜判
   臺事十月雷徳驤分判三院初三院多出外任興
   國三年命張巽為監察始正名舉職天禧元年二
   月八日丁丑始置言事御史侍御史以下六員不
   兼領職務其後久不除慶歴五年正月乙亥以殿
   中梅摯監察李京並為言事御史令中丞㕔之南
[024-54b]
   有諫官御史㕔盖御史得兼諫職也唐制御史不
   専言職景祐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置御史裏行舉
   三丞歴知縣者為之從中丞韓億之言也元豐二
   年李定請復六察十二月丙午從之以御史専領
   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詔六察官以所糾多寡為殿
   最中書置簿以時書之五月二日増置臺主簿一
   員十一月六日詔御史六員三分察三言事六年
   正月二十四日都司置御史房六月乙巳朔詔六
[024-55a]
  察各置一御史九月二十四日置檢法官八年十
  月丁丑詔監察兼言事殿中兼察事用吕公著劉
  摯之言也元豐正名不除大夫檢校官亦除去以
  中丞為長知雜為侍御史言事為殿中侍御史六
  察為監察御史使名悉罷二年十二月六日詔御
  史臺重修一司敕五年六月十四日詔尚書省得
  彈奏六察失職紹興元年九月侍御史沈與求請
  舉元豐六察舊法乾道二年三月十五日詔非歴
[024-55b]
  兩任縣令不除監察非任守臣不除郎官著為令
  文獻通考御史臺置推直官四人専治獄事元豐
  時悉罷
   謹案宋初以知雜御史副中丞判臺事及元豐
   改制遂以侍御史為中丞之貳當時雖名三院
   其實侍御史班位特崇盖近今副都御史之職
   任也至六察之制則今御史之稽查各衙門者
   實為監察舊職其來乆矣
[024-56a]
  石林燕語故事臺官皆御史中丞知雜與翰林學
  士互舉其資任須中行員外郎以下太常博士以
  上曾任通判人未歴通判非特㫖不薦仍為裏行
  此唐馬周故事也議者頗病太拘難以應格熙寧
  初司馬君實為中司已請稍變舊制及吕晦叔繼
  為中司遂薦張戩王子韶二人皆京官也既而王
  荆公驟用李資深以秀州軍事判官特除太子中
  允權監察御史裏行命下宋次道當制封還詞頭
[024-56b]
   已而次命李才元蘇子容皆不奉詔盖謂旋除中
   允而命猶自選人而除也三人皆謫卒用資深近
   嵗有差遣合用京官特改官而除者自資深始也
   王栐燕翼貽謀録仁宗重臺諫之選景祐元年四
   月癸丑詔御史臺置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裏行
   又詔舉三丞以上嘗歴知縣人除御史裏行二年
   除御史又二年除三司開封判官自清要而歴繁
   劇選任既重一時號稱得人
[024-57a]
  宋史職官志乾道二年詔自今非曾經兩任縣令
  不得除監察御史
   謹案宋以縣令選授御史明代行取之制盖本
   於此
  歐陽修歸田録御史臺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
  白中丞自劉子儀為中丞始榜臺中今後御史有
  言不須先白中丞
  文獻通考天禧中兩省置諫官六員御史臺置御史
[024-57b]
  六員並不兼領職務其或詔令乖當官曹涉私措
  置失宜刑賞踰制并令諫官奏論憲臣彈舉每月
  須一員奏事或有急務亦許非時入對
  方勺泊宅編虞經臣䇿元祐五年作監察御史是
  時察官亦許言事尋擢侍御史不歴殿院至紹聖
  改元移起居郎明年遂為給事中
   謹案泊宅編謂虞䇿由監察御史擢侍御史不
   歴殿院則當時監察御史擢侍御史必由殿院
[024-58a]
   明矣大唐新語載宋璟之言曰高品有侍御史
   卑品有監察御史然則監察御史擢侍御史以
   最卑擢最髙中間必由殿院唐宋制同也
  朱翌猗覺寮雜記外臺見唐髙元裕傳故事三司
  監院官帶御史者號外臺得察風俗舉不法監院
  屬三司如楊子院是也皆財貨轉易之地故今監
  司亦號外臺皆以察風俗舉不法劉夢得和南海
  馬大夫云漢家旌斾付雄才百粤南溟統外臺以
[024-58b]
  馬總帶御史大夫也
   謹案歴代本别有諌議大夫屬門下省以主諫
   諍而御史則専以糾察非違為職自宋真宗置
   言事御史許之論列時政而臺諫始合為一然
   元豐初制以殿中為言事官監察為六察官猶
   各有司存其後復令其互兼御史遂盡得建言
   不専彈劾逮金元以後而諫議之官遂廢亦臺
   臣積重之勢然也
[024-59a]
 遼
  王圻續文獻通考遼南面官有御史臺太宗㑹同
  元年置其官曰御史大夫曰御史中丞曰侍御史
   謹案遼制有侍御史而無殿中監察葢三院職
   事併于一也
 金
  金史百官志御史臺御史大夫從二品掌糾察朝
  儀彈劾官邪勘鞫官府公事御史中丞從三品貳
[024-59b]
   大夫侍御史二員從五品掌奏事判臺事治書侍
   御史二員從六品掌同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二員
   正七品毎遇朝對立於龍墀之下専劾朝者儀矩
   監察御史十二員正七品掌糾察内外非違刷磨
   諸司察帳并監祭禮及出使之事叅注諸色人大/定二年八員承
   安四年十員承安五/年兩司各添十二員典事二員從七品架閣庫管
   勾一員從八品檢法四員從八品
   金史選舉志宣宗南遷嘗以御史巡察興定元年
[024-60a]
  以縣官或非材監察御史一過不能備知遂令毎
  嵗兩遣監察御史巡察仍别選官巡訪以行黜陟
  之政
  元好問中州集史肅入為監察御史遷治書楊慥
  拜監察御史遷侍御史
   謹案金時臺殿二院多由察院遷轉中州集傳
   可證與唐宋之制略同
 元
[024-60b]
  元史百官志御史臺大夫二員從一品中丞二員
  正二品侍御史二員從二品治書侍御史二員從
  二品掌糾察百官善惡政治得失至元五年始立
  臺設官七員大夫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典事
  檢法獄丞七年改典事為都事十九年罷檢法獄
  丞二十七年始置經歴一員皇慶元年增中丞為
  三員二年減一員至治二年大夫一員後定置御
  史大夫二員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御史
[024-61a]
  二員經歴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正七品照磨一
  員正八品承發管勾兼獄丞一員正八品架閣庫
  管勾兼承發一員正九品掾史一十五人譯史四
  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臺醫二人䝉古
  書寫二人典吏六人庫子六人其屬有二○殿中
  司殿中侍御史二員正四品至元五年始置秩正
  七品後陞正四品凡天朝㑹百官班序其失儀失
  列則糾罰之知班四人通事譯史各一人○察院
[024-61b]
  秩正七品監察御史三十二員司耳目之寄任刺
  舉之事至元五年始置御史十一員悉以漢人為
  之八年增置六員十九年增置一十六員始叅用
  䝉古人為之至元二十二年叅用南儒二人書吏
  三十二人○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統江東江西浙
  東浙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十道陜西
  諸道行御史臺統漢中隴北四川雲南四道設官
  品秩同内臺
[024-62a]
  馬燧察院題名記世祖皇帝至元五年立御史臺
  設監察御史振肅庶官糾劾貪邪
   謹案御史臺自唐置三院侍御史即稱臺院在
   殿中監察之上宋則以侍御史貳臺政次於中
   丞而三院名目猶存金沿其制復以侍御史治
   書御史同判臺事元時增秩至二品于是遂為
   堂上官而臺屬僅存殿中察院殿中又止有二
   員明初因省其官以糾儀之事併入察院而别
[024-62b]
   置副都僉都以當中丞侍御治書之職歴代規
   制至此一變其由來蓋亦有漸也至江南陜西
   行御史臺顧炎武謂即明在内道長在外按臺
   之法然其職在統制各道憲司與内臺究有差
   别今故别詳於督撫表内焉
 明
  明史百官志初呉元年置御史臺設左右御史大
  夫從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侍御史從二/品治書侍御史
[024-63a]
  正三/品殿中侍御史正五/品察院監察御史正七/品經歴
  從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管勾正八/品以鄧愈湯和為御
  史大夫劉基章溢為御史中丞洪武九年汰侍御
  史及治書殿中侍御史十年七月詔遣監察御史
  廵按州縣十三年専設左右中丞正二/品左右侍御
  史正四/品尋罷御史臺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設監察
  都御史八人秩正七品分監察御史為浙江河南
  山東北平山西陜西湖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
[024-63b]
  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或五人或三四人秩正九
  品毎道鑄印二一畀御史乆次者掌之一藏内府
  有事受印以出既事納之文曰繩愆糾繆以秀才
  李原明詹徽等為都御史呉荃等為試監察御史
  試御史一年後實授又有理刑進士理刑/知縣理都察院刑獄半年實授正徳中革十六年
  陞都察院為正三品設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三
  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僉都御史
  各二人正五品經歴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
[024-64a]
  品十七年陞都御史正二品副都御史正三品僉
  都御史正四品十二道監察御史正七品建文元
  年改設都御史一人革僉都御史二年改為御史
  府設御史大夫改十二道為左右兩院止設御史
  二十八員成祖復舊制永樂元年改北平道為北
  京道十九年罷北京道增設雲南貴州交阯三道
  洪熙元年稱行在都察院同六部又定廵按以八
  月出廵宣徳十年罷交阯道始定為十三道正統
[024-64b]
  中去行在字嘉靖中以清屯增副都御史三人尋
  罷隆慶中以提督京營增右都御史三人尋亦罷
  其屬經歴司經歴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司務
  㕔司務二人從九品初設四/人後革二人照磨所照磨正八/品
  校正九/品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初設六/人後革五人各一人十三
  道監察御史一百十人正七/品浙江江西河南山東
  各十人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各七人陜西湖
  廣山西各八人雲南十一人其在外加都御史或
[024-65a]
  副僉都御史銜者有總督有提督有巡撫有總督
  兼廵撫提督兼廵撫及經略總理賛理廵視撫治
  等員
  王圻續文獻通考明改前代御史大夫中丞為都
  御史臺為都察院是以察而統為公署之號也以
  監察御史分設十三道革去侍御史殿中侍御諸
  名銜而糾劾廵按照刷問擬之任一切責之監察
  是以察而統為憲臣之號也
[024-65b]
  邱濬大學衍義補今六部官屬皆書其部如吏部
  屬則曰吏部文選清吏司兵部屬則曰兵部武選
  清吏司之類是也唯監察御史則書其道而不繋
  於都察院焉
  明史百官志十三道監察御史廵視倉場在外巡
  按廵漕各以其事専監察而廵按則代天子廵狩
  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専大事
  奏裁小事立斷按臨所至表揚善類剪除豪蠧以
[024-66a]
  正風俗振綱紀
  明會要宣徳九年差御史一員巡視在京倉一員
  巡視通州倉嘉靖八年題准每年差御史一員請
  勅提督京通二倉收放糧斛兼理通惠河事務隆
  慶元年差御史一員前徃浙江及南直𨽻蘇松常
  鎮四府監兌糧米催儧運船兼理濟寧迤南一帶
  河道三年停差五年復差御史一員同戸部郎中
  一員催䟎萬歴六年革催䟎郎中専差御史
[024-66b]
   謹案自明太祖改御史臺為都察院併唐宋三
   院御史為一廣置言官原欲責其隨時獻替乃
   仁宣以後臺綱日弛徃徃借端聚訟逞臆沽名
   而一二大臣又或援引私人藉為牙𤓰朋黨之
   漸已開及神宗失徳怠荒令諸臣得以直言自
   衒至於絞訐摩上儕偶難堪神宗厭其譁囂一
   切留中不下諸臣明知封章之不復進御更肆
   譸張遇事生風競以把持朝局為得計其始則
[024-67a]
   争並封争挺撃舉國若狂猶曰托詞忠愛繼而
   争京察争考選則全主于引同惡而排異己於
   是有齊楚浙黨三方鼎峙之目相與齮齕正人
   挾制閣部愛憎噂㳫日起戈矛神宗既黑白不
   分惟臺章所攻其人即自引去諸臣益得恣行
   己意吏部亦畏其恐喝悉視指撝盤踞日深黨
   禍日熾馴至魏閹擅政其中宵人敗類方且列
   名彪虎助之搏撃清流剥傷元氣不旋踵而明
[024-67b]
   社已墟口舌之痾實其亡徴之先見者也我
  國家肅清綱紀百度惟貞臺臣咸知凛守官箴恪
   共奉法我
 皇上屢頒
 訓諭諄復告誡於明季臺諫惡習詳悉剖示尤為深
   切著明仰誦
 綸言無不益加警惕矣
欽定歴代職官表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