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l0015 欽定歷代職官表-清-永瑢 (master)


[059-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歴代職官表卷五十三
  知府直隸州知州等官表
[059-2a]


[059-3a]


[059-4a]
  知府直隸州知州等官
 國朝官制
各府知府從四/品奉天一人直隸山東福建湖北廣東各
十人陜西七人江蘇安徽各八人山西河南甘肅湖南
各九人浙江廣西四川各十一人江西貴州各十三人
雲南十四人
  掌一府之政統轄屬縣宣理風化平其賦役聽其
  獄訟以教飬百姓凡闔府屬吏皆總領而稽覈之
[059-4b]
 國初定制每府設知府一人順治十八年江南分省
  康熈二年陜西分省三年湖廣分省各以其府分
  隸之嗣後各府互有建置裁併員額亦因之増減
  焉又初制知府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從四品
同知正五/品奉天一人直隸二十四人江蘇二十三人浙
江十五人安徽貴州各七人山東十二人陜西六人山
西江西各十一人河南甘肅廣西各八人福建湖北廣
東四川各十人湖南九人雲南十三人通判正六/品奉天
[059-5a]
一人直隸安徽湖北各八人江蘇十六人山東河南各
十一人山西浙江江西湖南各十人陜西三人甘肅廣西
雲南貴州各六人福建廣東各七人四川九人
  同知分掌督糧捕盜海防江防清軍理事撫苗水
  利諸務通判分掌糧運督捕水利理事諸務各量
  地置員以佐知府之政治其有兼理民事直隸于
  各省者其職如各府各直隸州之制而品級則同
 國初每府置同知通判或一二人或三四人不等嗣
[059-5b]
  後酌量䌓簡因時裁設又初各府設有推官專掌
  讞獄之事康熈六年裁
各府經厯正八品同知/經厯品級同奉天一人直隸湖北湖南廣西
各十人江蘇六人安徽河南廣東各八人山東山西甘
肅福建各九人陜西四人浙江雲南各十一人江西四
川貴州各十一人各府知事正九/品江蘇三人浙江一人
廣西二人雲南五人各府照磨從九品同知/照磨品級同江蘇五人
安徽河南各一人陜西浙江各四人甘肅貴州各二人
[059-6a]
江西十二人四川十人各府司獄從九品同知通/判司獄品級同直隸
四人江蘇安徽河南陜西四川貴州各一人山東十人
山西廣西各三人浙江湖北各六人福建廣東各八人
湖南二人雲南五人各府宣課司大使從九/品江蘇三人
各府税課司大使從九/品浙江四人廣東一人各府倉大
使從九/品直隸二人山西陜西各一人各府檢校未入/流
蘓三人各府庫大使未入/流山西一人各府茶引批驗所
大使未入/流江蘇一人各府長官司吏目未入/流貴州三人
[059-6b]
  各府經厯照磨掌受發文移磨勘卷宗司獄掌察
  理繫囚宣課司大使以下各守其職以分理府屬
  之事
 國初每府設經厯以下各官因事䌓簡無定員嗣後
  因時裁設並如今制
各直隸州知州正五/品直隸甘肅各六人江蘇廣東各三
人安徽陜西各五人山東福建各二人山西十人四川
九人河南湖南雲南各四人江西廣西各一人
[059-7a]
  掌直隸州一州之政令其規制與知府同惟無倚
  郭縣其所治州即以知州行知縣之事
 國初各直隸州俱置知州一人嗣後或以府改設析
  置或以府屬州升或省併入各府其員額亦因之
  増減焉
各直隸州州同從六/品直隸安徽四川各三人江蘇山東
陜西甘肅福建各一人河南廣東各一人州判從七/品
隸五人江蘇安徽山東陜西廣東廣西各二人山西湖
[059-7b]
南各四人河南甘肅各三人江西雲南各一人四川七

  直隸州州同州判所掌如府同知通判之職以貳
  各州而佐其政治其員額因事之繁簡並隨各州
  升改之制而建置焉
各直隸州吏目從九/品直隸六人江蘇廣東各三人安徽
陜西甘肅各五人山東廣西各二人山西四川各九人
江西一人湖南雲南各四人各直隸州巡檢從九/品直隸
[059-8a]
山東甘肅江西廣西各一人江蘇七人安徽山西廣東
四川各五人福建二人湖南雲南各三人各直隸州驛
未入/流直隸山西四川各一人各直隸州閘官未入/流
東八人税課司大使未入/流江蘇山東各一人
  直隸州吏目掌禁戢姦宄防䕶獄囚典司簿籍巡
  檢驛丞税課使等屬各掌其職與各縣所屬同員
  額隨州建設復因地裁減如今制焉
 厯代建置
[059-8b]
   謹案守令為親民之官而以守統令其職益繁
   則其任益重三代分土建侯今牧守之地古之
   侯國也惟畿内之地百里内有州四百里内有
   縣而州則屬于鄉大夫縣則屬于遂大夫盖地
   不置侯而治土治民必有統率與今之府州職
   差相近漢郡守秩二千石置丞尉别駕長史侯
   國則以内史相治民實為守土専官故州牧刺
   史迭有變更而郡守之職由漢迄六朝不改自
[059-9a]
   南北分裂置郡曰多州之所統無以大異于郡
   隋唐之世或去郡或去州盖亦因時制宜之法
   然欲去郡而郡卒不可得而去欲去州而總管
   府採訪使之設則仍州制也于是州名始降而
   與郡無異矣若夫京都稱府始于唐代每府置
   尹及少尹以治之諸郡不得儕焉宋代又以潛
   藩建節之地皆升為府元明因之置府浸廣而
   天下諸郡盡以府名郡守則盡以知府名然知
[059-9b]
   府之稱實起于宋之以京朝官出莅府事因其
   猶帶本銜故曰以某官知某府耳若不由京朝
   官出者曰守曰尹原不相混元代散府尚存府
   尹之目至明而一概皆稱為知府無所區别矣
   直隸州知府之設不見于古時惟後漢屬國都
   尉以縣之離郡逺者置之稍有屬縣與郡守分
   土而治略見權輿隋唐罷郡之後州無不直隸
   者雖名為州其實郡也渤海國大氏規倣唐制
[059-10a]
   于隸府諸州之外有獨奏州之稱于是州始異
   于郡而惟獨奏州則可以視郡至明代諸府之
   外領縣而視府差小者以直隸州稱之若府州
   僚佐列代相仍名制少異而大率相近恭惟我
  國家體國經野設官分職各直省並設各府各直
   隸州以為牧民之統率其同知州同以下分猷
   佐理規制精詳洵非前代之所得比擬而沿革
   所因得失尚可考見謹序其崖略列于左方
[059-10b]
 三代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
  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
  以道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鄭/康
  成注長諸侯也一邦之貴民所仰也師諸侯師氏/儒諸侯保民主謂公卿大夫吏小吏在鄉邑者賈
  公彦疏此一/經皆據諸侯
   謹案周禮大宰九兩之法専指侯國言之其所
   謂牧如今之督撫監司曰長則府州縣之職曰
[059-11a]
   師曰儒則猶各府州縣之有教授學正教諭訓
   導也曰主曰吏亦如府縣之僚佐及六房科吏
   也
  周禮地官鄉大夫每鄉卿一人各掌其鄉之政教
  禁令以歲時登其夫家之衆寡辨其可任者以歲
  時入其書以鄉射之禮五物詢衆庶使民興賢出
  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遂大夫每遂中大夫
  一人各掌其遂之政令以歲時稽其夫家之衆寡
[059-11b]
  六畜田野辨其可任者與其可施舍者以教稼穡
  以稽功事掌其政令戒禁聽其治訟令為邑者歲
  終則㑹政致事
   謹案周制畿外為諸侯列服之地其官不詳于
   周禮畿内之治地者則分六鄉六遂領鄉者為
   卿自鄉大夫以下則有州長黨正族師閭胥比
   長領遂者為中大夫自遂大夫以下則有縣正
   鄙師酇長里宰鄰長大小相維皆所以分地而
[059-12a]
   治民也以今制考之六鄉切近王居其有州有
   黨亦如順天府之有各屬州縣六遂在二百里
   外其有縣有鄙亦如直隸省之有府州縣則鄉
   遂大夫並如今各府各直隸州之知府知州而
   遂大夫所掌政令戒禁聽其治訟令為邑者歲
   終致事與今知府之職尤為相近也畿内之治
   地者既如此其畿外統于諸侯亦復有三郊三
   遂之制立官之法亦必有與王畿相同者特典
[059-12b]
   籍不備不可厯數耳鄉遂出軍與今八旗之制
   最合今已别繫之八旗都統篇而復著鄉遂大
   夫于此表以明治地之官之所自始云
 秦
  杜佑通典郡守秦官秦滅諸侯以其地為郡置守
  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尉典兵
  鄭樵通志秦置郡丞其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掌
  兵馬又秦官有郡尉掌佐守典武職甲卒
[059-13a]
   謹案秦罷諸侯分置郡縣為後世府州縣之所
   自始然郡之為名實不始于秦時考釋名云郡
   聚也人所羣聚也説文云周制天子地方千里
   分為四縣縣有四郡周書作雒篇千里/百縣縣有四郡郡小縣
   大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秦并
   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監天下之縣則郡大縣小
   秦紀魏納上郡十五縣是也是則自古即有列
   郡之名特秦改置之在諸縣之上而魏納上郡
[059-13b]
   又在秦未置郡之前盖秦亦第因列國遷移之
   舊而為之制耳史記秦本紀恵王十三年置漢
   中郡此為秦置郡之始其後分為三十六郡而
   史記漢書所紀又有楚郡郯郡東陽河間等郡
   盖天下既定制為三十六郡而其初暫置及後
   所増設當亦不為定制也守丞以下諸官則自
   漢以來多相承不改云
 漢
[059-14a]
  漢書百官公卿表諸侯王内史治國民中尉掌武
  職成帝綏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
  ○郡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
  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元二年更名太守
  漢書髙帝本紀懷王以沛公為碭郡長韋昭注秦
  名曰守漢初改曰長
  晉書地理志漢祖分内史為三部更置郡國二十
  有三文増厥九景加其四武帝開越攘胡初置十
[059-14b]
  七拓土分疆又増十四昭帝又増其一至平帝元
  始二年凡新置郡國七十有一與秦四十合一百
  一十有一
  馬端臨文獻通考漢景帝中元二年更名郡守為
  太守凡在郡國皆掌治民進賢勸功决訟檢姦常
  以春行所主縣秋冬遣無害吏按訊諸囚平其罪
  法論課殿最按律有無害都吏如今言公平吏/漢書蕭何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
  舉孝亷漢制歲盡遣上計掾史各一人條上郡内
[059-15a]
  衆事謂之計偕簿郡為諸侯王國者置内史以掌
  太守之任宣帝以為太守吏民之本數變易則下
  不安民知其将乆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每拜
  刺史守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繇退而考察以質其
  言常稱曰與我共治者惟良二千石乎是以漢世
  良吏于是為盛稱中興焉
   謹案漢因秦制置郡守以秦郡過大漸為分析
   其諸侯所封則謂之國國以内史治民其後以
[059-15b]
   相治民是内史與相亦郡守之職也然漢分郡
   雖衆而郡地之大者亦數千里宋馬永卿云漢
   時郡極大即以㑹稽郡考之呉即蘇州也烏傷
   即婺州也毘陵即常州也山陰即越州也由拳
   古之檇李即秀州也太末衢州也烏程湖州也
   餘杭杭州也鄞明州也以此考之即今浙東西
   之地乃漢一郡耳盖因時制宜以户口之多寡
   為郡地之大小初不以里數計也漢初有郡長
[059-16a]
   之名其後為郡守後又改為太守其義則一而
   已
  通典元帝建昭二年益三河大郡太守秩凡户十
  二萬為大郡
   謹案明制以糧石分天下知府為三等有上府
   中府下府之稱即本此意
  通典兩漢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有倉曹史掌倉
  庫有决曹賊曹掾主刑法有督郵掌監屬縣有東
[059-16b]
  西南北中部謂之五部督郵故督郵功曹之極位
   謹案西漢郡佐漢書所載者曰丞曰長史而已
   通典備叙羣職足以補漢史之缺故並著于篇
  後漢書百官志郡國凡九十八其二十七王國相
  其七十一郡太守其屬國都尉屬國分郡離逺縣
  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世祖并省郡縣四百餘
  所後世稍復増之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
  人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王國之相亦如之每屬
[059-17a]
  國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
  中華古今注建武六年三月令郡太守諸侯相病
  丞長史行事十四年罷邊郡太守丞長史領丞職
 三國
  通志三國時有郡守國相内史又魏置中正
  宋書百官志漢末及三國多以諸部都尉為郡
   謹案三國郡制並如漢代惟郡都尉既併省于
   後漢而三國則仍置之既以主兵亦與郡守分
[059-17b]
   土而治而諸部都尉遂與郡不異然見于漢書
   表志者秦之都尉典武職甲卒漢之都尉典兵
   禁備盜賊譏出入而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
   穀又置屬國都尉主蠻夷降者覈其職掌究以
   主兵為重而兼及守土其制實于明之各都司
   及今城守尉等官相近故宋百官志雖有漢末
   及三國多以諸部郡尉為郡之文而無取旁引
   焉
[059-18a]
 晉
  晉書職官志郡皆置太守諸王國以内史掌太守
  之任又置主簿主記室門下賊曹議生門下史記
  室史録事史書佐循行幹小史五官掾功曹史功
  曹書佐循行小史五官掾等員
  文獻通考晉郡守皆加将軍無者為恥
   謹案晉以太守治郡以内史治諸王國制與漢
   同惟郡佐諸官視漢加倍晉史職官志所載是
[059-18b]
   也郡守皆加将軍則合軍民而兼治之與漢制
   不同盖漢刺史郡守皆専治民後漢末始兼理
   兵事晉所承者皆後漢末季之制也
 宋齊梁陳
  文獻通考晉宋守相内史並銀章青綬進賢兩梁
  冠
  宋書百官志宋太祖元嘉四年復置郡官屬略如
  公府無東西曹有功曹史主選舉五官掾主諸曹
[059-19a]
  事部縣有都郵門亭長又有主記史催督期㑹漢
  制也今略如之諸郡各有舊俗諸曹名號往往不
  同太守二千石丞六百石
  南齊書百官志郡太守内史郡縣為國者置内史
  相
  隋書百官志梁郡置太守置丞國曰内史郡丞三
  萬户以上置佐一人郡縣置吏各凖州法以大小
  而制員○陳承梁皆循其制官㑹稽太守品第五
[059-19b]
  加督進在第四品加都督進在第三品諸郡若督
  若都督皆以此差次為例萬户以上太史内史相
  品第六不滿萬户太守内史相品第七
   謹案晉太守皆加将軍梁陳太守則加督加都
   督一如刺史之制盖郡守之權既重軍民無不
   兼理也自晉省郡丞宋則復置官屬與漢同制
   齊梁陳以下亦皆因之不改第史志闕文無可
   臚列謹考見其大略如此
[059-20a]
 北魏
  魏書官氏志初郡制三太守用七品者世宗班行
  職令上郡太守内史相第四品中郡第五品下郡
  第六品正始元年罷郡中正
  通志後魏初郡置三太守孝文初二千石能静二
  郡至三郡者遷為刺史太和中次職令太守内史
  相並以六年為限
 北齊
[059-20b]
  隋書百官志北齊上上郡太守屬官有丞中正光
  迎功曹光迎主簿功曹主簿五官省事録事及西
  曹户曹金曹租曹兵曹集曹等掾佐太學博士助
  教太學生市長倉督等員合屬官佐吏二百一十
  二人上中郡減上上郡五人上下郡減上中郡五
  人中上郡減上下郡四十五人中中郡減中上郡
  五人中下郡減中中郡五人下上郡減中下郡四
  十人下中郡減下上郡二人下下郡減下中郡二
[059-21a]
  人
  文獻通考北齊制郡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
  中下之差自上上郡至下下郡凡九等又北齊上
  郡太守屬官合三百一十人以下郡遞減之又北
  齊諸州有功曹𠫭軍又司倉𠫭軍司户𠫭軍司兵
  𠫭軍司士𠫭軍北齊以下並同功曹
   謹案北齊郡官之制隋書及通考互有不同今
   並存之以備𠫭考
[059-21b]
 後周
  周書盧辯傳户一萬五千以上郡守七命户一萬
  以上正七命户五千以上六命户一千以上正五
  命户不滿千以下五命七命郡丞四命正六命郡
  丞正三命六命郡丞三命正五命郡丞正二命五
  命郡丞二命
 隋
  隋書百官志郡置太守丞尉正光初功曹光初主
[059-22a]
  簿縣正功曹主簿西曹金户兵法士等曹市令等
  員并佐史合一百四十六人上中郡減上上郡吏
  屬五人上下郡減上中郡四人中上郡減上下郡
  十九人中中郡減中上郡六人中下郡減中中郡
  五人下上郡減中下郡十九人下中郡減下上郡
  五人下下郡減下中郡六人開皇六年罷郡以州
  統縣改别駕贊務以為長史司馬佐官以曹為名
  者並改為司煬帝即位罷州置郡郡置太守上郡
[059-22b]
  從三品中郡正四品下郡從四品罷長史司馬置
  贊務一人以貳之上郡正五品中郡從/五品下郡正六品次置東西
  曹掾上郡正六品中郡從/六品下郡正七品主簿司功倉户兵法士
  曹等書佐各因郡之大小而為増減改行𠫭軍為
  行書佐其後諸郡各加置通守一人位次太守又改郡
  贊務為丞位在通守下縣尉為縣正尋改正為户
  曹法曹分司以丞
  通典隋郡太守如北齊九等之制至開皇三年罷
[059-23a]
  天下諸郡以州統縣大業三年又改州為郡郡置
  太守本志宋齊以降天下分裂州郡漸衆及隋開/皇初有州三百一十郡五百八以官煩人弊
  遂廢郡便以州親人則刺史如太守/之職自後雖官名屢改而職事不易
   謹案隋開皇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以刺史為
   太守盖因當時刺史之職别有行臺總管府以
   統理之而州郡紛煩其大小又適相等故舉諸
   郡而並廢之其後煬帝旋罷州置郡則刺史太
   守遂為郡守互名而漢刺史之職遂無復有存
[059-23b]
   焉者至郡佐史之稱改易不一其于職掌則無
   異也
 唐
  唐六典上州刺史一人從三品下别駕一人從四
  品下長史一人從五品上司馬一人從五品下録
  事𠫭軍事一人從七品上録事二人從九品上史
  三人司功𠫭軍事一人從七品下司倉𠫭軍事一
  人從七品下佐三人史六人司户𠫭軍事二人從
[059-24a]
  七品下佐三人史七人帳史一人司兵𠫭軍事一
  人從七品下佐三人史六人司法𠫭軍事二人從
  七品下佐四人史八人司士𠫭軍事一人從七品
  下佐四人史六人𠫭軍事四人執刀十五人典獄
  十四人問事八人白直二十人市令一人從九品
  上丞一人佐一人史二人倉督二人史四人中州
  刺史一人正四品上别駕一人正五品下長史一
  人正六品上司馬一人正六品下録事𠫭軍事一
[059-24b]
  人正八品上録事一人從九品下史二人司功𠫭
  軍事一人正八品下佐二人史四人司倉𠫭軍事
  一人正八品下佐二人史四人司户𠫭軍事一人
  正八品下佐三人史五人帳史一人司兵𠫭軍事
  一人正八品下佐三人史四人司法𠫭軍事一人
  正八品下兼掌司/士事佐三人史六人𠫭軍事三人正
  九品下執刀十人典獄十二人問事六人白直十
  六人市令一人丞一人佐二人史二人帥二人倉
[059-25a]
  督二人史三人下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下别駕一
  人從五品上司馬一人從六品上録事𠫭軍事一
  人從八品上録事一人從九品下史二人司曹𠫭
  軍事一人從八品下兼掌司/功事佐二人史四人司户
  𠫭軍事一人從八品下兼掌司/兵事佐三人史五人帳
  史一人司法𠫭軍事一人從八品上兼掌司/士事佐二
  人史四人𠫭軍事二人從九品下執刀十人典獄
  八人問事四人白直十六人市令一人佐一人史
[059-25b]
  一人帥二人倉督一人史二人○都督刺史掌宣
  布徳化撫和齊人勸課農桑教諭五教毎歲一巡
  屬縣觀風俗問百姓録囚徒恤鰥寡閲丁口務知
  百姓之疾苦内有篤學異能聞于鄉閭者舉而進
  之有不孝悌悖禮亂常不率法令者糺而䋲之其
  吏在官公亷正已清直守節者必察之其貪穢諂
  諛求名徇私者亦謹而察之皆附于考課以為褒
  貶若善惡殊尤者隨即奏聞若獄訟之枉疑甲兵
[059-26a]
  之徵遣興造之便宜符瑞之尤異亦以上聞其常
  則申于尚書省而已若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志行
  聞于鄉閭者亦隨實申奏表其門閭若精誠感通
  則加優賞其孝悌力田者考使集日具以名聞其
  所部有須改更得以便宜從事若親王典州及邊
  郡都督刺史不可離州局者應巡屬縣皆委上佐
  行焉○别駕長史司馬掌貳府州之事以紀綱衆
  務通判列曹歲終則入奏記○司録録事𠫭軍掌
[059-26b]
  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糺正非違監守符印若列曹
  事有異同得以奏聞功曹司功𠫭軍掌官吏考課
  假使選舉祭祀嘉祥道佛學校表疏書啓醫藥陳
  設之事凡差使先差州官不充取縣官率一半已
  上不充取前資官其上佐録事𠫭軍縣令不得充
  使出境凡州縣及鎮倉督縣博士助教中下州市
  令及縣市令嶽瀆祝史並州選各四周而代州鎮/倉督
  州縣市令取勲官五品已上及職資九品者若無/通取勲官六品已下倉督取家世重大者為之州
[059-27a]
  市令不得用本市内人縣市令不得用當縣人博/士助教部内無者得于旁州通取縣録事通取部
  内勲官五品已上若無堪任者并佐/史通取六品已下子及白丁充之○倉曹司倉
  𠫭軍掌公廨度量庖厨倉庫租賦徴收田園市肆
  之事每歲據青苗徵税畝别二升以為義倉以備
  凶年将為賑貸先申尚書待報然後分給又歲豐
  則出錢加時價而糴之不熟則出粟減時價而糶
  之謂之常平倉常與正義倉帳具本利申尚書省
  户曹司户𠫭軍掌户籍計帳道路逆旅田疇六畜
[059-27b]
  過取蠲符之事而剖斷人之訴競凡男女婚姻之
  合必辨其族姓以舉其違凡井田利害之宜必止
  其争訟以從其順凡官人不得于部内請射田地
  及造碾磑與人争利兵曹司兵𠫭軍掌武官選舉
  兵甲器仗門户管鑰烽候傳驛之事○法曹司法
  𠫭軍掌律令格式鞫獄定刑督捕盜賊糺逖姦非
  之事以究其情偽而制其文法赦從重而罰從輕
  使人知所避而遷善逺罪○士曹司士𠫭軍掌津
[059-28a]
  梁舟車舍宅百工衆藝之事啟塞必從其時役使
  不奪其力通山澤之利以贍貧人九州界内有出/銅鐵處官不採
  者使百姓私採鑄得銅及白蠟官為市取如欲折/充課役亦聼之其四邊無問公私不得治鐵冶及
  採銅自餘山川藪/澤之利公私共之致瓌異之物以備國用是以官
  無禁利人無稽市凡知山澤有異寳異木及金玉/銅鐵彩色雜物處堪供國用者
  奏/聞○𠫭軍事掌出使○市令丞掌市廛交易禁斥
  非違之事下有執刀白直典獄佐史各有其職州
  縣之任備焉
[059-28b]
  通典唐武徳元年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加號
  持節後如號為使持節諸軍事而實無節但頒銅
  魚符而已天寳元年加州為郡刺史為太守自是
  州郡史守更相為名其實則一太宗初理天下重
  親民之任疏督守之名于屏其人善惡必書其下
  是以州郡無不率理逮貞觀之末升平既乆羣士
  多慕省閣不樂外任其折衝果毅有才力者先入
  為中郎將次補郡守其輕也如是武后垂拱二年
[059-29a]
  詔諸州都督刺史宜准京官帶魚長安四年納言
  李嶠同平章事唐休璟奏曰竊以物議重内官而
  輕外職凡所出守多因貶累非所以澄風俗安萬
  民臣請擇材于臺閣省寺之中分典大州共康庶
  政臣等請輟近侍率先具寮太后乃令書名探之
  中者當行于是鳯閣侍郎韋嗣立御史大夫楊再
  思二十人中之皆以本官撿校刺史後二十人中
  政績可稱者獨常州刺史薛光謙徐州刺史司馬
[059-29b]
  鍾二人而已當時復有為員外刺史者不領州務
  開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都都督及都䕶府之外
  以近畿之州同華岐蒲為四輔鄭陜汴絳懷魏為
  六䧺宋毫&KR0632許汝晉洺虢衛相十州為十望又有
  十緊州後入緊者甚多不復具列及有上中下之
  差都督刺史品卑者借緋魚按武徳令三萬户以
  上為上州永徽令二萬户以上為上州開元十八
  年三月勅太平時久户口日盛宜以四萬户以上
[059-30a]
  為上州二萬五千户為中州不滿二萬户為下州
  亦有不滿户口以别勅為上州者天寳中通計天
  下凡上州一百九州中州二十九州下州一百八
  十九州總三百二十七州是也自至徳之後州縣
  凋弊刺史之任大為精選諸州始各有兵鎮者刺
  史皆加團練使故其所責任重矣
   謹案唐自武徳承隋代之制改郡為州凡天下
   之為郡守者皆以刺史名之天寳初加州為郡
[059-30b]
   而刺史仍為太守自此以後刺史太守不常厥
   稱其以郡著者則稱太守以州著者則稱刺史
   名殊而實則一耳考舊唐書地理志所載諸縣
   以上皆稱為州盖據武徳初年之制而新唐書
   地理志則併而稱之曰某州某郡其無郡名者
   皆注郡缺二字于其下盖據開元元年之制要
   其以之領縣而上屬于諸道採訪使則無異也
   又考二志所載州郡而外有都有府有都督府
[059-31a]
   都䕶府及節度使觀察使團練使諸稱其曰都
   者東都西都北都以京邑所在而言之也其曰
   府者舊書則曰京兆河南太原新書則曰鳯翔
   成都河中江陵興元興徳亦以京邑首府故從
   而尊稱之其散州郡則未有以府稱者然即此
   為後世以府稱郡之所由始至于都督節度等
   稱又以府使所治因以著其地域猶今之稱某
   布政使也唐自京邑稱府而諸州名目又各為
[059-31b]
   列郡總號則如今之各府各直隸州固盡在列
   郡之中無他區别不容執其所稱為州者而即
   擬之以直隸州之名惟考渤海大氏建國之制
   有十五府以統領諸州其府如今之各府其州
   如今之各縣而别有郢銅涑三獨奏州不隸于
   府而直逹於其京國則獨奏州者實直隸州之
   所由昉歟自漢以州刺史領郡縣至隋而易為
   總管府至唐而改為諸道採訪使自是而州與
[059-32a]
   郡同塗既而郡名漸易為府而州又漸為諸府
   之屬惟不屬于府者始有直隸之稱其沿革相
   仍總由唐代而漸變也
 五季
  文獻通考五代仍刺史之號
  五代㑹要後唐長興三年四月中書門下奏案十
  道圖以關内道為上遂以鳯翔為首河中成都江
  陵興元為次中興初升魏州為興唐府鎮州為真
[059-32b]
  定府皆是創業興王之地請升二府于五府之上
  合為七府仍以興唐為首真定鳯翔河中成都江
  陵興元為次從之
   謹案唐以藩鎮創業之地升郡為府五代因之
   而興唐真定二府復為後唐之特設盖以興王
   之區特異其制将以殊别于諸郡耳郡曰守府
   曰尹體制雖殊職掌則一也
 宋
[059-33a]
  文獻通考宋太祖革五季之患分命朝臣出守列
  郡號權知軍州事軍謂兵州謂民政焉其後文武
  官𠫭為知州軍事二品以上及帶中書樞宻院宣
  徽使職事稱判太守掌總理郡政宣布條教導民
  以善而糾其姦慝歲時勸課農桑旌别孝悌其賦
  役錢穀獄訟之事兵民之政皆總焉凡法令條制
  悉意奉行以率所屬有赦宥則以時宣讀而頒告
  于治境舉行祀典察郡吏徳義材能而保任之若
[059-33b]
  疲軟不任事或姦貪冐法則按劾以聞遇水旱以
  法賑濟安集流亡無使失所若河南應天大名府
  則兼留守司公事太原府延安府慶州渭州熈州
  秦州則兼經略安撫使馬歩軍都總管定州真定
  府瀛州大名府京兆府則兼安撫使馬歩軍都總
  管瀘州潭州廣州桂州雒州則兼安撫使兵馬鈐
  轄潁昌府青州鄆州許州鄧州則兼安撫使兵馬
  廵檢其餘大蕃府或沿邊州郡或當一道衝要者
[059-34a]
  並兼兵馬鈐轄巡檢都監或帶沿邊安撫提轄兵
  甲沿邊溪峒都巡檢餘州軍則否其屬官有無及
  員數多寡皆視其地望之髙下與職務之繁簡而
  置之建炎元年詔河北京東西路除帥臣外舊差
  文臣知州去處許通差武臣一次後詔要郡帶本
  路兵馬鈐轄次要郡帶本路兵馬都監紹興三年
  罷元年七月䛇要郡文臣帶本路兵馬鈐轄武臣/副之次要郡文臣帶本路兵馬都監武臣副之
  令逐州改正稱呼至紹興三年臣僚言既與異時/沿邊事體不同又于今日諸州統制無補徒著名
[059-34b]
  位以成虚文/䛇並罷之五年令郡守除授罷並令上殿凡從
  官出知郡者特許不避本貫詔應守臣以三年為
  任六年詔控扼去處守臣並以三年為任九年罷
  宋史職官志次府牧尹少尹司録户曹法曹士曹
  司理文學助教牧尹以下所掌並同開封○尹闕
  則知府事一人以朝官及刺史以上或諸司使充
  通判一人以京朝官充乾徳初諸州置通判統治
  軍州之政事得専達與長史均禮大藩或置兩員
[059-35a]
  户少事簡有不置者正刺史以上州知州雖小亦
  特置
   謹案隋以前未有府之名其以京郡名府者自
   唐始五代復因而増之至宋則潛藩之地皆升
   為府而府之名遂衆南北朝以前未有以州稱
   郡者改郡為州自隋唐始其後州郡迭稱至宋
   而有有郡之州有無郡之州而州之名遂判于
   郡自古未有以軍及監名其地自唐中葉藩鎮
[059-35b]
   自専各立軍號至宋而遂有軍監之目古者州
   郡之長皆稱曰牧守刺史其以知府知州知軍
   監稱者實自宋始其初分命朝臣出守列郡謂
   之權知軍州事開封諸府牧尹不常置置權知
   府事盖非其本任特假朝官以知其事而已其
   後以文武官𠫭為知州軍事二品以上則稱判
   某府州軍監而諸府皆置知府事州軍監亦如
   之自此以後刺史特以為虚階而郡守之稱皆
[059-36a]
   曰知府州牧之稱皆曰知州矣考宋代之所謂
   知州者皆以州領縣無有為郡所屬之散州而
   府名雖衆要以為尊崇之特稱則其所謂府尹
   所謂知州乃正今之知府也但州分上中下之
   差或以縣升州或以州改縣而軍監之設多與
   下州相等則今之直隸州未嘗不統括于諸州
   之中特未有以殊其名耳
  文獻通考宋藝祖懲五代藩鎮之弊乾徳初下湖
[059-36b]
  南始置諸州通判命刑部郎中賈玭等充建隆四
  年詔知府公事並須長史通判簽議連書方許行
  下時大郡置兩員西京南京天雄成徳益杭/并晉荆南潭廣秦定等州餘置
  一員州不及萬户不置廣南小州有試秩充通判
  兼知州者正刺史以上及諸司使副知州者雖小
  郡亦特置天聖三年中書門下言新授虢州團練/使田敏知隰州自來防□刺史赴本任
  及知州無同判處權置同判候/差朝官及内職知州即行省罷掌倅貳郡政與長
  史均禮凡兵民錢穀户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
[059-37a]
  否裁決與守通簽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
  刺舉以聞至景徳間宋興三十四年户口寖息觧
  州以滿萬户置通判自是諸郡多滿萬户矣宣和
  二年詔諸州茶鹽香&KR0552並委通判建炎初諸州通
  判二員減一員紹興五年以後旋行申請添置帥
  府通判並以兩員為額
   謹案洪邁容齋隨筆淳化中趙安易官宗正少
   卿已知州就徙定州通判羅延吉既知彭祁絳
[059-37b]
   三州而除通判廣州滕中正知興元府而通判
   河南袁郭知楚鄆二州而通判房州范正辭既
   知戎淄二州而通判棣深又陳若拙厯知單州
   殿中侍御史西川轉運使召歸㑹李至守洛乃
   表為通判乆之柴禹錫鎮涇州復表為通判連
   下遷而皆非貶降此皆宋初權宜位置無例可
   拘後則不復有也又通考云宋祖設通判以儒
   臣臨制之號稱監州官雖郡佐而其人間有出
[059-38a]
   于朝廷之特命不以官資之崇卑論者其與後
   來之汛汎以半刺稱者不侔矣據此以見通判
   一官後之所謂閒職者其在宋時則為州郡最
   要之任盖因削藩鎮而重知州之權因重軍州
   而嚴通判之選其事勢有相因者也
  文獻通考宋沿唐制州有録事𠫭軍然不盡置也
  諸府為司録諸州為録事乾興元年丁度申請諸
  州始各置録事𠫭軍慶厯二年河西河東陜西諸
[059-38b]
  州權令京官知録事𠫭軍熈寧三年詔繁難去處
  録事𠫭軍並差職官知縣及奏舉縣令人充政和
  三年尚書省言州建六曹𠫭軍𠫭軍之稱起于行
  軍之際恐不當襲録事㕘軍欲改為司録奉㫖𠫭
  軍改為掾建炎初復舊名録事掌州縣庶務糾諸
  曹稽違乾道中汪大猷申請依司理例不兼他職
  從之
 遼
[059-39a]
  遼史百官志南面大藩府官黄龍府知黄龍府事
  興宗重熈十三年見知黄龍府事耶律烏魯斯䝉/古
  語國也原作甌/里斯今改正同知黄龍府事黄龍府判官興中
  府知興中府事咸雍元年知興中府事楊績同知
  興中府事興中府判官南面方州官某州刺史某
  州同知州事耶律圖丹唐古特語全力也/原作獨攧今改正重熈中
  同知金肅軍事某州録事𠫭軍世宗天禄五年詔
  州録事𠫭軍委政事省差注
[059-39b]
   謹案遼五京列峙悉為畿甸其方州諸官有府
   有州而知州亦稱刺史至刺史外尚設有團練
   防禦等使其職守所在止于一州比于今之直
   隸州知州盖相近矣
 金
  金史百官志諸刺史州刺史一員正五品掌同府
  尹兼治州事同知一員正七品通判州事判官一
  員從八品簽判州事専掌通檢推排簿籍司軍從
[059-40a]
  九品知法一員軍轄兼巡捕使從九品司吏女直/韓慶信灤
  薊通登復□貴徳涿利建州來逺軍各三人餘各/二人抄事一人公使上州五十中四十五下四十
  惟來逺軍同下州省同知凡諸州以上知印並于/孔目官内輪差運司押司官並同無孔目官以上
  各司吏充/司縣同此諸防刺州司候司司候一員正九品司
  判一員從九品司吏公使七人/然亦驗户口置諸司獄司司獄一
  員正九品提控獄囚司吏一人公使二人典獄二/人防守獄囚門禁啟閉之事
  獄子防守/罪囚者諸倉使正八品副使正九品掌倉廪畜
  積受納租税支給禄廩之事攢典掌收支文厯行/署案牘歲收一萬石
[059-40b]
  以上設二人倉子掌斛/斗盤量出納看守之事
 元
  元史百官志總管府司獄司司獄一員丞一員府
  倉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税務提領一員大使副使
  各一員録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
  掌城中户民之事中統二年詔驗民户定為員數
  二千户以上設録事司候判官各一員二千户以
  下省判官不置至元二十年置達嚕噶齊解見户/部篇
[059-41a]
  一員省司候以判官兼捕盜之事典史一員若城
  市民少則不置司歸之倚郭縣在兩京則為警巡
  院獨杭州置四司後省為左右兩司○散府秩正
  四品達嚕噶齊一員知府或府尹一員領勸農奥
  魯與路同同知一員判官一員推官一員知事一
  員提控案牘一員所在有隸諸路及宣慰司行省
  者有直隸省部者有統州縣者有不統縣者其制
  各有差等○諸州中統五年併立州縣未有差等
[059-41b]
  至元三年定一萬五千户之上者為上州六千户
  之上者為中州六千户之下者為下州江南既平
  二十年又定其地五萬户之上者為上州三萬户
  之上者為中州不及三萬户者為下州于是陞縣
  為州者四十有四縣户雖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
  達嚕噶齊州尹秩從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
  正七品中州達嚕噶齊知州並正五品同知從六
  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盜之事𠫭佐官上州知事提
[059-42a]
  控案牘各一員中州吏目提控案牘各一員下州
  吏目一員或二員
   謹案元制總管府之下有録事司如今各直省
   之首府有散府與今各府相近而所隸各異其
   隸各路行省者制與今同其直隸省部者則不
   與今同也元諸州亦有領縣不領縣之分然地
   理志所載即不領縣之州亦得與諸散府並列
   以直達于各路惟腹裏諸路則以路領府以府
[059-42b]
   領州而州又自領縣其制與今各府所領之州
   又不甚相合也
 明
  明史職官志府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無
  定員正六/品推官一人正七/品其屬經厯司經厯一人
  正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照磨所照磨一人從九/品撿校
  一人司獄司司獄一人○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風
  化平獄訟均賦役以教養百姓每三歲察屬吏之
[059-43a]
  賢否上下其考以達于省上吏部凡朝賀弔祭視
  布政使司直隸府得専達凡詔赦例令勘劄至謹
  受之下所屬奉行所屬之政皆受約束于府劑量
  輕重而令之大者白于撫按布按議允乃行凡賓
  興科貢提調學校修明祀典之事咸掌之若籍帳
  軍匠驛遞馬牧盜賊倉庫河渠溝防道路之事雖
  有専官皆總領而稽覈之同知通判分掌清軍巡
  捕管糧治農水利屯田牧馬等事無常職各府所/掌不同
[059-43b]
  如延安延綏同知又/兼牧民餘不盡載無定員邊府同知有増/至六七員者推官
  理刑名□計典各府推官洪/武三年始設經厯照磨撿校受發
  上下文移磨勘六房卷宗明初改諸路為府洪武
  六年分天下府三等糧二十萬石以上為上府知
  府秩從三品二十萬石以下為中府知府正四品
  十萬石以下為下府知府從四品已並為正四品
  七年減北方府州縣官三百八人十三年選國子
  學生二十四人為府州縣官六月罷各府照磨二
[059-44a]
  十七年復置自宣徳三年棄交阯布政司計天下
  府凡一百五十有九○茶馬司大使一人正九/品
  使一人從九/品掌市馬之事洪武中置洮州秦州河
  州三茶馬使設司令司丞十五年改設大使副使
  各一人尋罷洮州茶馬司以河州茶馬司兼領之
  三十年改秦州茶馬司為西寧茶馬司又洪武中
  置四川永寧茶馬司後革復置雅州碉門茶馬司
  又于廣西置慶逺裕民司洪武七年置設大使一/人從八品副使一人正
[059-44b]
  九/品市八番溪峒之馬後亦革○税庫司府曰/司大使
  一人從九/品典税事凡商賈儈屠雜市皆有常征以
  時榷而輸其直于府凡民貿田宅必操契劵請印
  乃得收户則征其直百之三明初改在京官店為
  宣課司府州官店為通課司後改通課司為税課
  司局○倉大使一人府從/九品副使一人○批驗所大
  使一人副使一人掌驗茶鹽引○又直隸州知州
  一人從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無定員從七品里不及/三十而無屬縣
[059-45a]
  裁同知判官有/屬縣裁同知其屬吏目一人凡州有直隸州視
  府而品秩則同同知判官俱視其州事之繁簡以
  供厥職
   謹案知府直隸州知州之職至明代而始定其
   僚佐首領各因事之繁簡而置員所以總領各
   州縣之政治以聽于兩司及督撫實為方面要
   職厯稽往代郡國之政績兩漢循吏多見稱于
   史傳其職郡守之職重監司之秩輕為二千石
[059-45b]
   者得以便宜展布而璽書慰勞増秩賜金其優
   異者或入為公卿所以奨厲之者甚至此治郡
   之所以多著聞也魏晉以後郡守多帶将軍持
   節不専以化導齊民為職而州牧刺史都督之
   權益重故郡職多不克以自效唐初重親民之
   官書名屏風記其善惡而郡政無不就理其後
   内職重外任輕凡在郡守多以京僚貶黜者為
   之後此更用武人大都不諳治理州郡失職而
[059-46a]
   藩鎮得以専恣矣宋代用朝臣知府州軍監以
   削黜列鎮之權其出知州軍者多有名臣重望
   著效卓然為一代偉績而其後文武兼差兵馬
   鈐轄安撫提轄諸職率兼領之則亦未遑専心
   于民政也明初甚重府州之治天下州縣官廉
   能正直者必遣行人齎勅勞賜以示勸勵迨中
   葉以後督撫廵按藩臬指揮之臨其上者既不
   免于朘剥之日繁而銓選率由資格庸懦無能
[059-46b]
   者轉視為持禄養拙之藪而良二千石之風遂
   不可復問矣我
  朝澄清吏治首重親民之任以府州為諸縣統率
   尤隆其選視缺之繁簡劇易或請
 㫖除授或由督撫奏調或由部銓選内則由部員簡
   放外則由州縣著績最優者
 記名擢用條格極其周備諸府授任之初得䝉
 召對訓示周詳俾守土者得以禀承而宣布之又
[059-47a]
 特命書名殿扆以時省覽而察其殿最所以淬厲之
   者靡所不至是以吏績官方逺軼前古夫豈漢
   唐之所得幾及萬一哉
   又按設官分職詳於周禮周禮醫師巫祝馮相
   保章等官皆王朝之官而侯國之制無聞傳曰
   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而魯之卜士晉之卜
   人秦之太醫令亦往往見於傳記則當時列國
   之官當亦視王朝而舉其職矣漢紀代王有卜
[059-47b]
   人史記濟北有太醫齊有侍醫知漢諸侯王國
   皆擇習醫術長於陰陽者分授以官而當時郡
   縣錯在諸國間故太守令長之屬不更設陰陽
   醫學若後世建侯已異漢制而此諸官者復不
   設諸郡縣則衛民之道殊為有闕考府州設醫
   學博士至唐始備其制而後世因之魏書始有
   釋老之志而北齊之昭元寺置大統諸員以官
   諸州縣沙門曹則州縣之僧官實始於此後周
[059-48a]
   置司寂司元掌法門道門之政隨改諸郡縣佛
   寺為道場道觀為元壇而各置監丞即今僧綱
   道紀之職所由昉矣陰陽立學始於元時葢諸
   路總官府設陰陽教授明則陰陽正術典術各
   設其官亦相因也我
  朝斟酌往制府州縣醫學僧道俱沿明之舊隂陽學則
   易縣典術為訓術勤民任職纖悉盡制夫醫術為
   民生所最切而陰陽領之於官則有以絶妖妄
[059-48b]
   之術至釋道二教由來已久徒類既䌓尤當設
   官為之檢束伏讀乾隆元年
 上諭有云僧道竊二氏之名無修持之實但原天地
   好生之意不忍一物不得其所此庸愚無知之
   僧道亦天下之一物耳大哉
 皇言視周官物為之制而官失其守者實能推廣以
   神眀其法所謂盡人物之性與天地𠫭焉者也
   第此類流品猥雜俱由所轄有司擇其明習術
[059-49a]
   數及格守規律者上諸巡撫咨部給與劄牒盖
   即庶人在官之類與品官不同故即附諸府州
   縣官之後不著於表而論之如此
 
 
 
 
 
[059-49b]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