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l0015 欽定歷代職官表-清-永瑢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四
  内閣下
 厯代建置下遼至/明
 遼
  遼史百官志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靣治宫帳部族
  屬國之政南靣治漢人州縣税賦軍馬之事○北宰
  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皇族四帳世預其選○北
[010-1b]
  府左宰相○北府右宰相○總知軍國事○知國事○
  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國舅五帳世預其選
  ○南府左宰相○南府右宰相○總知軍國事○知國
  事○初太祖分達喇額爾竒木違喇原作迭剌額爾竒/木原作夷離堇今並改
  正/為北南二大王宰相樞宻宣徽林牙下至郎君䕶
  衛皆分北南其實所治皆北靣之事語遼官制者不可
  不辨凡遼朝官北樞宻視兵部南樞宻視吏部北南二
  王視户部伊勒希巴原作夷离/畢今改正視刑部宣徽視工部
[010-2a]
  多囉倫穆騰原作敵烈麻/都今改正視禮部北南府宰相總之
   謹案遼北南府宰相於事無所不統葢亦如尚
   書令之總領六部也
  遼史世宗本紀天禄四年春二月建政事省○興宗
  本紀重熙十二年十二月戊申改政事省為中書省
   謹案遼本紀重熙十二年改中書省而志作重
   熙十三年葢傳冩之訛當以本紀為正
  遼史聖宗本紀統和元年十二月下詔諭三京左
[010-2b]
  右相左右平章事當執公方毋得阿順
   謹案據本紀此文則遼東京中京南京亦曾置
   宰相及平章之官疑即如元代之行中書省並
   非正員今故不著於表
  遼史百官志南面朝官○中書省中書令左丞相
  右丞相知中書省事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叅知政事中書舎人堂後官主事守當官令史
  ○門下省侍中門下侍郎○尚書省尚書令左僕
[010-3a]
  射右僕射左丞右丞
   謹案遼志尚載有大丞相一官今考資治通鑑
   遼太宗在汴京時命為趙延夀遷官翰林學士
   承㫖張礪進擬中京留守大丞相録尚書事都
   督中外諸軍事太宗以筆塗録尚書事都督中
   外諸軍事而行之則大丞相之名乃張礪所特
   擬以寵顯趙延夀者非常置之職今故不入於
   表
[010-3b]
  葉隆禮契丹國志中書省謂之南面以其在牙帳
  之南
   謹案遼以北面官治宫帳部族南面官治漢人
   州縣葢以所掌事宜為區别並非指省署建置
   之地而言葉隆禮所云乃臆測之詞不足據也
 金
  金史百官志太宗天㑹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
  之制至熙宗頒新官制大率皆循遼宋之舊海陵
[010-4a]
  正隆元年罷中書門下省止置尚書省於金之世
  守而不變焉
  金史海陵本紀正隆元年正月罷中書門下省以
  太師領三省事温屯思忠温屯原作温/都今改正為尚書令
  平章政事蕭玉為右丞相不置平章政事官
  金史百官志尚書省尚書令一員正一品總領紀
  綱儀刑端揆左丞相右丞相各一員從一品平章
  政事二員從一品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萬㡬左
[010-4b]
  丞右丞各一員正二品叅知政事二員從二品為
  執政官為宰相之貳佐治省事左司都事二員右
  司都事二員正七品掌本司受事付事檢勾稽失
  省署文牘兼知省内宿直檢校架閣等事架閣庫
  管勾一員正八品同管勾一員從八品總掌察左
  右司大程官追付文牘并提控小都監給受紙筆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天㑹十三年置尚書省置令
  一人次左右丞相皆平章事左右丞皆參知政事
[010-5a]
  侍中中書令皆居丞相之下為兼職
   謹案金史百官志但載尚書省官制以尚書令
   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左右丞參知政事
   為執政官葢以正隆定制後惟存尚書一省故
   也然以紀傳參考之左右丞相本亦為左右僕
   射見太宗紀天㑹八年韓企先為尚書左僕射
   至十三年熙宗即位後即書以完顔希尹為尚
   書左丞相無復僕射之稱是改名當在十三年
[010-5b]
   以前按洪皓松漠記聞載金天眷二年請定官
   制劄子有太宗皇帝嗣位之十二載始下明詔
   建官正名之語疑即是時所改李心傳朝野雜
   記載宋乾道中議改僕射為丞相時虞允文言
   金人詳定官制已改左右僕射為尚書左右丞
   相云云可以互證金志不載其事未免失考又
   考本紀自天㑹十四年太保宗翰太師宗磐太
   傅宗幹並領三省事厥後以三師三公官領三
[010-6a]
   省事者甚多葢猶録尚書事之類迨正隆元年
   領三省事温屯思忠為尚書令其後遂不復見
   於史則尚書令當即領三省事之職以中書門
   下二省既廢故改為尚書令耳金志但及尚書
   令而不及領三省事亦為脱漏又考金自兩省
   未罷以前如完顔希尹完顔朂完顔亮完顔秉
   徳張浩皆以左丞相兼侍中完顔宗固完顔宗
   賢唐古辯唐古原作唐/括今改正蕭裕布薩師㳟布薩原/作僕散
[010-6b]
   今改/正皆以右丞相兼中書令是兩省長官亦俱
   相職而金志均未之詳又海陵紀正隆初已罷
   平章政事官而志仍有之不言其廢置重設之
   由考世宗紀大定二年二月御史大夫伊喇元
   宜伊喇原作移/剌今改正為平章政事當即以此時復設
   志無明文允為闕畧今並詳加叅核著之於表
   至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所載以丞相為即平章
   事以左右丞為即叅知政事乖謬殊甚謹採其
[010-7a]
   文而糾正其誤於此焉
 元
  元史百官志中書令一員典領百官㑹决庶務太
  宗以相臣為之世祖以皇太子兼之至元十年立
  皇太子行中書令大徳十一年以皇太子領中書
  令延祐三年復以皇太子行中書令置屬監印二
  人○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正一品統六官率百
  司居令之次令闕則總省事佐天子理萬幾國初
[010-7b]
  職名未創太宗始置右丞相一員左丞相一員世
  祖中統元年置丞相一員二年復置右丞相二員
  左丞相一員至元二年増置丞相五員七年立尚
  書省置丞相三員八年罷尚書省乃置丞相二員
  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其中書省丞相二員如故
  二十九年以尚書再罷専任一相武宗至大二年
  復置尚書省丞相二員中書丞相二員四年尚書
  省仍歸中書丞相凡二員自後因之不易文宗至
[010-8a]
  順元年専任右相其一或置或不置○平章政事
  四員從一品掌機務貳丞相凡軍國重事無不由
  之世祖中統元年置平章二員二年置平章四員
  至元七年置尚書省設尚書平章二員八年尚書
  併入中書平章復設三員二十三年詔清冗職平
  章汰為二員二十四年復尚書省中書尚書兩省
  平章各二員二十九年罷尚書省増中書平章為
  五員而一員為商議省事三十年又增平章為六
[010-8b]
  員成宗元貞元年改商議省事為平章軍國重事
  武宗至大二年再立尚書省平章三員中書五員
  四年罷尚書省歸中書平章仍五員文宗至順元
  年定置四員自後因之○右丞一員正二品左丞
  一員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務號左右轄世祖中
  統二年置左右丞各一員三年増為四員至元七
  年立尚書省中書右丞左丞仍四員八年尚書併
  入中書省右左丞各一員二十三年汰冗職右左
[010-9a]
  丞如故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各一而中
  書省缺員二十八年復罷尚書省三十年設右丞
  二員而一員為商議省事成宗元貞元年右丞商
  議省事者又以昭文大學士與中書省事武宗至
  太二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二員中書右左丞五
  員四年罷尚書右左丞中書右左丞止設四員文
  宗至順元年定置右丞一員左丞一員由是不復
  増損○叅政二員從二品副宰相以參大政而其
[010-9b]
  職亞於右左丞世祖中統元年始置參政一員二
  年増為二員至元七年立尚書省參政三員八年
  尚書併入中書參政二員二十三年汰冗職參政
  二員如故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參政二員中書
  參政二員二十八年罷尚書省參政武宗至大二
  年復置尚書省參政二員中書參政二員四年併
  尚書省入中書參政三員文宗至順元年定叅政
  為二員自後因之○參議中書省事秩正四品典
[010-10a]
  左右司文牘為六曹之管轄軍國重事咸預决焉
  中統元年始置一員至元二十二年累増至六員
  大徳元年止置四員後遂為定額其治曰參議府
  令史二人○斷事官秩三品掌刑政之屬皆御位
  下及中宫東宫諸王各投下集賽台原作怯薛/丹今改正
  為之至元十七年分立兩省隨省並置二十八年
  併入中書後定置四十一員○檢校官一員正七
  品掌檢校公事程期文牘稽失之事○照磨一員
[010-10b]
  正八品掌磨勘錢榖出納營繕科例○管勾一員
  正八品掌出納四方文移緘縢啓拆之事○架閣
  庫管勾二員正八品掌庋藏省府籍帳案牘凡備
  稽考之文即掌故之任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四年安圖原作安童/今改正言比者
  省官員數平章左丞各一員今丞相五人素無此
  例臣等議擬設二丞相臣等䝉古人三員惟陛下
  所命詔以安圖為長史天澤次之其餘䝉古漢人
[010-11a]
  叅用勿令員數過多又詔宜用老成人如姚樞等
  一二員同議省事
  元史百官志元統三年七月中書省奏請自今不
  置左右丞十月命布延原作伯顔/今改正獨長台司詔天
  下至元五年十月加布延為大丞相六年十月命
  托克托原作脱脱/今改正為右丞相復置左丞相至元七
  年置議事平章四人十二年以賈魯為添設左丞
  以烏蘭哈達原作悟良哈/台今改正為添設叅知政事十三
[010-11b]
  年命皇太子領中書令如舊制二十七年樞密知
  院曼濟原作蠻子/今改正為添設第三平章太尉特哩特
  穆爾原作帖里帖/木兒今改正為添設左丞相
   謹案厯代宰相雖綜理三省而中書省宣命令
   尚書省承之以行政事其職仍分不相紊也元
   代三置尚書省卒廢之而歸其職於中書於是
   尚書左右兩司曹屬變為中書省官其制視前
   代為特異至其以丞相平章為宰相左右丞參
[010-12a]
   政為執政則猶沿宋金之舊也又世祖至元四
   年有同議省事順帝後至元五年有大丞相此
   二官皆隨時建置與額設者有異今俱不入於
   表云
  葉士竒草木子世祖立中書省以總庶務立樞密
  院以掌兵要立御史臺以糾彈百司嘗言中書朕
  左手樞密朕右手御史臺是朕醫兩手的厯世遵
  其道不變
[010-12b]
  王惲中堂事記中統二年五月十九日以世臣巴
  哈原作不花/今改正經略史天澤為右丞相和拉巴哈原/作
  忽魯不花/今改正耶律鑄為左丞相塔齊爾原作塔察/兒今改正
  右丞平章政事張叅政為右丞宣撫楊果宣撫商
  挺叅知政事餘如故命承㫖王鶚定撰諸相制詞
  二十二日堂議定省規一十條二十五日授麻制
  於都堂二十七日定議公府署押字事右丞相史
  公與丞相和拉巴哈五日輪番秉筆長官從上押
[010-13a]
  右者處外邊一左一右以次而下圓坐亦然所謂
  廟堂廟畫也
   謹案自明以來大學士有中堂之稱相傳謂大
   學士初授之時例於翰林院大堂設座禮上故
   稱中堂今考王惲官中書省都事以所作直省
   日録名之曰中堂事記則所謂中堂者乃中書
   都省之堂葢自元時已有此稱矣
  永樂大典析津志至元四年四月築燕京内皇城
[010-13b]
  置公署定方隅始於新都鳳池坊北立中書省以
  新都位置居都堂於紫㣲垣至元二十四年以僧
  格原作桑竒/今改正為尚書左丞相時五雲坊東為尚書
  省二十九年尚書併入中書僧格移中書於尚書
  省乃有北省南省之分後至順二年中書省奏奉
  旨翰林國史院文書依舊北省安置由是北省既
  為翰林院尚書省遂為中書都堂其方位制度視
  北省有間
[010-14a]
  陶宗儀輟耕録國朝故事正六品以下官中書奉
  勅署牒以命之牒具中書官位最尊者令也署牒
  者自丞相以下而不敢以煩令惟皇太子立必帶
  中書令樞密使皇太子既受冊即中書上日獨署
  一牒明日省臣以其名聞天子即超授五品官其
  人非素有譽望不得也
  胡粹中元史續編中書政本元既有中書令矣復
  立左右丞相則丞相特中書令之佐貳耳既以令
[010-14b]
  為虚設左右丞相為正宰相而復設平章政事則
  又以平章為宰相貳矣然平章政事非宰相而何
  名之不正莫此為甚至其末流丞相而遥授焉則
  冗濫極矣
   謹案元自中書令至叅知政事其設官全仿金
   制惟金屬尚書省而元則改歸中書省耳胡粹
   中以為元制殊失詳考
  元史百官志内八府宰相掌諸王朝覲儐介之事
[010-15a]
  遇有詔令則與䝉古翰林院官同譯寫而潤色之
  謂之宰相云者其貴似侍中其近似門下故特寵
  之以是名雖有是名而無授受宣命品秩則視二
  品焉
  輟耕録内八府宰相八員視二品秩而不授宣命
  特中書照㑹之任而已寄位於翰林之繅琳原作/埽鄰
  今改/正繅琳宫門外院官㑹集處也所職視草制若
  詔赦之文則非其掌也至於院之公事亦不得與
[010-15b]
  焉例以國戚與勲貴之子弟充之
   謹案内八府宰相雖以相名官實非相職今故
   附見其制不列於表又王惲中堂事記載元初
   中書省官有掌故詳官講習太常禮樂官肄業
   拱街事官省理問官掌記檢法應辦供頓官諸
   名今考掌故即架閣管勾之職其餘皆不見于
   百官志葢後來已有所更革謹附識於此
 明
[010-16a]
  明史職官志内閣中極殿大學士舊名華/葢殿建極殿
  大學士舊名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
  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掌獻替可否奉陳
  規誨㸃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逹
  下曰詔曰誥曰制曰冊文曰諭曰書曰符曰令曰
  檄皆起草進畫以下之諸司下之達上曰題曰奏
  曰表曰講章曰書狀曰文冊曰掲帖曰制對曰露
  布曰譯皆審署申覆而修畫焉平允乃行之凡車
[010-16b]
  駕郊祀巡幸則扈從御經筵則知經筵或同知經
  筵事東宫出閣講讀則領其事敘其官而授之職
  業冠婚則充賔贊及納徵等使修實録史志諸書
  則充總裁官春秋上丁釋奠先師則攝行祭事㑹
  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進士題名則大學士
  一人撰文立石於太學大典禮大政事九卿科道
  官㑹議已定則按典制相機宜裁量其可否斟酌
  入告領詔則捧授禮部㑹敕則稽其由狀以請宗
[010-17a]
  室請名請封諸臣請諡並擬上以其授餐大内常
  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閣
  明太祖實録甲辰春正月即呉王位置中書省右
  左相國為正一品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
  品叅知政事從二品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
  正六品都事檢校正七品照磨管勾從七品叅議
  正三品叅軍斷事官從五品斷事經厯正七品知
  事正八品都鎮撫司都鎮撫正五品考功所考功
[010-17b]
  郎正七品十月以都鎮撫司隸大都督府呉元年
  六月革叅議府十月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
  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正月以
  李善長徐逹為左右丞相十月革考功所二年六
  月革照磨檢校所斷事官九年閏九月詔定中書
  省左右丞相為正一品左右丞為正二品汰平章
  叅知政事惟李伯昇王溥等以平章政事奉朝請
  者仍其舊
[010-18a]
  黄元昇昭代典則洪武十二年春正月己亥左丞
  相胡惟庸等既伏誅上諭文武百官曰朕圖任大
  臣期於輔佐以臻至治故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
  文治都督府以總天下之兵政御史臺以振朝廷
  之紀綱豈意奸臣竊持國柄操不軌之心肆奸欺
  之蔽蠧害政治謀危社稷賴神發其奸皆就殄滅
  朕今革去中書省陞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
  司所事更置五軍都督府以分領軍衛如此則權
[010-18b]
  不専於一司事不留於壅蔽卿等以為何如監察
  御史許士亷等對曰厯朝制度皆取時宜况創制
  立法天子之事既出聖裁實為典要癸卯詔罷中
  書省陞六部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布告天
  下
  明史太祖本紀洪武十三年九月丙午置四輔官
  告於太廟以儒士王本杜佑龔斆杜斆趙民望呉
  源為春夏官
[010-19a]
  明太祖實録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命翰林院編修
  檢討典籍左春坊左司直郎正字贊善考駁諸司
  奏啓以聞如平允則署其銜曰翰林院兼平駁諸
  司文章事某官某列名書之
  明史職官志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葢殿武英
  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禮部尚書卲質為華葢/檢討呉伯宗為武英翰
  林學士宋訥為文淵/典籍呉沈為東閣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徵耆儒/鮑恂余
  詮張長年/等為之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二十八年勅
[010-19b]
  諭羣臣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
  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
  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當是時以翰林春坊詳看
  諸司奏啓兼司平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
  已建文中悉罷諸大學士各設學士一人又改謹
  身殿為正心殿設正心殿學士
   謹案明文淵閣本在南京成祖遷都後設官雖
   沿舊名實無其地即以午門内大學士直廬謂
[010-20a]
   之文淵閣其實終明之世未嘗建閣也我
  朝右文隆軌超邁徃牒
 特命於
  文華殿後鼎建
  文淵閣以藏四庫全書輪奐聿新規模大備而閣
   臣之帶
  文淵閣銜者其稱名亦更為核實矣至新設領閣
   事直閣事諸官則詳具於閣職表中兹不備及
[010-20b]
   云
  鄧球泳化類編洪武壬午時成祖初即位仍/稱洪武三十五年秋七
  月始開内閣於東角門即文/淵閣命翰林院文學行誼
  才識之士入直贊襄時得待詔解縉修撰胡廣編
  修楊榮呉府審理副楊士竒侍書黄淮給事中金
  㓜孜桐城知縣胡儼入居閣中諭以委任心腹至
  意専典機密雖學士王景輩不得與焉内閣自此
  始矣是冬陞縉為翰林侍讀學士胡廣黄淮胡儼
[010-21a]
  皆侍讀楊榮楊士竒金㓜孜皆侍講
  明史職官志成祖特簡講讀編檢等官叅預機務
  簡用無/定員謂之内閣然解縉胡廣等既直文淵閣猶
  相繼署院事至洪熙以後楊士竒等加至師保禮
  絶百僚始不復署正統七年翰林院落成學士錢
  習禮不設楊士竒楊榮座曰此非三公府也二楊
  以聞乃命工部具椅案禮部定位次以内閣固翰
  林職也嘉隆以前文移闗白猶稱翰林院以後則
[010-21b]
  竟稱内閣矣
  王瓊雙溪雜記永樂初始建内閣於東角門内命
  解縉等七人在閣辦事仁宗正位東宫皆轉春坊
  官凡草制纂修等事惟翰林掌之無内閣掌管之
  説也永樂間胡廣所兼不過春坊大學士則是時
  殿閣大學士不設已久矣今尚書在内閣辦事六
  部請勅書手本只云合手本前去翰林院冩勅施
  行則舊意猶存可考也終永樂之世二楊官止五
[010-22a]
  品葢為衙門所拘初未有衙門小官大之例也仁
  宗登極始以東宫舊臣陞士竒為禮部侍郎尋陞
  少保兼華葢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進太子少
  傅兼謹身殿大學士又陞工部尚書在内閣辦事
  楊溥永樂繫獄十年至是釋出擢翰林院學士尋
  陞太常卿兼學士内閣辦事此三人皆以龍飛超
  陞委任不可以例論也後楊溥丁憂起復不入閣
  宣徳間因九年三品考滿方陞禮部尚書學士如
[010-22b]
  故英宗即位復命入内閣正統四年修宣廟實録
  成溥進少保士竒榮進少師號三楊由是内閣之
  權漸重無異宰相之設六部之權漸經凡事皆多
  禀受内閣風旨而後行日久因襲遂不可改矣
  黄瑜雙槐嵗抄文淵閣為天子講讀之所非政府
  也故列凳側坐而虚其中以俟臨視洪武中代言
  修書授諸王經者皆在而戸曹張賞賜次於旁用
  備賚予永樂初命解縉等七人入掌密勿凡行移
[010-23a]
  稱翰林院内閣官傳㫖條㫖則與尚書蹇義夏原
  吉同事而學士王景輩不與焉縉等遷至大學士
  惟胡儼尋擢祭酒庚寅二月儼兼侍講再入閣有
  詩云承乏詞林愧不才重承恩詔直芸臺葢詞臣
  入直之常耳洪熙初閣老皆躋保傅叅預機務惟
  在北京宣徳時臨視至再始設庖㕑不復退食於
  外而出掌部者不再入正統初開經筵於文華殿
  聖駕自是罕至傳㫖則中官専之惟條旨墨書小
[010-23b]
  票司禮監用硃批出間有依違而他官不與迨徐
  武功李文達掌文淵閣事始以政府視之人亦稱
  為宰相矣
  鄭曉今言先朝内閣亦調外任宣徳中陳山張瑛
  以干請諸司出山教小内使出瑛為南京禮部尚
  書景泰中亦出江淵為禮部尚書不獨觧與胡也
  孤卿入内閣自王文始先朝重冡宰雖内閣元輔
  厯二三十年亦不得領吏部尚書内閣之領吏部
[010-24a]
  尚書也亦自文始也
  孫承澤春明夢餘録文淵閣未有言掌者徐有貞
  以武功伯領之遂改為掌文淵閣王世貞譏之以
  謂文淵不可掌也吏部左侍郎李賢為本部尚書
  兼翰林院學士掌文淵閣事則又不止武功也又
  考解縉入閣居七人之首其繫銜亦曰掌文淵閣
  事則又不始于武功也
  李日華官制備考嘉靖中又名奉天殿為皇極華
[010-24b]
  葢殿為中極謹身殿為建極而大學士名官如其
  初
  明史職官志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萬斯同宰輔彚考成祖始設内閣其秩甚卑朝班
  各依其品逺在尚書侍郎下厥後解縉出為參政
  胡儼改為祭酒胡廣積資十五年楊榮金㓜孜積
  資十九年始得列銜文華獨五品也至仁宗踐阼
  楊士竒始授華葢黄淮始授武英與榮㓜孜並加
[010-25a]
  至侍郎尚書且漸膺東宫保傅而士竒至為三孤
  自是内閣位尊權重出尚書右矣然正統末商輅
  彭時以修撰入天順初岳正以贊善入猶小臣也
  班亦各依其品其以侍郎入自宣徳張瑛始以左
  都御史入自景泰王文始以禮部尚書入則自𢎞
  治邱濬始自時厥後悉用翰林大僚然以侍郎詹
  事少詹事入者止兼翰林學士不遽授大學士也
  嘉靖時翟鑾李本猶然至隆慶初張居正以侍郎
[010-25b]
  入遽列銜東閣自是初拜者無不即授大學士矣
  迨崇禎末魏藻徳以修撰改少詹事即授東閣則
  是閣體已尊不得不然也
  明史職官志序明自洪武十三年罷丞相不設析
  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
  而殿閣大學士祗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
  所叅决外設都布按三司分隸兵刑錢榖其考核
  則聼於府部是時吏戸兵三部之權為重迨仁宣
[010-26a]
  朝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
  宣宗内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竒等參可否
  雖吏部蹇義戸部夏原吉時召見得預各部事然
  希濶不敵士竒等親自是内閣權日重即有一二
  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至世宗中葉夏言
  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壓制六卿矣然内
  閣之擬票不得不决於内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
  之寺人於是朝廷之紀綱賢士大夫之進退悉顛
[010-26b]
  倒於其手伴食者承意㫖之不睱間有賢輔卒蒿
  目而不能救迹其興亡治亂之由豈不在用人之
  得失哉
   謹案自漢魏事歸臺閣厯代以中書秉政統轄
   六曹三省長官乆為宰相之職明太祖懲胡惟
   庸之擅權始廢丞相不設専任六部分相職於
   各尚書於是唐宋以來三省之制至洪武而一
   變其時威柄在上事皆親决雖嘗設殿閣大學
[010-27a]
   士祗備顧問並不以為與聞國論之官至成祖
   始簡儒臣直文淵閣令其叅預機務於是有内
   閣之名洪武之制至永樂而又一變然當時所
   謂入内閣者不過如内直之翰林故不置官屬
   其官銜但曰入閣辦事入閣預機務而已必洊
   加方得至大學士班秩俱五品而止未嘗得制
   六卿也自仁宗而後諸大學士厯晉尚書保傅
   品位漸崇専任票擬事權益重遂以大學士為
[010-27b]
   定名班次在六部之上而尤重首揆至詔㫖章
   奏皆以首輔目之葢永樂之制至中葉以後而
   又一變矣惟是大學士委寄雖隆而終明世秩
   止正五品故其官仍以尚書為重其署銜必曰
   某部尚書兼某殿閣大學士本銜在下而兼銜
   反在上此則其沿襲之失而名實不能相副者
   也其間因革變改之由隨時重輕皆可以考鑑
   得失謹據明史明實録參以他書所載臚具於
[010-28a]
   右至於票擬掲帖推用班序規制儀式之詳見
   於諸書者尚多皆有閣於明代内閣典故今並
   節採附之於後云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洪武中革去中書省分任九
  卿衙門中外章奏皆上徹御覽毎斷大事决大疑
  臣下惟面奏取旨有所可否則命翰林儒臣折衷
  古今而後行之故洪武時批答皆御前傳旨當筆
  永樂洪熙二朝每召内閣造膝密議人不得與聞
[010-28b]
  雖倚毗之意甚専然批答出自御筆未嘗委之他
  人也至宣徳時始令内閣楊士竒輩及尚書兼詹
  事蹇義夏原吉於中外章奏許用小票墨書貼各
  疏面以進謂之條㫖中易紅書批出及遇大事猶
  命大臣面議議既定傳旨處分不待批答自後始
  専命内閣條旨然中每依違或徑由中出及天順
  復辟每事與内閣面議然後批行𢎞治末年總攬
  乾綱内閣條旨多孝廟御書渉重大至厪宣問㡬
[010-29a]
  復國初之舊今之建議者徒知批答當依内閣所
  條而不知有面議傳㫖故事或誤以條為調謂調
  和之義者非也
  王世貞筆記内閣臣職在司内外制而已未有所
  謂調㫖也自宣徳中大學士二楊公與尚書蹇夏
  始有調旨之説而二楊復以位尊惡煩特奏以少
  詹事兼講讀學士王直王英専知誥勅然内閣實
  總之後直英出理部事以侍講學士陳循馬愉侍
[010-29b]
  講曹鼐代之尋革併入内閣𢎞治甲寅復奏以學
  士李東陽兼禮部右侍郎掌誥勅説者謂為李公
  入閣地也李入閣太常卿程敏政代沿至吏部侍
  郎温仁和以憂歸而大學士張桂等密疏不宜設
  自是遂罷
   謹案王直等以少詹事兼講讀學士知誥勅李
   東陽以學士兼禮部侍郎掌誥勅皆専司制誥
   而不預票擬葢即今内閣學士之職也
[010-30a]
  雙溪雜記英宗九嵗登極有詔凡事白於張太后
  然後行太后令付内閣議决毎數日必遣中官入
  閣問連日曾有何事來商榷具帖開報騐看不付
  閣議者即召司禮監責之内閣票旨始此
  春明夢餘録舊制紅本到閣首輔票擬餘唯諾而
  已崇禎中御史倪元珙請分票其後本下即令中
  書分之首輔之權雖稍分然水火之端啓而中書
  之弊種種矣
[010-30b]
  宋端儀立齋録初朝廷㫖意多出内閣臣調進旨
  稿留閣中號絲綸簿其後宦寺専恣收簿秘内徐
  有貞既得權寵乃告上如故事還簿閣中
   謹案明制以司禮監批紅故宦監得以竊弄魁
   柄實一代之粃政
  國朝定制凡内外本章閣臣票
 㫖進呈㳟請
 裁定後即付批本處批清字於翌日下閣付内閣學
[010-31a]
   士批漢字六科給事中受而行之制度最為慎
   重焉
  陳繼儒見聞録累朝以來閣中凡有密奏及奉諭
  登答者皆稱為掲帖其制視諸司題式差狹而短
  字如指大以文淵閣印緘封進御左右近侍莫能
  窺也然掲亦不敢數數輕進毎進掲主上輒動色
  謂左右云閣下掲帖至矣其重如此自江陵之後
  建言者多朝廷厭其激聒時處一二人而閣臣務
[010-31b]
  欲暴白心迹不論是非輒上掲申救而主上亦以
  為套不復省矣
   謹案以上六條俱明代内閣票擬掲帖之制
  春明夢餘録閣員初無定額洪武初呉伯宗以武
  英殿大學士復為翰林院檢討永樂初王文忠以
  庶吉士入翰林未㡬召同王直入内閣書機宜奏
  疏五年升修撰十四年進侍講入閣在先授官在
  後嗣後始以翰林院銜直文淵閣然惟胡文穆靖
[010-32a]
  彭文憲時商文毅輅修撰楊文敏榮編修其他黄
  文簡淮以中書舎人楊文貞士竒以呉王府審理
  副陳汝静敬宗張子玉瑛以鄉舉金文靖㓜孜以
  給事中胡若思儼以桐城知縣俞綱以審理權謹
  以光禄署丞徐武功有貞以都御史李文達賢以
  主事王毅愍文薛文清瑄以御史髙文毅榖以中
  書舎人劉宇曹元以知縣袁榮襄宇皋以長史楊
  文襄一清以總督張文忠孚敬方獻夫桂萼二文
[010-32b]
  襄霍文敏韜以主事席文襄書以户侍許文簡讚
  以吏書夏文愍言以給事皆不由館選自兹㑹推
  内閣冡宰掌院必列名至崇禎朝遂定為故事毎
  次枚卜必内外兼推○初設内閣楊文貞士竒厯
  二十三年官止五品後加至少師止兼兵部尚書
  華葢殿三官時蹇忠定義以少師為冡宰朝廷不
  欲文貞班居其上以存冡宰之體也陳芳洲循雖
  兼五官亦止戸部尚書後李文達賢彭文憲時商
[010-33a]
  文毅輅相繼領吏部尚書自後遂為首輔故事其
  以他官兼大學士者如楊士竒以禮侍兼華葢金
  㓜孜以戸侍兼武英陳山以户侍兼謹身張瑛以
  禮侍兼華葢黄淮以通政使兼武英楊榮以太常
  兼文淵徐有貞以武功伯兼華葢殿閣大學士自
  相兼者如陳循以華葢兼文淵髙榖王文以謹身
  兼東閣胡廣楊榮金㓜孜以文淵兼翰林院學士
  其内閣諸殿次第自正統間始定其兼銜次第自
[010-33b]
  天順間始定然或以所兼保傅為等級或以部分
  為先後如楊榮以太子少傅謹身位少保黄淮武
  英下陳山無兼官以謹身位少保黄淮太子少保
  金㓜孜武英下少保黄淮太子少保金㓜孜以戸
  部尚書位少傅兵部楊士竒下楊溥無兼官以禮
  部位工部楊榮下王文以少保吏部位戸部陳循
  工部髙榖少保太子太傅下皆取所兼保傅為次
  序也張瑛以禮部華葢殿位戸部謹身陳山下此
[010-34a]
  則以部分為次序也
   謹案以上二條皆明代内閣推用班序之制
  王鏊震澤長語文淵閣在奉天殿東廡之東文華
  殿之前前對皇城深嚴禁密百官莫敢望焉吏人
  無敢至其地閣中趨侍使令惟厨役耳防漏泄也
  禁密文書一小匣在几上鑰之而不合大學士暮
  出而鑰其門匙懸門上恐禁中不時有宣索也故
  事禁中不得舉火雖閣老亦退食於外相傳宣宗
[010-34b]
  一日過城上令内監瞰閣老何為曰方退食於外
  曰曷不就内食曰禁中不得舉火上指庭中隙地
  曰是中獨不可置庖乎今烹膳處是也自是得㑹
  食中堂又傳一日過城上瞰閣老何為曰方對奕
  曰何不聞落子聲曰棊以紙上笑曰何陋也明日
  賜象牙棊一副至今藏閣中又内閣庭中花臺上
  有芍藥三本相傳亦宣廟時植至今盛開
  泳化類編文淵閣在午門内學士每入以東西兩
[010-35a]
  凳相對坐向無公座李賢自吏部入欲設公座如
  部堂之制彭時不可曰宣宗駕常幸此中坐故至
  今不敢南面賢意猶未釋已而英宗遣太監傅㳟
  送銅範飾金孔子并四配像一龕置閣中賢乃止
  自是閣老每晨入對像一揖遇朔望率翰林官行
  四拜禮乃東西對坐
   謹案以上二條皆明代内閣規制儀式
  明史職官志中書科中書舎人二十人從七/品直文
[010-35b]
  華殿東房中書舎人直武英殿西房中書舎人内
  閣誥勅房中書舎人制勅房中書舎人並從七品/無定員
  中書科舎人掌書冩誥勅制詔銀冊鐵劵等事員
  無正貳印用年深者掌之文華殿舎人職掌奉旨
  書冩書籍武英殿舎人職掌奉旨篆冩冊寶圖書
  冊頁内閣誥勅房舎人掌書辦文官誥勅繙譯敕
  書并外國文書掲帖兵部紀功勘合底簿制勅房
  舎人掌書辦制勅詔書誥命冊表寶文玉牒講章
[010-36a]
  碑額題奏掲帖一應機密文書各王府敕符底簿
  明太祖實録洪武七年二月上命省臣選儀貌端
  莊善應對知時務者以備任使於是中書省考唐
  制通事舎人掌通奏引納辭見承旨宣勞皆以善
  於辭命者為之元制中書省設直省舎人三十二
  人皆以公卿子弟為之執掌傳布王命宣行制誥
  及國有重事悉得差遣今議中書省宜設直省舎
  人十人秩從八品從之
[010-36b]
  泳化類編洪武丙辰改直省舎人為中書舎人建
  文中改侍書入文翰館靖難後復故此官典司天
  子辭命職掌至重日給大官酒饌與翰林宫坊尚
  寶司六科同為侍從之臣諸司無相並者其選用
  自進士外舉人與纂修書成被恩典者乃得之監
  生生儒惟有勲勞大臣暨宫僚講官子孫宜承廕
  敘奉特旨者乃得之用之亦非輕矣
  明史職官志宣徳間内閣置誥勅制勅兩房皆設
[010-37a]
  中書舎人嘉靖二十年選各部主事大理寺評事
  帶原銜直誥勅制勅兩房四十四年兩房員缺令
  吏部考選舉人為中書舎人隆慶元年今兩房辦
  事官不得陞列九卿按洪武間置承勅監司文監
  考功監參掌給授誥勅之事永樂初命内閣典機
  務詔冊制誥皆屬之而謄副繕正皆中書舎人入
  辦事竣輒出宣徳初始選能書者處於閣之西小
  房謂之西制勅房而諸學士掌誥勅者居閣東具
[010-37b]
  稿付中書繕進謂之東誥勅房此係辦事若知制/誥銜惟大學士與
  諸學士/可帶正統後學士不能視誥勅内閣悉委於中
  書序班譯字等官於是内閣又有東誥勅房因劉/鉉不
  與輔臣㑹食始嘉靖末復以翰林史官掌外制而/武臣誥勅仍自其屬為之若詔赦勒革之類必由
  閣臣翰林諸/臣不得預其直文華武英兩殿供御筆札者初
  為内官職繼以中書分直後亦専舉能書者大約
  舎人有兩途由進士部選者得遷科道部屬其直
  兩殿兩房舎人不必由部選自甲科監生生儒布
[010-38a]
  衣能書者俱可為之不由科甲者初授序班及試
  中書舎人不得遷科道部屬後雖加銜九列仍帶
  銜辦事楷書出身者或加太常卿銜沈度沈粲/潘辰等有加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者
  徐學謨世廟識餘録兩房中書遷轉至嘉靖初年
  始由閣下題請中書周令者温州人嘗言成化年
  間授職彼時中書與閣下如同僚然投刺如平交
  葢宣徳以前本一堂相處今云西房即文淵閣也
  閣臣居中中書居東西兩房各辦其事已撤内庫
[010-38b]
  十間以西五間居閣下謂之文淵閣以東五間藏
  書籍而東房中書亦遷居之故今以閣下稱中堂
  而東西非房矣猶稱兩房者沿舊名也凡閣下到
  任尚之兩房答揖若六部之於各司無是體矣
  梁清逺雕邱雜記明朝中書有四一為中書科中
  書舎人在中書科掌書冩誥勅三甲進士選授大
  臣子孫廕授而舉人有軍功者亦間授焉一為内
  閣中書則在内閣制勅誥勅兩房辦事其監生譯
[010-39a]
  字生考授者職書冩誥勅及謄擬旨加銜可至大
  卿而外陞者少舉人考授者則代閣臣撰擬三年
  滿陞各部主事一為文華殿中書則専職書冩匾
  額對聨之類納粟者多而考授者少一為武英殿
  中書則専職圖繪内臣得而統屬之納粟者愈多
  而考授者愈少矣此二者名為兩殿中書俱可加
  銜至卿寺
   謹案唐宋中書舎人典司制命為中書省正官
[010-39b]
   葢如今之内閣學士至明代中書舎人所掌僅
   書冩繕録之事不得行詞非唐宋中書舎人之
   職當洪武初置時雖稱仿唐代通事舎人而設
   不知通事舎人乃如今之奏事處官中書亦非
   其制以職事論之實當為唐宋之中書省掾屬
   特其時如主書録事諸官皆以雜流為之而明
   之中書科及兩房舎人則多用士人且地居中
   禁凡朝廷大典禮皆得襄事其間視外諸司尤
[010-40a]
   稱近密故當時以為清職
  本朝中書科中書以廕生貢監及知縣之應陞者
   補授不盡用甲科而内閣中書則自康熙初定
   制専以進士舉人注授間以散館庶吉士及進
   士
  朝考入選者為之我
 皇上鑾輅時巡諸生有獻賦
 行在者每
[010-40b]
 召而試之拔其尤以充是職登用之途視前代益為
   華選矣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