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l0015 欽定歷代職官表-清-永瑢 (master)


[060-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五十四
  知州知縣等官表
[060-2a]


[060-3a]
  知州知縣等官
 國朝官制
知州從五/品順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𨽻十二人江蘇
安徽湖南各三人山東九人山西陜西各五人河南六
人甘肅湖北廣東各七人浙江江西各一人廣西二十
六人四川十一人雲南二十七人貴州十四人
  掌一州之政治以縣之地大而事繁者升而置之
  所統轄一如縣制
[060-3b]
 國初每州置知州一人嗣後隨地制宜或由特設或
  由縣升或以屬州升為直𨽻州其員亦因時而增
  減焉
州同從六/品順天府一人江蘇安徽各三人山東六人河
南甘肅江西湖南四川雲南各一人陜西貴州各二人
湖北四人廣西十人州判從七/品順天府三人直𨽻七人
江蘇甘肅湖南四川各二人山東河南廣西各五人陜
西浙江江西各一人湖北廣東雲南各四人貴州三人
[060-4a]
州吏目從九/品順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𨽻十三人江
蘇安徽湖南各三人山東九人山西陜西各五人河南
六人甘肅七人浙江江西各一人湖北廣東各七人廣
西二十一人四川十一人雲南二十七人貴州十四人
各州巡檢從九/品順天府一人奉天府一人直𨽻四川各
五人江蘇廣西雲南各七人安徽六人山東四人山西
江西各二人河南浙江各一人湖北廣東各十三人湖
南貴州各三人各州驛丞未入/流順天府一人河南陜西
[060-4b]
貴州各一人四川一人各州庫大使未入/流順天府一人
各州閘官未入/流順天府一人江蘇二人山東三人
  州同州判分掌各州糧馬巡捕之事吏目掌輔理
  各州之刑禁巡檢以下各因所屬分地而掌其職
  事
 國初每州置州同州判各官因事之繁簡無定員惟
  吏目每州一人嗣後因時裁設凡縣之升為州者
  並置各屬員如今制焉
[060-5a]
各縣知縣正七/品順天府十九人奉天府八人直𨽻一百
五人江蘇六十二人安徽五十人山東九十五人山西
八十八人河南九十四人陜西七十三人甘肅五十二
人浙江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江西七十五人湖北
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廣東八十一人廣西四十九人
四川一百十一人雲南三十九人貴州三十四人
  掌一縣之政令平賦役聽治訟興教化厲風俗凡
  養老祀神貢士讀法皆躬親厥職而勤理之
[060-5b]
 國初每縣置知縣一人嗣後因地增設或屬於府或
  屬於直𨽻州繁要則升為州其州之簡者亦改為
  縣各因時裁置而定其員額焉
各縣縣丞正八/品順天府三人直𨽻十八人江蘇五十九
人安徽十七人山東三十五人山西五人河南三十三
人陜西十五人甘肅廣西各六人浙江四十六人福建
二十九人江西五十五人湖北二十二人湖南十三人
廣東二十人四川二十一人雲南四人貴州七人各縣
[060-6a]
主簿正九/品順天府二人直𨽻五人江蘇三十七人安徽
陜西甘肅各三人山東河南各十三人山西福建湖北
湖南廣東廣西各一人浙江十一人江西二人各縣巡
從九/品順天府四人奉天府三人直𨽻四十一人江蘇
八十五人安徽五十三人山東二十人山西三十三人
河南十五人陜西十三人甘肅七人浙江四十人福建
六十六人江西八十八人湖北六十八人湖南六十五
人廣東一百二十九人廣西六十人四川九十五人雲
[060-6b]
南十六人貴州四人典史未入/流順天府十五人各直省
員數與知縣同各縣驛丞未入/流順天府一人直𨽻九人
山西河南陜西各六人甘肅江西二人四川一人浙江
四人各縣閘官未入/流江蘇十一人山東十四人各縣税
課大使未入/流江蘇二人浙江三人各縣河泊所官未入/流
廣東二人
  縣丞主簿分掌糧馬征税户籍巡捕之事以佐其
  縣典史掌監察獄囚如無丞簿則兼領之巡檢掌
[060-7a]
  緝捕盜賊盤詰奸宄凡州縣闗津要害並設之驛
  丞典郵傳迎送閘官掌瀦洩啟閉事税課大使典
  商税之事河泊所官掌收魚税
 國初每縣置縣丞各官因事多寡無定員惟典史每
  縣一人嗣後因時裁設並因各縣之升改分併而
  定其員額焉
 厯代建置
   謹案今之州縣三代為州長邑宰秦漢以來為
[060-7b]
   令長其職重矣稽厥稱名之始惟諸州之制于
   古無聞唐虞之十二州夏周之九州漢以後之
   州刺史皆以州統國與郡與今之州不同即隋
   唐之罷郡置州宋之以朝臣權知州事皆以州
   領縣如今之各直𨽻州與屬府之州亦不同惟
   金代始有以府統州者其州多不領縣則遂與
   諸縣同列元代始升縣為州下州不及三萬户
   而上縣有在三萬户以上則直𨽻州與各州以
[060-8a]
   漸而分明遂因之以州𨽻府而州與縣並稱矣
   溯之于古惟成周六鄉之州正與今職頗同但
   止在王畿百里之内葢亦稱名之偶合耳知州
   之名由宋始其分職則自金元明以來故前代
   州牧州刺史諸稱不容混列于表也縣令之制
   自古不易周官之縣正春秋時之邑宰大夫既
   肇其職秦漢以後大者曰令小者曰長其封為
   侯國者則置相以治事州郡之名時有變革而
[060-8b]
   縣則數千年未之有易也唯是知縣之名起于
   宋其初本非縣令而以他官知其縣事其後沿
   襲不改至明則自府州縣皆以知稱要其為令
   長之職則一也州屬以同判稱者初制州本如
   郡故雖屬下散州而仍同郡佐之名縣之丞簿
   尉自漢晉以來有之至明始罷尉而置典史其
   餘如巡檢驛丞諸職分列于州縣之屬境者則
   亦州縣之屬也我
[060-9a]
  朝監古定制環海之内悉建州縣吏職所治迥非前
   代可及謹厯考自古州縣之所由名者撮叙大
   畧以明建置沿革之故而其詳則具著於後
   云
 三代
  周禮地官州長每州中大夫一人各掌其州之教
  治政令之灋正月之吉各屬其州之民而讀灋以
  攷其徳行道藝而勸之以糾其過惡而戒之若以
[060-9b]
  嵗時祭祀州社則屬其民而讀灋亦如之春秋以
  禮㑹民而射于州序凡州之大祭祀大喪皆涖其
  事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則帥而致之掌其
  戒令與其賞罰歲終則㑹其州之政令正嵗則讀
  教灋如初三年大比則大攷州里以贊鄉大夫廢
  興
   謹案今州縣之地皆三代侯國而其長吏實為
   邑宰之職其列國郡侯牧長師儒與夫分地五
[060-10a]
   百里至一百里之制已見知府篇兹不具述惟
   成周州長為六鄉之吏上有鄉師鄉大夫下有
   黨正族師閭胥比長所謂五黨為州五州為鄉
   也州為鄉之屬别而州長以下亦皆舉里中之
   賢者而出使長之與今之知州頗不相類苐三
   代興賢之典其入官者半出鄉舉里選故士之
   有才守者皆得効職顯能于本土即兩漢三互
   法行而二千石長吏尚皆自辟曹掾多取諸管
[060-10b]
   屬之賢亦猶周家之遺意也州長在王畿百里
   之内為治地親民之官是固今日知州之所自
   始矣至于虞有十二州牧夏周有九州牧則皆
   總領諸侯之國與今督撫相類後世州牧雖仍
   其名而迥非其職故不復次列云
  周禮地官縣正每縣下大夫一人各掌其縣之政
  令徴比以頒田里以分職事掌其治訟趨其稼事
  而賞罰之若將用野民師田行役移執事則帥而
[060-11a]
  至治其政令既役則稽功㑹事而誅賞
   謹案縣正為六遂之官猶鄉之州長如作民而
   師田行役掌其政令與其賞罰職守皆同至月
   吉與春秋社祭之讀法攷行及春秋州序之禮
   射為縣正所無當亦詳畧互見其為治地之官
   則均也周制諸侯之國各有治都治邑之宰而
   侯國之小者僅如今之一縣唯畿内不以分國
   而鄉遂大夫所涖之屬皆有為邑之名在邦甸
[060-11b]
   則謂之公邑在家稍則謂之家邑在都則謂之
   都邑是固今日縣令之所從始也至縣師主土
   地人民之數以徴野之賦貢則為王朝統領之
   官與分地者不同縣士掌野之戒令獄訟則專
   以治獄為主合之而縣令之職始備矣鄭司農
   謂四百里曰縣者葢以甸稍縣都遞而析之謂
   縣在王畿四百里之内非謂一縣輙有地四百里
   也周禮小司徒四甸為縣遂人五鄙為縣而左
[060-12a]
   氏春秋外傳又有三鄉為縣之文葢周時縣制
   畧見于此左氏宣十一年傳楚子入陳因縣陳
   申叔時諫乃復封陳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
   州是則後日州縣之多皆因時增置是又秦制
   郡縣之所由始也又周官有修閭氏候人倉人
   澤虞等官葢即後世巡檢驛丞倉庫大使河泊
   所諸官之託始惟成周時諸官𨽻屬六卿不盡
   領於州縣故不復詳著云
[060-12b]
  杜佑通典春秋時列國相滅多以其地為縣則縣
  大而郡小故傳云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周書/作雒
  篇曰千里百/縣縣有四郡縣邑之長曰宰曰尹曰公曰大夫晋/謂
  之大夫魯衛謂之/宰楚謂之公尹其職一也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則之由中都宰
  為司/空至於戰國則郡大而縣小矣故甘茂謂秦武
  王曰宜陽大縣名曰縣其實郡也
 秦
 漢書地理志秦兼并四海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
[060-13a]
  為郡縣
  漢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秦官皆有丞尉
 漢
  漢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掌治其縣萬户以上為
  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户為長秩五百石至三
  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
  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小吏大率十里一
  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
[060-13b]
  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税游徼徼循禁賊盜
  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
  皆秦制也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
  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吏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
  印墨綬
   謹案後漢書注胡廣云秋冬嵗盡各計縣户口
   墾田錢榖入出盜賊多少上集簿丞尉以下嵗
   詣郡課校其功功多尤為最者于庭慰勞勉之
[060-14a]
   以勸其後負多尤為殿者於後曹對責以糾怠
   慢據此可見漢縣令以下殿最之法而其官制
   亦可考見云
  後漢書百官志每縣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
  次置長四百石小者置長三百石侯國之相秩次
  亦如之本注曰皆掌治民顯善勸義禁姦罰惡理
  訟平賊恤民時務秋冬集課上計於所屬郡國丞
  各一人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本注曰丞署文書
[060-14b]
  典知倉獄尉主盜賊凡有賊發主名不立則推索
  行尋案察姦宄以起端緒各署諸曹掾史本注曰
  諸曹畧如郡員五官為廷掾監鄉部春夏為勸農
  掾秋冬為制度掾
   謹案應劭漢官儀曰前漢書百官表云萬户以上
   為令萬户以下為長三邊始孝武所開縣户數
   百而或為令荆揚江南七郡惟有臨湘南昌呉
   三令爾及南陽穰中土沃民稠四五萬户而為
[060-15a]
   長桓帝時以江南陽安為女公主邑改號為令
   主薨復其故此令長大小之殊又未可以表為
   㫁也葢表因初制綜其大概言之其因時變遷
   固非一定耳
  馬端臨文獻通考後漢凡郡縣出鹽多者置鹽官
  有工多者置工官主税物有水池及漁利多者置
  水官主平水收漁税所在諸縣均差吏更給之署
  吏隨事不具縣員按此為後世税課/河泊置官之始
[060-15b]
   謹案各縣之制成周時已有之至諸侯相滅其
   縣漸多秦因其舊制郡以統之漢代相因而不
   改惟諸州之設則唐宋以後以縣之大者升而
   置之其制盡如縣而皆領于府漢代所未有也
   考兩漢地理郡國志皆以郡統縣無統州者即
   如前漢益州巴郡之有江州并州鴈門郡之有
   武州幽州漁陽郡之有泉州後漢益州廣漢郡
   之有雒州涼州漢陽郡之有隴州北地郡之有
[060-16a]
   靈州似為以州並縣之始然考其所領則皆稱
   曰縣葢第云江州縣武州縣而不單以州名其
   長亦第曰令而不以牧名也其時州刺史州牧
   為分部統領之重任後世雖假承其名而漢代
   則未有相假者唯縣令丞尉為自古以來不易
   之官制耳
 三國
   謹案三國志無百官地理之志縣令佐之興廢
[060-16b]
   不可考然大畧盡因漢制考魏志鄭渾傳太祖
   召為掾遷下蔡長邵陵令據此則三國令長之
   稱猶沿漢制而未嘗改也其由長而令則以縣
   之有小大故增秩而迭遷耳
 晉
  晉書職官志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有主簿錄事
  史主記室史門下書佐幹游徼議生循行功曹史
  小史廷掾功曹史小史書佐幹户曹掾史幹法曹
[060-17a]
  門幹金倉賊曹掾史兵曹史吏曹史獄小史獄門
  亭長都亭長賊捕掾等員户不滿三百以下職吏
  十八人散吏四人三百以上職吏二十八人散吏
  六人五百以上職吏四十人散吏八人千以上職
  吏五十三人散吏十二人千五百以上職吏六十
  八人散吏一十八人三千以上職吏八十八人散
  吏二十六人縣皆置方畧吏四人洛陽縣置六部
  尉江左以後建康亦置六部尉餘大縣置二人次
[060-17b]
  縣小縣各一人
  文獻通考晉制大縣令有治績官報以大郡不經
  宰縣不得入為臺郎
   謹案晉制縣有令長與漢代不異惟縣之屬吏
   則增設益衆其所謂職吏散吏方畧吏葢如今
   之諸科房吏典以庶人在官者充之而額數衆
   多逾于前代矣令有治績報以大郡則如今日
   由簡調繁之制也
[060-18a]
 宋齊梁陳
  宋書百官志縣令千石至六百石長五百石
  南齊書百官志縣令相郡縣為國者為内史相
   謹案晉宋以後令長國相皆如漢制其所謂内
   史者以郡之為國而置其所謂相者以縣之為
   國而置之也縣既封為侯伯子男之國别置相
   以治民其佐屬諸員與縣異稱而職守則一故
   齊書總以縣令相稱之也
[060-18b]
  隋書百官志梁制縣為國曰相大縣為令小縣為
  長皆置丞尉郡縣置吏亦各凖州法以大小而制
  員郡縣吏有書僮有武吏有迎新送故等員亦各
  因其大小而置焉○陳承梁皆因其制官五千户
  以上縣令相品第八不滿五千户以下縣令相品第九
   謹案五代之制以縣之大小分令長之品秩葢
   規倣漢法也至同一為令而有千石至六百石
   之分同一令長而有五千户上下之别其差等
[060-19a]
   較漢代為尤析矣固亦因地制宜之法也
 北魏
  魏書官氏志皇始元年令長以下有未備者隨而
  置之縣置三令長用八品者世宗班行職令上縣
  令相第六品中縣令相第七品下縣令相第八品
 北齊
  文獻通考北齊制縣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
  中下之差自上上縣至下下縣凡九等然猶因循
[060-19b]
  後魏用人濫雜至於士流恥居之元文遙遂奏於武成
  帝請革之乃宻令搜揚世胄子弟恐其辭訢總召集
  神武門宣㫖慰諭而遣自此縣令始以士人為之
   謹案自古重令長之選者莫如漢故郎官出宰
   百里天子不輕以授人至晉而有不經宰縣不
   得入為臺郎之制亦以示矜重也齊承後魏濫
   雜之餘召集世胄子弟宣㫖勞遣而縣職始重
   然概云世胄未察賢能亦非任官之良法也
[060-20a]
 後周
  通典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按/蘇
  綽六條之制其畧已見/司道卷中兹不具錄
  周書盧辯傳户七千以上縣令五命户四千以上
  縣令正四命户二千以上縣令四命户五百以上
  縣令正三命户不滿五百以下縣令二命
   謹案漢制縣方百里萬户以上曰令萬户以下
   曰長又有四五萬户而亦名為長者至後周則
[060-20b]
   七千户以上令長即為七命其二命之令户不
   滿五百以下是縣令所治僅如一鄉一亭之比
   矣葢周齊戰爭之餘境土促狹户口凋弊而致
   然也
 隋
  通典隋刺史縣令三年一遷開皇十四年改九等
  州縣為上中下凡三等
  隋書百官志上上縣令屬官有丞中正光迎功曹
[060-21a]
  光迎主簿功曹主簿錄事及西曹户曹金曹租曹
  兵曹等掾市長等員合屬官佐史五十四人上中
  縣減上上縣五人上下縣減上中縣五人中上縣
  減上下縣六人中中縣減中上縣五人中下縣減
  中中縣一人下上縣減中下縣一人下中縣減下
  上縣一人下下縣減下中縣一人
   謹案縣佐之多寡視縣之繁簡而遞設之自晉
   代已然矣隋志稱上上縣至下下縣凡九等而
[060-21b]
   通典云改為三等葢志之所稱固其未定之制
   然也
 唐
  舊唐書職官志諸州上縣令一 人從六/品上丞一人從/八
  品/下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尉一人從九/品上錄事二人司户司
  法倉督二人典獄十人中縣令一人正七/品上丞一人
  從八/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上尉一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司户
  司法倉督一人典獄八人中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上
[060-22a]
  一人正九/品上主簿一人從九/品尉一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
  司户司法各一人典獄六人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下
  一人正九/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上尉一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
  司户司法各一人典獄六人諸縣令之職掌𨗳揚
  風化撫字黎甿敦四人之業崇五土之利養鰥寡恤
  孤窮審察冤屈躬親獄訟務知百姓之疾苦
  唐書百官志上闗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正九
  品下中闗令一人正九品下丞一人從九品下下
[060-22b]
  闗令一人亦從九品下掌禁未遊察姦慝凡行人
  車馬出入據過所為往來之節凡闗有驛道者為
  上闗無驛道者為中闗餘為下闗丞掌付事句稽
  監印省署鈔目通判闗事上津置尉一人掌舟梁之
  事下津尉一人永徽中廢津尉上闗置津吏八人
  永泰初中闗置津吏六人下闗四人無津者不置
   謹案唐縣有赤畿望𦂳上中下七等之差京縣
   為赤京之旁邑為畿其餘則以户口多少資地
[060-23a]
   美惡為差而職官志所載則僅分上縣中縣中
   下縣下縣四等而已至三十里置一驛其非
   通途大道則曰館驛各有將以州里富彊之
   家主之以待行李自至徳之後民不堪命遂
   以官司掌焉凡天下水陸驛一千五百八十
   七處此實縣置驛丞之始也又唐雖改郡為
   州而未有以郡領州者今知州之職在唐時
   則皆為縣令也
[060-23b]
 五季
  五代㑹要後唐同光二年中書門下奏刺史縣令
  有政績尤異為衆所知者即仰本處聞奏當議奬
  擢其州縣官任滿三考即具闗申送吏部候敇除
  銓注○周廣順二年八月勅今後刺史縣令顯有
  政能觀察使審詳事狀聞奏朝廷當議奬擢
   謹案五代任官凡齷齪無能者始注為縣令故
   天下之邑率皆不治然觀唐周奬勵州縣之勅
[060-24a]
   亦未嘗不以縣事為惓惓特其時戎馬倥&KR1555
   吏治有所不暇雖欲整率之而不能耳其設官
   之制葢盡循唐代無甚變改也
 宋
  宋史職官志建隆元年令天下諸縣除赤畿外有
  望𦂳上中下文獻通考四千户為望三千户以上/為𦂳二千户以上為上千户以上為
  中不滿千户為中下/五百户以下為下也掌總治民政勸課農桑平决
  獄訟凡户口賦役錢榖賑濟給納之事皆掌之有
[060-24b]
  孝悌行義聞於鄉閭者申州激勸以勵風俗若京
  朝幕官則為知縣事有戎兵則兼兵馬都監或監
  押
   謹案縣令之職自古至今相仍不改而知縣之
   名實始於宋時知縣者非縣令而使之知縣中
   之事杜氏通典所謂檢校試攝判知之官是也
   唐貞元以來已有權知縣令之稱白居易集有/裴克諒權知
   華隂縣/令制至宋初欲重縣令之任始以朝官為知
[060-25a]
   縣其間或㕘用京官及幕職官為之于慎行筆
   麈云宋時大縣四千户以上以朝官知小縣
   三千户以下選京官知故知縣與縣令不同
   以京朝官之銜知某縣事非縣令也逮後罷
   令專設知縣而知縣乃為縣令之專名故謹
   考其設名之所由昉者以志沿革至宋時初即
   有知州之名其義與知縣同而所知之州則盡
   如今之直𨽻州與明代之以州縣並列者不同
[060-25b]
   故宋以前知州及其僚屬皆並缺之不列于表
   焉
  文獻通考天聖間天下多缺官而今選尤猥下久
  不得調乃為縣令人數言其病民乃詔為舉法以
  重令選凡知州轉運使嵗舉堪為令者一人或二
  人自是人重為令令選稍清慶厯間詔天下知縣
  非鞫獄毋得差政和二年詔縣令以十二事勸課
  農桑一曰敦本業二曰興地利三曰戒游手四曰/謹時候五曰戒茍簡六曰厚蓄積七曰備水
[060-26a]
  旱八曰戒宰牛九曰置農器十曰廣/栽植十一曰恤苗户十二曰無妄訟自政和以來
  人皆重内輕外士大夫皆輕縣令之選吏部兩選
  不注者甚多然後議所以增重激勸之法宣和五
  年縣令止差六十以下人靖康初詔初改官必為
  縣紹興七年詔將寺監丞簿等任滿已改官人未
  厯民事者各與堂除知縣一次並借緋章服九年
  詔吏部自後縣令差文臣乾道元年詔京官知縣
  以二年為任雖屢有更革卒以三年為任二年御
[060-26b]
  筆今後非兩任縣令不除監察御史初改官人必
  作令謂之須入紹興初數申嚴之後或廢孝宗在
  位持之甚嚴慶元初復詔除殿試上三名省元外
  並作邑五年又令試大理評事官已改官未厯縣
  人並親民一次著為令舊捕盜改官人並試邑自
  後雖宰相子殿試科甲人無不宰邑者矣
  宋史職官志縣丞初不置天聖中開封兩縣始各
  置丞一員在簿尉之上熙寧四年繁劇縣令户二
[060-27a]
  萬已上増置縣丞一員崇寧二年宰臣請縣並置
  丞一員以掌其事建炎元年詔縣丞係嘉祐以前
  員闕并萬户處存留一員餘並罷紹興三年以淮
  東累經兵火權罷縣丞十八年置海陵丞一員嘉
  定後小邑不置丞以簿兼○主簿開寶三年詔諸
  縣千户以上置令簿尉四百户以上置令尉令知
  主簿事四百户以下置簿尉主簿兼知縣事咸平
  四年川峽縣五千户以上並置簿自後川蜀及江
[060-27b]
  南諸縣多置主簿○尉建隆三年每縣始復置尉
  一員在主簿下俸賜並同掌閲習弓手戢姦禁暴
  凡縣不置簿則尉兼之
   謹案縣佐之設在漢曰丞簿尉自晉至唐其名
   實繁皆所以分理一縣之事也至宋而仍復丞
   簿尉之職其建置分併詳見於職官志葢佐貳
   雖㣲皆有親民之責故悉著之以誌其職掌焉
 遼
[060-28a]
  遼史百官志遼五京列峙二百餘年城郭相望田
  野益闢冠以節度分以刺史縣令大畧採用唐制
  不能州者謂之軍不能縣者謂之城不能城者謂
  之堡其設官則未詳云
  王圻續文獻通考遼五京諸州屬縣各有縣令縣
  丞主簿尉
   謹案遼制令丞簿尉與宋同其諸縣之外别有
   城堡之屬考唐書地理志諸邊縣之外多有城
[060-28b]
   鎮寨堡諸名或為鎮將或為守捉不𨽻屬于縣
   令遼之所建葢猶唐制其官名則無可考耳
 金
  續文獻通考金州名不同設防禦者謂之防禦州
  設刺史者謂之刺史州
  金史百官志諸縣令一員從七品丞一員正九品
  主簿一員正九品尉一員正九品凡縣二萬五千
  户以上為次赤為劇二萬以上為次劇在諸京倚
[060-29a]
  郭者曰京縣自京縣而下以萬户以上為上三千
  户以上為中不滿三千為下中縣而下置丞以主
  簿與尉通領巡捕事下縣則不置尉以主簿兼之
  ○西南都巡檢一員正七品良鄉縣置司分管良
  鄉宛平安次永清縣并涿易州界盜賊事諸州都
  巡檢使各一員正七品副都巡檢使各一員正八
  品散巡檢正九品内泗州以管勾排岸兼之皆設
  副巡檢一員為之佐
[060-29b]
   謹案金以刺史治州猶今之直𨽻州知州也史
   稱州刺史掌同府尹與今之屬州顯然不同故
   不復著縣令之設與唐宋不異而巡檢一職視
   前代為尤詳矣金縣有置穆昆解見理/藩院篇者𨽻於
   明安解見理/藩院篇之下職從五品掌撫輯軍户訓練
   武藝惟不管常平倉餘同縣令是縣令之外又
   别有穆昆之官葢如今之八旗佐領已别著於
   八旗都統表内又世宗大定間詔年老之人毋
[060-30a]
   注縣令其佐亦擇壯者㕘用二十年更定銓注
   縣令丞簿格又命應部除官嘗以罪罷而再叙者
   遣使按其治迹如有善政方許授以縣令無治
   狀者不論任數多少並不得授此可以見金代
   慎重縣令之制云
 元
  元史百官志諸州中統五年併立州縣未有差等
  至元三年定一萬五千户之上者為上州六千户
[060-30b]
  之上者為中州六千户之下者為下州江南既平
  二十年又定其地五萬户之上者為上州三萬户
  之上者為中州不及三萬户者為下州於是陞縣為
  州者四十有四上州達嚕噶齊解見户/部篇州尹秩從
  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達嚕噶
  齊知州並正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下州逹
  嚕噶齊知州並從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
  兼捕盜之事諸縣至元三年合併江北州縣六千
[060-31a]
  户之上者為上縣二千户之上者為中縣不及二
  千户者為下縣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萬户之
  上者為上縣一萬户之上者為中縣一萬户之下
  者為下縣上縣秩從六品達嚕噶齊一員尹一員
  丞一員簿一員尉一員典史二員中縣秩正七品
  不置丞餘悉如上縣之制下縣秩從七品置官如
  中縣民少事簡之地則以簿兼尉後又别置尉尉
  主捕盜之事别有印典史一員巡檢司秩九品巡
[060-31b]
  檢一員
   謹案元州縣之制分路府州縣四等以路領州
   以州領縣而腹裏則以路領府以府領州以州
   領縣是諸州之設皆在縣上然考元史地理志
   諸路州之領縣者既與錄事司之諸縣並列其
   號為州而不領縣者考其地域即後日之一縣
   而亦與府州並列葢直𨽻州與諸州㕘雜而不
   分與明代府州縣之制雖不盡相同而屬州之
[060-32a]
   制固自元始也至元中以縣陞州者四十有四
   既為明代諸州定制之所由始而州縣並以尹
   名兼設達嚕噶齊一員元明同異之制可以參
   考焉
 明
  續文獻通考明不設州刺史而州附于府置知州
  同知判官等員里不及三十而無屬縣者裁同知
  判官或由事添設無定員其屬吏目一人知州掌
[060-32b]
  教養州民之事凡諸州務上視府下視縣以月計
  上府嵗計上省以三嵗之計上吏部同知清軍匠
  或兼巡捕判官督糧官馬捕盜治農管河分職任
  事而領於知州吏目典出納文移或分領州事諸
  所屬衙門如府者職亦如之○明太祖初定縣三
  等賦十萬石以下為上縣知縣從六品六萬石以
  下為中縣正七品三萬石以下為下縣從七品
  已而並改正七品京縣正六品所屬衙門有巡檢
[060-33a]
  司税課局驛遞河泊所倉草場者設官如州知縣
  掌教養縣民之事凡嵗貢學生三嵗貢士嵗攢實
  徴十嵗造黄冊民之賦役視丁與産必調劑而均
  節之獄訟必詢其情理考諸律例而决之有不伏
  請陳於上為雪理焉凡養老祀神表善賑饑䘏窮
  通貨之事時省而敦行之凡山海澤藪之産資國
  用者按籍而登焉諸所屬衙門如州者職亦如之
  庶人在官者縣亦如州
[060-33b]
  明史職官志洪武元年徴天下賢才為州縣職敇
  命厚賜以勵其㢘恥又敇諭之至於再三十七年
  定州縣條例八事頒示天下永為遵守是時天下
  州縣官㢘能正直者必遣行人齎敇往勞增秩賜
  金仁宣之際猶然英憲而下日罕自後益重内輕
  外此風絶矣○洪武二年以廣西地接猺獞始于
  闗隘衝要之處設巡檢司以警奸盜後遂增置各
  處十三年二月特賜敇諭之尋改為雜職○税課
[060-34a]
  局大使明初改在京官店為宣課司州縣官店為
  通課司後改為税課局○河泊所官洪武十五年
  定天下河泊所凡二百五十二嵗課糧五千石以
  上至萬石者設官三人千石以上設二人三百石
  以上設一人
   謹案牧民之官其與百姓最親者莫過於州縣
   自涖政理財勸農興學均土田簡夫役平獄訟
   興教化諸大政所闗無不自州縣始者考漢書
[060-34b]
   循吏傳言守而不及令葢舉其大者稱之然其
   時如魏相之令茂陵焦延夀之令小黄卓茂之
   令密王渙之令洛陽治績最為著聞而郎官出
   宰百里刺史不得輕辱黄綬所以重其選者亦
   為甚至此漢室循良所由獨盛也令長之制厯
   代不改至南北朝時用人濫雜搢紳之流恥居
   其任五代任官凡齷齪無能者始任為縣令天
   下之邑率皆不治而其弊甚矣唐明皇納張九
[060-35a]
   齡之言非厯縣令不得入為臺郎宋初慎選朝
   官出知州縣之事孝宗時定制縣令以三年為
   任非經兩任不得除監察御史説者謂開元乾
   道之吏治所以獨高於近代者以此也明初定
   天下縣為三等其有巡檢司税課局驛遞閘&KR0309
   等職事者設官如州廣徴天下賢才為州縣之
   職敇命厚賜以勵其㢘恥意非不善也中葉而
   後重内輕外益不以州縣為意銓選之法弊而
[060-35b]
   吏職多不得其人考課之政弛而浮濫闒冗皆
   得以冒居其列字人之職益輕而簿書錢榖之
   寄遂盡歸于胥吏之手其僚佐各官有虚名而
   無實效甚至骳法營私無所顧忌而吏治益不
   可問矣我
  朝整飭官方首重吏職州縣授任之初必先由部
   引
 見以簡其才否其在任者閲俸五年以上始許題升
[060-36a]
   三年以上始許題調涖任三年政績卓著者保
   題注冊又閲三年始加銜註冊即用間有因事
   引
 對書名存記
 特用為同知知府以示鼓勵而才猷卓越者或用至
   督撫所以激揚之者備至其有曠職者督撫劾
   奏立從黜退以收鋤莠扶良之效洵乎慎重民
   牧永垂萬世之良法矣
[060-36b]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