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l0015 欽定歷代職官表-清-永瑢 (master)


[058-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五十二
  司道表
[058-2a]


[058-3a]


[058-4a]
  司道
 國朝官制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從二/品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寧
蘇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廣
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司錢榖之出納
 朝廷有徳澤禁令承流宣布以達于有司闔省僚屬
  以時頒其禄俸滿秩廉其稱職不稱職報督撫以
[058-4b]
  達于吏部十年㑹户版均税役登民數田數以達
  于户部凡有大興革及諸政務㑹議經畫定報于
  督撫而行之
 國初每省設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順治十八年分江南布政使司為江蘇安徽各二
  人康熙二年分陜西布政使司為陕西甘肅各二
  人三年分湖廣布政使司為湖北湖南各二人六
  年去左右繫銜毎省止設布政使一人初以直𨽻
[058-5a]
  近在畿甸不設藩司以口北守道兼山西布政司
  銜康熙八年増設直𨽻守道一人總司錢榖雍正
  二年改為布政使乾隆二十五年分江蘇布政使
  為江寧蘇州各一人
布政使司經厯從六/品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
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
人理問從六/品直𨽻江寧蘇州江西浙江湖南陜西雲南
各一人都事從七/品江南福建各一人照磨從入/品山西福
[058-5b]
建浙江湖北甘肅四川廣東各一人庫大使正八/品直𨽻
山東山西河南江寧蘇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
南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倉大使
從九/品安徽一人
  經厯掌出納文書理問掌勘核刑名都事掌受發
  文移照磨掌照刷卷宗庫大使掌司庫藏之出入
  倉大使掌檢稽倉庾經厯等官員額俱康熙六年
  定直𨽻員額雍正二年定理問初各布政使俱設
[058-6a]
  惟貴州不置康熙三十八年省福建廣東廣西四
  川各一人雍正二年又省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湖
  北甘肅各一人乾隆二十五年增設江寧一人都
  事初置福建河南江西山西布政司各一人康熙
  三十八年省江西山西二人照磨初各布政司俱
  置康熙三十八年省山東河南廣西雲南江蘇安
  徽江西陜西湖南貴州各一人庫大使初置山西
  三人江南湖廣各二人浙江江西福建山東河南
[058-6b]
  陜西廣東雲南貴州各一人後西山省二人乾隆
  元年又增置直𨽻甘肅四川各一人二十五年增
  設江寧一人又初置有各布政司檢校庫副使寳
  源局大使副使等官後俱省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正三/品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
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
西雲南貴州各一人
  按察使掌全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掦風紀澄清吏
[058-7a]
  治大者與藩司㑹議以聼于部院理合省之驛傳
  三年大比為監試官大計為考察官秋審為主稿
  官與布政使稱兩司員額順治間定河南陜西湖
  廣分省添設與布政使同初直𨽻不設臬司以大
  名巡道兼河南按察使銜通永天津道俱兼山東
  按察使銜霸昌井陘道俱兼山西按察使銜康熙
  八年增設直𨽻巡道一人總理刑名三十八年省
  井陘道雍正二年改直𨽻巡道為按察使
[058-7b]
按察使司經厯正七/品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江西福
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各一人知事正/八
品/江西一人照磨正九/品安徽福建浙江湖南甘肅廣東
貴州各一人司獄從九/品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
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
州各一人
  經厯照磨掌職與布政司屬同知事掌勘察刑名
  司獄掌管理繫囚經厯等官員額俱康熙六年定
[058-8a]
  直𨽻員額雍正二年定知事初設江西福建山西
  廣東廣西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福建山西廣
  東廣西各一人照磨初每省一人康熙三十八年
  裁山東河南江西廣西雲南江蘇陜西山西湖北
  四川各一人又初置有各省檢校後俱省
各道初制參政道從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參議道從四/品僉事道正五品乾隆十八年省去兼銜俱改為
正四/品直𨽻口北道霸昌道通永道天津道清河道大名
道熱河道各一人山東督糧道濟東泰武臨道登萊青
[058-8b]
道兖沂漕道各一人山西冀寧道河東道雁平道歸綏
道各一人河南開歸陳許道糧鹽道南汝光道河北道
河陜汝道各一人江南江安糧儲道蘇松糧儲道常鎮
通道松太道鹽巡道鳳廬道寧池太廣道各一人浙江
督糧道鹽法道寧紹台道温處道杭嘉湖道金衢嚴道
各一人江西督糧道鹽法道廣饒九南道吉南贛寧道
各一人福建督糧道鹽法道興泉永道延建邵道汀漳
龍道臺灣道各一人湖北督糧道鹽法道荆宜施道安
[058-9a]
襄鄖道武漢黄徳道各一人湖南糧儲道鹽法長寳道
衡永郴桂道岳常澧道辰永沅靖道各一人陜西督糧
道鹽法道潼商道漢興道延榆綏道各一人甘肅甘凉
道平慶道鞏秦階道蘭州道寧夏道西寧道安肅道鎮
廸道各一人四川鹽茶馬道松茂道川東道建昌道永
寧道川北道各一人廣東督糧道惠潮嘉道肇羅道雷
瓊道南韶連道高亷道各一人廣西蒼梧道左江道右
江道各一人雲南糧儲道鹽法道迤西道迤東道迤南
[058-9b]
道各一人貴州督糧道貴西道古州道各一人
  分守分巡及糧儲鹽法各道或兼兵備或兼河務
  或兼水利或兼學政或兼茶馬屯田或以糧鹽兼
  分巡之事皆掌佐藩臬覈官吏課農桑興賢能礪
  風俗簡軍實固封守以倡所屬而亷察其政治
 國初設布政司左右叅政叅議曰守道設按察使副
  使僉事曰巡道有通轄全省者有分轄三四府州者
  各以職事設立於要地後因時裁設銜額無定均
[058-10a]
  視其陞補之本職為差如由京堂等官補授者為
  參政道由掌印給事中知府補授者為副使道由
  科道補授者為參議道由郎中員外主事同知補
  授者為僉事道守巡皆同乾隆十八年省去叅政
  叅議副使僉事等銜定為守巡各道職秩彌昭畫
  一焉
各道庫大使從九/品直𨽻山東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
雲南各一人江蘇二人倉大使未入/流陜西廣東各一人
[058-10b]
  庫倉大使掌各道之庫藏倉庾皆因所掌之事先
  後設定員額
 厯代建置
   謹案監司分職實為方靣之重任劉昭續漢書註
   引晉太康詔曰二千石専治民之重監司清峻
   於上吳曾能改齋漫録引晉徐邈與范寗書曰
   擇公方之人以為監司謂監司之名始此葢皆
   指當時刺史言之至于藩臬分職考之于古惟
[058-11a]
   唐轉運觀察諸使為之權輿至宋之轉運使掌
   經度一路財賦吏蠧民瘼悉條以上達為今布
   政使之所由始提㸃刑獄掌察所部獄訟平其
   曲直及専舉刺官吏之事為今按察司之所由
   始溯而上之漢代専重郡守其臨郡國之上者
   惟十三部刺史葢郡守地大而權重有事得以
   専達秩至二千石如今之二三品治效著聞則
   璽書勉勵増秩賜金其高第即入為卿相故朝
[058-11b]
   廷不復多設官以臨制之惟刺史以下大夫而
   臨二千石職専舉刺八月行部録囚徒考殿最
   嵗盡入奏所薦得為九卿所劾輒從黜罷是刺
   史一官固兼有今日司道之任也魏晉以後刺
   史益重其兼都督帶持節者已如今日之督撫
   即單車刺史専制一方亦别無大府以臨其上
   然綜理郡縣而受其成為守令風教之所自出
   則其司存有由來也隋始罷州惟立總管唐則
[058-12a]
   有採訪按察觀察處置之名轉運租庸度支營
   田之職兩司分理實啟其概而諸道分巡防禦
   團練又為守巡兵備之所托始葢監司之設至
   是漸廣宋裁藩鎮之權而帥漕憲倉之職始重
   元立行省藩司之職實寓於叅知政事復設肅
   政亷訪以重提刑之寄明初亦設行省旋改參
   知政事為承宣布政使其提刑按察使則即宋
   提㸃元廉訪之舊職而參政叅議副使僉事諸
[058-12b]
   職備焉惟是兩司上氶督撫而復叅之以巡按
   雖倣漢氏刺史之遺意而統莅為太煩下轄諸
   道而均繫以藩臬之銜亦未足以専其表率也
   我
  朝監古定制兩司諸道各専其職以倡率府縣而
   歸其成于督撫綱紀肅清酌繁簡而立其中有
   非前古所可企及者今厯考前史自唐之轉運
   使觀察使始列於表其前此者如成周之方伯
[058-13a]
   秦之監御史漢以後之刺史職掌相近而品秩
   較異則並隨條疏證於後以明其同異分合之
   故而不復列於表焉
 三代
  周禮春官大宗伯注鄭司農云長諸侯為方伯
   謹案布政使稱曰藩司亦稱方伯考周申侯為
   宣王方伯式是南邦而藩宣咏於周雅蕃即藩
   也藩司肇名蓋由於此其以承宣繫銜亦本於
[058-13b]
   此惟古之方伯實長諸侯之國即以侯伯之賢
   者為之非今藩司所可比擬而統臨諸國督率
   全省與今藩司之表率各府州縣約略相等故
   叙列其概以稽稱名之故也
  尚書康誥外事汝陳時臬司師兹殷罰有倫
   謹案按察使稱為臬司臬法也其語始見於康
   誥考吕祖謙尚書精義云外事衛國之事康叔
   為周司冦王朝之官職任内事故以衛國為外
[058-14a]
   事又考孔頴達尚書疏云孟侯五侯之長謂方
   伯康侯為之即州牧也是康叔以列侯為方伯
   而康誥一篇於明罰勅法三致意焉葢實今日
   方面提刑之所托始而臬司所由稱也厥後吕
   刑之詰四方一則曰四方司政典獄非爾惟作
   天牧一則曰官伯族姓其訓戒于四方牧伯尤
   為惓惓知成周之制九州牧長皆重訓刑之職
   矣
[058-14b]
  禮記王制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監於方伯之國
  國三人孔頴達疏謂使在朝之大夫往監於方伯
  每一州輒三人崔氏云此謂殷之方伯皆有三人
  以輔之佐其伯謂監所領之諸侯也周則於牧下
  置二伯
   謹案今各道為藩臬之佐亦稱監司考王制所
   稱以大夫而監方伯之國以一國而監者三人
   其官品尊卑官數多少與今道員約略相合崔
[058-15a]
   氏言三人輔佐方伯以監所領之諸侯明非監
   方伯也亦與今日各道輔佐藩臬監所領之府
   州規制相同惟古時未詳分職今則以事區别
   所掌體制稍殊然國必三人固知各有所司之
   事特世逺莫詳耳三監之使實為漢唐以來分
   部分道命始巡察之始而道員為諸侯之副佐
   是大夫為監者固諸道之權輿也
 秦
[058-15b]
  漢書百官公卿表監御史秦官掌監郡
  杜佑通典秦以御史監郡謂之監御史
   謹案秦罷侯置守並方伯連帥而悉去之惟以
   御史監郡而不言職掌葢猶周代大夫監之遺
   意耳秦制簡略無可附䴡今故録其監郡御史
   之制而不列于表
 漢
  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
[058-16a]
  奉詔條察州顔師古注漢官典職儀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
  寃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凌弱以衆暴寡二條二千石不
  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歛為姦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
  任刑喜則浮賞煩擾劾暴剥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訞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
  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記/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貨賂
  割損正/令也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哀帝建平二年復
  為刺史元夀二年復為牧
  王應麟玉海黄泰交州記曰刺者言其刺舉不法
[058-16b]
  史者使也言為天子之所使也
  漢書何武列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
  率也
   謹案漢初易秦監御史為刺州而御史不設然
   考刺史行部御史為駕又六條所察有二千石
   子弟請託所監之文是監御史亦未盡省也刺
   史之職有可考者六條之中一條以察民五條
   以察吏如所云田宅踰制云不奉詔書云選署
[058-17a]
   不平則如今布政使之所治也云不恤疑獄云
   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强則如今按察使之
   所糾也其治有常所乗傳行部則今守巡諸道
   職亦兼之惟是任重秩輕名實不副後遂以州
   牧遞易紛紜不定且前漢之州牧雖與刺史異
   秩而職事亦無大殊葢漢時吏治専責成于郡
   守而刺史之所以設者亦止以督察二千石朱
   博稱刺史不察黄綬明不使之盡與郡國之事
[058-17b]
   也其與今之兩司綜理全省體分隆而委任専
   者規制固有不同特其職掌所在郡國分而理
   之刺史總而臨之其統轄諸事有相近者故約
   舉於篇以溯司道諸職之所縁起而不列于表
   俾毋與督撫沿革相溷焉
  後漢書百官志外有十二州毎州刺史一人六百
  石本注曰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十二人各主一
  州其一州屬司𨽻校尉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
[058-18a]
  郡國録囚徒考殿最初嵗書詣京都奏事中興但
  因計吏皆有從事史假佐
  通典漢置刺史乘傳周行郡國無適所治中興所
  治有定處按漢舊儀云刺史/有常治所與此異或謂州府為外臺靈
  帝中平五年改刺史唯置牧是時天下方亂豪傑
  各欲據有州郡而劉焉劉虞並自九卿出領州牧
  州牧之任自此重矣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
  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按驗然後黜
[058-18b]
  退光武即位用法明察不復委三府故權歸舉刺
  之吏
   謹案後漢刺史與前漢同而職任漸重黜陟官
   吏不經三府按驗厥後羣牧專制中原擾攘葢
   已首啟其端矣
 三國
  三國魏志賈逵列傳逵為豫州刺史時天下初復
  州郡多不攝逵曰州本以御史出監諸郡以六條
[058-19a]
  詔書察長吏二千石已下故其狀皆言嚴能鷹揚
  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靜寛仁有愷悌之徳也于是
  阿縱不如法者皆奏免之帝曰逵真御史矣布告
  天下當以豫州為法
  通典自魏以來庻姓為州而無將軍者謂之單車
  刺史
  劉昭後漢書志注晉太康初詔曰漢末四海分裂
  吳蜀自擅刺史内親民事外領兵馬此一時之宜
[058-19b]
  爾
   謹案三國刺史承後漢之積重其流遂分為二
   使持節都督持節刺史起于魏時權如今之督
   撫太康詔所云者是也單車刺史職如今之司
   道賈逵所職者是也當時以嚴能督察為真刺
   史蓋偏近于按察使之任實因秦漢之舊制而
   其任則加重也
 晉
[058-20a]
  晉書職官志州置刺史别駕治中從事諸曹從事
  等員所領中郡以上及江揚朱提郡郡各置部從
  事一人小郡亦置一人又有主簿門亭長録事記
  室書佐諸曹佐守從事武猛從事等凡吏四十一
  人卒二十人諸州邉逺或有山險濵近冦賊羌夷
  者又置弓馬從事五十餘人徐州又置淮海凉州
  置河津諸州置都水從事各一人涼益置吏八十
  五人卒二十人荆州又置佃佃督一人
[058-20b]
  玉海王隱晉書曰太康三年罷刺史將軍官刺史
  依漢制三年一入奏事
  通典晉制刺史三年一入奏甲午詔書曰刺史銜
  命國之外臺其非所部而在境者刺史并糾之
   謹案晉置刺史如漢制三年入奏在境并糾蓋
   斟酌漢制而變通之者其佐吏有武猛從事弓
   馬從事淮海河津都水從事監佃督諸員略如
   今之巡海水利屯田諸職惟今日則以方面大
[058-21a]
   員兼理諸政非僚佐之可得比擬故比録史文
   以見其概而不列于表焉
 宋齊梁陳
  宋書百官志刺史每州各一人刺之為言猶參覘
  也寫書亦為之刺漢書不得刺尚書事是也刺史
  班行六條詔書有别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主簿
  西曹書佐祭酒從事史議曹從事史部郡從事史
  自主簿以下置人多少各隨州舊無定制
[058-21b]
  通典宋刺史與魏同
  南齊書百官志州牧刺史州朝置别駕治中議曹
  文學祭酒諸曹部從事史
  隋書百官志梁制州刺史二千石州置别駕治中
  從事各一人主簿西曹議曹從事祭酒從事部傳
  從事文學從事各因其州之大小而置員定為十
  八班以班多者為貴其州二十三並列其高下選
  擬略視内職○陳承梁皆循其制官其庻姓為州
[058-22a]
  若無將軍者謂之單車揚州刺史南徐東揚州刺
  史品並第三荆江南兖郢㐮雍等州刺史品並第
  四豫益廣衡等州青州領冀州北兖州北徐等州
  梁州領南泰州司南梁交越桂霍寧等十五州刺
  史揚州别駕中從事品並第六庻姓南徐荆江南
  兖郢㐮雍等州别駕中從事品並第八庻姓豫益
  廣衡青冀北兖北徐梁秦司南徐等州别駕中從
  事揚州主簿西曹及祭酒議曹二從事南徐州主
[058-22b]
  簿西曹祭酒議曹二從事品並第九
   謹案宋齊梁陳刺史之制與魏晉同其時州之
   分置者漸多而刺史亦以漸衆惟其以州統郡
   兼理兵民不僅専舉察之事又因其州之上下
   定為上中下三等州地雖分析而日小而監司
   之權要與後漢無異也
 北魏
  魏書官氏志天賜二年制諸州置三刺史刺史用
[058-23a]
  品第六者宗室一人異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
  大夫也刺史令長各之州縣自前功臣為州者還
  京師司州牧從第二品上州刺史第三品中州刺
  史從第三品下州刺史第四品司州别駕從事史
  司州治中從事史從第四品司州主簿從第七品
  司州西曹書佐祭酒從事史第八品司州議曹從
  事史司州文學從第八品
   謹案魏書有三刺史而不列刺史之佐以司州
[058-23b]
   諸佐考之則每州皆有别駕治中主簿等員可
   以類推亦猶漢晉之制也
 北齊
  隋書百官志後齊制官多從後魏州刺史屬官有
  别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州都光迎主簿主簿西
  曹書佐市令及史祭酒從事史部郡從事皁服從
  事典籖及史門下督省事都録事及史箱録事及
  史朝直刺姦記室掾曹田曹金曹租曹兵曹左户
[058-24a]
  等掾史等員上上州屬官佐史合三百九十三人
  上中州減上上州十人上下州減上中州十人中
  上州減上下州五十一人中中州減中上州十人
  中下州減中中州十人下上州減中下州五十人
  下中州減下上州十人下下州減下中州十人
  通典北齊制州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
  之差自上上州至下下州凡九等
   謹案刺史之職所以統率屬郡魏既分為三等
[058-24b]
   北齊又分為九等則稱名繁碎而體制亦以漸
   替矣此隋代改州為郡之漸也
 後周
  周書盧辯𫝊戸三萬以上州刺史正八/命戸二萬以
  上州刺史八/命戸一萬以上刺史正七/命戸五千以上
  刺史七/命正八命州長史司馬司録六/命八命州長史
  司馬司録五/命正七命州長州史司馬司録八命州
  呼藥五/命七命州長史司馬司録正八命州别駕八
[058-25a]
  命州呼藥正四/品正六命州長史司馬司録正七命
  州别駕正八命州治中正七命州呼藥四/命正八命
  州列曹參軍正六命州别駕正七命州治中七命
  州呼藥正三/品八命州列曹叅軍正六命州治中正
  六命州呼藥三/命正七命州列曹恭軍正二/命七命州
  列曹叅軍二/命正六命州列叅曹軍正一/命
   謹案後周官制史文不詳兹摭録盧辯傳所載
   命數以存其大概其刺史按户之多寡分為四
[058-25b]
   等葢循後魏上中下之制而稍變通之其與北
   齊之三刺史又分為三等者規制不同考七命
   之户五千以上之刺史在户一萬五千郡守之
   上可知以州統郡刺史雖自有屬户而列郡大
   小仍在統轄之中亦如唐宋監司既自治民并
   監郡縣也其屬官各員遞為等差與漢晉以來
   大同而小異焉
 隋
[058-26a]
  隋書百官志上上州置刺史長史司馬録事參軍
  事功曹户兵等曹參軍事法曹士曹等行叅軍典
  籖州都光迎主簿郡正主簿西曹書佐祭酒從事
  部郡從事倉督市令丞等員并佐史合三百二十
  三人上中州減上州吏屬十二人上下州減上中
  州十六人中上州減上下州二十九人中中州減
  中上州二十人中下州減中中州二十人下上州
  減中下州三十二人下中州減下上州十五人下
[058-26b]
  下州減下中州十二人
  通典隋雍州置牧餘州並置刺史亦同北齊九等
  之制總管刺史加使持節至開皇三年罷郡以州
  統縣自是刺史之名存而職廢後雖有刺史皆太/守之互名理一郡
  而已非舊刺史之職按魏置使持節寵奉使官之/任隋氏廢郡而後刺史牧人既非使官則合罷持
  節之稱其時制置不以名寔相副為意仍舊存之/後改為太守亦復不省所以使持節之名及于邉
  逺小郡乃不/徴典故之失煬帝大業初為司𨽻臺大夫一人巡
  察畿内其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諸郡亦有六條
[058-27a]
  之制與漢六/條不同從事四十人副刺史巡察每年二月
  乘軺巡郡縣十月入奏
   謹案杜佑言刺史察舉州郡至隋治人後雖有
   刺史皆太守之互名葢刺史之制至隋始變然
   考煬帝初尚有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諸郡葢
   開皇變制而大業尋復其止理一郡者乃唐代
   之制非隋世盡然也考厯代刺史遞重遞輕之
   故皆由積漸而成漢初監郡察郡秩止六百石
[058-27b]
   自後更為州牧後漢不入奏事不𨽻三公至劉
   焉請重州牧之任魏晉因之有使持節都督持
   節督之名此其漸而重也至隋之總管都督唐
   之都督節度使為重之極焉晉武帝詔革漢季
   之制刺史治民悉如漢初故事自後非要州則
   為單車刺史沿至魏齊有下州刺史下下州刺
   史此其漸而輕也至隋始罷郡以州統縣刺史
   為太守互名自後遂以為知州之稱并在郡守
[058-28a]
   之下為輕之極焉葢極重則權同督撫而單車
   刺史舉司道之職未嘗不存極輕則下並府州而
   採訪按察轉運提刑諸使由是興焉此列代沿
   革之大概故自隋以前之刺史雖其體制不盡
   如今之藩臬而要有藩臬之職自唐以後之刺
   史則竟同今之知府及直𨽻州矣今厯叙前代
   刺史至隋而止并考証其沿革之大概至唐以
   後則見於府州篇中不具列焉
[058-28b]
 唐
  通典開元二十五年刋定職次著為格令設官以
  經之置使以緯之按察採訪等使以理州縣節度
  團練等使以督府軍事租庸轉運鹽鐵青苗營田
  等使以毓財貨其餘細務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數
  其轉運以下諸使無適所治廢置不常
  新唐書百官志觀察使副使支使判官掌書記推
  官巡官衙推隨軍要籍進奏官各一人團練使副
[058-29a]
  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防禦使副使判官
  推官巡官各一人觀察處置使掌察所部善惡舉
  大綱凡奏請皆屬於州○貞觀初遣大使十三人
  巡省天下有巡察安撫存撫之名神龍二年以五
  品以上二十人為十道巡察使按舉州縣冄周而
  代景雲二年置十道按察使道各一人開元二年
  改曰十道按察採訪處置使至四年罷八年復置
  十道按察使秋冬巡視州縣十年又罷十七年復
[058-29b]
  置十道京都兩畿按察使二十年改採訪處置使
  分十五道杜佑通典云治/于所部之大郡天寳末又兼黜陟使乾
  元元年改曰觀察處置使
  通典唐無州府之名而有採訪使採訪使有判官
  二人分判尚書六行/事及州郡簿書支使二人分使出入職如/節度使之隨軍
  官一人推□/獄訟至徳之後改採訪使為觀察皆并領
  都團練使其僚屬隨時增置分天下為四十餘道
  大者十餘州小者二三州各因其山川區域為制
[058-30a]
  諸道增減不恒使名沿革不一舉其職例則皆古
  之刺史云
  舊唐書職官志防禦團練使至徳後置防禦使以
  治軍事刺史兼之不賜旌節上元後改防禦使為
  團練守捉使义與團練兼置防禦使名前使各有
  副使判官皆天寳後置未見品秩
  馬端臨文獻通考唐肅宗乾元初置團練使守捉
  使大領十州小者三五州代宗時元載當國令刺
[058-30b]
  史悉帶團練大率團練皆𨽻所治州嵗以八月考
  其高下
  新唐書百官志觀察使以豐稔為上考省刑為中
  考辦稅為下考團練使以安民為上考懲姦為中
  考得情為下考防禦使以無虞為上考清苦為中
  考政成為下考
  文獻通考唐先天二年李傑始名/務先始為水陸發運
  使葢始名之起開元二十一年裴耀卿以侍中充
[058-31a]
  江南淮南轉運使而崔希逸蕭旻為副葢副使始
  此天寳以韋堅充勾當轉運使第五琦充諸色轉
  運使劉晏充諸路轉運使其後韓滉杜悰杜譲能
  崔昭緯皆以宰相充使而諸道分置巡院皆統於
  此○開元十年勅度支營田若一使專知宜同為
  一額共置判官二人○開元十一年宇文融除勾
  當租庸地稅使至徳元載第五琦充江淮租庸使
  永泰元年租庸使一切並停唯差判官一人巡官
[058-31b]
  二人催遣○建中二年初分置汴東西水陸運两
  稅使○開元十二年宇文融充諸色安輯户口使
   謹案唐代以刺史為郡守而諸道置使昉于貞
   觀之遣使十三人巡省天下其後為巡察為按
   察為採訪為觀察使名不同其職一也觀地理
   志言採訪使如漢刺史六典言漢刺史如今之
   十道使通典言觀察團練皆古之刺史則諸使
   職掌實上承漢代刺史而與今之司道相等惟
[058-32a]
   節度使秉節専制如今之督撫耳其道為十道
   為十五道十八道為四十餘道以漸而分亦後
   日分道之所托始也謹以今制考之轉運租庸
   兩稅户口諸使如今之布政司其副使如今之
   督糧道採訪觀察如今之按察使其副使亦如
   巡道團練營田如今之兵備屯田諸道也又唐
   代雖以刺史為郡守而職掌視今郡守為較重
   舊唐書所載刺史嵗巡屬縣觀風俗察官吏善
[058-32b]
   惡殊尤隨即奏聞所部有更改得以便宜從事
   是州郡而寓諸使之職也至如防禦團練未嘗
   别置各以治軍刺史兼領之是州郡而兼各道
   之權也葢唐諸使之設隨時遷革不為常制又
   多為節度使之兼官故不得不寄其權于郡守
   是亦一代制度之大略也
 五季
  文獻通考唐置諸道巡院五代罷巡院始置轉運
[058-33a]
  使
   謹案五代官制史䇿不詳考其大略諸州皆統
   兵事其諸使亦兼總於節度使馬端臨稱五代
   罷巡院可類推也
 宋
  宋史職官志都轉運使轉運使副使判官掌經度
  一路財賦嵗行所部檢察儲積稽考帳籍卂吏蠧
  民瘼悉條以上達及専舉刺官吏之事有軍旅之
[058-33b]
  事則供餽錢糧或諸路事體當合一則置都轉運
  使以總之若副使若判官皆隨資之淺深稱焉其
  屬有主管文字幹辦官各一員文臣凖備差遣武
  臣凖備差使員多寡不一
  文獻通考藝祖懲五季之亂藩臣擅有財賦不歸
  王府乾徳以後置諸道轉運使以總利權開寳六
  年廣南平除徐澤為判官葢轉運判官始此两省
  以上則為都轉運司又置副使與諸路判官又置
[058-34a]
  同勾當轉運使至道中詔曰天下物宜民間利病
  惟轉運使得以周知令更互赴闕廷見詢問慶厯
  中皆帶按察之任六年罷之熙寧二年詔轉運使
  用本資序人即充資序下一等為權二等為權發
  遣中興以來逐路都轉運使除授不常惟使副判
  官常置
   謹案轉運使掌一路財賦並舉察官吏實與今
   之布政使職分相埒轉運之名雖肇于唐時然
[058-34b]
   不過以為一時之制宋則職専任重稱為漕司
   終代不易名雖因而實則創也其同勾當轉運
   事及副使如糧儲各道主管文字如經厯照磨
   幹辦官則如理問都事諸職也
  宋史職官志提㸃刑獄公事掌察所部之獄訟而
  平其曲直所至審問囚徒詳覆案牘凡禁繫淹延
  而不決盜賊逋竄而不獲皆劾以聞及舉刺官吏
  之事舊制參用武臣熙寧初罷之紹聖初以提刑
[058-35a]
  兼坑冶事紹興初兩浙路以封疆濶逺差提刑二
  員淮南東路罷提刑令提舉茶鹽官兼領葢因事
  之繁簡而損益焉乾道八年用臣僚言諸路經總
  制錢并委提㸃刑獄官督責嘉定十五年廣西提
  刑分上下半年就鬱林州與静江府兩處置司其
  屬有檢法官幹辦官
  文獻通考宋太祖淳化二年以司門員外郎董循
  等一十一人分充諸路轉運司提獄刑獄四年省
[058-35b]
  真宗景徳四年謂先帝常選朝臣諸路提㸃刑獄
  遂復置之不𨽻轉運别為一司稍重其權矣當時
  約束曰所至専察囚禁詳審牘州縣不得迎送聚
  㑹所部每旬具繫囚犯由訊鞫次第申報當檢舉
  催督在繫淹久者即馳往案問出入人罪者移牒
  勘覆劾官吏以聞諸色詞狀逐州斷遣不當已經
  轉運官披斷未允者並收接施行官吏貪濁弛慢
  者具名以聞敢有庇匿並當加罪仍借緋紫以三
[058-36a]
  年為任增給緡錢如轉運使之數天禧四年加勸
  農使俄改提㸃刑獄勸農使十年復置提㸃京畿
  刑獄掌察所部疑留獄訟勸課農桑而按其官吏
  之不法别其廉吏以達於朝元豐因之
  玉海慶厯三年詔轉運使皆領按察使提刑不帶
  使名亦凖此嵗具官吏能否以聞○轉運使副即
  漢刺史唐觀察使之職
   謹案宋監司以轉運及提刑為最重提刑實為
[058-36b]
   今按察使之職即所謂憲司也其始由轉運使
   兼管後遂専遣朝臣充之其逐州斷遣經轉運
   披斷未允者並收接施行亦可見其權之重矣
   既而以提刑兼勸農並督責諸路總制錢及兼
   提舉諸事葢所職以刑獄為主而地方重務例
   得兼掌亦如今藩臬各司財賦刑名之事而地
   方重事㑹議舉行二司實相為聨係也提刑無
   副官其檢法官幹辦官如今知事及司獄之類
[058-37a]
  宋史職官志提舉常平司掌常平義倉免役市易
  坊場河渡水利之法視嵗之豐歉而為之歛散以
  惠農民仍専舉刺官吏之事熙寧初先遣官提舉
  河北陜西路常平未幾諸路悉置提舉官元祐初
  罷之併其職于提㸃刑獄司紹聖初復置元符以
  後因之
  文獻通考提舉即漢耿夀昌常平之任也自李悝
  制平糴之法漢人因之則謂之常平焉然漢人特
[058-37b]
  置倉而猶領之於大司農也宋朝淳化中建常平
  倉景祐元年令轉運司舉所部官專領之然猶𨽻
  漕臣熙寧遣使提領此葢提舉常平之所始也九
  年府界畿内亦専置提舉常平倉一員不令司農
  丞兼領提舉常平司操常平歛散之法申嚴免役
  之政令治荒修廢賑民艱阨則𨽻提舉司嵗察所
  部廉能而保任之若疲軟或犯法則隨其職事劾
  奏○提舉茶鹽司掌摘山煮海之利以佐國用○
[058-38a]
  都大提舉茶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
  於四夷率以茶易之○提舉三白渠公事掌瀦泄
  三白渠以給闗中灌溉之利
   謹案宋職官之近于布政使者轉運而外有提
   舉諸官如常平倉庫固今藩司之専掌也常平
   提舉其始𨽻于漕臣其後亦或兼於憲臣領倉
   而兼以察吏且并掌役市坊場水利之法他如
   茶馬三白渠諸提舉與今日道員之佐司分職
[058-38b]
   者實為相當云
  宋史職官志承宣使觀察使無定員政和中詔承
  宣觀察使仍不帶持節等防禦使團練使無定員
  文獻通考宋朝沿唐制置諸州觀察使凡諸衛将
  軍及使遙領者其資品並止本官叙防禦團練使/刺使亦同
  祥符中詔觀察使並帶刺史翰林學士陳彭年檢/討唐以來故事觀察
  使並合帶刺史詔自今/除觀察使可兼領之
   謹案馬端臨云觀察團練使在唐為監司至宋
[058-39a]
   則監司自有以名其官謂轉運/提刑而觀察諸使皆
   無職任葢止為武臣及刺史所帶之官名而非
   唐之舊矣兹故録沿襲之概而不著于表
  宋史職官志幕職官簽書判官㕔公事兩使防團
  軍事推判官觀察支使掌禆贊郡政總理諸案文
  移諸曹官舊制録事參軍掌州院庻務糾諸曹稽
  違户曹參軍掌户籍賦税倉庫受納司法參軍掌
  議法斷刑司理參軍掌訟獄勘鞫之事
[058-39b]
  文獻通考宋朝沿五代之制兩司置判官推官各
  一人餘州置判官各一人政和初自判官至諸曹
  改為士戸儀兵刑工曹掾建炎復舊制焉
   謹案宋代轉運使提㸃刑獄皆以朝臣充無定
   品秩其觀察諸使則有定秩而實無専官即佐
   屬之判官推官皆係郡職而空帶諸使之銜未
   免名實不相符也今以非轉運提刑所屬不列
   于表
[058-40a]
 遼
  遼史百官志南面官僚節度觀察防禦團練刺史
  咸在方州如唐制也○觀察使職名總目某州軍
  觀察使某州軍觀察副使某州軍觀察判官王鼎
  清寧五年為易州觀察判官○團練使司職名總
  目某州團練使某州團練副使某州團練判官○
  南面分司官平理庻務採摭民隱漢唐以來賢主
  以為恤民之令典官不常設有詔則選才望官為
[058-40b]
  之○分決諸道滯獄使聖宗統和九年命邢抱朴
  等五員又命馬守瑛等三員分決諸道滯獄○按
  察諸道刑獄使開泰五年遣劉涇等分路按察刑
  獄○採訪使太宗㑹同三年命珠格楞䝉古語軟/也原作于
  骨鄰今/改正為採訪使○南面財賦官諸錢帛司職名
  總目某州錢帛都㸃檢大公鼎為長春州錢帛都
  提㸃○轉運使職名總目某轉運使某轉運副使
  同知某轉運使某轉運判官
[058-41a]
  王圻續文獻通考遼南面有山西路都轉運使司
  有奉聖州蔚州應州朔州保州西山各處轉運使
  司官有轉運使轉運副使同知轉運使等員○遼
  南面觀察使司中京道上京道東京道皆設觀察
  使司○遼南面有按察諸道刑獄使有分決諸道
  滯獄使官不常設有詔則選才望官以充之
   謹案遼南面監司與宋制相近錢帛轉運為財
   賦官分決滯獄按察刑獄為刑名官其大較也
[058-41b]
   然按察諸使因事出差不常設葢如漢繡衣使
   者之比而觀察使常設則今日之按察使實其
   職也王應麟玉海云宋提刑即唐觀察之職王
   圻續通考亦云明設按察即觀察使之職參互
   以觀則臬司之源流畧可睹矣
 金
  金史百官志都轉運使司正三品掌稅賦錢榖倉
  庫出納權衡度量之制同知從四品副使正五品
[058-42a]
  都勾判官從六品紀綱衆務分判勾案户籍判官
  二員從六品專管拘收徴尅等事度支判官二員
  從六品掌勾判分判度支案事鹽鉄判官二員從
  六品都孔目官二員勾稽文牘知法二員從八品
  續文獻通考金初設轉運司後詔中外惟都轉運
  依舊専管錢榖自餘諸路轉運皆兼於按察其都
  轉運司有正使副使等員
  金史百官志按察使本提刑司承安三年以上京
[058-42b]
  東京等提刑司併為一提刑司兼宣撫使勸農採
  訪事為官稱副使判官以兼宣撫副使判官為名
  承安四年改按察使正三品掌審察刑獄照刷案
  牘糾察汙官汙吏豪滑之人兼勸農桑與副使簽
  事更出巡案副使正四品兼勸農事簽按察司事
  正五品判官二員從六品知事正八品泰和八年
  以轉運司權輕州縣不畏不能規措錢榖遂詔中
  都都轉運依舊專管錢榖事自餘諸路按察使並
[058-43a]
  兼轉運使副使兼同知簽按察並兼轉運副添按
  察判官一員為從六品添知事一員知法二員從
  八品
  續文獻通考金觀察使兼於節度使團練使金不
  置
   謹按金按察初名提刑實兼宣撫勸農之職其
   後又兼轉運使其佐屬亦兼轉運副使是按察
   之權在轉運之上此制之小異于宋代者也唐
[058-43b]
   有按察使偶置而旋罷之今按察之名實自金
   始云
 元
  元史百官志行中書省每省參知政事二員從二
  品○宣尉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
  政令則布于下郡縣有請則為達于省其在逺服
  又有招討安撫宣撫等使品秩員数各有差等宣
  慰使司秩從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員從二品同知
[058-44a]
  一員從三品副使一員正四品經厯一員從六品
  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正九品
  凡六道○團練安撫勸農使司至正十八年九月
  置奉元延安等處團練安撫勸農使司于耀州鞏
  昌等處團練安撫勸農使司于邠州各設參謀一
  人每道置使二人同知副使各一人檢督六人經
  厯知事照磨各一人屯田使司至正十五年十二
  月置軍民屯田使司于沛縣正三品
[058-44b]
   謹案元立行中書省其官自丞相平章左右丞
   而下有參知政事二員明初亦設之後罷行省
   改參知政事為左右承宣布政使司是參知政
   事實布政使之所自來也至宣慰司之職布行
   省之政令於下而達郡縣之請於上亦如今兩
   司上承督撫下達府縣故並列焉團練安撫勸
   農以三使而併為一官如今各道之兼兵備屯
   田之制也至如招討宣撫設于邉郡與藩職少
[058-45a]
   異元史又有奉使宣撫詢民疾苦體察官吏而
   黜陟之則偶一遣使非設官常制故不著於篇
   轉運使司元代専以理鹺政與宋制異已别見
   鹽政篇兹不復録
  元史百官志肅政廉訪使國初立提刑按察使至
  元六年兼勸農事二十八年改按察使為肅政亷
  訪使其後遂定為二十二道毎道廉訪使二員正
  三品副使二員正四品僉事四員兩廣海南止二
[058-45b]
  員正五品經厯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正八品照
  磨兼管勾一員正九品○内道八𨽻御史臺山東
  東西道濟南路置司河東山西道兾寧路置司燕
  南河北道真定路置司江北河南道汴梁路置司
  山南江北道中興路置使淮西江北道廬州路置
  司江北淮東道揚州路置使山北遼東道大寧路
  置使江南十道𨽻江南行臺江東建康道寧國路
  置司江西湖東道龍興路置司江南浙西道杭州
[058-46a]
  路置使浙東海右道婺州路置司江南湖北道武
  昌路置司嶺北湖南道天臨路置司嶺南廣西道
  靜江府置司海北廣東道廣州路置司海北海南
  道雷州路置司福建閩海道福州路置司陜西四
  道𨽻陜西行臺陜西漢中道鳳翔府置司河西隴
  北道甘州路置司西蜀四川道成都路置司雲南
  諸路道中慶路置司
   謹案王圻續通考曰廉訪之職與臺察相表裏
[058-46b]
   按治帥府漕司軍民司屬照刷諸司文卷責違
   慢官吏此殆如漢制之司𨽻校尉無所不糾其
   職重矣葢金元之制提刑皆在布政之上兩史
   所載班班可考史又言按察使巡行郡縣除使
   二員留司副使以下每嵗二月分按十月還司
   則視今之巡道其立法之意正復同焉
 明
  明史職官志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058-47a]
  從二/品左右參政從三/品左右參議無定員從四/品參政
  參議因事添設各省不等經厯司經厯一人從六/品
  都事一人從七/品照磨所照磨一人從八/品檢校一人
  從九/品理問所理問一人從六/品副理問一人從七/品
  控案牘一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庫大使一人從九/品
  副使一人倉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雜造局軍
  器局寳泉局織染局各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
  所轄衙門/各省不同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參政參議分守各
[058-47b]
  道及派管糧儲屯田清軍驛傳水利撫民等事併
  分司協掌京畿兩京不設布按無參政參議副使/僉事故于旁近布政分司帶管
  經厯都事典受發文移照磨檢校典勘理卷宗理
  問典刑名初太祖略定地方即置行省其官自平
  章政事以下大略與中書省同洪武九年罷行省
  改參知政事為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宣徳三年除
  兩京外定為十三布政使初置藩司與六部均重
  布政使入為尚書侍郎副都御史每出為布政使
[058-48a]
  宣徳正統間猶然自後無之○提刑按察使司按
  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僉事無定員正五/品經厯
  司經厯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照磨所照磨一
  人正九/品檢校一人從九/品司獄司司獄一人從九/品
  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副使僉事分道巡察
  其兵備提學撫民巡海清軍驛傳水利屯田招練
  監軍各專事置併分員巡備京畿明初置提刑按
  察司吳元年置各道按察司十五年置天下府州
[058-48b]
  縣按察分司以儒士王存忠等五百三十一人為
  試僉事人按二縣凡官吏賢否軍民利病皆得廉
  問糾舉十六年罷二十九年改置按察分司為四
  十一道宣徳五年除兩京不置共為十三按察使
  布政使參政參議分司諸道督糧道十三布政/使各一員
  冊道江西陜西/等間設分守道浙江杭嘉湖道寧紹台道
  金衢嚴道温處道江西南瑞道湖東道湖西道饒
  南九江道贑南道山東濟南道東兖道海右道山
[058-49a]
  西冀寧道河東道冀北道冀南道陜西闗内道闗
  西道西寧道闗南道河西道隴右道河南大梁道
  河南道汝南道河北道湖廣武昌道下荆南道上
  荆南道兼兵/備荆西道兼兵/備上湖南道下湖南道上
  江防道下江防道福建興泉道福寧道漳南道建
  南道汀漳道廣東嶺東道嶺西道羅定道嶺北道
  嶺南道四川川西道川北道上下川東道上川南
  道下川南道廣西桂平道蒼梧道左江道右江道
[058-49b]
  貴州安平道貴寧道新鎮道思仁道雲南臨安道
  騰衝道瀾滄道以上或恭/政或參議按察司副使僉事分司
  諸道提督學道清軍道驛傳道十三布政司俱各/一員惟湖廣提學
  二員浙江山西陜西福建廣西貴州/清軍兼驛傳江西右布政司清軍分巡道浙江
  杭嚴道寧紹道嘉湖道金衢道江西饒南九江道
  湖西道南昌道湖東道嶺北道山東兖州道濟寧
  道青州海防道濟南道海右道海道登萊道遼海
  道山西冀寧道冀南道雁門道陜西闗内道闗西
[058-50a]
  道隴右道河西道西寧道河南大梁道汝南道河
  南道河北道湖廣武昌道荆西道上荆南道下荆
  南道湖北道上湖南道下湖南道沅靖道福建巡
  海道兼理/糧儲福寧道興泉道建南道武平道漳南道
  建寧道海道汀漳道廣東嶺東道嶺西道嶺南道
  海北道海南道四川上東道下東道川西道川北
  道下川南道上川南道廣西府江兵巡道桂林兵
  巡道蒼梧兵巡道左江兵巡道右江兵巡道貴州
[058-50b]
  貴寧道思石道都清道兼兵/備雲南安普道臨沅道
  洱海道金滄道整飭兵備道浙江寧紹道嘉興道
  温處道台海道江西南瑞道廣建道山東臨青道
  武徳道曹濮道沂州道遼東道山西雁北道大同
  道二/員陽和道潞安道岢嵐道陜西肅州道固原道
  臨洮道洮岷道靖逺道榆林中路道榆林東路道
  寧夏河西道寧夏河東兵糧道莊浪道濮羌道潼
  闗道湖廣辰沅道河南睢東道福建兵備道巡海
[058-51a]
  道廣東南韶道南雄道四川松潘道威茂道建昌
  道重夔道安綿道叙瀘道廣西分巡道兼兵/備貴州
  威清道畢節道雲南曲靖道其外又有協堂道副/使
  河南浙/江間設水利道浙/江屯田道江西河南四川三/省屯田兼驛傳管河
  道河/南鹽法道撫治道陜西撫治商洛道湖/廣又有撫民撫苗道監軍道
  因事不/常設招練道山東/間設其北直𨽻之道寄銜于山東
  者則為宻雲道大名道天津道霸州道寄銜于山
  西者則為易州道口北道昌平道井陘道薊州永
[058-51b]
  平等道南直𨽻之道寄銜于山東者太倉道潁州
  道徐州道寄銜于浙江江西湖廣者蘇松道漕儲
  道常鎮道廬鳳道徽寧池太道淮揚道按明初制
  恐守令貪鄙不法故于直𨽻府州縣設巡按御史
  各布政使所屬設試僉事已罷試僉事改按察分
  司四十一道此分巡之始也分守起于永樂間每
  令方面官巡視民瘼後遂定右參政右參議分守
  各屬府州縣兵道之設仿自洪熙間以武臣疏于
[058-52a]
  文墨遣參政副使沈固劉紹等往各總兵處整理
  文書商榷機宻未嘗身領軍務也至𢎞治中本兵
  馬文升慮武職不修議增副僉一員從之自是兵
  備之員盈天下
  續文獻通考團練使之職明設分巡兵備道以統
  之兩京不設布按二使故督學以御史後置守巡
  諸員無所屬則寄銜于鄰近省布按司官
   謹案列代監司之職至唐宋而始分至前明而
[058-52b]
   始定然考明代經畫之大端尚多可議如直𨽻
   近䕶畿服為萬國之法式藩臬不設何以敷治
   法而作觀瞻直省中之疆宇濶逺事務殷繁者
   限以十三司難免鞭長不及之患至如提學重
   職而偏𨽻臬司河務鉅工而向乏専掌兩直之
   寄銜他省亦參錯而不一此其制之未善者也
   至于司道銓授之法其初尚由特簡如洪武間
   潘原明之為雲南布政使見獻/徴録儒士王存忠等
[058-53a]
   之試按察使僉事見明/史猶存振厲之意至成化
   丙戌以各省布按二司正貳官缺員數多始命
   部院各舉所知仍命銓部内閣從公酌量定以
   職事見獻/徴録自是以後推用惟委之吏部往往不
   能得人或以需次較久者為之多衰聵不稱職
   左右二司又每以意見不同互相掣肘道員則
   尤多兼領職業不専縱弛之習日甚而吏治不
   可復問矣我
[058-53b]
  朝初循舊制嗣改左右布政使為一人以専其責
   任直𨽻則剏設藩臬江南湖廣陜西分建二省
   而江寧蘇州又各設布政使一員以著因地制
   宜之法優道員之品秩均不帶藩臬銜而督學
   有别置河道有専司
 皇上慎簡人在俾膺重任兩司有闕俱奉
 特㫖除授地方利弊均許専摺陳奏督撫有措置未
   協者或責以隨時匡正道員則由科道及各部
[058-54a]
   院司員之膺上考及知府中報政優最者
 記名補放又於入謝時
 親加誡勵無不仰承
 聖訓感奮自效所以綱立紀陳旬宣奏績統屬正而
   展布優吏治之蒸蒸日盛洵非前代所可比倫
   矣
 
 
[058-54b]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