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l0015 欽定歷代職官表-清-永瑢 (master)


[056-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歴代職官表卷五十
  總督巡撫表
[056-2a]
  總督巡撫
 國朝官制
總督正二品加尚/書銜從一品直𨽻一人駐保/定府江南江西一人駐江/寧府
福建浙江一人駐福/州府湖北湖南一人駐武/昌府四川一人駐/成
都/府陜西甘肅一人駐蘭/州府廣東廣西一人駐肇/慶府雲南貴州
一人駐雲/南府
  掌綜治軍民統轄文武考覈官吏修飭封疆直𨽻
  初設巡撫後加總督衘後又改為直𨽻總督仍管
[056-2b]
  巡撫事又有三省總督駐大名府兼轄山東河南
  又有宣大總督駐山西大同府以宣化府屬之後
  俱省兩江總督初兼轄河南後定為兩江總督轄
  江蘇安徽江西湖廣總督初為川湖總督後定為
  湖廣總督轄湖北湖南四川初設巡撫後裁設總
  督兼管巡撫事陜甘總督初兼轄四川改轄山西
  後定為陜甘總督轄陜西甘肅雲貴總督初兼轄
  廣西後定為雲貴總督轄雲南貴州又河南初設
[056-3a]
  河東總督轄河南山東後省凡總督例兼都察院
  右都御史衘其應否兼兵部尚書衘由吏部請
㫖定奪
巡撫從二品加侍/郎銜正二品直𨽻一人總督/兼山東一人駐濟/南府山西
一人駐太/原府河南一人駐開/封府江蘇一人駐蘇/州府安徽一人駐/安
慶/府江西一人駐南/昌府福建一人駐福/州府浙江一人駐杭/州府湖北
一人駐武/昌府湖南一人駐長/沙府陜西一人駐西/安府甘肅一人總/督
兼/廣東一人駐廣/州府廣西一人駐桂/林府雲南一人駐雲/南府貴州
[056-3b]
一人駐貴/陽府
  掌宣布
徳意撫安齊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考羣吏之治㑹總
  督以詔廢置三年大比獻賢能之書則監臨之其
  武科則主考試直𨽻初設順天巡撫正保巡撫宣
  府巡撫後併定為直𨽻巡撫江南初設廬鳳巡撫
  後定為安徽巡撫江西初設南贑巡撫湖北初設
  鄖陽巡撫後俱省湖南初設偏沅巡撫後改為湖
[056-4a]
  南巡撫陜西初設延綏巡撫寧夏巡撫後俱省凡
  巡撫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其應否兼兵部
  侍郎衘由吏部請
㫖定奪
 歴代建置
   謹案總督巡撫其官俱肇置於明代明初命京
   官巡撫地方有軍事則命總督軍務因事而設
   事已旋罷原非為一定官稱其後各省俱有之
[056-4b]
   且因事増置遂為定員然總督巡撫之名已見
   於南北朝晉書前秦載記王猛表曰總督戎機
   胡三省通鑑注曰總督戎機猶都督中外諸軍
   事也魏書李崇傳北齊書斛律全/傳周書文帝紀俱有總督字陳書蕭摩訶
   傳呉明徹曰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亦謂為
   大都督後周書武帝紀建徳二年詔皇太子贇
   撫巡西土五年復遣巡撫西土此倣於左傳所
   謂從曰撫軍者也左傳宣十三年王巡三軍拊/而勉之杜預訓拊為撫此巡
[056-5a]
   撫二字/所出也至唐髙祖儀鳳元年遣大臣分道巡撫
   以宰相來恒為河南道大使許元超為河北道
   大使左丞崔知悌司業鄭祖元為江南道大使
   後又謂之存撫于慎行穀城山房筆麈以為巡
   撫之名實起於此但其事任所屬由來已久葢
   嘗由明而溯之自黄帝立左右大監宋書百官/志作立四
   監/監於萬國嗣是而四岳九牧八伯十二師俱
   為統率之職至周而二伯九采益為明備漢分
[056-5b]
   天下為十三州後各置牧蓋郡縣之歸管轄自
   此而始魏晉而後刺史特重類以將軍持節總
   統諸郡非僅曩時刺舉之任迨隋開皇中廢郡
   為州刺史専理一郡名存職廢而總管都督節
   度使之號由斯著矣宋懲藩鎮之弊節度諸使
   之除授特以優禮勛賢或為武臣序進之階其
   州牧之任則自有閫帥漕憲等官而制又一變
   元立行中書省明初因之後改為十三布政司
[056-6a]
   後於布政司上又設巡撫總督則督撫者實當
   行中書省之任而與古之牧伯侔矣又元於在
   京中書省之外分立行省以控治諸路天下郡
   縣有直𨽻中書省者有𨽻諸行省者故諸路亦
   號為省明既改布政司則當稱某司若總督巡
   撫職同奉使帶部院堂上官銜又當稱行部或
   行院而案牘相沿概稱為省葢亦沿元之舊至
  本朝以督撫専制地方以布政按察二司為之屬
[056-6b]
   以佐其政治大小相維名實始為允稱明又有
   巡按御史原於秦之御史監郡後以與巡撫不
   相統屬文移亦多窒礙定巡撫為都御史而所
   用巡按御史多新進喜事之人倚勢作威受賕
   不法或强與州縣之事舉錯任意為弊尤甚我
  朝定制裁去以都御史副都御史為督撫兼衘而
   事權始一矣至若唐之節度使官級崇重其勲
   績較著者率加平章事以寵之久則進兼侍中
[056-7a]
   中書今而平章事之罷政出鎮者亦多帶舊銜
   以行宋以宰相出判大藩均謂之使相此則皆
   由一時特授而不為常制我
  朝督臣之擢任大學士者間令仍管舊任以隆委
   寄其督撫所帶尚書侍郎銜之應加與否悉由
   部請
 㫖遵行規制周詳視前代之舛錯棼雜者綱維倍為
   整肅謹以歴朝異同之故先為撮叙於此以明
[056-7b]
   綱領而建置沿革之本末則次第列具左方以
   資考核焉
 三代
  羅泌路史夏后氏紀十國而有長長有師五長而
  一師師五十國州十有二師州有牧牧禀命於上
  京孔氏謂州十有二師為三萬人非也此不過所
  謂承以大夫師長者商周之連率卒正也
  春秋左氏傳昔夏之方有徳也貢金九牧
[056-8a]
   謹案史記黄帝立左右大監監於萬國此正如
   殷周時天子之老所謂分天下以為二伯者沈
   約謂刺史之職即黄帝之四監非矣堯立八伯
   以典諸侯立四岳以稽八伯八伯即九牧也禮
   記疏堯時有四伯堯之末分置八伯周禮疏按
   書傳云元祀巡守四岳八伯注云堯時以羲和
   為六卿并掌方岳之事是為四岳出則為伯其
   後乃置八伯據此則四岳亦當賦政於外如召
[056-8b]
   伯之巡行南國者歟州十二師即十二牧此有
   虞之制而羅氏屬之夏后氏者葢弼成五服禹
   所手定且當受命之初猶仍十二州之制其後
   乃制為九牧爾
  詩商頌相土烈烈鄭康成箋相土居夏后之世承
  契之業入為王官之伯出長諸侯孔頴達疏王肅
  云相土在夏為司馬之職掌征伐
   謹案相土以諸侯之長入為王官伯此與四岳
[056-9a]
   之出主諸侯者亦復不同其云相土為司馬葢
   文子淮南子俱有契為堯司馬之文此云相土
   烈烈而箋云承契之業故本以為説然相土以
   司馬而長諸侯則正如今之總督兼兵部尚書
   之比也
  尚書盤庚邦伯師長孔安國傳國伯二伯及州牧
  也衆長公卿也
   謹案益稷篇州十有二師鄭云師長也孔氏則
[056-9b]
   云三萬人故此師亦訓衆疏順傳為義因云衆
   官之長然開始即云邦伯邦國之伯諸侯師長
   故為東西二伯及九州之牧則亦不覺以師長
   屬邦國言之可知邦伯猶言邦君而師長則猶
   是虞夏時之十二師五長也
  禮記王制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
  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
   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
[056-10a]
   謹案王制殷制也鄭康成謂殷之州長曰伯虞
   夏及周皆曰牧孔頴達則謂孔安國之意不然
   故於盤庚之邦伯云州牧也竊疑左右之二伯
   伯為定名而州長之伯例得通稱為牧故唐有
   九州則為八伯虞置十二州即為十二牧楚辭
   亦云伯昌作牧若然則竹書紀年所云王季為
   殷牧師者恐亦方伯之别名而非如周禮夏官
   之牧師僅掌牧地者矣
[056-10b]
  周禮天官牧以地為名鄭康成注/牧州長也春官宗伯八命
  作牧注一州/之牧九命作伯注長諸侯/為方伯
  禮記曲禮九州之長曰牧明堂位九采之國鄭康/成注
  九州之牧/典貢職者
   謹案虞有八伯殷制八州八伯故康成據周禮
   邦國建牧之文以為畿内不置伯有鄉遂之吏
   主之此當如後世畿輔府州直𨽻京師之比然
   今周禮鄉遂之職略不見有長畿内諸侯之事
[056-11a]
   而秋官掌交則云九牧之維書之周官則云以
   倡九牧史記亦云武王徵九牧之君即鄭於左
   傳之五侯九伯固以為九州當有九牧則所謂
   畿内不置伯者疑亦就八伯言之爾
  尚書康誥孟侯孔頴達疏孟長也五侯之長謂方
  伯使康叔為之長者即州牧也
  詩序旄丘責衛伯也鄭康成箋衛康叔之封爵稱
  侯今曰伯者時為州伯也周之制使伯佐牧春秋
[056-11b]
  傳曰五侯九伯侯為牧也
   謹案周制一州一牧二伯佐之此康成據左傳
   為説也牧於外曰侯傳云五侯知是五牧鄭謂
   太公分陜而治當四侯半一侯不可分故言五
   侯説頗迂曲則服䖍所云五侯公侯伯子男九
   伯九州之長者斯為當矣然二伯佐一牧則正
   如今各省設有巡撫而總督或兼轄數省之例
   也
[056-12a]
 秦
   謹案秦廢侯國為郡縣而漢因之當時郡守皆
   即今之知府其上雖有監御史而秩甚卑且無
   專治所與今督撫不同故郡事皆直達於天子
   然漢郡百餘而秦止四十郡專制尤廣且如㑹
   稽一郡幾當今之為省者三是雖為郡守而且
   與今兼轄數省之總督侔矣故附識於此以見
   古今事勢之所由變革焉
[056-12b]
 漢
  漢書百官志武帝元封五年置部刺史成帝綏和
  元年更名牧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元夀二年
  復為牧
  漢書朱博列傳初何武為大司空與丞相方進共
  奏言古選諸侯賢者以為州伯書曰咨十有二牧
  所以廣聰明燭幽隱也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
  一州之統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失位次之序臣
[056-13a]
  請罷刺史更置州牧以應古制奏可及博又奏請
  罷州牧置刺史如故奏可
   謹案漢官典儀云刺史周行郡國以六條問事
   非條所問即不省故刺史稱傳車其吏言從事
   居無常治吏不成臣而何武以為居牧伯之位
   秉一州之統且謂刺史古之方伯一州表率葢
   上所委任亦權勢所積至此然秩卑寵渥今之
   督撫固非其例故不著於表若夫州牧既設其
[056-13b]
   時乃畧無可紀之人葢二千石位任尚重而其
   為牧者亦僅循資自全者爾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十八年罷州牧置刺史
   謹案漢武帝初置部刺史成帝時改為牧哀帝
   時復為刺史後又為牧經王莽變革建武元年
   復置牧至此改為刺史而後漢書百官志第云
   成帝更為牧建武十八年復為刺史則徑似成
   帝改牧以後直至建武十八年而始復為刺史
[056-14a]
   者疎矣
  後漢書劉焉列傳焉遷太常時四方兵寇焉以為
  刺史威輕不能禁建議改置牧伯鎮安方夏請選
  重臣以居其任焉議得用出為監軍使者領益州
  牧太僕黄琬為豫州牧宗正劉虞為幽州牧皆以
  本秩居職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謹案後漢州牧以本秩居職此正如明之總督
   巡撫不定為品秩各以京官繫銜之例也
[056-14b]
 三國
  三國蜀志諸葛亮列傳領益州牧馬超傳章武元
  年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
   謹案馬超領涼州牧此當為州牧遥領之始然
   馬超先據涼州時已自稱征西將軍領并州牧
   矣
  三國魏志文帝本紀黄初三年以荆揚江表八郡
  為荆州孫權領牧故也
[056-15a]
  南齊書州郡志吳置持節督州牧八人
  三國呉志陸抗列傳孫皓即位加鎮軍大將軍領
  益州牧鳳凰二年拜大司馬荆州牧
   謹案三國州牧一如漢末之制故著此數條以
   存其概
  南齊書百官志魏晉世州牧隆重刺史任重者為
  使持節都督輕者為持節督起漢順帝時御史中
  丞馮赦討九江賊督揚徐二州軍事而何徐宋志
[056-15b]
  云起魏武遣諸州將督軍王珪之職儀云起光武
  並非也
  杜佑通典後漢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權置督
  軍御史事竟罷建安中魏武為相始遣大將軍督
  軍而袁紹分統諸軍為三都督魏武征孫權還又
  使夏侯惇督二十六軍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
  諸州軍事或領刺史明帝太和四年司馬懿征蜀
  加號大都督髙貴鄉公正元二年司馬昭都督中
[056-16a]
  外諸軍事尋加大都督
   謹案總督之名昉於古之都督南齊書以為起
   漢順帝時杜佑通典以為起光武及魏武為相
   時然皆總理戎事為用兵而設其都督諸州或
   兼領刺史實起於黄初三年葢都督以治軍刺
   史以治民二者兼領而職任始重亦如今之督
   撫其理軍事也則有各標營咸禀節制其理民
   事也則府州縣胥歸統轄制頗相近但魏晉都
[056-16b]
   督兼領刺史者止治其所駐之一州其餘則仍
   别置刺史所謂單車刺史俾専治民之責是兼
   理之中仍有分理之制故宋出廬陵王義真都
   督南豫豫雍司秦并六州諸軍事而所制者仍
   南豫州也後魏以杜超都督冀定相三州諸軍
   事叔孫建都督冀青等州諸軍事並見/通鑑其制亦
   同此耳至後周改為總管而三都督之名亦相
   沿不廢隋始以為散官都督之名遂微至唐復
[056-17a]
   設都督後漸易為節度使亦兼領刺史而其任
   益専矣葢都督之始末如此今撮叙其概以便
   省覽焉
 晉
  司馬光資治通鑑太康元年以司𨽻所統郡置司
  州凡州十九詔曰漢末刺史内親民事外領兵馬
  今天下為一刺史分職皆如漢氏故事胡三省注/察舉郡縣
  長吏/而已悉去州郡兵大郡置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交
[056-17b]
  州牧陶璜言州兵未宜約損僕射山濤亦言不宜
  去州郡武備然其後刺史復兼兵民之任州鎮愈
  重矣
   謹案漢司隸校尉統三輔三河宏農七郡亦止
   専司察舉初以司𨽻官屬制置如州儀故俗稱
   司州至晉乃以京輔所部定名置司州司隸校
   尉統之而司𨽻校尉即為州牧之任渡江以後
   以揚州刺史主京畿遂罷司𨽻不設而社佑以
[056-18a]
   為晉罷司隸校尉置司州者誤也
  通典晉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
  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伐呉之役以賈
  充為使持節假黄鉞大都督總統六師太康中都
  督知軍事刺史理人各用人也惠帝末乃并任非
  要州則單為刺史江左以來都督諸軍尤重惟王
  導等權重者乃居之
   謹案晉氏南遷以揚州為京畿穀帛所資皆出
[056-18b]
   焉以荆江為重鎮甲兵所聚盡在焉三州户口
   居江南之半自非親賢重望不居是職故荆州
   亦稱陜西而襄陽江夏彭城廣陵厯陽京口各
   置名州為藩鎮重寄當時所謂要州葢謂此也
   太康時分釐治軍治民之職不旋踵而仍併為
   一葢有不治軍之刺史而無不治民之都督江
   左尤重其任惟權位最隆者乃始居之亦時㑹
   使然也
[056-19a]
  通典自魏晉以後刺史多帶將軍開府州與府
  各置僚屬州官理民别駕治中/以下是府官理戎長史司/馬等官
  是/
   謹案魏晉以下幕府各有僚屬自别駕治中以
   下名號不一皆本州之佐官各有職掌自唐以
   郡守稱刺史而治中别駕遂為郡僚其節度使
   屬官則有判官推官書記支使之類至宋而閫
   帥漕憲又各有其屬官而唐節度之幕職反為
[056-19b]
   列郡之佐僚矣今總督巡撫既不設掾屬而治
   中判官等員又各從其長以散見於他表兹並
   不復著而揭其大畧於此後歴代不復叙列焉
 宋齊梁陳
  宋書百官志刺史每州各一人
  通典宋有都督諸州諸軍事舊曰監某州諸軍文
  帝即位改監為都督刺史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
  輕者為持節皆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而
[056-20a]
  領兵者武冠自魏以來庶姓為州而無將軍者謂
  之單車刺史凡單車刺史加督進一品都督進二
  品不論持節假節宋與魏同
  隋書百官志梁官多同宋齊之舊州刺史二千石
  受拜之明日辭宫廟而行
 北魏
  魏書官氏志髙祖詔羣僚議定百官著於令都督
  府州諸軍事從第一品上都督三州諸軍事第二
[056-20b]
  品上司州刺史第二品中都督一州諸軍事從第
  二品下髙祖復次職令司州牧從第二品上州刺
  史第三品中州刺史從第三品下州刺史第四品
   謹案北魏刺史固即魏晉以來州牧之任然唯
   都督軍事兼領者權寄特重而單州刺史秩亦
   稍替故即南朝官制刺史亦有在第五品者至
   隋而刺史僅為理一郡之官葢積輕之勢然也
  通典行臺省魏晉有之昔魏末晉文帝討諸葛誕
[056-21a]
  散騎常侍裴秀尚書僕射陳泰黄門侍郎鍾㑹等
  以行臺從至晉永嘉四年東海王越帥衆許昌以
  行臺自隨是也越請討石勒表/以行臺自隨及後魏謂之尚書
  大行臺别置官屬後魏道武帝置中正行臺以秦/王儀為尚書令以鎮之孝文帝
  永熙三年以宇文泰為大行/臺以蘇綽為行臺度支尚書
   謹案魏晉以後稱尚書省為中臺見異諸/葛恪𫝊亦稱
   為内臺見宋書/百官志其隨所管之道置於外州以行
   尚書事者則號之為行臺肇端於魏晉為專征
[056-21b]
   討而設不為常制至後魏始開府置屬號為尚
   書大行臺於一路府州無所不統然亦以専主
   軍事也至後齊始理民事隋則設官尤衆謂之
   行臺省則兵農刑政盡歸統轄矣行臺専制一
   方實為今制府之職其官屬必以尚書僕射侍
   郎為職亦猶今督撫之兼兵部尚書及侍郎也
   至隋以省稱遂為元行中書省之所自始焉
 北齊
[056-22a]
  通典北齊司州曰牧制州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
  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州至下下州凡九等
  隋書百官志後齊制官多循後魏行臺在今無之
  其官制令僕射其尙書丞郎皆隨權制而置員焉
  通典北齊行臺兼統民事自辛術始焉武定八年/辛術為東
  南道行臺東徐州刺史郭志殺郡守文宣聞之勅/術曰江淮初附百姓難向京師留卿為行臺亦欲
  理邊民寃枉監理牧守自今以後所統十餘州地/諸有犯法者刺史先啟聴報以下先理後表齊代
  行臺兼總民事/則自術始也
[056-22b]
   謹案行臺之制後魏志無文隋志僅存其大畧
   考齊文宣帝勅辛術之文則其統轄職掌均可
   概見矣通典又言江左無行臺惟梁末以侯景
   為河南王大行臺承制如鄧禹故事葢梁特循
   襲北魏暫設此制不為常典也
 後周
  北周書盧辯列傳雍州牧九命户三萬以上州刺
  史正八命户二萬以上刺史八命户一萬以上刺
[056-23a]
  史正七命户一萬以下刺史七命總管刺史加使
  持節諸軍事
  通典後周改都督諸軍事為總管又有大都督帥
  都督都督
  馬端臨文獻通考後周改都督諸軍事為總管武
  帝時以王謙為益州總管總管之名始此
   謹案周明帝紀武成元年正月改都督諸州軍
   事為總管自是為總管者安成公憲天水公廣
[056-23b]
   尉遲綱尉遲迥即見明帝紀蔡國公廣即天/水公
   遲綱邵國公㑹趙國公招杞國公亮衛國公直
   見於武帝紀俱在王謙為總管之前馬氏云王
   謙為總管總管之名始此非也
 隋
  通典隋雍州置牧餘州並置刺史亦同北齊九等
  之制總管刺史加使持節至開皇三年罷郡以州
  統縣自是刺史之名存而職廢
[056-24a]
  通典隋代三都督並以為散官煬帝改大都督為
  校尉帥都督為旅帥都督為隊正至此則都督之
  名微矣
  文獻通考隋文帝以并益荆揚四州置大總管其
  餘總管府置於諸州列為上中下三等加使持節
  煬帝悉罷之
  通典大行臺隋謂之行臺省有尙書令僕射左右/任置
  各一人主事四人有考功兼吏部主/爵司勲禮部兼祠部/主客
[056-24b]
  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庫部刑部兼都官/司門度支兼倉/部
  金部工部屯田兼水部/虞部侍郎各一人每臺置食貨
  農圃武器百工監副各置丞録事等員葢隨其所
  管之道置於外州以行尚書事
 唐
  新唐書百官志西都東都北都牧各一人從二品
  通典唐諸州復有總管亦加號使持節武徳五年
  以洛荆并幽交五州為大總管府七年改大總管
[056-25a]
  府為大都督府總管府為都督府
  新唐書百官志注武徳初有行臺有大行臺其官
  有尚書省令掌管内軍民總判省事有僕射二人
  自左右丞以下諸司郎中畧如京省
  通典唐初亦置行臺貞觀以後廢
  唐六典大都督府都督一人從二品長史一人從
  三品中都督府都督一人正三品長史一人正五
  品上下都督府都督一人從三品長史一人從五
[056-25b]
  品上
   謹案唐武徳初邊要之地置總管以統軍加號
   使持節葢漢刺史之任其後改曰都督總十州
   者為大都督後去大字凡都督府有刺史以下
   如故然大都督又兼刺史而不檢校州事其後
   都督加使持節則為将諸將亦通以都督稱惟
   朔方猶稱大總管大都督皆親王遥領都督府
   之政以長史主之而節度使所治州有都督府
[056-26a]
   者則領長史焉
  謝維新合璧事類唐自武徳至天寳以前邊防之
  制其軍城鎮守皆有使而道有大將一人曰大總
  管已而又曰大都督至太宗時行軍征討曰大總
  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
  持節者謂之節度使然猶未以名官景雲二年以
  賀拔延嗣充河西節度使自此接乎開元天寳之
  間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縁邊之
[056-26b]
  地凡八節度外任之重無比焉至徳以後中原刺
  史亦循其例受節度使之號若諸州在節度使内
  者皆節度焉
  唐六典天下之節度使有八曰闗中朔方節度使
  曰河東節度使曰河北幽州節度使曰河西節度
  使曰隴右節度使曰劒南節度使曰磧西節度使
  曰嶺南節度使
  舊唐書地理志至徳之後刺史皆治軍戎遂有防
[056-27a]
  禦團練制置之名要衝大郡皆有節度之類或易
  以觀察之號東都畿汝防禦觀察使領汝州東都/留守兼之
  河陽三城節度使宣武軍節度使義成軍節度使
  忠武軍節度使天平軍節度使兖海節度使武寧
  軍節度使平盧軍節度使陜州節度使潼闗防禦
  鎮國軍使同州防禦長春宫使鳳翔隴節度使邠
  寧節度使涇原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中節度使
  昭義軍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大同軍防禦使魏博
[056-27b]
  節度使義昌軍節度使成徳軍節度使義武軍節
  度使幽州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山南東道節
  度使荆南節度使劒南西川節度使東川節度使
  武昌軍節度使淮南節度使浙江西道節度使浙
  江東道節度使福建觀察使宣州觀察使江南西
  道觀察使湖南觀察使黔中觀察使嶺南東道節
  度使嶺南西道桂管經畧觀察使邕管經畧使容
  管經畧使安南都䕶節度使大中咸通之間隴右
[056-28a]
  歸國又析置秦州節度使涼州節度使𤓰沙節度
  使
   謹案舊志所列葢據唐中葉言之至其後節度
   屢有増設或多賜軍號而觀察防禦亦多改為
   節度使或并或析不可備書矣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
  馬副使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節度使掌總軍
  旅顓威賞初授具帑抹兵杖詣兵部辭見觀察使
[056-28b]
  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視事
  之日設禮案髙尺有二寸方八尺判三案節度使
  判宰相觀察使判節度使團練使判觀察使罷秩
  則交㕔以節度使印自隨留觀察使營田等印以
  郎官主之鏁節樓節堂以節院使主之其後有持
  節為節度副大使知節事者正節度也諸王拜節
  度大使者皆留京師
   謹案唐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諸州水旱
[056-29a]
   則遣使有巡察安撫存撫之名後又置十道按
   察使各道一人後改曰十道按察採訪處置使
   後又曰採訪處置使後又兼黜陟使後定改曰
   觀察處置使考唐之巡察使察舉州縣再周而
   代乃後世巡按之比其安撫存撫宣撫諸使則
   固今巡撫之官所由昉也若觀察使類為節度
   使兼職無節度之州亦特設之所司道俗宣風
   綱理郡縣正即今巡撫兩司之職葢觀察初為
[056-29b]
   按察雖非即明之按察使然職分相近故唐書
   稱其豐稔為上考省刑為中考辦税為下考而
   王圻續通考亦謂明設按察司即觀察之職後遂
   以觀察為今守巡道之稱則指其副貳言之唐
   地理志雖與節度並列要不得即指為巡撫也
   又建中後行臺亦置節度諸使大率節度觀察
   皆兼所治州刺史云
  唐㑹要貞觀二年邊州别置經畧使至徳二載賀
[056-30a]
  蘭進明除五府經畧兼節度使建中元年除元琇
  始不帶五府經畧
   謹案經畧二字見於左傳至唐始以名官其以
   節度兼者則有副使永淳元年婁師徳為河源
   軍經畧副使是也葢唐制一道兵政屬之節度
   使民事屬之觀察使然節度多兼觀察兵甲財
   賦民俗之事無所不領謂之都府又各道雖有
   度支營田招討經畧等使然亦多以節度使兼
[056-30b]
   之葢使名雖多而主其事者每道一人而已
 五季
  五代史王處直列傳此中之法自將校為刺史升
  團練防禦而至節度使
   謹案節度使之専横至五季而極冗濫又為特
   甚然遷進亦自有其序也故著之於此
 宋
  柯維騏宋史新編開封府牧從二品諸府牧九州
[056-31a]
  牧同
  宋史職官志節度使無所掌其事務悉歸本州亦
  無定員恩數與執政同以待宗室近屬外戚國壻
  年老久次者若外任除殿帥始授此官亦止於一
  員或有功勛顯著任帥守於外及前宰執拜者尤
  不輕授
  王明清揮麈餘話節度州有三印節度印隨本使
  在闕則納於有司觀察印則長吏用之州印則晝
[056-31b]
  付録事掌用至暮歸於長吏凡節度在鎮兵仗之
  屬則觀察屬官用本使印判狀田賦之屬則觀察
  屬官用本使印簽狀刺史屬縣則用州印本使判
  狀故命帥必曰某軍節度某州管内觀察等使某
  州刺史必具此三者言軍則専制兵旅言管内則
  専總察風俗言刺史則治其州軍此祖宗損益唐
  制軍兵之務職守之分俾各歸其實也
   謹案唐節度觀察使俱帶本州刺史是以都府
[056-32a]
   而兼治州事宋則以知州綜諸使務而節度觀
   察特為兼判遥領之官則雖節度初除領院降
   麻禮數尤異已非復唐州鎮之任而此下如承
   宣觀察團練防禦刺史俱無職任特以為武臣
   遷轉之次序而已
  宋史職官志經畧安撫司經畧安撫使一人以直
  秘閣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帥其屬而聴其
  獄訟頒其禁令定其賞罰稽其錢穀甲械出納之
[056-32b]
  名籍
  沈括夢溪筆談予為鄜延經畧使日新一㕔謂之
  五司㕔延州正㕔乃都督㕔治延州事五司㕔治
  鄜延路軍事如唐之使院也五司者經畧安撫總
  管節度觀察也唐制方鎮皆帶節度觀察處置三
  使今節度之職觀察歸安撫司處置歸經畧司
   謹案宋制帥臣任河東陜西嶺南路職在綏御
   外藩則為經畧安撫使兼都總管以統制軍旅
[056-33a]
   河北及近地則止為安撫使葢經畧安撫使正
   如今總督兼巡撫之比而止為安撫使者則如
   今巡撫之比也又宋有制置使或兼經畧使或
   以安撫大使兼掌經畫邊鄙軍旅之事宣撫使
   掌宣布威靈撫綏邊境及統䕶將帥督視軍旅
   之事亦即今總督巡撫之任然俱不常置故不
   著於表而附見於此又轉運使宋時稱為漕帥
   凡一路邊防盜賊刑訟金穀按㢘之任無所不
[056-33b]
   總然其初所職止催科徵賦出納綱運數事而
   已兹故析入布政司表内而此亦不著云
 遼
  遼史百官志南面方州官某州某軍節度使
  王圻續文獻通考遼北面著帳郎君有節度使所
  掌非軍民事南面節度使設官甚衆遼二百餘年
  城郭相望田疇益闢冠以節度承以觀察防禦團
  練等使分以刺史縣令大畧采用唐制其間宗室
[056-34a]
  外戚大臣之家築城賜額謂之頭下州軍惟節度
  使朝廷命之後往往皆歸王府
 金
  金史百官志諸總管府謂府尹兼領者都總管一
  員正三品掌統諸城隍兵馬甲仗總判府事同知
  都總管一員從四品掌通判府事○諸鎮節度使
  一員從三品掌鎮撫諸軍防刺總判本鎮兵馬之
  事兼本州管内觀察使事其觀察使所掌並同府
[056-34b]
  尹本志府尹掌宣風/導俗肅清所部
   謹案金制州有三等其一曰節鎮州然特節制
   當州别無支屬葢自宋太平興國初詔廢各鎮
   支郡後遂相循不改則所謂節鎮州者名沿唐
   舊而實與一道置使之制異矣
 元
  元史百官志行中書省凡十秩從一品掌國庶務
  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督為表裏國初有征伐之役
[056-35a]
  分任軍民之事皆稱行省未有定制中統至元間
  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事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
  出領其事其丞相皆以宰執行某處省事繫銜其
  後改為某處行中書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
  國重事無不領之每省丞相一員從一品平章二
  員從一品右丞一員左丞一員正二品㕘知政事
  二員從二品甘肅嶺北各減一員丞相或置或不
  置尤慎於擇人故往往缺焉○河南江北等處行
[056-35b]
  中書省○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江西等處行中
  書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陜西等處行中書
  省○四川等處行中書省○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征東等處行中書省
   謹案魏晉有行臺後魏謂之尚書大行臺别置
   官屬唐貞觀以後廢元設行中書省中或改行
   尚書省所承固有自也征東行省屢置屢廢故
[056-36a]
   云行中書省凡十實十一也又元至正時増置
   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後又續増福建山東
   廣西膠東諸處行中書省而各行省長貳亦多
   所添設俱一時之制故不備著
  元史百官志諸路總管府上路達嚕噶齊解見户/部篇
  總管各一員並正三品下路秩從三品
  續文獻通考元都總管之職葢節度使也所掌事
  各不同
[056-36b]
   謹案元亦有經畧使至正十八年命經畧使問
   民疾苦招諭寇盜葢即前代宣諭招撫等使之
   比其與宋之經畧使節制諸使者異矣
 明
  明史職官志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
  處兼管河道一員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
  糧餉一員總管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餉一
  員總督陜西三邊軍務一員總督兩廣軍務兼理
[056-37a]
  糧餉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一員總督四川
  陜西河南湖廣等處軍務一員總督浙江福建江
  南兼制江西軍務一員總督陜西山西河南湖廣
  四川五省軍務一員總督鳳陽地方兼制河南湖
  廣軍務一員總督保定地方軍務一員總督河南
  湖廣軍務兼巡撫河南一員總督九江地方兼制
  江西湖廣軍務一員總督南直𨽻河南山東湖廣
  四川軍務一員總督河漕兼提督軍務一員
[056-37b]
   謹案總督漕運總理河漕二職今已析入漕運
   總督河道總督表内然明之總督漕運兼巡撫
   之職而總理河漕者實亦一總督也故並著之
  雷禮列卿記景泰三年命左都御史王翺總督兩
  廣事務自總兵以下悉聴節制然事平即歸非常
  設成化元年命韓雍總理軍務兼理巡撫久之雍
  請得文武大臣分理其事于是以陳濂撫廣東張
  鵬撫廣西而雍専理軍務五年御史龔成等言兩
[056-38a]
  廣宜設總督兼巡撫乃起雍總督兼巡撫於梧州
  設總府巡撫復不設仍總於總督永為定制
   謹案韓雍總督兩廣此為専設總督之始若正
   統六年征麓川以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景
   泰元年討叛苗以巡撫河南副都御史王來總
   督湖廣貴州軍務俱在王翺為總督之先然皆
   因事而設非定制也明又有經畧使不専設有
   兵事則暫勅行事嘉靖中以易州通州昌平州
[056-38b]
   為三輔各置經畧使一員以文臣領之尋罷其
   後主邊事者多稱經畧約如總督之職兹不復
   著
  明史職官志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
  府一員巡撫浙江等處地方兼提督軍務一員巡
  撫福建地方兼提督軍務一員巡撫順天等府地
  方兼整飭薊州等處邊備一員巡撫保定等府提
  督紫荆等闗兼管河道一員巡撫河南等處地方
[056-39a]
  兼管河道提督軍務一員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
  務一員巡撫宣府地方贊理軍務一員巡撫大同
  地方贊理軍務一員巡撫延綏等處贊理軍務一
  員巡撫寧夏地方贊理軍務一員巡撫甘肅等處
  贊理軍務一員巡撫陜西地方贊理軍務一員巡
  撫四川等處地方兼提督軍務一員巡撫湖廣等
  處地方兼贊理軍務一員巡撫江西地方兼理軍
  務一員巡撫南贑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一員
[056-39b]
  巡撫廣東地方兼贊理軍務一員巡撫廣西地方
  一員巡撫雲南兼建昌畢節等處地方贊理軍務
  兼督川貴糧餉一員巡撫貴州兼督理湖北川東
  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一員巡撫天津地方贊理軍
  務一員巡撫登萊地方贊理軍務一員巡撫安廬
  地方贊理軍務一員巡撫淮揚地方贊理軍務一員
  巡撫承天贊理軍務一員撫治鄖陽等處地方兼
  提督軍務一員贊理松潘地方軍務一員
[056-40a]
  徐學聚國朝典彚永樂十九年命右都御史王彰
  巡撫河南時有告周府將為不軌者上欲及其未
  發討之彰曰以臣之愚可不煩兵但得御史三四
  人隨臣以往足矣然須奉勅以臣巡撫其地乃可
  於是彰奉勅往巡撫
   謹案王彰奉勅為有明設巡撫之始先是洪武
   二十四年遣皇太子巡撫陜西葢暫一行之非
   定制也宣徳中以闗中江南等處地大而要特
[056-40b]
   命官更代巡撫不復罷去後遂與總督同為方
   面大臣當時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有總兵地
   方加贊理管糧餉者加總督兼理他如整飭邊
   闗提督邊闗及撫治流民總理河道等號皆因
   事特設並無定制觀明史所載其初所置巡撫
   如周忱于謙等亦未嘗不得其人自中葉以後
   督撫多用廷推率以營求得之又往往交結閹
   人為其私黨以致擅作威福朘尅民膏即名掛
[056-41a]
   彈章者亦多置之不問甚者反加遷擢益無所
   顧忌惟事貪暴殃民而於國是邊防一切全不
   為意浸成厲階積弛已甚我
  國家損益前制大小綱維措置得宜封疆大吏職
   任崇而掄擇慎我
 皇上勵精圖治宵旰勤求無時不以吏治民生為念
   各督撫仰膺
 寵寄祇奉
[056-41b]
 徳音宣力分猷小㢘大法其有勤恪夙著者則考績
   優叙或
 特賜官銜以示寵勵如奉職不稱自蹈愆咎則或削
   其冠帶或貶其品秩仍留原官以責後效甚或
   至營私骩法則立正憲典以示懲警
 慶讓予奪咸禀
 睿裁無不凛肅
  朝章交相感勵洵為郅隆之極軌矣
[056-42a]
 
 
 
 
 
 
 
 
[056-42b]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