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l0015 欽定歷代職官表-清-永瑢 (master)


[027-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二十一
  通政使司表
[027-2a]


[027-3a]
  通政使司
 國朝官制
通政使司通政使滿洲漢人各一人滿洲初係二品順/治十五年改為三
品康熙六年復為二品九年/定滿洲漢人俱為正三品副使滿洲漢人各一人滿/洲
初係三品順治十六年改為四品康熙六年/復為三品九年定滿洲漢人俱為正四品叅議滿洲
漢人各一人滿洲初係品品順治十六年/定滿洲漢人俱為正五品
  掌受天下章奏校閲送閣稽其程限而按其違失
  有不如式者劾論之順治元年初設通政使滿洲
[027-3b]
  漢人各一人左通政滿洲漢人各一人右通政漢
  人二人左叅議滿洲漢人各二人右叅議漢人二
  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漢人右叅議一人五十二年
  省漢人左叅議一人乾隆十年省漢人右通政一
  人十三年省右通政員額改左通政為通政副使
  又省參議滿洲漢人各一人並去左右銜
經厯滿洲漢人各一人正七/品知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初/制
四品後定/為正七品
[027-4a]
  掌出納文移承受案牘經厯初稱司務後改為經
  厯知事初置滿洲二人漢軍一人後省漢軍員缺
  乾隆十七年改滿洲知事二人為滿洲漢人各一
  人
筆帖式滿洲六人漢軍二人
  初制滿洲八人漢軍二人後省滿洲二人職事具/吏部篇
登聞鼓㕔筆帖式滿洲漢軍各一人
  凡軍民實有寃抑所司不受理擊登聞鼓陳訴者
[027-4b]
  由司覈實奏
聞下所司昭雪誣控越訴者論如法初順治元年設登
  聞鼓於都察院門日以御史一人監之十三年移
  置長安右門外以給事中或御史一人更替管理
  康熙六十一年始以其事併入通政使司置筆帖
  式以掌之
 厯代建置
 三代
[027-5a]
  周禮夏官大僕下大夫二人掌諸侯之復逆鄭司/農云
  復謂奏事也/逆謂受下奏小臣上士四人掌三公及孤卿之復
  逆賈公彦曰諸侯是賓客其復逆太僕尊官掌/之三公孤卿是臣在朝廷故小臣掌之也
  僕下士十有二人掌羣吏之逆及庶民之復鄭康/成曰
  羣吏府/史以下
   謹案周官復逆大僕與小臣御僕實分之周太/僕與
   今太僕寺之職不/同說詳太僕寺篇葢以僕臣之朝夕王所者使
   之出入傳達以防壅蔽與今中外臣僚劄子由
[027-5b]
   奏事處呈遞者其制實相脗合然當時入告之
   體尚無所區分則大僕掌諸侯之復逆與今通
   政司受督撫章疏者職掌亦為相近今故著之
   於表至唐虞納言出入王命為後世尚書之職
   當如今之内閣及軍機處舊説以通政使司當
   之非也
 秦
  宋書百官志秦冇公車司馬令
[027-6a]
  史記秦始皇本紀制曰可裴駰集解羣臣有所奏
  請尚書令奏之下有司曰制
   謹案秦代上書之制史文不詳裴駰此解特據
   漢法以證之然尚書令實自秦始置以宦者為
   之始皇本紀又稱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車
   中可其奏云云當即尚書令主章報之職葢在
   廷諸臣有所奏請得由尚書通進也至公車司
   馬令漢志不詳惟見於沈約宋書考資治通鑑
[027-6b]
   載二世三年章邯使長史司馬欣請事至咸陽
   留司馬門三日趙髙不見云云是當時郡縣及
   軍中言事者皆當詣司馬門而公車司馬令主
   受天下章奏並如漢制矣
 漢
  漢書百官公卿表衛尉屬官有公車司馬令丞顔
  師古注漢官儀曰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天下上
  事及闕下凡所徴召皆總領之令秩六百石
[027-7a]
  三輔黄圖漢未央長樂甘泉宫四面皆有公車主/受
  章疏/之處○司馬門凡言司馬者宫垣之内兵衛所在
  司馬主武事故謂宫之外門為司馬門按漢官衛
  令諸出入殿門公車司馬門者皆下不如令罰金
  四兩王莾改公車司馬門曰王路四門分命諫大
  夫四人受章疏以通下情百官表衛尉屬官有公
  車司馬令丞漢官儀云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夜
  檄宫史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徴召皆總領之令
[027-7b]
  秩六百石
  程大昌雍録師古曰未央殿雖南嚮而上書奏事
  謁見之徒皆詣北闕公車司馬亦在此焉是似以
  北闕為正門矣而又有東闕至於西南兩面無門
  闕矣關中記曰未央東有蒼龍北有元武闕元武
  闕即北闕已又有閶闔門止車門有門無闕也至
  廟記則曰未央有白虎闕屬車闕按漢書蒼龍元
  武既為東北闕名則夫白虎也者當為西闕矣不
[027-8a]
  知所記孰真也○禁中省中漢書章邯使長史請
  事留司馬門三日師古曰凡言司馬門者宫垣之
  内兵衞所在四面皆有司馬司馬主武事故總謂
  宫之外門為司馬門又初元五年令從官給事宫
  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應劭曰司
  馬中者宫内門也司馬主武兵禁之意也師古曰
  司馬門者宫之外門也衛尉有八屯衛候司馬主
  衛士徼巡宿衛每面各二司馬故謂宫之外門為
[027-8b]
  司馬門每面二司馬是四面八司馬也又張釋之
  為公車令大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釋
  之追上劾奏之如淳曰宫衛令諸衛出入殿門公
  車司馬門者皆下不如令罰金四兩成帝永始四
  年未央宫東司馬門灾案此即是宫門四面皆有
  司馬門自司馬門内則為禁中孝元之后父名禁
  避諱改禁中為省中禁者有所禁止也省者察也
  漢制官於禁中者皆有二尺竹籍記人之年名字
[027-9a]
  物色垂之宫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初元之制凡
  從官給事官司馬門中得為親屬通籍則夫禁中
  之門立籍以行案省者正以防禁省察為義也
  漢書東方朔傳待詔公車顔師古注公車令上書
  者所詣也
  司馬光資治通鑑有男子自謂衛太子公車以聞
  胡三省注公車主受章奏
  後漢書百官志公車司馬令一人六百石掌宫南
[027-9b]
  闕門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徴詣公車者丞尉
  各一人
  蔡邕獨斷凡羣臣上書於天子有四名一曰章二
  曰奏三曰表四曰駮議章者稱稽首上書謝恩陳
  事詣闕通者也奏者京師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
  以聞其中所請若罪法案劾公府送御史臺公卿
  校尉送謁者臺也表者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誠
  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文多用編兩行文少
[027-10a]
  以五行詣尚書通者也凡章表皆啟封其言密事
  得皂嚢盛其有疑事公卿百官㑹議其獨執異意
  者曰駮議
   謹案漢代上書之制據獨斷所言惟章以詣闕
   通進當為公車令所受而奏以上御史謁者二
   臺表以上尚書皆徑送臺省似通達奏牘本非
   一處然參考史傳及兩漢所遺金石刻文則當
   時上事實無不由尚書者史記三王世家大司
[027-10b]
   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御史臣光
   守尚書令奏未央宫制曰下御史六年三月己
   亥御史臣光守尚書令丞非索隠曰奏狀冇尚/書令官位而史闕
   其名丞非者或尚書/左右丞非其名也下御史書到又洪适𨽻釋
   載後漢史晨祠孔廟碑前云建寕二年三月
   己酉魯相臣辰長史臣謙頓首死罪上尚書末云
   臣晨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上尚書副
   言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司農府樊毅復華下/民租碑與此
[027-11a]
   同/又無極山碑前云光和四年某月壬子太常
   臣耽丞敏頓首上尚書末云臣耽愚戇頓首頓
   首上尚書制曰可太常承書從事十七日丁丑
   尚書令忠奏雒陽宫光和四年八月辛酉朔十
   七日丁丑尚書令忠下云云二書所載皆當日
   文疏格式可知内外章奏每事必經尚書傳逹
   御史雖稱受公卿奏事而三王世家所列乃與
   尚書令聯銜則亦仍以尚書為主其謁者奏事
[027-11b]
   惟見於漢書魏相傳所引明堂月令之文相奏/明堂
   月令曰大謁者臣章受詔長樂宫曰令羣臣議/天子所服相國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謹與將軍
   臣陵等議云云大謁/者臣章奏制曰可疑本漢初舊制其後謁者
   職司儐贊則所受者但當為公卿朝賀請謝之
   事而它無預焉故漢之尚書奏下衆事其職實
   如今之内閣及奏事處也惟是尚書地居禁近
   非外僚所得出入而公車令總領天下上事當
   必先受之以送尚書如今本章送閣之比則公
[027-12a]
   車令正如今之通政使司而所謂副言三公府
   者乃如今之揭帖耳
   又案漢章奏之式有二其一不加函封如今之
   中外題本後漢書李雲傳露布上書章懐太子
   李賢注露布謂不封之即獨斷所謂章表皆啟
   封者是也其一實封進御如今之摺子葢始自
   宣帝令吏民得奏封事其後相承言密事者皆
   得封上蔡邕傳以皂嚢封上竇武傳武奏收曹
[027-12b]
   節長樂五官史朱瑀盜發武奏是也又邉郡兵
   事警急則有奔命書由驛馳送如今之軍報考
   丙吉傳稱馭吏嘗出適見驛騎持赤白嚢邊郡
   發奔命書馳來至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刺取
   知匈奴入雲中代郡云云是驛上之書亦由公
   車進納足知公車司馬令實上書者之總滙矣
 三國
  三國魏志管寧列傳元年十一月被公車司馬令
[027-13a]
  所下州郡八月甲申詔書徴臣
   謹案曹魏亦承漢制章奏由尚書通進曹爽傳
   稱爽白天子轉宣王為太傅欲令尚書奏事先
   來由已得制其輕重又稱爽得宣王奏事不宣
   迫窘不知所為侍中許允説爽早自歸罪乃通
   宣王奏事是其明證也至公車令惟見於管寧
   傳當亦在司馬門主受章奏之官而徴召詔書
   並由其行下則又兼司出納之事矣
[027-13b]
 晉
  晉書職官志衞尉統公車令
  晉書齊王冏列傳冏率衆入洛頓軍通章署
   謹案晉制初以通事舍人掌呈奏案而南史王
   韶之傳稱晉帝自孝武以來常居内殿武官主
   書於中通呈則後又改用武人然此皆居中呈
   進之職其在外受章奏者史不詳為何官以厯
   代通制考之當亦屬之公車令也至齊王冏傳
[027-14a]
   所云通章署疑即通章表之地故有此名而規
   制已不可考今附見於此以偹參核焉
 宋齊梁陳
  宋書百官志公車令一人掌受章奏𨽻侍中本秦/漢公
  車司馬令晉江左/以來直言公車令
  南齊書百官志公車令一人屬起部亦屬領軍
  隋書百官志梁衛尉卿統公車司馬令陳承梁皆
  循其制官
[027-14b]
  南史顔師伯列傳師伯子舉周旋寒人張竒為公
  車令上以竒資品不當使兼市買丞以蔡道惠代
  之
   謹案劉宋公車令𨽻侍中後世以通進銀臺司
   屬門下省者權輿葢本於此至宋孝武以公車
   令資品失序至親為擇人除授當亦因其有通
   呈章奏之責故特重其選耳
 北魏
[027-15a]
  魏書楊津列傳轉振威將軍領監曹奏事令
  魏書崔挺列傳挺為中書侍郎轉登聞令
   謹案魏世奏事令登聞令二職俱不載於官氏
   志僅列傳中一見之循名核實奏事令當主受
   章奏葢即前代公車令之職登聞令當掌達寃
   訴則如今之登聞鼓㕔也
 北齊
  隋書百官志後齊衛尉寺領公車署令掌尚書所
[027-15b]
  不理有枉屈經判奏聞
   謹案北齊公車令專令奏聞枉屈則所司僅如
   後世之監登聞鼓院逮隋而益為冗職無復秦
   漢受納章疏之任矣
 後周無考/
 隋
  隋書百官志煬帝置謁者臺大夫一人通事謁者
  二十人尋詔門下内史御史司𨽻謁者五司監受
[027-16a]
  表以為恒式不復專謁者矣
   謹案南北朝中外章疏居中通呈者大抵屬之
   中書門下省而在外受事之職則其制不詳至
   隋而以門下内史御史司𨽻謁者五官同主受
   表則所掌益紛意當時必各有應行承受之事
   分析立制觀隋書紀傳所載有於朝堂上表者
   陸知命傳詣朝堂/上表請使髙麗有於建國門上表者煬帝紀/奉信郎
   崔民象於建/國門上表諫並非一地殆亦以所主者之不同
[027-16b]
   耳至張䖍威傳稱䖍威為謁者大夫淮南太守
   楊綝與十餘人同見帝問䖍威首立者為誰䖍
   威下殿審視而答帝曰卿為謁者不識參見人
   何也對曰臣非不識但慮不審所以不敢輕對
   據此則凡朝參引對皆謁者司之正如今之奏
   事處又不但傳達章奏已也
 唐
  唐六典唐朝廢謁者臺改謁者謂通事舍人𨽻四
[027-17a]
  方館屬中書省掌朝見引納凡四方通表皆受而
  進之
   謹案唐通事舍人據六典掌朝見引納則兼今
   奏事處之職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則引以進
   退而告其拜起出入之節則兼今鴻臚寺之職
   華夷納貢受而進之則兼今四譯館之職惟四
   方通表受而進之則今通政使之職也
  晏殊類要舊儀四方館於通事舍人中以宿長一
[027-17b]
  人總知館事謂之館主凡四方貢納及章表皆受
  而進之唐自中世以後始以他官判四方館事
  胡三省資治通鑑注唐制凡四方章表皆閤門受
  而進之
  資治通鑑唐懿宗咸通十三年五月國子司業韋
  殷裕詣閤門告郭淑妃弟敬述隂事上大怒杖殺
  殷裕閤門使田獻銛奪紫改橋陵使以其受殷裕
  狀故也
[027-18a]
   謹案唐代四方館及閤門俱得受四方章表而
   不詳其異同之制考唐自中世以後京僚上奏
   大抵在閤門投進如韓愈集沂國公先廟碑稱
   詣東上閤門拜疏辭謝元微之集論西川討賊
   等表吕温集進農書表文苑英華載于邵論潘
   炎表俱云詣東上閤門拜表以聞其閤門使則
   以宦者為之當屬内諸司使之一葢唐諸帝常
   御大明宫而東上閤門西上閤門在宣政殿左
[027-18b]
   右次西曰延英門宣政之北曰紫宸門其右光
   順門其内紫宸殿殿東曰左銀臺門西曰右銀
   臺門當時奏事自閤門以外亦有詣延英門者
   舊唐書代宗紀廣徳二年自三月一日廢/朝至於晦曰百竂詣延英門通名起居亦有
   詣光順門者韓愈論權停選舉狀/詣光順門奉狀以聞而右銀臺門
   亦有客省以處上書言事者見舊唐書/徳宗紀據通鑑
   于頔上表請罪閤門以無印引不受是必諸司
   門籍内引各有定所故分地承受而以閤門總
[027-19a]
   領之葢如今之奏事處至四方舘所受章表則
   惟主在外之節鎮州郡以至藩國朝貢而京官
   不與焉葢如今之通政使司也
   又案裴庭裕東觀奏記載李珏左遷下邳令丁
   母憂免䘮諸侯羔鴈四府齊至門皆不就牛僧
   孺為武昌節度使奏章先達銀臺授殿中侍御
   史掌書記而劉肅大唐新語亦稱李輔國栖止
   帷幄宣傳詔命常於銀臺門决事葢唐之銀臺
[027-19b]
   門在紫宸殿左右廹近元武門密邇内禁門外
   又有客省以處上書言事之人疑閤門所受章
   奏由此通進者為多故文人紀事每舉此以為
   詞而宋遂採其名以為官號也
  唐六典知匭使掌申天下之寃滯以達萬人之情
  狀立匭之制一房四面各以方色東曰延恩懐材
  抱器希於聞達者投之南曰招諫匡正補過禆於
  政理者投之西曰申寃懐寃負屈無辜受刑者投
[027-20a]
  之北曰通元獻賦作頌諭以大道及涉於元象者
  投之初置有四門其制稍大難於往來後遂小其
  制度同為一匭依方色辨之其匭出以辰前入以
  未後
  舊唐書職官志知匭使天后置匭以達寃滯其制
  一房四面各以方色東曰延恩西曰申寃南曰招
  諫北曰通元所以申天下之寃滯達萬人之情狀
  葢古進善旌誹謗木之意也天寶九年改匭為獻
[027-20b]
  納乾元元年復名曰匭垂拱已來常以諫議大夫
  及補闕拾遺一人充使受納訴狀每日暮進内而
  晨出之也
  新唐書百官志武后垂拱四年鑄銅匭四塗以方
  色列於朝堂青匭曰延恩在東告養人勸農之事
  者投之丹匭曰招諫在南論時政得失者投之白
  匭曰伸寃在西陳抑屈者投之黒匭曰通元在北
  告天文秘謀者投之以諫議大夫補闕拾遺一人
[027-21a]
  充使知匭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為理匭使其
  後同為一匭天寶九載元宗以匭聲近鬼改理匭使
  為獻納使乾元元年復舊寶應元年命中書門下
  擇正直清白一人知匭以給事中中書舍人為理
  匭使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為理匭使諫議大夫
  一人為知匭使投匭者使先騐副本開成三年知
  匭使李中敏以為非所以廣聰明而慮幽枉也乃
  奏罷騐副封
[027-21b]
   謹案唐剏置匭函列於朝堂設官掌之以達寃
   滯葢即今登聞鼓㕔所自始然考文苑英華載
   李邕妻温氏為夫請罪表有云匭使朝堂潜皆
   守捉號天訴地誰肯為聞則是當時雖有此制
   抱寃者仍多為權勢遏抑不能自通而新唐書
   宦官傳載李涉投匭言吐突承璀等寃狀致為
   知匭使孔戣詰責不受則宵人反得借此以行
   私於立法之意殊為乖剌至册府元龜載河南
[027-22a]
   參軍鄭銑朱陽丞郭仙舟投匭獻詩而揚譚進
   孝烏頌杜甫進西嶽賦亦嘗投延恩匭則其後
   并為文人媒衒之地益非達情納諫之本指矣
  劉肅大唐新語大理寺直王景初與刑部郎中唐
  枝議讞不平景初坐貶潭州司户參軍制下景初
  撾登聞鼓稱寃再貶昭州司户制曰不遵嚴譴輙
  冒登聞以懲不恭也
  雍録登聞鼓肺石唐六典大明宫有含元殿有兩
[027-22b]
  閣左曰翔鸞右曰棲鳯兩閣下皆為朝堂東朝堂
  置肺石西朝堂置登聞鼓太極宫之太極殿其朝
  堂亦皆夾殿而左右對出故鼓石皆在殿旁朝堂
  之内也即六典所叙謂大明悉同承天之制者也
  沈括筆談曰唐長安故宫闕前有唐肺石尚在其
  制如佛寺所擊響石甚大可長八九尺形如垂肺
  即秋官大司冦以肺石達窮民者也原其義乃伸
  寃者擊之如今撾登聞鼓也括之此言必有所本
[027-23a]
  然朝堂不在殿門之外此石何由外出豈其唐亡
  宫殿已廢或欲移而它之縁重而棄乃在闕外耶
  因其言而知肺石形象亦略有補然恐沈未得確
  也唐之有登聞鼓自髙宗始㑹要曰時有抱屈人
  賫鼓於朝堂訴事乃命東西廊朝堂皆置鼓則不
  獨太極大明兩宫有之雖東洛朝堂亦有也按通
  典刑法門載隋文帝制曰四方寃訟州縣及省不
  為治者聴撾登聞鼓有司録狀以聞然則晉隋問
[027-23b]
  已嘗置鼔矣㑹要謂抱屈人賫鼓詣堂當是唐人
  知隋世已自有鼓許之訴事故賫鼓自詣也然則
  朝堂置鼓已在唐前矣沈獨以鼓例石是但知登
  聞院有鼓而不知西洛朝堂已自有石也六典於
  刑部又曰寃滯不達聴撾登聞鼓又惸獨老㓜不
  能自伸者乃立肺石之下立石者左監門衞奏聞
  撾鼓者右監門衛奏聞然則鼓可撾矣而肺不可
  擊也但見人立石旁即知其有寃欲直也垂拱元
[027-24a]
  年敕朝堂登聞鼓及肺石不湏防守其有撾鼓立
  石者令御史受狀為奏則與沈語又復乖異也沈
  以意料而六典㑹要自載其時制法其可疑可信
  固有間矣
 五季
  馬端臨文獻通考石晉有為卿監專掌判四方館
  者
   謹案五季制度草畧而判四方館一官尚沿唐
[027-24b]
   舊當亦兼掌四方章表及外藩朝貢之事今故
   互見於此别詳禮部㑹/同四譯館篇
  五代史蕭希甫列傳明宗召希甫為諫議大夫復
  置匭函以希甫為使希甫建言自兵亂相乘侵凌
  欺奪何可勝紀匭函一出投訴必多乃自天成元
  年四月以前大辟已上皆赦除之然後出匭函以
  示衆
 宋
[027-25a]
  宋史職官志通進司𨽻給事中掌受三省樞宻院
  六曹寺監百司奏牘文武近臣表疏及章奏房所
  領天下章奏案牘具事目進呈而頒布於中外進
  奏院𨽻給事中掌受詔勅及三省樞密院宣劄六
  曹寺監百司符牒頒於諸路凡章奏至則具事目
  上門下省若案牘及申禀文書則分納諸官司凡
  奏牘違戾法式者貼說以進熙寧四年詔應朝廷
  擢用材能賞功罰罪事可懲勸者中書檢正樞宻
[027-25b]
  院檢詳官月以事狀録付院謄報天下元祐初罷
  之紹聖元年詔如熙寧舊條靖康元年詔諸道監
  司帥守文字應邊防機密急切事許進奏院直赴
  通進司投進舊制通進銀臺司知司官二人兩制
  以上充
  永樂大典宋㑹要通進司在垂拱殿門内堂受銀
  臺司所領天下章奏案牘閤門京百司文武近臣
  表疏進御復頒布之内侍二人領之又有樞密院
[027-26a]
  令史四人銀臺司掌受天下奏狀案牘抄冩條目
  進御發付糺其違失樞密院知事二人書令史八
  人貼房十一人掌之太宗淳化四年八月二十一
  日詔銀臺司承受奏狀批鑿事宜發付中書樞密
  院三司外仍逐日具所承領奏都數一本進内所
  發逐處奏狀係急速事限五日常事限半月仍令
  逐處行遣訖旋具事宜闗報銀臺司㸃檢勾鑿有
  稽滯者依條舉奏其年閏十月詔中書樞密院三
[027-26b]
  司各置急慢公事板簿急事限次月六日慢事限
  次月十六日送銀臺司重行㸃檢自是止令據板
  簿檢勘更不闗報
  江少虞事實類苑銀臺司兼門下封駮乃給事中
  之職當𨽻門下省故事乃𨽻樞宻院下寺監皆用
  劄子寺監具申雖三司亦言上銀臺主判不以官
  品初冬獨賜翠毛錦袍學士以上自從本品行案
  用樞密院雜司人吏主判食樞密厨葢樞宻院子
[027-27a]
  司也
  文獻通考唐藩鎮皆置邸京師以大將主之謂之
  上都留後大厯十二年改為上都知進奏院官宋
  縁舊制皆本州鎮補人為進奏官逐州就京師各
  置進奏院太平興國六年簡知後官得李楚等百
  五十人並充進奏官命供奉官張文璨提轄諸道
  進奏院監官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掌受詔勅
  及諸司符牒辨其州府軍監以頒下之并受天下
[027-27b]
  章奏案牘狀牒以奏御及分授諸司中興以來𨽻
  門下後省給事中㸃檢訖乾道九年依舊𨽻後省
  合傳報事今後省録付報行
  王闢之澠水燕談録國初州郡自置邸吏㪚在都
  下外州將吏不樂乆居京師又符移行下率多稽
  遲或漏下機事太平興國初起居郎何保樞奏置
  鈐轄諸道都進奏院以革其弊人給銅朱印一紐
  魏泰東軒筆録慶厯中蘇舜欽提舉進奏院至秋
[027-28a]
  賽承例賣拆封紙以充
   謹案宋初置通進銀臺司以兩制以上二人充
   其任於是承受章疏始有専曹今通政司之稱
   銀臺其源葢本於此然當時令其檢察稽滯則
   兼有今内閣稽察房六科注銷事件之職不獨
   通呈奏牘也至進奏院本出於漢之郡國置邸
   京師朱買臣傳買臣常從㑹稽守邸者寄居飯
   食則已設官主之葢即所謂邸吏在唐為進奏
[027-28b]
   院主諸道邸務各領以大將亦稱邸官而唐季
   藩鎮跋扈邸官皆得入見天子新唐書宦官傳/左右軍及十道
   邸官俞譚等詣/思元門請對至五季而進奏官恣横益甚五/代
   史盧文紀傳文紀為御史中丞初上事百官臺/參吏白諸道進奏官賀文紀問當如何吏曰朝
   廷在長安時進奏官見大夫中丞如胥史自唐/衰天子微弱諸侯强盛貢奉不至朝廷姑息方
   鎮假借邸吏大夫中丞上事進奏官至客次通/名勞以茶酒而不相見相傳為故事文紀曰吾
   雖徳薄敢隳舊制進奏官不得已入見文紀據/床端笏臺吏通名贊拜既出恚怒不自勝相率
   詣閤門以狀訴明宗問宰相趙鳯進奏吏比外/何官鳯曰州縣發逓知後之流也明宗怒曰乃
[027-29a]
   吏卒爾安得慢吾/法官皆杖而遣之宋太宗始以京朝官充監官
   為六院官之一
  國朝定制各省設在京提塘官𨽻於兵部以本省
   武進士及候補侯選守備為之由督撫遴選送
   部充補三年而代凡疏章郵逓至者提塘官恭
   送通政司通政使副使參議校閲封送内閣五
   日後以隨疏齎到之牒應致各部院者授提塘
   官分投若有
[027-29b]
 賜於其省之大吏亦提塘官受而齎致之
 諭㫖及奏疏下閣者許提塘官謄録事目傳示四方
   謂之邸抄葢即如唐宋之進奏院而法制詳慎
   其奉職倍為謹凛矣
  宋史職官志登聞檢院𨽻諫議大夫登聞鼓院𨽻
  司諫正言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言朝
  政得失公私利害軍期機密陳乞恩賞理雪寃濫
  及竒方異術改換文資改正過名無例通進者先
[027-30a]
  經鼓院進狀或為所抑則詣檢院並置局於闕門
  之前
  王栐燕翼貽謀録唐有理匭使五代以來無聞太
  宗皇帝淳化三年五月辛亥詔置理檢使以錢若
  水領之其後改曰登聞院又置鼓於禁門外以達
  下情名曰鼓司真宗景徳四年三月戊申詔改鼓
  司為登聞鼓院登聞院為檢院應上書人並詣鼓
  院如本院不行則詣檢院以朝官判之判院之名
[027-30b]
  始於此
   謹案宋祁集張詠行狀稱詠於景徳三年已判
   登聞檢院與此嵗月差互未詳孰是
  謝維新合璧事類登聞鼓院國朝曰鼓司以内臣
  掌之鼓在宣徳門南街北廊至道三年命太子中
  舍王清勾當鼓司用朝臣勾當自此始景徳四年
  詔改為登聞鼓院建炎三年𨽻檢院登聞檢院雍
  熙七年改匭為檢景徳四年改為登聞檢院命樞
[027-31a]
  密直學士張詠判仍差内品監門不得闗預公事
  掌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皆受以通達凡進狀
  者先鼓院若為所抑則詣檢院外有理檢使今不
  置始於淳化三年置理檢使於朝元門之西北廊
  以知制誥錢若水領之復唐制也至道三年廢天
  聖七年上因請唐史見匭函達下民寃枉之事乃
  謂左右曰天下九州之大豈無寃枉之人若至京
  師檢院鼓院理雪者必是州縣吏提㸃刑獄轉運
[027-31b]
  使不能理雪又若不為申理則赤子無告矣乃置
  匭函仍専命御史中丞為理檢使
   謹案宋世臣僚閤門封奏由通進司納入者例
   有定格其不能在閤門上章者則别置登聞鼓
   院登聞檢院以受之非若前世之袛達寃訴也
   至内官轉對及外官過闕入對者亦得面進奏
   疏對御宣讀又不在通進登聞所受之數李燾
   長編載仁宗天聖七年六月命資政殿學士晏
[027-32a]
   殊等看詳轉對章疏及登聞檢院所上封事類
   次其可行者以聞據此則其所陳必闗係時政
   得失若諸司公事取㫖則固專在閤門矣
 遼
  遼史百官志門下省通進司有左通進右通進登
  聞鼓院有登聞鼓使匭院有知匭使
 金
  金史百官志登聞鼓院知登聞鼓院從五品同知
[027-32b]
  登聞鼓院事正六品掌奏進告御史臺登聞檢院
  理斷不當事承安二年以諫官兼知法二員從八
  品女直漢人/各一員登聞檢院知登聞檢院從五品同知
  登聞檢院正六品掌奏御進告尚書省御史臺理
  斷不當事知法從八品女直漢人/各一員
 元
   謹案金元二代通章奏者史無其官惟元之中
   書省置有直省舍人三十三員史稱其掌奏事
[027-33a]
   給使差遣之役似當主呈奏之職然其官僅中
   書掾屬則所奏者乃中書衆事未必中外章疏
   悉由之以通達也今故不著於表
 明
  明史百官志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
  政各一人謄黄右通政一人正四/品左右參議各一
  入正五/品其屬經厯司經厯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
  品/通政使掌受内外章奏敷奏封駁之事凡四方
[027-33b]
  陳情建言申訴寃滯或告不法等事於底簿内謄
  寫訴告縁由齎狀奏聞凡天下臣民實封入逓即
  於公㕔啟視節冩副本然後奏聞即五軍六部都
  察院等衙門有事闗機密重大者其入奏仍用本
  司印信凡諸司公文勘合辨騐允當編號注冩公
  文用日照之記勘合用騐正之記闗防之凡在外
  之題本奏本在京之奏本並受之於早朝彚而進
  之有徑自封進者則參駁午朝則引奏臣民之言
[027-34a]
  事者有機密則不時入奏有違誤則籍而彚請凡
  抄發照駁諸司公移及勘合訟牒勾提件數給繇
  人員月終類奏嵗終通奏凡議大政大獄及㑹推
  文武大臣必參預初洪武三年置察言司設司令
  二人掌受四方章奏尋罷十年置通政使司以曽
  秉正為通政使劉仁為左通政諭之曰政猶水也
  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卿其審命令以正百司
  達幽隠以通庶務當執奏者勿忌避當駁正者勿
[027-34b]
  阿隨當敷陳者勿隠蔽當引見者勿留難十二年
  撥承敕監給事中殿廷儀禮司九闗通事使𨽻焉
  建文中改司為寺通政使為通政卿通政參議為
  少卿寺丞増置左右補闕左右拾遺各一人成祖
  復舊制成化二年置提督謄黄右通政不理司事
  録武官黄衛所襲替之故以徴選事萬厯九年革
  陸容菽園雜記通政司所以出納王命為朝廷之
  喉舌宣達下情廣朝廷之聰明於政體闗繋甚重
[027-35a]
  也洪武永樂間實封皆自御前開拆故奸臣有事
  即露無倖免者自天順間有投匿名書言朝廷事
  者於是始有闗防然其時但拘留進本人在官候
  㫖㫖出即縱之未嘗窺見其所奏事也後不知始
  於何年乃有拆封類進及副本備照之説一有訐
  奏左右内臣及勲戚大臣者本未進而機已洩被
  奏者往往經營倖免原奏者多以虚言受禍祖宗
  闗防奸黨通逹下情之意至是無復存矣
[027-35b]
  孫承澤春明夢餘録登聞鼓院在西長安門小㕔
  三間東向傍一小樓懸鼓俾寃民擊之每日科道
  官各一員錦衣衛官一員輪司其事民有寃抑有
  司不為審理具狀通政司又不為轉奏審實列其
  狀以聞
   謹案周官復逆之職以大僕小臣御僕三官分
   任厥事誠以職親地近凡事皆可旋至立達故
   姦蔽無自而生秦漢始置公車司馬令主受章
[027-36a]
   表而奏事乃悉由尚書漢書魏相傳稱故事諸
   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
   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故霍山等得籍以行
   其私意自宣帝從相所白令羣臣得奏封事不
   闗尚書而權姦始克敗露葢職太専而權太重
   其流弊有已見於漢時者明太祖剏置通政使
   司以承受本章列於九卿職守較前代為益隆
   然委寄過重凡四方章疏必先由司啓視而後
[027-36b]
   奏聞甚至事闗機密重大亦必用本司印記乃
   得入奏若徑自封奏則參駮隨之是以通政一
   官竟為朝廷喉舌之總滙其後紀綱廢弛為通
   政者多出政府親暱往往視其意指為之遏抑
   讜言其或白簡所彈則隂洩事機俾得營求茍
   免遲速髙下百弊叢生眀史姦臣傳稱嚴嵩念
   已過惡多得私人在通政劾疏至可預為計故
   以趙文華任之即其顯証營私蠧政實有視漢
[027-37a]
   之副封而尤甚者我
  國家達聰明目規制周詳凡臣工封事皆許詣
  宫門由奏事處恭逓直達
 御前其向來題本奏本槩併為題本在内各部院則
   徑送内閣在外督撫等則通政使司校閲送閣
   條格益昭簡備
 皇上躬親
 批答
[027-37b]
 聴覽曰勤銀臺閤門無不凛遵定制恪守官常諸弊
   肅清洵為超軼萬古矣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