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五十四
翰林院檢討朱尊撰
四書三/
劉氏因/四書集義精要
三十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張萱曰元學士劉夢吉㑹萃朱子或問及門人記録
[254-1b]
論辨之書凡三十卷
蘇天爵曰初朱子於四書凡諸人問荅與集注有異
同者不及訂歸於一而卒或者輯為四書集義數萬
言先生病其太繁擇為精要三十卷簡嚴粹精實於
集注有所發焉
陳氏天祥/四書選注
三十六卷
佚
[254-2a]
四書集注辨疑
十五巻
存
張養浩曰或謂四書辨疑雖不作亦可竊謂人非生
知孰能無疑疑而辨焉乃講學之事昔司馬温公疑
孟子歐陽文忠疑繫辭固不害其為大賢也
按四書辨疑元人凡有四家雲峯胡氏偃師
陳氏黄巖陳成甫氏孟長文氏是書専辨集
[254-2b]
注之非曾見吳中范檢討必英藏本乃元時
舊刻不著撰人姓氏繹注中語於置郵傳命
曰今之傳舍曰館驛亦曰馬站又曰馬鋪步
遞之舍曰急遞鋪中原多事之日曾三十里
置一馬鋪大槩十里一鋪為常於魯平公將
出章據中原古注本以定南方本傳寫之誤
又曰自宋氏播遷江表南北分隔纔一百五
六十年經書文字已有不同云云成甫長文
[254-3a]
並淛人注辭不類若雲峯四書通一宗朱子
不應互異其為偃師陳氏之書無疑且其卷
數亦合遂定以為天祥著天祥字吉甫官至
集賢大學士中書右丞卒諡文靖
又按蘇伯修撰安熙行狀曰國初有傳朱子
四書集注至北方者滹南王公雅以辨博自
負為說非之趙郡陳氏獨喜其說增多至若
干言及来為真定亷訪使出其書以示人先
[254-3b]
生懼焉為書以辨之其後陳公深悔而焚其
書元史列傳亦云然則范氏所藏乃陳氏焚
餘本也
胡氏炳文/四書通
二十六卷或作三/十四卷
存
炳文自序曰四書通何為而作也懼夫讀者得其辭
未通其意也六經天地也四書行天之日月也子朱
[254-4a]
子平生精力之所萃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孔顔曾思
孟之心之所寄也其書推之極天地萬物之奥而本
之皆彛倫日用之懿也合之盡於至大而析之極於
至細也言若至近而涵至永之味事皆至實而該至
妙之理學者非曲暢而旁通之未易謂之知味也非
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未易謂之窮理也予
老矣潜心於此者餘五十年謂之通矣乎未也獨惜
於疏其下者或泛或舛將使學者何以決擇於取舍
[254-4b]
之際也嗚呼此予所以不得不㑹其同而辨其異也
㑹之庶不失其宗辨之庶不惑於似也予不能自謂
能通子朱子之意後之通者儻恕其僣而正其所未
是則予之所深冀也
鄧文原序曰四書之學初表章於河南二程先生而
大闡明於考亭朱夫子善讀者先本諸經而次及先
儒論著又次考求朱夫子取舍之說可與言學矣然
習其讀而終莫㑹其意猶為未善也纂疏集成博采
[254-5a]
諸儒之言亡慮數十百家使學者貿亂而無所折衷
予竊病焉近世為圗為書者益衆大抵於先儒論著
及朱夫子取舍之說有所未通而遽為異說以於
世予嘗以謂昔之學者常患其不如古人今之學者
常患其不勝古人求勝古人而卒以不如予不知其
可也今新安雲峯胡先生之為四書通也悉取纂疏
集成之戾於朱夫子者刪而去之有所發揮者則附
已說於後如譜昭穆以正百世不遷之宗不使小宗
[254-5b]
得後大宗者懼其亂也漢世定經傳於白虎閣因名
書曰白虎通漢末封司馬遷後為史通通之義尚矣
若夫習其讀而㑹其意此又學者之事庶無負先生
名書之㫖云
張存中跋曰泰定三年冬存中奉浙江儒學提舉志
行楊先生命以胡先生四書通能刪纂疏集成之所
未是能發通釋集疏之所未發大有功於朱子深有
益於後學委命齎付建寧路建陽縣書坊刋印以廣
[254-6a]
其傳為此来兹書府承志安余君命工繡梓度越三
稔始克就復以坊中諸本四書挍勘如集成標題經
注善本改亦曰學之正之曰為由增莫春和煦之時
詠歌也之類皆好事者妄加增改今以纂疏集成通
釋附錄為正庸學或問不敢分析失朱夫子本意編
附於章句通後又於集注字之竒者增入釋文事之
隠者附以通證先儒姓氏類而紀之庶初學之士亦
便於考索云
[254-6b]
四書辨疑
未見
張氏淳/四書拾遺
未見
黄虞稷曰字子素南樂人至元中徴辟不就
郭氏隚/四書述
佚
劉氏霖/四書纂釋
[254-7a]
佚
蕭氏元益/四書演義
佚
衡州府志蕭元益字楚材安仁人鄉舉
石氏鵬/四書家訓
佚
王惲序曰義齋先生姓石氏諱鵬字雲卿父璧自五
臺東徙唐封家焉世傳儒業中戊戌選終保定路勸
[254-7b]
農使先生早以文行師範一方至元丙子用辭科魁
多士資純篤恬於世味惟閉門讀書務為無所不窺
四書小學尤所致力集其所得遂至成書沈潜玩味
者有年反復更易初不去手易簀際屬其子承義等
曰吾平昔精力盡在是書藏之家塾以訓子孫吾世
其庶幾乎承宗奉遺命以叙引来請僕憶提憲燕南
時按行屬縣與先生有一日之雅今雖衰耄忍靳一
言庸慰存沒夫四書所載性命道徳之懿修齊治平
[254-8a]
之方道統所由傳授學者所以修習推明天理維持
世教如水火菽粟日用而不可闕伊洛名公後宋諸
儒集解纂疏論之詳矣近年上而公卿大夫下而一
鄉一邑之士例皆講讀僉謂精詣理極不可加尚先
生復能沈浸醲郁含英咀華發先儒之未及附已意
之所見自為一家之說其學與志可謂勤而知所務
矣葢士生斯世不可虚拘出則行道濟時隠則立言
垂後況性命之理仁義之端非由外鑠皆性分之所
[254-8b]
固有職業之所當為盡其在我者而已初無先後淺
深之别故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
其大者子夏亦云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是
則先生著述之本意也若秪以篤信好學修辭明志
遺訓子孫啓迪後學折中聖賢則義齋之名亦當傳
聞於後於是乎書大徳辛丑歳孟夏吉日題
何氏安子/四書說
佚
[254-9a]
程鉅夫後序曰四書至朱子注釋精矣然朱子修改
易簀未已天假之年則今本猶未為定本也勉齋之
說有朱子所未發者雙峯之說又有勉齋所未及者
亦可見義理之無窮矣後之讀者於先儒之㫖曾未
貫徹而或有妄肆誹議者焉一也庸一也妄其失惟
均鄉貢進士何定夫能於朱子之說有所發明不阿
隨又不詭異可謂善學者矣惜乎泯泯無聞於世也
其子捧其父書求序引欲以傳於世予嘉之為書其
[254-9b]
後他日當與黄饒二先生之說並傳定夫名安子自
號志軒
薛氏延年/四書引證
未見
胡炳文曰字夀之平水人
張存中曰薛氏引四書互證四書訓詁太繁
黄虞稷曰臨汾人安西王文學
陳氏紹大/四書辨疑
[254-10a]
佚
赤城新志陳紹大字成甫黄巖人元初鄉人争習聲
律紹大獨以性理之學自任為文必本經義作四書
辨疑生徒二百餘人稱之曰西山夫子
牟氏楷/四書疑義
佚
劉氏彭夀/四書提要
佚
[254-10b]
陳氏櫟/四書發明
三十八卷
未見
四書考異
十卷
未見
汪炎昶曰先生於朱子四書貫穿出入涵濡已久簡
牘斯形鄉先達曺公涇序其論語口義以文公忠臣
[254-11a]
稱之由今以觀世有纂疏集成雖皆為四書羽翼然
語錄無新舊之分衆說有泛切之混章句集注反為
所汨沒讀者葢深病之及發明出而此弊始掃謂之
忠臣不亦宜乎
周氏良佐/四書人名考
佚
吳澂序曰朱子之釋四書義理精矣然所引用人名
及其事實初學有所未詳清江周良佐博考備述俾
[254-11b]
人名事實坦然明白間又發揮其辭語通曉其㫖趣
於讀者誠有資予雖老亦願得此編常置書案間豈
特可為初學之益而已哉
詹氏道傳/四書纂箋
二十六卷
佚
胡一中序曰四書之㫖自漢以来晦蝕於訓詁迨朱
子而大明朗如日星然其廣大精微殆有如象緯之
[254-12a]
有躔次氣候之有步推讀者茫乎未易窺測也夫苟
差於句讀則章之㫖杌隉矣訛於音釋則字之義怗
懘矣經傳之援據名物之本末或昩焉則鹵莽而滅
裂矣理何自而明哉朱子嘗言不用聖賢許多工夫
則無以見聖賢之意然則學者可不用朱子之功而
求朱子之意乎臨川詹君道傳用魯齋先生所定之
句讀㑹近代諸儒之箋釋而參訂之名曰四書纂箋
藏於家塾以授其徒建陽陳君子善鋟而行之乃求
[254-12b]
為之序焉是書也亦既羽翼朱子而有功於聖門矣
其於讀者之用力又豈不易易然也哉
張氏存中/四書通證
六巻
存
胡炳文序曰北方杜緱山有語孟旁通平水薛夀之
有四書引證皆失之太繁且其中各有未完處觀者
病焉今友人張徳庸精加讐校刪冗而從簡去非而
[254-13a]
存是又能完其所未完者合而名之曰四書通證以
附余通之後學者於余之通知四書用意之深於通
證知四書用事之審徳庸此書誠有補云
存中自述曰四書集注明理用事簡明為尚至集成
而理愈晦矣雲峯胡先生去其晦而取其明則理通
矣今趙氏箋義出而事益繁存中不揆僣越去其繁
而存其簡則事亦通矣
按存中新安人
[254-13b]
王氏充耘/四書經疑貫通
八卷
未見
林氏處恭/四書指掌圗
佚
赤城新志林處恭臨海人受業於舒閬風隠居教授
著四書指掌圗
汪氏九成/四書類編
[254-14a]
二十四巻
未見
鄧文原序曰四書類編者新安汪君又善之所輯也
四書之學始明於河南二程先生而大闡於考亭朱
夫子今家有其書學者博詞誦以熟其於進道也有
涯矣然河南諸弟子之論未能無醇疵學者不遡源
而求則亦莫知乎朱子取舍之意況後於此曷従而
折衷之今汪君博采先徳之所紀著區分彚列純而
[254-14b]
不雜簡而不疏既以自淑且以朂夫人又善之用心
亦勤矣又善體易者也吾為君舉易以明其畧萃之
彖曰萃聚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夫
復可以見天地之心而不及其情大壯見天地而不
及萬物維咸恒萃則天地萬物之情皆可見而萃又
統咸恒之萬即歸於一者也其象澤上於地若陂水
以濡其盈以沛厥施與麗澤講習之義可以類觀故
學之有資於萃聚又如此吾夫子之言曰既會通以
[254-15a]
行其典禮惟會故通不會不通也後世始為類書以
便學者喜其便而研索不精適以資膚剽凌躐之病
故吾於汪君既嘉有講學之益而愛是書復慮學者
因是書而廢講學之益則非汪君成是書意也觀吾
言者其亦有所警也夫
解氏觀/四書大義
佚
江西通志觀吉水人預修宋史
[254-15b]
邵氏大椿/四書講義
佚
李徳恢曰大椿字春叟夀昌人宋景定甲子年十二
領鄉薦至元中為晦庵書院山長嚴州府志作/龍游教諭
包氏希魯/㸃四書凡例
未見
黄虞稷曰字魯伯進賢人吳草廬弟子
許氏謙/讀四書叢說
[254-16a]
二十卷一齋書/目有
未見
吳師道序曰讀四書叢說者金華白雲先生許君益
之為其徒講說而其徒記之之編也君師仁山金先
生履祥仁山師魯齋王先生柏従登北山何先生基
之門北山則學於勉齋黄公而得朱子之傳者也四
書自二程子表章肇明其㫖至朱子章句集注之出
折衷羣言集厥大成說者固蔑以加矣門人髙第不
[254-16b]
為不多然一再之後不泯滅而就微則泮渙而離真
其能的然久而不失傳授之正則未有如吾鄉諸先
生也葢自北山取語錄精義以為發揮與章句集注
相發魯齋為標注㸃抹提挈開示仁山於大學有疏
義指義論孟有考證中庸有標抹又推所得於何王
者與其已意併載之君上承淵源之懿雖見仁山甚
晚而契誼最深天資純明而又加以堅苦篤實之功
妙理融於言表成說具於胸中問難開陳無少疑滯
[254-17a]
抑揚反覆使人竦聴深思隨其淺深而有得焉故自
逺方来從學者至數百人遂為一時之盛今觀叢說
之編其於章句集注也奥者白之約者暢之要者提
之異者通之畫圗以形其妙析段以顯其義至於訓
詁名物之缺考證補而未備者又詳著焉其或異義
微牾則曰自我言之則為忠臣自他人言之則為䜛
賊金先生有是言也此可以見其志之所存矣嗚呼
欲通四書之㫖者必讀朱子之書欲讀朱子之書者
[254-17b]
必由許君之說兹非適道之津梁示學者之標的歟
先是君未沒時西州人有得其書而欲刋之者君聞
亟使人止之且恐記錄之差也則自取以視因得遂
為善本諸生謂予嘗辱君之知俾序其所以然竊獨
惟念昔聞北山首見勉齋臨川將别授以但熟讀四
書之訓晚年悉屏諸家所錄直以本書深玩葢不忘
付屬之意自是以来諸先生守為家法其推明演繹
者將以反朱子之約而已故能傳緒不差閎大光明
[254-18a]
式克至於今日也又念某識君之初嘗以持敬致知
之說質於君君是之復舉朱子見延平時其言好惡
同異喜大恥小延平語以吾儒之學理不患其不一
所難不殊耳朱子感其言精察妙契著書數十萬言
莫不由此學者於朱子之書當句讀字求必若朱子
之用功而後足以得其心此君之拳拳為人言者也
然則得君之叢說而讀之者其於君教人讀書之法
尤不可以不知也故因併著之君名謙其世系履行
[254-18b]
與凡他經論著詳具友人張樞子長所為行述兹不
復贅云
黄溍作墓志曰先生叢說敷繹義理惟務平實嘗曰
聖賢之心盡在四書四書之義備於朱子顧其立言
辭約義廣讀者或不能悉究其義以一偏之致自異
初不知未離其範圍其可以易心求之哉
安氏熙/四書精要考異
佚
[254-19a]
[254-19b]
經義考卷二百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