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六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通禮四/
石渠禮論
隋志四巻
佚
漢書戴聖以博士聞人通漢以太子舎人論石渠
[166-1b]
隋書戴聖撰
王應麟曰論石渠者戴聖韋𤣥成聞人通漢
漢石渠議奏
三十八篇
佚
陳普曰石渠虎觀皆一人臨决豈一人之見獨髙於
天下乎
按孔氏詩禮正義及後漢書志注每引石渠
[166-2a]
禮議然多係節文惟杜氏通典差具本末今
載於後一曰鄉射請告主人樂不告者何也
戴聖曰請射告主人者賓主俱當射也夫樂
主所以樂賓也故不告於主人也一曰宣帝
甘露三年三月黄門侍郎臨失其/姓奏經曰鄉
射合樂大射不何也戴聖曰鄉射至而合樂
者質也大射人君之禮儀多故不合樂也聞
人通漢曰鄉射合樂者人禮也所以合和百
[166-2b]
姓也大射不合樂者諸侯之禮也韋𤣥成曰
鄉射禮所以合樂者鄉人本無樂故合樂嵗
時所以合和百姓以同其意也至諸侯當有
樂𫝊曰諸侯不釋懸明用無時也君臣朝廷
固當有之矣必須合樂而後合故不云合樂
也時公卿以𤣥成議是一曰宗子孤為殤言
孤何也聞人通漢曰孤者師𫝊曰因殤而見
孤也男二十冠而不為殤亦不為孤故因殤
[166-3a]
而見之戴聖曰凡為宗子者無父乃得為宗
子然為人後者父雖在得為宗子故稱孤聖
又問通漢曰因殤而見孤冠則不為孤者曲
禮曰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采此孤而言冠何
也對曰孝子未曾忘親有父母無父母衣服
輙異記曰父母在冠衣不純素父母殁冠衣
不純采故言孤言孤者别衣服也聖又曰則
子無父母年且百嵗猶稱孤不斷可乎通漢
[166-3b]
對曰二十冠而不為孤父母之喪年雖老猶
稱孤一曰諸侯之大夫為天子大夫之臣為
國君服何戴聖對曰諸侯之大夫為天子當
繐縗既𦵏除之以時接見於天子故既𦵏除
之大夫之臣無接見之義不當為國君也聞
人通漢對曰大夫之臣陪臣也未聞其為國
君也又問庶人尚有服大夫臣食禄反無服
何也聞人通漢對曰記云仕於家出鄉不與
[166-4a]
士齒是庶人在官也當從庶人之為國君三
月服制曰從庶人服是也又問曰諸侯大夫
以時接見天子故服今諸侯大夫臣亦有時
接見於諸侯不聖對曰諸侯大夫臣無接見
諸侯義諸侯有時使臣奉賀乃非常也不得
為接見至於大夫有年獻於君君不見亦非
接見也侍郎臣臨待詔聞人通漢等皆以為
有接見義一曰聞人通漢問云記曰君赴於
[166-4b]
他國之君曰不禄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夫
士或言卒死皆不能明戴聖對曰君死未𦵏
曰不禄既𦵏曰薨又問尸服卒者之上服士
曰不禄言卒何也聖又曰夫尸者所以象神
也其言卒而不言不禄者通貴尸之義也通
漢對曰尸象神也故服其服士曰不禄者諱
辭也孝子諱死曰卒一曰經云大夫之子為
姑姊妹女子子無主没者為大夫命婦者惟
[166-5a]
子不報何戴聖云惟子不報者言命婦不得
降故以大夫之子為文惟子不報者言猶斷
周不得申其服也宣帝制曰為父母周是也
一曰問父卒母嫁為之何服蕭太傅云當服
周為父後則不服韋𤣥成以為父殁則母無
出義王者不為無義制禮若服周則是子貶
母也故不制服也宣帝詔曰婦人不養舅姑
不奉祭祀下不慈子是自絶也故聖人不為
[166-5b]
制服明子無出母之義𤣥成議是也一曰問
夫死妻稚子幼與之適人子後何服韋𤣥成
對曰與出妻子同服周或議以為子無絶母
應三年一曰大夫在外者三諫不從而去君
不絶其禄位使其嫡子奉其宗廟言長子者
重長子也承宗廟宜以長子為文蕭太傅曰
長子者先祖之遺體也大夫在外不得親祭
故以重者為文宣帝制曰以父在故言長子一
[166-6a]
曰大宗無後族無庶子已有一嫡子當絶父
祀以後大宗不戴聖云大宗不可絶言嫡子
不為後者不得先庶耳族無庶子則當絶父
以後大宗聞人通漢云大宗有絶子不絶其
父宣帝制曰聖議是也一曰君子子為庶母
慈已者君子子者貴人之子也為庶母小功
以慈已加也戴聖對曰君子子為庶母慈已
者大夫之嫡妻之子養於貴妾大夫不服賤
[166-6b]
妾慈已則緦服也其不言大夫之子而稱君
子子者君子猶大夫也一曰喪服小記曰久
而不𦵏者唯主喪者不除其餘以麻終月數
者除喪則已蕭太傅云以麻終月數者以其
未𦵏除無文節故不變其服為稍輕也已除
喪服未𦵏者皆至𦵏反服庶人為國君亦如
之宣帝制曰會𦵏服喪衣是也或問蕭太傅
久而不𦵏唯主喪者不除今則或十年不𦵏
[166-7a]
主喪者除不答云所謂主喪者獨謂子耳雖
過期不𦵏子義不可以除一曰為乳母緦以
名服也大夫之子有食母問曰大夫降乳母
耶聞人通漢對曰乳母所以不降者報義之
服故不降也則始封之君及大夫皆降乳母
以上諸條當日羣臣議奏帝臨親决漢制具
存
景氏鸞/禮略
[166-7b]
隋志二巻不著姓名/
佚
後漢書鸞撰禮内外記號曰禮略
范氏寗/禮雜問唐志作禮論答問/
隋志十巻唐志九卷/
佚
禮問
唐志九卷
[166-8a]
佚
吴氏商/禮難
七録十二巻
佚
禮雜義
七録十二巻
佚
禮議雜記故事
[166-8b]
七録十三卷
佚
隋志晉益夀令吴商撰
何氏承天/禮論
隋志三百卷
佚
王方慶曰晉末禮樂掃地無復舊章軍國所資臨事
議定宋何承天纂集其文為禮論
[166-9a]
禮釋疑
七録二巻
佚
徐氏廣/禮論答問
隋志八卷又十三卷又二卷殘闕七録十一巻/
佚
阮孝緒曰徐廣撰禮答問五十卷
任氏預/禮論條牒
[166-9b]
隋志十卷
佚
隋志宋太尉參軍任預撰
禮論帖
隋志三巻七録四巻/
佚
答問雜儀
隋志二卷
[166-10a]
佚
禮論鈔
唐志六十六巻
佚
傅氏隆/禮議
七録二巻唐志一卷/
佚
隋志宋光禄大夫傅隆議
[166-10b]
周氏續之/禮論
佚
宋書續之字道祖鴈門廣武人居豫章建昌縣通五
經并緯候閒居讀老易入廬山時與劉遺民陶淵明
謂之潯陽三隠終身不娶妻布衣蔬食劉毅鎮姑熟
命為撫軍徴太學博士並不就高祖之北討世子居
守迎續之館於安樂寺延入講禮月餘復還山高祖
北伐還鎮彭城遣使迎之禮賜甚厚稱之曰心無偏
[166-11a]
吝直髙士也尋復南還髙祖踐阼復召之上為開館
東郭外招集生徒乘輿降幸并見諸生問續之禮記
傲不可長與我九齡射於矍圃三義辨析精奥稱為
該通續之素患風痺不復堪講乃移病鍾山卒通毛
詩六義及禮論公羊傳皆傳於世
庾氏蔚之/禮論鈔
隋志二十卷
佚
[166-11b]
禮答問
隋志六巻
佚
何氏佟之/禮答問
隋志十卷
佚
禮雜問答
隋志一卷
[166-12a]
佚
王氏儉/禮論要鈔
隋志十巻七録三卷/
佚
禮答問唐志作禮雜答問/
隋志三卷唐志十卷/
佚
禮儀答問
[166-12b]
隋志八卷唐志十巻/
佚
荀氏萬秋/禮論鈔略唐志作禮雜鈔略/
七録二卷
佚
隋志齊御史中丞
丘氏季彬/禮論
七録五十八巻
[166-13a]
佚
禮議
七録一百二十巻
佚
禮統
七録六卷
佚
隋志齊尚書儀曹郎
[166-13b]
樓氏幼瑜/禮捃遺
三十巻
佚
南齊書東陽樓幼瑜著禮捃遺三十卷官至給事中
周氏捨/禮疑義
唐志五十卷
佚
賀氏瑒/禮論要鈔
[166-14a]
隋志一百卷
佚
郭氏鴻/禮答問
七録四卷
佚
戚氏夀/雜禮義問答
唐志四卷
佚
[166-14b]
褚氏暉/禮疏
一百巻
佚
張㫤曰褚暉字髙明吴郡人隋煬帝時為太學博士
董氏勛/問禮俗
隋志十巻
佚
董氏子𢎞/問禮俗
[166-15a]
隋志九巻
佚
王氏通/禮論
十卷
佚
杜淹曰文中子禮論二十五篇列為十卷
賀氏述/禮統
唐志十二卷
[166-15b]
佚
王氏方慶/禮雜問答
唐志十卷
佚
劉肅曰方慶博通羣書尤精三禮好事者多訪之每
所酬答咸有典據時人編次之名曰禮雜問答
李氏敬𤣥/禮論
唐志六十巻
[166-16a]
佚
陸氏質/類禮
唐志二十卷
佚
丁氏公著/禮志
唐志十卷
佚
杜氏肅/禮略
[166-16b]
唐志十卷
佚
崇文總目唐京兆府櫟陽尉杜肅撰采古經義下逮
當世概舉沿革附禮見文以其言約㫖詳故自題禮
略云
張氏頻/禮粹
唐志二十巻
佚
[166-17a]
崇文總目唐寧州參軍張頻纂凡一百三十五條直
抄崔氏義宗之說無他異聞
鄭樵曰張頻禮粹出於崔靈恩三禮義宗有三禮義
宗則禮粹為不亡矣
李氏公緒/禮質疑
五卷
佚
何氏洵直/禮論
[166-17b]
宋志一巻
佚
陳氏祥道/禮書
宋志一百五十卷
存
鄭氏鼎新/禮樂舉要
佚
禮樂從宜集
[166-18a]
佚
閩書鄭鼎新字中實仙逰人嘉定十六年進士知晉
江縣尋通判處州鼎新少受業黄幹之門而與楊復
游嘗考究禮書成編名曰禮樂舉要又撰禮樂從宜
集
陳氏普/禮編
佚
普自序曰自五霸以來至今天下豈無小康之時至
[166-18b]
於人倫盡廢喪紀掃地若七國爭王之日秦人坑焚
之餘東西兩漢知力把持之末魏晉齊梁老佛之餘
唐人室弟之妻父之妾子之婦強藩孽䜿恣睢憑陵
之極宋王安石廢罷儀禮毁短春秋之後生人之禍
皆尤以來所未有者葢自軒轅迄於東遷其間雖
有有扈有窮桀受之惡甘野鳴條孟津之戰而未嘗
有千里流血空谷無人百年荒草若夫七雄劉項之
兵赤眉黄巾黄巢武氏禄山劉聰石勒之毒則以億
[166-19a]
兆為草菅連數千里朱殷數百年為狐兎之墟葢民
不見禮樂不明於君臣父子兄弟之義無事則苟以
相與有亂則起而相食而復加以農田不井國土無
制有生之類無安土之心而衣冠搢紳之士無椅桐
梓漆爰伐琴瑟之謀其末勢之所趨固宜然也桓桓
晦翁崛起南夏首發明四書以開人心次取周公殘
經諸儒傳記脉尋彚别畝濬川疏志欲開來世之太
平决千載之積否天不憗遺未就而殁勉齋黄氏信
[166-19b]
齋楊氏久在師門熟聞講貫繼志喪祭二篇天叙天
秩經曲略備而王安石之烈未熄科舉之士至今百
年無有以其書為意者曲臺已隔古今鹿洞復就蕪
殁可為天地人倫之嘆夫秉彛之文歴刼不滅而品
裁萬物扶植綱常之具無一日不在我知書識字朱
方㫁石湘山蘚文不倦購訪而周公遺典尚存有緒
又賴先覺開端發明忍復委之榛莽不問普深山狂
簡不學寡聞年十五六讀曲禮少儀知愛之而淪於
[166-20a]
時俗科舉之習三十四十始脫時文而患難屢貧東
西奔走頗聞熊去非自少用心禮樂而貧踪賤武合
并良難丁酉嵗受平山劉純父之招始見去非於山
中書册填坐屢空晏如覽記浩博會欲求輔於朋友
備書册闢室堂廣談論取晦翁黄楊之書修補以示
方來而未就也顧予雖志求古而未嘗涉晦翁黄楊
之藩輙用去非成規更為求要質鬼神告白知友共
取十七篇注疏及晦翁所釐三十五巻勉齋信齋喪
[166-20b]
祭二禮及圖循去非熟路詳加考訂重為比類仍合
三君子凡所經歴採摘經傳史籍開元開寳政和通
典會要令律諸書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家鄉邦國朝
廷當行之禮當用之器具列大經小紀溯源循流斟
今酌古要之不咈於性命之理不失於先王周公之
意不背夫子春秋之㫖不孤晦翁拳拳經世之心使
其行之足以位天地育萬物躋盛治致四靈愈千載
之痿痞定為天地一常經古今一通義得為者用之
[166-21a]
於身行之於家不得為者藏之以待用而復以其餘
力凡有名數備度分事物若天文地理建國設官井
田兵刑等事各加研覈務盡見其本末亦各草為一
書以待賔興豈不愈於掇浮詞吟空詩作燕語敝其
賦予之厚於有損無益之薄物絶學之繼庶其在此
當仁則為無所辭避致思以起之不倦以終之如其
有成當獲隂相亦不虚生世間矣
許氏判/禮圖
[166-21b]
未見
吕氏柟/禮問内外篇
二卷
未見
吴氏嶽/禮考
一卷
存
洪朝選序曰少宰望湖吴公示余以手編吉凶禮凡
[166-22a]
五曰士相見禮曰士冠昏喪祭禮引儀禮禮記經文
於前附已意訓釋於後合而名之曰禮考葢禮之文
多至於三千三百公特取其切於士庶人家日用之
近者以為維世導俗之助耳余謂禮者縁人情而為
之者也宜人之情所由在禮則所好在禮顧今之人
情不喜禮又姍笑行古禮者何歟此無他古禮淡俗
禮華古禮繁俗禮簡以其厭淡喜華之心而便於苟
簡自恣之習又焉得不以古禮為桎梏以行古禮之
[166-22b]
人為怪異也雖然使人反求於其心之所不安者即
而思之吾知必將以其不喜古禮者而不喜俗禮以
其姍笑行古禮之人者而姍笑俗人也天下之事患
無有倡而興之者耳有人焉排流俗以倡明古道而
無人和者余不信也今少宰公既首倡之矣諸君子
有不同然和之者乎爰命刻於藩司用觀古禮之行
自齊魯始
唐氏伯元/禮編
[166-23a]
二十八巻
存
伯元自序曰禮者何儀禮與大小戴記也編者何上
編中編下編也禮一也而上中下者何君臣父子夫
婦昆弟朋友古稱五典五典者禮之所自出也故上
編冠昬喪祭俗謂四禮四禮者人道之終始也故中編
禮者性之徳也道問學所以尊徳性傳不云乎待其
人而後行夫禮論者學禮之方而行禮之人也故下
[166-23b]
編編一也多至十巻少或八卷者何言容服食稱謂
餽遺卜筮莫不有動作威儀之則所以身範物先而
綱維五典也故以繫之上是謂上編十卷鄉飲酒鄉
射投壺覲禮燕禮聘禮猶乎四禮之非時莫行也非
力莫舉也故以繫之中是謂中編十卷禮得則樂生
故次樂論禮樂備而天下治故次治論治本學學本
道也故次學論次道論其煩簡一因乎舊文要之學
禮焉耳矣故以繫之下是謂下編八卷夫三編者三
[166-24a]
才之義也二十八卷者列宿之義也其意則出於偶
合而非有意於其間也然此三禮也不有周禮乎何
遺之也曰周禮周官也非為禮也且全而無容編焉
其采及家語荀子諸書何也大小戴舊所采有醇有
疵有詳有略而吾折衷之者也其儀禮或采或否何
也所備者士禮所不備者諸侯大夫之禮也備小戴
而漏大戴何也子曰吾從周小戴時王之制而今之
同文也故不敢以不備也夫儒者於三禮代有訂正
[166-24b]
其最著者莫如紫陽夫子與近代湛元明氏今所傳
儀禮二禮分經分傳亦既詳乎其言矣而子異之何
也小戴零星錯落大戴掛一漏百倘非比類而分則
次第不可得而考也是故可以經則經可以傳則傳
是編與二書同也分節而比其類就類而分其次重
復者有刪殘斷者無遺錯亂者就緒則是編也竊取
焉而不敢辭其僭妄之罪也編始於壬辰訖於丙申
凡五載半屬司封司銓之暇時或破冗為之急在成
[166-25a]
編而不暇盡詳其歸趣若曰倘其體裁便於覽觀不
至開巻而茫然使初學之士可讀好古之君子可考
也雖有未盡之編猶可以俟後賢於異時庶幾禮教
藉以不墜則是編之大指也
亡名氏禮論鈔
隋志六十九巻
佚
禮論要鈔
[166-25b]
隋志十卷
佚
禮雜問
隋志十巻
佚
禮雜答問
隋志八巻
佚
[166-26a]
禮雜答問
隋志六巻
佚
禮樂議
隋志十卷
佚
禮秘義
隋志三巻
[166-26b]
佚
禮類聚
唐志十卷
佚
禮論區分
唐志十卷
佚
禮論鈔略
[166-27a]
唐志十三卷
佚
通禮義纂
佚
按通禮義纂不見於隋唐志未詳誰氏所作
太平御覽每引之
[166-27b]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