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十九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論語九/
真氏徳秀/論語集編
宋志十卷
存
魏氏□□/論語要義
[219-1b]
宋志十卷
未見
趙氏善湘/論語大意
十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之
鄭氏汝諧/論語意原
二卷
存
[219-2a]
汝諧自序曰或問鄭子曰論語之書釋者甚多子復
為之說不亦贅乎予曰非贅也聖人之言溥博淵深
非若諸子可俄而測度也漢唐以來鮮有識其㫖者
本朝二程横渠楊謝諸公互相發明然後此書之義
顯謂諸公有功於此書則可謂此書之義備見於諸
公之書則不可何者言有盡㫖無窮譬之山海之藏
隨取而獲取者雖夥未見能竭其藏也學者志於自
得而已徒取信於他人之得不知反吾心以求其得
[219-2b]
謂是口耳之學君子無取焉予於此書少而誦長而
辨研精覃思以求其指歸積有年矣日進月化頗窺
聖心之萬一既斷以已說復附以諸公之說理之所
在不知其出於人也出於已也期歸於當而已雖然
予豈敢自以為當哉尚賴同志者有以教之 又曰
論語意原甞鋟版於贑於洪始意欲以誘掖晚學失
之太詳輒掇其簡要者復鋟版於池陽今之所見稍
異於昔若得若失必有能辨之者
[219-3a]
真徳秀序曰東谷鄭公之學本於伊洛諸君子而沈
濳玩繹必求至於深造自得之地易與論語皆其用
力書也徳秀於翼傳已序其篇末矣至讀意原則以
其已意而逆聖人之志蓋多得之於八佾篇謂其傷
權臣之僭竊痛名分之紊亂大指與春秋相表裏於
子賤章謂其為人沈厚簡黙非魯多君子不能取其
為君子於聞韶章謂以揖遜之樂作於僭竊之國聖
人蓋傷之於三仁章謂微子之去為去王朝而之國
[219-3b]
非歸周也若是者不可殫書其言雖若異於先儒而
未甞不合於義理之正有微顯闡幽之益而無厭常
求異之過蓋信乎其為自得也前輩問學之不茍如
此可以為法矣
鄭如岡䟦曰意原之作蓋將發明先聖之奥㫖而為
學問有成者之助也先君心於此殆將終身昔者
嘗鋟於章貢豫章晚嵗由禁槖守池陽取二本而較
之刪潤殆居其半踐履益至議論益深乃知學問固
[219-4a]
未始有止也如岡來閩嵗餘思所以淑諸人謹取池
陽本鋟木以廣其傳且求印可於先覺君子庶無負
先君之素志
鄭陶孫䟦曰曾大父東谷先生宋紹興初由江南西
路提㸃刑獄遷轉運副使會帥府諸臺適皆闕官躬
佩五司之印而總聽之曾不知其為煩劇也暇則詣
學親為諸生講析疑義未幾被召取所著論語意原
捐金畀學官鋟板以便學者之玩繹蓋豫章此書之
[219-4b]
自始也後百十有八年陶孫叨忝勸學江右一日諸
生有口講子在齊聞韶一章以為揖遜之樂作於僭
竊之國宜夫子聞之而三月之久不知肉味也坐人
有咋咋責其叛於集註者以父師所傳授對蓋意原
之說然也因訪舊板存否則散軼久矣曾大父此書
晚年更定尤簡而要暨由小宰出刺池陽日亦曾鋟
板學官求之亦不復存遂取家藏者以應諸生之求
教授嚴陵姜材之願得重鋟以補其亡陶孫學業荒
[219-5a]
陋無以私淑忝其祖甚於此何敢靳因念自晦庵先
生集注之行於世學者往往不復求自得之學間有
取集注以前先儒之說者輒如驚詫以為叛於考亭
西山先生亦甞追序意原矣西山豈叛考亭者哉理
本無終窮學者尚不可以集注自畫况可謂集注之外
可盡廢乎此非不肖孫之私心乃學者之通論也既
增鋟西山先生序文復綴數語卷末或者議其泥於
家學陶孫則知過矣然亦天理人情之所在也
[219-5b]
朱子曰贑州所刋論語解乃是鄭舜舉侍郎著中間
略㸔亦有好處
孫氏繪/拙齋論孟說
佚
魏了翁序曰論孟之書自秦漢以來何啻千有餘家
或蒐輯文義或考質訓故或稽合同異或參訂舛訛
至於孟子之書則又有刺之刪之疑之辨之常語以
闢之者是否淺深所未論大要各随其仁知之見以
[219-6a]
自靖自獻庶幾萬一補之焉耳至於二程先生者出
始發明本學於道䘮千載之餘而同時又有張范呂
謝游楊侯尹諸君子相與左右助益之極乎近世胡
張朱呂氏繼之而聖賢之心昭昭然掲日月於天下
蓋庶乎無復遺憾者矣今眉山孫繪子華乃始萃集
衆善貫融異端而傳之以見將以效其自獻之區區
嗚呼斯不亦可尚矣乎道之無窮而善之難擇也風
氣之澆漓而習俗之卑下也人物之陵替而學術之
[219-6b]
晻昧也有能從事於聖賢之事則無問其精麤得失
皆足以扶世教而益我道也況其勤勩亦既有所發
明矣乎子華卒其子䝉仲乞予言以冠篇嗚呼命之
不融而子華止此也又不幸而予不得識其人與之
上下其議以求為真是之歸也悲夫
陳氏孜/論語發微
佚
真徳秀序曰學者所習莫先於論語而讀論語者莫
[219-7a]
先於知仁先儒有是言矣然嘗思之仁者夫子所罕
言當時門人弟子有問仁者有問為仁者有問人之
仁者大約纔十餘章而夫子所自言者亦復亡幾學
者獨於是焉求之可乎曰不然夫子之所罕言者仁
之體而已至若求仁之方為仁之要則舉凡二十篇
之中莫非是也姑以首章言其論學也若無與乎仁
然時習之說以熟乎仁而說也朋來之樂以輔乎仁
而樂也至於不知而不愠則庶幾安乎仁矣其他所
[219-7b]
論有即身而言者有即事而言者即身而言仁之成
乎身者也即事而言仁之達乎事者也不特見於言
者為然凡聖人之動容周旋皆仁之符也仕止久速
皆仁之則也學者而有志於仁舍是將奚先哉東嘉
陳君孜少而服膺晚益有見著為發微一編學者重
之或謂此書之指自河南二先生以來闡幽析微亡
復餘藴尚奚君之待邪是不然道之妙無窮而學者
於道欲其自得諸老先生之於此書闡明之功可謂
[219-8a]
至矣然其措意之精深立言之簡逺有非後學所可
遽窺者因其所已發而推其所未發豈非後學之事
乎陳君此編大略不外乎河洛之傳而其間亦有所
自得者此其為可貴也然聖人之言窮而測之益深
益逺有志斯道者沒身而後可也陳君其尚懋之哉
按是序又載劉爚雲莊集
趙氏燮/論語說
一卷
[219-8b]
佚
魏了翁䟦曰自秦漢以後為語孟者何啻千有餘家
稽合同異參訂舛訛亦云麤備極於二程先生以後
聖賢之心蓋已暴白庶幾無復餘憾矣廣漢趙君爕
一日以語說一篇示予為之喟然嘆曰聖人之道如
彼衢尊之不禁有味之而知其㫖樂焉而不厭者矣
又有得其涓滴而知好之者有不知而唾棄勿顧者
今趙君為之躊躇四顧蓋亦知其可好者充之而至
[219-9a]
於樂焉則更以勉之
魏氏天佑/論語說
佚
梁氏椅/論語翼
佚
括蒼彚紀梁椅字子竒麗水人嘉熙戊戌進士除太
常丞權禮部郎官
柴氏中行/論語童䝉說
[219-9b]
佚
蔡氏元鼎/論語講義
佚
錢氏文子/論語傳賛
宋志二十卷
佚
徐氏焕/論語贅言
宋志二卷
[219-10a]
佚
張氏演/魯論明微
宋志十卷
佚
曹氏崈/論語注
十篇
佚
姓譜崈字宗山第進士仕至朝奉郎
[219-10b]
葉氏由庚/論語纂
佚
金華志葉由庚字成父義烏人從學於徐僑絶意仕
進學者稱通齋先生
柴氏元祐/論語解
佚
鍾氏宏/論語約說
佚
[219-11a]
江西通志鍾宏字逺之樂平人擢上第官貴溪丞入
為太學録
胡氏侁/論語釋
佚
陳氏如晦/論語問答
佚
陸元輔曰陳如晦字日昭長樂人從黄勉齋游以趙
汝騰薦充經筵不果授本州教授
[219-11b]
王氏汝猷/論語歸趣
宋志二十卷
佚
蔡氏模/論語集疏
未見
劉應李合語孟集疏序曰論孟集疏者皆至理之所
寓至言之所在也理無往而不存言無微而可略孔
子與門人問答而成論語二十篇孟子與門人問答
[219-12a]
而成孟子七篇文公朱先生竭其精力而集注之其
中有疑而未曉者後學不得不考究而詳釋之也覺
軒先生諱模字仲覺為論孟集疏無非補文公之未
完以成二書之大義若商高宗諒隂集注始曰未詳
其義末年乃口授九峰以諒隂即梁闇則前所未詳
者今得而詳矣舉此一端其餘可以類推矣則夫集
疏之作所以有益於文公也有功於後學也先生之
子公湛挈以示予拜而言曰先君作此集疏望子序
[219-12b]
諸首以指南學者不亦美且大乎予徧讀之見其㫖
逺其義彰其立言富而贍其持論中而當其微顯闡
幽合文體之宜非精深於學者莫能作也顧予小子
弗克揄揚先生著述之盛而使四方有志為學之士
得以共講明焉是亦不失作書之意也
孔氏元龍/論語集說
佚
山東通志孔元龍字季凱孔子五十世孫從真徳秀
[219-13a]
游任餘干縣簿後為柯山精舍山長以宣教郎致仕
李氏用/論語解
佚
陳璉表墓曰先生諱用字叔大李忠簡公昴英嘗以
其著論語解進於朝授校書郎不就尋遷承務郎以
旌其高理宗御書竹隠精舍賜之
廣東通志李用東莞人所著論語解究明伊洛奥㫖
以遡洙泗之源訓詁明白便於講誦學者𫝊習之
[219-13b]
潘氏墀/論語語類
二十七卷
佚
金華志潘墀字經之金華人仕至祕書監修撰嘗因
蜀人所編朱子語類取其中論語一門補其未備為
論語語類行於世
林氏文昭/論語解
一卷
[219-14a]
佚
閩書林文昭字宗範福清人
蕭氏山/論語講說
佚
蔣垣曰延平人
傅氏蒙/論語講義
佚
黄氏方子/論語講義
[219-14b]
佚
呂氏中/論語講義
佚
鄭氏奕夫/論語本義
佚
寧波府志鄭奕夫字景允鄞人丞相清之曾孫為慈
谿麗水常山三縣教諭調徽州紫陽書院山長陞浮
梁州教授時稱為習齋先生
[219-15a]
蔡氏節/論語集說
二十卷
存
節進表曰臣節言五月十一日具奏乞投進所編論
語集說奉聖㫖許令投進者伏以求知行之實誠莫
切於魯論加講習之功端有禆於聖學喜數年之編
集幸一旦之際逢竊惟洙泗垂訓之書莫非帝王傳
道之要存心為大主敬以勝百邪克已實難為仁以
[219-15b]
該衆善能博文而約禮復篤志而近思視明聽聰截
然天理人欲之辨直舉枉錯判乎君子小人之分思
君位之至艱畏天命之不易欲如北辰之衆共當正
南面以篤㳟權不至於下移禮樂征伐之自出俗必
期於丕變徳禮刑政之並行甞念四海之困窮用濟
羣生於富庶寧菲衣而菲食庶足國以足民放鄭聲
逺佞人邦國以立舉逸民繼絶世人心攸歸詳味聖
言悉關后徳豈惟一王之程式抑亦百代之宏規兹
[219-16a]
蓋㳟遇皇帝陛下性本生知學由時習洞明一貫之
㫖深省四勿之幾伏願惟精惟一以執中克勤克儉
而無間體成湯之罪已簡在帝心法帝堯之則天大
兹君道臣干冒天威無任激切屏營之至臣所編到
論語集說二十卷繕冩成一十冊用黄羅夾複封全
謹隨表上進以聞臣節惶懼惶懼頓首頓首謹言淳
祐五年五月日朝散郎試太府卿兼樞宻副都承㫖
臣蔡節上表
[219-16b]
姜文龍跋曰晦庵先生嘗語門人曰㸔集注熟了更
㸔集義方始無疑又曰不㸔集義終是不浹洽永嘉
蔡先生集說之作自集義中來本之明道伊川二先
生參以晦庵或問而於晦庵南軒先生尤得其骨髓
蓋南軒學於五峰先生又與晦庵相講磨故語說多
親切是書也說雖博而所會者約文雖約而所該者
博大有益於後學遂請刋於湖頖
劉氏元剛/論語演義
[219-17a]
佚
李氏春叟/論語傳說補
佚
廣東通志春叟字子先寳祐丙辰既中省試被黜以
薦授惠州司户遷肇慶府司理尋除徳慶教授著論
語傳說補大抵撮晦庵之要語為之家居以經學訓
後生嶺海名士多出其門朝廷聞其名除軍器大監
辭不就賜號梅外處士
[219-17b]
饒氏魯/論語石洞紀聞
十七卷
未見
黄虞稷曰内閣書目有石洞紀聞二冊云元泰定間
人不知姓氏釋論語義按饒魯甞建石洞書院著論
孟紀聞與其門人史詠等相問答當即此書以為泰
定間人誤也
黄氏震/讀論語日抄
[219-18a]
一卷
存
何氏基/論語發揮
佚
王氏柏/論語通㫖
二十卷
佚
論語衍義
[219-18b]
七卷
佚
魯經章句
佚
金氏履祥/論語集注考證
十卷
未見
柳貫曰文公於論孟製集注多因門人之問而更定
[219-19a]
之其問所不及者亦或未之備也而事物名數又以
其非要而略之先生皆為之修補附益成一家言題
其編曰論語孟子攷證
許謙曰聖人之心盡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於朱子
顧其立言辭約意廣讀者或得其觕而不能悉究其
義或以一偏之致自異而初不知未離其範圍世之
詆訾貿亂務為新竒者其弊正在此耳此金先生考
證之所由作也
[219-19b]
經義考卷二百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