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八十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春秋十三/
劉氏敞/春秋傳
宋志十五卷
存
王應麟曰劉原父深於春秋然議郭后祔廟引春秋
[180-1b]
禘於太廟用致夫人致者不宜致也且古者不二嫡
當許其號而不許其禮張洞非之曰按左氏哀姜之
惡所不忍道而二傳有非嫡之辭敞議非是然則稽
經議禮難矣哉
春秋權衡
宋志十七卷
存
敞自序曰劉子作春秋權衡權衡之書始出未有能
[180-2a]
讀者自序其首曰權準也衡平也物雖重必準於權
權雖移必平於衡故權衡者天下之公器也所以使
輕重無隱也所以使低昂適中也察之者易知執之
者易從也不準則無以知輕重不平則輕重雖出不
信也故權衡者天下之至信也凡議春秋亦若此矣
春秋一也而傳之者三家是以其善惡相反其襃貶
相戾則是何也非以其無準失輕重耶且昔者董仲
舒江公劉歆之徒盖嘗相與爭此三家矣上道堯舜
[180-2b]
下据周禮是非之議不可勝陳至於今未決則是何
也非以其低昂不平耶故利臆説者害公義便私學
者妨大道此儒者之大禁也誠準之以其權則童子
不欺平之以其衡則市人不惑今此新書之謂也雖
然非達學通人則亦必不能觀之矣耳牽於所聞而
目迷於所習懐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
心故亦譬之權衡矣或利其寡而示權如盈或利其
多而示權如縮若此者非權衡之過也人事之變也
[180-3a]
葉夢得曰劉原父知經而不廢傳亦不盡從傳據義
攷例以折衷之經傳更相發明雖閒有未然而淵源
已正今學者治經不精而蘇孫之學近而易明其失
者不能遽見故皆信之而劉以其難入則或詆以為
用意太過出於穿鑿彼不知經無怪其然也
晁公武曰權衡論三傳之失意林叙其解經之㫖劉
氏傳其所解經也如桓無王季友卒胥命用郊之類
皆古人所未言
[180-3b]
陳振孫曰原父始為權衡以平三家之得失然後集
衆説斷以己意而為之傳傳所不盡者見之意林其
傳用公穀文體例凡四十九
春秋意林
宋志二卷玊海五卷/
存
史有之序曰清江為二劉三孔鄉文獻宜徴而足今
三孔集故在獨二劉所著燬於兵假守於此非惟無
[180-4a]
以致尚古之意亦無以應求者之請旁加摉訪得原
父春秋意林三傳權衡議論堅正有功聖經異時立
朝節不畏權倖爭故相之謚法奪宦官之使名深
得筆削之義乃知所學盖有自來與然則是書之存
實有闗於世教再夀諸梓庶幾著前輩之懿補郡乘
之缺云
呉萊後序曰劉子作春秋權衡自言書成世無有能
讀者至意林猶未脱稾多遺闕盖昔左氏言孔子作
[180-4b]
經從諸國赴告故又博采他事以附經今劉子乃據
閔因叙謂聖人悉徴百二十國寳書傳者從之將當
時諸國所赴告者各有書也抑此豈即墨子所稱百
二十國春秋乎東遷以來晉有乗楚有檮杌魯有春
秋秦世家文公以後始有史以記事王道衰諸侯力
政二百四十二年之閒凡經傳之可見者一百一十
七國晉地理志且引夏商時國二斟豕韋過戈之屬
非周舊也齊桓晉文之盛朝聘盟㑹侵伐敗亡者無
[180-5a]
慮數十而附庸小邑蠻夷雜種又豈悉有書可徴乎
史稱魯君資孔子之周因老聃觀書周室且歴聘七
十國又云與魯君子左丘明觀史記自隱公訖於獲
麟要之春秋固魯史也因麟出而虚其應故取而修
之非本書獲麟者所書周室事亦鮮無觀周史孔子
世家孔子嘗往來齊宋衛陳蔡之郊晋故覇國也聞趙
簡子殺竇犨嗚犢至河而勿渡楚亦欲以書社七百
里地封之子西靳不可又輙反於魯將所聘者又未
[180-5b]
必有七十國也然亦何暇悉徴其書乎墨子戰國人
妄稱有百二十國春秋耳非聖人之遺言也何則杞
宋王者後爵稱公皆大國也宋頗存王禮而杞乃以
僻陋而用夷孔子曰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徴之
矣惟古之官名得之郯子他無見也雖然聖人作春
秋但因魯事以寓王事隱桓之初王政不行而魯與
齊鄭宋衛交齊桓肇霸而魯事齊晋文繼霸而魯又
事晋襄昭以降霸統將絶而魯又事呉楚故經之所
[180-6a]
載類不出此數國事然則春秋固魯史也魯史所不
載聖人誠不得而筆削之又何待悉徴百二十國之
書乎嗚呼閔因之説是亦無徴而弗信者矣
何喬新曰劉氏意林之書出而墨守膏肓之論詳
春秋説例
宋志十一卷玉海二卷中興書目一卷/
佚
春秋文權
[180-6b]
宋志五卷玉海二卷/
佚
王應麟曰中興書目無
劉氏攽/春秋内傳國語
宋志十卷
佚
徐氏晉卿/春秋經傳類對賦
一卷
[180-7a]
存
晉卿自序曰予讀五經酷好春秋治春秋三傳雅尚
左氏然義理牽合卷帙繁多顧兹謏聞難以殫記乃
於暇日撰成錄賦一篇凡一百五十韻計一萬五千
言欲包羅經傳牢籠善惡則引其辭以唱之欲錯錝
名跡源統起末則簡其句以包之欲按其典實故表
其年以證之欲循其格式故比其類以屬之首尾貫
穿十得其九命曰春秋經傳類對將使究其所窮可
[180-7b]
以尋其枝葉舉其宏綱可以撮其樞要也其間立意
迂濶措辭鄙野不尚華而背實但慮渉於淫競不摘
詭以扶奇又懼傷夫名教故用藏於巾衍以自備於
檢尋傳之昆雲而俾謹乎誦習非敢流布聖旦昭示
鉅儒以為哂噱之資也
區斗英曰是賦乃徐祕書所作江陵路緫管太原趙
嘉山得其善本授之郡庠俾鋟梓以淑諸生
按是書晁氏讀書志趙氏讀書附志鄭氏通
[180-8a]
志略陳氏書錄解題朱氏授經圖焦氏國史
經籍志皆無之晉卿皇祐中為將仕郎試祕
書省挍書郎區斗英者元至中長沙教授也
李氏宗道/春秋十賦
一卷
佚
王應麟曰李宗道春秋十賦屬對之工如越椒熊虎
之狀弗殺必滅若敖伯石豺狼之聲非是莫喪羊舌
[180-8b]
王子爭囚而州犂上下伯輿合要而范宣左右魯昭
之馬將為櫝衛懿之鶴有乗軒于奚辭邑而衛人假
之器晉侯請隧而襄王與之田星已一終魯君之嵗
亥有二首絳老之年作楚宫見襄公之欲楚效夷言
知衛侯之死夷雞憚犧而斷其尾象有齒以焚其身
虞不臘矣呉其沼乎好魯以弓請謹守寳賜鄭以金
盟無鑄兵蛇出泉臺聲姜薨鳥鳴亳社伯姬卒
章氏拱之/春秋統微
[180-9a]
宋志二十五卷
佚
王應麟曰統微據三傳啖趙意所不及者斷以己見
并采陸淳可取之義
李氏清臣/春秋論
二篇
存
杜氏諤/春秋㑹義
[180-9b]
宋志二十六卷
佚
諤自序略曰漢胡母生董仲舒之徒出而公羊興申
公蔡千秋之學盛而穀梁起業左氏者又有賈䕶劉
歆之屬故得並立學官三家異論接跡而出是非互
有所私注釋之意多緣其流杜元凱則拘以赴告何
休則渉以讖緯范寗雖務探經而博采諸説然未盡
詳唐世啖趙陸淳亦精焉下闕/
[180-10a]
晁公武曰皇祐間進士杜諤集釋例繁露規過膏
肓先儒同異篇指掌碎玊折衷指掌議纂例辨疑微
㫖摘微通例胡氏論箋義緫論尊王發微本㫖辨要
集議索隱新義經社三千餘家成一書其後仍斷以
己意雖其説不皆得聖人之㫖然使後人博觀古今
異同之説則於聖人之㫖或有得焉
陳振孫曰自三傳及啖趙諸儒訖於孫氏經社凡三
十餘家集而繫之經下時述以己意有任貫者為之
[180-10b]
序
張萱曰宋皇祐閒眉州杜諤注以三傳及諸儒三十
餘家議論分繫於經之下而附以説凡二十六卷
趙氏瞻/春秋經解義例
宋志二十卷
佚
春秋論
宋志三十卷
[180-11a]
佚
宰輔編年錄趙瞻字大觀鳯翔盩厔人元祐三年簽
書樞密院事卒謚懿簡
晁説之序曰夫子自謂三十而立之後十年乃不惑
實自志學之後二十年也嗟乎學而不惑之難如此
同知樞密院懿簡趙公沒身於春秋著春秋經解十
卷約而喻簡而達顧杜氏啖趙諸儒之例而病之作
春秋例義二十卷問者曰孰病曰病前人有例而無
[180-11b]
義也曰孰謂義曰義正者為正例猶嶽鎮之不可移
也義變者為變例則滄海之涵泳而靡常也俟其比
偶其類右志而左物又如九野之博而實其理衆星
之繁而麗乎文則約且簡者得以窺聖人之志也自
啖趙謂公穀守經左氏通史之後學者待左氏如古
史記美文章紛華而玩之不復語經於斯矣公獨於
經先之左氏而不合則求之公穀乂不合則求之啖
趙陸氏而逺獨及於董仲舒近在本朝諸儒則獨與
[180-12a]
孫明復辨其好而無黨惡而無欲毅然不惑於名髙
者也黯然不惑於衆而自信者也公未嘗著書之前
有名世大儒為矯枉之論曰隱非譲盾止實弑國中
勇聞而鄉風莫敢少異公獨歎曰予豈溺於三傳者
其如春秋重志而察微何信簡編而疑師授專耳目
而忽志意冣學者之災也隱雖非賢君而譲國之志
不可誣也盾非州吁止非般則非實弑君加弑以篤
為人臣為人子者萬世之忠孝衆人之疑可也孰謂
[180-12b]
君子而疑諸如彼之言則春秋開卷平讀而小子得之
矣何為乎子貢閔子騫公肩子曾子子石之徒惑焉
學者徒知㳺夏不能措一字也已嗚呼公之於春秋
篤好而勤力矣公早以濮議名重於天下其後論新
法閒居終南之下者十餘年晚由温公之言起廢不
三年遂與樞務皆以春秋之學著之行事而未甞以
所學一出於口又何難耶世之人徒知公之立朝而
莫知公之所以然者積學於躬有在於此也公不究
[180-13a]
所藴而薨於位大夫學士悲之而幸此書之存焉
爾也説之元祐中以婚姻之故辱公賜之話言謬已
竊為春秋學矣而不能公之問雖嘗略覩公之書而
未之好也逮今三十餘年始知好公之書而歎息涕
泗有不可贖之悔則姑從其諸孫而序之以補墓銘
隧碑之所遺云宣和五年癸夘五月
陸氏綰/春秋新解
三十卷
[180-13b]
佚
盧熊曰陸綰字權叔常熟人舉進士官至朝奉郎尚
書職方郎中充淮南等路制置發運司運鹽公事贈
中散大夫
朱氏臨/春秋私記
宋志一卷
佚
春秋統例
[180-14a]
通志二十卷
佚
金華志臨先家呉興五季避亂遷浦陽從安定胡瑗
受春秋瑗著春秋辨要謂惟臨所得為精臨晚年好
唐陸淳學謂孔子沒千有餘年説春秋者無出淳書
之右以吕公著薦入官歴宣德郎守光祿寺丞以著
作佐郎致仕
王氏棐/春秋義解棐程氏本義作斐/
[180-14b]
宋志十二卷
佚
唐氏旣/春秋邦典
宋志二卷
佚
鄒浩序曰眞淡翁隱者也少舉進士有能賦聲已而
用其伯父質肅公之薦仕州縣一日不合意莞然笑
曰道其在是乎拂衣以歸遂閉關於漢水之上殆二
[180-15a]
十年元祐八年冬予以教官至襄陽求見翁翁弗予
拒也而登其堂造其室親炙其言行而知其心盖嘗
論辨至於經史百氏之書從横稽據如出乎其時而
目覩其事如即乎其人而躬受其㫖未嘗不覤然驚
喟然嘆以翁為邈不可即也其後集論語春秋者分
為二卷合四十四篇且以六典治邦國之義名之曰
邦典顧自三傳以來相踵而私其見者多矣獨於衆
言殽亂之中取周官而折衷焉以暢孔子不説之意
[180-15b]
如執規矩以驗方圓如引繩墨以分曲直雖三尺童
子亦舉知其可信不疑嗚呼春秋日月傳注者食之
不有人焉祛隂陽之慝而還其光明則倀倀於世者
孰待而成功乎翁之有功於經可謂至矣覽者以天
默而成之之心觀其默而成之之説則邦典之奥當
自得之姑掇其大槩并翁之所以出䖏者發其端云
翁唐氏名旣字濳亨號真淡翁紹聖四年
陳振孫曰唐旣字濳亨撰質肅之姪自號真淡翁與
[180-16a]
其子愗問荅而為此書鄒道鄉為之序
孫氏子平/練氏明道/春秋人譜
宋志一卷
佚
宋史孫子平練明道同撰
王應麟曰元祐中孫子平練明道編春秋人譜凡三
十八國千七百六十五人分三卷今合為一
張氏砥/春秋傳
[180-16b]
佚
按砥治春秋三十年成書三十萬言當日以
貽司馬温公託其白上廢三傳之學而行其
書以伸千載聖人未明之意温公封還之報
書存集中
馮氏玉符/春秋得法忘例論
通考三十卷
佚
[180-17a]
晁公武曰皇朝馮正符所撰熙寜八年何郯取其書
奏之久而不報意王安石不喜春秋故也其書例最
詳悉務通經㫖不事浮辭正符頗與鄧綰陳亨甫交
私後坐口語被斥
陳振孫曰蜀州晉原主簿遂寜馮正符信道撰其父
堯民希元為鄉先生正符三上禮部不第教授梓遂
學十年著此書及詩易論語解蜀守何郯首以其春
秋論上之熙寜末中丞鄧綰薦之得召試賜同進士
[180-17b]
出身王安石亦待之厚其書首辨王魯素王之説及
杜預三體五例何休三科九㫖之怪妄穿鑿皆正論
也
李燾曰信道當熙寜九年用御史鄧文約薦召試舎
人院賜出身文約尋責守虢略信道亦坐附㑹奪官
歸故郡後又得馮允南所為墓銘信道實事安逸䖏
士何羣其學盖得之羣羣學最髙國史有傳其師友
淵源果如此則謂信道附㑹進取或以好惡言之耳
[180-18a]
王荆公當國廢春秋不立學官而信道學經顧於春
秋特詳鄧御史嚴事王荆公不敢異乃先以得法忘
例論言於朝初不曰宰相不喜此也此亦可見當時
風俗猶淳厚士各行其志不專以利祿故輟作御史
殆加於人一等然信道要當與何羣牽聨書國史鄧
御史偶相知適相累耳余舊評如此今無子孫其書
則為鬻書者擅易其姓名屬諸李陶陶字唐夫嘗學
於温公號通經李氏諸子唐夫冣賢而得法忘例則
[180-18b]
實非唐夫所論也不知者妄託之
楊氏彦齡/左氏春秋年表
宋志二卷
佚
王彦麟曰元豐中楊彦齡撰據經傳嵗月為表首叙
周魯繼以齊晋秦宋衛陳蔡曹鄭呉楚越之國
左氏䝉求
宋志二卷
[180-19a]
未見
家氏安國/春秋通義
宋志二十四卷
佚
姓譜安國字復禮睂山人初任教授晚監郡
家氏勤國/春秋新義
佚
宋史勤國慶厯嘉祐閒與從兄安國定國同從劉巨
[180-19b]
㳺與蘇軾兄弟為同門友王安石廢春秋學勤國憤
之著春秋新義
陳氏洙/春秋索隱論
通志五卷
佚
文氏濟道/春秋綱領
四卷
佚
[180-20a]
晁公武曰皇朝文濟道撰排比事實為儷句蒙求之
類也
[180-20b]
經義考卷一百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