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五十二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易五十一/
伊氏伯熊/易學講義
四卷
未見
黄虞稷曰伯熊吴縣人徙上元正徳丁夘舉人除深
[052-1b]
州知州改祁州
吕氏柟/周易説翼
三卷
存
言行錄柟字仲木髙陵人正徳戊辰賜進士第一仕
至南京禮部右侍郎
馬理曰涇野子經學無駮雜戾道之失
王九思曰本朝學者見道分明踐履篤實粹然成徳
[052-2a]
者惟河津薛文清公一人觀其讀書錄可知也乃至
於今涇野公出焉完名令徳不忝文清至於著述公
則為盛其大者若周易説翼尚書説要毛詩説序春
秋説志禮問内篇外篇四書因問宋四子抄釋足以
發前聖之奥㫖正後賢之偏識指來學之迷途若斯
人者謂不有功於聖門可乎
楊時喬曰涇野學宗程朱當新學盛行力辨之不能
勝乃一著諸經日抄既著説翼其於易理與象數兼
[052-2b]
収乃其辭則於象理時事相合者論注之此即文言
之類所謂吕子易可也
曹溶曰吕氏説翼三卷歙人王獻芝序衢州守豐城
李遂作後序
張雲章曰是書皆與門人問答之語為馬書林韋鸞
滿潮等所錄詞㫖淵奥非深於易者不能窺其藴也
王氏崇慶/周易議卦
二卷
[052-3a]
存
崇慶自序曰夫易以象道而顯神開務而昭化也慶
行年四十有九乃始取而讀之然而未之入也則以
六十四卦大義本諸彖質諸象而又叅諸人事考焉
慎斯以往其庶乎
孔天𦙍曰先生自晉東還日以著書為事易有議卦
書有説略詩有衍義春秋有斷義禮有約䝉深體往
聖之精頗定後儒之惑
[052-3b]
蔣一葵跋曰易無辭初亦無畫無畫而有畫也有畫
而有辭也非聖人意也矧畫之上更加圈乎故尼父
十翼説者猶或疑之則辭何容贅也後有君子悟在
畫前而得其無辭之藴直證先天是為深於易爾
姓譜崇慶字徳徵開州人正徳戊辰進士歴南京吏
禮二部尚書
唐氏龍/易經大㫖
四卷
[052-4a]
存
金華府志唐龍字虞佐蘭溪人正徳戊辰進士歴官
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卒諡文襄
楊秦序曰唐子虞佐視學關中患易之弗明也乃作
大㫖以示門人曰潔静精微易之教也教之弗行易
斯晦矣予每探奥窮𤣥竟罔所獲剖析羣言尤為未
當兹私布之惟二三子圖焉於是多士傳錄若左思
之賦初出也夫易難言也好浚則鑿好侈則泛惟鑿
[052-4b]
失真惟泛寡要今之學者病焉兹錄純而明則真矣
簡而盡則要矣要且真焉固可傳矣
吕柟序曰易大㫖蘭溪唐漁石先生之所著也漁石
子為舉子時深得於易及提學關中乃著此大㫖以
示三秦士葢皆即舉子業格而發之乎性命者也夫
世有二學一曰性命學二曰舉子業學為舉子業學
者或背經而蕩於辭為性命學者或浚經而淪於空
之二者於治道皆損焉夫舉子業與性命豈有二乎
[052-5a]
哉夫辭變象占聖人之道所以大而君子所由密於
觀玩也若獨於其動焉學之其所遺者多矣是故黄
牛健馬不啻語乎畜也翰音雉膏不啻語乎禽也岐
山大川不啻語乎地也雷電斗沫不啻語乎天也昔
程子教門人十日為舉子業餘日為學予亦嘗疑焉
將程子不以聖人道待舉子耶苟知性命與舉子業
為一則干禄念輕救世意重周之徳行道藝由此其
選也漢之賢良孝廉由此其出也於乎大㫖之著將
[052-5b]
非漁石子藉此而進諸士子於潔静精微之地乎
龍自述曰天順初予師禮部尚書楓山章先生外大
父靖江令聴菴鄭先生並倡易道於金華闡幽發微
達於精藴龍生也晚猶獲遊其門學焉既入仕版公
事鞅掌正徳丙子按部雲南境逺而僻政約而簡乃
坐幃捧卷以意㑹象以言㑹詞以道㑹器以神㑹變
幾三年或問曰庶幾有得乎曰而今而後吾知其難
矣嘉靖紀元督學關西諸生請書之乃為離句析義
[052-6a]
發其大㫖綴以講語髮種種然猶支離於舉子業然
則立言之道終身何如耶
韓氏邦竒/易學啓䝉意見一名易/學疏原
四卷
存
邦竒自序曰夫易理象辭數而已矣易以理為本數
者計乎此者也象者狀乎此者也辭者述乎此者也
圖書者理之輿也辭之方也數之備也象之顯也是
[052-6b]
故聖人觀象以畫卦因數以命爻修辭以達義極深
以窮理易以立焉自夫子稱相盪而先天之義微微
之者後儒失之也夫相盪者自八而六十四者也先
天者加一倍者也其本同其末異其生異其成同而
漢以下莫能一焉宋邵康節氏自八而十六自十六
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朱晦菴氏為之本圖
書為之原卦畫為之明蓍䇿為之考占變於是乎易
之先後始有其序而理數辭象之功懋矣竒也魯而
[052-7a]
善忘誦而習之有所得焉則識之於冊將以備温故
焉竒也愚而少達思而辨之有弗悟焉則自為之説
將以就有道焉是故為之備其象盡其數增釋其辭
矣理則吾末如之何也
蘇祐䟦曰盈天地惟氣而理寓焉乃備諸易矣是故
洩精呈秘莫大乎圖書制器尚象莫大乎卦畫成能
利用莫大乎蓍䇿趨時通志莫大乎變占圖書不本
則𤣥虛淆矣卦畫不原則䜟緯亂矣蓍䇿不明則功
[052-7b]
化𣻉矣變占不考則趨避疑矣淆焉亂焉滯焉疑焉
易之道窮聖人之志衰民生何利焉造化之用不幾
息乎是君子之憂也苑洛先生早承家學極研易道
乃著是編首本圖書以遡其源次原卦畫以崇其象
次明蓍䇿以極其數次考變占以達其用易之用廣
矣舊嘗刻諸河東原卦畫缺焉兹乃大備刻諸上谷
與同志者共焉
曹溶曰韓氏啓蒙意見四卷河東韓文濮陽蘇祐序
[052-8a]
之
易占經緯
四卷
存
王賜紱序曰先生自入仕歴四十年罷免里居者四
故士多從之遊嘉靖己亥春先生自撫晉歸紱以易
往就學焉甲辰先生起總河道紱南宫不第歸卒業
門下先生以占變語紱且命以三百八十四變為經
[052-8b]
四千九十六變為緯經者易爻辭緯取易林附之占
則一以孔子占變為主且曰易取變爻皆九六不變
則七八也易無七八之爻何自而占且於孔子之㫖
違焉紱乃與張子士榮次第成編士榮者先生外孫
卦爻要圖
闕/卷
存
張思静序曰苑洛先生里居思静往受易焉先生曰
[052-9a]
孔子大聖也加數年可以學易易豈易言哉然欲學
易先以卦爻始取卦爻三變圖説授思静思静拜手
曰卦爻之變盡於是矣伏羲之卦自一而二二而三
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成六十四矣孔子三而三之
則亦六十四矣先生畫二圖而合之夫生卦之序士
子之常談也至於伏羲一加之孔子三加之生序先
後無不脗合則發自先生也此一變也夫子三而三
之相盪為六十四士子之常談也以八卦三爻各三
[052-9b]
變各為八卦為六十四則發自先生也此第二變也
一卦盡六爻之變為四千九十六卦此士子之常談
也以六畫之上再加六畫即與四千九十六變合且
以制用者則發自先生也此第三變也嗚呼盡之矣
先生曰義理無窮安知此外更無變乎姑藏之以俟
精深君子焉可也
易林推用
未見
[052-10a]
邦竒自序曰五星連珠日月合璧所謂七曜齊元之
法數之始也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一嵗天運
之全數也微抄不盡餘數也三百四十八一嵗月運
之數也三百六十者六甲相乘六甲之全數也月甲
之數非造化之正而聖人兼取之者乾坤之大用也
今夫端陽之日非五氣之五日也諸家之術用之必
驗六甲非氣之全自古紀數必用者乾坤之用不可
遺也數雖萬變不齊然實不過於三元再倍而六得
[052-10b]
全日三百六十六雖曰日之所餘歴不能齊於全日
無損焉聖人倚數於此矣是數也以天運為體以月
運紀年以甲子紀日歳餘三時四餘益闕/支干起於
兩上元之首三百六十年一運之始推自坎中焉直
日之爻千歳可坐而致矣為京氏之學者此其階也
言行錄邦竒字汝節朝邑人正徳戊辰進士仕至南
京兵部尚書
張雲章曰朝邑韓恭簡公譚理學負經濟世稱苑洛
[052-11a]
先生有性理三解行世内啓䝉意見四卷即易學疏
原也易占經緯四卷前列卦變圖易占圖焦氏易林
占圖易彖爻辭復有附錄一卷明卦爻三變及易林
推用之法經緯云者以三百八十四變為經四千九
十六變為緯經者易爻辭緯取焦氏易林附之
鍾氏芳/學易疑義
三卷
存
[052-11b]
芳自序曰易有聖人之道四曰辭變象占象以揭體
變以顯用辭以闡微占以致決聖人之精藴在是矣
程子曰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而象與占在其中則辭
之所繫尤重故其作傳主於治辭至為精密及朱子
本義發明象占殆無餘藴而或猶病其簡非簡也程
氏已詳則不得不簡簡者所以㑹其要詳者所以悉
其微皆義理之宗也夫四聖之書不相沿襲羲畫無
文至簡矣及文王周公詳焉及孔子加詳焉歴數千
[052-12a]
年及程子又加詳焉然皆不出羲畫範圍之内而無
絲毫臆説雜乎其間本義之簡乃所以為詳而有裨
於詳者也雖然惟詳也故能窮天下之變而義無勿
察惟簡也故能𢎞本體之全而理無不該至簡如羲
皇尚矣而説者猶謂畫前有易則知俯仰之間易理
具在要須心體虛明自得之耳芳愚陋自少讀易茫
無所覺晚年詳玩本義粗有疑難數條錄置别帙未
敢語人顧遐僻寡儔無從質問私與同志者言之俾
[052-12b]
出而遇四方君子代余質焉
廣東通志芳字仲實崖州人徙瓊山正徳戊辰進士
官至户部右侍郎
夏氏良勝/周易變卦傳
未見
良勝自序曰嘉靖八年夏五月良勝以罪逮繫獄年
五十矣日對周易一卷誦言思省夫易變而不窮者
也故筮必觀變爻詞是己不變彖辭是己卦爻通變
[052-13a]
若乾之用九坤之用六乾之坤亦坤之乾是己外此
無占辭焉是欲學者觸類而長之也不揣荒陋自屯
以下而竒偶互變之其位其象其徳其名皆有自然
消長乘應吉凶悔吝之占不假強附而意自足祖述
序卦為變卦傳云嗚呼易之道以羲文周孔四聖而
備矣聖之易以辭象變占四道而備矣漢以下言易
數十家至程朱而備矣雖然聖人作易之道廣大猶
天地也天地以太和元氣流行於人物自一息以至
[052-13b]
億萬斯世化生形色莫之能齊斯其理數無窮而天
地所以為大也若謂聖道可以言盡是道亦有窮而
易小矣故易止羲畫自無不足益以文王周孔之言
固非有餘亦非外羲畫而有言也使連山歸藏並顯
於世又不知其述作者何如也是故道可以一言盡
也充其類雖萬古千聖言人人殊猶有所未盡也程
子見市兔曰此便可以畫易朱子謂一卦可變為六
十四卦此最善言易者良勝無似懷是言也久矣荒
[052-14a]
迷失次忍死命牘以畢斯志非敢謂能言易也
建昌府志夏良勝字于中南城人正徳戊辰進士歴
官南京太常寺少卿
王氏大用/易經安玩錄
未見
人物考王大用字時行南直𨽻興化人正徳戊辰進
士歴官南京刑部右侍郎
洪氏鼐/讀易索隠
[052-14b]
未見
黄虞稷曰鼐字廷器夀昌人正徳庚午舉人國子監
助教
楊氏慎/易解
一卷
未見
王世貞曰用修工於證經而疎於解經
毛奇齡曰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廷和之子正徳辛
[052-15a]
未廷試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甲申兩上議大禮疏
率羣臣撼奉天門大哭廷杖者再謫戍雲南永昌衞
年七十有二卒於戍
曹溶曰升菴易解一卷未刋載山陰祁氏澹生堂餘
苑
王氏道/周易臆
四卷
存
[052-15b]
陸元輔曰王氏易億大約舉宋元諸儒傳注之誤者
而駁之如謂伏羲則河圖以作先天之易文王則洛
書以作後天之易後世以九為洛書以十為河圖者
誤又謂上古聖人畫卦將以順性命之理類萬物之
情通幽明之故而示人以開物成務之道初不為占
筮而作而占筮亦在其中朱子主卜筮者為叛聖又
以易篇分上下者其説甚長而非因簡袠重大晁氏
朱子之説為非又謂大象亦有倒置者如天地交泰
[052-16a]
地上有水比及雷電噬嗑之類而以程子象無倒置
之説為乖又謂乾元亨利貞應照孔氏文言分為四
徳而朱子以為大亨而利於正則謬又謂乾為天為
君為聖人故文王周公孔子皆以聖人天子之事釋
之而聖人在天子之位由微至著如乾之六爻自濳
至飛者莫明於舜故程子又以舜事為言朱子主張
占筮謂乾人人有用故深斥孔子龍徳程子帝舜之
説至見龍飛龍二爻自覺其説不通乃創為變例以
[052-16b]
文之亦過矣又謂伊川不主卦變之説以六十四卦
皆出於乾坤二體朱子破之而别創卦變之説不若
且依程子之説猶為渾全諸如此比不可枚舉其言
多出揣測與先儒不合故曰臆聊城朱延禧校刻之
姓譜道字純甫武城人正徳辛未進士仕至吏部左
侍郎
戚氏雄/易原
二卷
[052-17a]
未見
黄虞稷曰雄字世英金華人正徳辛未進士南京監
察御史
余氏本/易經集解
十二卷
讀易備忘
未見
李鄴嗣曰南湖余先生本字子華鄞縣人正徳辛未
[052-17b]
廷對第二人授翰林編修出為廣東按察副使提督
學政尋又視山東學政遷南京右通政著有讀易備
忘禮記拾遺春秋傳疑孝經刋誤周禮考誤皇極釋
義等書
孫氏承恩/易卦通義
佚
徐文貞公志墓曰公諱承恩字貞甫華亭人正徳辛
未進士歴官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掌
[052-18a]
詹事府事贈太子太保諡文簡
貢氏珊/易經發鑰
未見
姓譜珊字廷甫宣城人正徳辛未進士唐山知縣
汪氏必東/易問大㫖
佚
湖廣總志汪必東字希澮崇陽人正徳辛未進士官
至河南叅政
[052-18b]
張氏辰/易經講義
佚
太倉州志張辰字伯逢正徳癸酉舉人
胡氏東/易經象訣
未見
金華府志胡東字時震湯溪人正徳癸酉舉人從楓
山章氏學鄉黨稱曰古愚先生
梅氏鷟/古易攷原
[052-19a]
三卷
存
鷟自序曰有儒一生問於鷟曰伏羲之作易有畫無
文信乎鷟應之曰非然也景差大招曰伏羲駕辯兮
王逸註云駕辯伏羲書名伏羲既有書名駕辯安得
謂其無文哉伏羲先有卦畫之易後有蓍䇿之易周
官太卜掌三易之法則易字之文始於伏羲三代特
隨時而冠以代號於其上耳三畫竒三畫一偶或一竒
[052-19b]
二偶或一偶二竒此伏羲内卦之畫一也皆竒者乾皆
偶者坤竒初者震竒中者坎竒上者艮偶初者㢲偶
中者離偶上者兑此伏羲内卦之文也三竒三偶矣
又重之以三竒三偶一竒二偶一偶二竒矣又重之
以一竒二偶一偶二竒此伏羲外卦之畫也曰乾下
乾上乾坤下坤上坤震以下六卦皆然乾下兑上夬
乾下離上大有乾下震上大壯乾下㢲上小畜乾下
坎上需乾下艮上大畜乾下坤上泰舉一乾而其他
[052-20a]
皆然此伏羲外卦之文也畫卦之後龍馬負圖以出
於河自天一至地十之數衍為五十有五之數伏羲
則衍此數而大衍之為九十有九之數置其體之五
十不用惟用四十有九之用數純粹不雜者以揲蓍
求卦此伏羲蓍䇿之數也分二卦一揲四歸竒再扐
此其揲蓍之文也太剛為重口少剛為竒一太柔為
交乂少柔為偶一此伏羲揲蓍之四象也曰七曰八
曰九曰六此其四象所以示人之文也六畫皆七為
[052-20b]
乾皆八為坤本羲聖之文而設此求得之卦於前觀
象繫辭焉以明吉凶由是始為文王之文矣初畫變
曰初九初六二畫變曰九二六二上畫變曰上九上
六六畫皆變曰用九用六亦伏羲之文而因其剛柔
相推以知變化繫辭焉以明吉凶由是始為周公之
文矣雖然伏羲之文一卦變為六十四卦而周公獨
於乾坤二用以二語該之而猶未盡攄伏羲之文也
夏商之易亦不外此但序各不同耳特為古易攷原
[052-21a]
一書使讀易者知三易之有本也説者云伏羲止有
八卦文王重為六十四卦又以伏羲止立三畫卦之
名文王始立重卦之名者吾旡取乎爾是時古易攷
原適成因次其語以冠於首嘉靖三十三年夏四月
黄虞稷曰鷟旌徳人正徳癸酉舉人官南京國子監
助教終鹽課司提舉
馬氏理/周易贊義
十七卷
[052-21b]
闕
理自序曰夫太極而兩儀兩儀而四象四象而八卦
八卦而六十四卦者此伏羲所畫之卦先天之易也
乾坤設而易行乎其中至未濟而終焉者此文王所
叙之卦及所繫之辭後天之易也周公又繫之爻辭
遂成一代之書名曰周易者以别連山歸藏夏商之
易也孔子贊易於周不於他者以是易變通無方而不
離於正雖至凶之時之位有吉道寓焉潔静精微而
[052-22a]
不失之賊也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不窮以是道而
行於上則垂裳而治堯舜之君也以是道而行於下
則昭明協極堯舜之民也是故聖人明之則希乎天
君子明之則齊乎聖小人明之則吉無不利而天祐
之矣是故易之為書有轉禍為福之理有以人勝天
之道非龜卜之書所可班也故孔子贊之自孔子贊
易而龜卜書廢葢卜之吉凶定於天而易之吉凶係
於人夫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吉凶誠係乎
[052-22b]
人而非定於天也是故孔子獨於周易贊之以示夫
堯舜君民之治聖人君子之道吉凶消長之理在此
而不在彼也於戲易誠萬世不刋之典也歟
朱睦㮮序曰乙夘之秋馬谿田先生以周易贊義寄
余且貽之詩有兹呈管見編薄言供覆瓿之句余受
之未及卒業而先生云亡悲夫悲夫明年春侍御南
泉龎公來按兹土首出是編左史葵山鄭公覽而嘉
之遂付之梓人刻既竣命余序之夫易自伊洛考亭
[052-23a]
之後其學有二攷象辭者泥於術數談義理者淪於
空寂求其所謂𢎞通簡易之法仁義中正之歸則尠
矣國朝道化宣朗易學大明而修經之士林林總總
以余所知者臨江梁石門氏晋江蔡虛齋氏陳紫峰
氏增城湛甘泉氏南海方西樵氏高陵吕涇野氏安
陽崔少石氏凡七先生所著者或曰叅義或曰蒙引
或曰通典或曰易測或曰約説或曰説翼或曰餘言
咸推明理性出所自得無𠞰説雷同以與前儒相統
[052-23b]
承者也谿田先生少與增城高陵安陽同仕於朝以
徳藝切磨最久頃嵗自卿寺謝病而歸卜築名山雅
志著述是時四方請業者踵接於門講授之暇先生
乃謂易為六籍之原也今者不作二三子何觀焉於
是發凡舉例闡微擿隠博求諸儒同異得十餘萬言
釐為十有七卷猗與盛哉當與七先生之湯並行矣
然所謂𢎞通簡易之法仁義中正之歸其庶幾乎先
生其他著述歴履世自有精鑿嘉尚而傳之者兹不
[052-24a]
載南泉公名俊涇陽人丁未進士葵山公名絅莆田
人己丑進士二公皆以經術緣飾吏事巍然為公輔
之望此其中葢有合於是編者故特為之表章云
鄭絅序曰余少好讀易竊覽諸家傳注其精詣者得
四人焉在漢魏之際有鄭康成氏王輔嗣氏宋有程
正叔氏朱仲晦氏然四人者大義不殊節目亦稍有
異鄭之學主於天象王之學主於人事程之學主於
義理朱之學主於占筮其後諸儒迭興互相祖述雖
[052-24b]
千有餘家然亦不出四氏之矩畫也夫易之為道也
廣大悉備是以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要其歸一而已矣故曰其㫖逺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隠逺而可以彌綸宇宙匡濟邦家近而可
以淑厥身心推辟咎悔誠三才之樞籥六藝之宗統
也光祿卿三原馬伯循先生以卓犖之才該洽之學
屏居山中歴載構綴乃就斯編總十有七卷題曰周
易贊義門人侍御南泉龎公繕錄藏於家嵗在丙辰
[052-25a]
南泉公來按中州政暇以斯編出示且屬矛序於首
簡余取而讀之乃知先生叅酌四氏旁求諸説由詳
而約考異而同於是乎象辭之㫖變占之法乃燦然
明矣余因校之刻置省署將以傳諸四方後有好古
博聞如南泉公者則子雲之書為不朽矣
陜西通志馬理字伯循三原人正徳甲戌進士仕至
南京光禄寺卿學者稱谿田先生
金氏賁亨/學易記
[052-25b]
五卷
存
洪朝選序曰學易記者一所金先生晚年學易有得
因記其得於易者也夫易廣矣大矣先生何如而學
之也曰學孔子之學而學也孔子之學何如曰孔子
之身三才之理備矣大本立而知大始矣達道行而
作成物矣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
乎其中矣然孔子之心猶不自足也反復易理於易
[052-26a]
之書見其廣大而無所不包精微而無有少雜歎曰
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之過非
夫人之過而不可不謂之無過也此孔子學易之心
也然則孔子之學易也將求之於書乎求之於心乎
曰孔子固有言矣曰生生之謂易曰神無方而易旡
體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謂易為有形之
書不可也曰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曰夫
易聖人之所以崇徳而廣業也謂易盡為無形之理
[052-26b]
不可也易具於心而著之書書著其理而原於易孔
子以其生生無體隨時變易之易者而證夫畫卦命
爻繫辭之易者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餘所得多矣
然後書之於䇿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
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自是而從容中道從心
所欲不踰矩矣謂夫子之無所得於易書不可也此
夫子之學易也於乎微矣一所金先生崛起於有宋
程朱二先生之後倡道浙東自其知學即以程門相
[052-27a]
傳指訣所謂中庸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者致力平居
默坐體認反觀密照操存涵養積有嵗年由是用功
久而心體澄瑩施之應用從容閒暇綽有成矩乃以
告人曰此真聖學指要也先生素業春秋晚嵗獨喜
讀易沈濳反覆叅伍諸家之説而專以證驗乎此身
之動静語默出處去就不為經師以故於先儒之説
不主一家但取其合於四聖人之㫖而已亦不攻其
未合者也葢先生氣質渾厚充養純粹剛介有立寛
[052-27b]
裕善容自其登第即棄州縣而就儒官中嵗督學閩
南江右之墟漸致通顯而先生輒棄去居家辭受取
與一依於義無所苟雖一室蕭然不以屑意然未嘗
為介也風格髙逺湛然如深淵之渟凝然如喬嶽之
峙測之莫窺其藴迫之不見其動然未嘗為迂也葢
先生一身無非易矣而獨有好於易其好於易而學
之也乃以之證驗一身之言動是非學孔子之學而
然哉先生此書之成徒以講於家庭之間未嘗輕以
[052-28a]
示人也其介子中夫君叅議吾閩獨出以示某且命
之序某曰明道先生有言聖人之微言在中庸易論
語乃其格言耳於乎先生既有得於未發之中矣而
尤注心於此書然則易之太極兩儀闔闢象器之物
豈外於未發己發之謂先生既己用力於大本之中
者有年而又精義入神以致其用利用安身以崇其
徳其所造將底於何思何慮之地而不自覺矣某末
學何足以知先生敬因中夫君之命而序於首與欲
[052-28b]
學易者共焉
姓譜金賁亨字汝白臨海人正徳甲戌進士歴提學
副使
鄭氏佐/周易傳義
未見
陸元輔曰佐字時夫歙縣人正徳甲戌進士歴官貴
州左叅政
經義考卷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