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詩三/
端木子賜/詩傳僞本
一卷
存
何楷曰近世有僞爲魯詩而託之子貢傳者其意覬
[100-1b]
與毛傳並行然掇拾淺陋有識哂焉
按子貢詩傳自漢迄宋志藝文者不著於録
嘉靖中忽出於鄞人豐道生之家取子夏所
序三百十一篇悉紊其次以鶴鳴先鹿鳴於
是四始亂矣何彼穠矣南也而入之風黄鳥
我行其野無將大車采菉漸漸之石苕之華
何草不黄雅也而入之風小弁抑大雅也而
入之小雅定之方中風也而入之頌於是六
[100-2a]
義亂矣至於列國之風移易錯雜雅頌亦然
又刪去笙詩六篇之目而且更野有死麏曰
野麏簡兮曰柬兮東門之墠曰唐棣還曰營
盧令令曰盧遵大路曰大路大叔于田曰太
叔山有扶蘓曰扶胥出其東門曰東門兔爰
曰有兔菁菁者莪曰菁莪皇皇者華曰煌華
圻父曰圻招大東曰小東信南山曰南山此
亦有何闗係曾是子貢之傳必求異於子夏
[100-2b]
所序之詩乎尤可怪者邶衛詩雖分爲三
然延州來季子觀樂曰我聞康叔武公之德
如是是其衛風乎則同爲衛詩矣而乃以邶
爲管叔時詩爲霍叔時詩又以小雅爲小
正大雅爲大正中庸子思所作而子貢反襲
其言竊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修身則道立
以下十句以説小正竊大學心正而身修四
句以傳闗睢陋矣哉本欲伸已之詖辭邪説
[100-3a]
而厚誣先賢可謂妄人也已矣無稽之言君
子弗信乃烏程凌濛初取子貢詩傳與子夏
詩序合刻之目曰聖門傳詩嫡冡眞堪失笑
近蕭山毛大可作詩傳詩説駁義力辨其誣
可謂助我張目者也
漢楚王交/詩傳
佚
漢書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少時嘗與魯
[100-3b]
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於浮丘伯伯者孫卿門人也
高后時浮丘伯在長安元王遣子郢客與申公俱卒
業元王好詩諸子皆讀詩申公始爲詩傳號魯詩元
王亦次之詩傳號曰元王詩世或有之
王應麟曰劉向列女傳稱詩芣苢柏舟大車之類與
今序詩者之説尤乖異汝墳謂周南大夫妻作行露
謂申女作式微一篇謂二人之作碩人之詩謂莊姜
始至操作衰惰傅母作之新序謂衛宣公子伋方乗
[100-4a]
舟時伋傅母恐其死也閔而作詩二子乗舟之詩是
也壽閔其兄兄且見害作憂思之詩黍離之詩是也
封事引飴我釐麰説苑引蔽芾甘棠傳曰舎於甘棠
之下而聽斷焉鳲鳩在桑傳曰鳲鳩之所以養七子
者一心也君子之所以理萬物者一儀也向乃元王
之孫所著葢魯詩也
劉城曰楚元王高祖同父兄弟也秦漢間急攻戰燔
墳籍一家之内仲則力田治生産矣季則好酒及色
[100-4b]
嫚罵儒生矣交何所見而早毅然學古獨與穆生白
生申公輩游同受詩於浮丘伯豈非豪傑之士無待
而興者哉然則交固漢儒林之首也
詩經魯齊韓三家
漢志二十八卷
佚
應劭曰申公作魯詩后蒼作齊詩韓嬰作韓詩
隋經籍志漢初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作訓詁是
[100-5a]
爲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爲齊詩燕人韓嬰亦
傳詩是爲韓詩終於後漢三家並立齊詩魏代已亡
魯詩亡於西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
王應麟曰白虎通諫諍篇妻得諫夫者夫婦榮恥共
之相鼠妻諫夫之詩也其齊魯韓之説與
朱倬曰魯詩起於申公而盛於韋賢齊詩始於轅固
而盛於匡衡韓詩始於韓嬰而盛於王吉
彭俊民曰申公得詩之約者也轅固得詩之直者也
[100-5b]
以約窮理而以直行已觀其言以察其所行信有異
於毛公韓嬰之所聞也
陸釴曰三家之詩至唐已失其傳雖有存焉者譌矣
按魯詩源於浮丘伯齊詩源於轅固生然如
定之方中注仲梁子曰初立楚宮也正義鄭
志張逸問仲梁子何時人答曰先師魯人當
六國時在毛公前又維天之命註孟仲子曰
大哉天命之無極而美周之禮也趙岐云孟
[100-6a]
仲子孟子之從昆弟從學於孟子者則魯之
説詩者不始於浮丘伯也絲衣序高子曰靈
星之尸也趙岐注孟子以爲齊人則齊之説
詩者不始於轅固生也
申公培/魯故
漢志二十五卷
佚
漢書漢興魯申公爲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爲
[100-6b]
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説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
爲近之 又曰申公魯人少從楚元王交俱事齊人
浮丘伯受詩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
於魯南宮武帝初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
駟迎申公至時已八十餘以爲大中大夫病免歸數
年卒弟子爲博士十餘人孔安國周霸夏寛碭魯賜
蘭陵繆生徐偃鄒人闕門慶忌申公卒以詩春秋授
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及魯許生免中徐公皆守學
[100-7a]
教授韋賢治詩至丞相子元成以淮陽中尉論石渠
後亦至丞相由是魯詩有韋氏學王式翁思事免中
徐公及許生爲昌邑王師山陽張長安㓜君先事式
後東平唐長賓沛褚少孫亦來事式皆爲博士由是
魯詩有張唐褚氏之學張生兄子游卿爲諫大夫其
門人琅琊王扶陳留許晏由是張家有許氏學
陸德明曰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以詩經爲訓故
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號曰魯詩弟子爲博士者
[100-7b]
十餘人郎中令王臧御史大夫趙綰臨淮太守孔安
國膠西内史周霸城陽内史夏寛東海太守魯賜長
沙内史繆生膠西中尉徐偃膠東内史闕門慶忌皆
申公弟子也
詩説僞本
一卷
存
陳𢎞緒跋曰詩説一卷漢魯人申培著取豳風鴟鴞
[100-8a]
諸篇與魯頌綴於周南召南之後取曹檜列於鄭齊
之前取豳風七月置之小雅而以秦風殿於十五國
於大小雅曰大小正於變雅曰小正續曰大正續有
周頌商頌無魯頌其説多與韓毛牴牾按隋經籍志
云漢初有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作訓詁是爲魯
詩魯詩亡於西晋此本不知傳自何人疑爲後代僞
筆或曰宋董逌謂班固言魯詩最近今徒於他書時
得之是則申公之詩雖亡猶散見雜出於羣帙後人
[100-8b]
輯録而稍補足之未可知是亦一説也魯之不應有
頌朱子固嘗致疑近高邑趙公南星曰關睢文王之
詩猶稱風焉以其未爲天子也周自東遷後且降而
爲風矣魯安得有頌毅然降魯頌於國風學士大夫
聞而共爲駭愕不知實本申公之説也然風雅頌之
體不同譬如黔晢之不容混駉與駜置之𨚍衛諸
篇尚相彷彿泮水閟宮國風安得有此體耶是不可
以不辨
[100-9a]
按申公魯故至晉已亡今所存詩説及子貢
詩傳皆出於鄞人豐坊僞譔世遂惑之争爲
鏤版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也
魯説
漢志二十八卷
佚
轅氏固/齊詩傳
佚
[100-9b]
漢紀齊人轅固生爲景帝博士作詩外内傳
陸德明曰齊人轅固生作詩傳號齊詩
后氏蒼/齊故
漢志二十卷
佚
漢書轅固齊人以治詩孝景時爲博士諸齊以詩顯
貴者皆固之弟子也夏侯始昌最明傳后蒼蒼字近
君東海郯人通詩禮爲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蕭望之
[100-10a]
匡衡衡授瑯琊師丹伏理斿君頴川滿昌君都由是
齊詩有翼匡師伏之學
齊詩傳
漢志三十九卷
佚
孫氏失名/齊故
漢志二十七卷
佚
[100-10b]
齊詩傳
漢志二十八卷
佚
齊雜記
漢志十八卷
佚
鄭樵曰后孫之傳其亡已久今存其名使學者知傳
注之門戸也
[100-11a]
韓氏嬰/韓故
漢志三十六卷新唐書志韓詩卜商/序韓嬰注二十二卷
詩内傳
漢志四卷
佚
詩外傳
漢志六卷隋唐志十卷/
存
[100-11b]
韓詩説
漢志四十一卷
佚
漢書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内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
齊魯間殊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燕趙間言詩者
由韓生河内趙子事生授同郡蔡誼誼授同郡食子
公與王吉食生授㤗山栗豐栗豐授山陽張就吉授
淄川長孫順順授東海髮福由是韓詩有王食長孫
[100-12a]
之學
歐陽修曰韓嬰之書至唐猶在今其存者十篇而已
漢志嬰書五十篇今但存其外傳非嬰傳詩之詳者
而其遺説時見於他書與毛之議絶異而人亦不信
去聖旣逺誦習各殊至於考風雅之正變以知王政
之興衰其善惡美刺不可不察焉
劉安世曰嘗記少年讀韓詩有雨無極篇序云正大
夫刺幽王也首云雨無其極傷我稼穡浩浩昊天不
[100-12b]
駿其德詩中云正大夫離居豈非序所謂正大夫乎
范處義曰雨無正韓氏作雨無極正大夫刺幽王也
篇首多雨無其極傷我稼穡八字竊謂韓詩世罕有
之未必其眞或後人見詩中有正大夫離居之語故
加二句且牽合以爲正大夫刺幽王似不可信 又
曰史克作頌見之詩序韓氏乃曰奚斯作魯頌而班
固西都賦序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皆云奚斯頌魯
楊雄法言亦曰正考父嘗晞尹吉甫公子奚斯嘗晞
[100-13a]
正考父意謂尹吉甫頌周正考父奚斯效之殊不考
是詩曰新廟奕奕奚斯所作是奚斯作新廟非作魯
頌也韓氏之傳授妄矣
晁公武曰漢志十篇内傳四外傳六隋止存外傳析
十篇其及於經葢寡而其遺説徃徃見於他書如逶
迤郁夷之類其義與毛詩不同此稱外傳雖非解經
之深者然文辭清婉有先秦風
洪邁曰漢藝文志有韓家詩經韓故内傳外傳韓説
[100-13b]
五書今惟存外傳十卷慶厯中將作監主簿李用章
序之命工刋刻於杭
陳振孫曰外傳多於舊葢多雜説不專解詩不知果
當時本書否也
王應麟曰韓詩序云黍離伯封作陳思王植令禽惡
鳥論曰昔尹吉甫信後妻之讒而殺孝子伯竒其弟
伯封求而不得作黍離之詩其韓詩之説與 又曰
申毛之詩皆出於荀卿子而韓詩外傳多引荀書
[100-14a]
又曰荀卿非十二子韓詩外傳引之止云十子而無子
思孟子愚謂荀卿非子思孟子葢其門人如韓非李
斯之流託其師以毁聖賢當以韓詩爲正
薛應旂曰韓嬰外傳雖未盡能以意逆志而變動不
居猶有古之遺焉
王世貞曰韓詩外傳雜記夫子之緒言與諸春秋戰
國之説大抵引詩以證事而非引事以明詩故多浮
泛不切牽合可笑之語葢馳騁勝而説詩之㫖微矣
[100-14b]
董斯張曰世所傳韓詩外傳亦非全書文選李善注
引外傳文云孔子升㤗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
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又鄭交甫將南適楚
遵彼漢臯臺下乃遇二女佩兩珠大如荆雞之卵藝
文類聚引外傳文云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
者隂極之數雪花曰霙雪雲曰同雲又曰自上而下
曰雨雪又曰溱與洧謂鄭國之俗三月上已於兩水
之上招魂續魄拂不祥也太平御覧引外傳文云精
[100-15a]
氣歸於天肉歸於土膏歸於露髮歸於草佛典引外
傳文云老筐爲萑老蒲爲葦今本皆無之
按韓詩惟外傳僅存若白虎通所引曰太子
生以桑弧蓬矢六射上下四方又曰師臣者
帝交友受臣者王臣臣者霸魯臣者亡又曰
諸侯世子三年䘮畢上受爵命於天子乃歸
卽位又曰孔子爲魯司冦先誅少正卯風俗
通所引舜漁雷澤三禮義宗所引曰天子奉
[100-15b]
玉升柴周禮注所引曰珮玉上有葱衡下有
䨇璜大戴禮注所引鶬鴿胎生孔子渡江見
而異之禮記注所引曰鸞在衡和在軾初學
記所引曰夫飲之禮不脱屨而卽序者謂之
禮跣而上坐者謂之宴能飲者飲之不能飲
者已謂之醧齊顔色均衆寡謂之沉閉門不
出者謂之湎故君子可以宴可以醧不可以
沉不可以湎杜佑通典所引曰禘取毁廟之
[100-16a]
主皆升合食於太祖祫則羣廟之主悉升於
太祖廟凡此皆内傳之文也
毛氏亨/詩故訓傳
漢志三十闕/卷釋文序録二十卷/
佚
鄭康成曰魯人大毛公爲詁訓傳於其家河間獻王
得而獻之
徐整曰子夏授詩於高行子高行子授薛蒼子薛蒼
[100-16b]
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大毛公爲詩故訓傳於
家以授趙人小毛公
陸德明曰子夏授曾申曾申授李克李克授孟仲子
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孫卿卿傳毛亨亨授毛
萇
孔頴逹曰漢初爲傳訓者皆與經别行故石經書公
羊傳並無經文毛亨爲故訓亦與經别至馬融注周
禮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焉
[100-17a]
魏了翁曰大毛公學於荀卿
王應麟曰徐整謂子夏授高行子卽詩序及孟子所
謂高子也趙岐云高子齊人 又曰陸璣以曾申爲
申公誤
按大毛公詩故訓傳二十卷崇文總目載之
則宋初猶存也
毛氏萇/詩傳
漢志二十九卷唐志十卷/
[100-17b]
存
漢書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
又曰毛公趙人治詩爲河間獻王博士授同國貫長
卿長卿授解延年延年授徐敖言毛詩者本之敖
陸德明曰敖授九江陳俠俠傳謝曼卿
孔頴逹曰申公騰芳於鄢郢毛氏光價於河間貫長
卿傳之於前鄭康成箋之於後
李清臣曰釋詩者莫若毛鄭毛之説簡而深此河間
[100-18a]
獻王所以髙其學也
歐陽修曰毛公當漢初興去詩猶近後二百年而鄭
氏出使其説有可據而推理爲得從之可矣若其説
無據而推理不然又以似是之疑爲必然之論則吾
不得不舎鄭而從毛也
葉夢得曰漢武帝時毛詩始出自以源流出於子夏
時齊魯韓三家皆立於學官獨毛氏不得立惟河間
獻王好古博見異書深知其精中興後謝曼卿衛宏
[100-18b]
賈逵馬融鄭衆鄭康成之徒皆宗毛公學者翕然稱
之今觀其書所釋鴟鴞與金縢合釋北山烝民與孟
子合釋昊天有成命與國語合釋碩人清人皇矣黄
鳥與左氏合而序由庚六篇與儀禮合當毛公時左
氏傳未出孟子國語儀禮未甚行而毛公之説先與
之合不謂之源流子夏可乎漢興三家盛行毛最後
出世人未知毛公之宻其説多從齊魯韓迨至魏晉
有左氏孟子國語諸書證之然後學者舎三家而從
[100-19a]
毛氏故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晉韓詩雖存無傳之
者從韓氏之説則二南商頌皆非治世之音從毛氏
之説則禮記左氏無徃而不合此所以毛詩獨存於
世也
鄭畊老曰毛詩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四字
李樗曰毛詩所傳非成於一人之手如魚麗之詩曰
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旣以爲文武
之詩矣而常棣之詩又曰宴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
[100-19b]
故作常棣焉此又成王之詩也非一人所作甚明
范處義曰昔河間獻王德修學好古事惟其實理求
其是獨立詩毛氏春秋左氏博士其去取諸家可謂
審矣漢初傳詩者齊魯韓三家毛最晚出毛傳旣行
三氏俱廢先儒謂毛氏詩出於子夏淵源有自得聖
人之宗㫖斷可識矣
呂祖謙曰魯齊韓毛師讀異義亦不同以齊魯韓之
義尚可見者較之獨毛詩適與經傳合關睢正風之
[100-20a]
首三家者乃以爲刺餘可知矣是則毛詩之義最得
其眞也
王柏曰陸璣雖撰毛公相傳之序上接子夏而與釋
文無一人合其僞可知
陸釴曰毛傳行而三家廢君子旣已惜之集傳出而
毛氏之學寖微又奚爲莫之慨也
郝敬曰子貢子夏之後善言詩者莫如孟子孟子之
後知其解者莫如毛公
[100-20b]
呂氏叔玉/詩説
佚
按呂氏於詩不知主何家之説杜子春注周
官引之其説曰肆夏繁遏渠皆周頌也肆夏
時邁也繁遏執競也渠思文也頗見新義惜
乎其不傳
伏氏黯/齊詩章句解説
九篇
[100-21a]
佚
後漢書黯字稚文瑯琊東武人以明齊詩改定章句
作解説九篇位至光禄勲
薛氏漢/韓詩章句
隋志二十二卷
佚
後漢書薛漢字公子淮陽人世習韓詩父子以章句
著名漢少傳父業尤善説灾異䜟緯教授常數百人
[100-21b]
建武初爲博士受詔校定圖䜟當世言詩者推漢爲
長永平中爲千乗太守弟子犍爲杜撫㑹稽澹臺敬
伯鉅鹿韓伯高最知名
王應麟曰薛漢世習韓詩父子以章句著名馮衍傳
注引薛夫子韓詩章句卽漢也
韋氏賢/魯詩章句
佚
按魯詩有韋氏學而章句不載於漢志考執
[100-22a]
金吾武榮碑云治魯詩經韋君章句則當時
韋氏父子亦有章句授弟子矣
[100-22b]
經義考卷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