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十二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詩十五/
梁氏寅/詩演義
八卷
未見
詩考
[112-1b]
四卷
未見
寅自述曰於詩也因朱子之傳演其義而申之謂之
詩演義
陳氏謨/詩經演疏
未見
朱氏升/詩旁注
八卷
[112-2a]
存
汪氏克寛/詩集傳音義㑹通
三十卷
未見
危素序曰新安朱子詩傳或文義或引證讀者時有
所未通窮鄉下邑豈能家貯羣書人熟通訓故學者
之患此乆矣祁門汪君仲裕甫蚤貢於鄉教授宣歙
間易禮春秋各有著述至於詩傳為凡例十有二條
[112-2b]
幽探徧索具見成書分為三十卷名曰詩集傳音義
㑹通其自序則以興詩成樂之效望於來學盛哉君
之用心蓋其從大父東山受學於饒先生伯輿君之
學得於吳先生可翁两先生俱鄱人距祁門甚邇君
年高德卲為士林之蓍龜云
宋濂序曰漢晉諸儒既造傳以釋六經唐孔頴達復
為正義什傳而使之明陸德明經典釋文之書遂與
之兼行蓋名物之詳理所當明聲字之訛理所當正
[112-3a]
而議者尚有謂孔之繁蕪陸之疏漏者當是時伊洛
之學未興則其失有不得不然者矣三百篇之詩自
子朱子親為之注其大義固已昭如日星讀者於事
證音義有所未喻輒昧昧而言之譬猶不得其門而
欲閫奥之入不調其弓而思正鵠之中抑亦難矣前
鄉貢進士汪先生新安人其從大父東山君嘗從雙
峯饒子浙得黄文肅公之學文肅則子朱子高第弟
子也其授受淵源最為親切故學者多尊事之先生
[112-3b]
幼即從之游學遂大進慨然以致君澤民為已任應
書有司以春秋中前選已而上春官不利嘆曰得失
固命也明諸經以淑後世不猶行已之志哉於是作
詩集傳音義㑹通若干卷引古今之書凡百餘家疑
者辨之闕者補之朱子之欲更定而未及者亦從而
正之稽其用心固欲孔陸無異然而簡而弗繁精而
不疎則有大過於人者矣嗚呼自經學湮微其於名
物之詳聲字之訛多忽而不講高談性命者有不屑
[112-4a]
為没溺辭章者有不暇為其視先生為何如哉濂少
先生七歲應書武林時嘗一㑹之迄今三十餘年先
生以修元史被召至京師㑹濂亦來總裁史事於是
與先生談經其深詣遠到殆非當世之士所可及方
欲執弟子禮而請業焉而先生飄然東歸因為叙其
書以志歆艶之私先生所著有易傳義音考春秋傳
纂疏春秋左傳分紀春秋諸傳提要經禮補逸周禮
類要四書音證通鑑綱目考異六書本義等書皆有
[112-4b]
益於世非但今所序之書而已因並及之先生名克
寛字德輔學者尊為環谷先生云
曽氏堅/詩疑大鳴錄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堅吳江人仕元為禮部員外郎徐達克元
都堅同學士危素等出謁軍門太祖仍命原官後宣
德初厯官雲南左布政使
[112-5a]
按堅嘗序薛毅夫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自
稱滄海逸吏臨川曽堅序有云余再以使事
航海出慶元洋蓋猶屬至正年間事俞邰謂
是吳江人宣德初尚存度别有所據其書葉
氏菉竹堂目有之
范氏祖幹/讀詩記
未見
金華府志范祖幹字景先金華人受業白雲許先生
[112-5b]
之門太祖帥師下婺辟為諮議以親老辭鄉人稱為
純孝先生
何氏淑/詩義權輿
未見
朱氏善/詩解頥
四卷
存
丁隆題後曰詩經解頥一編先師文淵閣大學士一
[112-6a]
齋朱先生之所述也先生得家學之傳經籍無不考
賾至古詩三百篇尤博極其趣每授諸弟子於發明
肯綮處輒錄之時愚亦在門不數年成集俾誦之者
不待玩諸心而喜形於色先生遂取匡説詩解人頥
之語以名之其子叔闕/既鋟諸梓遠邇讀詩之士徃
徃稱之不啻良金美玉之重焉比年愚承乏南昌司
訓上下亦莫不重是編之便學者但歲乆不能無亥
豕魯魚之難辨於是僉議命工重刋以廣其傳愚僭
[112-6b]
分章析類正其偽誤以便觀覽亦未必無小補云
楊士竒曰詩解頥四卷國朝文淵閣大學士朱善著
南昌有刻板余得之兵部侍郎盧淵凡二冊盧朱之
同郡人
江西通志善字備萬號一齋豐城人隱老之子洪武
初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王氏褘/詩草木鳥獸名急就章
一篇
[112-7a]
存
高氏頥/詩集傳解
二十卷
未見
黄虞稷曰頥福安人洪武中舉孝亷任海鹽知縣
蒋垣日字應昌福寧州人
張氏洪/詩正義
十五卷
[112-7b]
未見
何氏英/詩經詳釋一作増釋/
未見
按是書當即朱公遷疏義増釋之
楊氏禹錫/詩義
二卷
佚
雲南通志楊禹錫太和人洪武間以經明行修辟授
[112-8a]
本縣學訓導
瞿氏佑/詩經正葩
佚
浙江通志佑字宗吉錢塘人洪武中以薦歴仁和臨
安宜陽訓導陞周府右長史永樂間下詔獄謫戍保
安洪熙乙巳英國公奏請赦還令主家塾
鄭氏旭/詩經總㫖
一卷
[112-8b]
佚
黄虞稷曰旭閩縣人建文中官儒學訓導
彭氏竒/詩經主意
未見
按竒未詳何時人書載葉氏菉竹堂目錄
胡氏廣/等詩集傳大全
二十卷
存
[112-9a]
吳任臣曰詩大全纂修官亦四十二人翰林院學士
兼左春坊大學士奉政大夫胡廣奉政大夫右春坊
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楊榮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諭
德兼翰林院侍講金幼孜翰林院修撰承務郎蕭時
中陳循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周述陳全林誌翰林院
編修承事郎李貞陳景著翰林院檢討從仕郎余學
䕫劉永清黄夀生陳用陳璲翰林院五經博士廸功
郎王進翰林院典籍修職佐郎黄約仲翰林院庶吉
[112-9b]
士凃順奉議大夫禮部郎中王羽奉議大夫兵部郎
中童謨奉訓大夫禮部員外郎吳福奉直大夫北京
刑部員外郎吳嘉靜承直郎禮部主事黄裳承德郎
刑部主事段民承直郎刑部主事洪順沈升承德郎
刑部主事章敞楊勉周忱吳紳文林郎廣東道監察
御史陳道潛承事郎大理寺評事王選文林郎太常
寺博士黄福修職郎太醫院御醫趙友同廸功佐郎
北京國子監博士王復原常州府儒學教授廖思敬
[112-10a]
蘄州儒學學正傅舟濟陽縣儒學教諭杜觀善化縣
儒學教諭顔敬守常州府儒學訓導彭子斐鎮江府
儒學訓導留季安按是書止抄襲安成劉瑾通釋一
書僅刪去數條而劉本以詩小序𨽻各篇之下是書
則别為一編若似乎不同者要之當日元未嘗纂修
也
魯氏穆/葩經或問
未見
[112-10b]
陸元輔曰穆天台人永樂丙戌進士累官都察院右
僉都御史理院事
劉氏翔/詩口義
未見
黄虞稷曰翔清江人宣德己酉舉人官翰林院檢討
范氏理/詩經集解
三十卷楊守陳志墓云三卷/
未見
[112-11a]
台州府志范理字道濟天台人宣德庚戌進士官至
南京吏部左侍郎
王氏逢/詩經講説
二十卷
佚
樂平縣志王逢字原夫宣德初薦授富陽學訓導尋
以明經召見放歸杜門講學鄉里稱曰松隝先生
李氏賢/讀詩記
[112-11b]
一卷
未見
孫氏鼎/詩義集説
四卷
未見
江西通志孫鼎字宜鉉廬陸人永樂間領鄉薦任松
江教授擢監察御史提督南畿學政
黄虞稷曰書成於正統十二年
[112-12a]
陳氏濟/詩傳通證
佚
楊氏守陳/詩私抄
四卷
存
守陳自序曰詩三百篇皆孔子所錄世無異論矣其
序或謂作於孔子又或以為子夏毛公或以為衞宏
莫能定也然自漢毛公據序作傳而鄭康成之箋從
[112-12b]
之唐孔祭酒之疏宋呂東萊之讀詩記皆從之他儒
亦莫不尊序如經無敢有議而違者至歐陽文忠蘇
頴濱始皆疑序而嫌傳箋各出其所見頴濱則例取
序之首句盡去其下文而説之文忠則於傳箋之善
者皆從之而其間有悖理咈情者始易之耳獨鄭夾
漈深闢傳箋之妄盡去序而自為之説或謂其私心
自是殆於不知而作者晦庵朱夫子博考諸家深探
古始以為集傳多主夾漈之説且斷然以序説謬妄
[112-13a]
淺拙實漢儒所作不當分冠諸篇因併為一編而詳
論其得失學者莫不信而遵之奮千古之卓見以掃
百代之陋聞非命世之大儒其孰能與於此哉然其
主夾漈而與鄭衞諸風盡斷為淫詩則東萊固嘗議
之其後馬氏端臨亦嘗辨之今雖專門舉子尚或有
疑於此者䝉少從先祖栖芸先生授詩僅聞大㫖已
厭淫詩之繁而疑之矣其後徧考諸家益詳味之則
所疑亦不止此厯歲洊乆疑猶未能釋也今居閒處
[112-13b]
靜日味諸經因詳考各家傳注擇而抄之以誦習詩
則專抄集傳獨於疑未釋者或仍從傳箋或易以他説
或寫愚見附焉嗟乎序説多謬妄淺拙信有如朱子
之言者徒以其托名於聖賢故世儒尊而信之厯數
百年之乆無敢更者况朱子之道學無媿聖賢何啻
百世之山斗而其為集傳也貫穿古今折衷百氏發
理精到措辭簡明諸家莫有能逮之者而初學小生
乃敢私竊去取於其間豈非昏愚僭妄之極者哉雖
[112-14a]
然自昔儒生治經講道皆由粗以造精而於前言徃
行亦始多疑而終信者今䝉學未至而輕據言之不
自知其説之謬甚也俟他日改正焉斯可以驗學之
進矣天順元年丁丑冬十月
戚雄曰鏡川詩抄於兔𦊨引墨子曰文王舉閎夭泰
顚於罝罔之中授之政而西土服此説有據
王鏊曰詩小序序所以作者之意而或與詩詞不應
自宋以來人多疑之未敢盡屏至朱子一切刮去自
[112-14b]
諷其詩而為之説卓哉其為見也視古注亦簡切易
暁可謂有功於三百篇矣但古人作詩必自命題國
史採之亦必著其所自不然其人去之千古安知微
意所屬使今人為詩不自命題則釋之者人人殊不
知果誰能得作者之心也毛鄭泥於小序宛轉附㑹
多取言外之意朱子不泥小序獨味詩之本㫖毛鄭
固多失然去古未遠其説亦或有自朱子以夫子鄭
聲淫之説於鄭衞之風多指為淫奔楊文懿公守陳
[112-15a]
謂春秋列國大夫㑹盟多賦詩以見志使皆淫辭焉
肯引以自况若夫子意在垂戒一二篇足矣何取於
多若是如風雨雞鳴丘中有麻之類序以為思賢木
𤓰以為報功采葛以為懼讒青青子衿以為刺學校
廢如此之類姑從其舊未為不可也
黄佐曰朱子所指淫詩與小序説異者近世四明楊
氏直以為秦火之後漢儒誤収以偹三百之數故其
所著私抄刪削而改編之愚謂左傳載列國所賦者
[112-15b]
諸淫詩具在誤収之説豈其然乎
易氏貴/詩經直指
十五卷
佚
郭子章曰易貴字天爵吉水人景泰甲戌進士官至
辰州知府
黄氏仲昭/讀毛詩
一篇
[112-16a]
存
李氏承恩/詩大義
未見
程氏楷/詩經講説
二十卷
未見
高佑紀曰攷登科錄程楷二人一樂平人成化丁未
進士一合肥人天啓乙丑進士詩説未詳誰作
[112-16b]
劉氏銓/詩經發鑰
佚
寧波府志劉銓字世衡慈谿人以貢為丹徒訓導
王氏彦文/詩傳旁通
未見
錢金甫曰華亭人號益齋官嘉興縣儒學教諭
丁氏徵/詩解
佚
[112-17a]
鄭氏滿/詩經講義
未見
浙江新志滿字守謙慈谿人𢎞治壬子舉人濮州知
州
陳氏鳯梧/毛詩集解
未見
鳯梧自序曰秦漢以來説詩者四家曰齊魯韓毛厥
後三家之説不傳而毛氏獨著毛之注多近古而鄭
[112-17b]
康成箋之孔頴達疏之迨宋劉歐王蘇及程子張子
各有詩説而未叶於一至晦庵朱子作為集傳固已
家傳人誦無容議矣鳯梧嘗反覆考究詩之篇什為
秦漢諸儒所亂徃徃失其次序如二南多閨門之詩
而美大夫賢士之篇不宜無别王風宜首列國不當
居𨚍之後列國之風注疏明有諸公世次可攷而
先後混淆大小雅各有正變暨商周頌各有世次而
亦相雜於其中此篇什之不可不正者也至於註釋
[112-18a]
則集傳泥於放鄭聲之言且過懲小序之失有可因
者亦輒改之如桑中溱洧諸詩本刺淫也而悉以為
淫者所作靜女木𤓰諸詩本詠他事也而亦以為淫
者所作不無於思無邪之㫖而亦非所以垂訓矣
此訓釋之不可不更者也竊不自揆悉據世次考定
其篇什爰取諸毛氏之註鄭氏之箋孔氏之疏稽諸
朱子之語類叅之呂東萊之讀詩記嚴華谷之詩集
楊鏡川之詩抄而間有一得之愚亦附見焉名曰毛
[112-18b]
詩集解凡若干卷将以求正於有道也若馬番陽之
論楊鏡川之辨及余别著篇叶攷定一卷悉具列篇
端庶以解學詩者之疑云爾
許氏誥/詩考
未見
陸氏深/儼山詩㣲
二卷存儼山集中/
存
[112-19a]
深自序曰深承父兄之訓於詩自少誦習中歲業舉
反覆諷咏之餘竊有所疑輒用劄記迨通籍禁林獲
交賢俊間於僚友間稍出一二質之頗有合焉而亦
未敢遽以為是也今六十年矣雖於經術終身難聞
而一得之愚不忍自棄聊存藁以示子孫目曰詩微
其章句篇什多仍乎是編也蓋欲折衷傳序兼採
衆長以明詩人之㫖其疑者存焉其闕者後焉而因
以附見鄙説求為朱子之忠臣而後已嗚呼僭妄之
[112-19b]
罪安所於逃觕令後世知予之苦心焉爾
按詩微業有成書公子楫稱公擕入京師為
朝士竊去僅存二南𨚍風而已其於大序疑
有錯簡而更正之存儼山集中
張氏邦竒/詩説
一卷
存
湛氏若水/詩釐正
[112-20a]
二十卷
存
若水自序曰詩何為而釐正也甘泉子曰釐正夫淫
詩也淫詩不可存於經也此必夫子已刪後儒復取
而雜入焉者也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無邪
者正也夫古之詩皆樂章也奏之鄉黨焉奏之閨門
焉奏之邦國焉淫奔之詞果可奏之鄉黨閨門邦國
乎大不可也此夫子之所以去之獨存三百篇也今
[112-20b]
乃三百十一篇其十一篇者非夫子所刪淫詩好事
之儒復取而混之為三百十一者乎其釐正小序何
也曰小序者如今人作詩必先有序於前為某人其
事爾也詩之大序孔子弟子子夏以夫子之意為之
其曰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國史謂小史也其時近故
其記事也切與後之生乎千百年之後而臆計乎千
百年之前者異矣故論詩者必以小序為正然其中
有數字後儒雜入者釐而正之使序純乎古則序正
[112-21a]
序正則詩正矣
[112-21b]
經義考卷一百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