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二十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周禮一/
周官經
漢志六篇
存闕一/篇
三禮正義周禮儀禮並周公所記所謂禮經三百威
[120-1b]
儀三千禮經則周禮也威儀則儀禮也
史克曰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徳
馬融曰孝武開獻書之路周官出於山巖屋壁
鄭康成曰禮器經禮三百謂周禮也周禮六篇其官
有三百六十 又曰周公居攝而作六職謂之周禮
荀悦曰劉歆以周官十六篇為周禮王莽時歆奏以
為經置博士
韋昭曰禮經三百周禮三百六十官也三百舉成數
[120-2a]
也
徐勉曰周官一書實為羣經源本
隋志漢時有李氏得周官周官蓋周公所制官政之
法上於河間獻王獨闕冬官一篇獻王購以千金不
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闕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時
劉歆始置博士以行於世河間緱氏杜子春受業於
歆因以教授
陸徳明曰王莽時劉歆為國師始建立周官經以為
[120-2b]
周禮
賈公彦曰周禮後出者以始皇特惡之故也秦自孝
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與周官相反故始皇
禁挾書特疾惡欲滅絶之搜求焚燒之獨悉是以隠
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挾書之律開獻書之路既出於
山巖屋壁復入於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見焉至孝成
皇帝達才通人劉向子歆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於
録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記足之時衆儒並出
[120-3a]
共排以為非是惟歆獨識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具
在於斯 又曰按書傳周公一年救亂二年伐商三
年踐奄四年建侯衞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
年致政成王所制之禮即今周禮也以設位言之謂
之周官以制作言之謂之周禮
孔頴達曰周禮見於經籍其名異者七處孝經説云
經禮三百一也禮器云經禮三百二也中庸云禮儀
三百三也春秋説云禮經三百四也禮説云有正經
[120-3b]
三百五也周官外題謂為周禮六也漢書藝文志云
周官經六篇七也七者皆云三百故知俱是周官周
官三百六十舉其大數而云三百也
宋理宗曰周禮為書大綱小紀粲然靡所不載玉帛
牲器之用車旗冕服之制豆籩罍爵之陳鐘鼓匏管
之奏品節度數必加詳焉至於象緯之考察眚災之
抑損亦莫不𨽻之司存而不敢慢聖人於此豈徒從
事於文物典章之飾於外者已乎要必有為之本者
[120-4a]
矣
李覯曰昔劉子駿鄭康成皆以周禮為周公致太平
之迹而林碩謂末世之書何休云六國陰謀竊觀六
典之文其用心至悉非古聰明睿知誰能及此其曰
周公致太平者信矣 又曰周官六屬其職三百六
十而員數則多如六鄉七萬五千家爾自比長以上
卿大夫士萬八千餘人此大可怪
王開祖曰吾讀周禮終始其間名為禮經而背於周
[120-4b]
公之志為不少矣其諸信然乎哉羅羽刺介此微事
也然猶張官設職奚聖人班班與奔者不禁示天下
無禮也復讐而義示天下無君也無禮無君大亂之
道率天下而為亂者果周公之心乎削於六國焚於
秦出諸季世其存者寡矣聖人不作孰從而取正哉
張子曰周禮是的當之書然其間必有末世增入者
如盟詛之類必非周公之意
徐積曰周禮不可全非要須考其所言合乎聖人而
[120-5a]
不悖者取之其不合者勿强為之説斯可矣
蘇轍曰世言周公之所以治周者莫詳於周禮然秦
漢諸儒以意損益之者衆矣非周公完書也凡周禮
之詭異逺於人情者皆不足信
范祖禹曰天地有四時百官有六職天下萬事盡備
於此如網之在綱裘之挈領雖百世不可易也人君
如欲稽古以正名苟舍周禮未見其可
程伯子曰周禮不全是周公之禮法亦有後世隨時
[120-5b]
添入者亦有漢儒撰入者
范浚曰周公作六典謂之周禮至於六官之屬瑣細
悉備疑其不盡為古書也周公驅猛獸謂蟲蛇惡物
為民物害者蟈氏云掌去鼃黽焚牡蘜以灰洒之則
死鼃黽不過鳴聒人初不為民物害也乃毒死之似
非君子所以愛物者又牡蘜焚灰大類狡獪戲術豈
所以為經乎司闗云凡貨不出於闗者舉其貨罸其
人説者謂不出於闗從私道出避税者則没其財而
[120-6a]
撻其人此决非周公法也文王治岐闗市譏而不征
周公相成王去文王未逺縱不能不征使凡貨之出
於闗者征之足矣何至如叔末世設為避税法没其
貨撻其人刼天下之商必使從闗出哉此必漢世聚
斂之臣如桑𢎞羊輩欲興𣙜利故附益是説於周禮
託周公以要説其君耳不然亦何異賤文夫登壟斷
而罔市利乎
鄭樵曰周禮一書或謂文王治岐之制或謂成周理
[120-6b]
財之書或謂戰國陰謀之書或謂漢儒附㑹之説或
謂末世瀆亂不驗之書紛紜之説無所折衷予謂非
聖人之智不及此五等之爵九畿之服九州十二壤
閩蠻夷貊祭天祀地朝覲㑹同之事皆非文王時政
所得及也以是書而加文王非愛文王者也雖其書
固詳於理財然其規畫也似巧而惠下也甚厚其經
入也若豐而奉上也甚約謂為理財之書又非深知
周禮者也使戰國有如是之法則戰國為三代矣使
[120-7a]
漢儒有如是之學豈僅為漢儒乎惟見其所傳不一
故武帝視為末世瀆亂不驗之書而不知好也至後
世孫處又獨為之説曰周禮之作周公居攝六年之
後書成歸豐而實未嘗行也蓋周公之為周禮亦猶
唐之顯慶開元禮也唐人預為之以待他日之用其
實未嘗行也惟其未經行故僅述大略俟其臨事而
損益之故建都之制不與召誥洛誥合封國之制不
與武成孟子合設官之制不與周官合九畿之制不
[120-7b]
與禹貢合凡此皆預為之未經行也是書之作於周
公與他經不類禮記就於漢儒則王制所説朝聘為
文襄時事月令所説官名為戰國間事曾未若周禮
之純乎周典也惜乎自成帝時雖著之七略終漢迄
唐寥寥千百載間竟不置學官博士文中子居家未
嘗廢周禮太宗讀周禮謂真聖作其深知周禮者歟
若夫後世用周禮王莽敗於前荆公敗於後此非周
禮不可行而不善用周禮者之過也 又曰漢曰周
[120-8a]
官江左曰周官禮唐曰周禮推本而言則周官是
胡宏曰周官司徒掌邦敎敷五典司空掌邦土居四
民世傳周禮闕冬官未嘗闕也乃冬官事屬之地官
程大昌曰五官各有羡數天官六十三地官七十八
春官七十夏官六十九秋官六十六蓋斷簡失次取
羡數凡百工之事歸之冬官其數乃周
晁公武曰秦火後周禮比他經最後出論者不一獨
劉歆稱為周公致太平之迹鄭氏則曰周公復辟後
[120-8b]
以此授成王使居洛邑治天下林孝存謂之瀆亂不
驗之書何休亦云六國陰謀之説昔北宫錡問孟子
周室班爵禄之法孟子謂諸侯惡其害己皆去其籍
則自孟子時已無周禮矣况經秦火乎漢儒非之良
有以也
陳亮曰周禮一書先生之遺制具在後有聖人不能
加毫末於此矣
鄭鍔曰以洛誥考之周公營洛乃是欲成王自服於
[120-9a]
土中亂為四方新辟及作六典之職以授之使往治
於洛邑其言曰予齊百工伻從王於周乃汝其悉自
敎工往新邑伻嚮即有僚蓋為成王齊整建官之法
使王往新邑自敎率之各効其職也成王滅淮夷而
歸在豐堇正治官治以新書從事然只在豐而不往
洛邑故周禮雖成終不盡用故經之授田等事今皆
難信正由成王不宅洛故有其法制之文終不見行
之實也若如此論則經之首篇惟王建國辨方正位
[120-9b]
之説始有其歸其他疑非周公全書可以意曉也
孫之宏曰周官在漢最晚出孔氏既無明言孟軻之
徒或未之見疑信猶未决也不幸劉歆用之而大壞
王安石用之而益壊儒生學士真以為無用於後世
矣夫去古遼逺雖使先生之制爛然在日固難盡棄
今之法而求復其初也然究觀其書以道制欲以義
防利以徳勝威以禮措刑尊鬼神敬卜筮親賔客保
小民藹然唐虞三代極盛之時非春秋戰國以後所
[120-10a]
能髣髴也學者欲知先王經制之備捨此書將焉取
之
王炎曰周官六典周公經治之法也秦人舉竹簡以
畀炎火漢興諸儒掇拾於煨燼藏於巖穴之間其書
已亡而幸存漢既除挾書之律六典始出武帝不以
為善作十論七難以排之藏於秘府不立於學官東
都諸儒知有周禮而其説不同以為戰國陰謀之書
何休也以為周公致太平之迹者鄭康成也六官所
[120-10b]
掌綱正而目舉井井有條而詆之以為戰國陰謀休
謬矣
鄭耕老曰周禮四萬五千八百六字
陳傅良曰周禮設官分職大抵朝廷之事治官掌之
邦畿之事敎官掌之邦國之事司馬掌之今自朝廷
以上纖悉皆歸於大宰自國中以及近郊逺郊小都
大都皆屬敎官而職方土方撢人凡邦國之事皆屬
司馬此其大略也其有截然一定不可易者若司㓂
[120-11a]
之屬凡朝廷之獄大小司冦士師掌之六鄉之獄鄉
士掌之六遂之獄遂士掌之甸稍縣都之獄縣士掌
之邦國之獄方士掌之四方之獄訝士掌之謂其皆
刑獄之事故雖自鄉遂之外甸稍縣都郡國四方一
皆聨絡而盡屬之司冦其他又有不然者知大史内
史掌六典八法八則八柄之貳宜屬天官乃屬春官
大小行人司儀掌客宜屬春官乃屬秋官宰夫掌臣
民之復逆矣則太僕小臣御僕之掌復逆宜屬天官
[120-11b]
乃屬夏官宰夫掌治朝之位矣則司士正朝儀之位
宜屬天官乃屬夏官地官掌邦畿之事凡造都邑建
社稷設封疆既悉掌之矣而掌固司險掌疆候人又
見於夏官天官掌財用之事自大府至掌皮既悉領
之矣而泉府廩人倉人又見於地官自膳夫至腊人
不過充君之庖者悉領於天官至外朝百官之廩禄
府史胥徒之稍食番上宿衞之廩給乃見於地官自
内司服至屨人凡王宫服飾之用悉領於天官而司
[120-12a]
服司常典瑞巾車之屬乃見於春官此其分職有不
可曉者自漢以來凡禮事皆屬太常兵事皆屬將軍
光禄勲中尉刑事皆屬廷尉其分量職守較然不紊
然臨事之際反不免遺闕先王設官如此當時不見
文移回復職事侵紊之患何也六官之設雖各有司
存然錯綜互見事必相闗春秋時叔孫豹卒杜洩將
以輅葬季孫不從杜洩曰夫子受命於朝而聘於王
賜之輅復命而致之君君不敢逆王命而復賜之使
[120-12b]
三官書之吾子為司徒實書名夫子為司馬與工正
書服孟孫為司空書勲夫諸侯之國惟三卿耳一人
受賜三卿皆與從周法也後世禮官専治禮刑官専
治刑兵官専治兵財官専治財並不相闗雖有遺失
他官不得撙節而廢曠多矣 又曰周禮三代之法
存焉讀者未易造次
吕祖謙曰朝不混市野不踰國人不侵官后不敢以
干天子之權諸侯不敢以僣天子之制公卿大夫不
[120-13a]
牟商賈之利九卿九牧相屬而聴命於三公彼皆民
上也而尺寸法度不敢踰一毫分守不敢易所以習
民於尊卑等差階級之中消其逼上無等之心而寓
其道徳之意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以覬覦賤不
亢貴卑不踰尊舉一世之人皆安於法度分守之内
志慮不易視聴不二易直淳龎而從上之令父詔其
子兄授其弟長率其屬何往而非五禮六樂三物十
二敎哉方位國野設官分職何往而非以為民極哉
[120-13b]
嘗讀晉國語每嘆絳之富商韋藩木健過朝之事以
為富商之饒於財使之澤其車而華其服非不足也
而必易車服於過朝之際不敢與士大夫混然無别
焉民志之定而中道之存成王周公之遺化固隠然
在此也
朱子曰周禮一書廣大精微周家法度在焉後世皆
以周禮非聖人書其間細碎處雖可疑其大體直是
非聖人做不得 又曰周禮乃周家盛時聖賢制作
[120-14a]
之書 又曰胡氏父子以周禮為王莽令劉歆撰此
恐不然周禮是周公遺典也 又曰今人不信周官
據熹言古人立法無所不有天下有是事他便立此
一官且如女巫之軄掌宫中巫祝之事凡宫中所祝
皆在此人如此則便無後世巫蠱之事矣
陳淳曰周禮周公經國規模在焉乃周公之大用流
行處
李叔寳曰仲長統以為周禮禮之經禮記禮之傳禮
[120-14b]
記作於漢儒雖名為經其實傳也蓋禮記所記多春
秋戰國間事不純唐虞夏商周之制曾未若周官之
純乎周禮也
陳汲曰周禮一書周家法令政事所聚或政典或九
州或司馬敎戰之法或考工記後之作者纂其典章
法度而成一代之書有周公之舊章有後來更續
者信之者以為周公作不信者以為劉歆作皆非也
又曰周禮雖以設官三百六十為額然職事員數
[120-15a]
不止此以天官考之凡卿大夫命士三百五十餘人
地官除鄉遂山虞林衡司闗司門不可考者四百餘
人春夏秋三官皆五百餘人凡六官中大略以春夏
秋三官為準以小乘多皆以五百人為額凡三千人
其間兼攝者必相半也何者蓋先王之制因事而命
官作史之人因官而分職以三公六卿論之如周禮
所云二卿必公一人六卿各掌其職宜若不可兼而
成王時周公以公兼太宰召公以公兼宗伯蘇忿生
[120-15b]
以公兼司冦故書洛誥云司徒司馬司空也成王將
崩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衞侯毛公則是六卿
中召公畢公毛公亦上兼三公矣由是推之先王之
制其職則不可廢其官未必一一有舉其大略則土
訓誦訓無他職事掌葛徵絺綌掌染草徵染草掌荼
徵荼掌炭徵炭角人徵齒角羽人徵羽毛每官掌一
事無事之日多矣軍司馬行司馬輿司馬戎僕戎右有
軍旅則用之甸祝田僕有田獵則用之有喪紀則用夏
[120-16a]
采喪祝有盟㑹則用詛祝建邦國則用土方氏來逺方
之民則用懐方氏先王豈能以祿食養無用之官待有
事然後用之亦臨事兼攝爾盟府命士也太公兼之所
謂載在盟府太師職之是也作禮者以職不可廢故各
設其官職以待智者决擇耳又六卿内治一官外兼一
鄉則周官每鄉卿一人每官卿二人若是者皆非事實
也齊威公令國子髙子各率五鄉晋景公命士㑹將中
軍且為太傅命韓厥將新軍且為僕大夫晋悼公令戎
[120-16b]
御屬校正司右屬司士皆古人之制也或者以書謂唐
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今予小子仰惟
前代時若訓廸厥官則周之建官不能逺過夏商與其
有兼攝相半亦千五百人矣曰有朝廷官有田野官所
謂建官惟百夏商官倍者指在朝者也若總千里之内
安能勝其事哉今考六官中大率在朝廷者什之二三
耳其他則分散甸稍縣都之内與尚書無甚戾或者又謂
鄉遂設官最冗六鄉之民不過七萬五千家今設官至
[120-17a]
萬八千九百三十人為大夫者百八十人六遂之民亦
不過七萬五千家而設官乃三千九百九十八人為大
夫者四十人鄉遂共十五萬家大小官吏至二萬三千
人如因民之入以賦官禄則十五萬家之人所入能幾
何而足以養二萬三千官吏也殊不知鄉遂之官吏皆
土居人其大官如卿則朝廷兼之以下大夫命士之屬
分散在他處且如鄉遂人數勢不可得兼者則各置焉
陳振孫曰此書多古文奇字名物度數可考不誣其為
[120-17b]
先秦古書似無可疑
葉適曰謂周禮之書一用而反至於亂者古者天子
自治止一國又有聖人為之臣久於官而不去其為
地狹而民寡治之者衆行之以誠故米鹽靡密無不
盡今也包夷貊之外以為域事雖毫髪一自上出法
嚴令具不得揺手無聖賢為之臣不久於其官而又
有苟簡詐偽之心乃欲靡密無不盡以求合周禮此
人情不安而至於亂也
[120-18a]
魏了翁曰周禮左氏並為秦漢間所附㑹之書周禮
亦有聖賢禮法然附㑹極多 又曰周禮與左傳兩
部字字謹嚴首尾如一更無疎漏處疑秦漢初人所
作因聖賢遺言足成之
劉炎曰或問周禮果聖人之全書乎曰司門譏財物
之犯禁者舉而没之司闗凡貨之不出於闗者舉其
貨罰其人周公於民之意慮不若是之察也
王與之曰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
[120-18b]
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此論
周公作周禮本㫖也書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四征
弗庭綏厥兆民六服羣辟㒺不承徳歸于宗周董正
治官此論周公授周禮於成王也左傳齊仲孫歸曰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對曰難未
已將自斃公曰魯可取乎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
所以本也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晉侯使韓宣子來
聘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
[120-19a]
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徳與周之所以王也此見周禮
至魯猶存孟子北宫錡問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
其籍此見周禮至戰國已亡蓋待漢以後諸儒而始
明也
王應麟曰周禮漢河間獻王得之李氏失冬官一篇
補以考工記劉歆校理始得著録漢志所謂周官經
六篇者也
[120-19b]
葉時曰六經無全書固秦人之罪而周禮不全不可
獨咎秦人也戰國暴君汙吏惡其害己而去其籍其
酷己先秦火矣周禮六官闕一河間獻王求考工記
以足其書曾是考工記而可補禮經乎况秋官有典
瑞玉人不必補也夏官有量人匠人不必補也天官
有染人鐘氏㡛氏雖闕何害乎地官有鼔人鮑人䩵
人雖亡何損乎雖無車人而巾車之職尚存雖無弓
人而司弓矢之職猶在匠人溝洫之制己見於遂人
[120-20a]
鼔人射侯之制己見於射人攻皮之工五既補以三
而又闕其一不知韋氏裘氏豈非天官司裘掌皮之
職乎以考工記補禮書之亡獻王之見然爾
黄震曰孔子刪詩定書繋周易作春秋此四書正經
也禮記雖漢儒所集而孔門之中庸大學在焉樂記
等篇亦多格言若周禮未知何如夾漈鄭氏嘗謂周
禮一書詳周之制度而不及道化嚴於職守而濶畧
人主之身後來求其説而不得或謂文王治岐之制
[120-20b]
或謂成周理財之書或謂戰國隂謀之書或謂漢
儒附㑹之説或謂末世凟亂不驗之書林孝存作十
論七難以排之至孫處又獨為之説曰周禮之作周
公居攝之後書成歸豐而實未嘗行惟其未行故建
都之制不與召誥洛誥合封國之制不與武成孟子
合設官之制不與周官合九畿之制不與禹貢合凡
此皆預為之而未嘗行也愚恐亦意度之言按周禮
實漢成帝時劉歆始列之于七略王莽時劉歆始奏
[120-21a]
置博士乃始用於王莽而敗再用於王安石又大敗
夾漈以為用周禮者之過非周禮之過是固然矣然
未有用而效恐亦未可再以天下輕試哉 又曰成
周之建官備於尚書周官一篇各率其屬聴之六卿
而為君之要在六卿得人而止其詳則自孟子時己
不得聞矣必如今周禮所載六鄉六遂之地能幾何
而可養官司胥徒二三萬東西胥㑹朝夕讀法民且
奔走不暇而何所措手足此書出於王莽用於安石
[120-21b]
皆亂天下恐不可以其名列於經而盡信其書必古
書也亦不過周官一篇注疏耳大訓何在而名經耶
雖然歸之世變不同而謂周禮不可行於後世此則
善為周禮解者也
馬端臨曰周禮一書先儒信者半疑者半其所以疑
之者特不過病其官冗事多瑣碎而煩擾耳然愚嘗
論之經制至周而詳文物至周而備有一事必有一
官毋足怪者有如閹閽卜祝各設命官衣膳泉貨俱
[120-22a]
有司屬自漢以來其規模之瑣碎經制之煩密亦復
如此特官名不襲六典之舊耳固未見其為行周禮
而亦未見其異於周禮也獨與百姓交涉之事則後
世惟以簡易濶略為便而以周禮之法行之必至於
厲民而階亂王莽之王田市易介甫之青苖均輸是
也後之儒者見其效驗如此於是疑其為歆莽之偽
書而不可行或以為無闗睢麟趾之意則不能行愚
俱以為未然蓋周禮者三代之法也三代之時則非
[120-22b]
直周公之聖可行雖一凡夫亦能行之三代而後則
非直王莽之矯詐介甫之執愎不可行而雖賢哲亦
不能行其故何也蓋三代之時寰宇悉以封建天子
所治不過千里公侯則自百里以至五十里而卿大
夫又各有世食禄邑分土而治家傳世守民之服食
日用悉仰給於公上而上之人所以治其民者不啻
如祖父之於其子孫家主之於其臧獲田土則少而
授老而收於是乎有鄉遂之官又從而視其田業之
[120-23a]
肥瘠食指之衆寡而為之斟酌區畫俾之均平貨財
則盈而斂乏而散於是乎有泉府之官又從而補其
不足助其不給或賖或貸而俾之足用所以養之者
如此司徒之任則自鄉大夫州長以至閭胥比長自
遂大夫縣正以至里宰鄰長嵗終正嵗四時孟月皆
徵召其民考其徳藝糾其過惡而加以勸懲司馬之
任則軍有將師有帥卒有長四時仲月則有振旅治
兵茇舍大閲之法以旗致民行其禁令而加以誅賞
[120-23b]
所以敎之者如此上下蓋察察焉幾無寜日矣然其
事雖似煩擾而不見其為法之弊者蓋以私土子人
痛痒常相闗脈絡常相屬雖其時所謂諸侯卿大夫
者未必皆賢然既世守其地世撫其民則自不容不
視為一體既視為一體則姦敝無由生而良法可以
世守矣自封建變而為郡縣為人君者宰制六合穹
然於其上而所以治其民者則諉之百官有司郡守
縣令為守令者率三嵗而終更雖有龔黄之慈良王
[120-24a]
趙之明敏其始至也茫然如入異境積日累月方能
諳其土俗而施於政令往往期月之後其善政方可
紀纔再期而已及𤓰矣其有疲愞貪鄙之人則視其
官如逆旅傳舍視其民如飛鴻土梗發政施令不過
受成於吏手既受成於吏手而欲以周官之法行之
則事繁而政必擾政擾而民必病教養之恩意未孚
而追呼之苛嬈已極矣是以後之言善政者必曰事
簡夫以周禮一書觀之成周之制未嘗簡也自土不
[120-24b]
分胙官不世守為吏者不過年除嵗遷多為便文自
營之計於是國家之法制率以簡易為便慎無擾獄
市之説治道去太甚之説遂為經國庇民之逺猷所
以臨乎其民者未嘗有以養之也苟使之自無失其
養斯可矣未嘗有以教之也苟使之自無失其敎斯
可矣蓋壤土既廣則志慮有所不能周長吏數易則
設施有所不及竟於是法立而姦生令下而詐起處
以簡靖猶或庶幾稍涉繁夥則不勝其凟亂矣昔子
[120-25a]
産聽鄭國之政其所施為者曰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廬井有伍此具周官之法也然一年而輿
人謗之曰孰殺子産吾其與之三年而誦之曰子産
而死誰其嗣之按鄭國土地褊小其在後世則一郡
耳夫以子産之賢智而當一郡守之任其精神必足
以周知情偽其念慮必足以洞究得失决不至後世
承流宣化者之以苟且從事也而周制在當時亦未
至盡隳但未能悉復先王之舊耳然稍欲更張則亦
[120-25b]
未能遽當於人心必俟歴以嵗月然後昔之謗讟者
轉而為謳歌耳况賢不及子産所涖不止一郡且生
乎千載之後先生之制久廢而其遺書僅存乃不察
時宜不恤人言而必欲行之乎王介甫是也介甫所
行變常平而為青苗諉曰此周官泉府之法也當時
諸賢極力爭之蘇長公之言曰青苗雖云不許抑配
然其間願請之户必皆孤貧不濟之人家若自有贏餘
何至與官交易此等鞭撻已急則繼之逃亡逃亡之餘
[120-26a]
則均之鄰保蘇少公之言曰出納之際吏縁為姦法
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非理費用及其納錢
雖富民不免違限受責如此則鞭笞必用而州縣多事
矣是皆言官與民賖貸之非便也蓋常平者糶糴之
法也青苗者賖貸之法也糶糴之法以錢與粟兩相
交易似未嘗有以利民而以官法行之則反為簡便
賖貸之法損錢以予民而以時計息取之似實有以
濟民而以官法行之則反為繁擾然糶糴之說始於
[120-26b]
魏文侯常平之法始於漢宣帝三代之時未嘗有此
而賖貸之法則周官泉府明言之豈周公經制顧不
為其簡易者而欲為其煩擾者邪謂周禮為不可信
之書則左氏傳言鄭饑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
戸一鍾宋饑司城子罕請於平公出公粟以貸使大
夫皆貸司城氏貸而不書為大夫之無者貸宋無饑
人齊陳氏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則春秋之時官
之於民固有賖貸之事雖當時未嘗取二分之息如
[120-27a]
青苗之為然熙寜諸賢所言非病其取息之多也蓋
以為貧者願貸貸予之而不能償則虧官富者不願
貸抑配予之而并責保任貧者代償所逋則損民兩
無所益固不若常平之交手相付聽從民便之為簡
易兩得之然左氏所述鄭宋齊之事謂之善政以為
美談未嘗見其有熈豐之敝何也蓋鄭宋齊列國也
其所任者罕氏樂氏陳氏則皆有世食祿邑與之分
土而治者也介甫所宰者天下也其所任者六七少
[120-27b]
年使者四十餘輩與夫州縣小吏則皆干進狥時之
徒也然非鄭宋齊之大夫盡賢而介甫之黨盡不肖
也蓋累世之私土子人者與民情常親親則利病可
以周知故法雖繁而亦足以利民暫焉之承流宣化
者與民情常疎疎則情偽不能洞究故法雖簡而猶
懼其病民也以青苖賒貸一事觀之則知周禮所載
凡法制之𤨏碎煩密者可行之於封建之時而不可
行之於郡縣之後必知時識變者而後可以語通經
[120-28a]
學古之説也
羅璧曰禮記古今議其雜周禮則劉歆列上之時包
周孟子張林碩已不信為周公書近代司馬温公胡
致堂胡五峰蘓潁濱晁説之洪容齋直謂作於劉歆
蓋歆佐王莽書與莽苛碎之政相表裏且漢儒林傳
叙諸經皆有傳授禮獨無之或者見其詳密謂聖人
一事有一制意其果周公之遺不知孔子於禮多從
周使周公禮書如此精詳當不切切於杞宋求夏商
[120-28b]
遺禮與夫逆為繼周損益之辭又自衛反魯刪詩定
書繋易作春秋獨不能措一辭於周禮即孟子時周
室猶存班爵之制已云不聞其詳而謂秦火之後乃
周禮燦然完備如此耶兼其中言建國之制與書洛
誥召誥異言封國之制與書武成及孟子異設官之
制與書周官六典異周之制作大抵出周公豈有言
之與行自相矛盾乎
王若虚曰東萊云周禮者古帝王之舊典禮經也始
[120-29a]
於上古而成於周故曰周禮予謂此書迂濶煩凟不
可施之於世謂之周禮己自不可信又可謂古帝王
之典乎
陳友仁曰周官六典周公經制之書畫井田立封建
大而軍國調度禮樂刑賞微而服御飲食醫卜工藝
毫介纖悉靡不偹載六官之屬各從其長其要則綂
於天官大綱小目截然有紀萬世有國者之龜鑑也
黄溍曰三代法制見於經者惟周官一書大綱小紀
[120-29b]
詳略相因其言人事悉矣
何異孫曰先儒疑周禮非周公全書大綱是周公作
書未全偹而公歿故尚闕冬官一篇今攷尚書周官
其三公三孤與周禮不合此知六典官制未及施行
中間必有末世添入者繁冗𤨏屑處多漢儒增益如
盟詛之類府史胥徒之屬叢雜可疑
汪克寛曰周禮一書果為周公作乎漢武嘗謂周禮
為凟亂不驗之書何休又云六國陰謀之書歐陽文
[120-30a]
忠謂周禮可疑者二蘇潁濱謂周禮不可信者三是
皆論以為非周公之遺制也然則周禮果非周公所
作乎朱子蓋嘗以周家法度廣大精密言之嘗以周
公建太平之基本稱之又嘗以周公從廣大心中流
出稱之張横渠謂周公治周莫詳於周禮賈公彦序
周禮廢興又謂鄭𤣥徧覽羣經知周禮者乃周公致
太平之迹是則又明為周公所作也攷之西漢志於
周官未之見東漢儒林傳乃謂周官經六篇本孔安
[120-30b]
國所獻隋經籍志乃云漢時有李氏得周官上於河
間獻王獨闕冬官一篇獻王購以千金不得遂以考
工記補成六篇奏之孝武時蓋有其書特未與五經
例置博士耳至西漢劉歆始置博士遂盛行於世後
世因有周禮作於劉歆之説是則周禮作於周公而非
他人之制明矣然冬官何為而缺也經罹秦熖散佚
之餘與漢儒編錄附麗之誤而始謂之缺也何以知
其然愚因考補散逸得之夫五官所掌曰治曰禮曰
[120-31a]
教曰政曰刑而冬官則掌邦土或坐而論道謂之三
公或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或審曲面勢以飭五材
以辨民噐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
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
功此冬官之大較也見考工記所載者其屬二十有
九皆工之事而士與商農之職俱缺焉考之春官之
中如世婦内宗外宗皆宮中之職本屬天官而乃入
之春官夏官之中如司士諸子皆掌士之職本屬冬
[120-31b]
官而乃入之夏官地官之中如司士質人㕓人賈師司
號司稽胥師肆長泉府此皆主於商土均草人稻人塲
人司稼等職此皆主於農皆本屬冬官因其職與大司
徒掌土地人民者相類乃以入之地官若是者謂非編
錄附麗之誤不可也况小宰記六官六屬各六十攷之
天官自太宰以下六十二地官大司徒以下七十九春
官大宗伯以下七十一夏官大司馬以下六十九秋官
大司冦以下六十五何以冬官獨缺而為數不及五官
[120-32a]
皆盈而餘數過之無是理也他如儀禮有嗇夫之官國
語有司商之官皆不載諸周禮此亦冬官之脱簡也要
之見載於考工記者固為冬官之屬然司空掌邦土居
四民時地利職不止此當自大司空小司空而下摭夏
官之中掌士者地官之中掌商農者與夫嗇夫司商之
數并今考工記所載之工總屬冬官則不惟合於周官
司空之所職與小宰六官六屬之目而且周官制作之
盛燦然溢著於篇使人得以觀其㑹通而為太平典禮
[120-32b]
之全書也克寛因并錄卷末以俟博古君子正焉
朱升曰周公六典本以命官而非以記禮其間所載
之禮乃職掌之所及者爾
薛瑄曰周禮後世用其制者猶不可易可見為聖人
之書
何喬新曰周禮規模極其廣大節目極其周詳非
聖人不能作也其名官莫不有義治非天事謂之
天官者治以道為本也教非地事謂之地官者教以
[120-33a]
化為本也禮以仁為本故禮曰春官政以禮為本故
政曰夏官刑以義為主故刑曰秋官事以智為主故
事曰冬官名曰宰以制變為義名曰夫以帥人為義
以正人則曰正以長人則曰伯司者伺察之謂氏者
世守之稱尊其智故稱大夫卑其任故稱人大綱小
紀莫不具載非聖人心胸廣大孰能與於斯彼不知
而妄議者烏足以論聖人之制作哉奈何煨燼於秦
火而聖人之經不全附㑹於漢儒而聖經之㫖益晦
[120-33b]
是故天官之文有雜在他官者如内史司士之類是
也亦有他官之文雜在天官者如甸師世婦之類是
也地官之文有雜在他官者如大司樂諸子之類是
也亦有他官之文雜在地官者如閭師柞氏之類是
也春官之文有雜在他官者如封人大小行人之類
是也亦有他官之文雜在春官者如御史大小胥之
類是也夏官之文有雜在他官者如衘枚氏司𨽻之
類是也亦有他官之文雜在夏官者如職方氏弁師
[120-34a]
之類是也至如掌察之類吾知其非秋官之文縣師
㕓人之類吾知其為冬官之文緣文尋意以考之
叅諸經籍以證之何疑之有冬官未嘗亡也雜於五
官之中耳漢儒考古不深遂以考工記補之豈知鄉
師載師之屬則雜於司徒獸人人之屬則雜於大
宰土方形方之屬則雜於司馬雍氏萍氏之屬則雜於
司冦鄭賈諸儒承訛踵謬莫覺其非至臨川俞廷椿始作
復古編永嘉王次點又作周官補遺草廬吳氏又從
[120-34b]
而考訂之由是周禮六官始得為全書矣 又曰周
禮一書其兵農以井田其取民以什一其教民以鄉
遂其養士以學校其建官以三百六十其治天下以
封建其威民以肉刑大本既立然後其品節條目日
夜講求而増益之其上則六典八法八則九柄九貢
九賦九式之序其次則祭祀朝聘冠婚喪紀師田行
役之詳下至於車旗圭璧之器梓匠輪輿之度與夫
畵繢刮摩搏埴之法又其細則及於登魚取龍㯮鱉
[120-35a]
之微莫不偹具如天焉有象者在如地焉有形者載
非聰明睿智孰能及此哉奈何一毁於戰國之諸侯
再毁於秦坑之烈熖漢興百餘年河間獻王始上其
書於秘府又百年劉歆始列其書於錄畧惟其晚出
故當世儒者共疑之或謂文王治岐之書或謂成周
理財之書或謂為戰國之陰謀或以為漢儒之附㑹
竊謂五等之爵九畿之服祭天祀地之禮朝覲㑹同
之事皆非文王時所得為也雖其書固詳於財然其
[120-35b]
規畫也似巧而惠下也甚厚其經入也似豐而奉上
也甚約謂理財之書又非深知周禮者也使戰國有
如是之法則為三代矣使漢儒有如是之學尚為漢
儒哉不幸書未成而公亡其間制度有未施用故封
國之制不合於武成建都之制不合於召誥設官之
制不合於周官九畿之制不合於禹貢凡此皆預為
之而未經行也歐陽氏疑其設官太多非惟一官可
以兼衆職而有其事則設無其事則廢者亦多也豈
[120-36a]
常置其官而多廢廪祿乎蘇氏疑王畿千里無地以
容之蓋王畿四方相距千里凡逺郊近郊甸地稍地
大都小都截然整齊如畫碁局亦其設法則然耳而
其地則包山林陵麓在其中安能如一圖哉胡氏疑
冡宰論道之官不當綂宫壼財用之事殊不知財用
綂於冡宰則用度有節而無泛用濫賜之弊宫壼綂
於冡宰則身修家齊而無女寵嬖倖之習是乃格心
之要務也又豈可輕議其非哉昔盧植言周禮與春秋
[120-36b]
相表裏蓋周禮為尊王作而春秋亦為尊王作也故
周官記三百六十屬之分職而冠之以惟王之一辭
春秋載二百四十年之行事而首之以書王之特筆兹
非三書之相為表裏乎然則詆以為非聖人之書者
謬矣 又曰周禮一書周公致太平之法也非周公
之法乃文武之法也非惟文武之法乃堯舜禹湯之
法也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距今數千載其致治之大
本大法於今可見者書與周禮而已書載其道治天
[120-37a]
下之本也周禮載其法治天下之具也有志於唐虞
三代之盛者舍二書何以哉秦火之餘書軼其半然
諸儒無異論周禮固多錯簡諸儒論説何其紛然也
獨程朱二大儒洞識聖人之精微以為非聖人不能
作然亦論其大㫖而已微辭奥義未及論著殘章斷
簡未及考正君子惜之夫冬官未嘗亡也何必以千
金購之以考工記補之至臨川俞氏壽翁始悟冬官
散見於五官之中作復古編以正漢儒之非永嘉王
[120-37b]
氏次㸃亦作周禮訂注以羽翼俞氏之説其後臨川
吳氏清源丘氏各有考注喬新自幼讀是書沉濳有
年以為四家之説備矣惜其得於此者或失於彼乃
重加考訂每篇首依鄭本列其目存舊以叅考也次
則取四家所論定其屬正訛以存古也黜考工記别
為卷不敢淆聖經也叅考諸説附以臆見作集注以
俟後之君子擇焉有天下國家者以書之所載立其
本以周禮所載措諸用孰謂唐虞三代之盛治不可
[120-38a]
復哉世謂周禮不可行者以劉歆王安石用之而敗
也嗚呼是非聖經之過也彼不識聖心而徒泥其文
也唐太宗斟酌蘓綽之制以為建官授田制軍詰禁
之法而貞觀之治逺邁兩漢况以聖人之心行聖人
之法天下豈有不䝉聖人之澤乎
丘濬曰周禮出於漢六官亡其一世儒以考工記補
冬官亡未始有異議者宋淳熈中俞廷椿始著復古
編謂司空之篇實雜出於五官之屬且因司空之復
[120-38b]
而六官之譌悞亦遂可以類考嘉熈間王次點復作
周官補遺元泰定中丘葵又叅訂二家之説以為成
書由是以觀則冬官本未嘗亡所亡者冬官首章所
謂惟王建國至以民為極二十字及乃立冬官司空
至邦國二十字及大司空小司空之職二條爾
王鏊曰周禮周公致太平之書規模大節詳備有能
舉而行之則治效可立致而其間亦有可疑焉者冡
宰掌邦治正百官其職也而宫禁婦寺之屬皆在乃
[120-39a]
至獸人人鼈人司裘染人屨人之類何𤨏屑而天
府外府大小史内外史乃屬之春官司徒掌邦教所
謂教者師氏司諫司救五六員而已其他六鄉六遂
分掌郊里征斂財賦紀綱市城管鑰門關而謂之教
何哉職方氏形方氏邍師之屬豈得歸之司馬大小
行人之職豈得歸之秋官司空一篇已亡漢儒以考
工記補之宋俞廷椿王次點獨謂未嘗亡也混於五
官之中耳周官曰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則土
[120-39b]
地之圖人民之數與夫土㑹土宜土均土圭之法不
宜為司徒之職王制曰司空度地居民量地逺近興
事任力則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與夫起土役令賦
之事不宜為小司徒之職如五官之中凡掌邦居民
之事分屬之司空則五官各得其分而冬官亦完且
合三百六十之數周官粲然無缺誠千古之一快也
而予不敢從何哉曰亂經
張詡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所謂郁郁乎文者也唐
[120-40a]
太宗深信矣而無其輔王通篤好矣而無其時劉歆
有志矣而昩於所事宋神宗刻意矣而失其所任彼
宇文之於蘓綽似矣而其人品相去夐絶安能擴充
以致周公廣大之治無怪文武之政寂寥數千載而
莫有繼之者已
陸深曰周禮一書文密意詳固是聖人之制作
王道曰文武周公聖人也其所講畫必簡易明逹决
不至如周禮之繁冗𤨏屑以為治岐之制理財之書
[120-40b]
㫁㫁其不然矣然謂之陰謀則實迂謬不類乎陰謀
謂之附㑹則實片叚不類乎附㑹惟斥之以為末世
黷亂不驗之書庻為切中其病而周禮之不足信也
的矣
金瑶曰此書周公治天下之大經大法其有關於治
道甚大漢人亂以偽句遂使程朱二大儒不欲注而
國家因以不列於學官亂句之為此書累甚矣
李材曰周禮是周公致太平之書當與五經並傳今
[120-41a]
周禮廢而不講是經之闕也
郝敬曰周禮非闕也而世儒以為闕考工記非補也
而世儒以為補非闕而使人疑其為闕非補而使人
疑其為補是書所以竒也五官之文直而正考工之
文曲而竒人疑其裁自兩手而不知其同也是書所
以愈竒也世儒謂漢儒補記謂周公作五官夫五官
非聖人之作而記亦非漢儒所能補其諸六國處士
之學其縱横之言乎 又曰六經有聖人治天下之
[120-41b]
道是書則後世治天下之法天下神器可以道御不
可以計算約束而望其理也聖人貴道不貴法故孟
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周禮之書徒法而已矣
王應電曰世人疑周禮者率以行之者無效也夫後世
簒奪者祖揖譲戰爭者本放伐豈堯舜湯武之過哉王
莽動法先聖以文其姦奚止於周禮安石徒得其糟
粕以便其術中間良法美意皆罔然也以是而訾聖
經不己異哉或以奔者不禁王及后世子不㑹等語
[120-42a]
非周公所作不知此皆註家解釋之誤耳故林孝
存謂為黷亂不驗之書何休以為六國陰謀之書今
其書見存黷亂隂謀安在玩其文義有能作此者雖
非周公即聖人矣
陳仁錫曰以周官全經言之洵有可疑者墨辠五百
劓辠五百刖辠五百宫辠五百太平之世殘形刻膚
赭衣菲屨交臂厯指而塞路疑一也泉府之職官與
民市吏不能皆才民不能皆愿吏横則欺民民猾則
[120-42b]
欺吏疑二也周家祭祀莫詳於頌昊天之詩郊祀無
分祭之文般之詩望祀四岳河海四望與山川無異
祭之文既右烈祖亦右文母妣與祖無各祭之文其
作樂亦未聞有用厯代之奏以分祀之禮疑三也周
西都則關中也東都今洛陽也以千八百國計之公
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而海
内之地方千里者九何以封疑四也
朱朝瑛曰周禮一書非聖人不能作然其書殘闕錯
[120-43a]
亂必草創而未成者周公既沒遂不復行東遷而後
復多散佚戰國縱横之士以意附益之
譚吉璁曰易詩書皆有序書周官一篇即周禮之序
矣
周官傳
漢志四篇
佚
按漢志儒家别有周政六篇周法九篇河間
[120-43b]
周制十八篇注云獻王所述似與周官相表
裏惜乎其皆亡也
經義考卷一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