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八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春秋十/
陳氏岳/春秋折衷論
唐志三十卷
佚
岳自述曰聖人之道以春秋而顯聖人之文以春秋
[178-1b]
而髙聖人之文以春秋而微聖人之㫖以春秋而奥
入室之徒旣無演釋故後之學者多失其實是致三
家之傳並行於後俱立學官焉噫絶筆之後歴戰國
之艱梗經暴秦之焚蕩大漢初興未暇崇儒術至武
帝方設制策延天下英雋有董仲舒應讖記而通春
秋仲舒所業惟公羊傳仲舒旣殁則有劉向父子向
受業穀梁歆業左氏左氏之道假歆而振自斯學者
愈茂欲存左氏而廢公穀則西漢鴻儒向焉欲存公
[178-2a]
穀而廢左氏則丘明與聖人同代是以皆各專一傳
夫經者本根也傳者枝葉也本根正則枝葉固正矣
本根非則枝葉曷附焉矧公羊穀梁第直釋經義而
已無他蔓延苟經義是則傳文亦從而是矣經義非
則傳文亦從而非矣左氏釋經義之外復廣記當時
之事備文當時之辭與二傳不類或謂丘明授經於
仲尼豈其然歟苟親受之經則當横經請問研䆒深
微閒不容髪矣安得時有謬誤致二傳往往出其表
[178-2b]
邪葢業左氏者以二傳為證以斯為證謂與聖人同
時接其聞見可也謂其親受之經則非矣聞不如見
見不如受丘明得非見歟公羊穀梁得非聞歟故左
氏多長公穀多短然同異之理十之六七也鄭𤣥何
休賈逵服䖍范寗杜元凱皆深於春秋者也而不
穅蕩秕芟稂抒莠掇其精實附於麟經第各釀其短
互鬬其長是非千種惑亂微㫖其弊由各執一家之
學學左氏者則訾公穀學公穀者則詆左氏乃有膏
[178-3a]
盲廢疾墨守之辨設焉謂之膏肓廢疾者則莫不彌
留矣亡一可砭以藥石者也謂之墨守則莫不堅勁
矣亡一可攻以利者也
按此當是岳序而其文未全
司空圖曰岳所作春秋折衷論數十篇贍博精緻足
以下視兩漢迂儒矣
崇文緫目唐陳岳撰以三家異同三百餘條參求其
長以通春秋之義
[178-3b]
王定保曰陳岳吉州廬陵人少以詞賦貢於春官晚從
鍾傳為同舎所譖退居南郭以墳典自娯著春秋折
衷論三十卷光化中執政議以蒲帛徴傳復辟為從
事
晁公武曰其書以左傳為上公羊為中穀梁為下比
其異同而折衷之岳唐末十上春官晚乃從鍾傳辟
為江西從事
呉莱後序曰自西漢學者專門之習勝老儒經生世
[178-4a]
守訓詁不敢少變繼而舊説日以磨滅新傳之後出
者獨傳於今春秋一經始立公羊氏學又立穀梁氏
學東漢左氏學又盛行古傳後出者日勝後儒注古
傳而世亦取後出者為宗公羊氏有胡母生嚴彭祖
顔安樂而後何休獨有名穀梁氏有江公尹更始而
後范寗獨有名左氏前有劉子駿賈逵服䖍後有杜
預故預亦獨有名嗚呼豈預必能為左氏忠臣哉休
固陳蕃客也自謂妙得公羊本意故今有公羊墨守
[178-4b]
十四卷穀梁廢疾三卷左氏膏肓十卷北海鄭康成
獨反之學者多篤信康成今猶見寗所集穀梁解又
服䖍自有左氏釋痾一卷不見也雖然公穀左氏三
家之説後出者皆傳於今殊不知胡母生江公劉子
駿諸人復云何也藉令諸人所説不廢至今並傳孰
能有以大公至正之道一正之哉不然猶治亂絲益棼
之也訛日以訛舛日以舛不以聖人之經觀經而徵
諸傳不以賢者之傳解傳而又徵諸何氏范氏杜氏
[178-5a]
獨何歟幸今三家之説尚未泯則唐陳岳之折衷此
也庶有得乎盖昔漢儒甞以春秋斷獄予謂非徒經
法可以斷獄而獄法亦可以斷經何者兩造之辭具
備則偏聽之惑無自而至矣揚子雲曰衆言淆亂折
諸聖讀春秋者曾不明漢晉諸儒之遺論又何貴乎
學者之知經也哉
按陳氏折衷呉立夫集有序則元時尚存今
不復可得矣惟山堂章氏羣書考索續集載
[178-5b]
有二十七條兹具錄於後隱元年春王正月
左氏謂周平王公羊謂周文王穀梁謂周平
王折衷曰春秋所以重一統者四海九州同
風共貫正王道之大範也迺以月次正正次
王王次春春次年年次元斯五者編年紀事
之綱領也故書王以統之在乎尊天子卑諸
侯正升黜垂勸懲作一王法為萬代規俾其
禮樂征伐不專於諸侯也故用隱之元統平
[178-6a]
之春存平之正得不書平王歟苟曰周書始
命之王則二年復書何王必不然也平王明
矣斯公羊之短左氏穀梁得其實矣隱元年
不書即位左氏謂居攝也公羊謂成公立桓之
意穀梁謂隱避非正也折衷曰夫遜者君臣
之大節也苟不失其正則聖人必重之春秋
必韙之穀梁謂非正豈微旨歟隱之遜非徒
為桓盖成先君歸仲子之意春秋實尼父之
[178-6b]
日月也日月之垂昭昭然非遜國之賢君曷
以居其首哉居斯之首與居諸史之首則正
創業之主斯之首則聖人特筆之以冠十二
公矣如定易非乾象無以冠之七十傳非夷
齊無以冠之三千子非顔閔無以冠之又春
秋正桓母之喪不正隱母之喪柦母書夫人
薨隱母書君氏卒斯皆正隱讓之明言而聖
人崇謙遜之風戒僭亂之俗成王化之本也
[178-7a]
左氏公羊得其實穀梁之説短矣桓元年書
王左氏通謂之魯用周厯故書王苟不失班
厯則不書公羊無傳穀梁謂桓弑立以為無
王之道故不書折衷曰春秋嵗首必書王者
聖人大一統也書王必次春書正必次王謂
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王禀於
春正禀於王以載行事以立綱紀綱紀立而
後條貫舉條貫舉而後襃貶作襃貶作而後
[178-7b]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定是以凡書王皆
用周之班厯或不失班厯則不書以明上尊
天子下卑諸侯以正王道也苟不班厯而不
書王則并正去之雖是月有事第書其事而
無其正何者王旣不書正將奚附苟班厯而
書王則併正在焉雖是無事亦書空正月以
紀之何者王既書之正宜在焉自始至末無
毫釐之差穀梁謂桓簒立以為無王之道故
[178-8a]
不書王去聖人之㫖逺矣斯穀梁之短公羊
無辭左氏得其實桓八年正月己夘蒸五月
丁丑蒸左氏曰春即夏之仲月非過時而書
公羊曰譏亟也穀梁曰蒸冬事而春興之志
不敬也折衷曰凡郊祀各有其時苟得其時
則國之常禮國之常禮則不書之於冊也夫
所書者或志其過時或刺其失禮皆非徒然
故啓蟄則郊之時也龍見則雩之時也始殺
[178-8b]
則嘗之時也閉蟄則蒸之時也周以建子為
嵗首夏以建寅為嵗首夫啟蟄者則夏之春
周之夏也龍見者則夏之夏周之秋也始殺
者則夏之秋周之冬也閉蟄者則夏之冬周
之春也春秋用周正以建子為嵗首書正月
蒸則夏閉蟄而蒸得其時矣旣得其時則是
周之常禮其何以書之書之者為五月復蒸
也五月復蒸一則失其時二則失其禮正月
[178-9a]
蒸正也五月蒸不正也書其正以譏其不正
左氏謂非過時而書得其旨公羊謂譏亟近
之穀梁謂冬事春興逺矣莊元年不書即位
左氏曰文姜出故也公羊曰繼弑君不言即
位穀梁曰先君不以其道終故不言即位折
衷曰春秋十二公惟隱莊閔僖不書即位盖
聖人因舊史之文無他旨隱以遜桓居攝莊
以父弑母出僖閔國危身出復入不備禮即
[178-9b]
位故不書公穀謂弑君不言即位則威繼隱
之弑君即位何也又稽定公先君薨于乾谿
六月癸卯喪至句/其月戊辰即位春秋以是
書之盖備禮則書明矣左氏得其旨元年秋
築王姬之館于外左氏曰得禮之變公羊曰
非禮穀梁與左氏同折衷曰聖人修述惟重
其禮法得其宜則書以是之非其宜則書以
刺之有循常而書者有變文而書者循常而
[178-10a]
書如戰伐災異之類是也變文而書如君氏
卒大去其國之類是也循常而書者史册之
舊文也變文而書者聖人之新意斯築于外
是書莊公變禮得其宜聖人變文示其法也
葢天子之女下嫁于諸侯則同於諸侯之禮
而天子使單伯送王姬于齊以魯為主公與
齊襄有不同天之讐又公方在諒闇不宜行
吉禮于廟以齊之强以王之尊大義難距迺
[178-10b]
築館于外上不失尊周之儀中不失敬齊之
體下不失居喪之節左氏穀梁得其旨公羊
之誤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左氏曰追
命桓公襃稱其德公羊曰追命加貶也穀梁
曰禮有受命無來錫命非正也折衷曰襃有
德賞有功絀不服責不臣斯四者聖人筆削
之旨也苟有德可襃有功可賞生賜之不及
則死錫之何爽苟無德可襃無功可賞雖生
[178-11a]
而錫之亦非矧其死乎吁春秋十二公惟桓
之罪大桓始以簒弑不義而立終以帷簿不
修而薨古人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桓旣不
能正其初又不能䕶其末其畏何如哉天王
之錫曷為而來錫春秋經書天王之命生而
賜之惟文成二公死而錫之惟桓公而已苟
曰加貶則不宜備禮而書為使榮叔來錫桓
公命則於文無所貶稽其㫖諸侯强王室弱
[178-11b]
雖生賜死錫皆非有賞功襃德之實第務其
姑息而已聖人多存内諱内弑君猶不書詎
肯筆削錫命歟左氏第曰襃徳未盡其旨穀
梁謂無來錫命近之公羊曰加貶未得其實
四年冬公及齊人狩于禚左氏曰與微者狩
失禮可知也公羊曰稱人諱與讐狩榖梁曰
人齊侯者卑公也卑公不復讐而刺釋怨也
折衷曰凡戰伐盟會苟君臣不敵則必恥之
[178-12a]
矧其狩乎狩者非大於戰伐盟會也戰伐盟
會者不得已而為之狩者在我而已苟公自
狩于境内則為人事也越境與齊狩則非人
事也旣非人事則必齊侯召公同狩公不肯
自與齊之微者狩也苟自與微者狩則必為
魯諱當書及齊人狩于禚不曰公矣如文二
年書及晉處父盟也噫人齊侯者盖刺公也
刺其非王事而與不同天之讐狩斯榖梁近
[178-12b]
之左氏公羊俱誤九年八月壬申及齊師戰
于乾時我師敗績杜曰不稱公戰公敗諱之公曰
内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伐敗也謂自誇大以取敗
也穀曰不言及者主名内之卑者也折衷曰
敗績義在桓十年來戰論中明矣第評書及
而已凡公自伐曰公伐某國如莊九年公伐
齊納子糾遣大夫伐則曰某伐某國如隱二
年無駭帥師入極與國伐公不與謀則曰
[178-13a]
㑹某師伐某國如桓十六年公會宋師伐
鄭公與謀則曰公及某師伐某國如宣四年
公及齊侯平莒及剡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或敗績第曰及如僖二十二年及邾人戰于
升陘或使微者不列于春秋亦第曰及桓十
七年及齊師戰于奚斯書及者是敗績諱之
明矣杜得其旨十三年冬公會齊侯盟左氏
不以日為例公羊曰桓盟不日信之也穀梁
[178-13b]
曰不日信桓也折衷曰穀梁以桓盟不書日
謂齊桓公信著于諸侯桓盟皆不日䆒其微
㫖殊不然春秋書内事或繫日或繫月或繫
時内事繫日如書卒葬嫁娶大災異内事繫
月如書蒸嘗雩望是也内事繫時如書蒐狩
土功是也外事第從赴告而已盟會外事也
不赴以日則不日斯桓之盟不日者不赴以
日也苟曰桓盟不日桓方伯之際亦有書日
[178-14a]
者桓既卒之後復有不書日者方伯之際書
日則莊二十二年防之盟二十三年扈之盟
閔元年落姑之盟僖九年葵丘之盟是也旣
卒之後不書日則僖二十八年温之盟二十
九年翟泉之盟文二年垂龍之盟宣七年黒
壤之盟成十八年虗朾之盟是也聊舉大者
以明之則知盟會不以日為義例定矣斯左
氏得其實公穀皆誤又曰春秋凡書内事卒
[178-14b]
葬嫁娶災異則繫日蒸嘗雩望則繫月蒐狩
田則繫時外事從赴告不告日則不書日桓
之盟不日不赴以日也公穀謂齊桓信著諸
侯桓盟皆不日若然則莊二十二年防之盟
僖九年葵丘之盟皆方伯之際何又書日旣
卒後僖二十八年温之盟宣七年黑壤之盟
何又不書日也聊舉大者以觀之則知盟會
不以日為例左得之也二十五年春陳侯使
[178-15a]
女叔來聘左曰始結陳好嘉之故不名公曰
字者敬老穀曰不名者天子之命大夫也折
衷曰凡升絀之體惟在爵氏名字而已朝聘
之使苟循常禮無升絀名氏如衛侯使寗俞
來聘苟有可嘉字以貴之如齊仲孫來雖天
子之使苟可嘉亦嘉之可絀亦無所避如天
王使南季來聘故字之宰咺歸賵故貶名之
左謂結陳好嘉之得其旨二十五年秋大水
[178-15b]
鼔用牲于社于門左曰非常禮也公曰于社
禮也于門非禮也穀曰旣戒鼓以駭衆用牲
可以已矣折衷曰凡書災異多矣大則日月
之食小則水旱之災夫正陽之月隂氣未作
不宜侵陽苟月掩日則臣掩君之象是以伐
鼓用幣正陽既過則一陰生為災輕也故日
食不伐鼔用幣矣得禮之正也如水旱之災
則國之常不繫于君臣逆順故但書記其為
[178-16a]
災而已斯伐鼓用幣者譏其非常也左得其
㫖閔元年齊仲孫來左氏曰齊仲孫湫來省
難公羊曰慶父也繫之齊外之也穀梁曰不
曰慶父疎之也折衷曰春秋弑君之賊多矣
聖人莫不書其名而懲之未有隱其名而外之
者也慶父前年弑子般而出于齊猶書曰公子
慶父如齊後年弑閔公而奔莒亦書曰公子慶
父出奔莒出既顯書入豈外之必不然也又凡
[178-16b]
公出則書如歸必書至大夫出則書如歸則不
書斯言聖人之體例也如公子友如陳公子遂
如齊公孫敖如晋是也第書去而不書來慶父
安得獨書來公穀不原其理但曰齊無仲孫魯
有仲孫故曰慶父外大夫氏氏族豈有定邪豈
盡著于春秋邪如齊曰賓媚人秦曰西乞術可
謂齊無賓媚人謂秦無西乞術邪因其事則顯
因其事不顯者衆矣二傳不知齊仲孫之氏族
[178-17a]
而謂之魯慶父穿鑿矣丘明通見舊史而曰
仲孫湫来省難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又
曰猶秉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寜魯難當是
時慶父弑二君國幾亡為非仲孫湫語之于
齊桓齊桓取魯如左右手故曰齊桓存三亡
國以屬諸侯則魯與邢衛也是以貴湫而書
其字斯左氏得其實僖八年公會王人齊侯
宋公衛侯盟于洮鄭伯乞盟左氏曰乞盟者
[178-17b]
鄭新服未與會故别言乞盟也闕/穀梁曰其
君之子者國人不子也折衷曰公羊嫌與弑
君同故稱先君公子吁申生死重耳夷吾奔
既而獻公卒迺立奚齊是獻公之素志奚齊
立則其君也里克殺之是弑其君也何謂嫌
與弑君同歟苟不奚齊為君則來年曷以書
里克弑其君卓卓與奚齊得無同乎是非有
嫌明矣穀梁謂國人不子而稱其君之子益
[178-18a]
誤矣稽其旨凡先君未葬其嗣子不稱君不
稱爵既葬而君之爵之故齊之弑先君未葬
也故稱其君之子卓子之弑獻公已葬故稱
其君卓斯左氏得其實文二年經書自十
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左氏曰五榖猶有収
公羊曰記異穀梁曰歴時而言之文不憂雨
也折衷曰聖人之文苟異于常則必有旨常
文者史冊之舊文也異于常者筆削之微㫖
[178-18b]
也斯文異于常矣凡旱之為災多繫于夏如
竟夏不雨則為災矣故書旱之常文曰夏大
旱是竟夏不雨書為災也有㫖之文則弗然
如僖三年書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
是旱不竟夏書不為災也不曰不為災異第
書六月雨則不為災可知矣斯書自十二月
不雨至于秋七月歴四時而言之又夏在其
中則為災可知矣故不復曰大旱苟亦曰夏
[178-19a]
大旱則嫌聨春冬之不雨苟備書四時不
雨而更曰大旱則嫌文之繁斯聖人之㫖書
旱明矣如書螽蝝有蜮有蜚不曰為災而災
可知也三家俱失其實宣十五年宋人及楚
平左氏曰宋人及楚平公羊曰宋人及楚人
平穀梁曰宋人及楚平俱貶也折衷曰春秋
襄公與楚爭伯故相攻伐至斯方已宋楚皆
大國非有内外也非有升降也雖曰楚非中
[178-19b]
國自入春秋久矣凡書盟會戰伐皆與中國
等公羊意謂曷以人宋而不人楚苟人之則
宜俱人之苟國之則宜俱國之稽其體例凡
盟會戰伐君在不稱君而稱人則貶也大夫
在不稱大夫而稱人亦貶也苟非戰伐盟會
第書其國則一稱君一稱臣是為升絀一曰
大夫一曰人亦為升絀苟非此例則以國敵
國人不為升絀矧宋楚之平亦何所絀歟聖
[178-20a]
人以其不繫升絀苟曰宋人及楚人平則為
文之繁故簡而書之斯左氏穀梁得其㫖公
羊之誤成元年作丘甲左氏曰譏重歛公羊
曰譏始使也穀梁曰使四人皆作甲折衷曰
穀梁謂士農工商為一丘今丘作甲是使四
人皆作甲以為非正奚見之淺歟公羊謂四
丘為甸甸出甲士三人今乃使一丘之地出
甲士斯近之亦未盡其旨噫苟如是二説則
[178-20b]
必書曰丘出甲必不曰作丘甲也究其旨謂
之丘甲者丘則賦之本名加之以甲則賦之
緫號非獨為出甲矣周禮九夫為井四井為
邑四邑為丘丘出戎馬一疋牛三頭斯丘則魯
賦之本名也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車一
乗戎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歩卒七十
二人此甸所賦今使丘出之故曰丘甲左氏
謂譏重歛得其旨八年晉侯使韓穿來言汶
[178-21a]
陽之田歸之於齊左氏曰使來語魯使還齊
也公羊曰脅我使歸之也穀梁曰緩詞也不
使晉制命於我也折衷曰汶陽者本魯之田
而齊取之成二年鞌之戰齊師敗績齊使國
佐賂晋紀甗玊磬與地以和之晉使齊歸我
汶陽之田至斯齊晉未有釁隙齊復求汶陽
于晋晉復使我還齊苟曰脅我使歸之則必
書曰晉侯使韓穿來歸汶陽之田于齊矣而
[178-21b]
曰來言汶陽之田非脅之明矣窮其㫖是和
好之言使我徐徐自歸于齊不使齊魯復有
怨隙然考其情不無臨制聽其言則宛且遜
聖人為魯故不書其情而書其言斯左氏穀
梁得其實公羊之誤十年夏四月五卜郊不
從乃不郊杜曰卜常祀不郊皆非禮故書公
羊曰不免牲故言乃不郊也穀梁曰五卜强
也折衷曰春秋常祀不書郊常祀也書之或
[178-22a]
以非時非禮不苟然也凡禮不卜常祀五卜
郊非禮也公羊謂不免牲故曰乃不郊以其
僖三十一年襄七年書乃免牲不曰乃不郊
故也噫乃免牲與不郊其文雖殊其㫖無異
書乃不郊則是乃免牲也聖人互文非有别
也是以二書乃免牲三書乃不郊杜得之二
傳皆誤襄二十九年仲孫羯㑹晉荀盈齊髙
止宋華定衛叔儀鄭公孫叚曹人莒人滕人
[178-22b]
薛人小邾人城杞左氏曰晉平公杞出也乃
治杞公羊曰善其城王者之後穀梁曰杞危
而不能自守故諸大夫相帥以城之變之正
也折衷曰夫伯主之於諸侯雖曰先姬姓而
後異姓然於正救之道第同盟而共尊王室
則異姓亦無碍矣苟不同盟而不尊王室則
姬姓亦有嫌焉如城邢城楚邱城緣陵皆伯
主帥諸侯而城矣齊桓公城緣陵得非遷杞
[178-23a]
邪奚齊桓城杞而無詞晉平城杞而異論故
聖人以常文而書之無譏無刺非升非絀也
公羊穀梁俱不足取左氏以杞無事而晋以
外族之故帥諸侯而城之載鄭子太叔與衛
太叔儀之言曰不恤宗周之闕而夏肄是屏
所謂廣記當時之事然于經之傳斯得其實
矣昭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左氏曰秋書再雩旱甚也公羊曰又雩者非
[178-23b]
雩也聚衆以逐季氏也穀梁曰有繼之詞
也折衷曰春秋不書常祭其或書之各有㫖
或為過時而書或非禮而書斯書雩數矣以
多為過時斯書上辛之雩非為過時也非為
非禮也是正雩之時也何者龍見而雩雩用
夏夏之仲月斯書周之七月則夏之仲月也
故曰正雩之時常祭不書正雩得非常祭歟
曷以書之書之者為季辛又雩也亦猶書正
[178-24a]
月蒸五月復蒸正月正也五月蒸不正也書
其正以譏其不正斯上辛雩正也季辛又雩
旱甚也書其正以明其旱甚復雩也左氏得
其旨穀梁謂有繼之詞近之公羊謂聚衆以
逐季氏逺矣定元年春王杜曰公之始年不
書正月公即位在六月公曰定何以無正月公
即位後也穀曰定無正始也昭無正終也折
衷曰春秋諸公即位之嵗有書即位者有不
[178-24b]
書即位者然皆備五始以謹其始惟定公即
位第書元年春王而不書正月三家以是之
互苟曰昭無正終故定無正始則隱無正終
桓曷以書正始桓莊僖閔亦然奚皆書之攷
其旨昭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薨于乾侯定公
正月不即位者喪未歸也至六月癸亥公之
喪至是月戊辰公方書即位所以不書正月
公即位六月也杜得其㫖十年齊人来歸鄆
[178-25a]
讙龜隂之田左氏曰孔子受盟請反汶陽之
田公羊曰行乎季孫三月不違齊人来歸之
穀梁曰罷㑹齊人使優施舞于魯君之幕
下孔子曰笑君罪當死乃使殺之齊人為是
歸之折衷曰齊魯甥舅之國代為婚姻時或
侵或伐或平或隟靡有所定故上書春及齊
平次書夏公㑹齊侯于夹谷終書齊人来歸
鄆讙龜隂之田是二國平和之後㑹于夹谷
[178-25b]
齊侯使莱人以兵刼公尼父以公退以大義
沮之曰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
齊人聞遽辟之乃盟曰齊師出境不以三百
乗從我者有如此盟尼父曰不反汶陽之田
吾以供命者亦如之故齊人來歸所侵之田
噫齊强國也魯弱國也以力爭之不可也以
勢競之不可也惟可以義服之以言折之聖
人用是而齊沮其謀反其田斯左氏得其㫖
[178-26a]
公羊穀梁皆短十五年五月辛亥郊左氏曰
書過也公羊曰三卜之後遇吉所以五月郊
也穀梁曰譏不時也折衷曰凡郊祀卜牛禮
也卜郊非禮也何者牛可改郊不可改也牛
苟不吉則改之苟有傷則改之郊必其時也
先亦非禮也過亦非禮也以不卜者不可改
故也苟卜必書之何者刺其非禮也苟過時
必書之何者亦刺其非禮也公羊謂三卜遇
[178-26b]
吉所以五月郊設三卜胡不書之如成十年
書五卜襄七年書三卜郊襄十一年書四卜
郊而第書辛亥郊歟斯誤矣稽其旨上書鼷
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書五月辛亥郊書改卜
牛正也書五月郊不正也是刺不時而非禮
明矣左氏穀梁得其㫖公羊之短哀十二年
春用田賦杜曰兵賦之法因其田賦通出馬
一匹牛三頭今欲别其田及家財各為一賦
[178-27a]
故言田賦公曰軍賦十井不過一乗今復用
田賦過十一也穀與杜同折衷曰春秋常賦
不書苟書之必譏其重歛也復書用田賦可
知其害人矣謂作者不宜作謂用者不宜用
皆聖人之微文也自作丘甲之後已破十一
之税矣田賦軍賦本通出馬一匹牛三頭今
别為田明矣杜氏穀梁得其旨十四年西狩
獲麟左氏曰麟者仁獸聖王之瑞公羊曰
[178-27b]
非中國之獸穀梁曰不外麟于中國也折衷
曰春秋書災異不書祥瑞斯麟者瑞也曷以
書之者非為祥瑞而書以聖人感麟至而書
也夫言祥瑞豈限中國四夷歟苟以非中國
之物而為瑞則西域獻吉光獸之類皆原為
瑞必不然矣盖取其隱見不常天下有道則
至為瑞明矣然公羊曰顔囘死子曰天喪予
子路死子曰天祝予西狩獲麟為仲尼之應
[178-28a]
顔囘子路則聖人重愛之弟子也聞其死曰
天喪予者皆痛惜之辭安可以獲麟為比麟
鳯則王者之瑞旣出無其應聖人迺感麟而
起以修春秋麟出既非為己春秋修亦非為
己盖懲惡勸善為百世之法如河不出圖洛
不出書吾已矣夫斯皆為周德之衰無明王
之應非為己也孟軻謂仲尼之道髙於堯舜
何道窮之有左氏得其實公羊穀梁之短也
[178-28b]
攷岳書凡三十卷十不存一唐人説春秋者
啖趙陸三家而外傳者罕矣雖斷圭零璧亦
足寳也
尹氏玉羽/春秋音義賦
宋志十卷
佚
宋志冉遂良注
春秋字源賦
[178-29a]
宋志二卷
佚
宋志楊文舉注
王應麟曰咸平四年正月乙酉知河南府李至上之
以書送秘閣
按尹玊羽京兆長安人以孝行聞杜門隱居
劉鄩辟為保大軍節度推官仕後唐至光禄
少卿晉髙祖召之辭以老退歸秦中春秋二
[178-29b]
書之外又著自然經五卷武庫集五十卷其
行事散見於冊府元龜
姜氏䖍嗣/春秋纂例宋志作三傳纂要/
宋志二十卷
佚
崇文緫目偽唐人姜䖍嗣撰以春秋左氏公穀三家
之傳學者抄集之文
馮氏繼先/春秋名號歸一圖
[178-30a]
通考二卷
存
崇文緫目偽蜀馮繼先撰以春秋官謚名字裒附初
名之左
晁公武曰左氏所書人不但稱其名或字或號或爵
謚多互見學者苦之繼先皆取以繫之名下
李燾曰昔丘明傳春秋於列國君臣之名字不一其
稱多者或至四五學者病其紛錯難記繼先集其同
[178-30b]
者為一百六十篇音同者附焉於左氏抑亦微有助
云宋大夫莊堇秦右大夫詹據傳未始有父字而繼
先輙增之所見異本若子韓晳者盖齊頃公孫世族
譜與傳同而繼先獨以為韓子晳與楚鄭二公孫黑
共篇盖誤也
陳振孫曰左傳所載君臣名氏字謚互見錯出故為
此圗以一之周一魯二齊三晉四楚五鄭六衛七秦
八宋九陳十蔡十一曹十二呉十三邾十四杞十五
[178-31a]
莒十六滕十七薛十八許十九雜小國二十
岳珂曰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馮繼先撰刋本多訛
錯嘗合京杭建蜀本參挍有氏名略同實非一人而
合為一者有名字若殊本非二人而析為二者有自
某國適他國而前後互見者有稱某公與某年而經
傳不合者或以傳為經或以注為傳或偏傍疑似而
有亥豕之差或行數牽連而無甲乙之别若此類非
一今皆訂之經傳刋其譌謬且為分行以見别書若
[178-31b]
雜出於經傳與注而止稱經或傳注散見於前後數
年閒而止稱某公某年盖據始見而書之廖本無年
表歸一圖今既刋公穀併補二書以附經傳之後
名字同異錄
宋志五卷
存
蹇氏遵品/左氏傳引帖新義宋志作斷義/
宋志十卷
[178-32a]
佚
崇文緫目偽蜀進士蹇遵品撰擬唐禮部試進士帖
經舊式敷經具對
李氏三傳異同例
唐志十三卷
佚
新唐書注開元中右威衛錄事參軍失名
亡名氏春秋加減
[178-32b]
唐志一卷
佚
崇文緫目唐元和時國子監承詔修定以此經字文
多少不同故誌其增損以防差駮
中興書目春秋加減一卷訂正左氏句讀字畫訛舛
陳振孫曰書稱元和十三年國子監奉勅定不著人
名挍定偏旁若五經文字之類此本作小䙡冊纔十
餘板前有睿思殿書籍印末稱臣雩校定盖承平時
[178-33a]
禁中書也
春秋精義
宋志三十卷
佚
崇文緫目不著撰人名氏彚事於上分抄杜氏孔頴
達言數家之説參以釋文
演左氏傳謚族圖
五卷
[178-33b]
佚
崇文緫目不著撰人名氏以左氏學世譜增廣之貫
穿系序無遺略
春秋龜鑑
宋志一卷
佚
崇文緫目不著撰人名氏述春秋周及諸侯世次齊
魯大夫公子公孫初不詳備其後傳寫又失其次序
[178-34a]
今存以備計閲
春秋宗族名謚譜
佚
崇文緫目不著撰人名氏略采春秋三傳諸國公卿
大夫姓名謚號
春秋指掌圖
二卷
佚
[178-34b]
國史志春秋指掌圖二卷融據李瑾指掌為圖不著
姓
春秋十二國年厯通考作二十國年表/
宋志一卷
佚
國史不知撰人
陳振孫曰不知何人作周而下次以魯蔡曹衛滕晋
鄭齊秦楚宋杞陳呉邾莒薛小邾按館閣書目有年
[178-35a]
表二卷元豐中楊彦齡撰自周之外凡十三國又按
董氏藏書志年表無撰人自周至呉越凡十國又有
附庸諸國别為表凡征伐朝覲㑹同皆書今此表止
記即位及卒皆非二家書也
春秋新義
宋志十卷
佚
春秋纂類義統
[178-35b]
宋志十卷
佚
春秋通義
宋志十二卷
佚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