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三十三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儀禮四/
敖氏繼公/儀禮集說
十七卷
存
繼公自序曰儀禮何代之書也曰周之書也何人所
[133-1b]
作也曰先儒皆以為周公所作愚亦意其或然也何
以言之周自武王始有天下然其時已老矣未必暇
為此事也至周公相成王乃始制禮作樂以致太平
故以其時考之則當是周公之書又以其書考之辭
意簡嚴品節詳備非聖人莫能為益有以見其果為
周公之書也然周公此書乃為侯國而作也而王朝
之禮不與焉何以知其然也書中十七篇冠昏相見
鄉飲鄉射士喪既夕士虞特牲饋食凡九篇皆言侯
[133-2a]
國之士禮少牢饋食上下二篇皆言侯國之大夫禮
聘食燕大射四篇皆言諸侯之禮惟覲禮一篇則言
諸侯朝天子之禮然主於諸侯而言也喪服篇中言
諸侯及公子大夫士之服詳矣其間雖有諸侯及諸
侯之大夫為天子之服然亦皆主於諸侯與其大夫
而言也由是觀之則此書決為侯國之書無疑矣然
則聖人必為侯國作此書者何也夫子有言曰夫禮
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冠昏射御朝
[133-2b]
聘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以夫子
此言證之則是書也聖人其以為正天下之具也與
故當是時天下五等之國莫不寳守是書而藏之有
司以為典籍無事則其君臣相與講明之有事則皆
據此以行禮又且班之於其國以教其人此有周之
時所以國無異禮家無殊俗兵寢刑措以躋太平者
其以是乎其後王室衰微諸侯不道樂於放縱而憚
於檢束也於是惡典籍之不便於已而皆去之則其
[133-3a]
曏之受於王朝者不復藏於有司矣曏之藏於有司
者或私傳於民間矣此十七篇之所以不絶如綫而
幸存以至今日也或曰此十七篇為侯國之書固也
豈其本數但如是而已乎抑或有亡逸而不具者乎
曰是不可知也但以經文與其禮之類考之恐其篇
數本不止是也但經之言士禮特詳其於大夫則但
見其祭祀耳而其昏禮喪禮則無聞焉此必其亡逸
者也公食大夫禮云設洗如饗謂如其公饗大夫之
[133-3b]
禮也而今之經乃無是禮焉則是逸之也明矣又諸
侯之有覲禮但用於王朝耳若其邦交當亦有相朝
相饗相食之禮又諸侯當亦有喪禮祭禮而今皆無
聞焉是亦其亡逸者也然此但以經之所嘗言禮之
所可推者而知之也而况其間又有不盡然者乎由
此言之則是經之篇數本不止於十七亦可見矣但
不知諸侯既去其籍之後即失之耶抑傳之民間久
而後失之也是皆不可得而考矣
[133-4a]
又後序曰禮古經十七篇其十三篇之後皆有記四
篇則無之四篇者士相見大射少牢上下也然以意
度之此四篇者未必無一記之可言或者有之而亡
逸焉爾夫記者乃後人述其所聞以足經意者也舊
各置之於其本篇之後者所以尊經而不敢與之雜
也朱子作儀禮經解乃始以記文分屬於經文每條
之下謂以從簡便予作集說而於此則不能從也予
非求異於朱子也顧其勢有所不可耳何以言之儀
[133-4b]
禮諸篇之記有特為一條而發者有兼為兩條而發
者亦有兼為數條而發者亦有於經意之外别見他
禮者若其但為一條而發者固可用通解之例矣非
是則未見其可也何則通解之書規模大而篇數繁
其記文有不可附於本篇毎條之下者則或於其篇
末見之否則於他篇附之故雖未必盡如其所謂以
從簡便之說而其於記文亦皆包括而無所遺也然
以記者之意考之則亦不為無少異矣予之所撰者
[133-5a]
但十七篇之集說耳若亦用此法則其所遺者不既
多乎故不若仍舊貫之為愈而不敢效朱子通解之
為也魯人所謂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者吾有
取焉耳夫豈敢有求異之意哉且夫易之為書也更
四聖而後成伏羲畫卦爻文王周公作卦爻之辭孔
子作文言彖象之辭其始也四聖之書或前或後各
居一處不相雜也後世學者乃各分而合之以從簡
便及至朱子復釐正之以復古經之舊夫文言與彖
[133-5b]
象之辭可以附於每卦每爻之下者也朱子猶且正
之盖不欲其相雜也而况此記之文有不可盡入於
本篇每條之下者乎由是言之則予之不敢用通解
之法也亦宜矣又何足怪焉大德辛丑仲秋望日
張萱曰敖注多仍舊文與朱子通解稍異
姓譜敖繼公字長壽福州人寓居湖州通經術趙
孟頫師事之平章高顯親薦於朝授信州教授命下
而卒
[133-6a]
呉氏澂/儀禮逸經
八篇焦氏經籍志/作六卷非
存
澂自序曰儀禮逸經八篇澂所纂次漢興高堂生得
儀禮十七篇後魯恭王壊孔子宅得古文禮經於孔
氏壁中凡五十六篇河間獻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
與儀禮正同餘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謂之逸禮哀帝
初劉歆欲以列之學官而諸博士不肯置對竟不得
[133-6b]
立孔鄭所引中霤禮禘於太廟禮王居明堂禮皆
其篇也唐初猶存諸儒曾不以為意遂至於亡惜哉
今所彚八篇其二取之小戴記其三取之大戴記其
三取之鄭氏注奔喪也中霤也禘於太廟也王居明
堂也固得逸禮三十九篇之四而投壺之類未有考
焉疑古禮逸者甚多不止於三十九篇也投壺奔喪
篇首與儀禮諸篇之體如一公冠等三篇雖已不存
此例盖作記者刪取其要以入記非復正經全篇矣
[133-7a]
投壺大小戴不同奔喪與逸禮亦異則知此二篇亦
經刋削但未至如公冠等篇之甚耳五篇之經文殆
皆不完然實為禮經之正篇則不可以其不完而擯
之於記云特纂為逸經以續十七篇之末至若中霤
以下三篇其經亡矣而篇題僅僅見於注家片言隻
字之未泯者猶必收拾而不敢遺亦我愛其禮之意
也
李俊民序曰儀禮逸經八篇傳十篇草盧呉先生之
[133-7b]
所纂次也先生易書春秋小戴記纂言大戴記訂正
經文悉行於世獨此十有八篇學者未之見也先生
之孫今禮部郎中當伯尚高第弟子兵部員外郎危
素太樸鄉與俊民同官學者乃請而得之繕寫甚謹
校讐甚精於是一時僚友謂宜刋布以淑来學遂命
工繡梓既畢前大司成王公致道以集賢侍講學士
復兼祭酒見而嘉歎俾序其槩俊民泰定初嘗拜先
生於翰苑先生之學雖不敢妄議姑即禮經而論之
[133-8a]
秦焰既熄掇拾遺餘兼收並蓄得傳於後漢儒之力
也依稀論著以傳其舊唐賢之學也會通經傳洞啓
門庭以袪千載之惑朱子之特見也若夫造詣室奥
疏剔户牖各有歸趣則至先生始無遺憾焉世有好
禮之士先觀注疏舊本次考朱子通解然後取先生
所次所釋而深研之乃知俊民之言為不妄也集賢
公以為然遂書於其端云
楊士竒曰此書刻板在北京國學彭士揚為典籍蒐
[133-8b]
閱崇文閣不完書板而此獨完即日印惠親友盖已
廢棄六十餘年其顯晦固有時哉
程敏政跋曰右元呉文正公儀禮逸經一卷當時刻
於國子監崇文閣國朝宣德中尚存見楊文貞公圗
籍志舘閣書目亦有之天順初予被命讀中秘書已
無其本而國監本亡久矣大司宼何公廷秀亦思見
此書與予約尋訪必得為期餘二十年竟無所聞也
成化甲辰春過吴門知楊儀曹君謙喜蓄書諏之云
[133-9a]
家有藏本猝尋不獲艤舟候數日得之亟以書報何
公何公復書曰斯禮之不墜天也然欲謀重刻以傳
未有應者𢎞治丁巳冬予服闋将入京而縣學重作
明倫堂師生奉金帛以記請辭勿獲則念學校禮之
所從出也受以舉斯役且記是書得之之難及予之
癖而凡繫禮之大者有文正公序及李莊静先生之
引不容復賛云
何喬新曰臨川呉文正公校正儀禮既因鄭氏序而
[133-9b]
詮次其篇章凡經文散見於戴禮鄭注者則表而出
之為逸經八篇禮必有義又取戴記所存與清江劉
原父所補者為傳十篇若士相見義公食大夫義則
原父所補也予近讀原父文集又得投壺一篇盖釋
禮經投壺之義也故録於朝事之後以補逸經之傳
焉正經十七篇有傳者十逸經八篇有傳者一其餘
缺焉崇禮君子雖追而補之可也或曰束晳補南陔
諸詩白居易補湯征皆見非於君子原父所補亦南
[133-10a]
陔湯征之類耳豈可取以為訓哉予以為不然南陔
湯征經也經出於聖人所刪補之僭也冠昏諸義傳
也傳出於周末漢初諸儒所作補之奚不可耶且朱
子嘗補格物致知之傳矣今與曾子之傳並列於學
官未有非之者茍以補傳為不韙則朱子豈為之哉
又曰元呉文正公儀禮逸經一卷刻在太學楊文
貞三禮考注跋稱文正之書為其鄉人晏璧所竊乂
私加刪改走當時即求其書而太學刻本已亡搜訪
[133-10b]
十餘年無所得友人羅太史倫校三禮考注梓行而
篇目注疏悉用晏本舛駁之跡居然可見而恨無文
正原本可正也成化癸夘始得於楊循吉家以付司
業費君誾就國學殘本刋足之嗚呼葩藻之書板刻
徧天下先王典禮徃徃無徴幸大儒君子者出每拳
拳於斯而書之行世顯晦不常者如此此古道之不
復而俗之所以不淳也費君方職教化首葺此編以
不廢先正復古垂教之心其嘉惠後學豈淺也哉
[133-11a]
羅倫曰河南監察御史何廷秀謂予曰沅州劉有年
永樂初守太平府進儀禮逸經十八篇逸經唐初已
亡宋元諸儒皆未之見有年何從而得之然廷秀之
言非妄也好古君子上請逸經繼類成編傳以戴記
其不入傳者從纂言所類别為記以附焉則先王之
典庶乎無遺矣
焦竑曰漢初禮經出魯淹中河間獻王得而奏之乃
高堂生獨傳十有七篇即今之儀禮也后蒼從高堂講
[133-11b]
業尋以授戴德兄弟及沛人慶普後三家並微鄭𤣥
明小戴之學自為之注書乃盛行喪服一篇相傳出
於子夏而獻王又從李氏得周官書以冬官缺取考
工記足成之顧不知冬官未嘗缺也盖冡宰六屬屬
六十今冬官之屬才二十八而五官數各有羡天官
六十有三地官七十八春官七十夏官六十九秋官
六十六遺編斷簡錯出乃爾取其羡數還之冬官不
獨百工得歸其部而六官譌舛因可類考亦足快矣
[133-12a]
儀禮多軼永樂中御史劉有年獻逸經十有八篇時
未加表章旋就湮没夫以古經出於千百世之後而
不為寳惜劉歆所謂杜道餘滅微學寧獨漢人而已
予深慨特附著於篇令好古者有所聞焉
張采曰别書載沅州劉有年洪武中為監察御史永
樂中上儀禮逸經十八篇一云永樂初太平守劉有
年進逸禮則知唐初所亡之書國初猶有表獻者而
今問之中秘復云無有然則古禮之興廢豈人所能
[133-12b]
主哉
儀禮傳
十篇
存
澂自序曰儀禮傳十篇澂所纂次按儀禮有士冠禮
士昏禮戴記則有冠義昏義儀禮有鄉飲酒禮鄉射
禮大射禮戴記則有鄉飲酒義射義以至燕聘皆然
盖周末漢初之人作以釋儀禮而戴氏抄以入記者
[133-13a]
也今以此諸篇正為儀禮之傳故不以入記依儀禮
篇次萃為一編文有不次者頗為更定射義一篇迭
陳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射雜然無倫釐之為鄉射義
大射義二篇士相見義公食大夫義則用清江劉氏
原父所補並因朱子而加考詳焉於是儀禮之經自
一至九經各有其傳矣惟覲義缺然大戴朝事一篇
實釋諸侯朝覲天子及相朝之禮故以備覲禮之義
而為傳十篇云
[133-13b]
按呉氏儀禮逸經八篇投壺一奔喪二公冠
三諸侯遷廟四諸侯釁廟五中霤六禘於太
廟七王居明堂八傳十篇冠義一昏義二士
相見義三鄉飲酒義四鄉射義五燕義六大
射義七聘義八公食大夫義九朝事義十方
諸朱子通解目録文簡而倫序秩然以之頒
學官可也
顧氏諒/儀禮注
[133-14a]
未見
黄虞稷曰諒字季友呉江人王行為作傳
周氏昌/禮經纂要
佚
按周昌未詳何人見王氏續文獻通考
[133-14b]
經義考卷一百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