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四十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禮記三/
王氏肅/禮記注
隋志三十卷新舊唐/志同
佚
朱子曰王肅儀禮必反鄭𤣥
[140-1b]
王應麟曰肅字子雍魏志有傳集說以肅為元魏人
誤也有兩王肅在元魏者字恭懿不以經學名
按王肅注禮以月令為周公所作
禮記音
七錄一卷
佚
孫氏炎/禮記注
隋志三十卷唐新舊/志同
[140-2a]
佚
按唐張燕公駮魏鄭公類禮云禮記傳習已
向千年至魏孫炎始改舊本以類相比則炎
所注禮不用小戴原本可知
鄭氏小/同禮義
七錄四卷新舊唐志作/禮記義記
佚
隋志注小同魏侍中
[140-2b]
杜氏寛/删集禮記
佚
杜氏新書曰寛字務叔舉孝廉除郎中經傳之義多
所論駮草創未就惟删集禮記及春秋左氏傳解今
行於世
射氏慈/禮記音義隱
隋志一卷七錄同唐/志二卷
佚
[140-3a]
册府元龜射慈字孝宗為中書侍郎撰喪服變除圖
五卷禮記音一卷
謝氏楨/禮記音
七錄一卷
佚
陸德明曰不詳何人
司馬氏伷/禮記寜朔新書
七錄二十卷唐新舊志同/隋志作八卷
[140-3b]
佚
舊唐書司馬伷序王約註
孫氏毓/禮記音
七錄一卷
佚
繆氏炳/禮記音
七錄一卷
佚
[140-4a]
蔡氏謨/禮記音
七錄二卷
佚
陸德明曰謨字道明濟陽考城人晋司徒文穆公
曹氏躭/禮記音
七錄二卷唐志同/
佚
陸德明曰躭字愛道譙國人東晋安北諮議將軍
[140-4b]
尹氏穀/禮記音
七錄二卷唐志同釋文/序錄一卷
佚
陸德明曰天水人東晋國子助教
范氏宣/禮記音
七錄二卷
佚
陸德明曰宣字宣子濟陽人東晋員外郎
[140-5a]
按釋文詮爾雅注蝗字引范宣禮記音音横
徐氏邈/禮記音
七錄三卷唐志/同
佚
劉氏昌宗/禮記音
七錄五卷
佚
徐氏爰/禮記音
[140-5b]
隋志二卷唐志同釋文/序錄三卷
佚
雷氏肅之/禮記義疏
七錄三卷
佚
隋志注肅之宋豫章郡丞
按雷氏義疏樂記治世之民安以樂讀至安
絶句以樂二字
[140-6a]
庾氏蔚之/禮記略解
隋志十卷唐志/同
佚
陸德明曰蔚之字季隨潁川人宋員外常侍
業氏遵/禮記注唐志業作葉/
七錄十二卷唐新舊/志同
佚
陸德明曰遵字長孺燕人宋奉朝請
[140-6b]
何氏佟之/禮記義
唐志十卷
佚
樓氏幼瑜/禮記捃拾
三十卷
禮記摭遺别説
七錄一卷
俱佚
[140-7a]
浙江通志幼瑜字季玉南齊時金華人
梁武帝禮記大義
隋志十卷唐志/同
佚
簡文帝禮大義
二十卷
佚
賀氏瑒/禮記新義疏
[140-7b]
隋志二十卷
佚
皇氏侃/禮記義疏
隋志九十九卷唐志五/十卷
佚
梁書武帝紀大同四年冬十二月兼國子助教皇侃
表上所撰禮記義疏五十卷
陸德明曰梁國子助教皇侃撰禮記義疏五十卷又
[140-8a]
傳喪服義疏並行於世
孔頴達曰皇氏雖章句詳正微稍繁廣又既遵鄭氏
乃時鄭義此是木落不歸其本狐死不首其丘未
為得也
禮記講疏
隋志四十八卷唐志/百卷
佚
按隋唐志二書卷數懸殊盖以義為講以講
[140-8b]
為義也
沈氏重/禮記義疏
隋志四十卷唐志/同
佚
禮記音
佚
陸德明曰重撰問禮禮記音
戚氏衮/禮記義
[140-9a]
四十卷
佚
陳書戚袞字公父鹽官人梁武帝除揚州祭酒從事
史就國子博士宋懐方質儀禮義懐方北人自魏㩦
儀禮禮記疏秘惜不傳及將亡謂家人曰吾死後戚
生若赴便以儀禮禮記義本付之若其不來即宜隨
屍而殯其為儒者推許如此尋遷員外散騎常侍兼
國子助教
[140-9b]
禇氏暉/禮記文外大義
隋志二卷
佚
隋志注暉秘書學士
劉氏芳/禮記義證
隋志十卷唐志/同
佚
劉氏雋/禮記評
[140-10a]
隋志十一卷唐志/十卷
佚
熊氏安生/禮記義疏
唐志四十卷
佚
孔頴達曰熊氏違背本經多引外義猶之楚而北行
馬雖疾而去愈遠矣又欲釋經文惟聚難義猶治絲
而棼之手雖繁而絲益亂也
[140-10b]
緱氏禮記要鈔
隋志十卷
佚
何氏禮記義
隋志十卷
佚
按孔氏禮記疏每引何𦙍之説疑即𦙍書
無名氏禮記音義隱
[140-11a]
隋志七卷
佚
禮記隱
唐志二十六卷
佚
按陸氏釋文每引禮記隱義如云樂浪人呼
容十二石者為鼔齊人以相絞訐為掉磬
腱筋之大者魚須文竹以魚須飾文竹之邊
[140-11b]
侇之為移也符長符謂甘露醴泉之屬長謂
麟鳯五靈之屬攷隋志不載惟唐志有禮記
隱二十六卷疑其脱去義字即是書也孔氏/禮疏
亦引/之
禮記義疏
隋志三十八卷
佚
禮記疏
[140-12a]
隋志十一卷
佚
禮大義
隋志十卷
佚
禮大義章
隋志七卷
佚
[140-12b]
禮記類聚
唐志十卷
佚
孔氏頴達/禮記正義
唐志七十卷
存
頴達自序曰夫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大一之初原
始要終體之乃人情之欲夫人上資六氣下乘四序
[140-13a]
賦清濁以醇醨感隂陽而遷變故曰人生而靜天之
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喜怒哀樂之志於是乎生
動靜愛惡之心於是乎在精粹者雖復凝然不動浮
躁者實亦無所不為是以古先聖王鑒其若此欲保
之以正直納之於德義猶襄陵之浸修隄防以制之
泛駕之馬設銜䇿以驅之故乃上法圓象下叅方載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然飛走之倫皆有懐於嗜慾則
鴻荒之世非無心於性情燔黍則大享之濫觴土鼓
[140-13b]
乃雲門之拳石冠冕餙於軒初玊帛朝於虞始夏商
革命損益可知文武重光典章斯偹洎乎姬旦負扆
臨朝述曲禮以節威儀制周禮而經邦國禮者體也
履也郁郁乎文哉三百三千於斯為盛綱紀萬事彫
琢六情非彼日月照大明於寰宇類此松筠負貞心
於霜雪順之則宗祏固社稷寧君臣序朝廷正逆之
則綱紀廢政教煩隂陽錯於上人神怨於下故曰人
之所生禮為大也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長
[140-14a]
幼之位是禮之時義大矣哉暨周昭王南征之後彜
倫漸壊彗星東出之際憲章遂冺夫子雖定禮正樂
頽綱暫理而國異家殊異端並作畵蛇之説文檀於
縱横非馬之談辨離於堅白暨乎道喪兩楹義乖四
術上自㳺夏之初下終秦漢之際其間岐途詭説雖
紛然競起而餘風曩烈亦時或獨存於是愽物通人
知今温古考前代之憲章參當時之得失俱以所見
各記舊聞錯綜鳩聚以類相附禮記之目於是乎在
[140-14b]
去聖愈遠異端漸扇故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門王鄭
兩家同經而異注爰從晋宋逮於周隋其傳禮業者
江左尤盛其為義疏者南人有賀循賀瑒庾蔚崔靈
恩沈重宣皇甫侃等北人有徐道明李業興李寳鼎
侯聰熊安生等其見於世者惟皇熊二家而已熊則違
背本經多引外義猶之楚而北行馬雖疾而去愈逺
矣又欲釋經文惟聚難義猶治絲而棼之手雖繁而
絲益亂也皇氏雖章句詳正微稍繁廣又既遵鄭氏
[140-15a]
乃時乖鄭義此是木落不歸其本狐死不首其丘此
皆二家之弊未為得也然以熊比皇皇氏勝矣雖體
例旣别不可因循今奉敕刪理仍㨿皇氏以為本其
有不偹以熊氏補焉必取文證詳悉義理精審翦其
繁蕪撮其機要恐獨見膚淺不敢自專謹與中散大
夫守國子司業臣朱子奢國子助教臣李善信守太
學博士臣賈公彦行太常博士臣栁士宣魏王東閣
祭酒臣范義頵魏王參軍事臣張權等對共量定至
[140-15b]
十六年又奉敕與前修疏人及儒林郎守太學助教
雲騎尉臣周𤣥達儒林郎守四門助教雲騎尉臣趙
君贊儒林郎守四門助教雲騎尉臣王士雄等對敕
使趙𢎞智覆更詳審為之正義凡成七十卷庶能光
贊大猷垂法後進故取其意義列之云爾
新唐書志禮記正義七十卷祭酒孔頴達司業朱子
奢國子助教李善信太學博士賈公彦栁士宣范義
頵魏王參軍事張權等奉詔撰周𤣥達趙君贊王士
[140-16a]
趙𢎞智等覆審
衛湜曰自晋宋而下傳禮學者南人有賀循賀瑒庾
蔚崔靈恩沈重范宣皇甫侃等北人有徐道明李業
興李寳鼎侯聰熊安生等何止數十家正義實㨿皇
甫侃以為本而以熊安生補其所不偹後世但知為
孔氏之書而已 又曰劉原父七經小傳載檀弓聖
人之葬人與人之葬聖人也以與為語助辭世多稱
之然正義已有是説
[140-16b]
王應麟曰祭酒邢昺等奉詔是正咸平二年六月昺
上新印禮記疏七十卷賜諸王輔臣人一本
陳澔曰鄭氏祖讖緯孔疏惟鄭之從雖有他説不復
収載固為可憾然其可據者不可易也
魏氏徵/類禮唐書作/次禮記
唐志二十卷
佚
舊唐書魏徵以戴聖禮記編次不倫遂為類禮二十
[140-17a]
卷以類相從刪其重複采先儒訓注擇善從之研精
覃思數年而畢太宗覧而善之賜物千叚
魏鄭公諫錄詔曰禮經殘闕其来已久漢代戴聖爰
記舊聞古今所宗條目雜亂先儒傳授多歴年數咸
事因循莫能釐正特進鄭國公徵文髙翰林學綜冊
府服膺典禮有志討論乃依聖所記更事編錄以類
相從别為編第并更注解文義粲然遂得先聖微言
因茲重闡後之學者多有𢎞益宜付秘省
[140-17b]
唐會要貞觀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詔以特進魏徵
所撰賜皇太子及諸王并藏本於秘府
朱子曰魏徵以小戴禮綜彚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
數年而成太宗美其書錄寘内府今此書不復見惜
哉
陸氏德明/禮記釋文
四卷
存
[140-18a]
王氏𤣥度/注禮記
唐志二十卷
佚
王氏元感/禮記繩愆
唐志三十卷
佚
王氏方慶/禮經正義
唐志十卷
[140-18b]
佚
元氏行冲/類禮義疏
唐志五十卷
佚
舊唐書元行冲河南人後魏常山王素連之後舉進
士累遷國子祭酒拜太子賓客𢎞文館學士封常山
郡公初左衛率府長史魏光乗奏請行用魏徴所著
類禮上令行冲集學者撰義疏將立學官行冲於是
[140-19a]
引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檢討刋削勒
成五十卷開元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書左丞相張
説駮奏曰今之禮記是前漢戴德戴聖所編錄歴代
傳習已向千年著為經教不可刋削至魏孫炎始改
舊本以類相比有同抄書先儒所非竟不行用貞觀
中魏徴因孫炎所修更加整比兼為之注先朝雖厚
加賞錫其書竟亦不行今行冲等解徴所注勒成一
家然與先儒第章句隔絶若欲行用竊恐未可上
[140-19b]
然其奏於是賜行冲等絹二百疋㽜其書貯於内府
竟不得立於學官行冲恚諸儒排已退而著論以自
釋名曰釋疑其詞曰客問主人曰小戴之學行之已
久康成銓注見列學官傳聞魏公乃有刋易又承制
㫖造疏將頒未悉二經孰為優劣主人答曰小戴之
禮行於漢末馬融注之時所未覩盧植分合二十九
篇而為説解代不傳習鄭絪子幹師於季長属黨錮
獄起師門道喪康成於竄伏之中理紛挐之典志存
[140-20a]
探究靡所咨謀而猶緝述忘疲聞義能徙具於鄭志
向有百科章句之徒曾不窺覧猶遵覆轍頗類刻舟
王肅因之重茲開釋或多改駮仍按本篇又鄭學之
徒有孫炎者雖挟𤣥義乃易前編自後條例支分箴
石間起馬伷增革向逾百篇葉遵刪修僅全十二魏
公病羣言之錯雜紬衆説之精深經文不同未敢刋
正注理暌誤寜不芟礱成畢上聞太宗嘉賞賚縑千
匹錄賜儲藩將期頒宣未有疏義聖皇纂業躭古崇
[140-20b]
儒髙曾規矩宜所修襲乃制昏愚甄分舊義其有著
遺往説理變新文務加搜窮積稔方畢具錄呈進勅
付羣儒庶能斟詳以課疏密豈悟章句之士堅持昔
言持嫌知新慤欲仍舊貫沉疑多月擯壓不申優劣
短長定於通識手成口答安敢銓量客曰當局稱迷
傍觀見審累朝詮定故是周詳何所為疑不為申列
答曰是何言歟談豈容易昔孔安國注壁中書會巫
蠱事經籍道息族兄臧與之書曰相如常忿俗儒淫
[140-21a]
詞冐義欲撥亂反正而未能果然雅達通愽不代而
生浮學守株比肩皆是衆非難正自古而然誠恐此
道未申而以獨智為議也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一矣
漢有孔季産者專於古學有孔扶者隨俗浮沉扶謂
産云今朝廷皆為章句内學而君獨修古義修古義
則非章句内學非章句内學則危身之道也獨善不
容於代必將貽患禍乎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二矣劉
歆以通書屬文待詔官署見左氏傳而大好之後䝉
[140-21b]
親近欲建斯業哀帝欣納令其討論各遷延推辭不
肯置對劉歆移書責讓其言甚切諸博士等皆忿恨
之名儒龔勝時為光祿見歆此書乃乞骸骨司空師
丹因大發怒奏歆改亂前志非毁先朝所立帝曰此
廣道術何為毁耶由是犯忤大臣懼誅求出為河南
太守宗室不典三河又徙五原太守以君賓之著名
好學公仲之深博守道猶廹同門朋黨之議卒令子
駿負謗於時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三矣子雍規𤣥數
[140-22a]
十百件守鄭學者時有中郎馬昭上書以為肅謬詔
王學之輩占答以聞又遣博士張融案經論詰融登
召集分集推處理之是非具聖證論王肅酬對疲於
嵗時則知變易章句其難四矣卜商疑聖納誚於曾
輿木賜近賢貽嗤於武叔自此之後惟推鄭公王粲
稱伊洛已東淮漢之北一人而已莫不宗焉咸云先
儒多闕鄭氏道偹粲竊嗟怪因求其學得尚書注退
而思之以盡其意意皆盡矣所疑之者猶未喻焉凡
[140-22b]
有兩卷列於其集又王肅改鄭六十八條張融覈之
將定臧否融稱𤣥注泉深廣博兩漢四百餘年未有
偉於𤣥者然二郊之際殊天之祀此𤣥誤也其如皇
天祖所自出之帝亦𤣥慮之失也及服䖍釋傳未免
差違後代言之思𢎞聖意非謂揚已之善掩人之名
也何者君子用心願聞其過故仲尼曰過也人皆見
之更也人皆仰之是也而專門之徒恕已及物或攻
先師之誤如聞父母之名將謂亡者之德言而見壓
[140-23a]
於重壌也故王邵史論曰魏晋浮華古道夷替泊王
肅杜預更開門戸歴載三百士大夫耻為章句惟草
野生以專經自許不能究覧異義擇從其善徒欲父
康成兄子慎寜道孔聖誤諱聞鄭服非然於鄭服甚
憒憒鄭服之外皆讎也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五也伏
以安國尚書劉歆左傳悉遭擯於曩葉咸見重於來
今故知二人之鍳髙於漢廷逺矣孔季産云物極則
變比及百年外當有明直君子恨不與吾同代者於
[140-23b]
戲道之行廢必有時者歟僕非專經罕習章句髙名
不著易受輕誣頃者修撰殆淹年月頼諸賢輩能左
右之免致愆尤仍叨賞賚内省昏朽其榮已多何遽
持一已之區區抗羣情之噂捨勿矜之美成自我
之私觸近名之誠興犯衆之禍一舉四失中材不為
自用韜聲甘此沉黙也
新唐書元澹字行冲以字顯
成氏伯璵/禮記外傳
[140-24a]
唐志四卷
佚
中興書目禮記外傳四卷中山成伯璵撰吴郡張幼
倫注四門博士劉素明序凡一百一十條分義例名
數二體又各分上下卷雖舉禮記為目實兼三禮言
之
晁公武曰義例二卷五十篇名數二卷六十九篇雖
以禮記為目通以三禮言之劉素明序張幼倫注
[140-24b]
按禮記外傳今逸不傳太平御覧每引之有
曰吉㓙軍賓嘉五禮之目也吉禮者祭祀郊
廟社稷之事是也㓙禮者喪記之説年穀不
登大夫去國之事也軍禮者始黄帝與虽尤
戰于涿鹿之野賓禮者貢獻朝聘之事是也
嘉禮者好㑹之事也起自伏羲以儷皮焉始
制嫁娶其後有冠鄉飲酒鄉射食耆老王燕
族人之事是也但前代象天其禮質而略後
[140-25a]
代法地其事煩而文唐虞之際五禮明偹周
公所制文物極矣觀此則一書之大綱略可
見也
楊氏逢殷/禮記音訓指説
宋志二十卷
未見
亡名氏禮記字例異同
唐志一卷
[140-25b]
未見
新唐書元和十三年詔定
經義考卷一百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