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二百四十
翰林院檢討朱尊撰
羣經二/
何氏晏/五經大義
五卷
佚
隗氏禧/諸經解
[240-1b]
佚
世語隗禧字子牙京兆人黄初中拜郎中年八十餘
以老處家就之學者甚多魚豢嘗從問左傳禧答曰
欲知幽微莫若易人倫之紀莫若禮多識山川草木
之名莫若詩左氏直相斫書不足精意也豢因從問
詩禧説齊韓魯毛四家義不復執文有如諷誦又撰
作諸經解數十萬言未及繕寫而得聾後數歲病亡
也
[240-2a]
王氏肅/聖證論
隋志十二卷唐志十/一巻
佚
魏志散騎常侍王肅著諸經傳解及論定朝儀改易
鄭𤣥舊説時孫叔然授學鄭𤣥之門人王肅集聖證
論以譏短𤣥叔然駁而釋之
譙氏周/五經然否論
佚
[240-2b]
蜀志譙周撰定法訓五經論古史考之屬百餘篇辭
理明通為世碩儒有董揚之規
杜佑曰譙周五經然否論曰小紀云庶子不為長子
斬不繼祖與禰也此但别庶子而下言不繼祖者謂
庶子身不繼禰故其長子為不繼祖合而言之也虞
喜難之曰禮文三發二言繼祖一言連禰如但繼禰
則應三年何縁須祖煩而失要合子於父舎經就迂
非事實也然則繼祖者必繼禰繼禰者不必繼祖今
[240-3a]
連禰於祖以已繼之是繼祖者得三年繼禰者不得
也至於連禰於祖以别髙祖之祖故因禰以繼祖别
嫌也
按譙氏然否論羣書引證絶少僅綴二條於
後一云古文尚書説武王崩成王年十三推
武王以庚辰歲崩周公以壬午歲出居東癸
未歲反禮公冠記周公冠成王命史作祝辭
告是除喪冠也周公未反成王冠弁開金縢
[240-3b]
之書時十六矣是成王十五周公冠之而後
出也一云漢初或云三老答天子拜遭王莽
之亂漢度殘闕漢中興定禮儀羣臣/欲令三
老答拜城門校尉董鈞駁曰養三老所以教
事父之道也若答拜是使天下答子拜也詔
從鈞議譙周論之曰禮尸服上服猶以非親
之故答子拜士見異國君亦答拜是皆不得
視猶子也
[240-4a]
傳氏咸/七經詩
闕
晉書咸字長虞咸寧初襲父休奕爵拜太子洗馬累
遷尚書右丞卒贈司𨽻校尉諡曰貞
孔穎達曰傅咸為七經詩王羲之寫
王應麟曰藝文類聚初學記載傳咸周易毛詩周官
左傳孝經論語詩皆四言而闕其一
徐氏苗/五經同異評
[240-4b]
七録一卷
佚
晉書苖字叔胄髙密淳于人就博士濟南宋均受業
遂為儒宗作五經同異評郡察孝亷州辟從事治中
别駕舉異行公府五辟博士再徴並不就
束氏晳/五經通論
佚
楊氏方/五經鉤沈崇文總目方作芳舊/唐志鉤沈作鉤深
[240-5a]
隋志十卷
佚
晉書楊方字公回髙梁太守在郡積年著五經鉤沈
崇文總目晉楊芳撰答難申暢自謂鉤取五經之沈
義篇第亡闕今少五篇
中興書目晉髙凉太守楊方撰自序云晉太寧元年
撰鉤經傳之沈義著論難以起滯
按鉤沈已亡其見於羣書所引者有云夫鳥遊
[240-5b]
曠澤之地而比翮者萬羣虎居繁林之藪而
接豪者千數又云夫霜樹落葉而鴻雁南飛
桃林披華而𤣥鳥深入又云東夷之人以牛
骨占事呈示吉凶無往不中牛非含智之物
有若此之驗又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問曰孰生
而知之乎答曰聖人二儀既判懸象列暄八
風有序四氣錯御覽日月而達隂陽之數消
搖八節俯仰𤣥黄彌綸天地之體窮竟有生
[240-6a]
之機瞻天為師用醒已心故曰生知不亦審
乎
徐氏邈/五經音分見/各經
隋志十卷
佚
晉書徐邈博涉多聞雖不口傳章句然開釋文義標
明指趣撰正五經音訓學者宗之
戴氏逵/五經大義
[240-6b]
隋志三卷
佚
晉書戴逵字安道譙國人師事范宣徙居㑹稽之剡
縣孝武帝時以散騎常侍國子博士累徴不就郡縣
敦廹乃逃於吳王珣請徴為國子祭酒復不至
周氏楊/五經咨疑唐志周楊/作楊思
七録八卷
佚
[240-7a]
梁武帝五經講疏
佚
梁書孔子袪傳髙祖撰五經講疏及孔子正言專使
子祛檢閲羣書以為義證
按六代之主篤好儒術莫如梁武立士林館
躬御國子講肄五經皆有講説何佟之嚴植
之賀瑒明山賓等覆述制㫖朱异賀琛孔子
袪等遞相講述經義多至二百餘巻然自同
[240-7b]
泰捨身而後所臨幸者同泰重雲愛敬開善
善覺等寺所開説者湼槃般若大品淨名三
慧諸經竺乾之典日密周孔之言日疎此孟
子所云下喬木而入幽谷者也
賀氏㻛/五經異同評
七録一卷
佚
鮑氏泉/六經通數
[240-8a]
隋志十卷
佚
梁書鮑泉字潤岳東海人少事元帝累遷至信州刺
史世祖令與王僧辯率舟師東逼邵陵王於郢州郢
州平元帝以長子方諸為刺史泉為長史行府州事
侯景密遣將宋子仙任約率精騎襲之城陷執方諸
及泉送之景所後景攻王僧辯於巴陵敗還乃殺泉
於江夏沈其屍於黄鵠磯泉博涉史傳於儀禮尤明
[240-8b]
撰新儀四十巻
沈氏文阿/經典大義
隋志十二卷玉海十/八巻
佚
經典𤣥儒大義序録
隋志二巻唐志/十巻
佚
王氏元規/讀經典大義
[240-9a]
十四卷
佚
孫氏暢之/五經雜義
隋志六巻
佚
王氏煥/五經決録
五篇
佚
[240-9b]
七世孫通曰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經决録五篇其言
聖賢製述之意備矣
邯鄲氏綽/五經析疑
隋志二十八卷唐志三十/卷八法家
佚
按析疑文見於初學記所引者有曰漢志先
冬至三日晝冬至後三日晝漏四十五刻夜
五十五刻先夏至三日晝夏至後三日晝漏
[240-10a]
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又曰先王之制禮樂
也制禮以節事修樂以導志故觀其禮樂理
亂自知也又曰聞角聲無不惻隱而慈者聞
商聲無不斷割而亡事也又曰夫笙者法萬
物始生導達隂陽之氣故有長短黄鍾之始
象法鳯皇
元氏延明/五經宗畧
隋志三十三卷唐志四/十巻
[240-10b]
佚
房氏景先/五經疑問
十卷
佚
冊府元龜魏房景先孝文時為太學博士作五經疑
問百餘篇符璽郎王神貴答之名曰辨疑合成十卷
葉廷珪曰房景先作五經疑問百篇其語典詣
山東通志景先字光宙山東武城人累官齊州中正
[240-11a]
卒贈洛州刺史諡曰文
王氏神貴/五經辨疑
十卷
佚
後魏書房景先作五經疑問百餘篇王神貴益之名
為辨疑
常氏爽/五經畧注
佚
[240-11b]
爽自序曰傳稱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
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然則仁義者人之性也經
典者身之文也皆以陶鑄神情啟悟耳目未有不由
學而能成其器不由習而能利其業是故季路勇士
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槩寗越庸夫也講藝以成髙尚
之節蓋所由者習也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
而徳備焉昔者先王之訓天下也莫不導以詩書教
以禮樂移其風俗和其人民故恭儉莊敬而不煩者
[240-12a]
教深於禮也廣博易良而不奢者教深於樂也溫柔
敦厚而不愚者教深於詩也疏通知逺而不誣者教
深於書也潔静精微而不賊者教深於易也屬辭比
事而不亂者教深於春秋也夫樂以和神詩以正言
禮以明體書以廣聴春秋以㫁事五者蓋五常之道
相須而備而易為之源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
乎息矣由是言之六經者先王之遺烈聖人之盛事
也安可不遊心寓目習性文身哉頃因暇日屬意藝林
[240-12b]
畧撰所聞討論其本名曰六經畧注以訓門徒焉
冊府元龜常爽字仕明河内人置學館於温水之右
門徒七百餘人爽因教授之暇述六經畧注以廣制
作甚有條貫
葉廷珪曰常爽不事王侯獨守閒静講肄經典二十
餘年時號儒林先生
張氏鳯/五經異同評
十巻
[240-13a]
佚
樊氏深/五經大義
隋志十卷
佚
七經義綱
隋志二十九巻
佚
七經論北史本傳作/七經異同
[240-13b]
隋志三巻
佚
質疑
隋志五卷
佚
按樊氏義綱見於類書所引者有云孔子曰
天子之徳感天地洞八方以化合神者稱皇
徳合天者稱帝徳合仁義者稱王又云珠母
[240-14a]
者大珠在中小珠環之又云車上五兵戈殳
㦸酋矛牟夷步卒五兵戈殳㦸酋矛
辛氏彦之/五經異義
佚
北史辛彦之隴西狄道人隋太常少卿封任城郡公
進位開府歴國子祭酒禮部尚書撰五經異義一部
行於世
何氏妥/五經大義
[240-14b]
五卷
佚
劉氏炫/五經正名
隋志十二卷
佚
王氏失名/五經通
隋志五巻
佚
[240-15a]
亡名氏五經義
隋志六卷
佚
五經義畧
七録一卷
佚
五經算術
隋志一卷
[240-15b]
佚
五經算術録遺
隋志一巻
佚
經義考巻二百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