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12 佛祖統紀-宋-志磐 (master)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五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仁宗真宗第六子。母宸妃李氏。夢二日在天其一忽墜以裾承之遂娠。四月十四日為乾元節。葬永昭陵



天聖元年。上常頂玉冠。上琢觀音像。左右
以玉重請易之。上曰。三公百官揖於下者。
皆天下英賢。豈朕所敢當。特君臣之分不得
不爾。朕冠此冠將令回禮於大士也鄭氏家集
○勅內侍楊懷古降香入天竺靈山為國
[045-0408c]
祈福。慈雲式法師。復以天台教文入藏為
請。懷古為奏上知○南海駐輦國遣使進
金葉天竺梵經。詔三藏法護譯之○四明延
慶法智法師。出教義策試生徒名開幃四
十二章至今以為法。


二年。詔賜天台教文入藏。及賜白金百兩。
飯靈山千眾。慈雲撰教藏隨函目錄。述諸
部著作大義○四明名儒衛開遊學至洛陽。
遇道人李士寧於逆旅。謂開曰君鄉城戒香
有瘂女者。過去維衛佛也。若歸可往禮拜。
問其狀。則曰。縮臂掃地者是也。開既婦亟
往寺訪之。一老尼曰。聖姑坐化年餘矣。因
示以畫像。炷香作禮。自以不覩尊容為
之愧恨。明年過錢唐客書吏陳式家。忽見
小兒十數擁一尼童入門。譁傳云。瘂女瘂
女。開方驚顧。遽索紙書偈曰。大地山河是
阿誰。了無一法可思惟。夜來處處鳴鐘鼓。
敲破髑髏人不知。復於偈後書無去來。開
前禮足。略述戒香得瞻遺像之意。復書偈
云。須彌山上擺鐸。大洋海底搖鈴。若問瘂
女姓字。秖此便是真名。出門竟去。追問小
兒。瘂女何人。兒曰。維衛佛也。問兒何人。曰
問取瘂女。忽俱不見。


志磐頃過甬東。棲心元妙得舊文於書篋。
念瘂女古佛。世無知者。因為述戒香維
衛古佛記。既而元妙以遺寺。王師亮俾
刻石寺中。以題名勝。案藏經維衛或稱
毘婆尸。此翻勝觀。所謂以勝妙三觀觀
一切諸法無非三諦之理也。
[045-0409a]


蜀人李士寧有道之士。得軒轅古鏡洞見遠
近。學士蔡君謨。聞而惡之。一夕夢為虎逼。
有人救之。謂君謨曰。公貴人也。但頭骨未
正。乃以手按之。夢覺頭尚痛。明日士寧往
謁焉。即夢中所見者。後出守閩中。士寧復往
見君謨告曰。久患目疾。夜夢龍樹菩薩何
也。士寧即袖中出畫像宛如夢中。兩目明
視如故見李壁注荊公詩。士寧神異甚多。荊公歐陽公皆有歌詩。以記述其事○西天
沙門愛賢護賢來進貝葉梵經。賜紫服。


三年。先是天禧初詔天下復放生池。四明
南湖法智法師。每於佛生日集眾行法。放
魚鳥以祝聖。是年郡以事聞。勅樞密劉均
撰文以紀。郡守曾會立碑寺門文見光教志師一
夕夢伽藍神告曰。明日相公至。已而曾會領
子公亮入寺。師告以夢。母夫人謝曰。後貴
無敢忘。及公亮入相。乃買田闢屋。歲度其
有曾相公捨田帖載教行錄○翰林學士夏竦同三藏惟淨
等。進新譯經音義七十卷○判都省馬亮言。
佛道貴重人天所師。請無得收度曾犯真
刑及文身者。詔從之。


五年。三藏惟淨進大藏經目錄二袠。賜名天
聖釋教錄。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杭州天
竺寺。七月八月望日之夕天雨桂子。慈雲法
師播種於土。作詩以記。


六年。御製三寶讚以賜宰輔及譯經院○四
明南湖法智法師。於元旦建光明懺。期至
五日。趺坐說法。驟稱阿彌陀佛數百聲。奄
然而化。露龕七日。顏貌如生爪髮俱長。闍
維之日異香芬郁。舍利無數舌根不壞若蓮
[045-0409b]
華然。


七年。勅於京師大建慈化寺。謂宰臣曰。此
蓋為先帝薦福之舉。今後毋得無故擅
興力役。


九年。勅韶州守臣詣寶林山南華寺迎六
祖衣鉢。入京闕供養。及至奉安大內清淨
堂。勅兵部侍郎晏殊撰六祖衣鉢記○傳
法院言。沙門懷問嘗往天竺。為真宗皇帝
建塔於佛金剛座之側。今欲再往為皇太后
今上更建二塔。乞賜先朝聖教序皇太后發
願文聖上三寶讚。刊石塔下。及製袈裟奉
釋迦像。詔可。仍令詞臣撰沙門懷問三往
西天記○初太祖疑宣律師佛牙非真。遣
使取自洛烈火煆之色不變。心敬神異。遂
製發願文。太宗朝復取驗以火。製偈讚以
申敬見三朝御製碑因奉安大相國寺法華院。真宗
嘗迎供開寶寺靈感塔下。瞻拜之夕神光洞
發。遂製偈讚見三朝御製碑上以三朝敬事。遂迎
置禁中。以薔薇水灌之出南海三佛齊國。香氣芬郁異常
於穴中得舍利一。五色映人。因為製讚。
以金䀃二重藏之。奉以還寺。其讚云。三皇
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夫子域中
誇是聖。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軀秖見空遺
塚。何處將身示後人。唯有吾師金骨在。曾
經百鍊色長新䀃徒回切。音隤。器似盂。本紀錯為盝。今改正


述曰。佛道大道也。佛身真身也。言大道
則法界無遺。不同孔老之有方域。言真
身則常住不滅。不同孔老之有生死。其
所謂佛牙舍利者。此蓋真身應物示化之
[045-0409c]
一法也。豈世間水火所能沮壞之耶。仁
宗以三朝歸敬特製讚文。而且歷詆帝
皇儒道之宗祖者。誠以仁義之道清淨之
化。所以教域中之人致人天之福耳。非
如佛道有化人出世之能。然則在儒在
道不離此身。皆可以從事。釋學以為未
來出世之本。恭覽宸製。知言近而指遠。


明道元年十月一日。天竺慈雲法師說法坐
逝。人見大星殞於鷲峯紅光赫然。師於前
朝進金光明護國儀。上因閱視至發願文
有諸天威神護持我國聖帝仁王慈臨無際。
撫几歎曰。朕得此人可以致治。亟宣召
之則師入滅矣。


二年七月。四明南湖奉法智法師舍利。葬
於南城崇法院之祖關。


景祐元年。參知政事王隨。刪景德傳燈錄
為十五卷。傳法院編錄入藏○詔試天下
童行誦法華經。中選者得度。命參政宋綬
夏竦同監。試有童行誦經不過問習業幾
年。對曰。十年矣。二公笑且閔之。約歸各取
經誦。綬十日竦七日。不遺一字歸田錄○是歲
天下僧三十八萬五千五百二十人。尼四萬
八千七百四十人。


二年。上御製天竺字源序賜譯經院。是書
即法護惟淨。以華梵對翻為七卷。聲明之
學實肇於茲。其所序云。翻宣表率則有天息
災等三藏五人西土四人天息災。施護。法賢。法護。東土一人。則惟淨耳筆受
綴文證義。則自法進至慧燈七十九人。五
竺貢梵經僧。自法軍至法稱八十人。此土
[045-0410a]
取經僧得還者。自辭澣至栖祕百三十八
人。梵本一千四百二十八。譯成五百六十四
卷○十一月詔孔宗愿襲封文宣公。


三年。駙馬都尉李遵勗。廣傳燈為三十卷
進上。賜名天聖廣燈錄。御製序○右僕射譯
經潤文使呂夷簡。參知政事潤文官宋綬言。
奉詔續修法寶錄。自祥符四年至今景祐
三年。編成一百六十一卷。乞依舊式賜序
四年。御製景祐新修法寶錄序。賜入大藏。


寶元二年五月。三往西天懷問同沙門得濟
永定得安。自中天竺摩竭陀國還。進佛骨
舍利貝葉梵經貝多子菩提樹葉無憂樹葉菩
提子念珠西天碑十九本。召見尉勞。賜號顯
教大師紫衣金幣。


慶歷元年。三藏法師惟淨言。西土進經新舊
萬軸。鴻臚之設有費廩祿鴻臚卿主四方賓客。後世兼領西域梵僧
欲乞停罷譯經。上曰。三聖舊模焉敢即廢。
且琛貢之藉非鴻臚則不可識。未幾中丞
孔輔道上疏。請罷譯經。上出淨疏示之。諭
以先朝盛典不可輒廢湘山野錄○范仲淹宣
撫河東。寓宿保德傳舍獲故經一卷。名十
六羅漢因果識見頌。藏經所未錄也。仲淹遂
為之序云。此頌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
之言也。余讀之。一頌一悟。方知塵世有無
邊聖法。大藏有遺落真文。因以傳江陵。沙
門慧哲。俾行於世家集○諫議大夫歐陽修
慕韓愈斥佛老。著本論三篇。其略曰。佛法
為中國患千餘歲。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
者。莫不欲去之。已去矣而復大集。遂至於
[045-0410b]
無可柰何。云云。堯舜三代之際。王政修明。
禮義之教充於天下。於此之世雖有佛無
由而入。及三代衰王政缺禮義廢。後二百餘
年而佛至乎中國。由是言之佛所以為吾
患者。乘其缺廢之時而來。此其受患之本
也。云云。禮義者勝佛之本也。蒐狩昏姻喪祭
鄉射之禮。凡教民之具無不備。則佛無由
而入歐陽氏以禮義為本。求勝於佛。故曰本論又曰。今佛之法可
謂姦邪。又曰。千年佛老賊中國並見六一居士集
二年。初東掖山本如法師結百僧修法華長
懺一年。是年七月。駙馬都尉李遵勗以聞於
朝。賜號神照紫方袍。嘗於山西南見一虎
臥。以杖擊之曰。非汝住處也。虎俛首而
去。後於虎臥處結屋為菴。以是年歸閒
此中。慕廬山之風。與郇公章得象諸賢結
白蓮社。六七年間寖成巨剎。主上素聞道
風。因賜白蓮之額。三年六月久旱。詔迎相
國寺佛牙入內殿躬禱。須臾雨大注。乃作
金殿四門以象天宮。用以奉藏。復製發願
文以見歸敬○宰相章得象兼譯經潤文
使。


四年。


○六月開寶寺靈感塔災。勅中使取塔基所
藏舍利塔入內供養。將事再建。諫臣余靖
力諫。上不說○諫議歐陽修。為言事者所
中。下詔獄窮治。左遷滁州。明年將歸廬陵。
舟次九江。因託意遊廬山。入東林圓通謁
祖印禪師居訥。與之論道。師出入百家而
折衷於佛法史記孔子世家。折衷於夫子。折斷也。衷當也。無音漢楊雄傳。折衷乎重華
[045-0410c]
顏師古修肅然心服。聳聽忘倦至夜分不能

已。默默首肯。平時排佛為之內銷。遲回
踰旬不忍去。或謂此與退之見大顛正相
類。修初至師揖就座曰。足下遠臨豈以西竺
聖人之道有合於心乎。修盛氣以答曰。修
學孔孟之道。竊有慕於韓子之攘斥佛老
者。西竺之法何所取焉。師正色而詰曰。退之
排佛老。自比孟子之距楊墨。佛老大聖非
楊墨比。退之尚不可排。況今欲慕之者。昔
者文中子之言佛聖人也。而退之斥為夷鬼。
此大慢之言也。修曰。學者廢中說史家不
立傳。退之絕口而弗稱。今師援之。謂佛聖
人者。天下孰從之乎。師曰。文中子醇儒也。
其得佐太宗當不愧三代之治。其職居修
史。必能列佛老於聖人。昔陳叔達撰隋史。
避嫌於當世。而司馬君實作傳以補之。退
之蔽賢而弗稱。豈天下之公心。皮日休謂。
孟子荀卿翼傳孔道。至於文中子司空圖。
謂天生文中子以致聖人之用。故房杜之徒。
恢張文武以濟正觀之治。此皆足以知文
中子也。荀卿之徒。韓非尚刑名以害世。李
斯焚詩書以亡秦。楊墨之禍未至是也。文
中子之門人。能以仁義之道。輔成唐家以
致治平。若子雲退之徒立空言。不聞其徒
有佐漢興唐之效者。然則文中子之道。豈
不愈於荀楊韓子。而後世學者顧不之知
文中子之弟王績。奏候君集無君事連長孫無忌叔達避嫌故。弗與立傳


修曰。韓子之與道文中子不合者鮮矣。使
其遇太宗。必大發所蘊。師曰。憲宗中興之
[045-0411a]
君也。退之不聞此時有所裨贊。乃以排佛
老為己功。欲自比於孟子之距楊墨。其好
勝取名。若是之甚。且退之斥佛為夷鬼者。
請略辨之。佛聖人降自兜率天。託生中天
竺聖王之家。何以夷稱。佛聖人不生不滅
曠劫常存。人天之宗仰。何以鬼稱。此非退
之大慢語乎。退之七世祖韓耆。當後魏永
興。自赫連屈匃來降拓跋赫連氏。匈奴左賢王。後據朔方號大
夏。後魏道武拓跋氏。起自北狄。由西戎歸北狄。獨不為祖

諱。而反敢訕佛聖人乎。退之畏修史褒貶
之過答劉秀才書。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必有天刑而不思貶佛之
過為尤可畏。排老子為己任。而兄事毛
仙服其丹。卒疽發而殂退之言韓與毛同姓子昶校書不
校漢書。改金根車為金銀車卒黜歸。未數世而絕滅。其亦
天刑人禍之不能免乎。退之倡排佛老。足
下今又和之。將使後世好名之士。援韓氏
歐陽氏以為法。豈不為盛德之累。諺言。善
罵者人亦善罵之。足下舊著本論。孜孜以
毀佛為務。安得眾口不毀公於天聽之前
乎。足下之言。以蒐狩喪祭鄉射之禮為勝
佛之本。是猶退之原道而實未知道也。修
大驚赧。為之謝曰。修胸中已釋然。將何以
見教。師曰。佛道以悟心為本。足下屢生體
道。特以失念生東華為名儒。偏執世教
故忘其本。誠能運聖凡平等之心。默默體
會。頓袪我慢悉悔昨非。觀榮辱之本空。了
死生於一致。則淨念當明天真獨露。始可問
津於此道耳。修自此頗有省發。及後入參
大政。每譽於公卿之前。歲時書問未嘗絕
[045-0411b]
蜀沙門祖秀。紀歐陽子見訥禪師事。作歐陽外傳。後湖居士蘇庠養直魏公張浚為序。秀住潭州上封。得法於黃
龍新禪師。自號藏六菴


述曰。孔子文中子皆謂佛為聖人。韓氏則
曰。佛者夷狄。歐陽作本論曰。佛法為中
國患。二子不知佛為聖。不知天地之廣
大故。不知奚為夷奚為中國。不知佛
法之妙故。不知奚為本奚為患。儒宗有
欲排佛者。倘未能覽其典籍質諸學
者熟復其義理之所歸。則吾恐輕肆慢
易。如韓歐一時之失言也。然退之問道
於大顛。自云得入處。故魯直有云。退之
見大顛後。作文理勝。而排佛亦少沮。歐
陽見祖印。肅然心服。故東坡有云。永叔
不喜佛。然其聰明之所照了。德力之所
成就。真佛法也。今人徒知誦前時之觝
排。而不能察後來之信服。以故二子終
受斥佛之名。其不幸乎。


勅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宗愿為衍聖公。仙源
縣差廟戶五十人。充灑掃。


五年。眉山蘇洵赴汴京舉進士不中。泝江
至潯陽。登廬山謁祖印訥禪師問法東坡云。
慶歷丁亥。先君問法於圓通。訥公得其旨


六年丙戌。江寧府正覺禪院住持守暹。重建
泗州大聖磚塔。天禧寺住持普莊撰葬舍利
記。


七年。春不雨。遣使往隨州大洪山祈雨。使
人晨興叩殿遇紫服神僧。以目視之。翌日
大雨。詔封慈忍靈濟大師○太子太保張方
平。嘗為滁州。至一僧舍偶見楞伽經。入
[045-0411c]
手恍然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宿障氷解。細
視筆畫手迹宛然。從是悟入。常以經首四
偈發明心要。蘇軾為題經後云。先佛所說。
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祖師
達磨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唯楞
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為心法。如
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
神而明之。如槃走珠。如珠走槃。無不可
者云云。軾遊公之門三十年矣。今年過南
都見公於私第。公時七十九。幻滅都盡。慧
光渾圓。軾亦老於憂患。百念灰冷。公以為
可教者。乃授此經。旦以三十萬錢使印施
江淮間。金山佛印元禪師。謂印施有限。書
而刻之則無盡。乃為書而刻之板。以為金
山常住云○御製譯經頌賜三藏法護。


八年。諫臣司馬光屢疏乞立儲嗣。上聞開寶
寺言法華有異行夜焚香默祝。翌日請法華
大士於化成殿齋。暨旦上道衣凝佇。俄內侍
奏言。法華自右掖門趨入。將至寢殿。訶不
能止。上笑曰。朕召之耳。至則徑升御榻趺
坐受齋。上問儲嗣事。索紙連書十三十三
字。後英宗繼統。乃濮王第十三子濮王為仁宗兄
知制誥曾公亮丁母夫人憂告歸。鄉僧元達
附舟至錢唐。入天竺禮大士。入門見素
衣女謂曰。曾舍人五十七。入中書上座。是
年亦受師號。已而不見。至是年果拜相。而
達以曾公恩補大師。公亮前身為青草堂。
年九十餘。曾氏婦入寺設齋。以衣物施之。
青感其意。及婦人生子青正坐化○參知政
[045-0412a]
事歐陽修知楊州。廬山祖印訥禪師遣僧問
訊。修與對食。偶曰。高麗遣使問。魏武注孫
子三處要義無注說。廷中諸賢無敢答者。有
詔問修。亦未知其答。僧曰。山中老師必知
此義。修欣然飾郡庭儀從乘急傳往迓之。
師謂使者曰。兵者機密之事不可以示人。
使反命。即以其言應詔東林錄修後為注孫
子作序。有云孫武以不窮為奇。其文略而
意深。又為錢忠懿王贊曰。中有樗里不以
示人。皆有得於祖印之意也。


述曰。磐兒時侍師袁先生名機。為郡學錄絜齋正獻公姪
見與鄉士閱孫吳兵書。聞其論曰。儒
者之兵合於常道。愛養士卒不妄戮一
人。仁也救時赴難不忘君主。義也。兩
陳相抗遣使往來。禮也。保境息民各守
盟約。信也。至於曲在彼直在我。以正出
師以奇制勝。智也。夫智者不滯一隅。有
先事預算而勝者。有臨機制變而勝者。智
用不定通於神明。父子至親不能以告。
然則紙上之語。豈足以盡其意耶。聞此
語四十五年。今觀東林錄所載。益信袁
公之言與祖印同其旨。


歐陽外傳云。公至圓通。范文正公以書抵永叔。問孫子闕疑。魏武不注。師就覽畢。即取別幅釋之。
公驚汗永夕


九年。歐陽修知頴州。官妓盧媚善談笑。口
作蓮華香。有蜀沙門知人前事。修以問之。
僧曰。此女前為尼誦法華三十年。一念之差
遂至於此。修問妓曰。曾讀法華經否。妓曰。
失身於此何能讀經。修令左右教之。一聞
[045-0412b]
即誦。經他經則不能遯齋閑覽皇祐元年。詔再
建靈感塔奉藏舍利慶歷四年災毀故重建○勅中使
往陳留入關寺迎佛指舍利。或以為偽。上
命試以烈火擊以金椎。了無所損。俄而舍
利流迸光照西方。上曰功德。欲歸闡教乎。
乃以水晶寶匣盛之。御製發願文。奉迎歸
寺。初是陳留邑人為沙門義津建寺請額
為闡教。俄有梵僧至曰。我自天竺携佛指
舍利。欲求吉祥處奉安。非師不能護。施
之而去。既而瑞光屢發。祈禱頻應[糸*昜]傑撰碑○自
周朝毀寺。建隆興復。京師兩街。唯南山律部。
賢首慈恩義學而已。士夫聰明超軼者。皆厭
聞名相之談。而天台止觀達磨禪宗未之能
行。淳化以來四明天竺行道。東南觀心宗眼。
照映天下。楊億晁逈有以發之。真宗嘉獎
錫以法智慈雲之號。雖一時朝野為之景慕。
而終未能行其說於京邑。至是內侍李允
寧奏。以汴京第宅創興禪席。因賜額為
十方淨因。上方留意空宗。詔求有道者居
之。歐陽修等請以圓通居訥應命。訥以疾
辭。因舉懷璉以為代歐陽外傳


二年。宰相文彥博兼譯經潤文使。彥博在京
師與淨嚴禪師。結僧俗十萬人念佛。為往
生淨土之願○詔左街淨因禪寺懷璉禪師。
入對化成殿升座。右街僧錄智林等問話。
奏對稱旨。賜號大覺○初舜老夫住廬山
棲賢。南康守以私忿民其衣。大覺迎至淨
因。居以正室。上每召師入內。未嘗言之。
一日嘉王至寺。見大覺侍立舜旁甚恭。怪
[045-0412c]
問左右。知大覺曾入舜室。歸以奏上。上召
對便殿。道貌奇偉。敬之曰。山林之高人也。
即於扇上書賜曉舜。依舊為僧。再住棲賢
寺。賜紫衣銀鉢。


五年。西天沙門智吉祥等來朝進梵經。賜紫
服。○詔歐陽修同宋祈范鎮修唐書。如高僧
玄奘神秀諸傳及方技傳乃至正觀為戰士
建寺薦福之文。並削去之。有淨因自覺禪
師。初學於司馬光。甞聞其言。曰永叔不喜
佛。舊唐史有涉其事者必去之。甞取二
本對校。去之者千餘條。因曰。駕性命道德
之空言者。韓文也。泯治亂成敗之實效者。
新書也。范祖禹聞光言。乃更著唐鑑。陰
補新書之闕歐陽外傳○司馬光甞讀文中子。謂
佛為聖人。乃曰。審如是則佛之心可見矣。
乃作禪偈六首。其卒章云。言為百世師。行
為天下法。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暇
日遊洛陽諸寺。廊廡寂寂。忽聲鐘伐鼓至
齋堂。見沙門端坐默默方進七箸。光欣然
謂左右曰。不謂三代禮樂在緇衣中。至和
元年。勅三藏法護戒德高勝。可特賜六字師
號。曰普明慈覺傳梵大師○上夢至景德寺
門。見龍蟠地上。驚而寤遣使往視之。見一
僧臥門外。其名道隆。明日召見。奏對詳敏。
賜號明悟禪師。勅曹門外。建華嚴院以居
之。二年。淨因大覺禪師懷璉上書。乞歸老
山中。上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師乃進
頌曰。千蔟雲山萬壑流。閑身歸老此峯頭。殷
勤願祝如天壽。一炷清香滿石樓。上嘗賜
[045-0413a]
龍腦鉢。師對使者焚之曰。吾法已壞色
衣以瓦鐵食此鉢非法。使者歸奏。上益嘉
歎。


嘉祐元年。乾元節勅開寶寺福聖塔院建大
齋。施僧袈裟○相州太守李復圭。發龍興
寺塔基。得佛髮舍利。旋轉如螺。引之甚長。
人從中過往來不斷。宰相韓琦即其地建
殿藏之。三年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
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法護亡。壽九十六
○西夏國奏。國內新建伽藍。乞賜大藏經
典。詔許之。五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富弼
兼譯經潤文使○富鄭公。請顒華嚴住洛
陽招提。邀司馬溫公從迓之。忽見數十擔
過溫公問之。曰新招提長老行李也。溫公即
命歸謂鄭公曰。已見之矣。


述曰。學道之士以貧為德。此世人之常
所知敬也。招提數十擔。卒為溫公見薄。
一眚掩大德。可不戒之哉。


六年。文彥博以使相鎮魏府。請文慧禪師
重元居天鉢寺。一日來別曰。入滅去。彥博
遣子往候之。果坐脫。暑中香風襲人。焚龕
之時煙色正白。舍利如雨。彥博親臨視。手
執流離瓶祝之。煙入瓶中舍利填滿。


○杭州智圓律師允堪示寂。塔於西湖菩
提寺。嘗述會正記。以消釋南山律宗諸文。
行於世。


七年。藤州沙門契嵩。初得法於洞山聰禪師。
至錢唐靈隱閉戶著書。既成入京師。見內
翰王素進輔教編。定祖圖。正宗記。上讀其
[045-0413b]
書。至為法不為身。嘉歎其誠。勅以其書
入大藏。賜明教大師。及送中書宰相韓琦。
以視參政歐陽修。修覽文歎曰。不意僧中
有此郎。黎明同琦往淨因見之。語終日。
自宰相以下莫不爭延致。名振海內。及東
下吳門大覺璉禪師作白雲謠以送之石門文字禪


述曰。晁以道言。予嘗怪韓文公歐陽力
排浮圖。而其門多浮圖之雄。如澄觀契嵩
輩。雖自能傳於後世。而士夫至今喜稱
道之者。二公之力也。


洛陽沙門鑒聿。深於易述韻總五篇。歐陽
修為之序曰。推子母輕重之法。以定四聲。
考求前儒之失。辨正五方之訛。儒之學者
莫能難也。


述曰。夫人在孩提時便知學字。師不知
字故所學多非。及長又以是教人非。傳
非故皆不疑。不知字而為文。文欲學
古。而字不知古。何文哉。漢先君中郎尚
後漢盧植字子幹。至磐已身為十二世。備見家諜嘗上書。乞正五
經文字。有云。古文近實而流俗。降在小
學此傷之也班固漢書列字書為小學磐幼從師學。年五
十始悟字多非。因發憤取諸字書訂正
之。益知世人書字訛謬為尤多。如陳陣
華花歷曆奉俸。反主俗字而違失經史之
論語戰陳之事。諸典皆作陳。今韻略却出陣字。於下注云。亦作陳○禮記。菊有黃華。詩隰有荷
華。魏曹植詩。朱華冐綠池。今韻略先出花字。於下注云。亦作華○易治歷明時。漢書律歷志皆作
歷。今韻略歷曆並出○漢書餐錢奉邑。又光武詔。增百官奉。扶用反。秩祿也。今韻略先出俸字。下
注云。亦作奉。此皆以俗字為主巖岩槀[葶-丁+呆]臺䑓船舡。此造

[045-0413c]
作不典。而正通俗三者之所不收。岡崗
暴曝芻蒭然燃。是為山山火火重加之繆
暴音僕。孟子一日暴之。史記。暴其所長於燕。又暴露於野。並音僕。號字韻者。非曝浴
况宜冝羈羈場塲是為增減點畫之不成
字也。至於正月之音征。昭穆之音韶。異
代不必諱。而述音義者。諱之何也書正月上
日音政。又音征。詩正月如字。世謂秦始皇諱政。故避者音征。今去秦遠矣。尚不聞避政事之政。何
獨正月之避耶。禮記王制。三昭三穆無明音。周禮呼昭穆而進之。注上昭反。此因避晉文帝諱昭故音
韶。然昭穆正取昭明之義。朱晦菴經解並用如字。此征韶二音皆陸德明釋文。不知改削之過。已亡不令
之君。能與避諱。而孔聖萬世之師。不知避諱。古今儒宗不能無愧也。佛與禪出

釋典而不收。僧與梵亦釋典而置之篇
韻。何也梵語佛陀此言覺者。梵語禪那此云靜慮。此二字不收。梵語僧伽此云眾。梵者清淨
離欲。今韻中收二字是知孫強之增玉篇梁顧野王撰玉篇。唐孫強
增字。多取俗書孫愐之增廣韻唐孫愐撰廣韻多收俗字與夫本

朝丁度之撰集韻。皆泛引俗書雜揉正
體。俾經史古意黯然不明。此字書之大
阨。而有待於志士以矯正之乎。今觀歐
陽序韻總。謂能正五方之訛。儒者莫能
難。於私心竊有感焉。特無由見此書
見六一居士集黃太史曰。魏晉人取字勢易工。
不復問字之根源。如橋[橋-夭/口+友-又+ㄇ@人]直[匕/且]皆不成
字。思陵翰墨志有云。書字之弊無如本
朝。至哉。聖學之深識也高宗陵號永思


英宗仁宗兄。濮王第十三子。正月二日為壽聖節葬永原陵



治平二年。勅大相國寺造三朝御製佛牙讚
碑。翰林學士臣王珪撰文。左僕射魏國公
臣賈昌朝書。右僕射兼譯經潤文使衛國公
臣韓琦立石。太宗御製曰。功成積劫印文
[045-0414a]
端。不是南山得恐難。眼覩數重金色潤。手擎
一片玉光寒。鍊時百火精神透。藏處千年瑩
釆完。定果熏修真祕密。正心莫作等閑看。
真宗御製曰。西方大聖號迦文。接物垂慈
世所尊。常願進修增妙果。庶期饒益在黎
元。仁宗御製。三皇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
已化塵。夫子域中誇是聖。老君世上亦言
真。埋軀秖見空遺冡。何處將身示後人。唯
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色長新。


三年。淨因璉禪師乞歸四明阿育王山。上賜
手詔曰。天下寺院任性住持。師遂建宸奎
閣以奉先朝聖製仁宗詩頌凡十七篇學士蘇軾為作
記。移書問手詔中語。師答以無。此後示寂
得之笥中。軾聞之曰。有道之士也。


四年。勅天下私造寺院。及三十間者。並賜
壽聖之額。


神宗英宗長子。母宣仁聖烈皇后高氏。四月十日為同天節葬永裕陵



熙寧元年。


七月司諫錢公輔言。祠部遇歲饑河決。乞鬻
度牒以佐一時之急。自今聖節恩賜。並與
裁損。鬻牒自此始。


述曰。古者出家之士。自漢明以來。並從
國恩而為得度。如隋文一歲至五十萬。
唐太宗感奘三藏弘法須人之言。即度僧
至萬七千人。睿宗度三萬人。本朝太宗普
度十七萬人至二十四萬人。此特恩蒙度
之大略也。唐中宗始詔天下試經度僧。是
猶漢家以科舉取士。最可尚也。我太宗
真宗仁宗。並舉試經之科。於茲為盛。未
[045-0414b]
聞貨取於山林高尚之士也。自唐肅宗
用宰相裴冕之請。以時方用兵始鬻度
牒。猶漢世納粟助邊以得爵也。從恩猶
可擇人。試經是為得才。至於納訾為
僧。則富者可以逞欲漢書訾眥同長污雜虧
精進。法門之不幸也。公輔以時艱。始勸
上裁恩賜以就買賣。利源一開。逮今不
可復塞。律言。餘方有清淨。雖非我制
不得不行。蓋此義也。


是歲天下僧二十二萬六百六十人。尼三萬
四千三十人。


四年。明教大師契嵩終於錢唐之靈隱。火
浴之鼻舌眼睛耳豪數珠五物不壞。時眾欲
驗之。烈火再鍛。五物愈堅。


五年。勅錢唐天竺觀音院。歲度一僧以奉
香火上竺紀勝○七月歐陽永叔自致仕居頴上。
日與沙門遊。因自號六一居士。名其文曰
居士集歐公自作傳云。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棊一局。
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身老此五物息心危坐屏却酒殽。臨終數

日令往近寺。借華嚴經讀至八卷。倏然而
見外傳永叔初登政府苦於多病。嘗夢至一
所見十人冠冕列坐。一人曰。參政安得至
此。永叔問曰。公等非釋氏所謂冥府十王
乎。曰然。因問。世人飯僧造經。果有益否。曰
安得無益。既寤病良已。自是益知敬佛
樞密副使吳充撰行狀云。此事得於公之孫曰恕


述曰。居士者西竺學佛道者之稱。永叔
見祖印。排佛之心已消。故心會其旨。而
能以居士自號。又以名其文集。信道之
[045-0414c]
篤於茲可見。然其傳六一。謂以一身老
五物之間。五物者身外之餘物。豈足以寓
諸道。則知居士之稱。或近於濫。蓋好名
而失其實者也。良渚曰。歐陽氏號稱大
儒而無通識。以故立論時有乖戾。而為
當時君子之所見攻。如議追尊濮王為
皇考誤。英宗承大統無人子禮英宗本生父濮王。
及繼仁宗。王珪議宜稱皇伯。歐陽修請如漢宣帝光武稱皇考。范鎮奏。既考仁宗。又考濮王。非是宜。
從珪議。司馬光奏。歐陽修巧說誤聽。宜從珪議。呂誨十一奏。乞依王珪。不報。乃與范純臣呂大防
合奏。歐陽修首開邪議。韓琦餙非傳會。乞下修于理正其罪。上竟從修議。其後神宗以追尊事與漢宣
帝異。以問吳奎。對曰。此誠牽於私恩耳。神宗曰。當時為歐陽修所誤。奎曰。韓琦於此事亦失
眾心謂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誣太祖真宗

不為佛敬歐陽歸田錄載。太祖入寺問贊寧。佛當拜否。答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今詳贊寧隨吳越王歸京師。在太宗朝未嘗及見太祖。歸田所載妄也。會要國史也。稱真宗每上元詣寺觀三
十處百拜以上。歐陽豈不知之。而妄載歸田錄中。上誣兩朝。下誣贊寧。其為過不少矣削唐

太宗戰士建剎之詔。失史官記事之實
太宗正觀三年。詔建義以來隕身戎陳者。為建寺薦福。四年戰場七處建寺成。命虞世南岑文本七人為
七寺撰碑。事載舊史。歐陽並刪去之。本朝建隆二年。韶於楊州置建隆寺。為死事者薦福。如唐正觀
四年故事。其後王禹偁撰碑。建隆之詔。既指唐朝故事。考之新書則無所可據。使後世有歐陽子修宋
史。則將并除建隆之詔矣謂河圖洛書為怪妄不足信。

與易繫辭論語相反見居士集論易篇至若著本
論。斥佛法為中國患。而晚年敬明教服
圓通。稱居士。讀華嚴竟自畔其前說。猶
韓退之始排佛而終信服。至哉子瞻之論
曰。韓愈之於聖人之道。蓋亦好其名而
不樂其實也。其論至於理而不精。往往
自畔其說而不知今觀歐陽之始卒。當
[045-0415a]
亦不逃子瞻之論。


詔衡州迎常寧資福寺玉塔入京師。塔高一
尋。累以玉石。阿育王所造第九塔也。或夜中
騰光明。且往瞻敬者。必獲舍利○日本國
沙門成尋來朝。


六年七月。天竺靈山海月大師慧辯合掌坐
亡。遺言。須東坡至方闔龕。四日坡至見趺
坐如生。乃作三詩以弔之欲尋遺迹強霑裳。本自無生可得亡。
今夜生公講堂月。滿庭依舊冷如霜。集中但錄其一初是學士沈遇治杭。

以師有重德補為都僧正。通守蘇軾為之
序曰。錢唐佛僧之盛。蓋甲天下。道德材智之
士。與妄庸巧偽之人雜處其間。號為難齊。
故僧正副之外。別補都僧正一員。簿書案牒。
奔走將迎之勞專責副正以下。而都師總領
要略。實以行解。表眾而已。師既蒞職。凡
管內寺院虛席者。涓日會諸剎。及座下英俊。
開問義科場。餬名考校。十問五中為中選。
不及三者為降等。然後隨院等差楚宜反不齊也
以次補名。由是諸山仰之咸以為則。


八年七月。公卿朝士建盂蘭盆會於開寶
寺。自月五日始至十五日畢。主客揚傑為
之記。


九年。勅開寶寺靈感塔。建慶壽崇因之閣。
中建木塔。御篆鴻福圓成之塔。


十年。夏旱。上於禁中齋禱甚虔。夜夢神僧
馳馬空中口吐雲霧。覺而雨大霔。勅求其
像得之相國寺閣第十三尊羅漢。詔迎入內
供養。宰相王珪以詩稱賀曰。良弼為霖孤宿
望。神僧作霧應精求東軒筆錄
[045-0415b]


元豐元年三月。杭州雷峯慧才法師。為靈芝
元照道俗千人授菩薩戒。羯磨之際見觀音
像放光講堂大明。淨慈法真禪師守一作戒
光記。米芾書。辯才法師立石於龍井。


二年。初駕部郎中朱壽昌。七歲時不知母所
在。乃刺血寫佛經。行四方求之。五十年復
棄官入秦。得母於同州。年已七十。蘇軾時
謫居黃州。寄詩以為賀。時稱壽昌孝感所
致。


三年正月。勅大內設千僧齋。施袈裟金剛
經。為慈聖太后追福○詔詳定官制朝議。
以自唐至本朝。譯經僧官皆授試光祿卿或
鴻臚卿。今後改賜譯經三藏法師。試少卿
者。賜三藏法師洪容齋三筆○詔革江州東林律
院為禪席。命常總禪師居之。寺人相謂曰。
遠公讖記。吾滅七百年。當有肉身大士革
居道場。今總公實應之矣。東坡過東林。贈
以詩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
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今日如何舉似人○
荊公王安石問文定張方平曰。孔子去世百
年生孟子。後絕無人。或有之而非醇儒。方
平曰。豈為無人。亦有過孟子者。安石曰。何
人。方平曰。馬祖汾陽雪峯巖頭丹霞雲門。安
石意未解。方平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
歸釋氏。安石欣然歎服。後以語張商英。撫
几賞之曰。至哉此論也○祁公杜衍以張方
平佞佛常笑怪之。有醫者朱生遊二公間。
一日祁公呼朱生胗脈。生謂使者曰。往
白公。但言看楞嚴未了。及至揖坐。謂曰。老
[045-0415c]
夫以君疏通不意。近亦闒茸。聖人微言無
出孔孟。所謂楞嚴者何等語耶。生曰。公未
讀此經。何知不及孔孟。因袖中出其卷。祁
公觀之。不覺終軸。大驚曰。安道知之而不
以告我。即命駕就見之方平字安道安道曰。譬如
失物忽已得之。但當喜其得不必悔其
晚也○張商英初仕。因入僧寺見藏經嚴
整。怫然曰。吾孔聖之教不如胡人之書耶。
夜坐長思。馮紙閣筆。妻向氏曰何不睡去。
商英曰。吾正此著無佛論。向曰。既言無佛
何論之有。當著有佛論可耳。商英默而止。
後詣同列見佛龕前維摩詰經。信手開視
有云。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倏然會
心。因借歸細讀。向曰。讀此經始可著無佛
論。商英聞而大悟。由是深信其道。後為漕
於江西謁東林總禪師。遂蒙印可。因按部
過分寧。諸禪迓之。最後見兜率悅公。商英
見其短小。易之遽曰。聞公聰明善文章。悅
大笑曰。運使何至失言。從悅臨濟九世孫。
對運使論文章。正如運使對從悅論禪
也。商英內慚。佯不領曰。師是臨濟九世耶。
是夜宿兜率。語及宗門事。至更深悅焚香。
請十方諸佛作證。謂商英曰。東林既印可
明公。公於佛祖言教有少疑否。商英曰。香
林獨脚頌。德山托鉢話。未能無疑。悅曰。秖
如末後句是有耶是無耶。商英曰。豈不是
有。悅大笑歸丈室。閉門而寢。商英展轉無
寐。五更下榻觸翻踏床。忽然有省。為之
頌曰。鼓寂鐘沈托鉢回。巖頭一拶語如雷。
[045-0416a]
果然秖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遂扣
門曰。商英已捉得賊。悅曰。贓在甚處。商英
無語。翌日復舉前頌。悅曰。參禪祇為命根
不斷依語生解。如是之說公已深悟。然至
極微細處使人不覺不知墮在區宇。悅後
作頌證之云。等閑行處步步皆如。雖居聲
色寧滯有無。一心靡異萬法非殊。休分
體用莫擇精粗。臨機不礙應物無拘。是
非情盡凡聖皆除。誰得誰失何親何疎。拈頭
作尾指實為虛。翻身魔界轉脚邪塗。了
非逆順不犯工夫。商英邀至建昌。途中
一一伺察有十頌敘其事。悅亦酬十頌。法
門傳提以為盛事已上三事見宗門武庫商英既達禪
道。甞謂人曰。吾學然後知儒○杭州淨慈
宗本禪師。夏中定起。有道人卉衣至堂上。
本視之曰。黃龍舊話何不舉似。其人笑曰。錢
大安用饒舌。遽御風疾去。卉衣者呂洞賓也。
錢大者本前身也普燈錄○八月館職文同字與可
浴。冠帶正坐而化。同館崔公度聞之。驚謂
人曰。昨別與可於州南曰。明日復來乎。及
再往與可徐曰。經言。人不妄語者舌覆面
上。即吐舌引至眉上。三疊之如餅狀。公度
大駭。今聞其亡又異。信得道人也。與可梓潼
人。文行高潔。畫竹得妙趣東都事略及文藝傳


四年。蘇軾在黃州。作趙先生舍利記言。南
海有潘冕者陽狂不測。人謂之潘盎。蓋俚
人謂心風為盎也。盎與京師言法華偈頌
往來。言云。盎即日光佛也。有趙棠者。初為
幕官。因棄仕從盎遊。盎謂盡得我道。盎既
[045-0416b]
隱去。棠亦坐化。焚其屍得舍利數升。軾與
棠子昶遊。得四十八粒。


五年。詔相國寺闢六十四院為八禪二律。
以東西序為慧林智海二巨剎。詔淨慈宗本
禪師住慧林。東林常總禪師住智海。總固
辭。許之。本入對延和殿。山呼。即就榻加趺。
侍衛驚顧。師方自若。賜茶舉盞撼蕩之。上
問受業。對曰。承天永安姑蘇承天寺永安院上大喜。語
論久之既退。上目之曰。僧中寶也。侍者問主
上何語。曰喫茶閑話耳。


七年。太子少師趙抃。舊與法泉禪師為方
外友。及知青州從重元禪師問心要住天鉢嗣
天衣懷禪師嘗隱儿公堂心如止水。忽聞辟歷聲

豁大省。舉頭觀空。剎剎塵麈無處不是。後
致政歸衢。築高齋以自居。與高僧逸民遊。
是年八月有大星隕於庭。公晨起與子𡼠
語如平時。忽趺坐而化蘇子瞻作神道碑。及見普燈錄○荊
公王安石。請以江寧府圍廬為僧寺。賜額
報寧禪院。初安石子雱資性險惡。父居政府。
凡誤國害人之政。雱實使之。既亡。安石恍
惚見荷鐵枷告父求佛為救。安石大懼。亟
為建寺之祈脫苦。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五


召句曲山道士朱自英詣闕。賜號觀妙
先生。初真宗以儲嗣久虛。命朱自英奏
章升神帝闕。見三茅真君乘寶輦而下。
問何所來。答曰。臣為大宋祈嗣。茅君頷
之。以其章進太上。勅曰。茅盈憂國愛
民。宜為宋嗣。明年仁宗生句曲洞天在閏州句容縣。三茅君
[045-0416c]
治此山長茅盈二弟固[褒-保+罩-卓]。詳見通塞志一卷


考異曰。鄭景望家集言。茅君下生張師
正。括異志則云南岳李仙。此兩者必一。
于是今觀樂史感夢近於恍惚。未若
自英升神所遇之為實也。矧惟 真廟
拜章於當年。 仁后錫號於茲日。皆
所以表正其事。則宜以鄭氏所紀為
實。


八年。詔嗣天師張乾曜赴闕。賜號澄素
先生。上問以飛昇之道。對曰。此山林志士
之所為。非可以輔政教也。上嘉之。詔
自今一代與一先生號免租徭。○上聞
藍元道有道術召見之。館于芳林園。賜
號養素先生。未幾去居南岳。所居夜有
赤光。及聞對談者翌日侍者以問曰。吾師
劉道君海蟾子行雨過此耳。有劉中明者。
南遊衡山。謁養素受其術。後於伽藍屍
解。邑令拜其窆。聞其中言曰。止暴殄
息求營。勿冐財勿柱刑。令愕而去。鄉人
簡有從復見於東都。問曰。與先生同里
閉。獨不念之乎。中明曰。人年五十已如
敗屋。能志於道僅可延年。子今年七十
矣。平生好法律佐人諍訟。尚何所言。遂
不顧而去。


○零陵何仙姑者。幼行山中。逢呂仙出
桃食之遂不飢。家異之作樓以居。呂仙
常過之。仙姑逆知世人未然事。狄青南
征優智高。問仙姑曰。是行可克否。姑曰。
癤破膿出。既而左校孫節陷陳再戰而破
[045-0417a]
之。著作佐郎焦浚明以仕宦不達奏章自
訴。一夕得幅紙。有十六字不可識。持問
姑。姑曰。天篆也且亟歸家。浚明叩之。姑
曰。受金五兩折壽十年。枉殺二人死後
處分。浚明至家即死。士夫過零陵者日
至門訪災祥。仙姑厭之。乃盛服坐化。著
靈源志。言修養事。行於世湖南永州


○天台張平叔。少傳混元之道。龍圖陸
詵守成都。依以遊蜀。遇異人授金丹火
候之訣。道成著悟真篇傳於世。甞遍參
禪門大有省發。後讀雪竇祖英集。頓明
心地。作歌偈以申其旨。且言。獨修金丹
而不悟佛理者。即同楞嚴十仙散入諸
趣之報。侍郎馬默漕廣南復從之遊。未
幾趺坐而化。鍊其蛻得舍利千百。紺碧
色若雞頭。然既而復其見之者。平叔始
以丹法傳之石泰。泰以傳薜道源。皆於
丹道有成。


述曰。學仙之流已執所得。知佛道為
究竟者不多有也。如張平叔明佛性。
呂洞賓悟禪理。時一見耳。今世道流不
知學。謂仙為陽魂。釋為陰鬼。著此
說以誤後人。皆不知佛性禪理之過。
[045-041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