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d0010 欽定授時通考-清-鄂爾泰 (master)


[054-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授時通考卷五十四
 蓄聚
  彚考
詩小雅我倉旣盈我庾維億
 傳露積曰庾十萬曰億箋萬物成則倉庾充滿矣倉
 言盈庾言億亦互辭喻多也
又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
[054-1b]
 箋倉廪有餘民得賖貰取食之所以紓官之蓄滯亦
 使民愛存新穀自古者豐年之法如此䟽官有蓄積
 恐其乆而腐敗所以紓出官粟之蓄積乆滯者待秋
 収然後取民新榖以納官也地官旅師云凡用粟春
 頒而秋歛之註云困時施之饒時歛之此卽我取其
 陳也王制云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則太平豐年當
 家自有積而得有貸官粟者作制者美古之辭據多
 以言不能使皆有蓄積猶今之豐年而民有貧而無
[054-2a]
 食者稅歛有義用之以道以倉粟則陳陳相因民貧
 則貸取以食所以上下交濟海内乂安豈言皆無蓄
 積人盡取之也
又曾孫之庾如坻如京
 箋庾露積榖也坻水中之高地也
又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
 箋成王見禾榖之稼委積之多於是求千倉以處之
 萬車以載之言年豐収入踰前也
[054-2b]
又大雅廼積廼倉
 傳言民樂時和國有積倉也䟽乃有委積乃有囷倉
 言其有榖食之資
又周頌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萬億及秭
 傳廪所以藏齍盛之穗也數萬至萬曰億數億至億
 曰秭箋萬億及秭以言榖數多䟽器實曰齍在器曰
 盛謂飯食也以米粟爲之逺本其初出於禾穗故謂
 廪之所藏爲齍盛之穗也禹貢百里賦納總卽禾稼
[054-3a]
 也銍卽穗也禾稼當積而貯之不在倉廪其穗當在
 廪藏之自穗以徃秸及粟米皆在倉廪矣廪之高大
 於藏穗爲宜地官廪人註云藏米曰廪者對則藏米
 曰廪藏粟曰倉其散卽通也廪之所容兼米兼粟也
禮記王制冡宰制國用必於嵗之杪五榖皆入然後制
國用用地小大視年之豐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
入以爲出
 註通三十年之率當有九年之蓄䟽通三十年之率
[054-3b]
 者每年之率入均分爲四分一分擬爲儲積三分爲
 當年所用二年又畱一分三年又畱一分是三年總
 得三分爲一年之蓄王肅以爲二十七年有九年之
 蓄而言三十舉全數
又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
十年之通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
又月令仲秋之月穿竇窖修囷倉
 註爲物當藏也穿竇窖者入地隋曰竇方曰窖
[054-4a]
又乃命有司趣民収歛務畜菜多積聚
 註始爲禦冬之備
又孟冬之月命百官謹蓋藏
 註謂府庫囷倉有財物
又命司徒循行積聚無有不斂
 註謂芻禾薪蒸之屬
周禮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鄉里之委積以恤民
之囏阨門關之委積以養老孤郊里之委積以待賔客
[054-4b]
野鄙之委積以待羇旅縣鄙之委積以待凶荒
 註委積者廪人倉人計九榖之數足國用以其餘共
 之所謂餘法用也少曰委多曰積
又廪人掌九榖之數以待國之匪頒賙賜稍食
 註匪讀爲分分頒謂委人之職諸委積也賙賜謂王
 所賜予給好用之式也稍食祿廪䟽廪灋有數名天
 子有御廪單云廪則平常藏米之廪明堂位魯有米
 廪有虞氏之學以有虞氏尚孝合藏粢盛之委故名
[054-5a]
 學爲米廪非廪稱也詩云亦有高廪註云廪所以藏
 粢盛之穗以其萬億及秭數多非藏米之數故以藏
 穗言之與常廪御廪又異
又以嵗之上下數邦用以知足否以詔榖用以治年之
凶豐
 註數猶計也䟽上下卽豐凶廪人之官以嵗之豐凶
 得稅物多少之帳計國之用以知足否若嵗凶稅物
 少而用多則不足廪人旣知多少足否乃詔告在上
[054-5b]
 用榖之灋以治年之凶豐此卽王制云制國用必於
 嵗之杪者是也
又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
下也
 註此皆謂一月食米也六斗四升曰鬴䟽此謂給萬
 民糧食之灋食者謂民食國家糧上謂大豐年中謂
 中豐年下謂少儉年此雖列三等之年以中年是其
 常法鬴當今六斗四升則今給請亦然
[054-6a]
又倉人掌粟入之藏辨九榖之物以待邦用有餘則藏
之以待凶而頒之
 註九榖盡藏焉以粟爲主
管子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廪倉廪實則知
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又積於不涸之倉者務五榖也
又凡牧民者以其所積者食之不可不審也其積多者
其食多其積寡者其食寡無積者不食
[054-6b]
又國之寡狹壤之肥墝有數終嵗食餘有數彼守國者
守榖而已矣
又嵗有凶穰故榖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人君
不理則畜賈游於市乘民之不給百倍其本矣凡輕重
歛散之以時卽凖平守凖平使萬室之邑必有萬鍾之
藏藏鏹千萬千室之邑必有千鍾之藏藏鏹百萬春以
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種穰糧食必取贍焉故大賈
畜家不得豪奪吾民矣
[054-7a]
又桓公曰糶賤寡人恐五榖之歸於諸侯欲爲百姓萬
民藏之爲此有道乎管子曰今者夷吾過市有新成囷
京者二家君請式璧而聘之桓公曰諾行令半嵗萬民
聞之舍其作業而爲囷京以藏菽粟五榖者過半
又武王有巨橋之粟
 註巨橋倉在今廣平郡曲周縣
越絶書吳兩倉春申君所造一名均輸
吕氏春秋南吕之月蟄蟲入穴趣農収聚無敢懈怠以
[054-7b]
多爲務
淮南子夫天地之大計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率九年
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積二十七年而有
九年之儲雖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窮流亡也故國無
九年之畜謂之不足無六年之積謂之憫急無三年之
畜謂之窮乏
韓詩外傳王者藏於天下諸侯藏於百姓農夫藏於囷
庾商賈藏於篋笥
[054-8a]
大戴禮方冬三月草木落庻虞藏五榖必入於倉
史記天官書胃爲天倉
 正義曰胃主倉廪五榖之府也占明則天下和平五
 榖豐稔
又其南衆星曰廥積
 正義曰芻藁六星在天苑西主積藁草者
漢書高帝紀二年築甬道屬河以取敖倉粟
 註孟康曰敖地名在滎陽西北山上臨河有大倉
[054-8b]
又七年蕭何治未央宫立太倉
三輔黄圖太倉蕭何造在長安城外東南有百二十楹
又長安西渭北石徼西有細桞倉東有嘉倉初建一百
二十楹
漢書地理志河東郡有根倉滋倉
又食貨志民三年耕則餘一年之畜三考黜陟餘三年
食進業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
嵗遺九年食然後德化流洽禮樂成焉
[054-9a]
又文帝卽位躬修節儉思安百姓賈誼說上曰古之人
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
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纎至悉也故
其畜積足恃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
餘何爲而不成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
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
其所矣
又武帝之初國家無事民人給家足都鄙廪庾盡滿而
[054-9b]
府庫餘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
又晁錯曰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餒者非能耕而食之織
而衣之也爲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
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
海内爲一土地人民之衆不辟湯武加以亡天灾數年
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榖
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
也夫寒之於衣不待輕煖飢之於食不待甘㫖飢寒至
[054-10a]
身不顧亷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終嵗不製衣則寒
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
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歛
廣畜積以實倉廪備水旱故可得而有也
通典永平五年作常滿倉
吳書注建康宫城卽吳苑城城内有倉名曰苑倉故開
北瀆通轉運於倉所時人亦呼為倉城晋咸和中修苑
城為宫惟倉不毁故名太倉在西華門内道北
[054-10b]
益州記成都縣東有古白帝倉
水經注汾陽故城積粟所在名之曰羊腸倉在晋門閭
陽北石磴縈委若羊腸故以為名卽今羊腸坂是也
隋書食貨志江左京都有龍首倉卽石頭津倉也臺城
内倉南塘倉常平倉東西太倉東宫倉所貯總不過五
十餘萬在外有豫章倉釣磯倉錢塘倉並是大貯備之
處自餘諸州郡臺傳亦各有倉
又魏天平元年常調之外逐豐稔之處折絹糴粟以充
[054-11a]
國儲於諸州緣河津濟皆官倉貯積以擬漕運自是之
後倉廪充實雖有水旱凶饑之處皆仰開倉以賑之元
象興和之中頻嵗大穣榖斛至九錢
又齊河清三年令諸州郡皆别置富人倉
又開皇三年詔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
常平倉六典以此通/轉運非糶糴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
玉海大業二年十月置洛口倉於鞏城周二十里穿三
千窖置回洛倉於洛陽北城周十里穿三百窖窖容八
[054-11b]
百石
唐六典司農寺有太倉令掌九榖廪藏之事注東都則
曰含嘉倉倉部郎中掌倉庾凡都之東租納於都之含
嘉倉自含嘉倉轉運以實京之太倉
唐書食貨志開元二十一年京兆尹裴耀卿請罷陜陸
運而置倉河口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輸粟於倉而去
縣官雇舟以分入河洛置倉三門東西漕舟輸其東倉
而陸運以輸西倉復以舟漕以避三門之水險乃於河
[054-12a]
隂置河隂倉河西置柏崖倉三門東置集津倉西置鹽
倉鑿山十八里以陸運自江淮漕者皆輸河隂倉自河
隂西至太原倉謂之北運自太原倉浮渭以實關中
又地理志華州華隂有永豐倉臨渭倉河中府龍門有
龍門倉
唐會要咸亨三年關中饑監察御史王師順運晋絳之
粟於河渭之間増置渭橋倉自師順始也
唐書李憲傳河中兵仰食於絳常數十萬石故敖保山
[054-12b]
為固民之輸者十牛不勝一車憲於瀕汾相城治新倉
當費二百萬請留坦縣粟糶河南以錢還糴絳粟𣙜其
贏以葺新倉絳人利頼
唐陸䞇奏議君養人以成國人戴君以成生上下相成
事如一體然則古稱九年六年之蓄者蓋率土臣庻通
爲之計耳固非獨豐公庾不及編氓
宗史食貨志常平義倉漢隋利民之良法常平以平榖
價義倉以備凶灾周顯德中又置惠民倉以雜配錢分
[054-13a]
數折粟貯之嵗歉減價出以惠民宋兼存其法焉
文獻通考宋太宗端拱二年置折中倉許商人輸粟優
其價令執劵抵江淮給茶鹽每一百萬石爲一界祿仕
之家及形勢户不得輙入粟
又淳化五年令諸州置惠民倉如榖稍貴卽減價糶與
貧民不得過一斛
宋史食貨志咸平中庫部員外郎成肅請福建増置惠
民倉因詔諸路申淳化咸平惠民之制
[054-13b]
又嘉祐二年詔天下置廣惠倉初天下没入户絶田官
自鬻之樞宻使韓琦請留勿鬻募人耕収其租别爲倉
貯之以給州縣郭内之老㓜貧疾不能自存者領以提
㸃刑獄嵗終具出納之數上之三司户不滿萬留田租
千石萬户倍之户二萬留三千石三萬留四千石四萬
留五千石五萬留六千石七萬留八千石十萬留萬石
田有餘則鬻如舊四年詔改𨽻司農寺州選官二人主
出納嵗十月遣官騐視應受米者書名於籍自十一月
[054-14a]
始三日一給人米一升㓜者半之次年二月止有餘乃
及諸縣量大小均給之其大畧如此
宋㑹要京諸倉總二十三所凡受四河運至京師者謂
之轉般倉永豐通濟萬盈廣延延豐順成濟逺富國受
江淮所運永濟永富二倉受懐孟二州所運廣濟第一
倉受頴夀二州所運廣積廣儲二倉受曹濮諸州所運
其受京畿之租者曰稅倉京東界則廣濟第二倉受之
京北界則廣積苐一倉騏驥院天駟監倉受之京西界
[054-14b]
則左天廏坊倉受之京南界則大盈右天廐倉受之
宋史夏竦傳竦子安期知渭州籍塞下閒田募人耕種
嵗得榖數萬斛以備賑發名曰貸倉
玉海紹興二十六年始置豐儲倉以百萬石爲額
續文獻通考宋孝宗淳熈十五年司農等言豐儲倉初
額一百五十萬石不爲不多積之旣久寧免朽腐異時
緩急必致失措擬以每嵗諸州合觧納行在米數及諸
處坐倉収糴若干預行㑹計以俟對兌不盡之數如常
[054-15a]
平法許其於陳新未接之時擇其積久者盡數出糶俟
秋成補糴則足五十萬石之額永無銷耗此亦廣儲蓄
之䇿也從之
又嘉泰時葉筠知南劍州州貧生子多不舉筠請立舉
子倉賑給之
又理宗紹定六年資政殿學士知潭州曾從龍奏州縣
賑民之法有三曰濟曰貸曰糶濟不可常惟貸與糶為
利可久今撥緡錢一千萬有竒分下潭州十縣委令佐
[054-15b]
糴米置惠民倉乞比附常平法從之
又紹定中曾用虎知興化軍事立平糴倉捐楮幣萬六
千緡爲糴本益以廢寺之榖嵗歉價高則發倉以糶之
歳豐價平則散諸寺易新榖藏焉
又初閩人生子貧者多不舉紹興中朱文公請立舉子
倉淳祐中趙汝愚帥閩推廣其意括絶没之田産召佃
輸租仍發糴本建倉収儲遇受孕五月以上者則書於
籍逮免乳日人給米一石三斗至是詔賜常平錢米賑
[054-16a]
給之
宋史儒林傳眞德秀知潭州除斛靣米申免和糴以甦
其民民艱食旣竭力賑贍之復立惠民倉五萬石使嵗
出糶又立慈㓜倉
宋吕祖謙曰大抵荒政統而論之先王有預備之政上
也修李悝平糶之政次也所在蓄積有可均處使之流
通移民移粟又次也咸無焉設糜粥最下也
金史食貨志世宗大定十年上責户部曰隨處時有賑
[054-16b]
濟往往近地無糧取於他處往返旣逺人愈難之何爲
不隨處起倉年豐多糴以備賑濟設有緩急豈不亦易
辦乎
農桑通訣蓄積篇蓄積者有國之先務皆爲民計非徒
曰藏富於國也先王預備憂民之意大抵無事而爲有
事之備豐嵗而為歉嵗之憂是故國有國之蓄積民有
民之蓄積當粒米狼戾之年計一嵗一家之用餘多者
倉箱之富餘少者儋石之儲莫不各節其用以濟凶乏
[054-17a]
此固知堯湯之時國無捐瘠所謂蓄積多而備先具者
豈皆藏於國哉蓋必有藏於民者矣今之爲農者見小
近而不慮久逺一年豐稔沛然自足侈費妄用以快一
時之適所収榖粟耗竭無餘一遇小歉則舉貸出息於
兼并之家秋成倍稱而償之嵗以爲常不能振拔其間
有収刈甫畢無以餬口者其能給終嵗之用乎嘗聞山
西汾晉之俗居常積榖儉以足用雖間有飢歉之嵗庻
免夫流離之患也傳曰収歛蓄藏節用御欲則天不能
[054-17b]
使之貧信斯言也近世利民之法如漢之常平倉榖賤
則增價糴之不至於傷農榖貴則減價而糶之不使之
傷民唐之義倉計墾田頃畝多寡豐年納榖而藏之凶
年出榖以賙貧乏官爲主之務使均之是皆歛其餘以
濟不足雖遇儉嵗而不憂飢殍也然嘗考之漢史賈生
言于文帝曰漢之爲漢幾四十年公私之積猶可哀痛
彼一時也自文帝躬行節儉以化天下至景帝末年太
倉之粟陳陳相因而民亦富庻人徒見古之蓄積常有
[054-18a]
餘後之蓄積常不足豈天之生物不如古之多人之謀
事不如古之智蓋古之費給有限而後之費給無窮無
怪乎有餘不足之不同也
明史食貨志明初京衛有軍儲倉洪武三年增置至二
十所各行省有倉官吏俸取給焉邊境有倉収屯田所
入以給軍二十八年增京師諸衛倉凡四十一永樂中
設北京三十七衛倉益令天下府縣多設倉儲正統中
增置京衛倉凡七
[054-18b]
又凡京倉五十有六通倉十有六直省府州縣藩府邊
隘堡站衛所屯戌皆有倉少者一二多者二三十云
續文獻通考明正統四年大學士楊士竒言太祖篤意
養民天下郡縣悉出官鈔糴榖貯倉以備水旱嵗乆滋
弊榖盡食毁請擇遣京官亷幹者往督有司凡豐稔州
縣各出庫銀平糴以備荒郡縣官以舉廢爲殿最仁政
無切於此上命户部急行之
明楊漙奏䟽凡古聖賢立國必修預備之政太祖洪武
[054-19a]
年間每縣於四境設立倉塲出官鈔糴榖儲貯其中又
於近倉之處僉㸃大户看守以備荒年賑貸官籍其數
歛散皆有定規又於縣之各鄉相地所宜開濬陂塘及
修築濵江近河損壞堤岸以備水旱耕農甚便皆萬世
之利自洪武以後有司亦皆視爲文具是以一遇水旱
饑荒民無所賴官無所措公私交窘只如去冬今春畿
内郡縣艱難可見况聞今南方官倉儲榖十處九空甚
者榖旣全無倉亦無存矣大抵親民之官得人則百廢
[054-19b]
舉不得其人則百弊興此固守令之責若飬民之務風
憲之臣皆所當問年來因循亦不之及此事雖若可緩
其實關係甚切
明史周忱列傳宣德五年忱遷工部右侍郎廵撫江南
諸府七年江南大稔詔令諸府縣以官鈔平糴備賑貸
蘇州遂得米二十九萬石故時公侯祿米軍官月俸皆
支於南户部蘇松民轉輸南京者石加費六斗忱奏令
就各府支給與船價米一斗所餘五斗通計米四十萬
[054-20a]
 石有竒并官鈔所糴共得米七十萬餘石遂置倉貯之
 名曰濟農
 又正統初淮揚鹽課虧勅忱廵視忱爲節竈户運耗得
 米三萬二千餘石亦倣濟農倉法置贍鹽倉益補逃亡
 缺額由是鹽課大殖
大清㑹典順治十三年議凖積榖賑給令修葺倉厫印烙
 倉斛選擇倉書糴糶平價不許别項動支
 又康熈二十九年
[054-20b]
諭朕撫育黎元勤思治理足民之道宜裕蓋藏從來水旱
 靡常必豐年恒有積儲庻歉嵗不憂饑饉如康熙二十
 七年頗稱嵗稔誠使民間經營撙節早爲儲偫何至二
 十八年偶遇旱祲室皆懸磬總因先時無備遂至餬口
 維艱比蠲除正賦特發帑金分行賑濟所在官司悉仰
 體朕懐竭力從事被灾之衆始獲安全倘非拯救多方
 則焭黎必流移失所今霖雨時降黍苗被野刈穫在即
 可望有秋惟恐愚民不知愛惜物力狼籍耗費祗爲目
[054-21a]
 前之計㒺圖來嵗之需縱令年復履豐亦難漸臻殷阜
 應行直省各督撫嚴飭地方官吏家諭户曉務使及時
 積貯度終嵗所食常有餘儲用副朕軫念民依綢繆區
 畫至意
 又康熙三十年覆凖直屬所捐米石大縣存五千石中
 縣存四千石小縣存三千石倘遇荒嵗卽以此項給散
 其留倉餘剩者俱于每年三四月照市價平糶五月初
 旬盡數觧交守道貯庫九月初司各州縣仍領出買新
[054-21b]
 榖還倉
 又康熙三十四年
諭積貯米榖最爲要務倘能實有蓋藏則雖遘凶荒必不
 至於饑餒但小民不知儲蓄每于豐稔之年恣意糜費
 一遇歉嵗即坐困不支今正值麥石収穫之時應行各
 該地方官勸諭百姓令各户量力捐輸積貯該州縣官
 将輸納之人姓名數目詳記冊籍其秋禾収穫以後亦
 依此例舉行如春月轉貸于乏榖之民俟秋月即照此
[054-22a]
 數償還備用每嵗當収穫時遵行此捐輸之法不數年
 間米穀充裕縱使嵗偶不登何至閭閻艱於粒食大學
 士等與九卿詹事科道㑹議具奏遵
㫖議定令直省各督撫飭各州縣衛所官員勸諭鄉紳士
 民人等每嵗収穫時令各户量力所能不論幾石幾斗
 捐輸積貯若將米麥貸於乏穀之人俟収穫時即照原
 領米麥之數交納如有不肖官員抑勒多収情弊事發
 即照私派錢糧例處分每嵗収穫時俱照此遵行
[054-22b]
 又康熙四十三年覆准山西之民别無他業惟資田畝
 恐積貯穀少一時需用購買維艱每大州縣存榖二萬
 石中州縣一萬六千石小州縣一萬二千石
 又康熙四十四年議准河南省河南府居數省之中積
 榖以備賑濟山陜之需令將四十三年漕米每米一石
 易榖二石共榖四十六萬五千六百石零於河南府収
 貯榖二十三萬五千六百八十一石造倉厫二百九十
 三間其餘二十三萬於近汴近洛之祥符縣貯榖三萬
[054-23a]
 石中牟縣貯榖二萬五千石氾水縣貯榖二萬石鞏縣
 貯榖二萬五千石偃師縣貯榖二萬八千石陜州貯榖
 二萬七千石靈寳縣貯榖二萬八千石閿鄉縣貯榖二
 萬七千石共造倉厫三百六十四間嚴勅加謹収貯每
 年於青黄不接之時出陳易新照依三分之一借給民
 人秋後還倉
 又雍正三年
諭古者視土之上中爲儲蓄之節蓋爲民經畫久逺不爲
[054-23b]
 一時茍且之計積之於豐年用之於歉嵗所謂有備無
 患法良而意美也朕自臨御以來宵旰勤求無刻不以
 民爲念乃重農積粟之詔屢下而閭閻率少蓋藏官倉
 亦多虧缺卽如直𨽻保定等府去嵗頗稱有秋今春二
 麥亦熟乃以夏秋雨水過多田禾被澇而民間遂有饑
 色幾至流離若非多方賑䘏窮民必致失所此皆草野
 無知食不以時用不以禮但快目前之有餘㒺計異日
 之不足一遭旱澇追悔無從至於常平等倉原爲備荒
[054-24a]
 而設乃有司奉行不力多至缺額罪何可逭兹據江南
 浙江江西湖廣福建河南山西陜西廣東廣西雲南貴
 州等省督撫報稱今嵗秋成八九十分不等朕覧不勝
 慰悦又重爲吾民計及久長宜及此時講求儲蓄之道
 以備將來該督撫等可轉飭有司徧行曉諭務須撙節
 愛惜各留有餘預爲他時緩急之需社倉之法亦宜乘
 此豐年努力爲之勿但視爲虚文故事朕爲吾民籌畫
 養贍之道惓惓於懐無時或釋而吾民自謀其身家若
[054-24b]
 但茍且因循不復長顧逺慮則重負朕軫念元元之意
 矣至於州縣倉儲向有虧缺者若不乘此豐収之時速
 行買補將來發覺斷不姑貸慎之愼之
 又雍正三年
諭積貯倉糧特爲備荒賑濟之用但南省地方甚屬潮濕
 米在倉一二年便致霉爛實難収貯改貯稻榖似可長
 久應否改貯稻榖収貯之處著詳議具奏遵
㫖議定江安閩浙湖廣江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
[054-25a]
省内除安徽但有稻榖原無存貯米石及浙江福建倉
米有限無容改易其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四省存貯米
石皆在五萬石内外令於一年内改換稻榖江淮截漕
米廣東存倉米皆八萬餘石廣西存倉米十萬餘石零
分作二年改換稻穀雲南米五十七萬餘石貴州米四
十萬餘石一二年内不能盡行改易每年雲南應給兵
糧十四萬九千六百餘石貴州兵糧九萬五千六百餘
石即將二省存倉之米支給至秋成時於額徴内徴収
[054-25b]
稻榖補項雲南存倉米石四年内盡可改換貴州三年
内盡可改換令各地方官添造倉厫以備収貯
 
 
 
 
 
欽定授時通考卷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