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d0010 欽定授時通考-清-鄂爾泰 (master)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授時通考卷十六
 土宜
  水利二
續文獻通考明洪武八年十月濬涇陽縣洪渠堰涇陽
屬西安府其堰嵗久壅塞不通灌溉遂命長興侯耿炳
文督工濬之涇陽髙陵等五縣之田大獲其利
明史沐英傳英在滇百務具舉簡守令課農桑較屯田
[016-1b]
增損以為賞罰墾田至百萬餘畝滇池隘浚而廣之無
復水患子春在鎮七年大修屯政闢田三十餘萬畝鑿
鐵池河灌宜良涸田數萬畝民復業者五千餘户為立
祠祀之
續文獻通考永樂元年四月設溧水縣廣通鎮閘壩置
閘官一員直隸和州吏目張良興言州麻澧二湖之田
約五萬餘頃唐宋時俱係熟田比嵗間有耕者輒為水
渰祈自本州至含山縣界增築圩埂三十餘里以防水
[016-2a]
澇從之
又宣徳四年五月福建福清縣民奏縣之光賢里官民
田百餘頃舊隄六百餘丈以障海水因隄壞田荒永樂
中縣民嘗奏請築隄工部移文令農隙用工至今有司
未嘗興築民不得耕上命工部責有司修築因諭尚書
吳中曰陂池隄堰民賴其利外無賢守令舉其政爾宜
申飭郡縣務及時脩濬慢令者罪之
大政紀成化元年十月巡撫陜西都御史項忠開龍首
[016-2b]
鄭白二渠功成闗中水泉斥鹵宋有龍首渠嵗久湮廢
居民病之忠奏開之渠餘三十里涇陽鄭白渠亦久廢
奏募工疏通於平地則度勢髙卑而穿渠遇巖石則聚
火鎔鑠而穿竇不二年而成名曰廣惠渠凡灌田七萬
頃人懷其惠立生祠祀之
夏原吉奏治蘇松水利疏臣按浙西諸郡蘇松最居下
流太湖綿亘數百里受納杭湖宣歙諸州溪澗之水散
注澱山等湖以入三江頃為浦港湮塞滙流漲溢傷害
[016-3a]
苗稼拯治之法要在浚滌吳淞江諸浦導其壅塞以入
於海但吳淞江延袤二百五十餘里廣一百五十餘丈
西接太湖東通大海前代屢塞不能經久自下江長橋
至夏駕浦約一百二十餘里雖云通流多有狹淺之處
自夏駕浦抵上海縣南蹌浦口一百三十餘里湖沙漸
漲已成平陸欲即開浚工費浩大且灧沙游泥浮泛動
盪難以施工今得劉家港即古婁江徑通大海常熟之
白茆港徑入大江皆繫大川水流迅急宜浚吳淞江南
[016-3b]
北兩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湖諸水入劉家白茆二港
使直注江海又松江大黄浦乃通吳淞江要道今下流
壅遏難流傍有范家濱至南蹌浦口可徑通海宜浚令
深濶上接大黄浦以達泖湖之水此即禹貢三江入海
之迹每年水涸之時脩築圩岸以禦暴流如此則事可
成於民為便也
吳巖興水利以充國賦疏竊惟國家財賦多出於東南
而東南財賦皆資於水利近年以來東南地方下流淤
[016-4a]
塞圍岸傾頹臣等悉心推究東南氷利之切要者二事
一疏濬下流嘗考浙西諸郡蘇松最居下流太湖綿亘
數百餘里受納天目諸山溪澗之水由三江以入於海
是太湖者諸郡之水所瀦而三江又太湖之所洩也禹
貢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已若下流淤湮衆水泛
溢渰没禾稼為害匪輕為今之計要在隨其源委相其
利害酌量便宜為之區處如白茅港七浦塘劉家河此
蘇州東北洩水之大川如吳淞江大黄浦此蘇州南北
[016-4b]
交境與松江南境洩水之大川而吳淞之南北與白茆
諸港又各有支渠引上流諸水以歸於其中而並入於
海此所謂源委者也就其中論之蘇州之七浦塘劉家
河松江之大黄浦並皆深濶通利無阻惟白茅一港自
𢎞治七年疏濬之後今二十五六年吳淞一江自天順
間疏濬之後今六十有餘年聞之白茆入海之處潮沙
壅積勢若丘阜吳淞雖名一江僅如溝洫潮回水落雖
舟楫亦艱於行其旁渠港亦多湮塞下流既壅上流曷
[016-5a]
歸加以霪霖能不泛溢此其利害之可見者也今能濬
白茆一港使之通利如七浦劉家河則蘇州東北之水
有所歸而不積矣濬吳淞一江使之通利如大黄浦則
吳淞南北兩界之水有所歸而不積矣一修築圍岸臣
嘗考之浙西之田髙下不等隨其多寡各自成圍逺近
相望吳越以來素稱膏腴宋儒范仲淹嘗論於朝曰江
南圍田中有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澇則
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美利雖然圍田全仗
[016-5b]
乎岸塍岸塍常利於修築修築堅完旱澇有備否則反
是臣願自今以後每嵗於農隙之時治農府州縣官督
令田主佃户各將圍田取土修築水漲則専增其裏水
涸則仍築其外務令髙濶堅固可通往來隨其旱澇而
車戽出入如此先事有備而田皆成熟矣
徐貫治東南水患疏竊見嘉湖常鎮水之上流蘇松水
之下流上流不浚無以開其源下流不浚無以導其歸
於是督同委官人等將蘇州府吳江長橋一帶菱蘆之
[016-6a]
地疏濬深濶導引太湖之水散入澱山陽城昆承等湖
又開吳淞江并大石趙屯等浦洩澱山湖水由吳淞江
以達於海開白茆港并白魚洪鮎魚口等處洩昆承湖
水以注於江又開七浦鹽鐵等塘洩陽湖水以達於海
下流疏通不復壅塞開湖水之漊涇洩天目諸山之水
自西南入於太湖開常州之百瀆洩荆溪之水自西北
入於太湖又開各斗門以洩運河之水由江隂以入江
上流疏通不復湮滯人無墊溺之憂嵗有豐稔之望
[016-6b]
葉紳請治水以防災荒疏竊惟直隸之蘇松常浙江之
杭嘉湖約其土地雖無一省之多計其賦税實當天下
之半况他郡所輸猶多雜賦六郡所出純為粳稻誠國
家之基本生民之命&KR0890不可一日而不經理也若水道
不通為六郡農田之害所係亦重矣夫天目諸山之水
瀦為太湖而六郡環乎其外太湖之水又由江湖以入
於海聞昔人於溧陽則為堰壩以遏其衝於常州則穿
港瀆以分其勢於蘇松則開江河以導其流惟是入海
[016-7a]
之處潮汐往來易為湮塞故前代或置開江之卒或置
撩淺之夫以時浚治僅免水患歴嵗既久其法廢弛遂
致諸湖巨浸壅遏其中江河故道淤漲於外土民利其
膏腴或堰而為田築而為圃是以渰没田疇漂淪廬舍
固其所也方𢎞治四年一澇迨五年復澇今嵗大水視
昔尤甚伏祈聖明思念東南大害於廷臣中選差有才
力通曉水利者一二員授以節鉞重以委任會同撫按
講求民瘼設法賑恤俟民困稍甦然後指定地方分投
[016-7b]
相視何地為山水入湖之衝何港為太湖入海之道自
源徂流一一講究相與度其經費量其事期然後大加
浚治使下流得以宣洩然當此饑饉之際欲興大役若
非任事者處之得其道則民力不堪不能不重困也
大政紀嘉靖三年大理卿鄭岳上言臣勘事陜西道經
畿内河南諸處見大行西倚潼闗東繞懷衞北極燕薊
其水皆東注南入於海盧易滹沱流離漳洺衞沁洛瀍
其大也宜督居民瀕水開田築隄防以障汎溢鑿溝渠
[016-8a]
以通灌溉其平疇曠土無川澤之利者量鑿洫澮或為
陂塘下通水泉之出上收雨潦之入每府增置通判一
人以江左諳水利者居之督率郡邑専理農事則數年
之後皆為沃壤而水旱不足憂矣章下户部侍郎王承
裕覆議從之乃命各撫按官會同二司隨宜舉行
胡體乾修舉水利疏禹之治水有三導川入海洩之以
去害也瀦水為澤蓄之以興利也濬畎及川乂之以播
種也葢髙山大原衆水雜流必有一低下處為之壑如
[016-8b]
人之有腹臟焉彭蠡震澤是也旁溪别緖萬理朝宗必
有一合流入海之川為之洩如人之有腸胃焉江淮河
漢是也今以三吳水利觀之有宣歙杭湖數郡之山原
而導之得所入然後有太湖之汪洋有太湖環五百里
之容受而洩之得所歸然後有蘇松常五郡之財賦漫
衍浸注為蕩為漾縱横分合為濱為塘於是江浦領之
徑帶迂迴而放之海此吳中形勢之大都亦諸方言水
利之準則矣禹貢載治水成功則曰九川滌源九澤既
[016-9a]
陂四海會同而盡力溝洫乃則壤隩宅中事也故總敘
其事不過始之以決九川距四海終之以濬畎澮距川
今列水利事宜一曰禁淤湖蕩廣水利之翕聚也二曰
疏經河通其幹也三曰開溝渠濬其支也四曰築隄岸
防川澤之泛濫固田間之圍攔也并山鄉積水沿海護
塘共為六條所採昔人之議俱江南治水方略引以為
例他可類推云
呂光洵修水利以保財賦重地疏臣聞善治病者必攻
[016-9b]
其本善救患者必探其源水利之興廢乃吳民利病之
源也臣嘗巡歴各該地方相視髙下詢問父老頗得其
説輒敢條為五事仰俟裁擇一曰廣疏濬以備瀦洩二
曰脩圩岸以固横流三曰復板閘以防淤澱四曰量緩
急以處工費五曰専委任以責成功何謂廣疏濬以備
瀦洩葢三吳之地古稱澤國其西南翕受太湖陽城諸
水形勢尤卑而東北際海岡隴之地視西南特髙大抵
髙者其田常苦旱卑者其田常苦澇昔人治之髙下曲
[016-10a]
盡其制既於下流之地疏為塘浦導諸河之水由北以
入於江由東以入於海而又畝引江潮流行於岡隴之
外是以瀦洩有法而水旱皆不為患近年以來縱浦黄
塘多湮塞不治惟二江頗通一曰黄浦二曰劉家河太
湖諸水源多而勢盛二江不足以洩之而岡隴支河又
多壅絶無以資灌溉於是上下俱病而嵗常告災臣據
各府所報河浦湮塞之處在下流者以百計而其大者
六七所在上流者亦以百計而其大者十餘所治之之
[016-10b]
法當自要害者始宜先治澱山等處一帶茭蘆之地導
引太湖之水散入陽城昆承三泖等湖又開吳淞江并
大石趙屯等浦洩澱山之水以達於海濬白茆港并鮎
魚口等處洩昆承之水以注於江開七浦鹽鐵等塘洩
陽城之水以達於江又導田間之水悉入於水浦小浦
之水悉入於大浦使流者皆有所歸而瀦者皆有所洩
則下流之地治而澇無所憂矣乃濬臧村等港以溉金
壇濬澡港等河以溉武進濬艾祁通波以溉青浦濬顧
[016-11a]
浦吳塘以溉嘉定濬大瓦等浦以溉崑山之東濬許浦
等塘以溉常熟之北凡岡隴支河湮塞不治者皆濬之
深廣使復其舊則上流之地亦治而旱無所憂矣此三
吳水利之大經也何謂脩圩岸以固横流葢四府最居
東南下流而蘇松又居常鎮下流其水易瀦而難洩雖
導河濬浦引注於江海而每遇秋霖泛漲風濤相薄則
河浦之水逆行田間衝齧為患宋轉運使王純臣常令
蘇湖作田塍禦水民甚便之而司農丞郟亶亦云治河
[016-11b]
以治田為本其説多可採行臣嘗詢故老以為二三十
年以前民間足食無事嵗時得因其餘力營治圩㟁而
田益完美近年空乏勤苦救死不贍不暇脩繕故田圩
漸壞而嵗多水災是吳下之田以圩岸為存亡也失今
不治則坍没日甚而農桑日蹙矣宜令民間如往年故
事每嵗農隙各出其力以治圩岸圩㟁髙則田自固雖
有霖澇不能為害且足以制諸湖之水不得漫行而咸
歸於河浦則河浦之水自髙於江江之水自髙於海不
[016-12a]
待決洩自然湍流而岡隴之地亦因江水稍髙又得畝
引以資灌溉葢不但利於低田而已何謂復板閘以防
淤澱河浦之水皆自平原流入江海水漫而潮急沙隨
浪湧其勢易淤不數年即沮洳成陸嵗脩之則不勝其
費昔人論其便宜去江海十餘里或七八里夾流而置
閘時其啟閉以禦淤沙嵗旱則閉而不啟以蓄其流嵗
澇則啟而不閉以洩其流閘有三利葢謂此也而宋臣
郟僑亦云錢氏循漢唐遺事自松江而東至於海又導
[016-12b]
海而北至於揚子江又沿江而西至於江隂界一河一
浦大者皆有閘小者皆有堰臣按郡志葢與僑之言頗
合然多湮廢惟常熟縣福山閘尚存正徳間巡按御史
謝琛議復吳塘等閘而不果即今金壇縣議復莊家閘
江隂縣議復桃花閘嘉定縣議於横瀝練塘等處各置
閘如舊臣訪諸故老皆以為便以是推之凡河浦入海
之地皆宜置閘然後可以久而不壅葢不獨數處為然
也何謂量緩急以處工費夫經畧得宜則事易集施為
[016-13a]
有漸則民不煩往嵗凡有興作皆併役於一時是以功
未成而財食告匱為今之計宜令所在有司檢勘某水
利害大某水利害小某水至急某水差緩其最大而急
者則今嵗修之次者明年修之次者又明年修之則興
作有序民不知勞而其工費之資亦可以先時而集矣
但方今嵗時荒歉公私俱絀既不可加斂於民而内帑
又不敢望乞將見年未完錢糧係解大户侵欺者督令
有司設法清追數十餘萬兩存留在官畧倣宋臣范仲
[016-13b]
淹以官糧募饑民修水利之法行令有司查審應賑人
數籍其老病無力者為一等壯健有力者為一等無力
者日給米一升聴其自便有力者日給米三升就令開
濬通將前項官銀及賑濟錢糧一體通融給散各令造
册查考則官不徒費民不徒勞所謂一舉而兩利者也
丘濬大學衍義補井田之制雖不可行而溝洫之制則
不可廢今京畿之地地勢平衍率多洿下一有數日之
雨即便淹沒不必霖潦之久輒有害稼之苦農夫終嵗
[016-14a]
勤苦盻盻然而望此麥禾以為一年衣食之計賦役之
需垂成而不得者多矣良可憫也北方地經霜雪不甚
懼旱惟水澇之是懼十嵗之間旱者什一二而潦恒至
六七也為今之計莫若少倣遂人之制每郡以境中河
水為主又隨地勢各為大溝廣一丈以上者以達於大
河又各隨地勢各開小溝廣四五尺以上者以達於大
溝又各隨地勢開細溝廣二三尺以上者委曲以達於
小溝其大溝則官府為之小溝則合有田者共為之細
[016-14b]
溝則人各自為於其田每嵗二月以後官府遣人督其
開挑而又時常巡視不使淤塞如此則旬月以上之雨
下流盈溢或未必得其消涸若夫旬日之間縱有霖雨
亦不能為害矣朝廷於此又遣治水之官疏通大河使
無壅滯又於夾河兩岸築為長堤髙一二丈計則衆溝
之水皆有所歸不至溢出而田禾無淹没之苦生民享
收成之利矣是亦王政之端也
嚴訥水利圩圖論今天下以墾田當司農鉅供者蘇松
[016-15a]
為最蘇松介在湖海厥土塗泥利害以水圩岸者所以
隄水而田即周禮稻人匠人所掌塗防者也田甚下濕
岸則陡立如城河循其外而中田焉禾在田雖芃芃起
矣而河流猶出其上舟行者葢俯而窺也岸或咫隙莫
禦而田且沛澤矣其田之最髙阜去水逺而水不及溉
者則又終古舄鹵田在上下壤之間土厚而水深則號
膏腴以其得水蓄洩可為旱澇備而所能蓄洩者以有
圩岸耳嵗苦旱則河之水續桔橰而上以入於田河不
[016-15b]
龜坼田不乏溉嵗苦潦則戽水出於河而岸障之雖勞
人力不盡待命於天自三江道湮疏濬失宜恒雨注積
而無從尾閭也水襄於岸寸許而膏腴汨為巨浸不能
與下濕者論良瘠矣廟堂深為國計軫念民瘼枚擇憲
臣専董水政林公承簡書之重躬橇載之勤周爰咨諏
尋源徹委決壅導積滌茹存匯塘之浦之涇之港之溪
之閘之以為宣節之大計者既殫厥心矣條縷其目知
圩岸為切務而修築焉卑令髙缺令補廢令興薄令培
[016-16a]
而厚浮令杵而堅規畫既定先有司而躬督察之凡閲
嵗而次第告成故老相傳以為正徳庚午嘉靖辛酉纔
淫雨匝旦漂沒無算今浹旬彌月而民幸不悉魚者先
見之豫圖而成勞之隂賜也
張瀚淮鳳墾田議往年出守廬陽巡行阡陌勸民開塘
蓄水又嘗往來鳳淮兩府之間一望數十里皆紅蓼黄
茅大抵多不耕之地間有耕者又苦天澤不時非旱則
澇葢雨多則横潦瀰漫無所歸束無雨則任其焦萎救
[016-16b]
濟無所資夫水土不平耕作無所施力必先度量地勢
髙下跟尋水所歸宿濬河以受溝之水開溝渠以受横
潦之水官道之水設大堤以通行偏小之邨亦增卑以
成徑惟欲於道傍多開溝洫使接續通流水由地中行
不占平地又度低窪處所多開塘堰以瀦蓄之夏潦之
時水歸溝塘亢旱之日可資灌溉髙者麥低者稻平衍
地多則木棉桑枲皆得隨宜樹藝土本膏腴地無遺利
遍野皆衣食之資矣
[016-17a]
圖書編論浚渠築堰禹之治水不過曰決九川距四海
濬畎澮距川而已而天下之言智者莫踰焉何哉洪範
五行水曰潤下知水之性潤下則知禹之治水矣是故
先決九川以導於海使水之大者有所歸次濬畎澮以
距於川使水之小者有所洩此所以九州同四隩宅而
萬世永利也商之衰也五行之官世失其業周人始命
遂人十夫為溝百夫為洫千夫為澮萬夫為川而溝洫
之制始立稻人以瀦蓄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
[016-17b]
水以列舍水以澮瀉水而溝洫之制益詳至於匠人氏
又辨其深廣之度而通其蓄洩之宜其法可謂盡善矣
然周人豈夷陵谷而為之哉亦不過因其自然之利而
修伯禹之故而已周之衰也遂人稻人匠人之官又世
失其業列國之君皆自利以病人國暴秦之興又廢溝
洫開阡陌而水利廢矣是故孫叔敖起芍陂則楚受其
惠文翁穿溲口則蜀以富饒史起鑿漳水於魏則鄴傍
有稻粱之詠鄭國導涇水於秦則谷口有禾黍之謡許
[016-18a]
景山復蕭何之故堰則興元之荒瘠復為膏腴趙尚寛
修召信臣之故渠則南陽之㵼鹵變為沃壤之數君子
者孰非因其自然之利而修其已然之法哉謂之得周
官之遺意亦可也國家司空有總職水利有専官省以
督之府府以督之縣而縣之陂塘圩堰又莫不有長重
以憲臣之稽察皆以愍惠元元而興水利也然遇水旱
民輒告病者是必有其故矣此無他陂塘圩堰之長皆
失其業而郡縣長吏又莫之省憂故也欲脩周官之職
[016-18b]
加疏濬之功通灌溉之利絶漂沒之患甚盛心也愚者
以為周官之職不可卒復而溝洫之遺意尚亦可尋周
官曰溝必因水勢防必因地勢葢溝以導水不因水勢
則其流易壅防以止水不因地勢則其土易壞為今之
計莫若申飭郡縣長吏督率陂塘圩堰之長察水勢之
曲直原地勢之髙卑可堤則堤可決則決因陂塘圩堰
之舊加疏濬築塞之功而又嚴侵占之禁明考課之法
則灌溉之利興漂沒之患免矣雖然賈讓有言曰立國
[016-19a]
居民疆理土地必遺川澤之利分度水勢所不及大川
無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為圩澤使秋水多得所休
息左右游波寛衍而不迫此誠萬世水利之上䇿
又古之畿甸數百畝之田必溝數十溝之水必川數大
川之水必就窪而為湖溝因水潄防因水淫淵因水罄
折而向於渠為湖為渚也湖渚多而天下西北之水不
助河而為暴然後數千里中原之地可樹藝而農唐虞
之盛由五事宣八風雨𤾉時若無崩竭淫溢之災無轉
[016-19b]
漕輸將之費而封濬分畫功臻於永賴此謂本務
又伊洛水田議河南本有水利可以興水田古之人葢
嘗為之矣如太陽三渠去府城南十里而近分洛水以
溉田者宣利渠去永寧縣南三里而近又有新興萬箱
等渠皆亦分洛水以溉田者伊陽渠去嵩縣東十里而
近永寧渠去嵩縣南六里而近又有鳴臯順陽濟民等
渠皆分伊水以溉田者而盧氏縣之東澗水則嘗析而
為渠流入於城中以灌蔬圃者也可以灌蔬圃則亦可
[016-20a]
以灌田興水田之利也至於伊洛瀍澗載在經史流經
府城外夏秋間每泛溢而東者寧不可以隄障之車戽
而耕種為水田乎葢其人習於種旱穀憚於胼手胝足
之勞而又不諳埂塍之制不慣於栽插耘耔之方術也
聞永寧嵩縣亦已有水田其民頗稱饒裕予方欲募召
能作水田之人於蘇松及永寧嵩縣之已有成效者以
分教乎凡伊洛三川之民興秔稻之利於此一方而惜
乎不久即遷官去入閩矣洛民每苦糧重疏欲與汝南
[016-20b]
道丈地而均糧格不行倘水田之利成每畝可收穀三
四鍾其每畝所上糧一斗比之蘇松猶為輕則即不盡
水田以水田與不水田相㕘錯為輕重數年以後嵗稍
多收民間亦或稍致饒裕如永寧嵩縣也糧則稍重於
輸將不為難予請輕折而不得欲興水田以利斯民而
以轉官去不獲遂心又以為大夫士亦安於故常而不
樂為此也且著為議以告後來者
又江西水利議江西列郡為州者一為縣者七十有二
[016-21a]
陂塘無慮數萬有竒以興一方之水利宜大有益於民
事者乃今脩濬方新而旋復壅決所在控告者月無虚
牘而民事無補矣推原其故則以溝洫久廢互相因循
莫為修舉曰富强自為封殖也曰貧瘠苦於資計也曰
勢分而衆心易媮也曰利鉅而當事易撼也又其大者
江湍湖匯勢易毁齧而平豊等處一決輒數百丈彭蠡
四際一漲率為巨浸膏腴汙萊人謀無措也且職水利
者奉上官之檄至捉里胥以支應致使旱乾水溢待命
[016-21b]
於天或者歸諸氣數適然委之無可奈何焉非民之利
也昔唐韋丹為江西觀察築隄捍江為陂塘五百餘所
溉田萬有二千頃功徳被於八州兹江右之地當當時
故趾彼既築以利民若此况於數百載之後求其故智
安得藉口於杜亞先事之無功而並棄賈讓之下䇿乎
是故在髙原宜鑿池引水以資其利在下隰宜築隄開
港以殺其勢門閘不復修舉壩堰之䇿猶可行也民力
宜恤三時務農之後亦可勞也専利之禁必嚴而曲防
[016-22a]
者有罪議貸之令必申而惰事者無赦擇賢吏焉専其
委任俾利建百年勿惜一時之費計安萬姓勿恤一人
之讟如是而水利不興未之見矣
滇南水利䇿滇南水利於天下猶之彈丸黑子也然而
滇之人非穀不養榖非農不入農非水利不殖夫曲靖
之水洱海之旱患之久矣而未聞有治之者不重也曲
靖之水前未有也葢諸山源水合流南出東則東山西
則真峯山束焉中為草場舊稱荒海水至以通流水去
[016-22b]
以牧馬既而馬廢不牧地聴開墾稍稍築圍然未甚也
近十嵗間則悉覈而征之於是起圍徧於荒海而水之
所委無幾矣迺始嵗嵗患潦而民之黄糧軍之屯糧胥
病矣及水之盛則或決圍而圍田亦病矣夫其所為病
如此治而愈之非難也而有不能者葢有二焉官不能
捐稍入之利而武弁豪右窟穴其間者倡為成功之説
忍而不能去奈何其以小利害大事也謂宜博詢利害
即不盡除猶當先其甚者去之官減其額嵗嵗稍除期
[016-23a]
以水不為災而止可矣故曰審計為急也洱海之旱非
他也梁王山之水分流而下者故皆有壩蓄之諸甸今
略已湮廢而青海周官海之流亦罔瀦蓄以故一遇恒
𤾉赤地千里而莫之救也夫陂塘蓄泄前人經營以為
水計慮者甚悉也其始之稍隳以補苴易矣則廢而任
之以至於大壞而有司者猶莫以為意避擅興之嫌偷
恬靜之譽需秩滿遷次則去之耳後來繼今者又復盡
然非課之章程厲以誅賞此病不除故曰課功為急也
[016-23b]
雖然滇之水利非獨此也鄧川之龍泉勢將齧川永昌
之疊水河每患淤塞其他源委當講者亦多矣
 
 
 
 
 
欽定授時通考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