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46 明儒學案-清-黃宗羲 (master)


[042-1a]
欽定四庫全書
 明儒學案卷四十二
           餘姚 黄宗羲 撰
甘泉學案六
 文選唐曙䑓先生伯元
唐伯元字仁卿號曙䑓廣之澄海人萬厯甲戌進士知萬
年縣改泰和陞南户部主事署郎中進石經大學謂得之
安福舉人鄒徳溥陽明從祀孔廟疏言不宜從祀六經無
[042-1b]
心學之説孔門無心學之教凡言心學者皆後儒之誤守
仁言良知心學惑世誣民立於不禪不霸之間習為多疑
多似之行後人效之不為狗成則從鬼化矣言官劾其詆
毁先儒降海州判官移保定推官歴禮部主事尚寳司丞
吏部員外文選郎中致仕卒年五十八先生學於吕巾石
其言性一天也無不善心則有善不善至於身則去禽獸
無㡬矣性可順心不可順以其附乎身也身可反心不可
反以其通乎性也故反身修徳斯為學之要而其言性之
[042-2a]
善也又在不容説之際至於有生而後便是才説性之
性不能無惡矣夫不容説之性語言道斷思維路絶何
從而知其善也謂其善者亦不過稍欲别於荀子耳孟
子之所謂性善皆在有生以後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
心何一不可説乎以可説者謂不能無惡明已主張夫
性惡矣以性為惡無怪乎其惡言心學也胡廬山作書
辨之耿天臺謂唐君太和治行為天下第一即其發於
政便可信其生於心者矣又何必欲識其心以出政耶
[042-2b]
慈湖之剖扇訟象山一語而悟本心然慈湖未悟之前
其剖扇訟故未嘗别用一心也唐君以篤修為學不必
强之使悟孟我疆問於顧涇陽曰唐仁卿何如人也曰
君子也我疆曰君子而毁陽明乎曰朱子以象山為告
子文成以朱子為楊墨皆甚辭也何但仁卿涇陽過先
生述之先生曰足下不見世之談良知者乎如鬼如蜮
還得為文成諱否涇陽曰大學言致知文成恐人認識
為知便走入支離去故就中間㸃出一良字孟子言良
[042-3a]
知文成恐人将這個知作光景玩弄便走入𤣥虚去故
就上面㸃出一致字其意最為精宻至於如鬼如蜮正
良知之賊也柰何歸罪於良知先生曰善假令早聞足
下之言向者論從祀一疏尚合有商量也
醉經堂集解性天命也惟聖人性其心而心其身小人
不知天命之謂性也故性為心用心為身用劉子曰人
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孟子曰殀夀不貳修身以
俟之所以立命身心性/命解 道無體性無體仁無體誠無
[042-3b]
體總之以物為體外物無道無性不仁不誠此吾道與
異端之辨道徳仁/誠解 魯論記夫子之言至矣家語得其
十之七荀子劉向大小戴十之五莊列十之三論語/解
論語記言嚴謹不敢增減一字惟編次頗雜其義易晦
使編次皆如鄉黨一篇則論語可以無解同/上 已欲立
而立人已欲逹而逹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曰茍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程子曰充擴得去天地變化草木
一貫/解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行也逝者如斯夫不
[042-4a]
舎晝夜聖人之心純亦不已也孟子曰有本者如是程
子曰其要只在謹獨川上/解 用之則行有是以行見龍
也舎之則藏有是以藏潛龍也用而無可行或所行非
所用舎而無可藏或所藏非所舎謂其身行藏則可謂
其道行藏則不可有是/解 春風沂水㸃之誠也吾斯未
信開之誠也狂者志有餘而誠不足聖人欲進其不足
而裁其有餘故一歎一悦進之也正所以裁之也惜乎
㸃猶未悟後來解者又從為之詞聖人之言荒矣言㸃/解
[042-4b]
 仁者以物為體安得有已故曰克已仁者如射反求
諸已而已矣故曰由已知由已然後能克己能克已然
後能復禮夫學至於禮而止矣克己未足以盡仁猶無
私未足以盡道知其解者宋儒惟明道一人克已由/已解
有道榖不足耻九百粟不可辭怨欲可以為難而不可
以為仁聖人雖因憲而發實古今賢者之通患為其不
在中庸也賢哉回也陋巷簞瓢為其志在擇乎中庸也
問耻/解 仁者怨乎曰怨已仁者憂乎曰憂道然則如樂
[042-5a]
何曰怨已故不怨天不怨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憂道
故不憂貧不憂生以死生為晝夜視富貴如浮雲孔顔/樂解
 修已以敬至於安人安百姓皆修已也易有太極至
於生兩儀四象八卦皆易也謂敬在修已之中太極在
易之中則可謂敬安百姓太極生兩儀則不可修已/解
大學中庸賈逵經緯之説是也而作書之意又若以易
為經以詩書為緯蓋惟天地為大惟學則天故曰大學
惟中乃大惟庸乃中故曰中庸易曰大哉乾元君子行
[042-5b]
此四徳者又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學也乾之
徳莫盡於九二其曰龍徳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
之謹中庸也此其經也雜引詩書互發其緯也大學中/庸解
 大學以規模言其緒不可紊中庸以造詣言其功不
可畧同/上 正已而不求於人之謂善正已而物正之謂
至善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善也其身正而
天下歸之至善也程子曰在止於至善反已守約是也
則合而言之也至善/解 物有本末其本亂而末治者否
[042-6a]
矣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家語曰察
一物而貫乎多理一物而萬物不能亂以身本者也孟
子曰天下國家之本在身格物/解 自知止而後有定至
慮而後能得始條理也知至至之也在止於至善終條
理也知終終之也知止能得則近道止至善則道在我
知止止/至善解 君子時中庸擇中庸依中庸者也小人無忌
憚索隐行怪者也賢者之過與不及均而賢者之害尤
甚必至罟獲陷阱乃已時中/解 中庸其至矣乎是謂至
[042-6b]
善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故止於至善中/庸
至善/解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謂儒正心而無所事焉
之謂釋易曰終日乾乾行事也程子曰鳶飛魚躍與必
有事焉而勿正意同㑹得時活潑潑地不㑹得只是弄
精神鳶飛魚/躍解 道者治人之道也以人治人雖執柯伐
柯未足為擬子思之苦心亦至矣程子謂制行不以已
而道猶未盡此之謂也道不逺/人解 惟天下至誠能盡其
性堯舜性之也其次致曲湯武反之也易曰逆數禮曰
[042-7a]
曲禮逆而後順曲而後直聖人之教為中人設張子所
謂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者也發而不中反求諸已
此之謂致曲致曲/解 大哉聖人之道三千三百之謂也
禮者性之徳也道問學所以崇禮所以尊徳性崇禮/解
凡一代皆有一代之大經堯舜授禪禹治水湯武放伐
伊尹放太甲周公誅管蔡孔子作春秋子思述大學中
庸孟子距楊墨韓昌黎程明道闢佛老其經綸一也大/經
解/ 未發之中不可求必也格物乎曰知本曰知止曰
[042-7b]
明善曰致曲㫖同而名異至於反身而誠然後立天下
之大本大本/解 不覩不聞即人所不見獨也戒慎恐懼
即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慎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不慎
獨也無聲無臭皆獨之善或以為&KR1036道誤矣獨/解 於乎
不顯不顯惟徳詩人賛文王至徳也始乎慎獨終乎慎
獨學者當儀型文王也儒者既於不顯為兩解無怪乎
以慎獨為漏言不顯/解 天與鬼神形而下者也故言天
曰無聲無臭言鬼神曰不見不聞道形而上者也自無
[042-8a]
聲臭自莫見聞豈待&KR1036乎必以無聲臭不見聞&KR1036道謂
聲臭見聞非道可乎為此解者欲附於不生不滅不垢
不浄之㫖不知反為所笑天鬼/神解 物有本末身其本也
國家天下皆末也未有本亂而末治者物格者知修身
為本而已非修身也知修身為本是謂知本是謂知止
是謂知所先後是謂物格知至故務其本則意誠不然
皆偽也守其本則心正不然悉邪也意誠心正即可以
語修身乎未也心雖已正而身未易修故無私而不當
[042-8b]
理者有之克已而不復禮者有之知及仁守莊以莅而
動不以禮者有之定静且安不慮則不得者有之故格
物者近道而已即慮且得猶難至善故曰好學力行知
耻則知所以修身又曰齋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
蓋至於禮然後修身之能事畢矣雖然齊家治國平天
下豈都無事莫知其子之惡是縱子莫知其苗之碩是
貪財未有貪財縱子而能齊家者未有以暴帥人而興
仁讓於國者未有嫉彦聖舉不肖蓄聚斂好惡拂人性
[042-9a]
而能平天下者故節節有次第節節有工夫然皆必是
修身始欲修其身者必自格物始物格而身不修者有
矣未有不格物而能修身者也格物者知本也修身者
立本也知本智也立本仁也仁智合者勇也此合物與
修身始終之條理也然則格物如何在家而家在國而
國在天下而天下無巨細無精麄将有行将有為凡有
行凡有為或行而不得或行而不通一一反已省已責
已舎巳不敢一毫求人責人然後可以求人責人孟子
[042-9b]
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又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又
曰仁者如射反求諸已而已矣是謂格物能知此義然
後宇宙在手萬化生身格物修/已解 夫子述而不作弟子
不敢著書夫子没七十子䘮去聖日逺漸生隐怪子思
子憂其失傳始作大學中庸至孟軻氏而異端大起争
喙者多始作孟子二子皆不得已而著書吾道既明無
書可著孟子/解 孟子一書首尾照應後先互發凡有注
解添足畫蛇同/上 孟子闢楊墨一言而有餘闢告子屢
[042-10a]
言而不足告子之害甚於楊墨至後代始大告子/解 孟
子論三王五伯諸侯大夫則五霸為二等論堯舜湯武
五伯則五伯為三等性之上反次之假又次之假或成
真惡知非有舉戰國諸侯而無之是孟子之所思也五/伯
解下/同 夫子論小人中庸擬於時中君子也孟子論五
伯假之擬於性之反之之聖人也果如註解是儗人不
於其倫矣 伯者慕道而讓道於道無損異端賊道而
當道誣民已甚故鄉愿楊墨告子聖賢皆闢之不遺餘
[042-10b]
力獨於五伯雖小之不勝其大之雖斥之不勝其與之
斥以正志與以明伐吾儒之道得王而大得伯而貴
博學詳説與博文同将以説約與約禮異説約者要約
之約求㑹通也約禮者約束之謂能不畔而已博學詳
説則禮在其中約禮與人規矩説約在人解悟説約/説
好樂與百姓同好貨好色與百姓同即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㓜吾㓜以及人之㓜皆不忍人之政也或謂孟子
姑以引君乃自卑以求行其言乎外欲無理外情無性
[042-11a]
性理不明徃徃如此好貨好/色解 仁人心也本心也不可
放也始焉不受嘑蹴之食此之謂本心繼焉而受無禮
義之萬鍾此之謂失其本心失其本心者放心也由不
為而逹之於其所為此之謂由乎義路由乎義路者求
放心也心學之説謂之求心則可謂之求放心則不可
李延平曰仁人心也孟子不是以心名仁羅文莊曰延
平之見卓矣二子可謂有功於孟子求放/心解 仁義忠信
樂善不倦此天爵也既飽以徳飽乎仁義所以不願人
[042-11b]
之膏粱文繡也立大也陸氏以立大為立心其流之禍
於今為烈彼不仁不義假仁假義小仁小義孰非立心
皆可以為大乎否立大/解 大行不加舜禹有天下而不
與者也窮居不損顔子簞瓢不改其樂者也程子曰泰
山髙矣泰山頂上已不屬泰山堯舜事業只是一㸃浮
雲過目非程子不能及此近代陳氏始發其義楊朱二
解胥失之矣大行不/加解 由仁義行仁者安仁堯舜性之
也居仁由義知者利仁湯武反之也性之者不可見得
[042-12a]
見反之者可矣獨復者不可見得見頻復者可矣孟子
曰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無意而能至者也善夫揚
雄氏之記之也性反/解 太上忘實忘名其次篤實晦名
其次力實生名生名者賢晦名者聖忘名者天夷齊讓
國國與名而俱存燕噲讓國國與名而俱䘮燕噲非好
名者也若出於好名必擇其可讓者讓之不至有子之
之亂固亦名教之所與矣好名之人能讓千乗之國貴
名也好名/解 以性之欲為性不知天命之性是世俗之
[042-12b]
所謂性也以氣質已定之命為命不知受中以生之命
是世俗所謂命也在世俗則可在君子則不可君子者
反本窮原盡性至命者也故言性曰善言命曰天去此
取彼不謂性/命解 惟天生民有欲欲不必無亦不能無為
無欲之説者惑也聖人中焉賢者寡焉寡者擇其中之
謂也至於中則一欲不棄一欲不留欲我當欲與人同
欲是謂中和位育之道寡欲/解 經者學之具也學以明
道而易具矣學以理性情化天下而詩具矣學以為帝
[042-13a]
者師為王者佐而書具矣學以修身齊家措之天下而
禮具矣學以驗天應人明微維分而春秋具矣其理相
通其義各别樂無經非失也有詩在也樂章存而噐數
猶可考也經解下/並同 經聖經也惟聖解聖惟經解經羲
之畫文之彖周公爻辭孔子十翼是也惟賢知聖惟賢
知經子思之大學中庸孟子之七篇程伯淳之語錄凡
所引是也解字者得少而失亦少解意者得不償失今
之章句大全是也擬經者勞且僭而無益於發明太𤣥
[042-13b]
𤣥經是也誣經者淫妖怪誕侮聖逆天已易傳習録是
也 解經以傳不如解經以經合而解則明拆而解則
晦故經有一事而前後互發者有一義而彼此互見者
盡去其傳注而身體之口擬之不得則姑置之而從他
處求之諷詠干週怳然觸𩔖矣 無聖人之志不可解
經讀世俗之書不可解經韓子曰非三代兩漢之書不
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可為讀經之法兩漢近三代
若董仲舒揚雄劉向鄭𤣥徐幹皆其傑然者其緒論徃
[042-14a]
徃可采也 夫子有言行在孝經非世所傳之孝經也
嘗考之儀禮凡禮有經有記有傳有義今按小戴内則
前一段當為孝經曲禮雜儀當為記大戴本孝以下四
篇與世所傳唐明皇御製序者當為傳義合之而後孝
經可考孝經解/下同 内則自后王命冡宰至賜而後與之
文字宏宻精深與十翼相𩔖既自别於儀禮又自别於
六經所以為夫子之孝經 六經惟易無恙漢唐千家
傳註多有可攷不得其解當一以經文為據易解/下同 解
[042-14b]
經之法以經不以傳宜合不宜拆凡經皆然而易尤甚
今之讀易者未解繫辭先解爻彖未辨枝葉先認根苗
是孔子誣周文而周文又誣伏羲氏也此拆之尤舛而
自以其傳代經也 易之彖辭彖傳爻辭爻傳不妨合
為一卦惟大象當自為一傳文言又當自為一傳大象
者學易用易也文言豈惟乾坤二卦有之上經八卦九
爻下經八卦九爻散在繫辭者皆是也合之共為一傳
不特文言為全書而上下繫亦自朗然 易有文錯者
[042-15a]
如雲行雨施當在時乗六龍之下是也有文不錯而句
讀錯者如後得主為主利是也有字不錯而反以為錯
者蓋言順也當作慎是也 天地日月寒暑晝夜水火
男女乾坤之可見者也極而推之凡超形氣者皆乾凡
渉形氣者皆坤凡善皆乾凡不善皆坤凡中皆乾凡過
不及皆坤乾之亢與旡首處即坤坤之順且正處即乾
易逆坤順乾之書是故逆數乾坤/解 易有用之用有不
用之用乾元用九言河圖虚中大衍除一意同蓋一三
[042-15b]
五七九皆乾二四六八十皆坤乾不用一用九用九所
以見一也一者天則也五以上始數皆乾六以下終數
皆坤天一始水地六終之地二始火天七終之天三始
木地八終之地四始金天九終之地五始土天十終之
坤用六以大終也大者乾也乾之用處即坤坤之不用
處即乾用九以竒偶數分乾坤用六以始終數分乾坤
故謂之易九六/解 初即下不曰下而曰初舉初以見終
也上即終不曰終而曰上舉上以見下也初以明本末
[042-16a]
上以别尊卑亦六九之義初上/解 乾元資始始我者生
我者也坤元資生生我者殺我者也貪生為凡民甚則
氓𨽻禽獸知始者為君子合徳則聖且神始生/解 帝王
之治本於道是也而道何本哉曰本於身可也曰本於
中亦可也而解者曰心謂桀紂非心可乎帝王之道在
執中而身之中以立本而身以表則故曰允執其中曰
慎厥身修互見也以心為中心難中也以心為身民何
則矣開卷之錯不可不慎書解下/並同 堯舜皆聖也堯㑹
[042-16b]
生知之全舜開學知之始故論道則稱堯舜論學則斷
自舜而不及堯顔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孟子曰舜
人也我亦人也後有作者文王似堯孔子似舜顔曾思
孟皆舜之徒也 詩始二南樂淑女而歸百兩坤道也
終雅頌純不顯而躋聖敬乾道也詩解下/並同 闗睢秉彛
好徳休休一个臣也地道也臣道也妻道也徳在此福
亦在此所以為后妃之徳所以為南風之始所以為中
聲之寄君子得之解愠小人得之阜財人而不為二南
[042-17a]
故猶面墻 豳風豳雅豳頌是周家一代元氣宇宙間
萬古元氣貴者王忽者亡惟影響 詩贊文王不顯與
天載同贊其徳也史稱西伯隂行善天下諸侯來朝稱
其時也具於穆不已之徳又當儉徳避難之時所以愈
不顯又所以愈丕顯與大舜𤣥徳同 古之學者學禮
而已矣古之觀人者觀禮而已矣三千三百無一非仁
故典曰天序禮曰天秩動作威儀之則曰天地之中禮/解
下並/同 恂栗威儀鳶飛魚躍 儀禮中有記有傳有義
[042-17b]
大小戴記中有經次其序比其數禮之大畧可以概睹
詳具禮編 春秋尊夏尊王尊天尊道扶天綱立地紀
所以託天子之權行天子之事春秋解/下並同 春秋責已謹
嚴待人平恕 左傳中載冀缺劉子二段是三代以前
聖人相傳格言失其姓氏如曲禮序首引毋不敬數語
非臯契伊周之徒不能道也 養心莫善於誠書之作
徳日休也聖人教人性非所先魯論之性與天道不可
得聞也儒者非之正坐此誤諸子解/下並同 表章大學自韓
[042-18a]
退之始表章中庸自徐偉長始合大學中庸為子思經
緯之書自賈逵始 闢佛老尊孟氏千百年惟一韓子
其功在吾道為漢唐儒者一人 鄭康成朱元晦皆聖
門游夏之列而特起百代之後事難而功多鄭師馬青
出於藍朱去程門未逺源流各别 孟子之後一人非
正叔不能至此然正叔所造竟讓其兄夫然後見獨知
之難也張子厚醇正不減正叔而才次之然均之可以
弗畔周邵則自為一家過則陸甚則楊吾不欲論之矣
[042-18b]
朱子能解正叔而間雜乎周邵其去明道則已逺不可
不辨 揚子雲美新論劉静修渡江賦為千古不白之
疑或曰遜言或曰偽作或曰以秦美新而甚之也渡江
時不能違也要之違心焉耳矣詳其語氣大段二子固
難語偽雖然凡售偽未有不假真者偽乎偽乎吾以二
子之生平信之也國朝正儒莫如薛文清髙儒莫如陳
白沙功儒莫如羅文莊使三子者不生考亭之後得遊
明道之門俱未可量
[042-19a]
論學書伏讀抄中解格物有曰通天地萬物而我為主
推此義也可以知本可以格物矣贈友人曰自求見本
體之説興而忠信篤敬之功緩遂令正學名實混淆而
弄精魂者藉為口實又曰今人好髙只不安分為斯言
也雖賢聖復起不可易矣乃其要歸在明心體其語心
體曰此心自善安得有欲而於程子善惡皆天理與惡
亦不可不謂之性二言反疑其偽此混心與性而一之
蓋近代好髙者之言而尊信心學之過也竊嘗讀大易
[042-19b]
至咸艮二卦而見聖人諱言心讀魯論至子貢贊夫子
而見聖人罕言性命惟書有之人心惟危言心也既曰
危安得盡善道心惟微言性也既曰微安得無惡故曰
操則存舎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則危之至也曰性
相近也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㡬希近且㡬希則微
之至性猶未易言善况心乎然此心性之説也而未及
道也心性不可言道可言乎道與心性至孟子言始詳
為告子也今之天下不獨一告子矣惜乎世無孟子也
[042-20a]
然不可不為足下一言之蓋聞之言學者惟道道隂陽
而已矣言道者惟天天道隂陽而已矣陽主始隂主生
陽多善隂多惡天且不違人猶有憾孰謂善惡非天理
乎陽必一隂必二一則純二則雜氤氲蕩焉人物生焉
孰謂惡不可謂性乎然則易言繼善孟子言性善者何
也其本然也有始而後有生有一而後有二此書所謂
維皇降衷程子所謂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説者也既始
矣焉得不生有一矣焉得無二此書所謂惟天生民有
[042-20b]
欲程子所謂纔説性便已不是性者也然則學何為為
善也陽統隂隂助陽則内陽而外隂也故中故善隂敵
陽陽陷隂則内隂而外陽也故偏故惡此書所貴精一
執中程子譬之水有清濁而人當澄治者也然則惡在
其能善也天地間一切覆載而必有以處之以人治人
以華治夷以賢治不肖以大賢治小賢天於是為至教
君子一身萬物咸備而必有以處之以已及人以親及
踈以貴及賤以多及寡以先知覺後知以大知覺小知
[042-21a]
以有知覺無知人於是為法天此書所謂天生聰明時
乂程子所謂天理中物有美惡但當察之不可流於一
物者也是故惡亦性也是有生之性是才説性之性性
之所必有也雖物而無異性必善也是天命之性是不
容説之性性之所自來也雖人而難知故孟子曰聲色
臭味安佚性也惡可謂無惡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烏得不性善也性所同也君子所獨也學為君子謀不
為衆人謀衆人待君子而盡性者也君子者天生之以
[042-21b]
盡人物之性參天地而立三才者也如何而可不知所
自也是以不謂性也是以道性善也言性之精莫如孟
子繼孟子者程子也吁亦微矣微故難言雖然性猶形
而上者形而上者雖善猶微心則形而下矣形而下者
敢概之以善乎性具於心而心不皆盡性性逹諸天而
人不能全天天人合心性一必也大聖人乎故曰堯舜
性之也其次致曲必反而復故曰湯武反之也復必自
身始故又曰湯武身之也又曰不逺之復以修身也性
[042-22a]
之者不可得矣得見復焉可矣復焉者不可得矣得見
頻復者可矣位禄夀昌孰不榮羨食色利名孰非斧斤
斷之不能中焉不易適而好忘動而多悔倐忽晦明毫
毛人鬼夫是之謂心明是之謂明其心體答孟吏部/叔龍書
元舊有心身性命解大約謂性一天也無不善心則有
善不善至於身則去禽獸無㡬矣故自性而心而身所
以賢聖自身而心而性所以凡愚是故上智順性其次
反身故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身之者反之也故
[042-22b]
又曰湯武反之也反身而誠所以復性夫學為中人而
設非為上智而設也學修身而已矣然則心居性與身
之間顧不可學歟曰性可順心不可順以其附乎身也
身可反心不可反以其通乎性也性乾而身坤性陽而
身隂性形上而身形下獨心居其間好則乾陽怒則坤
隂忽然而見形上忽然而墮形下順之不可反之不可
如之何可學也危哉心乎判吉凶别人鬼雖大聖猶必
防乎其防而敢言心學乎心學者以心為學也以心為
[042-23a]
學是以心為性也心能其性而不能使心即性也是故
求放心則是求心則非求心則非求於心則是我之所
病乎心學者為其求心也知求心與求於心與求放心
之辨則知心學矣夫心學者以心為學也彼其言曰學
也者所以學此心也求也者所以求此心也心果待求
必非與我同𩔖心果可學則以禮制心以仁存心之言
無乃為心障歟彼其原始於陸氏悞解仁人心也一語
而陸氏之誤則從釋氏本心之誤也足下謂新學誤在
[042-23b]
知行合一諸解非也諸解之誤皆縁心學之誤㑹其全
書則自見耳然則大學言正心孟子言存心何也曰此
向所謂求放心也正心在誠意存心在養性此向所謂
求於心也心之正不正存不存從何用力修之身行之
事然後為實踐處而可以竭吾才者也嗚呼此子思格
物必以修身為本孟子立命歸於修身以俟程子謂鳶
飛魚躍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意同寥寥千載得聖人
之傳者三子也答顧叔時/季時昆仲 叔時來教曰墨氏談仁而
[042-24a]
害仁仁無罪也楊氏談義而害義義無罪也新學談心
而害心心無罪也此説似明不知誤正在此也仁義與
隂陽合徳雜之則兩傷然非仁義之罪也至於心焉得
無罪人心惟危莫知其鄉此是舜孔名心斷案足下殆
未之思耳附/ 程子表章大學有功聖門固矣然格物
解誤則是書雖存反增一障可省也亦可無也程子雖
以窮理為解而其心不安是以其説屢變而徃徃有得
之言外故雖可以觀其至而大義隐矣自我明髙皇帝
[042-24b]
諭侍臣謂大學要在修身而古本以修身釋格致然後
直接數千載不傳之緒自是儒臣如蔡虚齋林次崖蒋
道林羅文恭王布衣及先師吕先生徃徃能通其義然
徒曰解之云爾其學教人之㫖不存焉就中破的者無
如布衣然不免為新學所陷觀其以心齋自號自命又
烏在其以修身為本也總之張子厚所謂釋氏以心法
起滅天地不免凝氷者無怪其相率而陷於新學也近
讀孫淮海講章亦既明乎其解視諸家較備矣乃其𦂳
[042-25a]
要歸明心體是本其所本而非大學之本也是解一人
而學又一人也嗟夫新學横正傳息不肖之身又岌岌
乎不敢當也當此之時乃有先生者不由師授不由注
解黙契遺㫖先得所同既揭止修又標性善其於學問
源流昭昭乎黑白分而新學不能混矣而元猶以為先
生設科太廣門徒太盛自反自修之實尚寡立人逹人
之意過多未免以憧憧感人猶難語知止而定也易以
咸言感貴其無心以艮言止惟止諸身知止在身則身
[042-25b]
以内身以外皆無汲汲焉可也彼謂明明徳在親民者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既以末而為本謂成已成物並切
者方芸已田遽芸人田又未免於本末雜施均之不知
本焉耳矣世未有不知本而能誠其意者也天之未䘮
斯文也既賦先生以明學之獨智而今又置之於孑孑
獨處之居納之於夭夀不貳之地刋其華剉其鋭使之
反初觀復深根固本殆夫子所謂尺蠖屈龍蛇蟄藏身
安身将駸駸於徳盛化神歟不然何其遇之窮至此也
[042-26a]
答李中丞/見羅書 大教謂格致誠正總是修身工夫有一無
二是也但先生之意猶指格物謂凡物之物而鄙意則
指為身與家國天下之物也雖凡物之物不出身與家
國天下而大學所指則專以身對家國天下分本末而
凡物不暇言也故曰物有本末又曰其本亂而末治者
否矣格此之謂格物知此之謂知止先生所謂萬物皆
備一物當㡬者是已所謂知修身為本即知本即知止
即知所先後是已而止修揭之説猶二也格致義中所
[042-26b]
謂物者又不覺其愈逺也蓋知知本之即知止而不知
知本知止之即格物知至也羅布衣反已之説大與鄙
見合而於先生有功獨其指物亦為舊説所纒不知本
文明甚先生姑就其是者推之可得也嗟夫反已至矣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必如大舜號泣旻天
負罪引慝而後可言夫反已者天必祐之况於人乎况
於鬼神乎又答/書 維卿之且别也囑曰共致一柬足下
其自名以友弟稱無不可曰我與若皆長也亦有説乎
[042-27a]
曰有長㓜有序列在大倫今世不論少長稱人者槩兄
自稱者槩弟此在泛交則可在吾黨則不可尋常口號
或無妨隨俗載之書禮則非所為訓也敝鄉㑹友此風
猶在惟少者得以自弟而長者不得也惟長者曰兄曰
某字或曰某字兄即長至二十以上亦止於稱某字先
生不及少也至於長者稱少曰某字曰足下或曰賢弟
其自署以名或曰僕而已矣其徃來柬上則無少長皆
得稱友生維卿曰子言是也與顧叔/時季時 吾輩在家在鄉
[042-27b]
在國無徃無分分之難盡久矣不求盡我分内而反求
多於分外此㑹講之風所以盛於今日也夫分内之與
分外誠偽判然矣舉世去此就彼者何不知本也未有
不知本而能誠者未有不誠而能動者然則㑹講何益
於人徒賊誠損已耳答原/易 禮有以多為貴者視聖尊
賢敬老恤孤之𩔖是也禮有以少為貴者津要逢迎酒
席濫觴貨賂公行之𩔖是也禮有舉之莫敢廢者或因
土俗所宜如入鄉問俗是也禮有不近人情而實為禮
[042-28a]
之至者如舉國之人皆若狂而夫子以為一日之澤是
也凡此處皆有天則不容以意而輕上下之故凡為上
官者御其所屬有必跪有必揖有必拜有必留茶有必
留飯皆禮所生也在賢者固當破格優之即庸衆者亦
不宜有意裁之天下賢者少庸衆者多若待賢者出於
例之外待庸衆者不及於例之内不惟庸衆者恚怒愧
阻而賢者亦且懼不敢當恐養畜人材之方不如此矣
故為國者必以禮學道者必愛人未有不愛人而能化
[042-28b]
人者未有不以禮而能愛人者書曰爾無忿疾於頑無
求備於一夫少有忿疾求備之心則愛人之心充拓不
去矣夫忿世之與憂世忿不能之與矜不能其用心廣
狹規模大小何如也願兄之念之也與維/卿書 先是拜湖
北名賢傳之賜時知門下獨契蒋先生道林也蒋先生
與先師吕巾石先生并為湛門髙第又曾於羅文恭集
即得見所解格物説而喜之及讀門下所為傳又其行
誼純明如此則蒋先生在楚中學者當為國朝一人又
[042-29a]
以見湛門諸君子雖其風動不及姚江而篤行過之是
亦可以觀二先生然元之置不復論者久矣夫學誠而
已矣其分數不同而明亦因之孟氏而後明道誠且明
矣伊川横渠次之朱子又次之江門别傳蓋出濓溪堯
夫之派然無愧於誠者也與其明不足也寧誠則薛文
清胡敬齋羅文莊其修朱子之業而有功近代者乎自
新學興而學始難言此元之所以有戒也答郭夢菊/大㕘書
物有本末而身其本也致知而不以修身為本此致知
[042-29b]
所以遺格物其去大學逺矣身在是而位亦在是凡思
而出位者不素位而願外不正已而求人皆邪思也其
以求止逺矣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又曰殀
夀不貳修身以俟之皆思不出位之説皆止之説也不
獲其身不見其人未易言也能慮能得氣象故緩理㑹
且自顧知止入定何如耳由反已而修身由修已而忘
已則庶㡬哉答錢/侍御 足下志逺而興髙識端而守介然
黙守此充其未至何患不及前賢而猶皇皇於㑹講一
[042-30a]
節何異走日中而避暑也子曰為仁由已孟子曰仁者
如射李先生常憂學不傳元但憂無可傳者耳與徐客/部懋和
 徃元初至吉州時曾見廬陵鄉先生張公諱子𢎞者
論吉州人物謂聞之故老叟兒童公論似求於貧中若
三羅是已三羅者皆及第也而能貧此言庶㡬近之後
因登匡山有詩云王匡既仙去遺跡山之阿豈無一代
雄千秋名如何貧人貧不死富者空金多吉州今代盛
人物在三羅鄙意謂禮失而求諸野張先生之言或有
[042-30b]
據也乃彼時諸公見此詩多不滿姑以俟百世可也足
下謂必於學中尋人殆未可草草吾道自有正氣世間
自有真人足下平心而徐察之自見不當以區區一偏
之言為左劵也足下喜釋釋自不妨儒各自成家正不
必混而相借耳白沙有言儒與釋不同其無累一也足
下蓋有志於是矣而必尋人於講學不但無益於儒恐
并其釋意而失之况此邦九邑講學大半就其講者士
風如足下所云亦可槩覩復可使之轉令盛乎必以講
[042-31a]
學尋人與必以不講學尋人均之有意雖然世必有不
講而學不言而信者雖未之見不敢誣天下盡無人也
答汪/吉州 大抵一體與過化實未易言近世儒者動稱一
體而侈慕過化此不可以欺人止欺已耳揚子雲有言
君子思人况已乎小人欺已况人乎為今之學未有不
欺已者其原生於以本體求道而陋聞見拙踐修耳李
卓吾道人名震湖澤之上頗聞其㫖主不欺志在救時
可為獨造獨其人似過於方外寡淵黙之思露剛狹之
[042-31b]
象未言化俗先礙保身門下當善成之幸勿益其僻也
夫儒與釋不同而吾儒之中庸與釋家之平等一也不
審道人亦有味其言否耶道人因焦太史與門下之雅
謬意不肖乃不肖亦何敢無以報道人惟轉致為幸蓋
因道人既以自省又恐其反與於今世談學之弊之甚
則闗係不細耳答劉/方伯 邇來士大夫工於速化之術一
以彌縫世情謟上諛下為通才為逺噐無論道理何如
即本來禀受偏氣亦消磨殆盡猶然世共賢之而彼亦
[042-32a]
若自以為得計者士風至此可為太息夫理天而氣人
然氣亦所以輔理自大賢以下氣不能無偏氣存而理
猶有存者故理失而求之氣可也并其氣而䘮之且侈
然附於非禮之禮如世道何答余/司理
 端潔楊止菴先生時喬
楊時喬字宜遷號止菴廣信上饒人生時父夢至一夾室
有像設揖之像設舉手答曰當以某月日降於公家如期
而先生生他日過學宫見夾室一像甚𩔖夢中則易主所
[042-32b]
遷之故像也登嘉靖乙丑進士第厯禮部主事員外尚寳
司丞南尚寳司卿應天府丞右通政太僕寺卿南太常寺
卿通政使萬厯癸卯陞吏部右侍郎尋轉左署部事乙巳大
計京朝官先生清執不徇奸相給事錢夢臯御史張似渠
皆四明注意之私人察疏上四明以兩人之故并同察者
特㫖俱留用且切責部院先生累疏求去已酉二月卒官
贈尚書諡端潔先生學於吕巾石其大㫖以天理為天下
所公共虚靈知覺是一已所獨得故必推極其虚靈覺識
[042-33a]
之知以貫徹無間於天下公共之物斯為儒者之學若
單守其虚靈知覺而不窮夫天下公共之理則入於佛
氏窠臼矣其與羅整菴之言心性無以異也夫天之生
人除虚靈知覺之外更無别物虚靈知覺之自然恰好
處便是天理以其已所自有無待假借謂之獨得可也
以其人所同具更無差别謂之公共可也乃一以為公
共一以為獨得析之為二以待其拈合恐終不能拈合
也自其心之主宰則為理一大徳敦化也自其主宰流
[042-33b]
行於事物之間則為分殊小徳川流也今以理在天地
萬物者謂之理一将自心之主宰以其不離形氣謂之
分殊無乃反言之乎佛氏唯視理在天地萬物故一切
置之度外早知吾心即理則自不至為無星之秤無界
之尺矣先生欲辨儒釋而視理與佛氏同徒以聞見訓
詁與之争勝豈可得乎陽明於虚靈知覺中辨出天理
此正儒釋界限而以禪宗歸之不㡬為佛氏所笑乎陽
明固未嘗不窮理第其窮在源頭不向支流摸索耳至
[042-34a]
於斂目反觀血氣凝聚此是先生以意測之於陽明無
與也
文集聖門以盡性為教而辨性近習逺上智下愚不移
之異其能盡者民受天地之中以生繼善成性理之一
也其不能移者智愚上下之間氣質禀賦不齊形生知
發善惡萬𩔖分之殊也是故善反其殊以復乎初繫於
習馴而習之則變變而不已則化氣質變化乃人欲消
息久之無欲而一斯静虚動直而天命之性全盡乃今
[042-34b]
之為道者祖真覺是性見解為病禪詮日析自謂至精
至妙藉言致知而文以窮理窮此盡性盡此至命至此
儱侗之説髙標之為聖學的傳而冒當乎精一一貫聞
者喜其簡徑競相崇尚附和遂置氣質於不復論况能
進而求所由變化之功哉諦其行卒任氣質而墮於智
慧自便私意自執猶亢然真命曰道吕巾石/𩔖稿序 大學明
徳新民止於至善其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其目繹言之物即中庸為物不貳體物不
[042-35a]
遺之物天下公共之理人所同有者格者貫徹至極無
間之謂惟其為公共同有故格之即格知為人虚靈覺
識之知一已所獨得人人所同然者致者推究至極不
遺之謂惟其一已獨得故致之即至故曰致知在格物
在者明知物之一致格之功相貫亦一也惟其能推極
其虚靈覺識之知至於貫徹無間於天下公共之物故
曰物格而后知至而后者明心物之一格至之驗相因
亦一也惟其知至乃知起於意而后誠意發於心而后
[042-35b]
正心主乎身而后修則在已者身處乎家者而后齊家
近乎國者而后治國盡乎天下者而后平則在人者此
為舉綱率目由已及人操約該博謂之一貫如物未格
知未至乃其資性明敏踐履篤實凡日用所由恒在乎
物之中未必知能及亦可謂與知自此以其所知意亦
誠心亦正身亦修家亦齊國亦治天下亦平究竟其極
如孟子伯夷聖之清桞下惠聖之和特不若時中之大
成故曰道體則一人體道則二及其歸則一也近有絶
[042-36a]
不聞道祗得禪宗指人心血氣虚處為善靈處為知識
合名善知識以善易良知識易知合名以孟子良知即
不以虚靈中識覺推極貫徹乎物祗斂目反觀血氣凝
聚靈處生照即識覺即見地即徹悟即知至虚中一無
所有靈中知識一無所用凡生知學知黙識聞知見知
一無所為又見格物二語為大學首言不可置乃以格
去物欲即物格全此虚靈即知至凡中庸為物不貳生
物不測體物不遺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皆不相䝉悉以
[042-36b]
外物名之不俟工夫階級謂萬物盡屏心知烱然既得
一萬事畢意自誠心自正身自修家自齊國自治天下
自平揆其實乃率意即誠任心即正從身即修家國天
下由我操縱即齊治平即不齊治平亦不必問於虚靈
中為物欲潛滋暗長恣肆妄行皆直任為道不必潛修
禁止一禁止即遏抑遏抑即外求以此立門戸聚朋徒
標之不過二語曰心知即道口講即學止矣大學定本/古本石經
三/序 易言窮理分析乎理之謂大學致心之知者在格
[042-37a]
萬物萬理本於一物一理者意相同故舉以為釋未嘗
謂隨萬物而一一窮之今觀傳注未有此語新學惟取
人心血氣中虚靈知覺者為立大為養端倪為體認天
理黠者又取善知識之説合取大學致知孟子良知二
語為言其功即反目攝神至心即知至亦即物格不必
别言致言格乃以大學言格物不可背不得已或指為
格欲為正事為至物格知物有本末之物或以明知意
心身家國天下之物或以格不生不滅之物又以先王
[042-37b]
禮樂名物典章法度為非作聖之功增雜霸藩籬訓詁
記誦聞見皆致格中事一切指以為名為博為侈靡而
文致之支吾籠罩轉換籠統難以測識自來不師先王
非孔子一見於秦再見於今太學日四體/文集註序 道原於天
命之謂性性則與形俱形形而有上下形者氣質之謂
上者道之謂一理是也以其不可見故謂之上惟上故
難知下者噐之謂日用萬殊是也即一理之所㪚者也
以其可見故謂之下惟下故易由合上下言皆心之徳
[042-38a]
故曰道亦噐噐亦道是故生知者氣質清粹天性湛然
黙識此道謂之上智中人以上氣質美者於性明可以
語上以上使之即知之中人以下氣質次者於性蔽不
可以語上以下使之即由之以上下言知者道由者噐
以道亦噐噐亦道言則知者固道由者亦道如由之中
有學有困而學則蔽徹明開㡬駸語上是即下學而上
逹者惟終身由不學故不知民斯下之下之将所由者
盡悖而去焉民斯愚之故曰惟上知與下愚不移至下
[042-38b]
愚而其初命於天者則在所謂不以聖豐不以愚嗇故
曰性相近習相逺斯為孔門立教之法周衰世教微儒
行壤迨漢武表章六經儒行以顯唐宋間嘗有嗣興顧
崇信不純權術虚無雜用而虚無特著凡事佛老者為
虚無事孔子者為儒若鼎立者然未始混淆强同亦首
孔子次佛老未始凌駕獨宗師孔子者自稱吾儒宗佛
老者自稱吾𤣥吾釋未始援假遮飾為名斯皆昭然易
見者數十年來忽有為心學者於佛氏嘗即心而見其
[042-39a]
血氣凝定虚靈生慧洞徹無際者名之曰善知識自稱
上乗遂據之為孔門所語上而篾視下學之教為外求
又得孟子良知兩字偶同遂立為語柄以論學終日言
之不外乎人各有知知本自良數言又以心即理而不
交於事物專在於腔子之内一斂耳目聚精神於此即
謂之致一渉於理交於事物謂屬於見聞而非本來之
良即謂之不知致知者今以佛氏之説混淆强同又凌
駕獨髙援假遮飾以為名其實非孔門所謂知非孔門
[042-39b]
所謂知則自謂有知而實不可語知也乃其立教亦欲
人自謂有知不必窮經讀書問學假聞見以遮迷其良
則是舉世皆上逹而無下學民皆可使知而無復有使
由者是為陽宗孔子實與之悖而隂用佛老襲以權術
實與之一矣且孔門未嘗以知為道以知為道惟佛氏
觀孔子曰知之曰知道知徳知止知天孟子曰知愛知
敬凡言知即指心凡言道言徳言止言天言愛敬即指
理是故知者知此道道即理孟子曰覺後儒曰悟亦覺
[042-40a]
悟此道析言之知即大學之謂致知覺悟者豁然貫通
即大學之謂物格合言之知覺悟乃明此道而相因之
名其實一也故曰孔門未嘗以知為道乃佛氏即心而
見其血氣凝定虚靈生慧洞徹無際者析言之虚靈之
謂知生慧之謂覺洞徹無際之謂悟合言之知覺悟者
乃斂耳目聚精神間所見腔子内一段瑩然光景之名
其實亦一也觀其以是即理而不交於事物故曰以知
為道惟佛氏孟子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竊亦曰
[042-40b]
今之學者未嘗知道以其外之况孟子言良者自然之
謂以其不待思慮而自然知愛敬仁義之道也佛氏言
善者神通自在不可思議無上至妙之謂也今不以良
為自然而以為神通又獨挈良知遺良能則外行夫知
既與孔孟言良者異又外行則行亦異知行並異是别
為一端則又不肯以别為一端自居而曰知行合一凡
物惟二乃合今以本一者而曰合是欲一之而反二之
也又諱言佛嘗闢乎佛闢之惟以其外人倫不耕食自
[042-41a]
私自利為言此在釋氏誠為外跡與其在人倫者小異
而其所論道者大同今獨據其大同而獨闢其小異安
可因其小而信其大哉即佛者聞之亦惟以其呵祖罵
佛故智反不之校耳顧此猶前時為然今則不惟不諱
不闢且直以佛氏之説為孔子之説又以佛在孔子之
上倡言自恣棄行不顧其人在孔門必揮而斥之乃其
傳聞者不察其真遂以為真聖學説者列而進之與先
儒並令天下後世謂當世理學其人若此深可懼也孔/子
[042-41b]
像/碑 心性者佛老皆言之先生首以思孟宋儒周程張
邵所闡明詳發之其大㫖以虚靈知覺之謂心者主於
形而囿於形我所有也天命之性者太極一本萬物一
原敬軒薛子謂天下公共之理汪子謂天也理也天下
之公共者是也氣質之性者二氣五行剛柔萬殊汪子
謂牿於形體乃有我之私者是也性具於心心生乎形
形之謂氣質而亦謂之性者謂其有則俱有非二言之
惟變化其有我之私至公而無我天性復初氣質不累
[042-42a]
乃性曰天性而不復以氣質並言也此謂之儒宗佛自
逹摩單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即禪宗似儒非儒故
闡之曰佛家從頭都不識則不識性所從出之天即謂
之命曰只認知覺便做性則不識心所具之理即謂之
性佛氏以心無理又無蔽不得不以理為障障一去而
方寸中空空蕩蕩若無星之秤無界之尺事至不能揆
不得不以事為障以理為障故不言窮理以事為障故
不言敬事而惟此虚靈知覺在腔子内者炯然灑然無
[042-42b]
念無著其工夫則止觀空悟為一一悟便是即為了當
自此隨意見所起不分真妄皆本來面目執為欛柄直
堅而徃操縱作用無不自由上天下地惟我獨貴矣先
生以孔門下學而上逹為教人成法而曰涵養須用敬
進學則在致知者申之曰主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其
知本立而知益明知進而本益固自此辨明教立學者
所得明也近嵗有嘗讀其書既因養生契禪怳見此心
知覺之妙遂自稱悟揭之為良曰道在此不在行六經
[042-43a]
不在載籍妙道自已而發先聖先儒弗及傳註皆差因
取精一博約一貫忠恕格致克復中和盡心知性知天
諸訓一認為已所有欲以易天下見其惟傳註是從不
詆之則已説不伸乃詆所闡教法為末務主敬為綴格
物窮理為支離為義外為俗學鄙傳註為訓詁章句非
讀書為逺人為道於是併經書原文各據胸臆立解不
宗本㫖其漸不至於背經棄傳絶篾聖言不止薛子曰
程朱大有功於萬世又曰後人於朱子之書不能遍觀
[042-43b]
盡識或輒逞已見妄有疵議或𠞰拾成説寓以新名衒
新竒而掠著述之功多見其不知量也朱晦/翁碑 來教以
天命之性為虚靈不昧譬則日月之貞明氣質因依假
借迷復不常譬則浮雲之聚散雲聚而日月昏雲散而
日月炳於日月貞明之體未始有所損益者竊以天氣
地質具而後生人固聖愚賢不肖所同稟特其中有清
濁淳漓之異耳所貴學者澄濁求清去漓還淳乃所謂
變化之功爾孟子形色天性惟聖人踐形厥㫖深矣茍
[042-44a]
以氣質為浮雲則是謂其祗有濁漓而不謂其有清淳
然則生知安行之聖學知利行之賢其有外於天地氣
質而生而人性上有二物矣抑别有一種氣質而非吾
之所謂氣質者又不然是天命自天命氣質自氣質而
道之形上形下截然可分為二至於指天命之性為性
靈不昧此近世諸儒同以為然似同於佛氏昭昭靈靈
見上乗之説與聖門所指性與天道中庸以來性命皆
殊塗異能非愚生所知與吕/巾石 今學者只以講便為學
[042-44b]
以學便為道以道便為心故曰心學今言格物者以心
即知以知即物一斂視却聽便為心正心正便為知致
知致便為物格物格便為道為學其詞儱侗不分空寂
難辨遂使聖門曰心曰道曰學曰正心致知格物揑為
一團其流之弊令人空寂枯槁祗成一個頑然之物謹
覩來諭謂純㑹斯道者心以心體道斯善學矣又謂知
非空知必有一事事即是物知中有物物見於知雖有
知物二字之名實為一齊俱到之妙可謂辨析至精與/舒
[042-45a]
繼/峯
 文定王順渠先生道
王道字純甫號順渠山東之武城人正徳辛未進士選庶
吉士山東盜起欲奉祖母避地江南疏改應天教授召為
吏部主事厯考功文選郎中大學士方獻夫薦其學行淳
正可任宫僚擢春坊左諭徳引疾辭歸嘉靖十二年起南
京祭酒明年回籍二十五年起南太常寺卿尋陞南户部
右侍郎改禮部掌國子監事又改吏部而卒贈禮部尚書
[042-45b]
諡文定先生所論理氣心性無不諦當又論人物之别皆
不錮於先儒之成説其識見之髙明可知但以孟子執情
為性不足以服諸子孟子指出惻隐羞惡辭讓是非是即
性也舎情何從見性情與性不可離猶理氣之合一也情
者一氣之流行也流行而必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善無
殘忍刻薄之夾帶是性也故易曰利貞者性情也先生言
情之善原從性之善而來但情之善可遷而性之善不可
遷不知情之遷遷於外物耳當其無物之時而發之何
[042-46a]
嘗不仍是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乎其不遷也明矣
今必欲於四端之前求其不可知不容説者以為性無
乃復錮於成説乎先生初學於陽明陽明以心學語之
故先生從事心體逺有端緒其後因衆説之淆亂遂疑
而不信所疑者大端有二謂致知之説局於方寸學問
思辨之功一切棄却夫陽明之所以致知者由學問思
辨以致之其萬死一生皆學問思辨也先生既知心體
之大而以事心者為局心其亦自相矛盾乎謂良知是
[042-46b]
情之動於本然之體已落第二義夫陽明之所謂良知
不曰未發之中乎以念頭起處辨其善惡者此在門弟
子之失而以加之陽明不受也先生又從學甘泉其學
亦非師門之㫖今姑附於甘泉之下
順渠先生文録或問道曰一隂一陽之謂道理氣之别
何居曰奚别之有哉盈天地間本一氣而已矣方其混
淪而未判也名之曰太極迨夫醖釀既久升降始分動
而發用者謂之陽静而收斂者謂之隂流行徃來而不
[042-47a]
已即謂之道因道之脉胳分明而不紊也則謂之理數
者名雖不同本一氣而已矣天道/説 理氣不雜不離之
説非歟曰非也黑白相入曰雜彼已相判曰離二也氣
之脉胳分明而不紊者曰理其為物不二也雜與離不
可得而言矣同/上 人物之生孰形之曰氣為之形孰性
之曰氣為之性曰氣為之性也理何居耶曰理即氣也
而以為有二乎哉天地之氣一隂一陽而已隂陽之形
而上者謂之道而人物受之以正其性隂陽之形而下
[042-47b]
者謂之噐而人物分之以範其形道不離於噐而性即
具於形本一氣而已矣豈外此更有所謂理而與氣為
偶者耶然則人物之别何如曰隂陽也者運而造化者
也運則不齊不齊則通塞偏正生焉通而正者造人塞
而偏者造物人性皆善而有知愚賢不肖之不同何也
曰天地之氣絪緼停滀流行推盪大而一世之否泰小
而一嵗之災祥上而日月之薄蝕下而山川之崩竭皆
生於運之不齊也况人於天地間以有涯之形囿有涯
[042-48a]
之氣而其資生資始之時或適感天地偏隂偏陽與夫
隂陽之乖戾者則其既生之後通者有時而或塞正者
有時而或偏偏有輕重塞有厚薄而知愚賢不肖之等
分矣性/説 自南宋崇尚道學之後其學未嘗不行於上
也而卒不能收善治之效未嘗不傳於下也而卒不見
成命世之才由今觀之想望慶厯嘉祐之盛韓范富歐
之風邈乎不可覩矣况等而上之乎道/學 性善之善不
與惡對與惡對者情之善也孟子執情以為性故雖竭
[042-48b]
力道性善終不足以服諸子之口子由闢之是矣但欠
源頭一句分明耳蓋情之善原從性之善而來但情之
善可遷而性之善不可遷情之善有對而性之善無對
今概以為無是無非是以惡為亦出於性矣殊欠分曉
性善/之説 為仁之本是仁之本也孟子以事親從兄為仁
義之實意正如此本者根也實亦根也孝弟為/仁之本 朱子
論性千言萬語只是一意大抵謂人與物所禀之理一
般但人之氣清能推而物之氣濁不能推耳敢以一言
[042-49a]
難之麟鳯龜龍謂之四靈其氣之清明視世之常人何
如然常人於四端五典雖不能全而亦不至盡廢四物
雖靈曷嘗見有彷彿於人者哉就此處觀之可見人與
物之情合下不同矣故孟子闢告子以牛犬之性與人
不同正與此處看得明白耳性/學 聖人所示學問思辨
之功皆從發明此心以恢復其廣大髙明之本體所謂
如切如磋也而世儒乃欲以此窮盡天下之理不知理
者吾心之準則孟子所謂權度心為甚者此也心體茍
[042-49b]
明則權度精切而天下之長短輕重應之而有餘矣豈
待求之於外哉為/學 所謂物者指外物而言即樂記感
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所謂格者以扞禦為義主溫公之
格/物 孟子後千載無真儒宋儒有是言余毎讀之戚
然姑就漢一代言之董賈兼文學政事之科蕭曹丙魏
皆有政事之才逺在季路冉有之上而丙又入徳行而
不優至於孔明則兼四科而有之矣黄叔度不言而化
如愚之流輩也管㓜安龍徳而隐居於遼東一年成邑
[042-50a]
陳太丘荀令君郭有道徐孺子皆徳行科人冉閔之次
也其諸表表難以悉數三國人才尤盛至晉及唐代不
乏人今一舉而空之曰無真儒嗚呼悠悠千載向誰晤
批林國輔/講餘答問 宋自慶厯以前英賢彚出當時治體風
俗人才皆淳龎渾厚於時程朱未生也亦曷嘗如長夜
直待程朱出而後明哉 孟子曰聖人先得我心之同
然者謂理也義也是義理皆在於心矣皆在於心而有
二名體用之謂也今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則是用由
[042-50b]
内出而體全在外具矣不知體既在外用何自出哉謂
之義外之見也亦宜二條/同上 天理平鋪於人情物理之
間舜之所以為聖不過明於庶物察於人倫而已所貴
乎學問之功正要在日用應酬人物處觀其會通動中
肯綮如庖丁解牛洞無凝滯然後為徳少有扞格齟齬
即是學力未至便當反已研求務要推勘到底使在我
者無毫髪之不盡而後委外之通塞於所遇焉答魏/莊渠
陽明先生致知之説大畧與孟子察識擴充四端之意
[042-51a]
相似而實不同孟子見得道理平實廣大如論愛牛便
到制民常産論好色好勇好貨便到古公公劉文武之
事句句都是事實所以其氣象寛裕意味深長陽明先
生所見固存省之一法然便欲執此以盡蓋為學工夫
大易所謂學問辨中庸所謂學問思辨論語所謂博文
約禮好古敏求學詩學禮一切棄却而曰為學之道耑
求之心而已是㡬於執一而廢百矣答朱/守中 若論道之
本體天大無外心大亦無外天地之用皆我之用渾然
[042-51b]
一理何所分别吾心體㑹盡天下之理亦只是全復吾
心之所固有而已故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
知天矣知性知天却只在盡心焉得之則心體之大可
想而知矣今乃欲以方寸之微念慮之動局而言之不
㡬於不知心乎不知心而能盡心不盡心而能知性知
天而曰聖人之學吾未之信也同/上
和陽明咏良知若把良知當仲尼太清却被片雲迷良
知止是情之動未動前頭尚屬疑 獨知還是有知時
[042-52a]
莫認獨知即正知尋到無知無物處本來面目却為誰
 本來面目却為誰絶四宣尼定自知學子欲尋絶四
處不先格物更何為 孟子良知即四端乃情之發動
處其以孩提言正赤子之心而程子以為已發而未逺
於中者也陽明指此以為聖人之本體落第二義矣
格扞格之義禦之於外也物物交物之物凡外物皆是
也格物即孔子所謂克已孟子所謂寡欲周子所謂無
欲也格物以致知猶刮垢以磨光也物格知至則垢盡
[042-52b]
而明見矣
 
 
 
 
 
 
 明儒學案卷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