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46 明儒學案-清-黃宗羲 (master)


[040-1a]
欽定四庫全書
 明儒學案卷四十
           餘姚 黄宗羲 撰
甘泉學案四
 主政唐一菴先生樞
唐樞字惟中號一菴湖之歸安人嘉靖丙戍進士除刑
部主事疏論李福逹罷歸講學著書垂四十年先生初
舉於鄉入南雍師事甘泉其後慕陽明之學而不及見
[040-1b]
也故於甘泉之隨處體認天理陽明之致良知兩存而
精究之卒標討真心三字為的夫曰真心者即虞廷之
所謂道心也曰討者學問思辨行之功即虞廷之所謂
精一也隨處體認天理其㫖該矣而學者或昧於反身
尋討致良知其幾約矣而學者或失於直任靈明此討
真心之言不得已而立茍明得真心在我不二不雜王
湛兩家之學俱無弊矣然真心即良知也討即致也於
王學尤近苐良知為自然之體從其自然者而致之則
[040-2a]
工夫在本體之後猶程子之以誠敬存之也真心蔽於物
欲見聞之中從而討之則工夫在本體之先猶程子之識
仁也陽明常教人於静中搜尋病根蓋為學者胸中有所
藏躱而為此言以藥之欲令徹底掃浄然後可以致此
良知云爾則討真心陽明已言之矣在先生不為創也
禮元剰語天地從空中生故生而不有其生其為物不
貳則其生物不測夫太虛者致一之道故曰不貳人亦
從空中生非天地所生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亦致一之
[040-2b]
道天地包褁其中空為萬靈聚所人氣質包褁空藏於
心亦為萬靈聚所屈伸闔闢化機牽擾而其靈未嘗滅
牽擾者生於有其生未嘗滅者乃乾元坤元太虛之真
生有其生亦生於真生初無相别要之萬靈一真一事
靈則萬事靈一也有致一之靈有只靈於一事以分合
為真假以存逐為空塞空則不塞不塞則萬物皆備故
盡萬物而無邊際則空落一念著一物則靈為一隅所
覆是以牽擾之生即其所在雖未嘗不生而終死於其
[040-3a]
生乃非所以生生故曰非真生古謂無思無為不識不
知即真生之無生又謂心之官則思思者聖功之本即
真生之自然生無生者無逐物之生自然生者生虛空
之生世人之思患在離虛而逐物迷中起悟則有轉向
入身来 感應之理外悦受而内止這止處乃成始成
終元機命之流行而不已也此實不變真體故以不變
者為主則隨應曲當諸假只是我一事孔子謂吾道一
以貫之是一所貫滿不是一以貫萬 理氣無彼此無
[040-3b]
異同無偏全總是太虛影子虛之極則能生故流行而
為氣虛之極則不滯故靈通而為理不滯則所以為生
生則得於有生所以為生立有生之機有生負終匱之
化然有生之機即假終匱之化而見氣外别無情理處
漢宋諸儒分理氣作二種不知性即理性亦即是氣故
曰仁者人也形色天性也性中無五德五德所發見處
都是性氣亦無二氣五氣只有元氣流行隨在變化這
裡有所存主便謂之德各中時措之宜便有五者名目
[040-4a]
若在五者上覓性則非德矣天地有人如人腹内有心
人為萬物之靈於理氣不容毫髪分别雖禽獸草木誰
或出此氣各有偏塞理亦即此而在蓋理無定體可通
處即是若必以能言能行衣冠禮樂為理即是泥於人
相不曽推見至理茍泥於人相雖天地亦喚不得作全
理風雨露雷山河大地俱不是神物若能超於人物相
外則禽獸之生化草木之榮瘁何等聲名文物各擅通
處若真論到極全大備天地之道人猶有所憾只有人
[040-4b]
者天地之心聖人成能知天地之化育中間純駁去處
復有册頭可㨿㸃化有恃也 浩浩太虛無有際住處
中間靈通神妙徹宇徹宙亦不見從何處舉起向何處
引著人氣質之凝似有住際然神通在心故其氣也無
涯其有涯惟有生耳舎其有生而能自主其所為氣總
是浩浩一物乗不間之體而尸本全之化初未嘗毫髪
添助亦未嘗毫髪假借界隔塵根妄施好惡遂使靈氣
墮於有涯而太虛真機時每流行而不息乃舎此而他
[040-5a]
求學問之功其荒矣哉 性無有無空實幻從空化迷
由無墮幻則隨處妄有迷則隨處滯實性者得於天之
生理有無空實之境物而不神舎生而就死 一隂一
陽之謂道隂陽是氣道亦即是氣隂陽所以能繼乃善
之所在這是命之流行然非命在於善隂陽所以各成
乃性之所在這是心之流行然非心著於成性根為天
地萬物之主天地萬物有變性根不變在人則寄含心
中一竅是為心地此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元機豈容著
[040-5b]
得些子纔著些子便是不能繼不能成的病根故以善
惡體性即落意見以善惡觀心即落情欲情欲從性外
覓心意見從命外覓性皆是縁物而起皆為有倚之學
 自生身以来通髓徹骨都是習心運用俗人有俗人
之習學者有學者之習古今有世習四方有土習真與
習化機成天作每向自己方便中窩頓凡日用覩記討
論只培溉得此習中間有新得竒悟濶趨峻立總不脱
此習上發基方且自認從學術起家誤矣 本性各各
[040-6a]
具足只被信心擔閣一返即得一主即張一現前即意流
千古一對境即智周萬物若不返不主一任觀察天地
博通今古口中厯厯意中了了總是傀儡在塲上迷中
忽悟此意算得如此容易亦被如此錯過則到這裡不
覺甘心捨放矣
三一測陽明勝則德性用隂濁勝則物欲行陽之為明
也隂之為濁也未始異為兩物其以互見而察之者也
顧其勝不勝以别物欲德性從此則名此從彼則名彼
[040-6b]
或得乎全或據其偏之不同耳坤之先迷迷於陽也是
以謂之隂乾之知始始乎隂也是以謂之陽惟其迷則
一切皆迷其後之所得得其所就之偏而已惟其知則
一切皆知雖未嘗無所被寓莫非全體之為用也故轉
識成智在致其思焉思之思之鬼神将通之隂/識 七情
陽也注而縁物陽自外流而内隂滯矣雲行雨施春舒
夏假陽注而其虛不損太虛者無所有無所有則無所
雜故不損此以逐彼有縁之情敝於無本所謂無本敝
[040-7a]
於其本之有物聖門立方不治病治受病之源君子之
過如日月之食人見人仰猶天之恒燠恒寒陽九百六
立見不逺之復不變乎其本則然耳不然天下之情如
水能塞其委流不能保汩汩乎源之不已也七/情 乾道
變化各正性命以其偏者付物而物束於命物無立命
之性性無致命之才氣無造命之具人則異是雖緼搆
滓駁愚能明柔能强故氣不歉於自立其大敝焉於習
乃資其明用為姦資其強用為暴蓋不善用性也物氣/偏
[040-7b]
 氣非虛不生命非氣不行性非命不始虛非性不終
天者虛之所在而命之所出也太虛不得不生氣有無
相入空實相含於是盪冲漠而滋消息其為物無妄則
其生生也不匱故氣與命一物也氣不二於命又何性
之二耶横渠曰合虛與氣有性之名辭雖析意實相銜
不得已之言也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反之云者復其
初也能為反者氣之終不能勝者也不能勝者氣之自
具其美不澌滅也明道曰二之則不是所謂論不論亦
[040-8a]
不得已之言也伊川曰形易則性易性非易也氣使之
然也濓溪性剛柔善惡中謂至其中為性真若五性雜
感則善惡分也夫氣質之性之説發於四先正然而其
指有在非致疑性善孔子以性為相近子思子三知三
行得四先正所同然其近也非所以為兼也兼則二之
矣其三也畢可以歸一也不能歸則二之矣性無不善
合古今而同之有所病於氣而氣負能反之具則近之
者於善之中相近未全墮於惡也有所别於今而氣負
[040-8b]
能進之機則三之者乃追責其本未便定其品也蓋論
性而及氣質推其用之所至自其感物之動而追原本
始性固未嘗敝也故勇不决於力者非才之罪也辨不
定於志者非明之短也德不長於事者非理之衰也性/一
真談真心圖説云外一圈元氣之謂也次中一圈人身
之謂也最中一圈人心之謂也元氣即太極也可見者
為天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心具中理天地無不包
故居外萬物各得其偏惟至真至精者為人故居天地
[040-9a]
之正中維皇降衷無少偏倚退藏於宻心之為心也故
居最中夫中無所著無所著則虛虛而生靈靈能通天
地包萬物心該天地是故人為萬物貴得天地之中也
人為萬物靈心具天地之中也人即天天即心心無弗
有無弗能宰制萬物放諸四海而準與天地參不容偽
者也著一物為塞為偏為私為軀殻之身是謂失其真
心 真心是人實有之心實有之心乃天地生人之根
柢亘古今不變不著一物是謂中者天下大本人孰無
[040-9b]
心只因隨情逐物生心非天地大中之本心不得為事
物之主必尋討精詳辨其真而用之不幇補外求亦不
索之元妙無影自然舉念天則擬議以成變化其怠緩
於過錯假為真便一齊倒塌醉生夢死此討之之功所
以不可廢也 今三尺童子知事由心作小生初學知
道自心傳則認心不真縱而不檢者以為隨俗任情不
礙立身自昧其神明之靈䙝天違天淺識者以見聞所
習信而為當然執以運用戾人罔人不力考而深思之
[040-10a]
何以迸出原生本體 天之生人原是無所不知無所
不能人之為心亦是不學而知不慮而能其所為知所
為能又却停停當當増不得一些徹古徹今隨愚隨聖
無二道無兩心私欲起知能為物念所蔽於是昏明強
弱低昂淺深雜出然原生之知能與既壊之知能總是
一知一能原生者全體定而正用由此而發既壊者偏
於所便安而用不得其正全體定是謂良知良能偏於
所便安是謂識神小有才識神與良知小有才與良能
[040-10b]
茍不自為主深加精别則妄與真混 不有命則無以
主其生不有氣則無以為生其為生心也而主之者其
真心也於其生而思所以主之者是討也心無兩心立
乎其心之大耳目口鼻四肢百骸從其所令則為真心
以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所被以生心則心非其心矣
 宇宙真光景自古流傳迄今風日雨雷山川草木今
猶古也文物聲名衣冠居處今猶古也只一念朕兆乍
呈乍滅歘作歘改而不著不察乃其病根故有初發念
[040-11a]
本是真機外感乗之而變竟迷故歩以至愈感愈離忘
其所起亦有隨常應變原無關轄而中靈偶啓秉彛勃
然肇不知其所因冺不知其所尼事非降心内非襲外
其必賦畀有係於天而梏蔽亦别於人故也天理不架
漏過時人心豈牽補度日能一致留神則㸃而化在當
下為之者已真心即是良知良知是活機活機性之欲
也惟陽能活惟隂能機陽者虛之流行而不滯隂者物
之關轄而成運合而發之是為天靈妄以為動謂之變
[040-11b]
詐此處毫釐千里學者不致辨其間總非活潑真體所
以一動便渉私利善學者須懲根器所限又念末俗頽
習加心於貨利之交嚴决取舍這關隘一透然後隨所
舉動容易措手足云命從愛生愛因欲有此亦就所生
所化而言正是機之關轄而成運者若追求天命原始
則生生化化流行不滯之妙只在真實一念上辨别此
一念倘轉動不来永被穢濁牽縛及至生盡化還方信
無益其真 心一也曷言乎真之與假也心得其心之
[040-12a]
體為真有所因而動則受病而為假體病則用必不當
然而從其中以令五官百骸其為心則未始不為心也
醫家十二經其一則心包絡又名心主經少隂為真心
經心包絡乃真心之别脈不與真心同經真心為君火
心主為相火二者其脈雖殊均為之心君火為火之全
體相火一時用事之火一時用事雖未嘗離體而有顧
未盡其體耳真心不病病者心包絡與三焦相表裏三
焦氣之父心包血之母君火不能自盈之神明之舎凝
[040-12b]
命而立則三焦之運如度而心包善輔否則火不炎則
鬰病由以生此賔主之義而養生繕性當各圖其本也
 或謂性本至虛執心而以討為務不幾於雜乎曰性
立天下之有其有也以其無所著也故謂之虛易有太
極書建其有極詩有物有則莫不有歸的故初學至聖
人皆不可忘學或又謂道妙萬物泥討而盤桓於心不
幾於廢乎曰萬物皆備於我以方寸管攝物理約而精
之其道光明不能外也或又謂德以自然為宗庸心以
[040-13a]
為討不幾於擾乎曰討者天功也非有加於人力必因
天機之動而别其敝於人者不盡人聰明則天聰明莫
能全察其幾已矣
景行館論性無本然氣質之别天地之性即在形而後
有之中天之所賦元是純粹至善氣質有清濁純駁不
同其清與純本然不壊雖濁者駁者而清純之體未嘗
全變其未全變處便是本性存焉此是能善反的丹頭
論/性 凡人一言一行外面可見之迹都是糟粕彼我相
[040-13b]
通之機只在㝠㝠中不可得見這㸃意思今人只怪人
不應我正不是反已之學直做到與物大同七尺之軀
與千人萬人打做得一片纔是心體逼真處一有礙置
便是工夫未了當也論/感 功夫就是本體不容添得一
些尋見本體不走作纔是真功夫若以去人欲做存天
理工夫便如捕賊保家所謂克己復禮惟其禮故已克
所謂閑邪存誠惟其誠故邪閑故存天理是去人欲的
下手處荀卿性惡之説不曽教人從惡只要人反轉克
[040-14a]
治這便矯枉過正不在本體上做工夫却從外邊討取
不自信将誰以為據乎論工/夫 陽明先生教致良知學
者昧於致之之義妄詆良知不足倚靠錯認工夫為太
容易殊不知人人自知乃實有的心雖被外面見聞牽
引實有的心常在這裡這便是良知即此真察而真行
之便是致若謂人無實有的心則非所以為人若謂實
有的心不足用便是獵等妄想若謂實有的心棄而不
用是不尋討之罪也論/教 聖人有心法無事法人見聖
[040-14b]
人亦曽指一事褒貶遂不免加情於人所見之地便泥
著格套要知聖人先得其心然後因其麄而論之故能
脱然毁譽境外纔可馳驟世途雖波濤擾攘中常得透
出頭来有本故也論應/事 易不外象占聖人因人事幾
之動而象其理象乃吾心中之象占是心占之擬議以
成其變化作易者無中立有學易者動裡索静畫以立
之占以索之論/易 詩之為經聖人專形容人本等性情
學詩之法當想像詩人情性何等氣象務得其天生之
[040-15a]
本然論/詩 春秋是非之書不是賞罸之書聖人不專意
褒貶人欲直指人心是非之實以詔於世恐懸空話頭
人不解悟故借魯史所載發明某是某非則天理之正
人心之安綱常倫理於是取衷非則人欲之私人之所
惡綱常倫理於是滅絶聖學王猷皆不外衆人能知能
行之本在察其真而已論春/秋 禮不取儀禮周禮為經
而以禮記者何經主發明義禮禮記是推出所以為禮
之意論/禮 書亦是各代故實其以為經乃二帝三皇順
[040-15b]
時為治精要處其規模之大節目之詳整然包括宇宙
氣象法在則道在論/書 天之生人萬理畢備故萬化從
出足周所用有耳可聞有目可視有口可言有手可持
有足可行豈有不能自養之理只被人自墮落無所用
心五官四肢失其職業乃歸咎天命不知此命自我心
中渙汗論/養
雜著崔後渠曰道一不可以二求意有不可以無求理
之極不可以形氣求曰至一不二真有歸無極理不外
[040-16a]
氣翁謂圓徹靈覺神明居之則雖欲二而有所不能岐
也翁謂康欽齋作赫赫穆穆同體則意意不落意乃其
為未嘗有也翁謂能通者神所通者理隂陽不測之謂
神神理曽有異義乎渠曰虛之所包無窮形之所納有
限道與性與理生於虛心與精與神生於形胡為乎弗
異之曰圜中竅外而為心以其虛也虛而生神生精圓
徹靈明之所具乎謂其方盈寸取其所涵不即其血肉
故心無心心之所以為心命於性性無性性之所以為
[040-16b]
性現於心心命於性則清通而為神機不容以自滯性
現於心則密察而為精理不能以自昧背性而馳心暴
氣之徒也以是小其心可乎楊子折/衷序 天地間只一氣
氣得其平之謂虛平昭其序之謂理理當其施之謂道
能主其施之謂心能發其昭之謂性五者皆天也明州/與王
同野/談 人之所以為人主之以心而本之於性故性是
心之所以為心性之本體自然而無聲無臭者天也性
之生生而不容自己者道也故自性也無所有而立天
[040-17a]
下之有惟無所有是為無極之真視不見聴不聞廓然
寂然故曰太虛惟立天下之有是謂本然之則絪緼屈
伸摩盪兼制日運而不滯故曰氣化温縣/講章 天者性之
本道者性之體心者性之郛廓天命之謂性言其本也
率性之謂道言其體也修道而戒懼慎獨言其守郛廓
之功也同/上 謂良知有聖愚古今固不敢謂良知下手
即了手亦不敢問有幇補不曰無幇補有造就無作為
有體認不惟自信以致之又須好學以致之蓋良知只
[040-17b]
是個丹頭真須㸃化始得紀客/談
一菴語録性者萬物之一源求盡人物之性纔是盡已
性之實 問知行何以合一曰主宰處是知發用處是
行知即乾知大始行即坤作成物未有離乾以為坤亦
未有離坤以為乾者獨陽舎坤是落空想像孤隂舎乾
則不知而作皆非真乾真坤故以考索記問為知者遂
為知先而行後其知非允廸之明以襲取强為為行者
遂謂行實而知虛其行非由衷而出兩者如形影除一
[040-18a]
個不得 儒者之學只在感應能将心性感處研窮事
理的當以應之是為用世後世學問多端不向事物上
馳逐遂其利欲之私即落枯寂以求心性却将天地生
生之機滅減分數良知一拈萬到本末具舉致之之功
所宜勉力 知最活凝於德則為真知逐於物則為識
神故工夫在於止 齊治平乃修身之所在心則身之
主宰然心太虛不能施力則感應處可以表見是為意
這感應從何来心虛則生靈曰知有物一觸其靈畢照
[040-18b]
於是因其物感以此靈照而應之則格致之功盡感應
實得其理而主宰者是正矣 悟與見毫釐千里悟從
全體上呈露見却透得一路即此一路已謂通髓徹骨
但非寂然本體與觀㑹大法所以不能遂通不能行其
典禮推原病根畢竟是心不虛認得虛為悟體乃不落
揣摩又或於悟起病以儱侗標認大意於條理處不照
顧終墮潦草并無見解之用故悟亦靠不得學然後知
不足是認虛之學方可得真悟問理一分殊曰一是
[040-19a]
理真真是一條路無雜二三所以分定不得不殊豈容
假借増損若以私智穿鑿不立純體便厚薄髙下大小
倒置隨在不停當有謂理雖一而分實殊者專重分上
将何處作把柄去殊得有謂理則一分則殊者是兩重
臨境當感如何互相下手有謂分雖殊而理惟一者專
重理上或墮儱侗虛見聖人心體純粹至善所以其幾
之動隨處以時出之盖形見處是分殊主宰處是理一
兩者當時同有 問合著本體方是工夫做得工夫方
[040-19b]
識本體如何曰兩言亦須善體天生人心性有善無惡
乃其大槩中間見在分量器局又各各不同能進而求
之日新深造所以本等體段原無一物可見只從實踐
徹悟處便是若不用功本體即不呈露若踐不實悟不
徹雖有浪講虛解本然之體亦漫乎無具故即人工夫
所在這些纔可名本體這些豈得先有本體将工夫去
合又先有工夫復去見著一個本體 問不忍不為逹
之所忍所為何如逹曰學者實落下手若待推而逹之
[040-20a]
不幾於勞擾而綴憑之乎善學之法須直截發動真機
就事運誠隨事正感豈可因我明處豫先作念推到不
明上或因不明處追考原初明的来作様子此是孟子
指㸃人身真機處處完具只被私欲間隔有能有不能
若能處處不為私欲間隔如明處作為無有不能為者
非謂必待比擬推廣然後可能 倭患亟會城集議先
生曰今日所以乆無成功者只少一段事衆問云何曰
只有不殺倭子的心便可萬全衆笑其迂曰此却是實
[040-20b]
理人生作事直須從造化算来今日種種設計都是無
頭勾當初啓釁端原因國家德脈不貫通迄今出戰亦
須潔浄打疊心地一片不忍生民之意以為取勝根基
纔不破綻若惟以殺為事乃是倚靠宇宙間戾氣縱一
時得勝亦非仁義之師况不可必乎即如天之雷霆豈
脱了大造生生做出来 先生之姪欲為賈困於無資
先生令其訪衆賈能自具本者幾何姪復命曰十無二
三先生曰富者藉人以為賈其求賈也甚於賈者之求
[040-21a]
資也而賈者每不稱富者之求以無信也子不必憂資
憂不能信耳 凡人日用云為未必無知做出来只是
習熟見聞之知非德性之知畢竟為不知而作從早至
晚如作揖喫飯著衣七八都由罔昧舉動若真真肚子
裡陶鑄無幾及干渉重務雖或經心一番却又從聞見
之知上打發将平昔與友朋深考力辨的放在一邊如
此學問雖萬千也無用 道理平平妥妥可知可行至
簡至易中庸其至矣乎只是日用常行中而庸者便為
[040-21b]
極至道理人却不肯知不肯行看做天来大海様深的
殊不知這個天則昭然自在乃因驕性起便飛揚而上
吝心起便卑墮而下躁心起便縱放而前怠心起便廓
落而後侵心起便攘攘而右怯心起便委順而左竒心
起便索隐行怪巧心起便機械變詐所以中庸不可能
若種種心俱冺即是平平妥妥的即是察乎天地 耳
目口鼻四肢為形視聴言動持行為氣聰明睿知恭重
為神所以運聰明睿知恭重為魂所以定視聴言動持
[040-22a]
行為魄魂屬陽魄屬隂孤隂易敝有陽魂以載隂魄然
後能勝於用常人只是魄来載魂非魂之載魄也 道
理難以名状不得已而強名曰太極然而未嘗言理為
太極也亦未嘗言道為太極也則所謂太極者果何物
哉即兩儀四象男女事物之𩔖之謂也真至之理皆著
見於日用之間惟在人自悟人之所以能悟者其最靈
之為恃乎以下太/極枝辭 氣只有一氣陽氣是也陽息為隂
故隂者陽之所不足也女者男之所不足也惡者善之
[040-22b]
所不足也惡亞心也謂之失其本心造化凝締之機所
以流行宇宙者五行實無後先多寡之異其各附之以
五而後其資始全五非土也即指五行而言之也謂雖
分定而不離乎本體也總非截然有此位次皆借是數
以明其意耳 太極生生之機無一息不流行無一息
不停止流行者造化發育之妙停止者實體常住之真
流行而不止息是動而無静止息而不流行是静而無
動動静一時俱有合而言之也 問幾為聖人所有如
[040-23a]
何又有惡幾曰惡豈有幾如弩然機發便其直如矢自
然旁行不得又問如何為幾分善惡曰此對誠無為而
言謂幾分善惡蓋有善而無惡也以下宋/學商求 易一隂一
陽之謂道兩一字以言乎等均者也時陽而陽之時隂
而隂之不失其太虛之本則道之所在也愆陽伏隂横
於流行而無所主得為道耶不愆不伏不横於流行則
為時陽時隂隂陽時則和而無戾是横渠之所謂道也
故氣得其正之謂道不必氣外别尋道道所運化之為
[040-23b]
氣不必道上更生氣 問陳龍川論漢唐之治如何曰
此是論道體逝者如斯夫意思渠謂天下大物不是本
領宏大開廣却擔當不去蓋雖智力欺假一時亦不旋
踵而定豈能勉強得三四百年来這誠有協於人心可
包裹許多品彚處纔能安於自享中間偏全純駁髙下
淺深即在三代其遞世傳業猶有不能盡齊者若謂架
漏牽補度時日豈惟漢祖唐宗縱到嬴隋操莽固未嘗
澌滅龍川不是論人品亦不是論治道乃直指化機流
[040-24a]
行大塊滿眼皆本相呈露惟其知之便能體惟其體之
便是道至其出入大小生熟以分人品賢愚而别治道
隆汚則三代漢唐不待智者而後以為異同也
 侍郎蔡白石先生汝楠
蔡汝楠字子木號白石西浙之德清人八歲侍父聽講
於甘泉座下輒有解悟年十八舉進士授行人轉南京
刑部員外郎守歸德衡州厯江西叅政山東按察使江
西布政使陞右副都御史廵撫河南召為戎政兵部侍
[040-24b]
郎改南京工部卒官先生初汎濫於詞章所至與友朋
登臨唱和為樂衡州始與諸生窮經於石鼓書院而趙
大洲来遊又為之開拓其識見江西以後親証之東廓
念菴於是平生所授於甘泉隨處體認天理之學始有
著落蓋先生師則甘泉而友則皆陽明之門下也
端居寤言舉天下講理講學俱不甚謬聖人並無以異
人只到實體之際便生出支節有可講者即如敬為聖
學之要内史過亦知敬是德之輿若道如何是敬便有
[040-25a]
宻宻工夫一日之中是敬不是敬感應之際有将迎無
将迎都不知覺則只原是認得光影未曽知得真切聖
賢終身學問只是知之真體之宻耳 從頭學聖人之
志道則問禮問官不妨漸學從頭便學問禮問官恐搜
索講求别成伎倆 貌言視聽思天之所以與人者恭
從明聰睿人之所以體天者若必以為根塵則天何為
與此垢累以戚人心乎象山先生曰儒者經世釋者出
世公私之辨也 言者人之發聲行者人之應迹聲從
[040-25b]
何處發迹從何處應知得去處下得擬議工夫方能成
得變化 知誘物化之後又騖於口耳光影之學承虛
接響的然日亡亦是斧斤伐之牛羊又從而牧之纔於
人所不見處収攝凝定忽然不及湊泊不倚記誦天理
是爾呈露便是日夜生息雨露滋順也 今人於事變
順逆亦每每委之天命只是朦朧不明知不分曉強将
此言聊自支撑其中實自搖惑聖人知命直是洞徹源
頭賢人却知有義便於命上自能分曉都不是影響説
[040-26a]
命也 或疑程子取谷神不死之語予舉張横渠曰太
虛無動搖故為至實然則儒老之辨曰其言雖合其發
言之意則殊老氏從自已軀殻中發此意儒者從天地
太虛中發此意孟子辨告子闢楊墨卑管晏斥鄉愿只
因孟子見聖賢一端的確分明故灼然知異於聖賢之
學今聖賢一端正未理㑹却㨿前賢見成言語附和末
響不如且尋求自已做聖賢一端之正此一端既精異
端自不能雜復何難闢之有 學問各有一處老氏一
[040-26b]
此謙柔心佛氏一此空寂心楊氏一此為我心墨氏一
此兼愛心彭籛一此養生心只是不明乎善不知所止
做入他岐而為二三 天地以生物為心而不能必物
之成花之千葉者不實其最先發者早萎亦天地自然
之力量也老子退一著亦識得如此但質之聖學知天
地之化與時消息而無容心其間則老子毫釐千里之
謬矣故知天理者能善用易 不獨老子有合於易叅
同隂符時契造化之機其用處便私已程子曰雖公天
[040-27a]
下之理以私心為之便是私 問比物聨𩔖之學或有
不得而湊泊者則如之何曰正不欲其聯比湊泊也天
髙地下萬物散殊散殊之中必欲聨比湊泊是雕刻之
化矣只流而不息合同而化是謂大同聖人千言萬語
天地千變萬化異者必不盡同只要知同歸一致之處
 聖賢地位非可想像只聖賢事合下做得洒掃應對
可精義入神 文章功名聞見知解皆足羈縻豪傑故
銷市井富貴之習心易銷文章功名之習心難銷文章功
[040-27b]
名之習心易銷聞見知解之習心難聖人精進凡物
不能羈絆只是能放下一切好地位都住不得也 老
氏以物為外故有芻狗之喻聖人合内外以成仁本無
憧憧之心實有肫肫之仁何嘗如此 荘子将感應為
託不得已以養自然豈若将感應為自不能已而任自
然故老荘以為自然者聖人謂之矯強 方今人良知
天理之學似説得太易故人往往作口耳知解全無實
得聖人發蒙在亨行時中要之良知天理可亨之道也
[040-28a]
必須童䝉求我初筮方告謂之時中不然非惟無益於
人抑且有乖於道 程子曰坐忘便是坐馳所以坐馳
者因荘生不知學問其言本出於老子杳冥怳忽之意
所謂心齋乃齋其蕩然無主之心非明善之誠知止之
定坐而入忘蓋茫然而不自知耳 五福六極氣之不
齊也隂陽變化其機莫測聖人之心真知隂陽消長之
故謂之知命命不離乎氣也 胡五峯曰居敬所以精
義朱子晚年深取其言可見朱子居敬窮理之説未嘗
[040-28b]
分為二也孔門以主敬為求仁五峯又以居敬為精義
要之一敬立而四德備矣 象山先生毎令學者戒勝
心最切病痛鵞湖之辨勝心又不知不覺發見出来後
乃每歎鵞湖之失因思天下學者種種病痛各各自明
只從知見得及工夫未懇到處罅縫中不知不覺而發
平居既自知發後又能悔何故正當其時忽然發露若
用功懇到雖未渾化念頭動處自如紅爐㸃雪象山勝
心之戒及發而復悔學者俱宜細看庶有得力工夫蓋
[040-29a]
象山當時想亦如此用功也 古人聲律非止發之詠
歌被之管絃虛明之體合乎元聲凡言皆中律言也六
經之言雝雝鏘鏘諸子百家則沾滯散亂之音作矣故
孟子知言非知言也知心聲也 問樂者心之本體恐
懼悲哀相妨累否曰樂者非踴躍歡喜之謂無不樂之
謂也肫肫皜皜為懼為哀皆真機也初非一朝之患加
得分毫何妨累之有若以物欲之憂為憂威武之懼為
懼及當懼當憂凝滯留著則不特哀懼妨累而肆樂沉
[040-29b]
湎流而不節亦甚悖馳君子之樂矣安土敦仁中心
安仁也故感發處無非愛人退之博愛謂仁止道其用
 古人舉先民詢於芻蕘蓋天下只有一個是更不可
増有一個是便有一個非消滅不得芻蕘之言是聖人
從而是之聖人之言非朦瞽庶人得而非之若一有勝
心則不特芻蕘必増聖人已是之言一有狥心則不特
聖人必狥偏智一隅之見自此本然是非之度幾於凌
夷而學問家因之多事矣 謝上蔡以覺言仁未為不
[040-30a]
是朱子病其説又言敬則自能覺愚意敬即覺也但敬
覺工夫最精上蔡言儒之仁佛之覺則非 人性全而
物性偏人心智無涯故反危殆物心智有限故反近自
然人要持危而入於自然只在存之而已本體常存私
制無自而生私智不生便不害性不害性是養性也神
發智智之鑿處為知誘人生而静不容説正感發時常
覺得便是主静路上工夫 天德天道天道無期必期
必便是計功謀利尹和靖曰如潦則止如霽則行何期
[040-30b]
必之有
 
 
 
 
 
 
 明儒學案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