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46 明儒學案-清-黃宗羲 (master)


[026-1a]
欽定四庫全書
 明儒學案卷二十六
           餘姚 黄宗羲 撰
南中相傳學案二
 襄文唐荆川先生順之
唐順之字應德號荆川武進人也嘉靖乙丑會試第一
授武選主事丁内艱起補稽勲調考功以校對實録改
翰林編修不欲與羅峯為縁告歸羅峯恨之用吏部原
[026-1b]
職致仕皇太子立選宫僚起為春坊司諫上常不御朝
先生與念菴浚谷請於元日皇太子出文華殿百官朝
見上大怒奪職為民東南倭亂先生痛憤時艱指畫方
略於當事當事以知兵薦之起南部車駕主事未上改
北部職方員外先生至京即陞本司郎中查勘邊務繼
而視師浙直以為禦島裔當在海外鯨背機宜豈可懸
斷華屋之下身泛大洋以習海路敗賊於崇明沙陞太
僕寺少卿右通政未上擢僉都御史巡撫淮揚先生方
[026-2a]
勦三沙賊江北告急乃以三沙付總兵盧鏜而擊賊於
江北敗賊姚家蕩又敗廟灣幾不能軍先生復向三沙
賊遁至江北先生急督兵過江蹙之賊漸平會淮揚大
祲賑饑民數十萬行部至㤗州卒於舟中庚申四月一
日也年五十四先生晚年之出由於分宜故人多議之
先生固嘗謀之念菴念菴謂向嘗𨽻名仕籍此身已非
已有當軍旅不得辭難之日與徵士處士論進止是私
此身也兄之學力安在於是遂決龜山應蔡京之召龜
[026-2b]
山徵士處士也論者尚且原之况於先生乎初喜空同
詩文篇篇成誦下筆即刻畫之王道思見而歎曰文章
自有正法眼藏奈何襲其皮毛哉自此幡然取道歐曾
得史遷之神理久之從廣大胸中隨地湧出無意為文
而文自至較之道思尚是有意欲為好文者也其著述
之大者為五編儒編左編右編文編稗編是也先生之
學得之龍谿者為多故言於龍谿只少一拜以天機為
宗以無欲為工夫謂此心天機活物自寂自感不容人
[026-3a]
力吾惟順此天機而已障天機者莫如欲欲根洗浄機
不握而自運矣成湯周公坐以待旦高宗恭黙三年孔
子不食不寢不知肉味凡求之枯寂之中如是艱苦者
雖聖人亦自覺此心未能純是天機流行不得不如此
著力也先生之辨儒釋言儒者於喜怒哀樂之發未嘗
不欲其順而逹之其順而逹之也至於天地萬物皆吾
喜怒哀樂之所融貫佛者於喜怒哀樂之發未嘗不欲
其逆而銷之其逆而銷之也至於天地萬物澹然無一
[026-3b]
喜怒哀樂之交故儒佛分途只在天機之順逆耳夫所
謂天機者即心體之流行不息者是也佛氏無所住而
生其心何嘗不順逆與流行正是相反既已流行則不
逆可知佛氏以喜怒哀樂天地萬物皆是空中起滅不
礙吾流行何所用銷但佛氏之流行一往不返有一本
而無萬殊懷山襄陵之水也儒者之流行盈科而行脈
絡分明一本而萬殊先河後海之水也其順固未嘗不
同也或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靡不具足佛氏未嘗不
[026-4a]
萬殊然佛氏心體事為每分兩截禪律殊門不相和會
威儀細行與本體了不相干不可以此比而同之也崇/禎
初諡/襄文
荆川論學語近來談學謂認得本體一超直入不假階
級竊恐雖中人以上有所不能竟成一番議論一番識
見而已天理愈窮則愈見其精微之難致人欲愈克則
愈見其植根之甚深彼其易之者或皆未嘗實下手用
力與用力未嘗懇切者也與張/士宜 古之所謂儒者豈盡
[026-4b]
律以苦身縳體如尸如齋言貌如土木人不得搖動而
後可謂之學也哉天機盡是圓活性地儘是灑落顧人
情樂率易而苦拘束然人知恣睢者之為率易矣而不
知見天機者之尤為率易也人知任情佚宕之為無拘
束矣而不知造性地者之尤為無拘束也與陳/兩湖 小心
兩字誠是學者對病靈藥細細照察細細洗滌使一些
私見習氣不留下種子在心裏便是小心矣小心非矜
持把捉之謂也若以為矜持把捉則便與鳶飛魚躍意
[026-5a]
思相妨矣江左諸人任情恣肆不顧名檢謂之洒脫聖
賢胸中一物不礙亦是洒脱在辨之而已兄以為洒脱
與小心相妨耶惟小心而後能洞見天理流行之實惟
洞見天理流行之實而後能洒脱非二致也與蔡/子木 近
來痛苦心切死中求活將四十年前伎倆頭頭放舍四
十年前見解種種抹殺於清明中稍見得些影子原是
徹天徹地靈明渾成的東西生時一物帶不來此物却
原自帶來死時一物帶不去此物却要完全還他去然
[026-5b]
以為有物則何覩何聞以為無物則叅前倚衡瞻前忽
後非胸中不持世間一物則不能見得此物非心心念
念晝夜不舍如養珠抱卵下數十年無滲漏的工夫則
不能収攝此物完養此物自古宇宙間豪傑經多少人
而聞道者絶歎其難也與王/道思 嘗驗得此心天機活物
其寂與感自寂自感不容人力吾與之寂與之感只是
順此天機而已不障此天機而已障天機者莫如欲若
使欲根洗盡則機不握而自運所以為感也所以為寂
[026-6a]
也天機即天命也天命者天之所使也立命在人人只
立此天之所命者而已白沙色色信他本來一語最是
形容天機好處若欲求寂便不寂矣若有意於感非真
感矣 出入無時莫知其向此真心也非妄心之謂也
出入本無時欲有其時則强把捉矣其向本無知欲知
其向則强猜度矣無時即此心之時無向即此心之向
無定體者即此心定體也答雙/江 中庸所謂無聲無臭
實自戒謹不覩恐懼不聞中得之本體不落聲臭工夫
[026-6b]
不落聞見然其辨只在有欲無欲之間欲根銷盡便是
戒謹恐懼雖終日酬酢云為莫非神明妙用而未嘗涉
於聲臭也欲根絲忽不盡便不是戒謹恐懼雖使棲心
虚寂亦是未離乎聲臭也答張/甬川 白沙靜中養出端倪
此語須是活看蓋世人病痛多縁隨波逐浪迷失真源
故發此耳若識得無欲為靜則真源波浪本來無二正
不必厭此而求彼也兄云山中無靜味而欲閉關獨卧
以待心志之定即此便有欣羨畔援在矣請且無求靜
[026-7a]
味只於無靜味中尋討母必閉關只於開門應酬時尋
討至於紛紜轇轕往來不窮之中試觀此心如何其應
酬轇轕與閉關獨卧時還有二見否若有二見還是我
自為障礙否其障礙還是欲根不斷否兄更於此著力
一番有得有疑不惜見教也答呂/沃州 近會一二方外人
見其用心甚專用工最苦慨然有歎於吾道之衰蓋禪
家必欲作佛不坐化超脱則無功道人必欲成仙不留
形住世則無功兩者皆假不得惟聖賢與人同而與人
[026-7b]
異故為其道者皆可假托溷賬自誤誤人竊意當時聖
賢用心專而用工苦者豈獨百倍方外人之修鍊而已
必有啞子喫苦𤓰與你説不得者而世人乃欲安坐而
得之以其世間功名富貴之習心而高談性命之學不
亦遠乎與念/菴 當時簒弑之人必有自見己之為是而
見君父之甚不是處又必有邪説以階之如所謂邪説
作而弑君弑父之禍起者春秋特與辨别題目正其為
弑如州吁弑完一句即曲直便自了然曲直了然即是
[026-8a]
非便自分曉亂臣賊子其初為氣所使昧了是非迷了
本來君父秉彛之心是以其時惡力甚勁有人一與指
㸃是非中其骨髓則不覺囘心一囘心後便自動彈不
得葢其真心如此所謂懼也舊説以為亂臣賊子懼於
見書而知懼則所懼者既是有所為而非真心且其所
懼能及於好名之人而不及於勃然不顧名義之人以
為春秋書其名脅持恐動人而使之懼此又只説得董
狐南史之作用而非所以語於聖人撥轉人心之妙用
[026-8b]
答姪/孫 慈湖之學以無意為宗竊以學者能自悟本
心則意念往來如雲物相盪於太虚不惟不足為太虚
之障而其往來相盪乃即太虛之本體也何病於意而
欲掃除之茍未悟本心則其無意者乃即所以為意也
心本活物在人黙自體認處何如不然則得力處即受
病處矣答南/野 世間伎倆世間好事不可捱在胸中學
之滲漏多正兠攬多耳昔人所以絶利一原不如是則
不足以収歛精神而凝聚此道也答胡/青崖 近來學者病
[026-9a]
痛本不刻苦搜剔洗空欲障以元妙之語文夾帶之心
直如空花竟成自誤要之與禪家鬭機鋒相似使豪傑
之士又成一番塗塞此風在處有之而號為學者多處
則此風尤甚惟黙然無説坐斷言語意見路頭使學者
有窮而反本處庻㡬挽歸真實力行一路乃是一貼急
救良方答張/士宜 儒者於喜怒哀樂之發未嘗不欲其順
而逹之其順而達之也至於天地萬物皆吾喜怒哀樂
之所融貫而後一原無間者可識也佛者於喜怒哀樂
[026-9b]
之發未嘗不欲其逆而銷之其逆而銷之也至於天地
萬物泊然無一喜怒哀樂之交而後一原無間者可識
也其機常生於逆故其所謂旋聞反見與其不住聲色
香觸乃在於聞見聲色香觸之外其機常主於順故其
所謂不覩不聞與其無聲無臭者乃即在於覩聞聲臭
之中是以雖其求之於内者窮深極微幾與吾聖人不
異而其天機之順與逆有必不可得而强同者中庸輯/略序
 乾坤之心不可見而見之於復學者黙識其動而存
[026-10a]
之可矣是以聖人於乾則曰其動也直於坤則曰敬以
直内乾坤一於直也動本直也内本直也非直之而後
直也蓋其醖釀流行無斷無續乃吾心天機自然之妙
而非人力之可為其所謂黙識而存之者則亦順其天
機自然之妙而不容纖毫人力叅乎其間也學者往往
欲以自私用智求之故有欲息思慮以求此心之靜者
矣而不知思慮即心也有欲絶去外物之誘而專求諸
内者矣而不知離物無心有患此心之無著而每存一
[026-10b]
中字以著之者矣不知心本無著中本無體也若此者
彼亦自以為求之於心者詳矣而不知其弊乃至於别
以一心操此一心心心相捽是以欲求寧靜而愈見紛
擾也明道語/略序
 太常唐凝菴先生鶴徵
唐鶴徵字元卿號凝菴荆川之子也隆慶辛未進士選
禮部主事與江陵不合中以浮躁江陵敗起歴工部郎
遷尚寳司丞陞光禄寺少卿又陞太常寺少卿歸起南
[026-11a]
京太常與司馬孫月峯定妖人劉天緒之變謝病歸萬
歴己未年八十二卒先生始尚意氣繼之以園林絲竹
而後泊然歸之道術其道術自九流百氏天文地理稗
官野史無不究極而繼乃歸之莊生逍遥齊物又繼乃
歸之湖南之求仁濓溪之尋樂而後怳然悟乾元所為
生天地生人物生一生萬生生不已之理真太和奥窔
也物欲不排而自調世情不除而自盡聰明才伎之昭
灼旁蹊曲徑之奔馳不収攝而瑩然無有矣語其甥孫
[026-11b]
文介曰人到生死不亂方是得手居常當歸併精神一
路毋令漏洩先生言心性之辨今古紛然不明其所自
來故有謂義理之性氣質之性有謂義理之心血氣之
心皆非也性不過是此氣之極有條理處舍氣之外安
得有性心不過五臟之心舍五臟之外安得有心心之
妙處在方寸之虚則性之所宅也此數言者從來言心
性者所不及也乃先生又曰知天地之間只有一氣則
知乾元之生生皆是此氣乾元之條理雖無不清人之
[026-12a]
受氣於乾元猶其取水於海也海水有鹹有淡或取其
一勺未必鹹淡之兼取未必鹹淡之適中也間有取其
鹹淡之交而適中則盡得乾元之條理而為聖為賢無
疑也固謂之性或取其鹹或取其淡則剛柔强弱昏明
萬有不同矣皆不可不謂之性也則此言尚有未瑩蓋
此氣雖有條理而其往來屈伸不能無過不及聖賢得
其中氣常人所受或得其過或得其不及以至萬有不
齊先生既言性是氣之極有條理處過與不及便非條
[026-12b]
理矣故人受此過不及之氣但可謂之氣質不可謂之
性若以之為性則只言氣是性足矣不必言氣之極有
條理處是性也無乃自墮其説乎然則常人有氣質而
無性乎蓋氣之往來屈伸雖有過不及而終歸於條理
者則是氣中之主宰故雨暘寒燠恒者暫而時者常也
惟此氣中一㸃主宰不可埋没所以常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而其權歸之學矣
桃溪劄記鶴徵避暑於桃溪偶校先君子所纂諸儒語/要寄吳侍御叔行入梓時有觸發處隨時記
[026-13a]
之以請於同志/幸有以正之也乾元所生三子曰天曰人曰地人何以
先於地也地坤道也承天時行不得先天也故後則得
主先則迷矣人却可先可後者故曰御天故曰先天而
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世人皆謂天能生人不知生人
者却是統天之乾元耳人生於乾元天地亦生於乾元
故並稱之曰三才 中庸首言天命之謂性後又言思
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何也人與天並生於乾元乾元每
生一物必以全體付之天得一箇乾元人也得一箇乾
[026-13b]
元其所得於乾元絶無大小厚薄之差殊中庸後面言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
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
己天與文王毫髮不差特在天名之曰不己在文名之
曰純耳非其本來之同文王之純安能同天之不己哉
然惟天則萬古不變而人不皆文也人不皆文且以為
天非人之所可及矣故告之曰在天為命在人則謂之
性其實一也故曰天命之謂性欲知人之性非知天之
[026-14a]
命不能知性之大也故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示人
以盡性之則也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時時看此様子
也孟子亦曰知其性則知天矣斯所謂窮理盡性以至
於命也 盈天地間一氣而已生生不己皆此也乾元
也太極也太和也皆氣之别名也自其分隂分陽千變
萬化條理精詳卒不可亂故謂之理非氣外别有理也
自其條理之不可亂若有宰之者故謂之帝生之為天
則謂之命以乾坤之所由不毁言也生之為人則謂之
[026-14b]
性以吾心含此生機言也天率是命而運則謂之天道
人率是性而行則謂之人道借道路之道以名之也人
以為斯理斯道斯性斯命極天下之至靈非氣之所能
為不知舍氣則無有此靈矣試觀人死而氣散尚有靈
否 心性之辨今古紛然不明其所自來故有謂義理
之性氣質之性有謂義理之心血氣之心皆非也性不
過是此氣之極有條理處舍氣之外安得有性心不過
五臟之心舍五臟之外安得有心心之妙處在方寸之
[026-15a]
虚則性之所宅也觀製字之義則知之矣心中之生則
性也蓋完完全全是一個乾坤托體於此故此方寸之
虚實與太虚同體故凡太虚之所包涵吾心無不備焉
是心之靈即性也詩書言心不言性言性不言心非偏
也舉心而性在其中舉性而心在其中矣蓋舍心則性
無所於宅舍性則心安得而靈哉孟子曰盡其心者知
其性也始兼舉而言之實謂知得性中所藏之性而盡
之乃所以盡心也非知性則心又何所盡耶其不可分
[026-15b]
言益明矣試觀人病痰迷心竅則神不守舍亦一驗也
 知天地之間只有一氣則知乾元之生生皆是此氣
知乾元之生生皆此氣而後可言性矣乾元之條理雖
無不清人之受氣於乾元猶其取水於海也海水有鹹
有淡或取其一勺未必鹹淡之兼取未必鹹淡之適中
也間有取其鹹淡之交而適中則盡得乾元之條理而
為聖為賢無疑也固謂之性或取其鹹或取其淡則剛
柔强弱昏明萬有不同矣皆不可不謂之性也凡可以
[026-16a]
學而矯之者其氣皆未甚偏至於下愚不移斯偏之極
矣全以其困而終不能學也孔子謂之相近亦自中人
言之耳上智下愚不與也然要之下愚而下則為禽獸
為草木乾元生生之機則無不在也他不能同好生惡
死之心同也蓋以乾元之氣無非生也 乾之彖曰各
正性命九五之文言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此則所謂各正矣然則雖聖人在上所過者化所存者
神亦豈能使禽獸草木之靈同於人亦豈能使下愚之
[026-16b]
同於上智哉則己不害其為各正矣 世儒爭言萬物
一體盡人性盡物性參贊化育不明其所以然終是人
自人物自物天地自天地我自我勉强湊合豈能由中
而無間須知我之性全體是乾元生天生地生人生物
無不是這性人物之性有一毫不盡天地之化育有一
毫參贊不來即是吾性之纖毫欠缺哉則知盡人物贊
化育之不容己矣 人見中庸遞言盡己性盡人性盡
物性贊化育參天地似是盡己性外别有盡人物之性
[026-17a]
而盡人物之性外仍有參贊之功不知盡人物之性乃
所以自盡其性而盡人物之性即所以參贊化育蓋縁
吾人除却生人生物别無己性天地除却生人生物别
無化育故至誠盡得人物之性方是自盡其性即是贊
化育矣 何謂盡人性盡物性俾各不失其生機而已
故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聖人於盡人物之
性以自盡其性未嘗時刻放過然子貢説起博施濟衆
聖人却又推開了曰堯舜其猶病諸蓋聖人能必得己
[026-17b]
所可盡處而不能必得時位之不可必博施濟衆非有
加於欲立欲達之外也必須得時得位乃可為之合下
只有一個立人達人之心而已 惟易標出一個乾元
來統天見天之生生有個本來其餘經書只説到天地
之化育而已蓋自有天地而乾元不可見矣然學者不
見乾元總是無頭學問 孔子舍贊易之外教人更不
從乾元説起故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
聞也及諸門弟子猶不能解直欲無言孔子總是善誘
[026-18a]
説來只是孔子的與學者絶無用處故孟子曰君子深
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其教也曰勞之來之匡之直
之輔之翼之皆所以使之自得耳為學為教舍自得别
無入路欲自得舍悟别無得路孔子之無言乃所以深
言之也晦菴先生謂以悟為則乃釋氏之法而吾儒所
無有不知其用字不同耳伊尹之先覺後覺則覺即悟
也聖門之生知學知困知則知即悟也即後儒之所謂
察識亦悟也豈可以用字不同而論其有無哉 聖人
[026-18b]
到保合太和全是一個乾元矣蓋天下之物和則生乖
戾則不生此無疑也乾元之生生亦只此一團太和之
氣而已人人有此太和之氣特以乖戾失之中庸曰發
而皆中節謂之和孟子曰其平旦之氣好惡與人相近
也者㡬希然則中節即是和與人同即是中節大學曰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此所
謂與人同所謂中節也然則求復其太和之氣豈在遠
哉亦自其與人相近者察之而已 自古聖人論學唯
[026-19a]
曰心曰性曰命並未有言氣者至孟子始有養氣之説
真見得盈天地只有一氣其所謂理所謂性所謂神總
之是此氣之最清處清便虚便明便靈便覺只是養得
氣清虚明靈覺種種皆具矣然所謂養者又非如養生
家之養也以直養之而已必有事焉所謂養也正忘助
皆暴也害也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所謂直也然非可漫
然得養也須要識得然後養得其識法則平旦之氣是
也蓋氣原載此虚明靈覺而來養之所以使氣與虚明
[026-19b]
靈覺仍舊混然為一不失其本來而已 盈天地間只
有此氣則吾之氣即天地萬物之氣也吾之性即天地
之命萬物之性也所以天地自天地我自我物自物者
我自以乖戾塞其流通之機耳以直養則未發即是中
已發即是和吾之氣吾之性仍與天地萬物為一矣故
曰塞乎天地之間故曰保合太和吾之氣吾之性至與
天地萬物為一此所謂純亦不己尚何仙佛之足言
仁生機也己者形骸即耳目口鼻四肢也禮則物之則
[026-20a]
也中庸曰仁者人也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則人之形骸
耳目口鼻四肢何莫非此生機而生我者即是生天生
地生人生物者也何以不相流通必待於克己復禮也
人惟形骸耳目口鼻四肢之失其則斯有所間隔非特
人我天地不相流通雖其一身生機亦不貫徹矣故曰
罔之生也幸而免茍能非禮勿視目得其則矣非禮勿
聽耳得其則矣非禮勿言口得其則矣非禮勿動四肢
得其則矣各得其則則吾一身無往非生機之所貫徹
[026-20b]
其有不與天地萬物相流通者乎生機與天地萬物相
流通則天地萬物皆吾之所生生者矣故曰天下歸仁
中庸曰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則歸仁之驗也 致知
致曲之致即孟子所謂擴而充之矣然必知皆擴而充
之不知則所擴充者是何物故致知在得止之後致曲
在明善之後皆先有所知而後致也知即明德也此知
豈曰人所本無哉情識用事而真知晦矣即有真知發
見於其間無由識矣故曰行矣而不著習矣而不察終
[026-21a]
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非悟非自得何由知哉然
徒曰致良知而未識所謂良知者何狀㡬何不認賊作
子也 東萊氏曰致知格物修身之本也知者良知也
則陽明先生之致良知前人既言之矣特格物之説真
如聚訟萬世不決何歟亦未深求之經文耳論格物之
相左無如晦菴陽明二先生然其論明德之本明卒不
可以異也私欲之蔽而失其明故大人思以明其明亦
不可以異也則格物者明明德之首務亦明明德之實
[026-21b]
功也陽明以心意知為物而格之則心意知不可謂物
也晦菴謂事事物物而格之則是昧其德性之真知而
求之聞見之知也涑水有格去物欲之説不知物非欲
也近世泰州謂物物有本末之物則但知身為本天下
國家為末之説皆可謂之格物皆可謂之明明德乎必
不然矣詩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孟子曰物交物則引
之而已則凡言物必有五官矣則即格也格字之義以
格式之訓為正格式非則而何要知物失其則則物物
[026-22a]
皆明德之蔽物得其則則物物皆明德之用既灼見其
所謂明德而欲致之以全其明非物物得則何以致之
孔子告顔子之為仁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格物之功也視聽言動悉無非禮則五官各
就其明矣明德當何弗明哉此所謂物格而知至也中
庸或生而知之以下六之字皆指性也生而知安而行
是率性之謂道也學而知困而知求知此性而率之也
舍率性之外别無道舍知性之外别無學學知困知者
[026-22b]
較之生知只是多費一倍工夫於未知之先耳及既知
之後與生知各各具足矣故曰及其知之一也世謂生
知不待學故朱夫子於凡聖人好古敏求好學發憤皆
以為謙己誨人非也知而弗行猶勿知也即曰安行在
聖人自視未嘗不曰望道未見未嘗不曰學如不及即
舜之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然若決江河莫之能禦亦
學也葢行處即是學處特視利與勉强者能出於自然
耳不可謂非學也 遵道而行即是君子深造之以道
[026-23a]
不至於自得即所謂半塗而廢也然自得亦難言矣深
造以道可以力為自得不可以力為也即有明師亦惟
為勞來匡直輔翼以使之而已不能必之也有言下即
得者有俟之數年而得者有終身不得者有無心於感
觸而得者有有心於叅求而得者有有心無心俱不得
者及其得之也師不能必其時必其事已亦不能必其
時必其事也學者須是辦必得之志則無不得者矣
盈天地之間只有一氣惟横渠先生知之故其言曰太
[026-23b]
和所謂道又曰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
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
者也 宋人惟以聖人之好學為謙己誨人遂謂生知
無學後來宗門更生出一種議論謂一悟便一了百當
從此使人未少有見輒以自足儒為狂儒禪為狂禪不
知自凡民視之可使由不可使知行似易而知難自聖
人視之則知猶易而行之未有能盡者也故曰堯舜其
猶病諸蓋斯道之大雖極於無外而中則甚宻無纖毫
[026-24a]
滲漏倘有滲漏則是有虛而不滿之處不足以為大矣
故中庸曰優優大哉言其充足之為大也非學之宻
其功與之俱無滲漏何以完吾之大乎聖人之勉焉日
有孳孳死而後已過此以往未之或知皆此意也學其
有止息乎此子貢請息而孔子告之以死也 孟子既
曰持其志又曰無暴其氣似掃性宗之學既曰勿忘又
曰弗助長似掃命宗之學孟子時佛法未入中國已豫
為塞其竇矣至於勿助長人皆謂即是義襲然孟子之
[026-24b]
自解曰助之長者揠苖者也揠苖者斷其根者夫義襲
誠有害然何至斷根憬然悟憣然改則根本自在矣獨
以為揠苖為喻者自老氏御氣之説以至元門之煉氣
皆是也蓋惟是則將氣矯揉造作盡失本來雖有人與
説破直養之道念頭到處依然走過熟路矣奚復能直
養哉此所以為斷根也 管登之嘗分别學有透得乾
元者有只透得坤元者此千古儒者所不能道語亦千
古儒者所不可不知語透得坤元只見得盡人物之性
[026-25a]
是人當為之事猶似替人了事惟透得乾元纔知盡人
物之性是人不容不為之事直見了自己事 少時讀
孟子告齊宣好貨好色之説以為聖賢教人㸃鐵成金
手段及今思之乃知是單刀直入不著絲毫處與孔子
欲立欲達只換得一個名目蓋舉得個與百姓同之一
念便是民之所好好之矣 學莫嚴於似是之辨故中
庸聖經之下首别君子小人之中庸孟子七篇之將終
極稱鄉愿之亂德則夫孔子誅少正卯之行僻而堅等
[026-25b]
語猶是可非可刺未足為似也直至非之無非刺之無
刺則其似處真有不可以言語名狀分别者焉得不惑
世誣民也故孔子於老子謂之曰猶孟子於鄉愿謂之
曰似皆春秋一字之斧鉞也然真實自為之人反之吾
心自有炯然不可昧者 古稱異端者非於吾性之外
别有所謂異也端即吾之四端耳蓋吾之四端非可分
而為道者也其出本於一源其道實相為用見之未審
執其一曰吾性如是吾道在是矣則非惟其三者缺焉
[026-26a]
而莫知即其所見之一亦非吾之所謂一矣焉得不謂
之異乎楊氏之始豈不自以為仁卒至無父而賊仁莫
大焉惟其不知吾之四端不可分而為道也至於無忌
憚之小人則與君子均窺其全矣惟窺其全則以吾性
如是吾道在是無復顧忌天地惟吾所上下民物惟吾
所顛倒而不得以拘曲之見繩之卒之與君子分背而
馳遂有君子小人之别正由不知莫見莫顯之後有慎
獨之功也曾子曰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026-26b]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此聖學之真血脉也 大學
取於正心孟子曰勿正心何也正謂養氣則已正其源
矣大學曰欲正其心者必誠其意意非自誠也如好好
色如惡惡臭誠之也是正心者好惡之正也孟子曰平
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㡬希與人相近則好惡
㡬於正矣氣得其養則無時非平旦之氣無時非好惡
之正矣尚何有正心之功也此所謂正其源也茍氣之
失養而徒欲正心則以心操心反茲勞擾心安可得而
[026-27a]
正哉 余訓慎獨之獨為不與萬法為侶至尊無對非
世儒所能獨知之地或曰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之説亦
不可廢余因反復思惟乃知終不然也傳者引曾子十
目十手之云則既喫𦂳破此見矣小人正謂念之初發
人不及知可為揜飾故閒居為不善見君子而揜之不
知其念發時已是十目十手之所指視君子己見其肺
肝矣藉令一念之發好善不如好好色惡惡不如惡惡
臭則十目十手亦己指視即欲挽囘必不可得且既欲
[026-27b]
挽囘則視之小人之著善相去㡬何反之此心亦不必
慊故所稱獨者必是萬感未至一靈炯然在大學即明
德之明在中庸正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也於此加慎乃
可意無不誠發無不中節耳於此而不慎念之發如弩
箭既已離弦其中不中之機安得復由乎我也 一切
喜怒哀樂俱是此生機作用除却喜怒哀樂别無見生
機處 一切喜怒哀樂正是我位天地育萬物的本子
故曰大本大學以好惡貫孝弟慈故以所惡於上毋以
[026-28a]
使下等語証之中庸以喜怒哀樂貫子臣弟友故以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為証 中庸一書統論性體大無不
包其實際處全是細無不滿所以成其大大無不包天
命之謂性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是也既已知得時工
夫却在細無不滿處做故云君子之道費而隱自夫婦
之與知與能以至天地聖人之所不知不能莫非性體
之所貫徹故凡逹德逹道九經三重以至草木禽獸與
夫天地鬼神至繁至賾莫非吾性體中一毫滲漏不得
[026-28b]
者蓋凡為乾元之所資始則莫非吾性之所兼該其大
非是空大實實填滿無有纖微空隙方是真大故既曰
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又曰優優大哉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觀優優蓋充足而且有餘其大斯無一毫虧
欠耳不然少有虧欠處便是大體不全矣始知學人見
地尚有到處行願真難得滿聖賢一生兢兢業業履薄
臨深皆只為此彼謂一悟便一了百當真聖門中第一
罪業也 孔子語學曰約禮曰復禮禮是何物即易所
[026-29a]
謂天則書所言物則也蓋禮之所由名正謂事事物物
皆有一個恰好至當處秩然有序而不可亂處所謂則
也恰好至當之處便是天理人心之至天理人心之至
處安得不約復此安得非仁 善解博文約禮之説無
如孟子其言曰博學而詳説之將以反説約也添却詳
説二字便有歸約之路矣何者説之不詳則一物自有
一物一事自有一事判然各不相通惟詳究其至當恰
好處寧復有二乎哉世謂博即是約理無後先恐未究
[026-29b]
竟 中庸内省不疚無惡於志正是獨處正是未發故
曰人所不見若省之念發時則十目所視矣安得尚言
不見也知微之微正是莫顯乎微之微猶非獨體蓋惟
其知微之不可揜故於微之先求無惡耳 孟子言必
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明道先生謂即是鳶
飛魚躍氣象又云會得活潑潑地會不得只是弄精魄
白沙先生云舞雩三三兩兩正在勿忘勿助之間曾㸃
些兒活計被孟子一口打併出來千古以為直道上乘
[026-30a]
妙語細繹之猶在活潑瀟灑赤地潔潔淨淨窠臼未是
孟子血脈乾元體段也 平旦之氣一念未起何以好
惡與人相近正所以指明獨體也惟是一念未著好惡
明德之明炯然暫露乃是大學知體中庸性體能好能
惡能哀樂能喜怒之本於此得正所以好惡與人近
人身之氣未嘗不與天通只為人之喜怒哀樂不能中
節則乖戾而不和遂與太和之氣有間隔果如孟子所
謂直養於本分上不加一分不減一分則一身之氣即
[026-30b]
元始生生之氣萬物且由我而各正保合天地且由我
而叅贊矣氣至於此死生猶晝夜一闔一闢而已
 
 
 
 
 
 明儒學案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