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46 明儒學案-清-黃宗羲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明儒學案卷六
            餘姚 黄宗羲 撰
崇仁學案三
 恭簡魏莊渠先生校
魏校字子才號莊渠崑山人𢎞治乙丑進士授南京刑部
主事歴員外郎郎中不為守偹奄人劉瑯屈召為兵部郎
移疾歸嘉靖初起廣東提學副使丁憂補江西兵備改河
[006-1b]
南提學七年陞太常寺少卿轉大理明年以太常寺卿掌
祭酒事尋致仕先生私淑於胡敬齋其宗㫖為天根之學
從人生而静培養根基若是孩提知識後起則未免夾雜
矣所謂天根即是主宰貫動静而一之者也敬齋言心無
主宰静也不是工夫動也不是工夫此師門敬字訣也第敬
齋工夫分動静先生貫串總不離本末作兩段事則加宻
矣聶雙江歸寂之㫖發端於先生也先生言理自然無為
豈有靈也氣形而下莫能自主宰心則虛靈而能主宰
[006-2a]
理也氣也心也岐而為三不知天地間祗有一氣其升
降往來即理也人得之以為心亦氣也氣若不能自主
宰何以春而必夏必秋必冬哉草木之榮枯寒暑之運
行地理之剛柔象緯之順逆人物之生化夫孰使之哉
皆氣之自為主宰也以其能主宰故名之曰理其間氣
之有過不及亦是理之當然無過不及便不成氣矣氣
既能主宰而靈則理亦有靈矣若先生之言氣之善惡
無與於理理從而善之惡之理不特死物且閒物矣其
[006-2b]
在於人此虛靈者氣也虛靈中之主宰即理也善固理
矣即過不及而為惡亦是欲動情勝此理未嘗不在其
間故曰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以明氣之不能離於理也
先生疑象山為禪其後始知為坦然大道則於師門之
敎又一轉矣先生提學廣東時過曹溪焚大鑒之衣椎
碎其鉢曰無使惑後人也諡恭簡
體仁說天地太和元氣氤氤氲氲盈滿宇内四時流行
春意融融藹藹尤易體驗盎然吾人仁底氣象也人能
[006-3a]
體此意思則胸中和氣駸駸發生天地萬物血脈相貫
充鬰之久及其應物渾乎一團和氣發見所謂麗日祥
雲也 冬氣閉藏極於嚴密故春生温厚之氣充鬱薰
蒸陰崖寒谷亦透學而弗主靜何以成吾仁 涵養可
以熟仁若天資和順不足於剛毅可更於義上用功否
曰陽之收斂處便是陰仁之斷制處便是義靜中一念
萌動纔渉自私自利便覺戾氣發生自與和氣相反不
能遏之於微戾氣一盛和氣便都消鑠盡了須重接續
[006-3b]
起來但覺纔是物欲便與截斷斬其根芽此便是精義
工夫也 天之主宰曰帝人之主宰曰心敬只是吾心
自做主宰處今之持敬者不免添一個心來治此心却
是别尋主宰春氣融融萬物發生急廹何緣生物把捉
太𦂳血氣亦自不得舒暢天理其能流行乎 整齊嚴
肅莫是先制於外否曰此正是由中而出吾心纔欲檢
束四體便自竦然矣外既不敢妄動内亦不敢妄思交
養之道也 木必有根然後千枝萬葉可從而立水必
[006-4a]
有源然後千流萬派其出無窮人須存得此心有個主
宰則萬事可以次第而治 古人藴蓄深厚故發越盛
大今人容易漏泄於外何由厚積而逺施學者當深玩
黙成氣象渾厚則開文明澆薄則開巧偽學須涵養本
原 天地渾渾一大氣萬物分形其間實無二體譬若
百果纍纍總是大樹生氣貫徹又如魚在水中内外皆
水也人乃自以私意間隔豈復能與天地萬物合一乎
 持敬易間斷常如有上帝臨之可乎曰上帝何時而
[006-4b]
不鑒臨奚待想像也日月照臨如目斯覩風霆流行如
息相呴今吾一呼一吸未嘗不與大化通也是故一念
善上帝必知之一念不善上帝必知之天命有善無惡
故善則順天惡則逆天畏天之至者嘗防未萌之惡小
人無忌憚是弗以上帝為有靈也 天地氣化初極渾
厚開盛則文明久之漸以澆薄盛極則有衰也聖人生
衰世常欲返樸還淳以囘造化故大林放問禮之本質
是從裏面漸發出來文是外面發得極盛聖人欲人常
[006-5a]
存得這些好意思在裏靣令深厚懇惻有餘若只務外
面好看却是作偽也道體浩浩無窮人被氣質限住罕
能覩其純全若只據已見持養將去終是狹隘孤單難
得展拓須大著心胸廣求義理盡合天下聰明為我聰
明庶幾規模濶大氣質不得而限量之 理者氣之主
宰理非别有一物在氣為主只就氣上該得如此處便
是理之發用其所以該得如此則理之本體然也通宇
宙全體渾是一理充塞流行隨氣發用在這裏便該得
[006-5b]
如此在那裏又該得如彼千變萬化不同人見用有許
多遂疑體亦有許多不知只是一理所為隨在而異名
耳本體更無餘二也 純粹至善者理也氣有弗善理
亦末如之何斯乃氣強而理弱乎曰否理該得如此而
不能自如此其能如此皆氣為之也氣能如此而不能
盡如此滯於有迹運復不齊故也 夫理冲漠無联無
者不可分裂所以一也渾淪惟一一者不可二雜所以
純也氣有形不可分愈分則愈雜美惡分若有萬不齊
[006-6a]
矣 理氣合則一違則二春氣氤氲盎乎其和此天地
之仁也秋氣晶明肅乎其清此天地之義也何處分别
是理是氣春宜温厚而弗温厚秋宜嚴凝而弗嚴凝此
非理該如此乃是氣過不及弗能如此孟子曰配義與
道此是理該如此而氣能如此所謂合則一也孔子曰
囘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心而違仁判為兩物弗復合一
所謂違則二也 或問孝之根原莫是一體而分該得
孝否曰此只是當然不容已處曰豈天命自然乎曰怎
[006-6b]
得便會自然如此天地生生只是一團好氣聚處便生
人具此生理各有一團好意思在心父母吾身所由以
生也故惻怛慈愛於此發得尤懇切其本在是也 禮
主敬讓其心聳然如有畏退然如弗勝然後儀文斯稱
今之矜嚴好禮者但知自尊自重直行已意而已此乃
客氣所使非復禮之本然矣 思慮萬起萬滅如之何
曰此是本體不純故發用多雜工夫只在主一但覺思
慮不齊便截之使齊立得個主宰却於雜思慮中先除
[006-7a]
邪思慮以次除閑思慮推勘到底直與斬絶不得放過
久之本體純然是善便自一念不生生處皆善念矣
聖賢冲然無欲學者當自不見可欲始一念動以人欲
根勘何從而來照見衆欲性中元無俱從軀壳上起穢
我靈臺衆欲不行天理自見 天命有元亨利貞故人
性有仁義禮智人性有仁義禮智故人情有惻隱羞惡
辭讓是非純粹至善本來如是其有不善又從何來曰
此只是出於氣質性本善然不能自善其發為善皆氣
[006-7b]
質之良知良能也氣質能為善而不能盡善性即太極
氣質是陰陽五行所為氣運純駁不齊故氣稟合下便
有清濁厚薄濁則遮蔽不通薄則承載不起便生出不
善來性惟本善故除却氣質不善便純是善性惟不能
自善故變化氣質以歸於善然後能充其良知良能也
 人性元善當其惡時善在何處曰善自常在不滅只
因氣質反了這善便生出惡善之本體不得自如若能
翻轉那惡依舊是善 或曰人生而靜氣未用事其性
[006-8a]
渾然至善感於物而動氣得用事故其情有善有不善
曰如是則體用二原矣性善情亦善静時性被氣稟夾
雜先藏了不善之根故動時情被物欲汚染不善之萌
芽纔發存養於静黙消其不善之根省察於動纔覺不
善之萌芽便與鋤治積集久之本體渾然是善發用處
亦粹然無惡矣 一理散為萬事常存此心則全體渾
然在此而又隨事精察力行之則其用燦然各有著落
 虛靈主宰是之謂心其理氣之妙合與氣形而下莫
[006-8b]
能自主宰理自然無為豈有靈也氣之渣滓滯而為形
其精英為神虛通靈爽能妙是理為主氣得其統攝理
亦因是光明不蔽變化無方矣 或窮孝之節目曰俱
從根源處來只如昏定晨省人子晝常侍親而夜各就
寢父母弗安置豈能自安既寢而興便思問候父母安
否皆出於吾心至愛自不容已曰如是只須就根本上
用功曰這却是分本末作兩叚事天理合如此而吾不
能如此正為私意蔽隔常培根源又就節目上窮究到
[006-9a]
根源處去其不如此者而求其當如此者則私意不得
蔽隔天理常流通矣 人各私其私天地間結成一大
塊私意人君完養厥德盎然天地生物之心又求天下
愷悌相與舉先王仁政行之悉破羣私合為天下大公
 天子當常以上帝之心為心興一善念上帝用休而
慶祥集焉興一惡念上帝震怒而災沴生焉感應昭昭
也昔人謂人君至尊故稱天以畏之却是舉一大者來
嚇人君葢未廸知帝命也人君當明乾坤易簡之理天
[006-9b]
下之賢才豈能人人而知之邪君惟論一相相簡大寮
俾各自置其屬人得舉其所知而效之於上則無遺賢
所謂乾以易知也天下之政豈能事事而親之耶君恭
已於上委任於相相分任於百司而責其成功上好要
而百事詳所謂坤以簡能也
復余子積論性書竊觀尊兄前後論性不啻數十萬言
然其大意不過謂性合理與氣而成固不可指氣為性
亦不可專指理為性氣雖分散萬殊理常渾全同是一
[006-10a]
箇人物之性不同正由理氣合和為一做成許多般來
在人在物固有偏全而人性亦自有善有惡若理則在
物亦本無偏在人又豈有惡耶愚意謂尊兄論性之誤
正坐理氣處見猶未真耳理在天地間本非别有一物
只就氣中該得如此便是理人物之性又從何來即天
地所賦之理亦非别有一物各就他分上合當恁地便
是尊兄謂理常渾淪氣纔有許多分别出來若如愚見
則理氣元不相離理渾淪只是一個氣亦渾淪本只一
[006-10b]
個氣分出許多則理亦分出許多混沌之時理氣同是
一個及至開闢一氣大分之則為陰陽小分之則為五
行理隨氣具各各不同是故在陽則為健在陰則為順
以至為四德為五常亦復如是二五錯綜又分而為萬
物則此理有萬其殊矣理雖分别有許多究竟言之只
是一個該得如此故曰理一而分殊嘗自其分殊者而
觀之健不可以為順順亦不可以為健四德五常以至
萬物之理各不能相通此理疑若滯於方所矣不知各
[006-11a]
在他分上都是該得如此大固無餘小亦無欠故能隨
在具足隨處充滿更無空闕之處若合而不可分同而
不復異則是渾淪一死局必也常混沌而後可耳天地
者陰陽五行之全體也故許多道理静則冲漠渾淪體
悉完具動則流行發見用各不同人物之性皆出於天
地何故人得其全物得其偏葢天地之氣其渣滓為物
偏而不備塞而不通健順五常之德不復能全但隨形
氣所及而自為一理飛者于空潛者泳川蠢動自蠕草
[006-11b]
木何知亦各自為榮瘁不相假借陵奪而能若蜂蟻之
君臣虎狼之父子騶虞之仁神羊之義乃其塞處有這
一路子開故只具得這些子即此一些子亦便自理鳥
之有鳳獸之有鱗鱗之有龍介之有龜皆天地間氣所
出畢竟是渣滓中精英故終與人不相似也人稟二五
精英之氣故能具得許多道理與天地同然惟聖人陰
陽合德純粹至善其性無不全可以位天地育萬物自
大賢以下精英中不能無渣滓這個性便被他蔽隔了
[006-12a]
各隨其所得渣滓之多寡以為等差而有智愚賢不肖
之别畢竟性無不同但精英中帶了些渣滓故學以變
化其氣質則渣滓渾化可以復性之本體矣古聖賢論
性正是直指當人氣質内各具此理而言故伊川曰性
即理也告子而下荀楊韓諸人皆錯認氣質為性翻騰
出許多議論來轉加鶻突今謂性合理與氣而成則恐
昩於形而上下之别夫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易
有太極皆在氣上直指此理而言正以理氣雖不相離
[006-12b]
然亦不曾相雜故又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
之器若性合理氣而成則是形而上下者可以相雜理
在天地間元不曾與氣雜何獨在人上便與氣相雜更
願於此加察然此亦非出於尊兄先儒謂有天地之性
有氣質之性分作兩截說了故尊兄謂既是天地之性
只當以理言不可遽謂之性氣質之理正是性之所以
得名可見理與氣質合而成性也竊嘗考諸古聖賢論
性有二其一以性與情對言此是性之本義直指此理
[006-13a]
而言或以性與命對言性與天道對言性與道對言其義
一也古性情字皆從心從生言人生而具此理於心名
之曰性其動則為情也此於六書屬會意正是性之所
以得名其一以性與習對言者但取生字為義蓋曰天
所生為性人所為曰習耳性從生故借生字為義程子
所謂生之謂性止訓所稟受者也此與六書自屬假借
六書之法假借一𩔖甚多後儒不明訓釋六經多為所
梗費了多少分疏六經言性始於成湯伊尹湯誥惟皇
[006-13b]
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此正直指此理而言夫子
易大傳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又曰繼之者善也成之
者性也子貢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子思
述之於中庸曰天命之謂性孟子道性善實出於此其
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又發明出四
端又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可謂擴前聖所未
發忒煞分明矣伊尹習與性成論語曰性相近也習相
逺也家語謂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可見這性字但
[006-14a]
取天生之義中庸論天命之謂性又曰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謂之敎孟子道性善又曰堯舜性之湯武反之
皆與前性字不同雖不與習對說然皆以天道人道對
言可見二性字元自不同也先儒只因性相近也一句
費了多少言語分疏謂此性字是兼理與氣質來說不
知人性上不可添一物纔帯著氣質便不得謂之性矣
荀子論性惡楊子論性善惡混韓子論性有三品衆言淆
亂必折諸聖若謂夫子性相近一言正是論性之所以
[006-14b]
得名處則前數說皆不謬於聖人而孟子道性善却反
為一偏之論矣孟子道性善只為見得分明故說得來
直截但不曾說破性是何物故荀楊韓諸儒又有許多
議論伊川一言以斷之曰性即理也則諸說皆不攻自
破矣孟子道性善是擴前聖所未發明道何以又謂論
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葢孟子
只說人性之善却不曾說人有不善是被氣稟蔽了他
其論下手處亦只是說存心養性擴充其四端不曾說
[006-15a]
變化氣質與克治底功夫故明道謂論性必須說破氣
質葢與孟子之言相發明也但明道又謂善固性也惡
亦不可不謂之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纔說性時便
已不是性也此則未免失之太過矣噫人性本善何得
有惡當其惡時善在何處此須著些精彩看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其在吾人性之本體亦復如是性上添不得
一物只為他是純粹至善底聖人氣稟淳厚清明略無
些渣滓但渾是一團理莊生所謂人貎而天曾子所謂
[006-15b]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自大賢以
下纔被些氣稟與物慾夾雜便生出惡來惡乃氣稟物
慾所為自與吾性無與故雖蔽固之湥依然有時發見
但不能當下識取又被氣稟物慾汩沒了他不能使之
光明不蔽耳人性惟善是真實一切諸惡盡成虛妄非
吾性之固有若當惡念起時與他照勘窮來窮去便都成
空矣天生吾人合下付這道理散見於日用事物而總
具於吾心必先常常提省此心就逐事上一一窮究其
[006-16a]
理而力行之根本既立則中間節目雖多皆可次第而
舉若不於心地上用功而徒欲泛然以觀萬物之理正
恐茫無下手處此心不存一身已無箇主宰更探討甚
道理縱使探討得來亦自無處可安頓故有童而習之
皓首而無成者古人知行只是一事方其求知之始正
欲以為力行之資及其既知則遂行之而不敢緩今讀
聖賢書正宜反求諸身體貼道理去做孟子曰學問之
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006-16b]
論學書存養省察工夫固學問根本亦須發大勇猛心
方做得成就若全不曾發憤只欲平做將去可知是做
不成也 孔門唯顏子可當中行自曾子以至子思孟
子氣質皆偏於剛然其所以傳聖人之道則皆得剛毅
之力也文公謂世衰道微人欲橫流不是剛毅的人亦
立脚不住 今之士大夫得一階半級則以為喜失一
階半級則以為憂譬如鳥在籠中縱令底下直飛至頂
上許大世界終無出日 伊川言中心斯須不和不樂
[006-17a]
則鄙詐之心入之矣此與敬以直内同理謂敬為和樂
固不可然敬須和樂只是心中無事也 人一日間喜
怒哀樂不知發了多少其中節也常少不中節也常多
雖無所喜怒哀樂時而喜怒哀樂之根已自先伏於其
間歲莫一友過我見某凝塵滿室泊然處之歎曰吾所
居必洒掃涓潔虛室以居塵囂不雜則與乾坤清氣相
通齋前雜樹花木時觀萬物生意深夜獨坐或啟扉以
漏月光至昩爽恆覺天地萬物清氣自逺而届此心與
[006-17b]
相流通更無窒礙今室中蕪穢不治弗以累心賢於玩
物逺矣但恐以神爽未必有助也 某居家簡重不以
事物經心友人曰人心須完密一事不可放過學而不
事事則踈漏處必多應事時必缺陷了道理吾見清髙
虛靜之士久之未有不墮落者一陰一陽之謂道今喜
靜厭動正如有陰無陽不成化矣某聞言聳然人心通
竅於舌是以能言多言之人此心奔迸外出未言舌常
有動意故其蓄聚恆淺應用易踈但與其箝制於外不
[006-18a]
若收斂於中驗之放去收轉之間而心之存亡攸繋當
自有著力處也天下之事若從憤世嫉邪起端未免偏
於肅殺必也從太和中發出則四時之氣咸備而春生
常為之主乃可合德造化也 心乃我身主宰從天下
至此已是盡頭處而心却發出兩路善惡岐焉誠意是
管歸一路也善惡各有來路善是從心體明處發來惡
便是從暗處發來致知是要推明破暗也心與物交若
心做得主以我度物則暗者可通若舎已逐物物反做
[006-18b]
主明者可塞故工夫起頭只在先立乎其大者 李獻
吉晚而與某論學自悔見道不明曰昔吾汨於詞章今
而厭矣靜中怳有見意味逈然不同則從而錄之某曰
錄後意味何如獻吉黙然良久驚而問曰吾實不自知
纔劄記後意味漸散不能如初何也某因與之極言天
根之學須培養深沉切忌漏洩因問平生大病安在曰
公才甚髙但虛志與驕氣此害道之甚者也獻吉曰天
使吾早見二十年詎若是哉 人之一心貫串千事百
[006-19a]
事若不立箇主宰則終日營營凡事都無統攝不知從
何處用功又有兀坐以收放心事至不管是自隔絶道
理如何貫串得來如愚見日用間不問有事無事常存
此心有個主宰在此事來就此事上用功直截依著道
理行莫要被私欲遮障纒繞如此纔能貫串得過 喜
怒哀樂未發性本空也發而皆中節其應亦未嘗不空
聖人體用一原也世人不無潛伏故有前塵妄動故有
緣影是故不可無戒懼之心釋氏厭人欲之幻并與天
[006-19b]
性不可解於心者而欲滅之將乍見孺子入井怵惕真
心與内交要譽惡其聲之妄心同謂塵影則與聖賢之
學霄壤矣 大丈夫凍死則凍死餓死則餓死方能堂
堂立天地間若開口告人貧要人憐我以小惠呴沬我
得無為賤丈夫乎 人心元神昭昭靈靈收斂停畜因
其真機引而伸之觸𩔖而長之自有無窮之妙若專内
遺外日用間分本末作兩叚事如此仍是支離也 近
體大學頗窺聖學之樞機至易至簡說者自生煩難陽
[006-20a]
明葢有激者也故翻禪學公案推佛而附於儒被他說
得太快易聳動人今為其學者大抵髙擡此心不在本
位而於義利大界限反多依違 吾輩欲學聖人不求
諸人生而靜祗就孩提有知識後說起又不察性之故
與物欲則是以念念流轉者為主 陳元誠疑吾近日
學問見得佛老與聖人同大為吾懼 元誠論靜云一
念不生旣不執持又不蒙昧三件犯著一件便不是
知道無中邊而不知内為主則茫無下手處知内為主
[006-20b]
而不知道無中邊則隘故曰此心學之全功也 天文
左右前皆動也惟北辰不動人身背亦如之故曰天根
之學本易艮背之㫖 五峰之學不務涵養本原只要
執發見一端便張皇作用故有急廹助長之病 心之
神明無乎在而無乎不在也無乎不在而有在也靜則
氣母歸根動則神機發見故疑其在彼而不知實在於
心雖有在也而無迹也 人心立極雖有間斷處亦好
接頭否則終日向學不免散而無統也 近與一人論
[006-21a]
理氣因問之曰人當哀痛時滿體如割涕淚交流此惻
隱之心也當羞愧時面為發赤汗流被體此羞惡之心
也今且分别誰是理耶誰是氣耶其人唯唯曰未也哀
痛羞愧固有發不中節時亦復涕汗流出豈亦理之為
耶其人不能自解某曰理非别有一物只就氣該得如
此便是理理本該得如此然却無為其能如此處皆氣
為之也然氣運不齊有不能盡如此處理氣合一則理
即是氣氣即是理脗乎不分孟子所謂配也氣與理違
[006-21b]
則判而二矣夫子所謂囘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又謂人
能𢎞道非道𢎞人皆此意也今試就吾心日用間體驗
有時分明見得理該如此而吾不能如此打成兩片若
謂氣即是理只好說善底一邊那惡一邊便說不去矣
 大成樂譜但以一聲協一字今譜古詩須有散聲方
合天然之妙向見陳元誠歌古詩散聲多少皆出天然
安排不得必須譜出來然後人可學耳 象山天資甚
髙論學甚正凡所指示坦然如由犬道而行但氣質尚
[006-22a]
粗鍜鍊未粹不免好剛使氣過為抑揚之詞反使人疑
昔議其近於禪學此某之陋也 大抵人自未應事及
乎應事以至事過總是此心又進一歩自未起念時及
乎起念以至念息亦猶是也善用功則貫串做一個否
則間隔矣吾所謂立本是貫串動靜工夫研幾云者只
就應事起念時更著精彩也 道體浩浩無窮吾輩既
為氣質拘住若欲止據已見持守固亦自好終恐規模
窄狹枯燥孤單豈能展拓得去古人所以親師取友汲
[006-22b]
汲於講學者非故汎濫於外也止欲廣求天下義理而
反之於身合天下之長以為一已之長集天下之善以
為一已之善庶幾規模濶大氣質不得而限之
 侍郎余訒齋先生祐
余祐字子積别號訒齋鄱陽人年十九往師胡敬齋敬
齋以女妻之登𢎞治己未進士第授南京刑部主事忤
逆瑾落職瑾誅起知福州晉山東副使兵備徐州以沒
入中官貨逮詔獄謫南寧府同知稍遷韶州知府投劾
[006-23a]
去嘉靖改元起河南按察使調廣西兩遷至雲南左布
政以太僕卿召轉吏部右侍郎未離滇而卒戊子歲也
年六十四先生之學墨守敬齋在獄中著性書三卷其
言程朱敎人拳拳以誠敬為入門學者豈必多言惟去
其念慮之不誠不敬者使心地光明篤實邪僻詭譎之
意勿留其間不患不至於古人矣時文成朱子晚年定
論初出以朱子到底歸於存養先生謂文公論心學凡
三變如存齋記所言心之為物不可以形體求不可以
[006-23b]
聞見求惟存之之久則日用之間若有見焉此則少年
學禪見得昭昭靈靈意思及見延平盡悟其失後會南
軒始聞五峯之學以察識端倪為最初下手處未免闕
却平時涵養一節工夫别南軒詩惟應酬酢處特逹見
本根答叔京書尾謂南軒入處精切皆謂此也後來自
悟其失改定已發未發之論然後體用不偏動靜交致
其力工夫方得渾全此其終身定見也安得以其入門
工夫謂之晚年哉愚按此辨正先生之得統於師門處
[006-24a]
居業錄云古人只言涵養言操存曷嘗言求見本體是
即文公少年之見也又云操存涵養是靜中工夫思索
省察是動上工夫動靜二端時節界限甚明工夫所施
各有所當不可混雜是即文公動靜交致其力方得渾
全而以單提涵養者為不全也雖然動靜者時也吾心
之體不著於時者也分工夫為兩節則静不能該動動
不能攝靜豈得為無弊哉其性書之作兼理氣論性深
闢性即理也之言葢分理是理氣是氣截然為二并朱
[006-24b]
子之意而失之有云氣嘗能輔理之美矣理豈不救氣
之衰乎整菴非之曰不謂理氣交相為賜如此
 
 
 
 
 
 明儒學案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