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46 明儒學案-清-黃宗羲 (master)


[035-1a]
欽定四庫全書
 明儒學案卷三十五
            餘姚 黃宗羲 撰
泰州學案四
 恭簡耿天䑓先生定向
耿定向字在倫號天臺楚之黃安人嘉靖丙辰進士擢監
察御史以大理寺丞謫州判累遷至太僕少卿僉都御史
丁憂起廵撫福建又丁憂起僉都御史晉左副都轉刑部
[035-1b]
侍郎陞南京右都御史以戸部尚書總督倉場告歸家居
七年卒年七十三贈太子少保諡恭簡先生所厯首輔分
宜華亭新鄭江陵呉縣皆不甚齟齬而江陵奪情先生致
書比之伊尹之覺世以天下自任者不得不冒天下之非
議諫奪情者此學不明故也意在少殺其禍然近於誦六
藝以文姦言矣及掌留院以御史王藩臣參三中丞不送揭
帖為蔑視堂官上疏糾之清議以為脅持言官逢時相之
欲顧涇凡作客問質之先生無以難也先生之學不尚
[035-2a]
𤣥逺謂道之不可與愚夫愚婦知能不可以對造化通
民物者不可以為道故費之即隠也常之即妙也粗淺
之即精微也其說未嘗不是而不見本體不免打入世
情隊中共行只是人間路得失誰知天壤之分此古人
所以貴刀鋸鼎鑊學問也是故以中行為學稍一不徹
骨髓其下場不及狂狷多矣先生因李卓吾鼓倡狂禪
學者靡然從風故毎毎以實地為主苦口匡救然又拖
泥帶水於佛學半信半不信終無以壓服卓吾乃卓吾
[035-2b]
之所以恨先生者何心隠之獄唯先生與江陵厚善且
主殺心隠之李義河又先生之講學友也斯時救之
不難先生不敢沾手恐以此犯江陵不說學之忌先生
以不容己為宗斯其可已者耶先生謂學有三闗一即
心即道一即事即心一慎術慎術者以良知現現成成
無人不具但用之於此則此用之於彼則彼故用在欲
明明徳於天下則不必别有制心之功未有不仁者矣
夫良知即未發之中有善而無惡如水之必下針之必
[035-3a]
南欲明明徳於天下而後謂之良知無待於用故凡可
以之彼之此者皆情識之知不可為良先生之認良知
尚未清楚雖然亦縁傳習後録記陽明之言者失真如
云儀秦亦是窺見得良知妙用處但用之於不善耳先
生為其所誤也
天臺論學語孔孟之學真實費而隠宋學未脫二氏蹊
徑者以其隠而隠也嘗謂恵能云本來無一物此是又
有無一物者在如孔子云汎愛衆而親仁顔子若虛若
[035-3b]
無犯而不校如此方是無一物此類何等顯其實何等
微宋儒多只說向入微處終是未脫見耳 兄之文似
輸却陽明一著陽明把筆時却是不曾要好兄尚有要
好心在也遷史之文亦是無意要好班固便要好浸滛
至於六朝只是要好極耳與胡/廬山 夫與百姓同然處吾
黨何能加得些子惟是百姓日用不知耳日用處聖人
原與百姓同其所用處聖人自與百姓異區區所謂擇
術者非能有加於百姓日用之外也意於百姓日用者
[035-4a]
而辨所用耳 世之言道譬之以管窺天者苐知一隙
之為天不知觸處皆天也亦有知觸處之皆天者而躭
虛執見不自反身理㑹視聽言動之皆天也或有知視
聽言動之皆天者而乃鹵莾恣睢不知視聽言動之禮
之為天則也與焦/弱侯 竊詳彼教大端以寂滅滅已處為
宗吾孔孟之學惟以此不容已之仁根為宗耳聖人之
尋常日用經世宰物何一非此不容已者為之乎然即
此不容已之仁根莫致莫為原自虚無中來不容著見
[035-4b]
著見便自是兩截矣聖人以此立教使人由之不使知
之如宰我短䘮夫子第即其不安處省之墨氏薄塟孟
子苐原其顙有泚處省之至其所以不安處其顙所以
有泚處非不欲使知不可加知也仝/上 聖人之道由無
逹有聖人之教因粗顯精與周/栁塘 廿年前曾觧盡心章
云學者須從心體盡頭處了徹使知性之真體原是無
思無為便知上天之載原是無聲無臭渾然一貫矣所
謂心體盡頭處者葢昔人所謂思慮未起鬼神不知不
[035-5a]
覩不聞處也近來自省於人倫日用多少不盡分處乃
語學者云吾人能於子臣弟友不輕放過務實盡其心
者是其性真之不容自己也性真之不容自已原是天
命之於穆不已非情縁也故實能盡心而知性知天一
齊了徹矣 近溪安身立命處是無念余所謂心體盡
頭處是也其日用受享提掇人處只是自然生機余所
謂心體不容自己處是也葢無念之生機乃是天體天
體之生機即是無念原是一貫說到此處難著言詮只
[035-5b]
好黙契靈識耳 横渠曰聚亦吾體散亦吾體是生死
無分别也明道曰萬物為一體是人我無分别也然夫
子曰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又曰非禮勿視聽
言動孟子曰親其兄之子謂若隣之赤子乎此則分别
而實則不分别也何者此則自然之真機非縁名義道
理而生分别者 知是隨身貨知尤是行之妙 栁塘
云念之不動者為性葢既云念矣而中又有不動者在
疑二之矣 來教云性無得失無是非誠然顧念之萌
[035-6a]
於欲也寧無邪正乎念之生於見也寧無偏全乎學者
從念上研㡬閑邪袪偏亦是復性實功似未可破除如
足下教㫖只從性上辨迷悟則誠為直截真詮得上乗
與揚/復所 知至至之則不識不知無聲無臭者此其顯
現知終終之則開物成務日用云為者此其真宰 定
宇云知是知非之知是以照為明誠然夫照從何生孟
子曰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因明生照由照探明原是一
貫非判然兩截也今謂以照為明相去千里提掇似太
[035-6b]
重矣與龍/溪 余惟反之本心不容已者雖欲堅忍無為
若有所使而不能反之本心不自安者雖欲任放敢為
若有所制而不敢是則膚淺之綱領惟求其不失本心
而已矣與李/卓吾 昔大洲云只要眼明不貴踐履余則曰
眼孔易開骨根難換公所取人者眼孔余所取人者全
在骨根 學悟主腦則才識氣魄皆道之用主腦未徹
則才識氣魄俱道之障也昔富鄭公中年居洛時為堯
夫所激發所得益深曾有書云某不遇某不過一村漢
[035-7a]
耳念菴甞對人言某四十年前葢濫俗人鄭公初年立
朝風節震耀一時而自謂一村漢則其所以求不村不
俗者必有所在矣與胡/杞泉 此學只是自己大發願心真
真切切肯求便日進而不自知矣葢只此肯求便就是
道了求得自己漸漸有些滋味自家放歇不下便是得
與周/少魯 今之學者談說在一處行事在一處本體工
夫在一處天下國家民物在一處世道寥寥更無倚靠
凡道之不可與愚夫愚婦知能不可以對造化通民物
[035-7b]
者皆邪說亂道也葢費中隠常中妙粗淺中之精微本
是孔孟萬古不易正脉但非實是撑天拄地棄身忘家
逼真發學孔子之願者未易信此與喬/户部 三代以降學
術分裂高者虚無卑者繁縟夫子出而單提為仁之宗
仁者人也欲人反求而得其所以為人者戰國功利之
習權謀術數孟子出而又提一義使知羞惡而有所不
為六朝以下清虚任放决裂名教宋儒出而提掇主敬
之㫖主敬禮也其後日趨於格式形迹真機埋没陽明
[035-8a]
出而提掇良知之㫖良知智也由仁而義而禮而智各
舉其重實則一貫也今為致知之學者又以意誠見解
承當崇虛躭無思以救之宜莫如信引其影響歸之實
示諸/生古聖賢之悟只悟得自已不足是故若無若虚
子臣弟友悟得不能盡今世學者所悟只增得一畨虚
知見添得一種浮氣耳大人通天下為一身吾人只若
不識自家這個真身懜懜而生即令百嵗枉死耳聖人
苦心破口說個格物格物即求仁之别名也仁者人也
[035-8b]
識人便是識得此身面目答唐/元卿 近溪一日立白下大
中橋覩往過來續者&KR2017&KR2017侁侁因指示同志曰試觀此
千百萬人者同此歩趨同此來往細細觀之人人一歩
一趨無少差失個個分分明明未見跌撞性體如此廣
大又如此精微可黙識矣一友曰否否此情識也如此
論性相隔逺矣有述以問余余曰亡者東走追者亦東
走走者同而所以走則異也茲來往橋上者或訪友親
師或貿遷交易或傍花隨栁或至滛蕩邪辟者漫謂一
[035-9a]
切皆是此則黙識之未真也此原不論來往之人只是/見吾性體無往不是若一
分别便是情識如鳶/飛魚躍亦可分别否 與同/志 胡清虛浙之義烏人初
為陳大叅門子以惡瘡逐出倚一道人率之遊匡廬終
南遂有所得浙中士紳翕然宗之陶念齋王龍溪俱納
贄受教晚與近溪及其二子遊廣東曺溪至肇慶近溪
長子病死次子痛其兄爇香掌上灼爛而死清虛亦死
 鄧豁渠言常住真心與後天不相聨屬此極邪之說
近日談禪者百般病症皆由此葢心事判内外岐孟子
[035-9b]
所云離明道所云兩截者是也與子健書/以上皆 心體廣大
神妙豈可把捉幽囚於腔子方寸地其曰求即求以學
也學覺也又曰學以聚之惟學則聚矣此心之放以昏
昧而放也一覺焉則觸目而是何在非心此心之失以
放逸而失也一覺焉則隨在皆心何有於放 人心未
交於感也湛然虛耳何俟於洗而亦何容於洗也自知
識起而吉凶悔吝之感生是故憂患攻取憧憧往來而
虚者汨矣聖人示之以卜筮之法使人之於感也知識
[035-10a]
不用歸於其天而憂悔攻取相忘於無眹之中其為洗
心也不已妙歟 吾人合下反身黙識心是何心惟此
視聽言動所以然處便是此心發竅處也此心發竅處
便是天地之心之發竅處也 知體透露出頭不為聲
色臭味埋沒方能率令得耳目口鼻使視聽言動各循
其則此即出世而後能經世也 子游疑子夏只在儀
節上教人不令識本體此初悟時語也子夏以本末原
是一貫即草木之根與杪原非兩截故使從洒掃應對
[035-10b]
上收攝精神漸使自悟此悟後語也 反身内觀一無
所有唯此些子炯然在此始信人之所為人者唯此明
哲體耳此體透徹此身乃為我有不然身且不得而有
保此軀殻何用 聖人一生汲汲皇皇惟求無忝所生
不求出離生死 楊太宰博謂余曰吾嘗接遇僚屬視
其色若有隔礙然者反而自省曰是必吾中有閡而施
之者倨也吾慮下之而色思温焉彼觀彼色亦因以易
而神情融洽矣由是以觀外者内之符而人者已之鑑
[035-11a]
 孟子所以不動心者原所由之路逕與世人殊也使
孟子所學在事功一路欲建王覇之業則須據卿相之
位乃能操得致之權也顧心一繋於卿相之位則得失
毁譽交戰於前雖欲強勉不動不亦難乎孟子生平惟
學孔子一路則不藉名位不倚功能仕固可止亦可久
固可速亦可譬之行者日緩歩於康荘東西南北惟其
所適即有颶風巨浪傾檣摧楫心何由動哉 學有三
闗近世在聞識上研窮以為知在格式上修檢以為行
[035-11b]
此不知即心即道也反觀近裏者又多躭虛執見此不
知即事即心也事故皆心也顧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
事心剖判於此事亦剖判於此事剖判於此人亦剖判
於此矣學孔子之學猶業巫函之術者也不必别為制
心之功未有不仁者矣舎孔子之術以為學雖均之為
仁有不容不墮於矢匠之術者矣故其究也慎術 至
善即本來無物處也知此乃能親民人之不親皆由中
有物耳故先知止 朝紳日趨闕下不勝疲苦問節勞
[035-12a]
之術於方士方士曰第時時黙識已身如天大則自不
勞矣 魏中丞與余入朝余謂之曰常時入朝獨行則
覺勞與友同行則勞頓減與同志同行則勞益減何以
故中丞曰人已原是相通 人而名之曰人以仁也人
而去仁則耳目口鼻儼然人也而實非人矣惡乎成名
謂其無以成人之名也 温故知新之故即孟子所云
天下之言性則故而已之故也惻隠羞惡辭讓是非非
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故曰故温者反之本心而尋繹
[035-12b]
温養之謂也夫一反之固有之性而求之即心有餘師
 獨夫夜行空谷中未免惴惴心動五尺童子隨其後
則貼然厝一星於寒灰則滅羣火在盆中可以竟夜觀
此則以友輔仁可識矣 人為習氣所移多好放逸時
一自警䇿便是禮人為情慾所牿多致抑鬱時一自舒
暢便是樂 自悟之根蒂而言原無聲臭者曰命自命
之流行而言原自不已者曰性口味目色耳聲是人之
生機使口不知味目不辨色耳不聞聲便是死人安得
[035-13a]
不謂之性然則窮到根蒂上此等俱從無生故立命處
色聲臭味不能染著合命處方是真性也仁義禮智天
道更何聲臭可言故謂之曰命然既著落父子君臣身
上來便已降在衷了故忠孝之心自不容已非無形迹
可見合性處方是命也 今人乍見孺子入井怵惕惻
隠之心動處即是天根歸原處即是月窟纔叅和納交
要譽惡聲意思便是人根鬼窟矣吾人應用云為動作
食息孰非此根此窟用事俗人懵懵日用不知而賢智
[035-13b]
者又添一畨意識見解起爐作竈千條萬緒頓令此根
不得生生此窟不得潔净齷齪幽暗喫苦一生更無些
子受用所以賢智之過與愚不肖等也 人受天地之
中以生生生之理原是如此即欲掙上尋空寂自是不
容已如何上得去即欲退下恣情慾自是不自安如何
下得來 吾人於一日十二時中精神志意皆有安頓
處方有進歩處 吾人真真切切為已雖僕厮𨽻胥皆
有可取處皆有長益我處若放下自己只求别人賢
[035-14a]
人君子皆不免指摘 不作好不作惡平平蕩蕩觸目
皆是此吾人原來本體與百姓日用同然者也 只此
無聲無臭是為真常凡渉色象名號者卒歸消滅只此
不為不欲是為本心凡務濶大放散者終墮坑塹 天
地間大之治亂興衰生死成敗小之稱&KR1018贊毁升沉得
䘮皆相對待然有對之中故有無對者以主宰其上吾
人若渾在有對中未免為造化輪轉 人只是換這一
副心腸人情事變原與俗人一様以下皆劉/調父述言 今人到
[035-14b]
是不為學的處事到安妥反是一種為學的人纔遇些
小事便處得過當此何以故只是著了些意思不曉得
堯舜與人同耳 問有不善未嘗不知這不善處顔子
與吾人還同否曰不同如鄉黨自好之人發言舉事一
不當也㑹知得又如做官的人在上官處稍失禮亦㑹
知得顔子要學舜有不如舜處即算做不善 問夫子
賢於堯舜曰試觀吾輩今日朋友還是享用孔子的還
是享用堯舜的 精一執中實是淺近道理堯舜一心
[035-15a]
在安天下如何粗得一些如何夾雜得一些此便是
堯舜精一農夫一念在播種便是有農夫之精一啇
賈一念在求利便是有商賈之精一但其精神安頓
處不同 治天下在用人然自己眼不明不㑹知人
如何能用人 一友問予儘修行然畢竟不聞道曰
修行矣更聞甚道孔子所求乎子臣弟友咸曰未
能今子能之又更何學其友有省 良知隨事皆然
須用在欲明明徳於天下上則知乃光大此誤認知/識為良知
[035-15b]
也知即明徳若言明徳須用/在明徳上無乃牀上之牀乎 吉水諸公之學大率
不欲享用現成良知别尋主宰此亦懲冒認良知猖
狂自恣者之過耳良知若非現成又豈有造作良知
者乎予嘗謂良知如靈魂然顧投胎何如如骨根不
正至於猖狂自恣非良知之罪也亦如靈魂投胎時
所遇則然耳 泰和王篤菴問虚字難彀手曰吾二
十年前曾作致虚工夫一起坐一語黙無不放虛
字在胸中自覺工夫不踈眼前見人皆㪚漫不用工
[035-16a]
頗有輕世自賢之心一日忽省曰此却是致實何曾致
虛因悟顔子之問寡問不能舜之好問好察乃真虚也
以下皆蘭/舟雜述 問明體難得到乎曰某為御史出廵值天
暑一指揮扶轎見其不耐勞許之乗馬其後指揮隨他
御史竟中暍而死即此一事觀之明體一存可以為人
立命區區守明覺於一腔亦復何益問三自反之學臨
境實難曰但㸔舜為法於天下可傳後世數語是何等
志願所以肯自反今人身子願是鄉人所以要與鄉人
[035-16b]
相校 陸五臺問三聖人同處孟子言之詳矣至孔子
所以異處畢竟何在曰孔子只是見得已與聖人同處
亦與凡人同故以此學即以此教要使人人皆如此耳
 處士耿楚倥先生定理
耿定理字子庸號楚倥天臺之仲弟也少時讀書不成
父督過之時時獨行空谷中憂憤不知所出問之則曰
吾奈何不明白若有眼瞎子不知其所謂不明白者何
也自是或静坐一室終歳不出或求友訪道累月忘歸
[035-17a]
其始事方湛一最後於鄧豁渠得一切平實之㫖能收
視返聽於何心隠得黑漆無入無門之㫖充然自足有
問之者曰聞子欲作神仙耶曰吾作天仙不作地仙人
仙曰天仙云何曰直從太極入不落隂陽五行天臺聞
而呵之曰學不向事親從兄實地理㑹乎曰學有原本
堯舜相傳祗是一中子思為之註曰喜怒哀樂未發之
謂中今人孰從未發前覷一目哉曰中庸亦只言庸言
庸行逹道九經而已曰獨不觀其結語為無聲無臭耶
[035-17b]
先生論學不煩言說當機指㸃使人豁然卓吾好談說
先生不發一言臨别謂之曰如何是自以為是不可入
堯舜之道卓吾黙然天臺携之見劉初泉先生云且勿
言我二人是兄弟時初泉卧病天臺言吾與一醫者同
來先生榻前數語初泉驚起已知為天臺之弟謂天臺
曰慧能和尚乃是舂米漢哉大開眼人恐不可以弟畜
之李士龍來訪先生未與一語及學士龍恚曰吾冐險
千里來此踰月不聞一言見教何外我甚先生笑而不
[035-18a]
答瀕行送之河滸問曰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此
作何解士龍舉朱註云云先生曰畢竟是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士龍因有省京師大㑹舉中義相質在㑹各
呈所見先生黙不語忽從座中崛起拱立曰請諸君觀
中因嘆曰舎當下言中沾沾於書本上覔中終主罔矣
在㑹因有省者先生機鋒迅利如此
耿楚倥論學語廬山駁天臺所性不存語謂當官盡職
即為盡性不則為二心為妄念矣即孔子為委吏莫非
[035-18b]
性之所存楚倥曰孔子為委吏而夢周公却不為二心
為妄念乎 卓吾寓周柳塘湖上一日論學柳塘謂天
臺重名教卓吾識真機楚倥誚栁塘曰拆籬放犬 楚
倥早嵗曾遇異人質之曰孔子問禮於老聃老聃不言
禮而直曰良賈深藏若虚君子盛徳容貎若愚何也曰
若愚若虚此禮之真體也 問伊尹先覺所覺何事曰
伊尹之覺非聞見知解之覺也即其若撻之恥納溝之
痛此其覺也 胡廬山㑹天臺楚倥於漢江之滸相與
[035-19a]
訂學宗㫖天臺曰以常知為學廬山曰吾學以無念為
宗楚倥曰吾學以不容已為宗不容已者從無聲無臭
發根從庸言廣行証果禹稷之猶饑猶溺伊尹之若撻
若溝視親骸而泚顙遇嘑蹴而不屑見入井而怵惕原
不知何來委不知何止天命之性如此也故曰於穆不
已如摸擬孔氏之匡廓非此不容已者為之血脈則捧
土掲木為偶而已 孔氏之無聲無臭亦是有形有
象孔氏之有形有象原自無聲無臭 龍溪言顔子心
[035-19b]
常止故不遷心常一故不貳先生曰否人試觀當怒時
中更有個止體在當過時中更有個一體在是二本也
即能之其怒其過非真機矣顔子所好唯學即生平之
怒以學而怒學外無怒也生平之過以學而過學外無
過也可見一生精神只是此學更無滲漏處也 黙識
識天地之化育也夫囿於造化之中而不自識者凡夫
也識之而出入造化者聖人也是故不藉名位不矜功
能即學以誨即誨以學立已立人逹已逹人葢贊天地
[035-20a]
之化育於無疆矣夫贊天地之化育者非獨上之君相
賢聖即下之農工商賈細之聾瞽侏跛凡寓形宇内而
含靈者皆有以贊天地之化育而不自識也 克已者
無我也無我則渾然天下一體矣故曰天下歸仁羲文
周孔四聖人者之於易亦各言其已也道雖一致而時
位不同故作用亦自不同隨時變易以從道俟之萬世
而不惑不謬者其孔易乎孔子之於易也學焉耳試取
大小象傳玩之卦卦學也爻爻學也學不厭教不倦立
[035-20b]
已立人逹已逹人易之生生也如是 潜見惕躍飛亢
自聖人一身觀之隨時變易時象之矣合千聖觀之與
世推移各一象矣 序卦周易也首乾坤終未濟即周
事可覩矣雜卦序孔易也上經首乾坤次比師次臨觀
而終之困下經首咸恒而終之夬何以明孔易也乾剛
坤柔質弗齊也剛柔善惡均歸之中孔氏之教也比以
類聚故樂師任裁成寧無憂乎或智臨於上或相觀以
摩無行不與有求則應教乃知困也感之無心居之有
[035-21a]
恒終以剛决柔純乎乾矣是師道也亦君道也 天臺
因舉扇悟曰原來通體皆是良知曰通天徹地皆是良
知 天臺曰人言念菴静坐曾見光景遂有所得曰只
理㑹當下光景耳
 文端焦澹園先生竑
焦竑字弱侯號澹園南京旗手衛人萬厯己丑進士第
一人京兆欲為樹棹楔謝以賑饑原籍山東亦欲表於
宅改置義田授翰林修撰癸已開史局南充意在先生
[035-21b]
先生條四議以進史事中止私成獻徴録百二十卷甲
午簡為東宫講讀官嘗於講時有鳥飛鳴而過皇太子
目之先生即輟講皇太子改容復聽然後開講取故事
可為勸戒者繪圗上之名養正圗解丁酉主順天試先
生以陪推㸃用素為新建所不喜原推者復搆之給事
中項應祥曺大咸紏其所取險怪先生言分經校閲其
所摘非臣所取謫福寧州同知移太僕寺丞後陞南京
司業而年已七十矣先生積書數萬卷覽之畧遍金陵
[035-22a]
人士輻輳之地先生主持壇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學倡
率王弇州所不如也㤗昌元年卒年八十一贈諭徳南
渡時補諡文端先生師事耿天臺羅近溪而又篤信卓
吾之學以為未必是聖人可肩一狂字坐聖門第二席
故以佛學即為聖學而明道闢佛之語皆一一絀之明
道闢佛之言雖有所未盡大槩不出其範圍如言佛氏
直欲和這些秉彞都消煞得盡先生曰如此是二乘斷
滅之見佛之所訶夫佛氏所云不斷滅者以天地萬物
[035-22b]
皆我心之所造故真空即妙有向若為天地萬物分疏
便是我心之障何嘗不欲消煞得盡即如定性書情順
萬事而無情一語亦須㸔得好孔子之哭顔淵堯舜之
憂文王之怒所謂情順萬事也若是無情則内外兩截
此正佛氏之消煞也明道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佛所
謂識心見性是也若存心養性則無矣先生曰真能知
性知天更説甚存養一翳在眼空華亂墜夫存心養性
正所以盡心之功識仁篇所言存久自明是也若未經
[035-23a]
存養其所謂知者想像焉而已石火電光而已終非我
有存養其無翳之本體無翳乃可謂之存養安得以存
養為翳乎明道言傳燈録千七百人無一人逹者臨死
不能尋一尺布帛裹頭先生謂是異國土風是也然此
千七百人者生於中國而習異國土風胡謂乎無乃服
桀之服也先生又謂明道嘆釋氏三代威儀非不知其
美而故為分異夫明道之嘆嘆儒者不能執禮而釋氏
猶存其一二也豈以三代之禮樂歸之哉朱國禎曰弱
[035-23b]
侯自是真人獨其偏見不可開耿叔臺在南中謂其子
曰世上有三個人說不聽難相處問為誰曰孫月峰李
九我與汝父也
焦弱侯論學語學期於上逹譬掘井期於及泉也泉之
弗及掘井何為性命之不知學将安用 為惡無礙也
為善獨有礙乎為善懼有著心也為惡不懼有著心乎
以彼所托意出禪宗禪宗無是也内典云無我無作無
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無作無受者言於有為之中識
[035-24a]
無為之本體云爾未嘗謂惡可為善可去也又云善能
分别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言分别之中本無動揺
云耳未嘗謂善與惡漫然無别也答耿/師 佛氏所言本
來無物者即中庸未發之中之意也未發云者非撥去
喜怒哀樂而後為未發當喜怒無喜怒當哀樂無哀樂
之謂也故孔子論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而曰天下何思
何慮於憧憧往來之中而直指何思何慮之本體也伯
淳斥佛其言雖多大扺謂出離生死為利心夫生死者
[035-24b]
所謂生滅心也起信論有真如生滅二門未逹真如之
門則念念遷流終無了歇欲止其所不能已以出離生
死為利心是易之止其所亦利心也然止亦非殄滅消
煞之云也艮其背非無身也而不獲其身行其庭非無
人也而不見其人不捐事以為空事即空滅情以求性
情即性殄滅消煞則二乘之斷見矣同/上 吾人應事雖
屬紛紜乃其樞紐之者却是一物所謂隨事體驗云者於
紛紜中識取此一物而已得此入手如馬有銜勒即縱横
[035-25a]
千里無不如意此顔子之所謂禮也工夫只是復禮能約
於禮則視聽言動頭頭是道奚繁且勞之慮焉原憲不識
源頭却以支派求之用力愈勤去之愈逺何者人之在道
如魚之在水疑生智隔乃覺其離茍破疑城即登彼岸非
無疑之外更有彼岸可登也答陳/景湖 仕而優即為學不必
離仕求學也學而優即為仕不必離學求仕也優者無困
於心而自得之之謂答人/問 人之不能治世者只為此心
未得其理故私意糾棼觸逄成窒茍得於心矣雖無意求治
[035-25b]
天下而本立道生理所必然所謂正其本萬事理也藉令
悟於心而不可以治天下則治天下果何以而良知為無
用之物矣禮也者體也天則也是禮也能視聽能言動
能孝弟能賢賢能事君能交友可以為堯舜可以通天地
可以育萬物人人具足人人渾成所謂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者乃其體自如是非我强與之一也學者不知目之自視又
為視以視之不知耳之自聽又為聽以聽之不知口之自
言身之自動又為言動以言動之此所謂已也夫不識不
[035-26a]
知順帝之則苟率於已則知識耳矣意必固我耳矣何
天則之能順乎 人之性體自定自息大學之知止易
之艮正論此理非強制其心之謂也不然既為神明不
測之物則豈人力所能束縳之而茍其為束而縳之則
亦不可言定不可言息矣 問但盡凡情别無聖解乃
日求聖解而凡情不盡奈何曰語非不佳苐所指凡情
不同耳其人固問曰即聖解是也安於所傷則物不能
傷物不能傷而物亦不傷之 詩言徧為爾徳在日用
[035-26b]
飲食日用飲食何人不爾而獨指之為徳則悟不悟之
謂耳在聖非豐在凡非嗇悟之非增迷不非損雖然未
有不悟而道為我有者所以貴知味也性未易知不得
不精思以求之非隨事體察之謂知性則人倫日用不
必致力而自當若本之未立但逐事檢㸃自以為當只
落世儒義襲窠臼而於道愈逺矣覺字最難說今人
世情畧能放下道理畧能分疏便自謂覺此猶夣中語
耳若是真覺無不了了如睡者醒眼一開萬象分明厯
[035-27a]
厯皆見何有漸次 某往日㸔世人無一當意然只是
自心未穏妥非干人事净名經云仁者心有髙下故見
此土為不净耳若真能致中和者豈有不位之天地不
育之萬物哉
答友人問釋氏王伯安言佛氏言無吾儒豈能加個有
且以出離生死為念則於無上不免加少意所以與吾
聖人異曰出離者人法俱空能所雙遣何以言加 古
云黄老悲世人貪著以長生之說漸次引之入道余謂
[035-27b]
佛言出離生死亦猶此也葢世人因貪生乃修𤣥𤣥修
既徹即知我自長生因怖死乃學佛佛慧既成即知我
本無死此生人之極情入道之徑路也儒者或謂出離
生死為利心豈其絶無生死之念耶抑未隠諸心而漫
言此以相欺耶使果毫無悦生惡死之念則釋氏之書
政可束之髙閣苐恐未悟生死終不能不為死生所動
雖曰不動直強言耳豈其情乎又當知超生死者在佛
學特其餘事非以生死脅持人也 周茂叔言㸔一部
[035-28a]
華嚴經不如㸔一艮卦如何曰此言是也學者茍能知
艮卦何須佛典苟能知自性又何須艮卦 程伯淳言
釋氏說道如以管窺天祗是直上去如何曰否道無上
下 伯淳言佛氏直欲和這些秉彞都消煞得盡然以
為道畢竟消煞不得如何曰安得此言如此是二乘斷
滅之見正佛之所訶也 伯淳言佛有個覺之理可謂
敬以直内矣然無義以方外如何曰覺無内外 伯淳
言佛唯務上逹而無下學然則其逹豈有是也曰離下
[035-28b]
學無上逹佛說種種方便皆為未悟者設法此下學也
從此得悟即名上逹學而求逹即掘井之求及泉也泉
之弗及掘井奚為道之弗逹學將安用 伯淳言盡其
心者知其性也佛所謂識心見性是也若存心養性則
無矣曰真能知性知天更說甚存養盡心知性所謂明
得盡渣滓便渾化是也存心養性所謂其次荘敬以持
養之是也即伯淳之言可以相證然釋氏亦有保任之
說是否曰古語不云乎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伯淳言
[035-29a]
傳燈千七百人無一人逹者不然何以削髪緇服而終
曰削髪緇服此異國土風文中子所云軒車不可以適
越冠冕不可以之夷者也然要知彼笑軒車冠冕不若
我之笑削髪緇服者耶故老聃至西戎而效彼言禹入
躶國忻然而解裳局曲之人葢不可道此 伯淳言佛
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如何曰學不能開物成
務則神化何為乎伯淳甞見寺僧趨進甚恭嘆曰三代
威儀盡在是矣又曰灑掃應對與佛家黙然處合則非
[035-29b]
不知此理而必為分異如是皆慕攻異端之名而失之
者也不知天下一家而顧遏糴曲防自處於偏狹固執
之習葢世儒牽於名而不造其實往往然矣乃以自私
自利譏釋氏何其不自反也 伯淳言釋氏之學若欲
窮其說而去取之則其說未能窮固已化而為佛矣且
於跡上攻之如何曰伯淳未究佛乘故其掊擊之言率
揣摩而不得其當大似聽訟者兩造未具而臆决其是
非贓證未形而懸擬其罪案誰則服之為士師者謂宜
[035-30a]
平反其獄以為古今之一快不當隨俗爾爾也
 尚寳潘雪松先生士藻
潘士藻字去華號雪松徽之婺源人萬厯癸未進士司
理温州入為監察御史廵視北城有二奄闌出宮門調
女婦執之羣奄奪去先生移文司禮監司禮以聞上怒
曰東厰職何事而發自外廷耶命杖二奄一奄死奄人
由是恨之因火灾陳言共摘疏中語為歸過賣直謫廣
東照磨晉南京吏部主事改尚寳司丞陞少卿卒年六
[035-30b]
十四先生學於天臺卓吾初至京師入講學之㑹如逺
方人驟聽中華語錯愕不知所謂得友祝延之世禄時
時為述所聞隨方開釋稍覺拘廹輙少寛之既覺心懈
輙鞭䇿之久之轉展閉塞憤悶日甚延之曰經此一畨
苦楚是一生得力顧却無可得說一日自西長安街馬
上忽省曰原來只是如是何須更索馳質之延之延之
曰近是曰戒慎恐懼如何用功曰識此渠自會戒慎自
會恐懼相與撫掌已相戒曰此念最易墮落須時時提
[035-31a]
醒醖釀日深庶有進歩出京别天臺天臺曰至淮謁王
敬所入安豐訪王東厓此老頗竒即戱語亦須記過金
陵再叩焦弱侯只此便是博學之先生一一如教始覺
宇宙之無窮從前真䧟井之鼃也
潘去華雪松堂日録問何當使心在腔子裏不至出入
無時耿師天臺曰心體原是活潑一出一入神觸神應
生生之機至妙今欲其常入無出是死却生機矣 耿
師為教不事言詮只欲於尋常言動認出真性流行聚
[035-31b]
朋談究不為要𦕈之論要於當下便識本心自著自察
便是下手用力處嘗謂朋友之益但當於其精神觸發
與其用意懇至處得之只此便是真性顯行不在區區
同異校勘也 初謁卓吾質所見一切掃之他日友人
發四勿之㫖卓吾曰只此便是非禮之言當時心殊不
服後乃知學者非用倒藏法盡將宿聞宿見平生深閉
牢據者痛加割剝不留一些在骨髓裏作梗殆未可與
語至學問已見頭腦用過工夫依舊為我受用卓吾言
[035-32a]
讀書須以我觀之始得某曰正為今未有我在 愚夫
愚婦可知可能此皆不由學習任意觸發更無遮葢矯
強最可觀性只為尋常不著不察自己真性不顯此等
皆蒙蔽了覺百千計較皆從此生 須從大處悟入却
細細從日用𤨏屑一一不放過三千三百皆仁體也聖
人所以下學而上逹 黙識二字終身味之不盡纔渉
擬議非黙識纔管形迹非黙識纔一放過非黙識纔動
聲色非黙識纔以意氣承當非黙識終日如愚叅前倚
[035-32b]
衡如見如承亦臨亦保此黙識景象也 為善須要直
截發揮得出只從心之不可忍處脫體做去不必瞻前
顧後凡事無所為而為到底天自有安排恰好處所以
君子修之吉 此學有日新之機此機一息便非天命
本體拈弄得熟此中如風火輪相似眼前不愜意處隨
就銷鑠眼前可意處不當毫毛直是歇手不得 困而
不學民斯為下記云學然後知困今人尚未知困在不
患無位患所以立立者四無倚附屹然是非毁譽之中
[035-33a]
所謂八風吹不動也非一㸃靈明自作主張鮮不仆矣
 仁不可見要觀其用處用之藏即仁也 喜怒哀樂
純是天機流行不著已不著人便是逹天徳曰天徳何
處著得人為何處著得已見 須是酬酢紛紜中常常
提醒收拾久之自有不存之存 人身常要𥪡立得起
少有放鬆昏怠之氣隨之矣惟能常常挺然𥪡立不令
放倒此凝神馭氣之要訣 立身自有易簡之道切弗
冀望只是聽命切勿觀望只是信心程子言敬是惺惺
[035-33b]
法惺惺是吾人性根無有冺昧時即天命之不已者也
人從無始刼以來便受五濁六鑿之累自性常埋没不
顯故須識此惺惺之體以惺惺不昧之功存之 學者
不知一念之差已為蹠之徒也故視得志之人負於國
家往往竊嘆之豈知已之汲汲營利是其植根而得志
之時不過成就結裹之耳 吾身喜㡬動而一念和氣
充襲於人人於我了無間隔覺有忻忻向榮之意此便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若值怒時眼前暴氣充塞
[035-34a]
父子兄弟情意阻間不通俱作惡念相向此便是桀紂
帥天下以暴而民不從
 明經方本菴先生學漸
方學漸字逹卿號本菴桐城人也少而嗜學長而彌敦
老而不懈一言一動一切歸而證諸心為諸生祭酒二
十餘年領歳薦棄去從事於講學見世之談心往往以
無善無惡為宗有憂焉進而証之於古遡自唐虞及於
近世摘其言之有闗於心者各拈數語以見不覩不聞
[035-34b]
之中有莫見莫顯者以為萬象之主非空然無一物者
也然先生之言煞是有病夫心體本空而其中有主宰
乎是者乃天之䧏衷有無虚實通為一物者也渣滓盡
化復其空體其為主宰者即此空體也若以為虛中有
實岐虛實而二之豈心體之本然哉故先生以不學不
慮理所固然欲亦有之但當求之於理不當求之於不
學不慮不知良知良能之不學不慮此繼善之根也人
欲之卒然而發者是習熟之心為之豈不學不慮乎先
[035-35a]
生欲辨無善無惡心之體而自墮於有善有惡心之體
矣是皆求實於虛之過也先生受學於張甑山耿楚倥
在㤗州一派别出一機軸矣
心學宗人心道心非謂心有二也危髙大也人心之量
本自髙大其中道理則極精微心危而微故謂之中何
以執之必也惟精乎精於求微乃充滿其惟危之量而
道始歸於一一則中矣此允執厥中之㫖也談道之士
慕髙大而忽精微必至於蕩而多岐矣此理在天為明
[035-35b]
命在人為明徳顯然共見無所用隠也人自弗之顧耳
 文王敬止者非止以事止以心也一心發之為仁敬
孝慈信是一止而衆止五者根於一止則衆止總一止
矣 理無上下學乎下所以逹乎上中人以上可以語
上謂其悟上於下之内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謂其
慕上於下之外也 隂陽以理言故謂之道此道生生
毫無殺機故曰善得此而成性其善可知此君子之道
也理寓於氣氣不能不殊得氣之偏者所見亦偏仁者
[035-36a]
以道為仁智者以道為智得氣之濁者日用乎道而不
知其為道故性善之理不明於天下而知道者鮮矣知
者徳之知非見聞之知也物者吾心所接之物非泛言
天下之物也格正也去不正以歸於正也致知者非可
以空虚想像而致在正其所接之物使各當於理而得
其宜焉則致知有實功矣 上天之載大徳敦化實有
為之載者藏於無聲無臭之中非無聲無臭之為載也
君子敬信篤恭實有是徳涵於人所不見之中非徒不
[035-36b]
顯而已也 孟子指理義根於心而後之人曰在物為
理處物為義此異說所由起也或問物理者何曰物在
外物之理在心提吾心則能物物是理在心而不在物
也 心出於理則放心入於理則存求放心者常存仁
義而已 心外無性心外無天一時盡心則一時見性
天一事盡心則一事見性天無時無處不盡心則無時
無處不見性天存之養之常盡心而已矣夭夀修身純
於盡心而已矣此孔門之心法也 仁義禮智根於心
[035-37a]
異端以心為空是無根也 誠者善之本體㡬者誠之
發用本體既善發用亦善但既發則其善有過有不及
就其過不及名之為惡是善本滴派惡乃孽支善其本
來惡則半途而來非兩物相對而出也 識仁則見本
原然非一識之後别無工夫必勿忘勿助誠敬存之則
識者永識實有諸身不然此心終奪於物欲雖一時有
識祗為虚見而不能實有諸身矣 灑掃應對是下灑
掃應對之心是上 心要在腔子裏腔子天理也 根
[035-37b]
本是未發之枝葉枝葉是已發之根本但見冲漠無朕
不見其中有萬象之根是謂根本無枝葉後來欲芟枝
葉以還根本也可乎 張子所謂大其心即孟子盡其
心也大者非馳騖空虚但視天下無非我而已盡者非
窮極分量但隨在不有我而已仲尼之道盡於忠恕忠
恕則大其心矣盡其心矣與天地萬物相流通而性天
現前矣 性具於心謂之道心善學者求道於心不求
道於事物善事心者日用事物皆心也 此理涵於物
[035-38a]
先流於物後超於物外貫於物中自今求之其在物先
物外者不可測而在物後物中者有可見因其可見求
其不可測因物後以知物先因物中以知物外切實易
簡所謂中庸之學也今之學者異於是以物後為迹而
元想於物之先以物中為粗而馳騖於物之外見以為
髙也而日用則疎矣 主一者主於理也不主於理但
空其心以事來不亂物去不留為心之妙境而揆事應
物不免失則惡在為聖人之學乎 慎獨者聖學之要
[035-38b]
當其燕居獨處之時内觀本體湛然惺然此天理也存
理而欲自退是第一著工夫内觀此中稍有染著此人
欲也檢察欲念從何起根掃而去之復見本體遏欲以
還理是第二著工夫兩者交修乃慎獨之全功也 流
行者氣也主宰者理也知理之為主則知從事於氣者
之非學矣 未萌之先誰為防之方萌之際誰為克之
唯天理為之主時時提醒則人欲自去中庸大學非有
二功所謂格物者不過於應物時戒慎恐懼求當於天
[035-39a]
理而已矣 虚靈中有理為事之根奈何以虛靈為無
乎集註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靈不昧以具衆理
而應萬事者也今學者刪之曰明徳者虚靈不昧之徳
也刪去理字則無禮刪去事字則無用但云虛靈不昧
則混於釋氏靈明之說而非大學之本㫖矣 理無常
形此心至當處即天理也然有欲中之理有理中之欲
循理則苦心亦天然從欲則適情亦安排非致知者孰
能識之 良知純任天理世有真實而不盡合於天理
[035-39b]
者其真實所發祗成自私自利而非天命人心之本然
若夫誠則明明則誠良知即真實真實即良知 聖賢
曰心異端亦曰心相似而難辨說者以為本體同而作
用不同天下豈有一根而榖莠兩出者乎葢心一而見
殊學始岐於天下人之觀心猶觀天管窺則天管牖窺
則天牖登㤗山而後見天之大大不可測仰而睨之曰
太清太虛不知清虚天之象也非天之所以為天也唯
聖人獨觀清虚之宰而曰誠者天之道曰於穆不已曰
[035-40a]
大哉乾元夫不已之誠所稱繼善非乎是一元之理百
物之所生也四時之所運也天之所以為天也唯心亦
然觀心於一曲管牖之窺也其小者也八荒我闥㤗山
之眺乎眺而不得八荒之際還而内顧莫可端倪則以
為不覩不聞至矣夫心之不可覩聞也從其觀於外也
葢有莫見莫顯者藏於不覩不聞之中所謂未發之中
天下之大本是也從外而觀亦淺之乎其觀者烏覩心
之所以為心哉彼異端者雖亦曰明心不明乎善而空
[035-40b]
之則見以為心者謬矣王龍溪天泉証道記以無善無
惡心之體為陽明晚年之宻𫝊陽明大賢也其於心體
之善見之真論之確葢已素矣何乃晚年臨别之頃頓
易其素不顯示而宻傳倘亦有所附㑹而失真歟
桐川語録南臯輯宗儒語畧欲學者由茲直證本心夫
以諸儒之語証吾心不若以吾心証吾心之為証也以
吾心之所發還而証吾心之所存以吾心之所存出而
証吾心之所發乃所為真也執隣之影索隣之神則眩
[035-41a]
執吾之影索吾之神則亦眩况執隣影証吾神而索之
乎君子所以貴自得也孟子以不慮之知不學之能為
良亦指不學不慮之最善者而言凡惻隠羞惡辭讓是
非之心卒然而感自然而應皆不假於慮學從理根而
發是良知良能愛親敬長乃其發見之真切者至於耳
目口鼻四肢之欲亦非慮而知學而能但從欲根而發
不得為良知良能凡言良者重於善非重於不慮不學
即慮知學能而善亦謂之良可也 知其所由由而能
[035-41b]
知乃為聖學若求知於所由之外則墮於虛見而非知
行合一之知矣 道形上器形下謂器不能該乎道者
非也凡人所學總屬之下莫載莫破皆下也其理不可
見聞則上也不徒曰上而曰形上形即器也安得求道
於器之外乎 天理人欲原無定名以其有條理謂之
理條理之自然謂之天動於情識謂之欲情識感於物
謂之人故天理而滯焉即理為欲人欲而安焉即欲為
理凡欲能蔽其心而理則心之良也 心者人之神居
[035-42a]
中應外至虚而至實者也楞嚴七徴歸於無著之地彼
以空立教巧設辨難卒歸於空以為明心其實祗見一
偏耳夫心無在而無不在唯無不在則七徴莫非心之
所在惟無在則偏於無著之地亦非心之所在 徐令
問知行並進聖人之學也何獨重良知乎曰君侯稱知
縣不稱行縣何也易曰乾以易知良知乾道也行特知
之實事耳二氏皆言心也而所見於心者異皆言性也
而所見於性者異皆一也而所見為一者異皆静也而
[035-42b]
静中所見者異人心合有無隠顯而一之儒者見心之
全體故曰仁人心也又曰仁者人也釋氏見心之空不
見空之所有故於人道一切掃而空之老氏見心之虚
不見虛之所含故推天下國家而外之譬之天儒見天
之全空虛是天四時百物皆是天釋老但知天為空虛
遂以四時百物為幻妄所見固不同也性則心之所具
之理儒言性善是見性之本原性本善故位育總歸於
善釋以空為性雖謂山河大地皆佛性其意悉歸之空
[035-43a]
老氏鍊神還虛則又以氣之清虚者為性見益淺矣儒
所謂一者理也釋所謂一者空也老氏守一則守中耳
守一滯於氣歸一溺於空總著一偏孰若一理貫通萬
事變化不測而無所偏乎陽明曰循理之謂静從欲之
謂動儒之静主於理釋之静則寂滅而枯槁老之静則
專氣致柔反矯天理而去之然則三家之言雖均之心
性均之一均之静而其㫖則霄壤矣
 郎中何克齋先生祥
[035-43b]
何祥號克齋四川内江人官至正郎初事南野於太學
大洲謂之曰如南野汝當執贄專拜為師可也先生如
其言南野笑曰予官太學即師也何更以贄為先生謂
太學生徒衆矣非此不足以見親切也南野乃受之凡
南野大洲一言一動先生必籍記之以為學的京師講
㑹有拈識仁定性者先生作為講義皆以良知之㫖通
之大洲有詩贈之云君辭佳麗地來補昔巢居予亦同
方侶高懸合軼車已指角里訣新註紫陽書灼艾消殘
[035-44a]
病紉衣返太初忘形非避俗覿體即真如荷菂種已大
杞苖耘正疏烟波用無盡棹笠溪有餘願附𤣥真子扁
舟縱所如先生之學雖出於大洲而不失儒者矩矱耿
定力曰大洲法語危言砭人沉痼先生温辭粹論輔人
參苓其使人反求而自得本心一也
何克齋講學為學在求放心如思慮過去未來事都是
放心但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善學了 人只是一
個心心只是一個志此心推行得去便是盛徳大業故
[035-44b]
自古上士不患不到聖賢患此心不存不患做不出功
業患此心不見道耳 人於良心上用則聰明日增於
機心上用則聰明日減 祥問南野師曰良知即是志
若起心動念却是妄曰志不是起心動念志是明之果
確處 南野師謂祥曰謂一貫如繩引珠然繩自繩珠
自珠是兩物不足以明一貫又謂以一貫萬然一與萬
亦有對待不足以明一貫夫子葢言吾道只是一件曾
子以忠恕明之說者謂忠是一恕是貫非也忠恕只是
[035-45a]
一心如冬時思量父母寒便能度親之心去做温的道
理夏熱亦如是忠恕如何分得而已矣是貫字之義凡
日用倫物皆此忠恕再無他道又謂曾子學久然後聞
此亦不然史記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嵗逮孔子卒時只
二十七嵗耳則聞一貫方在年少之時葢此道必體立
而後用行未有學於用而得之者學者初學便當知此
一貫學方得不差 大洲先生出城過生舎家兄問養
生先生笑曰莫怕死人之壽甚長時祥聞之知先生别
[035-45b]
有所指也問曰此道體不息也工夫如何用先生曰適
見公聽得分明只此聽得明底便是工夫祥悟曰道不
逺人聽聰者是工夫不用安排自然者是自此不復騎
驢覔驢矣 大洲先生曰學者先須識得良知本體
又曰能居敬則舉動自不輕易而所行自簡矣
通解論學書昨所解明道先生識仁書雖章意頗明然
解中未及仁之源頭處葢求仁雖識得源頭則發用流
行處自昧不得所謂源頭先儒已明言之矣横渠張子
[035-46a]
云虛者仁之源康節邵子云惻隠來何自虛明覺處真
張子所謂虚邵子所謂虛明覺處乃仁之源頭也欲識
此源頭須端坐澄心黙察此心虛明本體識得虛明本
體即是仁體即是未發之中矣所謂静亦定者此也由
此隨感而應疾痛之事感而惻隠生不義之事感而羞
惡生交際感而恭敬生善惡感而是非生千變萬化莫
非仁之用也故曰義禮智信皆仁也又曰經禮三百曲
禮三千無一事非仁也然用未嘗離了虚明本體如明
[035-46b]
鑑之應物妍&KR1126畢見空體自如此即動亦定也故程子
謂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但於静中識得個源頭動處方
得不迷耳白沙先生云學者須於静中養出個端倪方
有商量處所謂端倪者非虛明之呈露乎然須識得心
之本體原自虛明非是人為做出來的静坐時只歇下
雜念本體自見切莫将心作虛明想若将心作虛明想
即此想念反障虚明矣程子因人思於喜怒哀樂未發
之前求中答云既思即是已發矣正謂此也然欲歇妄
[035-47a]
念不可強制但只常常□著精神不使昏沉妄念自歇
何者真心是主妄念是客主常在客安能久停故妄念
起時良知自覺一覺妄息當體虚明象山陸子云知非
則本心自復又何用強制乎古云不怕念起惟恐覺遲
朱子亦云警覺操存反其昏妄此則用工之要也然妄
念既覺之時不當復計前妄若既覺而計妄則即此計
念不離於妄是以妄追妄妄念愈不停矣古人譬之無
風起波正謂此也夫既已息妄又不計妄此時之心静
[035-47b]
定清明如太虛一般既無體質亦無邊際此則心之本
體即當安汝止矣不當舎此更求真也若更起心求真
即起求之心是又一妄矣無起求心當下虛明本體即
得到此又不得著此虚明之意象也若著此意象亦屬
妄想執此為工夫是認賊做子以病為藥何日得見本
來面目乎透此一闗漸識心體即此隨感而應莫非此
體所謂一以貫之也然於妄念未免乗間而起比之静
時尤為心害何也静坐之時妄念雖萌猶未臨境故雖
[035-48a]
起易滅應物之時念與境交易於染著故一起難滅於
此尤當加研㡬之功故忿心初起則必懲慾心初動則
必窒見善則必遷有過則必改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求自慊而後已如是則克已工夫無間於動静妄念始
不能為心害矣濂溪周子有云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
必懲忿窒慾遷善改過而後至至哉言也聖學工夫不
越是矣舎是則虚談矣識之識之然此學人多不講縱
講之亦不肯奮然向往以求自得葢縁未辨世間真假
[035-48b]
故逐假迷真耳此正受病之原也吾将有以明之孟子
不云乎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窮居不損焉分定故
也邵子亦云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先天地自我出自
餘安足言是知心性也者體無加損為天地根非至真
乎孟子又云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
能賤之是知名利也者予奪由人等於浮雲不亦假乎
世人倒見認假為真决性命以赴之卒老不悔不知天
下有至貴至富不加不損無予無奪而異乎彼者顧舎
[035-49a]
之不求不亦可哀耶汝宜髙著明眼於此真假路頭明
辨决斷一意為真是求不得不止則真假不惑念頭自
清前之所謂妄念者漸消釋矣妄消真復便識得仁體
反身可誠而樂莫大焉矣便能性定廓然大公物來順
應而合天地之常矣至此則天下何以尚之不此之務
乃悠悠而與世之無志者躭著眼前虚花便執以為究
竟之事豈不可惜豈不可惜汝資禀篤實強毅辨此非
難從此决志未晚也工夫依此做去當有悟處勉之勉
[035-49b]

 給事祝無功先生世禄
祝世禄字延之號無功鄱陽人由進士萬厯乙未考𨕖
為南科給事中當緒山龍溪講學江右先生與其羣從
祝以直惟敬祝介卿眉夀為文麓之㑹及天臺倡道東
南海内雲附景從其最知名者則新安潘去華蕪隂王
徳孺與先生也去華初入京師雖親講㑹不知為學之
方先生隨方開釋稍覺拘廹輙少寛之既覺心懈輙鞭
[035-50a]
䇿之終不為之道破使其自得先生謂吾人從有生來
習染纒絆毛髪骨髓無不受病縱朋友善攻人過亦難
枚舉惟是彼此互相虚下開一條受善之路此真洗滌
腸胃良劑故終身不離講席天臺以不容已為宗先生
從此得力身在心中一語實發先儒所未發至謂主在
道義即蹈䇿士之機權亦為妙用此非儒者氣象乃釋
氏作用見性之說也古今功業如天空鳥影以機權而
幹當功業所謂以道殉人遍地皆糞土矣
[035-50b]
祝子小言學者不論造詣先定品格須有鳯凰翔於千
仭氣象方可商求此一大事不然渾身落世情窠臼中
而因人起名因名起義輙號於人曰學何異濁纓泥滓
之渦振衣風塵之路冀還純白無有是處 患莫患於
不自振洪範六極弱居一焉一念精剛如弛忽張風飛
雷動奮迅激昂羣疑以亡諸欲以降百行以昌更有何
事 世之溺人久矣吾之志所以度吾之身不與風波
滅没者也操舟者柁不使去手故士莫要於持志 元
[035-51a]
來無窮上天下地往古來今總游我無窮之中目終日
視萬色而視不匱耳終日聽萬聲而聽不匱口終日言
萬緒而言不匱身終日動萬應而動不匱是何物者耶
奈何立志不堅覿體不親將此無窮者以瓦礫委之歟
故曰宇宙未嘗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學在知所以
用力不見自心力將何用試觀不識一字凡夫臨不測
之淵履欲墮之崖此時此心惺惺翼翼不著纎毫入聖
微機政復如是不則逐名義而捉意會為力彌勞去道
[035-51b]
彌逺 學人恒言用心用心實難祗用耳目爾日光萬
古長圓月受日光三五缺焉心與耳目之用似之 見
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已不是萬善之門 儒者論是非
不論利害此言非也是非利害自有真真是而真利應
真非而真害應以此提衡古今如鼓答桴未有爽者
人知縱欲之過不知執理之過執理是是非種子是非
是利害種子理本虚圓執之太堅翻成理障不縱欲亦
不執理恢恢乎虚已以游世世孰能戕之 謬見流傳
[035-52a]
心在身中身中直一團心耳原來身在心中天包地外
身地也心天也海起浮漚身漚也心海也未有此身先
有此心幻身滅後妙明不滅所以孔子許朝聞而夕可
荘生標薪盡而火傳 天之運川之流木之華鳥之韻
目之盻鼻之息疾痛之呻吟豈因名義為之自有不能
已也吾志吾道乃因人為起滅不名為志 問内持一
念外修九容可以為學乎曰唯唯否否念不可持也容
可修而不可修也仁守荘莅知實先之弗然者妄持一
[035-52b]
念賈胡襲燕石之珍徒飭九容徘優作王公之状為偽
而已矣 徳輶如毛非以毛比徳也知徳不徹有這一
絲在便損全力須是悟到無聲無臭處 問所存者神
曰情識不生如空如水問所過者化曰雁度長空影落
寒水雁無留迹水無留影 人必身與心相得而後身
與世亦相得不然身與心為讐將舉身與世亦相讐得
則俱得讐則俱讐讐苦之趣也得樂之符也學不二境
乃見學力肅之乎賔友之念忽之乎衆庶之臨得之乎
[035-53a]
山水之間失之乎袵席之上吾甚恥之 中庸非有二
也識此理而保任之為戒慎恐懼之中庸識此理而玩
弄之為無忌憚之中庸 王新建在事業有佐命之功
在學問有革命之功葢支離之說漫灌入人心髓久矣
非有開天闢地大神力大光明必不能為吾道輯此法
輪 大人無多伎倆只不失其赤子之心若曰擴而充
之便蛇足矣然則本體外更無工夫乎曰大人原無本
體赤子自有功夫 石中有火擊之乃見乍見孺子入
[035-53b]
井莫不怵惕惻隠之心孟子特於石火見處㸃之欲人
因擊之火悟火在石中不擊亦有夫擊之火火之可見
者也不擊之火火之不可見者也見可見之火不過見
火之形見不可見之火而後見火之性 雲白山青川
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謳萬境自閒人心自閙 恒
言學問葢有學必有問問由學生也毎見友朋相聚不
切身從自家神理不通功夫做不去處討求而低眉緘
口乂手齊足壇場冷落於是或拈話柄或掉書囊設為
[035-54a]
問目其問不必闗於學其答不必闗於問浪問浪答徒
長一畨游談惡習何益底裏事 學者漫自隨人言句
轉且只道本體是什麽物工夫是如何下原來本體自
不容已不容已處是工夫若以工夫存本體是猶二之
 權勢之門其利害入幕之客不能見而千里之外見
之仁義之門其是非摳衣之士不能定而百世之下定
之 作用須觀其所主所主在道義即蹈跡䇿士之機
權亦為妙用所主在權利即依心聖人之名教祗為借
[035-54b]
資矣 古人言句還之古人今人言句還之今人自家
如何道道得出是名真信真信者無不信一信忽斷百
疑道不出方發真疑真疑者無乎不疑百疑當得一信
 學莫病於認識作知知與識疑而致甚逺知從性生
識從習起知渾識别知化識留嬰兒視色而不辨為何
色聞聲而不辨為何聲夫知視知聽知也辨色辨聲識
也非知也真知之體即能辨不加不能辨不損也
 明儒學案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