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02 法苑珠林-唐-道世 (master)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四+(六度之五)夾註【宋】【元】四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五



禪定部第五此別五部




* 述意部
* 引證部
* 頭陀部
* 利益部
* 禪定部


述意部第一



夫神通勝業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靜不發。
故經曰。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緣是三
昧相。書亦有言。當使形如枯木。心若死灰。
不充誳於富貴。不隕穫於貧賤。栖神冥漢
之內。遺形塵埃之表。故攝心一處便是功德
叢林。散意片時即名煩惱羅剎。所以曇光釋
子降猛虎於膝前。螺髻仙人宿巢禽於頂上。
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
[084-0902a]
捨道法現凡夫事。又能觀察此身。從頭至足
三十六物八萬戶蟲。不淨無常苦空非我。但
眾生心性譬若獼猴戲跳攀緣歡娛奔逸。不
能冥目束體端心勤意。剛強難化𢤱戾不
調。習近五塵流轉三界。黏外道之黐。貫天魔
之杖。於是永淪苦海長墜嶮獄。皆由放散情
慮擾亂心神。似風裏之燈。譬波中之月。搖
漾輕動。浮游汎濫。影既不現。照豈得明。所
以眾惡賴此而興。諸善由斯併廢。良由不修
斷惑。常起貪瞋。未服無知偏多樂受。遂令
禪定之惑重沓爭來。妨靜之緣交加競集。五
蓋覆心禪門已閉。六塵在念亂想常馳。類狂
象之無鉤。似戲猨之得樹。故須念念策心新
新集起。豈前念皆惡。遂剋苦而靜塵。後念
起善。便縱意而揚惡。所以論美四時經歎一
慮。然後方能正想革絕凡懷。若違此理聖亦
不可。今萬境森羅不能自觸。要須因倚諸根
內想感發。何以知然。今有心感於內事發於
外。惑緣於外起染於內。故知內外相資表裏
遞用。君臣心識不可備捨。故經云。心王若
正則六臣不邪。識意昏沈則其主不明。今
悔六臣當各慚愧制馭六根不令馳散也。


引證部第二



如法句經心意品說云。昔佛在世時。有一道
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想不除。走
心散意但念云欲。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受
心法。身靜意遊曾無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
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
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
[084-0902b]
有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
縮其頭尾及其四脚藏於甲中。不能得噉。水
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
便得脫。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
鎧。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言。吾念世人
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
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
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安。於是化沙門即說
偈言。


「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又求離牢獄經云。時有阿育王弟。名善容
亦名違陀首祇入山游獵。見諸梵志裸形苦行而無
所得。王弟見而問曰。汝在此行道。有何患累
而無成辦。梵志報曰。坐有群鹿數共合會。我
見心動不能自制。王子聞已。時生惡念。此
等梵志。服風食氣氣力羸惙。猶有婬欲過患
不除。釋子沙門。飲食甘美在好床坐。衣服
隨時香華自熏。豈得無欲。時阿育王聞弟有
此議論。即懷憂慼。吾唯有一弟。忽生邪見。
恐永迷沒。我當方宜除其惡念。即還宮內勅
諸伎女。各自莊嚴。至善容所共相娛樂。預
勅大臣。吾有所圖。若我勅卿殺善容者。卿等
便諫。須待七日隨王殺之。時諸伎女即往娛
樂。未經時頃王躬自往。語弟云。何為將吾伎
女妻妾恣意自娛。奪其威怒以輪擲空。召諸
大臣即告之曰。卿等知不。吾未衰老。亦無外
寇強敵來侵境者。吾曾聞古昔諸賢有此諺
言。夫人有福四海歸伏福盡德薄肘腋叛
[084-0902c]
離。如我自察未有斯變。然我弟善容誘吾伎
女妻妾縱情自恣。事既如是豈有我乎。汝等
將去詣市殺之。諸臣諫曰。唯願大王聽臣微
言。唯有此一弟。又少息胤無繼嗣者。願聽七
日為王求依王命。時王默然聽臣所諫。王復
寬恩。勅語諸臣。命聽王子。著吾服飾。天冠威
容如吾不異。內吾宮裏作唱伎樂。共娛樂之。
復勅一臣自今日始著鎧持杖。拔好利劍。
往語善容王子曰。知期七日終正。爾當到
努力開割五欲自娛。今不自適死後有悔。恨
亦無益。一日過已臣復往語。餘有六日。如是
次第乃至一日。臣往白言。王子當知。六日已
過唯明日在。當就於死。努力恣情。五欲自
娛。至七日到王遣使問。云何王子七日之中。
意志自由快樂不乎。弟報王曰。大王當知。不
見不聞有何快樂。王問弟曰。著吾服飾入吾
宮殿。眾伎自娛食以甘美。何以面欺不見不
聞不快樂耶。弟白王言。應死之人。雖未命絕
與死何異。當有何情著於五欲。王告弟曰。咄
愚所啟。汝今一身憂慮百端。一身斷滅在欲
不樂。豈況沙門憂念三世。一身死壞復受一
身。億百千世。身身受苦無量患惱。雖出為人
與他走使。或生貧家衣食窮乏。念此辛酸故
出家為道。求於無為度世之要。設不精勤當
復更歷劫數之苦。是時王子心開意解。前白
王言。今聞王教乃得惺寤。生老病死實可
厭患。愁憂苦惱流轉不息。唯願大王。見聽
為道。謹慎修行。王告弟曰。宜知是時。弟即
辭王出為沙門。奉持禁戒晝夜精勤。遂得阿
[084-0903a]
羅漢果。六通清徹無所罣礙。


又阿育王傳云。阿育王聞弟得道。深心歡喜。
稽首禮敬。請長供養。既厭世苦不樂人間。誓
依林野以養餘命。阿育王即使鬼神於自城
內為造山水。山高數十丈。斷絕人物不得
往來。乃應王命率捨衣資。造石像一軀。身
高丈六。即於山龕石室供養其弟。此山及像
今並存焉。


頭陀部第三



夫五欲蓋纏並是禪障。既能除棄。其心寂靜。
堪能修道。故此章內。具明十二頭陀之行。少
欲知足無過此等。西云頭陀。此云抖捒。能
行此法即能抖捒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
捒能去塵垢。是故從喻為名。故名頭陀。經
論別明。各云十二。通別總論。合有十六。如
衣中有四。食中有六。處中有六。故合十六。
衣中四者。一糞埽衣。二毳衣。三納衣。四三
衣。食中六者。一乞食。二次第乞食。三不作
餘食法食。四一坐食。五一團食。亦名節量
食。六中後不飲漿。處中六者。一阿蘭若處。
二在塚間。三在樹下。四在露地。五是常坐。
六是隨坐。就此十六隱顯離合。故說十二。如
衣中四者。依四分律及智度論。同唯說二。一
著納衣。二著三衣。不論餘二。依涅槃經。衣中
說三。一著糞埽衣。二著毳衣。三畜三衣。不論
納衣。食中六者。涅槃說三。所謂乞食。一坐食。
一團食。所以不說次等乞者。以能如法乞食
之時。必有次第。故不別說。但能一團一坐食。
自然不作餘食法中後飲漿。故不別說。四分
[084-0903b]
律中。說食有四。三種同前。加次第乞。智度
論中。說食有五。不說不作餘食法食。處中
六者。依智度論說五。除却隨坐。涅槃及律。
皆具說六。今依諸部通有十六也。


又十住毘婆沙論。十二頭陀名體稍別。一盡
形乞食。二受阿練若。三著糞埽衣。四一坐
食。五常坐。六食後不受非時飲。七但有三
衣。八毳衣。九隨敷坐。十樹下住。十一空地
住。十二死人間住。第一盡形乞食有十種利。
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眾生施我食者
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若有施我食者當生
悲心。我當勤進令善住施。作已乃食。四隨
順佛教故。五易滿易養。六行破憍慢法。七
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餘有修善法者
亦當効我。九不與男子大小有諸因緣事。十
次第乞食故。於眾生中生平等心即種助一
切智。


第二受阿練若處亦有十利。一自在來去。二
無我無我所。三隨意所住無有障礙。四心轉
樂習阿練若住處。五住處少欲少事。六不惜
身命為具足功德故。七遠離眾鬧語故。八
雖行功德不求恩報。九隨順禪定易得一心。
十於空處住易生無障礙想。


第三著糞埽衣亦有十利。一不以衣故與在
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現乞衣相。三亦不方
便說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
得衣亦不憂。六得亦不喜。七賤物易得無有
過患。八順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麁衣數中。
十不為人所貪著。
[084-0903c]


第四一坐食亦有十利。一無有求第。二食疲
苦二於所受輕少。三無所用疲苦。四食前
無疲苦。五入在細行食法。六食消後食。七
少防患。八少疾病。九身體輕便。十身受快
樂。


第五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眠
睡樂。三不貪臥具樂。四無臥時脇著席苦。五
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八少睡
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臥具衣服心薄。


第六食後不受非時飲亦有十利。一不多食。
二不滿食。三不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
患。六少疾病。七易滿。八易養。九知足。十坐
禪讀經身不疲極。


第七但有三衣亦有十利。一於三衣外無求
受疲苦。二無有守護疲苦。三所畜物少。四唯
身所著為足。五細戒行。六行來無累。七身
體輕便。八隨順阿練若處住。九處處所往無
所顧惜。十隨順道行。


第八受毳衣亦有十利。一在麁衣數。二少所
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澣濯則
易。六染時亦易。七少有蟲壞。八難壞。九更
不受餘衣。十不失求道。


第九隨坐亦有十利。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
二無求好坐臥具疲苦。三不惱上座。四不令
下座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隨得而用。八
少用則少務。九不起諍訟因緣。十不奪他所
用。


第十樹下坐亦有十利。一無有求房舍疲苦。
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三無有所愛疲苦。四
[084-0904a]
無有受用疲苦。五無處名字。六無鬪諍事。
七隨順四依法。八少而易得無過。九隨順修
道。十無眾鬧行。


第十一死人間住亦有十利。一常得無常想。
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淨想。四常得一切世
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
得悲心。七遠離戲調。八心常厭離。九勤行
精進。十能除悑畏。


第十二空地坐亦有十利。一不求樹下。二遠
離我所有。三無有諍訟。四若餘去無所顧惜。
五少戲調。六能忍風雨寒熱蟁虻毒蟲等。七
不為音聲剌棘所剌。八不令眾生瞋恨。九自
亦無有愁恨。十無眾鬧行處。


又寶梁經云。佛告迦葉。比丘若欲至阿蘭若
處。當思八法。何等為八。一我當捨身。二應當
捨命。三當捨利養。四離一切所愛樂處。五
於山間死當如麁死。六阿蘭若處當受阿蘭
行。七當以法自活。八非以煩惱自治。


利益部第四



如大寶積經云。菩薩修定復有十法不與二乘
共。何等為十。一修定無有吾我。具足如來諸
禪定故。二修定不味不著。捨離染心不求己
樂。三修定具諸通業。為知眾生諸心行故。四
修定為知眾心。度脫一切諸眾生故。五修定
行於大悲。斷諸眾生煩惱結故。六修定諸禪
三昧。善知入出過於三界故。七修定常得自
在。具足一切諸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滅。勝
於二乘諸禪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過諸
世間到彼岸故。十修定能興正法。紹隆三寶
[084-0904b]
使不斷絕故。如是定者。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又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禪定具足智慧。何
等為四。一常樂獨處。二常樂一心。三求禪及
通。四求無礙佛智。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住於宴坐。
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其心不濁。二住不
放逸。三諸佛愛念。四信正覺行。五於佛智
不疑。六知恩。七不謗正法。八善能防禁。九
到調伏地。十證四無礙。


又佛言。若有菩薩愛樂空閑有十種利益。何
等為十。一省世事務。二遠離憒鬧。三無有
違諍。四住無惱處。五不增有漏。六不起諍訟。
七安住靜默。八隨順相續解脫。九速證解脫。
十施功而得三昧。


又佛言。若有菩薩能與禪相應有十種利益。
何等為十。一安住儀式。二行慈境界。三無
諸悔熱。四守護諸根。五得食喜樂。六遠離
愛欲。七修禪不空。八解脫魔羂。九安住佛
境。十解脫成熟。又佛言。若有菩薩樂於頭
陀乞食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摧我慢幢。
二不求親愛。三不為名聞。四住在聖種。五
不諂不誑不現異相。又不傲慢。六不自高舉。
七不毀他人。八斷除愛恚。九若入人家不為
飲食而行法施。十有所說法為人信受。


又智度論云。三昧有二種。一佛。二菩薩。是
諸菩薩於菩薩三昧中得自在。非佛三昧。如
諸佛要集經中說云。文殊尸利欲見佛集不
能得到。諸佛各還本處。文殊尸利到諸佛
集處。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文殊
[084-0904c]
尸利入禮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
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覺此女
人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尸利即彈指
覺之而不可覺。以大聲喚亦不可覺。捉手牽
亦不可覺。又以神足動大千世界猶亦不覺。
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覺。是時
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薩。名
棄諸蓋。即時從下方出來到佛所。頭面禮佛
足一面立。佛告棄諸蓋菩薩。汝覺此女人。
即時彈指。此女從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
以何因緣我動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
起。棄諸蓋菩薩一彈指便從三昧起。佛告文
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發菩提意。是女人因
棄諸蓋菩薩初發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
覺。汝於諸佛三昧中功德未滿。是棄諸蓋菩
薩於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始少多入而
未得自在故耳。


禪定部第五



如禪祕要經云。阿練若比丘因五種事發狂。
一者因亂聲。二者因惡名。三者因利養。四者
因外風。五者因內風。爾時世尊而說祝曰。


南無佛陀 南無達摩 南無僧伽 南無
摩訶梨師 毘闍羅闍 謁咄陀達陀 娑
滿馱 跋闍邏翅久馳反 陀邏崛荼誓荼遮
利遮利 摩訶遮利吁摩利吁摩勒翅久馳反
悉耽鞞闍鞞 阿闍鞞利 究匊匊翅久馳反
薩婆陀羅尼翅久馳反 阿扇叔看反提摩俱摩
詣吁彌吁彌摩呵 摩娑禍呵


爾時世尊說此呪已。告舍利弗。如此神呪過
[084-0905a]
去無量諸佛所說。我今現在亦說此呪。未來
彌勒賢劫菩薩亦當宣說。如此神呪功德如
自在天。能令後世五百歲中諸惡比丘得淨
心意。調和善治四大增損。亦治心內四百四
病四百四脈所起壞界九十八使性欲種子。
亦治業障犯戒諸惡永盡無餘。此名善治七
十二種病憂惱陀羅尼。亦名拔五種陰無明
根本陀羅尼。亦名現前見一切佛及諸聲聞
為說真法破諸法使。


感應緣略引六驗




* 晉沙門支曇蘭
* 宋沙門釋玄高
* 宋沙門釋普常
* 齊沙門釋僧稠
* 隋沙門釋法進
* 唐沙門釋慧融


晉始豐赤城山有支曇蘭。青州人。蔬食樂
禪讀誦三十萬言。晉太元中游剡。後憩始豐
赤城山。見一處林泉清曠而居之。經于數日。
忽見一人長數丈。呼蘭令去。又見諸異形禽
獸以恐蘭。見蘭怡然自得。乃屈膝而禮拜
云。珠欺王是家舅。令往韋鄉山就之。推此
處以相奉。爾後三年忽聞車騎隱隱。從者彌
峯。俄而有人著幘稱珠欺王通。既前從其妻
子男女等二十三人。並形貌端正有逾於世。
既至蘭所敘暄涼訖。蘭問住在何處。答云。
樂安縣韋鄉山。久服風問。今與家累仰投。
乞受歸戒。蘭即授之。受法竟。䞋錢一萬蜜二
器。辭別而去。便聞鳴笳動吹響振山谷。蘭禪
眾十餘共所聞見。晉元熙中卒於山室。春秋
八十有三矣。


宋偽魏平城有釋玄高。姓魏。本名靈育。憑翊
[084-0905b]
萬年人也。母冠氏本信外道。始適魏氏。首
孕一女。即高之長姊。生便信佛。乃為母祈
願。願門無異見得奉大法。母以偽秦弘始三
年。夢見胡僧散華滿室。覺便寤胎。至四年
二月八日生男。家內忽有異香。及光明照壁。
迄旦乃息。母以兒生瑞兆。因名靈育。時人重
之。復稱世高。年十二辭親入山。久之未許。異
日有一書生寓高家宿。云欲入中常山隱。父
母即以高憑之。是夕咸見村人共相祖送。明
旦村人並來候高。父母云。昨已相送。今復
覓耶。村人云。都不知行。豈容已送。父母方
寤昨之迎送乃神人也。高既背俗乖世。改
名玄高。聰慜生知學不加思。至年十五已為
山僧說法。受戒已後專精禪律。聞關中有
浮陀跋禪師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師之。旬日
之中妙通禪法。跋陀歎曰。善哉佛子。乃能深
寤如此。於是卑顏推遜不受師禮。高乃杖策西秦隱居麥𧂐崖。學徒百人。崇其義訓。
稟其禪道。時有長安沙門釋曇弘。秦地高足。
隱在此山與高相會。以同業友。是時乞伏
熾槃跨有隴西。西接涼土。常有學徒三百餘
人。有玄紹者。秦州隴西人。學究諸禪。神力
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淨倍異於
常。每得非世華香以獻三寶。靈異如紹者又
十一人。紹後入堂術山蟬蛻而逝。後共曇弘
乃向河南。國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內外敬奉
崇為國師。河南化畢進遊涼土。沮渠蒙遜深
相敬事。集會英賓發高勝解。時西海有樊
僧印。亦從高受學。志狹量褊得少為足。便謂
[084-0905c]
已得羅漢頓盡禪門。高乃密以神力。令印於
定中備見十方無極世界諸佛所說法門不
同。印於一夏尋其所見永不能盡。方知定水
無底。大生愧懼。時魏虜託跋燾僣據平城。
軍侵涼境。燾舅陽平王抂請高同還偽都。既
達平城大流法化。偽太子託跋晃事高為師。
晃一時被讒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羅枉苦
何由得脫。高令作金光明齋七日懇懺。燾乃
夢見其祖及父皆執劍烈威問。汝何故信讒
言枉疑太子。燾驚寤。大集群臣說神告以所
夢。諸臣咸言。太子無過。實如皇靈降誥。
燾於太子無復疑焉。蓋高誠感之力也。時崔
皓冠天師並先得寵於燾。恐晃篡弑之日
奪其威柄。乃譖云。太子前事實有謀心。但
結高公道術。故令先帝降夢如此物論事迹
稍形。若不誅除必為巨害。燾遂納之。勃然
大怒。即勅收高。高先嘗密語弟子云。佛法應
衰。吾與崇公當其禍首。于是聞者莫不慨然。
時有涼州沙門釋慧崇。是偽魏尚書韓萬德
之門師。德既次於高。亦被疑阻。至偽太平
五年九月。高與崇公俱被幽縶。其月十五日
就禍卒於平城之東隅。春秋四十有三。是歲
宋元嘉二十一年也。當爾之夕門人莫知。是
夜三更忽見光繞高先所住處塔三匝還入禪
窟中。因聞光中有聲云。吾已逝矣。諸弟子
方知已化。哀號痛絕。既而迎屍於城南曠野。
沐浴遷殯。兼營理崇公。別在異處。一都道
俗無不嗟駭。弟子玄暢時在雲中。去魏都六
百里。旦忽見一人告之以變。仍給六百里
[084-0906a]
馬。於是揚鞭而返。晚間至都。見師已亡。
悲慟斷絕。因與同學共泣曰。法今既滅頗復
興。不如脫更興。請和上起坐。和上德匪常
人。必當照之矣。言畢高兩眼稍開光色還悅。
體通汗香。須臾起坐謂弟子曰。大法應化
隨緣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念汝等
不久復應如我耳。唯有玄暢當得南度。汝等
死後法當更興。善自修心無令中悔。言已便
臥即絕也。明旦遷柩欲闍維之。國制不許。於
是營頓即窆。道俗悲哀號泣望斷。有沙門
法達。為偽國僧正。欽高日久未獲受業。忽聞
徂化因而哭曰。聖人去世。當復何依。累日
不食。常呼高上聖人自在。何能不一現。應
聲見高飛空而至。達頂禮求哀。願見救護。高
曰。君業重難救。當可如何。自今以後依方
等苦悔。當得輕受。達曰。脫得苦報願見矜
救。高曰。不忘一切寧獨在君。達又曰。法師與
崇公並生何處。高曰。吾願生惡世救護眾生。
即己還生閻浮。崇公常祈安養。已果心矣。達
又問。不審法師已階何地。高曰。我諸弟子
自有知者。言訖奄然不見。達密訪高諸弟子。
咸云。是得忍菩薩。至偽太平七年。託跋燾
果毀滅佛法。悉如高言。


宋蜀安樂寺有釋普恒。姓郭。蜀郡成都人也。
為兒童時。嘗於日光中見聖僧在雲中說法。
向家人敘之。並未信語。後苦求出家。止治下
安樂寺。獨處一房不立眷屬。習靖業禪。善入
出住。與蜀韜律師為同意。自說入火光三昧。
光從眉直下至金剛際。於光中見諸色像。先
[084-0906b]
身業報頗亦朗了。宋昇明時人謂是戲言。
將終之日微有病相。唯緣家一奴看之。明旦
平坐而卒。手屈三指。試捋隨申申已還屈。
生時體黑。死已鮮白。於是大眾依得道法闍
維。𧂐薪始然。便有五色煙起。殊香芬馥。州
將玉玄載。乃為之贊曰。


「 大覺渺無像
 懸應貴忘靖
 一念會道場
 空過萬劫永
 信心虛東想
 遇聖藻西影
 妙趣澄三界
 傳神四禪境
 俗物故參差
 真性理恒炳
 韜光寄浮世
 遺德方化逈」



齊鄴西龍山雲門寺釋僧稠。姓孫。元出昌黎。
末居鉅鹿之癭陶焉。性愛純懿孝信知名。而
勤學世典備通經史。而道機潛扣歘厭世煩。
一覽佛經渙然神解。初從道房禪師受習止
觀。次於趙州障洪山道明禪師所受十六特
勝法。嘗於鵲山靜處感神來嬈。抱肩築腰氣
噓頂上。稠以死要心因證深定。九日不起。
後從定覺。情想澄然究略世間。令無樂者。便
詣少林寺祖師三藏呈己所證。跋陀曰。自葱
嶺已東。禪學之最。汝其第一矣。乃更授深
要。即住嵩嶽寺。僧有百人泉水纔足。忽見
婦人弊衣挾帚却坐階上聽僧誦經。眾不測
為神人也。便訶遣之。婦有慍色。以足蹋泉
立竭。身亦不現。眾以告稠。稠呼優婆夷。三
呼乃出。便謂神曰。眾僧行道宜加擁護。婦
人以足撥於故泉。水即上涌。時共深異威儀
如此。後詣懷州西王屋山修習前法。聞兩
[084-0906c]
虎交鬪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觸。各散而去。
一時忽有仙經兩卷在于床上。稠曰。我本修
佛道。豈拘域中長生者乎。須臾自失。其感
幽顯皆此類也。又移懷州馬頭山。魏孝明宿
承令德前後三召。乃固辭不赴。又移北轉常
山。定州刺史婁叡彭城王高攸等。請至受法。
道俗奔赴禮貺填充。為名利所纏者。說偈止
之。悉皆儉素。齊文宣天保二年下詔曰。


久聞風德常思言遇。今勅定州今師赴鄴教
化群生義無獨善。希即荷錫暫游承明思欲
弘宣至道濟斯苦攘。至此之日脫須還山。當
任東西無所留縶。稠居山積稔業濟一生。聞
有勅召絕無承命。苦相敦喻方遂允請。即日
拂衣將出山闕兩岫忽然驚震。響聲悲切駭
擾人畜禽獸飛走。如是三日。稠顧曰。慕道懷
仁觸類斯在。豈非愛情易守放蕩難持耶。乃
不約事留杖策漳滏。帝躬舉大駕出郊迎之。
天下歸善。皆由稠矣。又於雲門山寺。所住
禪窟前有深坑。見被毛之人偉而胡貌。置釜
然火。水將沸涌。俄有大蟒。從水中出。欲入
釜內。稠以足撥之。蟒遂入水。毛人亦隱。其
夜因致男子神來。頂拜稠云。弟子有兒。歲
歲為惡神所噉。兒子等惜命不敢當。弟子衰
老將死。故自供食。蒙師護故得免斯難。稠索
水潠之。奄成雲霧。時或讒稠於宣帝以倨傲
無敬者。帝大怒自來加害。稠冥知之。生來
不至僧厨。忽無何而到云。明有大客至。多
作供設。至夜五更先備牛輿。獨往谷口。去
寺二十餘里。孤立道側。須臾帝至。怪問其
[084-0907a]
故。稠曰。恐身不淨穢污伽藍在此候耳。帝
下馬禮伏愧悔無已。謂尚書令楊遵彥曰。如
此真人何可毀謗也。乃躬負稠身往寺。稠
聲折不受。帝曰。弟子負師遍天下未足謝
愆。因謂曰。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作羅
剎王。是以今猶好殺。即呪盆水令帝自視。
見其形影如羅剎像焉。每年元日常問一歲
吉凶。後至天保十年云。今年不能好。文宣
不悅。帝問師復何如。答曰。貧道亦不久。至
十月帝崩。明年即是齊乾明元年。四月十三
日辰時。絕無患惱。端坐卒於山寺。春秋八
十有一。當終之時異香滿寺。聞者悚神。勅
慰殷勤。令依中國闍維之法。四部彌山人兼
數萬。香柴千計。日正中時以火焚之。道俗
哀慟哭響流川。登有白鳥數百裴回煙上悲
鳴相切。移時乃逝。仍於寺之西北建以甎塔。
每有靈景異香應于道俗。康存之日宣帝謂
稠曰。弟子未見佛之靈異。頗得覩不。稠曰。
此非沙門所宜。帝遂強之。乃投袈裟于地。帝
使數十人舉之不能得動。稠命沙彌取之。初
無重焉。因爾篤信彌厚右此四驗出梁高僧傳


隋益州響應山寺釋法進。不知氏族。為輝禪
師弟子。常於竹林坐禪。有四老虎繞於左
右。師語勿泄其相也。師後教為水觀。家人取
柴。見繩床上有好清水。拾兩白石安著水中。
進暮還寺彌覺背痛。具問家人。云安石子。語
令明往所除此石。及旦進禪。家人還見如初
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因爾習定不出此
山。開皇中蜀王秀臨益州。妃患請進治損。
[084-0907b]
後辭還山。王及妃躬送向山。王及妃見進足
離地四五寸。以大業十三年正月八日終於
此山。


唐長安普光寺僧慧融。字圓照。俗姓張氏。
南陽人也。幼而精進不犯微惡。少年落髮。即
樂禪伍。嘗隱居泰山。後奉勅追入京住普
光寺。時游終南山。或來或往。嘗登山逢雪
深厚。不能得進。忽有一虎近前弭耳俯伏。
慧融知其意。乃乘之。虎遂負融而上。常有
雙鳥於山林中前行引路。至永徽初遷神於
本寺。寺僧於慧融房舍上。見五色光起。及於
山焚身。肌骨總銷。唯心不爛右此二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