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02 法苑珠林-唐-道世 (master)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伽藍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 述意部
* 營造部
* 致敬部


述意部第一



原夫伽藍者。昔布金西域肇樹福基。締搆東
川終祈淨業。所以寶塔蘊其光明。精舍圖
其形像。遍滿三千之界。住持一萬之年。建苦
海之舟航。為信根之枝幹。覩則發心。見便忘
返。益福生善。稱為伽藍也。但惟年代日遠法
教衰替。寺像雖立敬福罕儔。或真或偽。改換
隨情。或精或麁。乃同糞土。遂令目覩其迹
莫識厥旨。日用其事不知所由。是以行道之
眾心無所安。流俗之徒於法無敬。輕慢於是
乎生。陵蹈於是乎起。欲以此護法。不亦難哉
者乎。是以古德寺誥。乃有多名。或名道場。
即無生廷也。或名為寺。即公廷也。或名淨住
舍。或名法同舍。或名出世間舍。或名精舍。或
名清淨無極園。或名金剛淨剎。或名寂滅道
場。或名遠離惡處。或名親近善處。並隨義立
[039-0591b]
各有所表。今道俗離居豈得稱名也。


營造部第二



依宣律師祇桓寺感通記云。經律大明祇桓
寺之基趾。多云八十頃地一百二十院。准約
東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餘步祇陀須達二
人共造。成之已後經二百年被燒都盡。則當
此土姬周第十三主平王之三十一年。祇
陀太子初雖不許賣。後見布金欣然奉施。即
告長者。吾自造寺不假於卿。須達不許。因此
共造。太子立願。後若荒廢願樹還生。恰至被
燒屋宇頓盡。所立樹者如本不殊。何以被燒。
良由須達為凡之時賣肉得財。居賤出貴常
願荒儉。家雖巨富財由穢心。以此造寺終
遭煨燼。太子願力淨心樹生。業行有殊表之
染淨也。於後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
十不及一。經于百年被賊燒盡。經十三年有
王六師迦者。依前重造。屋宇壯麗皆寶莊嚴。
一百年後惡王壞之為殺人場。四天王及娑
竭龍王忿之。以大石壓之殺毀者。經九十年
荒無人物。忉利天王令第二子下為人王。又
依地造。莊飾嚴好過佛在時。經百五十年魔
天燒滅。則當此土漢末獻帝二十九年。以事
往徵。顯宗已後和安桓靈之代。西域往來行
人接踵。則見天王葺構之作。祇樹載茂之
緣。後雖有造者僅接遺基。至于今日荒涼而
已。依南天王子撰祇桓圖一百卷。北天王子
撰五大精舍圖二百卷。各在本天不可具述。
夫造寺法用不可楷定。隨其施主物有豐儉。
雖量力而作。然須用心精誠而造。寺物雖小
[039-0591c]
得福弘大。故無上依經云。雖造四果聖人塔
廟滿四天下盡形供養。不如有人佛涅槃後
取佛舍利造塔供養。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百
千萬億分不可為喻也。一由福有優劣。二由
心有強弱。若有真心。縱小尚得福多。何況於
大。若有偽心。縱大尚得福少。何況於小。是
故行者。若欲造作必須殷重。不得輕慢也。如
賢愚經云。天語須達長者云。汝往見佛得利
無量。正使今得百車珍寶。不如轉足一步
至趣世尊。正使今得百車象珍寶。不如舉
足一步往趣世尊。正使今得一四天下滿中
珍寶。不如舉足一步至向世尊。所得利益盈
逾於彼百千萬倍。聞已歡喜。佛為說法成須
陀洹果。須達問舍利弗。世尊足行日能幾里。
舍利弗言。日半由旬。如轉輪王足行之法。世
尊亦爾。時須達長者。即於道次。住二十里
作停舍。須達請太子欲買園造精舍。祇陀太
子言。若能以黃金布地令間無空者。便當相
與。須達曰諾。謹隨其價。太子秖言。我戲語
耳。須達言。太子不應妄語。即共與訟。時首陀
會天化作一人。為評詳言。夫太子法不應妄
語。價既已決不宜中悔。太子遂與之。便使
人象負金出八十頃中。須臾欲滿。殘餘少地
雜阿含經。殘五百步。孛經亦云。太子秖有園八十頃去城不遠須達思惟。何
藏金足不多不少。當取滿之。祇陀問言。嫌貴
置之。當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當補
滿。祇陀念言。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輕寶乃爾。
教齊且止勿更出金。園地屬卿樹木屬我。我
自上佛共立精舍。須達歡喜。即然可之。即便
[039-0592a]
歸家當施功作。六師聞之往白國王。長者須
達買祇陀園。欲為瞿曇沙門興立精舍。聽我
徒眾與共捔術。沙門得勝便聽起立。若其
不如不得起也。瞿曇徒眾住王舍城。我等徒
眾當住於此。王報須達。六師出如此言。須達
愁惱不樂。舍利弗怪問不樂。須達具述報
之。舍利弗言。正使六師滿閻浮提。數如竹林
不能動吾足上一毛。欲捔何等。自恣聽之。
須達歡喜。即報國王。却後七日當於城外寬
博之處。時舍利弗共勞度差各現神變。外道
不如具在經文時舍利弗既見外道受屈。即為說
法。隨其本行宿福因緣各得道迹。六師徒眾
三億弟子。於舍利弗所出家學道。捔技訖
已各還所止。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
須達自手捉繩一頭。時舍利弗自捉一頭。共
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
人何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
殿已成。即借道眼悉見六天嚴淨宮殿。問舍
利弗。是六天何處最樂。舍利弗言。下三欲
染。上二憍逸。第四天中少欲知足。常有一
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法訓不絕。須達言曰。
我正當生第四天中。出言已竟餘宮悉滅。唯
第四天宮殿湛然。復更徙繩。時舍利弗慘然
憂色。即問。尊者何故憂色。答言。汝今見此地
中蟻子不。對曰已見。時舍利弗語須達言。
汝於過去毘婆尸佛。亦於此地為彼世尊起
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已來
汝皆為佛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至
今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
[039-0592b]
唯福為要。不可不種。是時須達悲心憐傷。經
地已竟起立精舍。為佛作窟。以妙栴檀用為
香泥。別房住止千二百處。凡百二十處別打
揵椎。施設已竟。欲往請佛。即往白王。王聞即
遣請佛。世尊與諸四眾前後圍繞。放大火明
震動天地。遍照三千。城中伎樂不鼓自鳴。盲
聾病者皆得具足。男女大小覩斯瑞應。歡喜
踊躍來詣佛所。十八億人都悉來集聚。爾時
世尊。隨病投藥。為說妙法。各得道迹。佛告阿
難。今此園地須達所買。林樹華果祇陀所有。
二人同心共立精舍。應當與號太子祇陀樹
給孤獨食園。名字流布傳示後世。爾時阿難
及四部眾。聞佛所說頂戴奉行。又涅槃經云。
須達取金隨集布地。一日之中唯五百步。金
未周遍。祇陀即語須達。餘未遍者不復須金。
請以見與。我自為佛造立門樓。常使如來經
由入出。祇陀大子自造門坊。須達長者七
日之中成立大房。足三百口。禪坊靜處六十
三所。冬室夏堂各各別異。厨坊浴室洗脚之
處。大小圊廁無不備足。問曰。何故如來偏
住此園耶。答曰。依真諦師傳云。過去第四拘
留孫佛時。人壽四萬歲。有長者名曰毘沙。此
地廣一由旬。純以金板布地。遍滿其上。奉施
如來以為住處。第五拘那含牟尼佛時。人壽
三萬歲。有長者名大家主。以此園地廣三十
里。純以銀衣等遍布其地。并以乳牛及犢子
充滿其中。奉施如來起為住處。第六迦葉波
佛時。人壽二萬歲。有長者名大幡相。以此
園地廣二十里。純以七寶遍布其地。奉施如
[039-0592c]
來起為住處。第七今釋迦牟尼佛。人壽百歲
時有長者名須達多。此園地廣唯十里。純
以金餅布地周滿園中。金厚五寸。買此園地
奉施如來起為住處。至後彌勒佛出世時。人
壽八萬歲。須達爾時為蠰佉國大臣。名須
達多。此園地還廣一由旬純以七寶遍滿布
地。奉施如來起為住處。過去未來地雖延促。
終是一所。能施之人雖有前後。據體而論還
是一人。常為長者殷富熾盛。常充供養諸佛
不絕。至釋迦時初得須陀洹果。臨終時得阿
那含果。至彌勒佛出時方證阿羅漢果。故雜
阿含經云。給孤獨長者疾病。佛自往看病。記
其得阿那含果。乃至命終生兜率陀天。常下
來禮拜佛聽法已還歸天上此據迹中示其小說論實是大菩薩
大集經云。佛告梵天王等。我諸聲聞現在未
來三業相應。及與三種菩提相應。有學無學。
具足持戒。多聞善行。度諸眾生於三有海。及
諸施主。為我聲聞而造塔寺。亦復供給一切
所須。及彼眷屬付囑汝等。勿令惡王非法
惱亂。爾時梵釋天王龍王夜叉等。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已有一切如來塔寺
及阿蘭若處。及未來世。若在家出家人。為
於世尊聲聞弟子造塔寺處。我等悉共守護。
令離一切諸難悑畏。亦如有給施飲食衣服
臥具湯藥一切所須。如是施主我等亦當護
持養育。故七佛經云。護僧伽藍神斯有十八
神。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歎
妙。五名歎美。六名摩妙。七名雷音。八名師
子。九名妙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
[039-0593a]
佛奴。十三名歎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
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視。寺既
有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惰怠。恐招
現報也。


致敬部第三



述曰。依如西域。凡有士女既到伽藍。至寺門
外慶已所遇。先整衣服總設一禮。入寺門已
復設一拜。然後安庠直進。不得左右顧盻。
故涅槃經云。往僧坊者有其七法。一者生信。
二者禮拜。三者聽法。四者至心。五者思義。六
者如說修。七者迴向大乘利安多人。住是
七善最勝最上不可譬喻。又郁迦長者經。佛
言。長者。居家菩薩入佛寺精舍。當住門外
一心作禮。然後當入精舍自念言。我何時當
得如是居寺出塵垢之處。又十住毘婆沙論
云。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
五體投地應作是念。此是善人住處。行慈悲
喜捨住處。是故須禮。若見諸比丘威儀具
足。見已恭肅敬心禮拜親近問訊。又自愛
經云。時有國王詣佛所。遙見精舍下車却蓋。
解劍脫履拱手直進。又僧祇律云。若行平視
迴時合身。總迴行時先下脚跟後下脚指。又
智度論云。出入來去安庠一心。舉足下足
觀地而行。為避亂心為護眾生故。是名不退
菩薩相。又西國寺圖云。行至佛所禮三拜竟。
圍繞三匝唄讚三契。禮佛既已方至僧房。房
外一拜然後入見上座。次第至下各設三拜。
僧多一拜。若見非法之事不得譏訶。若發言
嫌責自失善利。非入寺之宜。故涅槃經云。夫
[039-0593b]
入寺者。棄捨刀杖雜物然後入寺。捨刀杖者。
去瞋恚三寶心也。捨雜物者。去從三寶乞求
心也。且除兩過乃可入寺。順佛而行不得逆
行。設復緣礙左遶。常想佛在右。入出之時
悉轉面向佛。禮拜三寶者。常念體唯是一。
何者覺法滿足名佛。所覺之道名法。學佛道
者名僧。則知一切凡聖體同無二也。若入寺
時低頭看地。不得高視。見地有蟲勿誤傷
殺。當歌唄讚歎不唾僧地。若見草木不淨即
須除却。又四分律云。入僧寺已應先禮佛塔。
次禮聲聞塔。後禮第一上座乃至第四上座。
又五分律云。若入僧多但別禮師。餘人總禮
而去。又四分律云。得禮出家五眾亡人塔及
如來塔。又五百問事云。弟子得禮師塚。以報
恩故。又增一阿含經云。塔中不應禮餘人。又
十誦律云。佛塔聲聞塔前自他不得禮。又五
百問事云。佛塔前禮餘人得罪。又三千威儀
經云。不得座上作禮今時數有諸寺及以俗家。見有道俗在床上禮佛。此大憍慢
譬如欲拜人王。豈得在床拜耶。人王尚自不許。何況法王。得相比耶毘尼母論

云。不得著革屣富羅入塔此是靴履總名五百問事
云。若是淨潔靴履鞵屩等得著禮拜。僧祇
律云。若受人禮拜不得如瘂羊不語。當相
問訊少病少惱。安樂不。道路不疲苦不。


述曰。若有士人。或難因緣須至寺宿。不得臥
僧床席。必無私有借臥如法。然不得共僧同
其床臥。故寶梁經云。共僧同床半身枯死墮
地獄。受其大苦。僧未眠時不得在先眠。不得
調戲言笑說非法語失於威儀驚動眾心。若
有便利洟唾。為求法宿。不得出外者無犯。
[039-0593c]
睡時右脇著床以脚相壘。心係明相念當早
起。表出家因也。是故經云。仰臥者是脩羅
臥。伏地臥者是餓鬼臥。左脇臥者是貪欲人
臥。右脇臥者是出家人臥。眾僧未起在前早
起。嚴儀容服至僧房前。故沙彌威儀經云。若
入師房應三彈指。又三千威儀經云。若入師
房當具五法。一於外彈指。二當脫帽。三作禮。
四正住教坐乃坐。五不忘持經。又僧祇律云。
弟子應晨起先右脚入師房已頭面禮足問安
眠不。故善見論云。弟子參師當避六處。一不
得當前。二不得當後。三不得太遠。四不得太
逼。五不得處高。六不得上風立。當不近不遠
側廂而立。令師小語得聞。不費尊力也。又
欲行時。威儀進止皆不得離師。故善見論云。
弟子從師行。不得遠師七尺。又沙彌威儀經
云。弟子從師行。不得以足蹈師影。


述曰。若女人入寺法用同前。但不得在男子
上坐形相語笑。脂粉塗面畫眉假飾。非法調
戲共相排盪。持手掁人。必須攝心整容隨人
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養懺悔自責。生女人
中常成隔礙。於此妙法修奉無因。不得自專
由他而辦。一何苦哉。深生悲悼。若見沙彌禮
如大僧。勿以小位而不加敬。此於大僧為小
在俗為尊。如此等法竭力而行。法用既多。具
在士女篇述。


述曰。若男女所修事訖。須欲出寺。佛塔前設
禮三拜。還須右繞三匝合掌唄讚然後却行。
出寺門外復設一禮。若見僧時。徒眾若少各
禮三拜。僧若多時總辭三拜。故善見論云。
[039-0594a]
禮佛時應繞三匝三拜四方作禮合十指掌
叉手於頂却行而出。絕不見如來。更復作禮
迴前而去表慕戀三寶重疊報恩也凡欲入寺之行為作出
世之緣。建立寺者開淨土之因。供養僧者為
出離之軌故。惟穢俗之鄙質入伽藍之浮剎。
所有施為恐乖法式。若也還家微捨自贖。表
僧有法施俗有財惠。舉動合宜內外俱益也。


頌曰。


「 玄風冠西土
 內範軼東矜
 大川開寶匣
 福地下金繩
 繡窓高可映
 畫栱疊相承
 日馭非難假
 雲師本易憑
 陽樓疑難燧
 陰軒類鑒水
 迴題飛星沒
 長楣宿露凝
 旌門曙光轉
 輦道夕雲蒸
 祇桓多靈物
 竹園滿休徵
 虛薄筆難紀
 微軀竊自凌
 優遊徒可恃
 恩蔭永難勝」



感應緣略引一十九寺




* 晉建元寺并建康太清寺
* 宋靈味寺在鍾山蔣林里
* 漢平等寺寺在南京
* 晉升平白塔寺在魅陵三井里
* 晉白馬寺在建康中黃里
* 臨海天台山石梁聖寺
* 東海蓬萊山聖寺
* 抱罕臨河唐述谷仙寺
* 相州石鼓山竹林聖寺
* 巖州林慮山靈隱聖寺
* 晉陽冥寂山聖寺
* 代州五臺山大孚聖寺
* 魏太山丹嶺聖寺
* 雍州太一山九空仙寺
* 終南山大秦嶺竹林寺
* 梁州道子午關南獨聖寺
* 終南折谷炬明聖寺
* 西域志諸山感供
[039-0594b] 聖寺
* 總述中邊化跡降靈記


晉建元寺。建康太清里寺基本。宋北第元徽
二年宮人陳太妃造寺塔。舍利靈應相仍。每
夕放光。寺大殿後畫迦毘羅王及毘沙門天
王二像。若有僧侶失儀童豎褻慢者。無不影
響表異使其恭肅。若使虔誠懺禮標心懇切
者。必空中有彈指聲。或循繞翼衛。其間有
請福祈願者。莫不剋諧。


宋靈味寺。建康鍾山蔣林里。宋永初三年。沙
門法意起造。晉末有高逸沙門。莫顯名迹。巖
栖谷飲。常在鍾山之阿。一夜忽聞怪石崩
墜。聲振林薄。明旦履行唯見清泉湛然。因聚
徒結宇。號曰靈味寺焉。


漠平等寺。廣平武穆王壞舍宅所立也。寺
門外有金像一軀。高二丈八尺。相好端嚴。常
有神驗。國之吉凶先炳祥異。孝昌三年十二
月。此像面有悲容垂淚遍體皆濕。時人號曰
佛汗。京師士女空市而觀。有一比丘。以淨綿
拭其淚。須臾之間綿濕都盡。更以他綿換拭。
俄然復濕。如此三日乃止。至明年四月。爾朱
榮入雒陽誅戮百官。死亡塗地。至永安二年
三月。此像復汗。京邑仕庶復往觀視。五月
北海入雒。莊帝北巡。七月北海大敗。所將
江淮子弟五千餘人。盡被俘虜無一得還。永
安三年七月。此像悲泣復如初汗。每經神驗
朝野惶懼。禁人不聽觀視。至十二月爾朱兆
入雒擒莊帝。帝崩於晉陽。宮殿空虛百日無
主。唯尚書令司州牧樂平王爾朱世隆鎮京
師。商旅四通盜賊不作。
[039-0594c]


白塔寺。在秣陵三井里。晉升平中有鳳皇
集此地。因名其處為鳳皇臺。至宋升明二
年。齊太祖起。造立寺之始。咸以山高難於谷
汲。比丘法和爰發誓云。若此地可居。當使自
然出水。乃於食堂前試鑿井。曾不數仞而清
泉湛然。甘香清美。流未嘗竭。


白馬寺。在建康中。黃里。太興二年。晉中宗
元皇帝起造。昔外國王欲滅佛法。宣令四遠
毀壞塔寺。次招提寺忽有一白馬從西方來。
繞塔悲鳴。騰躍空中。或復下地。一日一夜鳴
聲不絕。以事白王。王潛下淚深自愧責。即
勅普停。已毀之塔並更修復。由此白馬大法
更興。因改招提為白馬。此寺之號亦取是名
焉。


東晉初天台山寺者。昔有沙門帛道猷。或云
竺道猷。統涉山水窮括奇異。承天台石梁終
古無度。乃慷慨曰。彼何人斯獨無貞操。故
使聖寺密爾。對面千里。遂揭錫獨往往趣石
梁。周瞰崖隒。久之方獲其山。石梁非一聖
寺亦多。將欲直度不惜形命。且虹梁亘谷。下
望萬尋。上闊尺許。莓苔斜側。東邊似通。西礙
大石。攀登路絕。猷乃別思冀投。夜宿梁東。
便聞西寺磬聲經唄唱薩。勇意相續通夕不
安。又聞聲曰。却後十年當來此住。何須苦求
雖爾不息。晨夕惋恨結草為庵。彌年禪觀。後
試造梁乃見橫石洞開梁道平正。因即得度。
遂見棟宇宏壯圖塔瓌奇。神僧敘接宛同素
識。中食既訖將陳住意。僧曰。却後十年自當
至此。何勞早住。相送度梁橫石已塞。至晉太
[039-0595a]
元年終於山所。形似紅色端坐如生。王羲之
聞之造焉。望崖仰挹。今有往者雲迷其道。


宋時朱齡石者。使往遼東。還返失道隨風汎
海。一月餘日達于一島。糧米俱竭。入島求
泉。漸深登山。乃見一寺。堂宇莊嚴非所曾覩。
僧問所從具說行事。設食飲水問以去留。石
曰。此乃聖居非凡可住。僧曰。欲住任意石苦
辭欲還。僧告曰此間去都二十餘萬里。石等
聞之驚悑曰。若爾何緣得達。僧曰。自當相
送不勞致憂。又問曰。識杯度道人不。曰識之。
便指壁上鉢帒曰。此是彼物。有小過罰在人
中。便取鉢帒與石。并書一封。上為書字然不
可識。曰可以書鉢與之。令沙彌送勿從來道。
此有直路疾至船所。須臾至海。沙彌以一竹
杖著船頭語曰。但閉舫聽往不勞航柁。於
即依言。但聞颼颼風聲。有竊視者。見船在
空雲飛奔於山林海上數息間遂達楊都大
桁。正見杯度奇桁欄口云馬馬。齡石既至書
自飛上度手。度驚曰。汝那得蓬萊道人書。喚
我歸耶。乃說緣由又將鉢與之。手捧鉢曰。
吾不見此鉢四千餘年。擲上入雲下還接取。
太初中無故而死。事在高僧傳。


晉初河州唐述谷寺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
里。度風林津登長夷嶺南望名積石山。即禹
貢導之極地也。眾峯競出各有異勢。或如寶
塔。或如層樓。松栢映巖丹青飾岫。自非造化
神功。何因綺麗若此。南行二十得其谷焉。
鑿山搆室接梁通水。繞寺華果蔬菜充滿。今
有僧住。南有石門濱於河上鐫石文曰。晉太
[039-0595b]
始年之所立也。寺東谷中有一天寺。窮討處
所略無定指。常聞鍾聲。又有異僧。故號此
谷名為唐述。羌云鬼也。所以古今諸人入積
石者。每逢仙聖。行往恍忽現寺現僧。東
北嶺上出於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高齊初有異僧。投鄴下寺中夏坐。與同房僧
亡名欵曲意得。客僧患痢甚困。名以酒與之。
客曰不可也。名曰。但飲。酒雖是戒禁有患通
開。客顰眉為飲之患損。夏滿辭還本寺。相送
出都。客曰。頗聞鼓山竹林寺乎。名曰聞之。古
來虛傳竟無至者。客曰。無心相造。何由而至。
一夏同房多相惱亂。患痢飲酒乃是佳藥。本
非所欲為意而飲。願不此及人。山寺孤逈。
時可歷覽。想一登陟以副虛懷。名聞喜躍
曰。必能導達夕死無恨。至九月間剋望尋展。
幸賜提引。不爾無由。客曰。若來可從鼓山東
面而上。東度小谷。又東北上即是山寺。至期
與好事者五六人。直詣石窟寺。山僧曰。何以
得來。曰欲往竹林道由於此。僧曰。世人可笑。
專聽妖言。此山東西我並遊涉。何處有寺。古
有斯言。不勞往也。名曰。彼客致詞極非猛
浪何有虛也。只得尋之。尋而不獲非余咎也。
石窟寺僧數十相隨。依言東上。度谷尋嶺。
忽見一翁把钁斵地。又見一僧來至鋤禾四
邊。把鋤曳钁曰。去年官寺道人放馬食我禾
盡。今年復來蹋我秋苗。舉钁趂僧。並皆返
歸。唯名一人東北獨上。翁曰。放儞上山。乞蟲
喫却。遂依東上。林木深茂。聞南嶺上有吟
詠聲。名曰。非往者客耶。曰是也。排榛而出。
[039-0595c]
執手敘闊相將造寺。瞬目間忽見崇峯簉曰
脩竹干雲重門洞開複殿基列。門外東西槽
櫪飾以金鋪。似有馬蹤而無繫者。行至門首。
曰且住此。通和尚去。須臾便出引入至佛殿
前禮拜訖。西至廊下。和尚可年九十許。眉長
鼻高狀如西僧。傍有官吏可三十人。執文簿
有所判斷。舉手告曰。下里山寺殊無可觀。何
能遠涉。名即禮拜十數拜。和尚曰。行來疲頓
可止將至房去。便引西房北東轉見僧憑案
讀經。名便禮拜都不慰問。便引盡北行東出
至本客房中。歡笑通宵屢言永住。彼曰。
一任和尚不敢為礙。待明為諮。報曰。和尚不
許。乃至中食不異鄴中。臨別和尚曰。知欲
永住。知友情也。然出家人不可兩處安名。
本寺受供可得乖否。必欲永住。可除彼名好
去。便辭送出執手憤惋。既別悽然。行一里
間。數數反顧寺塔。林竹依然滿目。更行二里
返顧並無。但是峯崖雜樹。行行西下。依隨
本道。不見田苗。亦無田翁乃至石窟。備為僧
說之。


高齊文宣在晉陽。使人騎白𩥟駝向我寺取
經函去。使問不知何寺。帝曰。但任駝行。自知
寺處。日晚出城。駝行至急奄然如睡。忽至一
山名為冥寂。山半有寺。有群沙彌曰。高洋
𩥟駝來也。便引入寺。見一老僧拜已問曰。
高洋作天子何似。答曰。聖明。問曰。爾來何
為。答曰。令取經函。僧曰。洋在寺嬾讀經。今
取何用。指示北行東頭是其本房。汝可彼取
函與之。即乘駝而返。如睡如夢。奄至晉陽。
[039-0596a]
以函反命。不久帝行至谷口木井寺。有捨身
癡人不解語。忽語帝曰。我先去爾後可來。帝
然之。是夜癡人死。不久帝於晉陽不豫。使劉
桃枝負行。鼻血淋瀝。是夜帝崩。


代州東南五臺山。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三
百里。極巉巖崇峻。有五臺上不生草木。唯松栢茂林。經中明文殊將五百仙人往清涼
雪山。即斯地也。地極嚴寒多雪。號曰清涼
山。所以古來求道之士。多遊此山。遺迹靈窟
即目極多。中臺最高。去并七百。望如抵
掌。上有小石浮圖。其量千計。即是魏文帝宏
所立也。石上人馬跡宛然如新。有大泉名曰
太華。清澄如鏡。有二浮圖夾之。中有文殊師
利像。人有至者。鐘聲香氣無日不有。神僧瑞
像往往逢遇。龍朔三年下勅令長安會昌
寺。僧會賾往彼修理。寺塔。前後再返亦遇靈
感。中臺東南下三十里有大孚靈鷲寺。古傳
漢明所造。現有東西二道場像設猶存。南有
華園二頃許。四時相間互相映發。古今常然
不知元由。貞觀年中有禪師名解脫。聚住習
定。自云於華園北四度見文殊師利菩薩。翼
從滿空。群仙異聖不可勝紀。近有僧朗禪師。
居山三十餘載。亦遇仙聖。飛空而去。唯留故
皮。南臺三十里內多是名華遍於峯岫。俗號
華山。中有聖寺。鍾聲時發。曾見異人形偉冠
世。言語之間超騰遂遠。其山甚近滯俗罕登。
登者必感勝緣。


魏太山丹嶺寺釋僧照。未詳氏族。性多虛放
好追靈迹。譎詭之處無不登踐。承瀑布之下
[039-0596b]
多諸洞穴仙聖遊止。以魏普泰年行至榮山。
見飛流下有穴孔。因穴而入。行可五六里便
得出穴。外有微逕。其東北上可行數里得石
渠。闊三兩步。水西流清澄徹上下。藥草延蔓委地青翠。渠北有瓦舍三口。形甚古陋。庭
前穀穗縱橫鳥雀殘食甚眾。東頭屋內有
數架黃裘。中間有鐵臼兩具。亦有釜器。並附
遊塵。都無炊爨之迹。西頭室裏有一沙門端
坐儼然。塵沒膝。四望瞻眺唯見茂林懸㵎。
非有人居。須臾之間逢一神僧。年可六十。眉
長丈餘。盤掛耳上。相見欣然傾慰若舊。問
所從來。答云。我同學三人來此避世。一人外
行未返。一人死來極久。似入滅定。今在西屋
內汝見之未。今日何姓為主。答曰。是魏家。
曰享國已久不姓曹邪。照云姓元。僧曰。我
不知之。遂取穀穗擣之作粥。又往林中。葉下
取梨棗與之令噉。僧云。汝但食之我不噉此。
又問。誦何經業。照云。吾誦法華經。神僧鎮
頭曰。大好。精進業。今東屋架上如許經。吾並
自誦之。欲得聞不。照合掌曰。唯敢聞命。彼
遂部別誦之。聲氣朗徹乃至通夜。照疲苦
睡。僧曰。但睡。我自常業耳。達旦不眠。更為
造食。照謝曰。幸得奉謁。今暫還歸尋來接事。
僧亦不留。但言。我同學行去。汝若值者大有
開寤。恨不見之。既言。須歸好去。照尋路得
還。結侶重來。瀑布覓穴。莫測其處。今終南諸
山亦有斯事。不可具述。


雍州鄠縣南繫頭山寺者。其山本舟人繫船
其頂。故以名焉。昔太一未分。山連太行。王屋
[039-0596c]
白鹿河水停於此川。號為山海。及巨靈大人
秦洪海者。患水浩蕩。以左掌托太華。右足
蹋中條。太一為之裂。河通地出。山遂高顯。仍
本號為。張衡西京賦云。高掌遠蹠以流河
曲者是也。古老傳云。繫頭南有九空仙寺。昔
有人山採逼暮不知歸道。依林而宿。夜聞鍾
聲在近。即尋之忽見一寺。僧眾百餘。但有行
坐而不敘問。其人怪之。至明失寺。此來在近
無往尋者。有僧曾至山。但有層峯秀林不可
登踐。又云。山有九窟。仙人所居也。有藍田大
谷伏羲城側歸義寺僧弘藏者。有膽勇聞而
往尋。積日累夜巡繞山隒。止獲五窟。甚圓
淨如人所造。無闕漏。似有居者。又光明寺
了禪師亦往尋覓。依窟一夏。今所謂照陽窟
也。足為華望之大觀也。而仙寺終不見焉。


子午關南大秦嶺竹林寺者。至貞觀初。採蜜
人山行聞有鍾聲。尋而往至焉。寺舍二間有
人住處。傍大竹林可有二頃。其人斷二節竹
以盛蜜。可得五升許。兩人負下。尋路而至大
秦戍。具告防人。以林至此可十五里。戍主利
其大竹。將往伐取。遣人依言往覓。過小竹
谷達于崖下。有鐵鎖長三丈許。防人曳。鎖
掣之太牢。將上有二大虎。據崖頭向下大
呼。其人悑急返走。又將十人重尋。值大洪
雨便返。藍田寤真寺僧歸真。少小山栖。聞
之便往。至小竹谷北上望崖失道而歸。常以
為言。真云。此竹林至關可五十許里。


子午關南第一驛名三交。驛東有㵎。東南坡
數十頃。是栗樹。素不知有僧住。屢聞鍾聲不
[039-0597a]
以為奇。一時驛家婦女採樵入㵎。忽值一僧。
獨坐石上縫衣。傍無一物。此女有信心。白曰。
不知師在此日時欲至。向驛食來。僧云。貧道
山居不得食。驛家官食。女曰。自有私食足以
供養。僧曰。信心人食亦不可得。女恐時過馳
走取食。及來尋之不見其迹。由是常令家
人左近追之。永不可值。而有鍾聲。此寺去驛
五里。


又終南析谷內椶櫚寺者。近有人見一僧
云。倩為擎襆。向寺問寺在何處。云在析谷。
炬明東嶺頭。其人為荷襆將至寺。見一僧
從南崖來。可長五十尺。相召來其人辭返。語
曰。君日日入山採柴。可於柴下取齋殘餅食
之。不須道得之由緣。便隨其言日得其餅。妻
怪窮之。不得已便說。遂瘂經年。又見二僧入
谷。其人手招指口。如是三返便得語。其人
近死。今入山者至炬明嶺側常聞鍾聲。亦
往往見有異僧。近有一僧。聞已遇見入谷。僧
疑是椶櫚寺。問言。大德不是椶櫚寺僧
不。曰是欲隨大德去得不。曰可相隨來。但聞
耳邊颼飂風聲至急。心惟曰。此何必是聖。
或入深山躓頓我。竊生念時前僧便失。懊惱
之甚。返迴三日方達谷口。乃於避世堡立精
舍。以之精舍見存。其僧不知所終。


又終南庫谷內西南。又名胡盧谷。昔有人於
山採斫。遇見一寺。并石室石門。門內並寶器
重大不可勝。然不見僧人。是眾僧供用具度。
其人裴回顧眄記誌處所。以所齎瓠盧掛於
室樹。下山召村人往尋其谷內。樹上往往悉
[039-0597b]
是瓠盧。莫知蹤跡。今有尋山。云石門扇在山
崖傍。半入山下。其半雖出無人力開之。今其
谷名庫。地名天藏。故谷口府坊皆名天藏。測
其山中則彌勒下生方現於俗耳。


西域志云。烏萇國西南有檀特山。山中有寺。
大有眾僧。日日有驢運食。無控馭者。自來
留食還去。莫知所在。西域志云。王玄策至大
唐顯慶五年九月二十七日。菩提寺寺主名
戒龍。為漢使王玄策等設大會。使人已下各
贈華㲲十段并食器。次伸呈使獻物龍珠
等。具錄大真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寶塔
一佛印四。至於十月一日。寺主及餘眾僧餞
送使人。西行五里與使泣洟而別曰。會難別
易。物理之然。況龍年老。此寺即諸佛成道
處。為奏上於此存情。預修當來大覺之所言。
意勤勤不能已已若廣明西域塔寺靈迹嘉祥徵瑞具如上感通篇述敬尋佛
法東流年向六百。三寶傳記卷盈三千。其內
名僧德重可觀。神通變化靈瑞感通。向有千
人。自古君臣隱遁逸民。負才傲俗之流。並
皆崇敬如賢如聖。備在傳記不可具述。故入
大乘論云。尊者聖人賓頭盧羅睺羅等。有十
六大阿羅漢。住世通法。又有九億無學聖人。
亦在此洲未入涅槃。准此而詳。今諸山海所
居眾僧。多聞磬聲。或尋遇寺。豈非聖人之
所處乎。今更約諸門以分三時。一約住世。二
約賢劫。三約釋迦一佛為候。初約住劫用辯
通塞者。如西域所列往劫行事。如薩埵捨身
流血尚在。達拏捨子杖捶遺血。布髮掩泥之
所。捨身求偈之地。月光斬首。尸毘飼鷹。斯等
[039-0597c]
遺跡並惟古劫。計數災蕩如何尚存。天竺名
僧亦疑斯致。理如所問無宜獨留。而往事迹
有僧釋云。此乃如來神力由菩薩志行。雖有
三災不可除滅。後成世界依而集之。亦有人
言。三災之化無往不除。乃至無一隙塵而得
存焉。今云塔在豈不乖乎。諸德釋云。但非聖
跡者。如無一隙得住。今云有者由聖力加
備故得久住。欲使後代師之慕仰冀慕聖
蹤依之得道。世界初成。昔古遺跡相似而現。
並是佛之神力變化所為。故五不可思議中
一。是佛神力也。所以往劫生事而列之。第二
約同劫以明。相對有四。且如一鉢千佛共
同。故傳云。釋迦受食四王奉鉢。滅後流行
至毘舍離。若干百年又至乾陀衛。又至西
月氏于填丘夷。次當達震旦返向師子國。
還來天竺。上升兜率。彌勒見曰。釋迦佛鉢
今來至此。七日供養還下龍宮。彌勒成佛四
王還獻。二者龍宮佛影千佛同留。三者方石
說法千佛同坐。即揵陀卑鉢樹下是也。四者
石塔盛衰千佛同候。上傳之中多明四佛行
坐之跡。准此未來抑亦可見。第三明釋迦一
代通而不等。如天道寶階滅無遺緒。吒王
大塔七化已三。道樹滅而更生。佛跡毀而還
現。楊枝摧而重出。舍利試而逾靈。諸如此例
故應不通後佛。至如雞足迦葉留化慈尊。山
宮明辯持身待聖。沮渠滅定之侶。摩利應
供之徒。事局未來。神化絕域。皆為明通開顯
累俗慈導有情澄神諸有也。


依道宣律師感
應記。問天人曰。荊州河東寺者。此國甚大。余
[039-0598a]
與慈恩寺嵩法師。交顧積年。其人即河東羅
雲法師之學士也。云此寺本曾住萬僧。震旦
之最。聞之欣然莫測河東之號。請廣而述之。
亦佛法之大觀也。答曰。晉氏南遷。郭璞多聞
之士。周昉地圖云。此荊楚舊為王都。欲於
硤州置之。嫌逼山遂止。便有宜都之號。下至
松滋。地有面勢都邑之像。乃掘坑秤土嫌其
太輕。覆寫本坑土又不滿。便止曰。昔金陵王
氣於今不絕。固當經三百年矣。便都建業。仍
於此置河東改遷。裴薛柳杜四姓居之。地在
江曲之間。類蒲州河曲。故有河東目也。有
東西二寺。昔符堅伐晉。荊州北岸並沒屬秦。
時桓仲為荊牧邀翼法師。度江造東寺安長
沙寺僧。西寺安四層寺僧。符堅歿後。北岸諸
地還屬晉家。長沙四層諸僧各還本寺。西東
二寺因舊廣立。自晉宋齊梁陳氏。僧徒常數
百人。陳末隋初。有名者三千五百人。淨人數
千。大殿一十三間。惟兩行柱通梁長五十五
尺。欒櫨重疊。國中京冠。即彌天釋道安。使
弟子翼法師之所造也。自晉至唐曾無虧損。
殿前四鐵鑊。各受十餘斛以種蓮華。殿前塔。
宋譙王義季所造。塔內素像忉利天工所造。
佛殿中多金銅像。寶帳飛仙真珠華珮。並是
四天王天人所作。寺內僧眾兼於主客出萬
餘人。當途講說者五十三人。十三人得其聖
果。各領千僧。餘小法師五百餘人。十誦律師
有四十人。九人得聖。大小乘禪師八百餘人。
其得聖人二百二十四人。徒眾嚴肅說不可
盡。寺法立制誦經六十紙者免維那。誦法華
[039-0598b]
度免直歲。寺房五重並皆七架。別院大小今
有十所。般舟方等二院莊嚴最勝。夏別常有
千人。四周廊廡減一萬間。寺開三門兩重七
間。兩廈殿宇橫設並不重安。約准地數取其
久故。所以殿宇至今三百年。餘無有損敗。東
川大寺唯此為高。映曜川原實稱壯觀也。又
問。彌天釋氏宇內式瞻云。乘赤驢荊襄朝夕
而見。未審如何。答曰。虛也。又曰。若爾虛傳
何為東寺上有驢臺。峴南有中驢村。據此行
由則乘驢之有地也。答曰。非也。後人築臺於
寺植樹供養焉。有佛殿之側頓置驢耶。又中
驢之名。本是閭國郗國之故地也。後人不練
遂妄擬之云云。
法苑珠林卷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