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72 禮記析疑-清-方苞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析疑卷十
         翰林院侍講銜方苞撰
  禮運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為殃是謂小康
 在埶者去謂有國有家者而不由禮必致傾覆也衆
 以為殃謂齊民而不由禮必以致殃咎也舊說與上
 下辭意不相承接
[010-1b]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古人威儀言動毫末不在於禮而觀者决其有死亡
 之釁後世人猖狂偷惰無毫末之在於禮而未見所
 為禍變者以其身心原未嘗習於禮也然悖禮之甚
 亦未有不招殃致凶者
列於鬼神
 即下命降於社云云之義注甚確不可易也
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010-2a]
 幽厲以後諸侯大夫僭逼天下國家不可得而正矣
 然究其源則由天子壊法亂紀而後諸侯僭於天子
 諸侯君臣為謔而後大夫逼於諸侯其致亂之由因
 不能示之以禮則撥亂之道亦惟禮可以已之要綰
 前後乃一篇之樞紐也
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孔子不言之意盖謂夏殷禮既無徴周禮雖存而諸
 侯放恣大夫僭横亦不過如坤乾夏時僅留其書册
[010-2b]
 吾雖學周禮亦不過以觀二書者觀之而已因推原
 上古中古皆本仁敬誠孝制喪祭之禮以正天下國
 家至周而大備聖人創制如此其艱難而今已掃地
 無遺是以不能不痛惜於幽厲之傷周道也
然後飯腥而苴孰
 飯腥苴孰恐繫上古之禮於周無考舊説以生米為
 含非也生米不得謂腥
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
[010-3a]
大假
 天子諸侯各有典祀所謂常古也常古不易乃得大
 嘏下所列皆易其常古以生禍亂者故以是起之
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
 禮者聖人所以正天下國家而莫重於祭君人者明
 於郊社之禮禘嘗之義而身體力行之然後仁義有
 所推事物反其本今乃視為具文及時臨事惟視宗
 祝巫史執其事薦其辭君臣昏暗至此則萬事皆㝠
[010-3b]
 行矣是以謂之幽國也
醆斚及尸君
 杞宋尸象前王他國尸象國君故曰尸君
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
 孤希冕大夫𤣥冕禮也而不得藏於家何也冕弁皆
 助祭於君之服也周官司服凡大祭祀大賔客共其
 衣服而奉之其文繋孤卿大夫士之後則大夫士之
 上服皆臨事而官授之其家不得私製所以大為之
[010-4a]
 防也内司服嬪婦及凡命婦共其衣服追師為内外/命婦之首服以待祭祀賔客弁師職凡諸侯及
 孤卿大夫之冕弁各以其等為之而掌其禁令凡諸/侯朝覲歸國天子必賜車服則亦不得自為但可藏
 於國/耳大夫而藏於家是自為且私用之也必料君之
 不能詰而後敢擅藏私用非脅君而何周公制禮以
 冕服優卿大夫而臨事授於有司不得私為以軍事
 任卿大夫而兵具藏於卒伍不得私作聖人之法所
 以萬世而無弊也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
[010-4b]
 記曰大夫無故不徹樂又問大夫之富曰祭器衣服
 不假周官大夫有判縣之樂豈皆王朝大夫之事而
 在侯國大夫則為非禮與春秋傳晏子曰惟卿為大
 夫言侯國之卿降於王朝一等得用大夫之禮大夫
 則當用士禮也
以衰裳入朝
 古者士大夫既卒哭而服公事自不能不入朝故脫
 齊衰存弁絰此禮以權制者也當孔子時齊晉雖有
[010-5a]
 强臣然陳氏包藏禍心而方假仁義以収民望自不
 敢顯悖禮之外節晉則知悼子在殯杜簣諫平公鼓
 鐘諸臣亦必無衰裳入朝之事惟魯君如寄生臣民
 久而安焉史記稱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則三桓
 不肯以臨魯君之朝而易已之衰裳明矣總言衰裳
 期功皆不脫也
與家僕雜居齊齒
 記者於篇首即曰孔子之歎盖歎魯也春秋時大夫
[010-5b]
 之强逼列國亦有之而未若魯之甚晉之荀趙家有
 藏甲而未若三桓盡奪君之土地人民而公室轉無
 兵也歌雍詩舞八佾則所藏者豈獨大夫之冕弁哉
 陪臣執國命則豈獨與公士雜居齊齒哉孔子惟汎
 舉其未至已甚者而隱痛愈深矣然究其源則由君
 用郊禘不能以禮示下故末流至於此極耳
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
 此畿内大夫有勲勞賜世邑如周召分子見於春秋
[010-6a]
 者金縢王與大夫盡弁與此篇所舉皆該公卿
故天子適諸侯必舎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
壊法亂紀
 舎其祖廟而奉禮籍以入則荒樂匪僻之事無因而
 至矣
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
 刑以正俗而肅刑之世俗未有不敝者以徳敎無聞
 民不能服而藏惡於其心也俗敝則民抏敝以巧法
[010-6b]
 而上不得不多方以禦之故法無常
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
 民避法不暇何暇從事於禮禮雖列猶無列也故曰
 禮無列則士不事也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
命命降于社之謂殽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
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

[010-7a]
 此周末諸儒目擊亂政之君而假聖言以警之也盖
 亂國之君以政乃身之所主命惟心之所欲而縱恣
 以自適不知國亂位危雖欲藏其身而無所也聖人
 之政皆所以達天心故效以降命必臨之以天地鬼
 神示非身之私也舎此則命為亂命而政必以之敗
 矣所謂命降於是者非獨因祭而出命也如山川之
 禁令豈必因祭而發哉凡命之涉於社事者皆法地
 以盡地利也凡命之發於祖廟者如爵命征討之類
[010-7b]
 皆所以昭仁而率義也凡命之施於山川者皆所以
 興民財作民事也至一切制度皆順四時以分布而
 首時必祀其方之帝並中央之帝為五所謂降於五
 祀謂之制度也五祀見於經傳者不一而知此為五
 行之帝者祀門行戸竈無命之可降也
故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
 聖人與天地合其徳故所治之政可參於天地以贊
 化育與鬼神合其吉凶故所治之政可並於鬼神以
[010-8a]
 效祲祥下文處其所存玩其所樂即治政之根源參
 於天地並於鬼神之實事也
處其所存禮之序也
 物必有則其所存也節之文之各就其本然之則處
 其所存也是乃禮之所以序也
玩其所樂民之治也
 玩與易六傳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
 玩其占之義畧同謂思索而體騐之也觀周官於民
[010-8b]
 治凡利於民者皆曲盡而無遺乃知聖人玩其所樂
 之實
四者君以正用之
 敬授人時聖人以正用天時也咸則三壤聖人以正
 用地財也蕃其生安其性以正成父之恩也勅五典
 崇四術以正建師之極也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
 君能自昭明徳則人皆觀而喻焉故曰所明也若已
[010-9a]
 昏而欲人之明則有諸已而非諸人無諸已而求諸
 人已實有過故曰明人則有過也百姓則君以自治
 正以君乃所賴以明者耳陳氏澔謂宜改明為則於
 文義可通而按以事理則悖盖君當為人所則尤當
 則人舜舎已從人禹聞善言則拜前世誼主皆以虚
 中受諫而寡過未聞以則人致過也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

[010-9b]
 知仁勇之成徳者自無詐怒貪之病而中人之性則
 不能無累於氣質惟禮可釋回増美質故知者知有
 禮則知詐之累於知而明可進於誠勇者知有禮則
 知怒之累乎勇而氣可配乎道仁者知有禮則知貪
 之累乎仁而仁且兼乎義鄭注無悖於理而於三其
 字不可通陳氏澔詁去為棄謂但用其長不責其短
 則恐詐怒貪之禍深而知仁勇之效淺久且盡失其
 故行也
[010-10a]
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大夫死國事常也若死已之宗廟則必族有亂人為
 君所討如晉八郤或同列相戕如晉滅祁氏羊舌氏
 皆事之變也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
者謂之人義
 春秋傳齊晏嬰對景公曰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
 父慈而敎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
[010-10b]
 妻柔而正義更周密晏子所陳増姑慈而和婦順而
 婉以景公溺於私愛不能正家釀兄弟相戕之禍則
 婦姑間必盡失其道矣此記増長惠幼順以君人者
 脩十義以明民則兄弟而外族婣鄉黨中長幼之教
 不可闕也晏子欲其君正家以正國故自君臣父子
 始此記言人君以禮正天下國家欲民之率義必自
 君臣之行義始故以父子兄弟始而以君仁臣忠終
 皆古人立言之義法也
[010-11a]
故人者其天地之徳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

 健順之性秉於繼善之初所謂天地之徳也然必隂
 陽交感而後萬物化生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
 魂是謂鬼神之會具五性之全而能通故知為五行
 秀氣之所凝而超然異於羣生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隂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
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010-11b]
 山下出泉風雲皆出於山故曰竅於山川 李光地
 曰日星從天而屬陽四時日星之所經也山川從地
 而屬隂五行山川之所主也然五行之氣實上播於
 四時之間如雷電風霆雲雨霜露之感遇聚散無非
 山川所鬱五行之精地所載之神氣皆應天之時與
 之同流故天雖有春夏秋冬之四時而所以化生萬
 物者亦不離乎風雨霜露而已夫五行播於四時是
 天地隂陽之和合也和合故月生焉隂精陽氣會於
[010-12a]
 太虚而成象生之謂也 朱軾曰非五行播於四時
 之中隂陽協而五行調何以十二辰各順其序而劃
 然為三旬之十二月故曰和而後月生也 月生者
 至每月之三日而生明也惟以月生騐和者以有生
 有盈有闕可計日而知是月之始終且以定閏而成
 嵗也此天垂象聖人效天奉時之最大者若日之出
 入終古有常非以月為徴何以分每月之大小而定
 閏哉
[010-12b]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
 天地生人畀以形氣而不能使長育致其相生相養
 之道者聖人也賦以性命而不能使順達牖以可知
 可行之道者聖人也人能致中則天地位猶心安而
 體舒也人作慝亂常則三辰為之失次川岳為之不
 寧猶心病而形變也揆諸裁成輔相之實事驗以感
 應流通之實理則人為天地之心昭昭然矣
五行之端也
[010-13a]
 人有五常可以見五行之理有五臟可以驗五行之
 氣故曰五行之端
食味别聲被色而生者也
 言此以見人當明於天性而知自貴於物也
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
 朱軾曰物可舉謂萬物之理皆備也
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
 貪欲無藝無限極也功有限極則人樂趨而事不匱
[010-13b]
 矣
鬼神以為徒故事可守也
 冠婚喪祭朝聘㑹盟師田學校無事不以鬼神臨之
 所以使人敬慎鄭重守之而不敢過越也
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
 注義與四時為柄同非也盖四時之政令皆以五行
 之理為質榦而依之以生故百物息耗之應天時順
 逆之徴其事一一可復也
[010-14a]
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
 周於禮義而後為成人一行虧則如器之敗闕而不
 可掩矣故曰事行有考也
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奥也
 生民之初人情䝉塞所知者情欲利害而已聖人修
 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
 樂以安之然後天地萬物之理五常百行之義莫不
 函藴於方寸中猶奥區之毓百物也人以為奥者有
[010-14b]
 聖人之教然後知其為奥而自墾治也
五祀所以本事也
 堯命羲和曰敬授人時又曰允釐百工庶績咸熈盖
 四民之術業百官之職事皆順四時以興作故凡有
 法度必降命於四郊五帝之祀以凡事皆本於天時
 也
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
 惟祀五行之帝而布時政故法則可正若門行户竈
[010-15a]
 其祀甚卑不應於此正法則也
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朱軾曰其降於人曰命中庸所謂天命之性也通節
 皆言太極隂陽之理至下節始言先王本此為禮以
 教人 天以健順之理降於人而為命人秉之而為
 性以為形氣之主宰是即其受於天之職分故曰官
 於天凡人紀之不能修五事之失其則皆自淆於物
 而曠其官獲罪於天者也
[010-15b]
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
 天命渾然萬理皆備而不見其形聖人本天以治政
 使民震動恪恭以從事者莫大於通山澤之氣辨種
 植之宜即上文所稱列地利也故曰動而之地由是
 四民之術業以次而布百官之職事以次而頒上下
 内外之典禮以次而詳即上文所謂禮行於五祀而
 正法則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禮行於祖廟而孝慈
 服故曰列而之事也而因革損益必隨時以通其變
[010-16a]
 故其事既列之後又必變而從時焉 隨時而變損
 益無常註謂即四時以為柄未安
協於分藝
 藝事也與下義者藝之分同義協於分者五品之人
 倫皆安其位協於藝者萬事之儀節各得其宜也
小人以薄
 禮本於天性附於人倫雖小人不能盡去也惟薄而
 已若盡去之則亂國敗家亡身之人也
[010-16b]
修禮以耕之
 耕則有疆畔行列禮立則物有所紀以禮開人心之
 䝉塞猶耕以墾土而發其膏脉也
陳義以種之
 義者節文之根柢修禮而不陳其義則失其本而禮
 為之虚矣
本仁以聚之
 禮義皆本於仁講學而辨之明然後知所謂禮者皆
[010-17a]
 吾本心所不忍越所謂義者皆吾本心所不忍悖則
 有以觀禮義之㑹通而心之徳日以凝固矣
故禮也者義之實也
 義虚縣而無所麗著於事物而禮生焉故曰禮也者
 義之實也
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穫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
不達於順猶食而弗肥也
 以治教言之文武勤周永清大定而未遑制作使天
[010-17b]
 下斟酌飽滿以飭厥性猶穫而弗食也周公制禮作
 樂師保萬民而未至於成康刑措之時猶未能萬事
 順叙百嘉暢遂猶食而弗肥也以學修言之則知正
 心誠意而戒懼慎獨以體認之猶穫而食戒懼慎獨
 以至於心廣體胖猶食而肥
大臣法小臣廉
 小臣以廉自守足矣大臣為上為徳為下為民廉不
 足以盡之
[010-18a]
天子以徳為車以樂為御
 徳裕於身乃可載物故以為車有聲教而徳之流行
 以逺故以為御
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謬細行而不失深而通
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
 並行而不謬與動而不相害語近而異義並行而不
 謬者如曾子問君與父母同時而喪未殯既殯既啟
 歸於家與反君所各有其節而不相戾也動而不相
[010-18b]
 害者如庶子壓於父為母無服然居處飲食猶三年
 則無害於仁違諸侯適大夫不反服違大夫適諸侯
 不反服而無害於義於禮之常經雖有變動而不相
 害也茂而有間與連而不相及語近而異義茂而有
 間如祭禮獻酬交錯可謂密矣然事以逓代而成各
 有間可暫息連而不相及如前喪遇後喪其服之變
 除包特祭之前後事雖連而不相及也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
[010-19a]
 禮有豐有殺是禮之不同也然非豐也非殺也惟其
 稱爾禮達而分定則當其常可以持情而不至於驕
 盈當其變可以合危而自固以分義上記人皆愛其
 死而患其生正合危之事
 
 
 
 
[010-19b]
 
 
 
 
 
 
 
 禮記析疑卷十